一 :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二 :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骆驼的相关图片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还变换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这一课,我就采用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特点。
三、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www.61k.com]从说到写1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四、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见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走着走着,商人看见___________,他____地说:“___________。”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欠佳。
总之,本课教学我努力地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语文课上的知识、语言、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和训练。
三 : 《找骆驼》课堂实录
授课人:王英霞
课前游戏
上课之前,我拿出两块压得平整的橡皮泥放在展示台上,然后让一个学生到台前,先让她在左边这块橡皮泥上轻轻地按了一个手印,然后再在右边的橡皮泥上用力地按一个手印,让他同学们观察两块橡皮上手印的不同。学生马上就看出一块橡皮泥上的手印浅,另一块手印深。然后老师问:“为什么两个手印会深浅不一呢?”学生的意见很一致,都说这因为用力不一样,按得轻,手印就浅,按得重,手印就深。我总结说:“是的,同学们分析得很对,手印的深浅是和用力的程度相对应的,用力按,手印就深,轻轻按,手印就浅。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分析得也很对,相信今天的这节课你们一定能学得非常好!”
一、图片导入,认识骆驼,引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我打开课件,出示一组沙漠中骆驼的图片,问学生:“孩子们,认识它吗?”学生兴奋地齐声说:“认识,骆驼。”我接着说:“对,这是骆驼。咱们看图片上,骆驼长得很高,脖子很长,背上有驼峰,能储存食物,能坚持三四十天都不吃东西,它的脚掌很厚,踩进沙子里能很快拔出……骆驼的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在沙漠里生活,它能帮助人们带路、报警、托东西,因此骆驼就成了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有一个商人,就常用骆驼来帮他运送货物,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把骆驼给弄丢了,怎么办呢?”我故意顿了一下,期待地看着大家,不知是谁轻轻地说:“找骆驼。”我紧接着说:“对,赶紧找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找骆驼》。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书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写完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强调:“骆驼”的“驼”本来是第四声,但是在这里应该是轻声,然后示范,让学生再读一遍。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我指名两竖列的同学论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有两个学生出现掉字的现象,一个学生把“藏”读成翘舌音,教师及时予以纠正。还有一个学生把“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读成“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多了一个字。其他没有读错的现象。接着我出示这一课的生字词“骆驼、跛脚、驮蜜、忿忿、啃过、究竟”指名另外两横排的同学开火车读。学生们都能够读得准确。读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正好有个同学提问:“跛脚”是什么意思。我正要解释,有个男生举手说:“我知道。”我就让这名男生先解释。他说:“跛脚就是脚瘸了。”我笑着说:“是这个意思,谁能到台上表演一下跛脚走路的样子。”学生嘻嘻笑,有几个男生想上台但又缩回去了。我鼓励第一排的一个小个子男生上台走一走,他笑着在讲台上一瘸一拐地走了一趟,下面的同学大笑。我问:“为什么跛脚的人走路是这样啊?”同学七嘴八舌地说,意见不一,我说:“因为那只跛脚走路用不上力,那只健康的脚就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所以走路就成这个样子,一边轻一边重。”
检查完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着,我出示多媒体出示提示句,让学生根据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们看着提示语“《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一只骆驼,向老人(),经老人(),()骆驼的事。”来回答。学生思考后,我指名举手的几个学生先说,他们都能把大意说出来。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丢了)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经老人(指导),(最后找回)骆驼的事。有的说:《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丢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询问),经老人( 指点),(找到)骆驼的事。只要意思对,我都予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 精确理解
(一)讨论理解问题一: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度边圈出走失骆驼的特点,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同学们都低头阅读思考,圈圈画画,有的还读出了声音,很小。很快的,就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举手的人多起来,我开始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生是直接把关键词读出来,有的干脆就把原句读出来,都能找到,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键词: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驼蜜 右边驼米
缺一颗牙齿
由于这一部分人物对话课本中没有提示语,我想让学生弄清楚老人和商人的话之后,再让全体同学分角色来朗读人物对话,以教室中心线为准,坐在左侧的同学读商人的话,右侧的同学读老人的话。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8自然段。我就让同学们读得比较有感情,疑问的语气和商人肯定的语气都能把握得比较好。
过渡语:我问:孩子们,老人知道的这样清楚,他肯定知道骆驼在哪,是吗?学生齐答:“不是!”我故作惊讶:“不可能!一定知道。”学生大生说:“不知道。”我说:“知道得这样详细却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一定是想把人家的骆驼藏起来了想占为己有。如果你是商人,你生气吗?”学生说:“生气!”我赶紧说:“因此,商人这一次不再客气地跟老人说话,而是---”学生接着说:“忿忿地说。”教师:“忿忿是什么意思啊?”一个女生说:“就是很生气。”然后我接着说:“那好,我们一起忿忿地来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第9自然段,语气强烈,感情充沛。
(二)讨论交流问题二
骆驼是商人的,老人并没有看到过那只骆驼,可是为什么老人却对那只骆驼的特征知道得这样清楚?
