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论

发布时间:2017-10-23 所属栏目:语言与文化

一 : 语文课程教学论

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转义为学习路线,引申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学,意思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狭义的课程是学科的同义语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成都市文翁书院校园

?成都市草堂小学 成都 金沙 小学的阅读活动大厅。

为学生布置的创作园地。 ?重庆谢家湾小学,教室走廊磁砖,孩子们的作品 ?树立大语文课程观,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先决条

件。 ?在语文课程的各个要素当中,语文课堂教学是

核心,语文教学实践是关键,语文教学环境是保证。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哪些角色?

四、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性质 ?综合性边缘学科 ?应用性理论学科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基本任务 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绪论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导论 第一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总论 ?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二编 语文课程论 ?第二章 语文课程设计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第五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三编 语文教学论 ?第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七章 阅读教学 ?第八章 写作教学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十章 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四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与训练相结合 ?集中与开放相结合 ?历史与现状相结合 思考与练习 ?讨论:什么样的教师是最糟糕的?什么样 的教师是最悲哀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文课程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哪几个角色?

技能训练 ?熟悉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冀教版7、8、9年级语文教材。重点复印7、8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后的教材。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包括作者创作的背景、写作缘起、文本的内容、结构层次、中心主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等。

要求:本周完成说课稿(说教材部分),并练习说课。下周在微格教室分小组展示。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840年以前) “ 传统语文课程与教学 ”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1840年—1917年—1949年)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1949年—)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是综合的人文学科。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识字教学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1

?识写分开,先识后写,多识少写

?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儿童的兴趣 阅读教学

?重视朗读诵读 ?提倡多读熟读 ?强调记诵积累 ?讲究存疑精思 ?突出精讲多练 ?注重综合素养 ?教与读书方法 写作教学

?注重基本功训练 (练习属对、议论文片断) ?多读多写多改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精于改文: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作文从模仿入手

? 朱熹:“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先放后收 ?谢枋得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大学》中说:“大学之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单独设科 ?鸦片战争前后,有志有识之士的变法革新主张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变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是为“壬寅学制”,但

没有实行。次年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

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这是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的内容包括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等,语文也随之开始单独设科。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教育为两级九年——初小五年高小四年。初小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占全部课时的五分之一;高小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中学堂学制为五年,继续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占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

“国文”名称出现

? 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1916年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说:“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近代语文教育新特点: ?语文教育宗旨的改变 ?文道关系的改变

?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和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相衔接,对国语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名称的出现(新中国成立伊始)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

2

个名称,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二、全面学习苏联

关于 “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

?《红领巾》的教学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这是对现代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1)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 ?(2)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3)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4)总结主题思想。 ?(5)研究写作特点。

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工具说”理论的确立 ?“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

教学大纲频繁更新,教材建设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学研究日益活跃,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师大量涌现。 思考与练习

?为什么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新时期语文课程教学可从传统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获取哪些智慧?

?针对新时期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与教学应重点实现哪些方面的创新?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况

?(语文)课程标准 ,又称(语文)课程纲要,(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指导(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作用

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依据,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1923年《国语课程纲要》和1929年《国文课程标准》(语文独立的第一部) ?1936年《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建国第一部)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

《文学教学大纲》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最高) ?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课性质。

?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道”和“文”的辩证关系 ?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 ?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

?1978-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恢复过渡)

?1986-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现行)

第二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一)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二)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三)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设计思路看,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目标按照“三维五面,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国外母语课程改革发展的启示 美国

?“美国阅读挑战计划”的目标与实施 每一个8岁儿童都能顺利进行阅读 ?重视培养阅读策略的文学教育 ?在综合活动中学习母语 日本

?重视培养尊重母语的态度

?改变倾向于详细讲解文学性文章的现状 ?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1006个汉字) ?重视语感培养

?重视创新能力的教育 英国

?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

小学阶段完整阅读莎士比亚戏剧两部,1900年以前著名作品两部(书目自选),至少要读四部诗集。

?过程性评价占高考考试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考试试题的开放性与选择性,答案的多样性。

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99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 具体目标: ?倡导“全人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体现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提倡建构性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确立正确的评价观。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

