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素质教育与创新学习-创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超越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教育

一 : 创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超越

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创新教育则是指导年轻一代面对现实的环境,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去审视并改造现实的过程。创新教育正在于通过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物或结论不断地提出新挑战,展现新的世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创造物。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创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创新教育的这种超越性就是她的本质特征。 
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我思”就是“自我”对环境的“所予”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使主体的个性和独特性在对象上得以显现。所以创新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创新是个体主动地追求的结果。 

创新教育应当在两个方面体现出创新的本质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因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个性。换一个角度来看,创新就是人的个性与独特性的张扬,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与外化。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行为得以表现。创新教育不是任意地改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中,自我完善。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当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教学中,应当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性。 

突出教育的开放性 

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人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展现出新的理想,因此创新蕴含着以批判性思维去对待人们所面对的现实,揭示现实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力量要得以实现,个性独特性要得以外化,就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两方面处在不断升华过程中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 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开放的教育过程需要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通过学习主体生动活泼、主动的自由活动,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身心发展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 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 中学生的自主性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断掌握人类知识的内化过程。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将已有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内化是外显的必要条件,外显行为取决于其内化的程度。这里要强调:(1)科学结论的条件性,即教育者要力求使学生相信任何一种科学结论都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变化了,结论也会随之而变化。(2)开放式课堂讨论,即课堂教学应当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 ,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3)求异的思维风格,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应当既表现出一种批判性思维风格,也表现出一种发散性思维风格,前者是对既有的、传统的方式的否定,后者则是个体对新颖性和多样性的追求。三是活动的自由表现,即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为学生展开自由想像、进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体现课堂活动的实践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创新教育就是这样,更强调其实践性。其一,只有通过实践,创新的思想才能转化为现实;其二,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其三,实践为人们的创新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因为任何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 