师:刚才大家都很肯定地说,老人从没有看见过商人的骆驼,可是他为什么对骆驼的特征知道的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是第10自然段。教师起头,全体同学齐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的词语“左脚跛”问:“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呢?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生:“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这个句子,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看到的是什么,推断出的是什么?”
生:老人看到的是脚印一个深一个浅,推断出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师:为什么老人仅凭脚印的深浅就能判断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课前的那个按手印游戏来思考。
学生思考片刻,生1: 左边的脚印浅,就说明左边用力小,右边深,就说明右边用力大。
生2:因为左边用力大,脚印就深,右边用力小,脚印就浅。
师:为什么左脚和右脚用力不一样呢?
生3:可能左脚有点跛吧。
生4:可能那天骆驼的左脚受伤了,脚疼,用不了力。
生5:也可能是骆驼右边驮的东西很重,左边驮的轻,所以脚印就左边深,右边浅。
师:同学们真是肯动脑子的好孩子。你们说的都有可能,所以老人也不能很肯定,所以他是怎样问商人的?(教师示意学生回到前文,让学生再一次读老人的那句话: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读完后师再问:“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老人也不能肯定骆驼的脚一定是跛的,他是在猜的。
师:是的,他的猜测得到了商人的肯定,就说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们再回到这句话,看看老人是怎样进行推测的。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说:“老人看到左边的脚印浅,就知道左脚用力()”学生说:“用力小。”有的说用力轻,师继续说:“然后推测出----”生:“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师:“然后他的推测就得到了商人的肯定,对吗?”学生说:“是。”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侧边板书:
左边脚印浅→左脚用力轻→左脚跛
2.师:那么,老人又是如何判断出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呢?
学生用文中的原句回答:“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师:仅凭路边的蜜和米就能断定骆驼驮着这些东西吗?
生不语。教师继续引导:“请同学们回想一下,骆驼的主人是谁?骆驼在沙漠中常被用来干什么?”
学生好像马上醒悟过来,哦,哦的恍然大悟的样子,纷纷举手。他们的回答意思基本相一致,骆驼的主人是商人,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常帮助人们运送东西,这一次,一定是帮助商人运送货物的。商人的货物可能就是蜜和米。
师:同学们也是这样推测的,真巧,老人也是这样推测的,那么,咱们的推测对吗?