?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建设,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

?照搬西方语文教育理念(解词、语法修辞) ?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目标的精确性和序列的 完整性

?语文考试试题的标准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1)课程性质与地位,(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1)总目标,(2)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包括:(1)教材编写建议,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教学建议,(4)

评价建议。

?第四部分“附录”,包括:(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3项:(1)课程性质, (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包括5个方面:(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分目标包括2个方面:(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包括4项:(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科书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技能训练

?登陆“人教社”网站下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熟悉课程标准的框架及基本内容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认识课程性质的意义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教育性质居于首位,成为统帅全局的核心,各种基本观念和具体观念都从性质观中引发出来,与性质观一脉相承。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

关于语文课性质表述的演进轨迹

?1955、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汉语是“认识社会生活”一种重要的、有力的工具。文学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4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工具性含义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我国古代,“人文”是与“天文”相对 的概念,《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西方,“人文”源于拉丁文humanitsa,意为人性或教养,与神学相对。“人文性”则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包括语言、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历史、哲学等,即人文学科。 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的“人文性”的内涵,则基本上等同于人性论或人道主义,是对人的重视,是人性的张扬。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的特质:

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人道、和谐的教学体系。

案例分析

?有位语文教师是这样执教《海轮·凯勒》第四节的。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或者令你为之一震,随手画下来。对此你一定会心潮澎湃,有自己独特的感慨,不妨从旁写下来,然后交流,好吗?学生满怀着无限的阅读期待,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潜心会文……(五分钟后)师: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吧! ?生A:海伦·凯勒“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这种刻苦用功的精神令我感动!相比之下,我在学习英语记忆单词的时候,就缺少这种恒心与毅力! ?师:结合自身谈体会,很真实。

?生B:“拼命摸”、“不停地写”、“摸出了血”,这些字眼儿的背后是一种坚韧,是一种执著。 ?生C:海伦·凯勒默读盲文那感人的一幕,使我想起了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她躺在床上,对着镜子念外语单词,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 ?生D;这也使我想起了被卢伽雷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霍金,想起他艰难扣击键盘敲出了震古烁今的《时间简史》,成为继爱因斯坦

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 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键盘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捕音为凤,谱曲为凰,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抗争,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梵·高在精神分裂状况下创作《向日葵》……经历过很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真可谓“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那么,从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贝多芬、司马迁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迪呢? ?生1: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生2:一个人战胜敌人一千次还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生3;身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残。 ?师: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无数身残志坚者给了每一个肢体健全者,更多的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与勇气。

?评析:教例很好得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教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反复地品一品”,“学生怀着阅读期待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潜心会文”,之后,又要求学生将“独特的感慨”“写下来”, “然后交流”。这一切教学环节就把学生自主地读、写、口语交际的语言实践活动与对文本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是“言与意”的结合体,要品出“言”中“意”来,就要借助想象,联想,感悟,思维,审美,表达,这就把工具性的本质——思想内涵灌注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之中,显示出语言科的工具性特征。

?还须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并未粘滞在语言的表面意义上,教师强调和肯定的是“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结合自己谈体会,很真实”。这是在有意用课文语言中蕴涵的健康积极的情与意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并启发他们的觉悟,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健全他们的人格。学生在吸取课文语言的精神营养之中,使自身的精神得以健康地成长。

? 其实,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提供阅读对话的空间,给予独立思考、自由交流的机会,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道畅谈阅读体会,人生感悟。这种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真正

5

得以实现。

?《祝福》中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在祭祀时插手酒杯筷子,语境没有变化,但句型却不相同。第一次在祥林嫂再嫁回鲁镇后,四婶的说法是:“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第二次是在祥林嫂想摆脱非人处境,极力挣捐了门槛之后,四婶的说法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试分析四婶的两次说法在句型上有什么不同?这种句型变化暗示了什么?通过以上的思考,你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什么关系? 理念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麦子几月黄) ?语文教师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

?语文教育要有“大视野”,坚持“三个面向”。 ?语文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关键。

一堂没有备的课

语文课程的理念

?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思维品质、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个性人格、情感态度、知识视野、学习兴趣和习惯等;

知识能力维度:语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习语文的策略方法,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反思。