创新教育体现实践性,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中呈现问题情境。人的发现、发明、创作、创造是在不断地遇到现实问题中产生并形成的。人类的创新史可以验证这一点。问题的存在,是由人的活动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引起的,是由人自身的行为与行为者主观思维中的不足而引起的。德国有一位造纸厂的工人,一次因粗心大意弄错配方,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而遭解雇。无奈之中,这位不甘失败的工人对这种废纸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其吸水性特别好。于是他廉价买下这批废纸,切成小块出售,称之为“吸水纸”,并且申请了专利。可以说这个人因绝境而“发明”了“吸水纸”。这位工人之所以因祸得福,是因为在困境下产生的求变通的意识和品质。在这里,创新不是发明,而是改变用途。纸还是原来的纸,只不过发现了它的新用途,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二 : 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总体偏高[1,2]。[www.61k.com)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专业、自身知识与能力素质、就业期望值、家庭和社会关系、职业规划等因素。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存在差距[2],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之一。这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目标的缺失”密切相关。这需要大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努力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素质,从而提高自己在择业中的竞争力。但不少大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倦怠,学习行为失效。因此,教育者有必要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探索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对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促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管理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
目标管理是美国学者德鲁克(P.Drucker,1954)在其所著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概念,倡导以目标来贯穿各个管理层次,管理人员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达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目标管理以Y理论为基础,它与传统的管理理论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
(1)目标确定性。目标一经制定,其内容、数量、质量、时限都很明确。
(2)主体参与性。目标制定的过程上下级之间共同参与,制定的目标获得所有参与者的认同与支持。目标管理过程体现人的主动性、参与性。
(3)目标系统性。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总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每个个体的分目标。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
(4)成果性本文由论文联盟 www.61k.com 收集整理。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考核和奖评的依据。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上级并不过多干预。
(二)目标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其总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其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具有主体参与性。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设计与规划的意愿强烈。再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系统性。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总目标逐级分解,形成阶段性具体目标,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目标体系。最后,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具有成果性。对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以学生学习的成效(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依据。可见,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组织与方法、评价体系等环节,与目标管理所具有的特征具有一致性,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符合目标管理理论的实践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运用目标管理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学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就业脱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① 高校的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3];②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他们对“职业自我”认识不全面,学习目标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一家专业公司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选择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5.6%的大学生认为不太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83.2%的大学生认为不能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74.8%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清楚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4]。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能力与特长等“职业自我”认识不全面,是大学生学习目标缺失的原因之一,直接导致了其学习的盲目性,学习行为失效,学习倦怠,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当前就业难的形势下,不少学生继而产生了较严重的就业焦虑。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整体焦虑水平高于常模[5],说明在较高的就业压力下,当前大学生出现了群体性焦虑。
笔者曾以班主任身份,尝试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以目标管理理论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学习与就业指导,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前后差异显著。说明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具有一定实效性。
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由于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计划,能静下心来投入学习,感觉学习生活很充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习盲目性,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感,降低了就业焦虑水平。
三、运用目标管理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1. 认识自我与制定目标
“职业自我”认识是指在教育者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性格类型等与职业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认识和认同,它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长久动力。由于社会经验及专业知识的不足,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不全面,导致目标缺失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状态。因此,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明晰和升华自我认识问题。教育者借助专业知识和经验,运用一些专业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能力量表、职业锚量表、MBTI量表等对学生“职业自我”进行测量、分析和指导,使其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优势能力和特长,澄清职业价值观,同时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明确职业方向定位,把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的目标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2. 目标的分解与细化
所谓目标的分解,就是根据自己主客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将学习总目标分解为中短期目标。[www.61k.com]目标分解过程是一个将目标具体化的过程。目标分解的意义在于将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子目标,在目标内容和时间上制定明确的、定量化的标准和细则,同时注意目标进度的均衡性,协调好总目标和阶段性子目标的关系,使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目标管理的基础,也是目标管理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机制。许多研究表明,人的主要压力并不是源于压力本身,而是源于压力事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如果压力事件被理解为是可以控制的和期望的,压力就会减少。因此,实施目标管理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压力事件的可操作性、可控性。
3. 目标的实施与监督、评价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管理者对目标实施的过程、方法和具体步骤不作过多干预,但适当的监督和反馈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阶段性地选择和调整自己所采取的行动,抑制与达到目标相矛盾的行为,克服内外部困难,以达到预期的阶段性子目标,其难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是主体性行为,其自身的身心状态、个性差异和固有的惰性会影响目标的实现。因此,教育管理者要对目标实施过程进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监督与评价,并本文由论文联盟 www.61k.com 收集整理将信息适时地反馈给学生,以维持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防止学习行为出现偏差和学习倦怠,力争达到预期的阶段性子目标,最终实现就业总目标。
四、运用目标管理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 指导学生制定科学、适当的目标
目标的科学性指目标的设置符合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目标的适当性指目标的设置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太高缺乏实现性,目标太低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跳一跳能摘桃子”状态是最适当的目标[6]。
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往往不太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目标制定过程中,思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很难自主制定科学、适当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育管理者的帮助和指导下,收集职业胜任能力特征的资料,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适的学习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力量的激发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化的就业预期,部分学生对自我评价过低,自我意像消极,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逃避、退缩、消沉等消极应对方式,阻滞了学生自我管理力量的产生,学习放任自流,消极倦怠,自我管理流于形式,最终“破产”,因此,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是目标管理首先要解决的任务。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鼓励和期待,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缺点,尽量多提期望,不作消极评价,采取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原动力,能有效促进学生朝着教育管理者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对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的目标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可接受度,有利于学生实施目标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成功体验,重塑学习信心,最终实现预期的阶段性目标。
3. 注重整合利用校内外环境资源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实施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和接受,明确自我管理的意义及个人意志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教育管理者自身也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充分挖掘校内外的环境资源,整合利用校园文化、专业特色、社会环境变迁因素、行业发展状况、职业前景预测等信息,增加学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社会发展需要这个角度,共同确定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向,诱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因,制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 :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语文学习三者的关系你知道吗

最近几年,家长们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但有没有家长想过,素质教育到底是要培养孩子的哪个能力呢?逻辑思维能力?表达组织能力?想象能力?还是观察能力?