生:对。因为前面老人问‘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的时候,商人说‘对’。
3.师:那么,老人又是如何推断出骆驼缺了一颗牙齿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我让同学们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画一片完整的树叶,然后教师描述:“现在这片叶子被骆驼啃了一口,这只骆驼的牙齿呢缺了一颗,请同学们在这片叶子上勾画出骆驼啃过后的牙齿印。”学生低头勾画,我在教室巡视。这时,看到有几个学生画得惟妙惟肖,就让他们到台前,把自己的画放在展示台上,展示给全体同学看。教师指着画中树叶被啃过的一边问:“为什么这里会多一块呢?”学生说,因为骆驼缺了一颗牙,这一小块树叶没有啃下来,所以啃过的一边会留下一小块。展示过几张画之后,我追问:“因为骆驼缺了一颗牙,所以叶子就啃得不整齐,把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学生:“叶子被啃得不整齐,是因为骆驼缺了一颗牙。”师接着说:“因此,老人就根据啃过的树叶来断定---”学生:“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至此,学生已经明白了老人的推理。
教师小结:出示多媒体课件上的表格,让学生边回忆边填空(口述),。
老人观察到的 | 老人推测出的 |
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 左脚有点跛 |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 左驮蜜右驮米 |
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 | 缺了一颗牙齿 |
我用鼠标指示学生说,我点击鼠标,填写完整这张表格。叫起来的每个同学都能准确地说出老人看到的和推测的内容。
教师话锋一转,说:“孩子们,老师想考考大家,把这老人看到的和推测出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说下来,我们挑战一下自己吧。”我点击鼠标,多媒体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学生们看着屏幕,开始自己尝试着说句子。片刻,我指名几个举手的学生,他们借助板书上的关键词能把句子说完整。
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所以知道(骆驼驮的是蜜和米);
因为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4.感受老人的优秀品质:
师:同学们,商人熟知自己的骆驼,却是老人发现了骆驼的踪迹。在老人的指点下,他找到了自己的骆驼。如果,是老人丢失了骆驼,你认为他会怎样找呢?
生:老人不用去问别人,就会自己顺着骆驼的脚印找到骆驼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人很善于观察,他会根据路上的脚印找到骆驼,因为他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很特别。
生2:他会一边观察一边找,观察路边的树叶也可以找到。
生3:他会顺着地上的米粒去找,也能找到。
生4:因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老人,所以他一定会找到的。
生5:他一定会仔细观察,然后判断骆驼逃跑的方向,最后找到骆驼的。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师:“是啊,这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老人。其实,在我们学过看课文中,还有一位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是谁呢?”学生经过片刻的思考,就有些想起列宁来,我引着学生回忆了一遍《蜜蜂引路》的故事,再一次感受了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接着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拥有老人和列宁一样的优秀品质,你认为自己会在哪方面有所提高呢?
生思考。没有人举手,但是教室里静悄悄的,他们都在思考。我继续启发:“比如写作文、练书法……”这时,有一个女生举手。她说:“我在舞蹈班学跳舞,每次我都仔细观察老师的动作,然后认真想想我该怎样做才能和老师的动作一样。这样我就能很快学会跳舞。”又叫了一个孩子,他说:“有一次老师让写一个小动物,我不会写,妈妈就叫我仔细观察奶奶家的小猫,我就仔细观察,然后就会写了。”第三个学生讲的是自己画画的时候,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画好了一幅画。我都给予热情的鼓励。
五、借助提示 复述故事
教师出示复述提示,让学生试着改写课文,复述故事文。
从前,有一位老人在路上走着。他忽然发现前面有两行骆驼的脚印,这些脚印 ,于是他断定 ;他还发现路,于是他又断定 ;他还注意到路旁的树叶上有¬¬¬ ,于是他还断定。
老人正走着,忽然听到后面有人和他打招呼:“”他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人自我介绍说他是一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所以这样问了。
老人就给商人讲述了自己看到的和推断到的,指点商人,商人根据老人的指点。
我想让学生自己练习说一遍,然后指名一个学生看着提示复述。最后我让同桌两个互相试着不看提示来复述,我在教室巡视,随即听取了两个学生的复述经过,也能够复述下来。
四 : 《找骆驼》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本文标题:找骆驼课后反思-《找骆驼》教学反思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