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要用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来垄断学生的思考,不要用教师的期待来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师一定要克服“发胖式分析”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注重母语学习的”自然习得性” ,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协调发展。 ?语文课程要遵循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语没有形态标志,强调整体把握,重视语感培养。 理念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强调

?倡导自主学习,在强调“乐学”“愿学”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如何让学生“能学”“会学”。

?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要注重合作的效果、效率。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建立在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

苏如皋市搬经中学 郁俊生

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白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一片叫声、笑声。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狼奔豸突地窜向座位。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我微微一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一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些同学还一边窥视我一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我明白他们的魂早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一下白雪公主吧。

于是我开口了;“你们是否闻到一股硝烟味?”

很多同学脱口而出:“没有。”

“我怎么觉得教室里硝烟味还蛮浓的呢?”同学们会意的笑了。我又问:“雪好玩那?打雪仗有意思吗?”

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只是笑而不答。“大家认识雪,了解雪吗?” “谁不认识雪?”有同学低声说道。

“大家既然认识雪,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雪,好吗?”

教室里掌声雷动,许多同学捏着雪团的手也放到了桌上。

于是这堂课就围绕雪展开了。

首先,我让同学们用“雪”组词并解释。同学们也能说出“昭雪”“雪耻”“雪中送炭”“瑞雪”等。

接着我又让大家用词语来形容雪,大家七嘴八舌:“洁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漫山遍野”。

6

然后,我叫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雪,可是绝大多数同学心理感受到雪的美,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于是我又引导大家从古诗中去汲取营养,让他们说出古诗文中描写雪的名词。分组比赛,各组内部可以讨论查资料,随时汇总写到黑板上来,其他组已写过的不能再写。同学们纷纷搬出了各种诗文集、简报、读书笔记,查的查,抄的抄,写的写,改的改,热闹非凡。敲击玻璃黑板的咚咚声像鼓点,更是加剧了竞争的紧张气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瑞雪兆丰年”

“燕山雪花大如席”

纷纷扬扬卷下一场大雪来 “那雪下得正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梅〉) “六出冰花滚似绵”(关汉卿〈窦娥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

四块黑板上已经满满的了。我先表扬大家的求知热情,再引导他们订正错别字,理解这些诗文的大意,筛出不是以写雪为中心的诗文(如陈毅的《青松》诗,毛泽东的《咏梅》词,体会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然后问学生要把景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怎么做。同学们认识到,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事物特征,然后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同时我们应该大胆地去想象。

于是,我让同学们站到窗口门边仔细观察外面的雪,然后口头描述它。学生兴奋不已,语言开始显色:“随风起舞”,“地上雪像一床棉被保护着青春的麦苗”……

我不失时机地补充说:“人们常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波涛写之。那么雪之精神写不出,我们也完全可以以竹木写之,以心灵感之,以意义寓之。”同时以黑板上的诗句印证它。然后我叫大家想象一个清晨自己独自一人在雪地里走的感受(心理感受、脚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等),再让大家说说雪的象征意义。学生议论纷纷:“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是掩盖丑陋的漂亮面具。”“雪象征让人心寒的社会

环境。”“雪是洗除人间罪恶的上帝使者。”

我发话了:不错,同样是雪,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这里有一个配伍题,请大家做做。古时候,一个大雪纷飞的东日,驿站里有三个人围炉吃酒:一个是赶考的书生,一个是赴任的县令,一个是当地的财主。门外屋檐下蜷缩着一个避雪的气概。书生提议作诗,每人一句,连门外乞丐也参加了。

四句诗如下:1、大雪纷纷落地2、都是皇家瑞气3、下它三日何妨4、放你娘的狗屁。诗中各句分别是什么人说的呢?