也许在很多家长的心中,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情商吧,毕竟我们以前一直把智商的培养放在首位。(www.61k.com)但实际上,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与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语文学习三者的关系你知道吗

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精神,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因为他们的产生,无不是因为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而我们的整个社会,正是在这一个个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中,一步步的前进。

我们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有所作为,却常常忽视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任何一位在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在某领域有着创造性的行为或成果。而这一切,正是依赖与他身上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它们得以建立的基础,便是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那创造性思维来自哪里?它和语文学习又有什么关系?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

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它来自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细心感受;来自于我们的记忆,来自于认真的思考、总结和分析;来自于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互动和了解。

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识记、包括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如何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用文字的方式告知他人。

素质教育与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语文学习三者的关系你知道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重视奥数,重视英语,这都不算错。但偏偏对于语文,很多人还抱着陈旧的观点,认识几个字,会看书看报就行了,考试中搞那么多阅读理解,写那些八股文有什么意思。

其实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同时也都是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人。反而真正的作家、文学家可能存在着在数学物理方面一窍不通的情况。这恰恰说明,一个在其他学科上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语文学习的佼佼者,因为语文锻炼得正好是人的创造力。

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1、对于孩子新的想法,创造性的行为,不要急着说不或是反对,既使是它在您看来毫无价值可言。

2、相信孩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他把喜欢的事做得更好。

3、耐下性子听孩子把话说完,即使是从一开头,你知道他已经错了。

4、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与空间。

5、不要嘲笑孩子对问题的推理和分析,没有一片嫩芽,一钻出地面,就是纯正的绿色。

6、如果孩子某件事做得不成够,请不要剥夺他再次尝试的权利,鼓励他多试几次。

7、肯定孩子好的思想或行为,特别是那些不同于我们的。

8、不要一开始,就用一个很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要以为要求越高孩子就会越努力,事实证明,这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

想获得更多关于孩子成长,学习方法/资料,马上来关注微信号:xschelper(<--长按可复制)

★★--------★★--------★★

四 : 德育实效性与班主任教育艺术创新学习汇报

x月x日,我们xx一行10人赴上海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与班主任教育艺术创新专题研讨会”学习。现将这次学习参观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们先后聆听了下列讲座,上海xx区教育学院德育室严明主任的《比德于玉——浅析中国玉文化与师德修养》、江苏省xx市xx小学xx老师的《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原上海北郊中学校长xx的《人是如何道德的》和河南xx老师的《做智慧的班主任》等。他们生动的讲述,犹如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又如几方良药,使人提神健脑,茅塞顿开。我们还走访参观了上海两所百年老校,洁净幽美的学习环境,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氛围,老师们严谨细致的工作精神状态,紧凑中运行有序的管理流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不忘。

一、几点体会

(一)热爱生活,激情奔放。专家同仁们精彩的经营着自己的方寸之地。严明主任追求玉的品质与人性精神的统一,xx老师儒雅流动的师德风范,余斌老校长分享学校成果的自豪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从事教育的人更要满怀激情,没有激情,这份爱就不会燃烧,更不会持久。如果缺乏激情,教师会变得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缺少美丽的梦,隽永的诗,班主任工作也会失去灵性,失去生机,失去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强烈的激情,如果不对邪恶,虚伪,侮辱人格、不讲原则等现象怀着毫不妥协和不可容忍的感情,那么要想在青少年的心灵中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的体系是不可能的。”我想这是他们如此精彩讲座的前提。

2、坚守并执着追求。自诩xx乡村小教师的xx老师便是典型的案例。他之所以这样介绍自己,是因为他来自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因贫穷而闻名于世的兰考县濮阳市油田第十五中学。段惠民老师从任教开始就高举“追求”的大旗。艰难时,追求;顺利时,追求;困境中,追求;取得斐然业绩时,仍然追求······xx老师用二十几年的艰难跋涉,用二十几年的心血诠释了“坚守”与“追求”的丰富内涵。他深有感触的说:“一个人活着,不管能力大小,从事的职业是伟大还是平凡,总得有个追求。多年的追求与努力,使我这个普普通通的人爱上了教师这一平平凡凡——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的职业!”

3、善思勤奋。xx老师和xx老师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经年累月在自己的班级沃土中辛勤耕耘,长期静心思索与探究,终于提炼出经营班级之道。他们回归孩童般的纯净,每天思考的是怎样引导学生走出枯燥功利而使学生的心灵逐渐滋润丰满起来,如何呵护孩子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xx校长从多角度抛出问题:什么是道德?人们会自愿关爱吗?道德能让人幸福吗?进化是道德的吗?他从国家之间和人类的发展探视强者与弱者的相对性;人的慷慨程度与移情能力的关联;价值问题导致的混乱问题······他与我们共同探讨看似理所当然却很少去思索的一个个课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真诚的读书。严明主xx的研究堪称深入。他从玉的发展历史,玉的种类,玉的文化内涵,洋洋洒洒的为我们揭开玉的神秘面纱。xx老师仿佛像一泓清泉款款讲述着自己几分清幽而恬淡的故事。她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她以三毛、毕淑敏、希特勒、席慕容等在学校与老师发生的小故事引出“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用朱德庸的漫画《跳楼》诙谐的调侃当今教师的压力。我们折服于段惠民老师的自信豁达,不怕困难,博学善思。作为一个物理教师,他博览群书,背诵大量经典名作。xx老校长轻松引出教材文本中的德育浸润。他熠熠生辉的智慧与人格照耀着很多教师的生命成长。获得“新中国60年上海百名杰出女教师”的xx校长已经63岁,仍然满腔赤诚带领广大师生做着课题,做着教育。

二、几点启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不应该是空泛的,没有凭借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利用多种阵地和渠道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1、品德课阵地。品德课能系统全面、扎实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学科德育渗透。各门教材都有很多的德育因素,我们在备课上课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渗透。如语文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学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信息技术科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历史和地理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3、宣传阵地。学生可以通过报刊,宣传栏、广播站等开展德育宣传活动。

4、开展特色活动。根据学校传统,利用国家的一些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雷锋、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和评选“校园之星”等。

5、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基地,养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教师工作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指引我创造性的工作。

 

五 : 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


  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人格有着塑造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

  师德建设对全体教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劳动的知识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通过师德标兵的评选和学习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典型,对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示范作用。

  师德建设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引领作用。教师在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起了决定性作用。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又有不同。幼儿教育历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幼儿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所起到的深远作用。根是基础,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才能硕果累累,幼儿教师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种根的事业,不显赫、不张扬,却扎扎实实,缺之不可。

  幼儿园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如何为幼儿安排好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每一天,这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也是教育的重要过程。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一日,我们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孩子的需要

是合理的,孩子的需要是要发展的”,“面对孩子的现实,想到孩子的可能;看到孩子的当前,想到孩子的将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依据这一系列的教育理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作为教育切入口,让教育建立在孩子成长需要的基础上,与保健结合一同服务于孩子,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今天来了明天还想来的乐园。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开放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在认识和把握新形式下师德建设特征的基础上,需处理好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她们奉献才智。二是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师德建设又必须放在首位。树立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学习。三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四是育人和尊师的关系。我园领导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既对教师严格要求,又重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当师之务,在于胜利,在于行义”;“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他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新时期教师与孩子是平等的,是孩子们的大姐姐,是朋友、是妈妈,对待孩子,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即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

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必须把握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幼儿园,孩子还缺乏判断能力,就更需要教师的循循诱导,使他们从好的方面发展。当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潮,使学校的师德建设受到了冲击,导致了理想情操的失落,实利物欲的上升,道德水准的下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决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方向。

  “遵循规律,为人师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工作,作为保健教师更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好各项工作,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家长,教育每一个孩子,对孩子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师德建设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

  1、  注重自我塑造。21世纪的社会将是

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知识的丰富为基石。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教师在实践中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2、  实施灵魂塑造。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文素养、学识深浅相关联。净化幼儿园内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施灵魂塑造要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3、  运用制度塑造。机制、制度、法制是对人进行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教育。用我们的挚爱关心下一代,用我们的真诚感动下一代,用我们的言行激励下一代,用我们的师德感染下一代。

 

本文标题:素质教育与创新学习-创新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超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60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