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然后我让大家联想、想象,这雪中会发生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他们说:

父亲陪儿子堆雪人,打雪仗。(爱子) 儿子在雪地里背着父亲艰难地走向医院。(孝敬父母)

老师冒着雪风从几十里外赶来上课。(爱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意外事故(如汽车翻车……)发生后,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救助。(人性美)

小鸟在雪地里找食,唤起失意之人(贫病交加等)生存的勇气。

奇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接着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说明事物。

下雪的季节有什么特点?天气特征如何?地球上雪的分布情况怎样?下雪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说它能保护农作物?雪有哪些危害?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春雪?雪花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又让同学到我办公室去把剪报拿来,我还把绚丽的雪花照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啧啧不已。临近下课,我顺势让同学们围绕雪写一篇作文,可写记叙文,可写说明文,大家非常乐意。

当我下课离开时,教室里一片掌声,响彻了整个校园。

作文很快交来了,出现了不少佳作。贺振华同学还以全班同学的名义送给我一张贺卡。贺卡画面是两个小孩走在莽莽雪原上,卡里写了隽秀的一行小字:洁白的雪,送给你一片纯真。 分享 ?评析:这是一堂没有备课的课,也是一堂体现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课。

? 学生对“天下大雪”兴奋不已,教师“投其所好”,果断改变预设的计划,将学生置于大自然创设的雪的情境之中,开展有滋有味有趣有益的

7

教学活动,这是“顺生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正是新课程的人文起点。 ? 教师捕捉住天下大雪的自然现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教师让学生用雪组词,用词形容雪,回顾写雪的古诗文、观察雪、描写雪、通过联想思考雪的象征意义,完成雪的配伍题,多角度抒发对雪的感受,围绕雪作文。所有这些都在紧扣一个“雪”字,调动学生关于雪的知识储备,不蔓不枝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关照自然、关照社会、关照人生中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改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应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应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所谓目标,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后发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是学习者经过学习要达到的状态。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即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导向作用:可以使期望明晰,因而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推进作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可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保持教学基本思路的一致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 ?控制作用:可以控制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以及

教学反馈。 ?评价作用: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

?管理作用: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语文课程目标的体系

?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元的、分级分层的集合体。

?时限层面——多级系列:学段目的、年级目的、学期目的、单元目的、课文目的、课时目的等。 ?要素层面——多元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 ?确立新的知识观

原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的东西。新课程突破原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建构新的意义。

?确立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重建后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 ?明确性和模糊性。

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方法等大多是明确的,具体目标中某些内容可以量化。但有许多目标内容是难以量化的。如理解能力,其深浅、强弱、快慢的程度,只能以“初步”、“深刻”、“透彻”等字眼儿加以限定,这些字眼儿本身就有不确定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所谓连续性,就是提出的多个课程目标要形成层次,组成序列,构成整体。所谓阶段性,就是各个层次、各个序列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出过程性,在高度和难度上要有区别,要符合学生的

8

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第二节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 总目标共有十项。

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小学1-2年级,小学3-4年级,小学5-6年级,初中1-3年级,共四个学段。每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目标。

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一、总目标

?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 4、“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是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目标中的各项目标是各有侧重的,但界限不是绝对的,具有三个维度、五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

其基本精神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

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其中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二、阶段目标

第四学段(7~9年级) ?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说明 1、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

9

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目标在情感态度方面,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方法方面,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在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新的标准确有较大变化。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课程阶段目标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

?课程目标特别重视加强积累。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关于写作教学目标的说明

?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

?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要把注意力放在写作

实践上。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综合性。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情感性。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乐于探究 ?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第三节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目标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进行描述;选修课程分别根据“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的特点拟定目标。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10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技能训练

?仔细阅读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把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不同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自学教材《第五章 语文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设计,努力拓展语文课程的空间,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第五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自学为主

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课程资源定义

?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二、课程资源分类(一): ?1、按功能特点分:

?(1)素材性资源(分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 (2)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2、按课程性质分:

?(1)学科资源(本学科、跨学科) ?(2)活动资源(校内、校外) 二、课程资源分类(二): ?3、按空间分布分:

?(1)课内教学资源(活动空间、课程信息) ?(2)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人力、材料、网络) ?4、按呈现方式分:

?(1)显性资源(资料、教师、场馆等)

?(2)隐性资源(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等)

三、课程资源要素

?1、课程思想资源(运作思想、内容思想资源) ?2、课程知识资源(常识的学科知识及研究学科的知识)

?3、课程经验资源(家庭、社会、学校生活经验资源)

?4、课程财物资源(物力、财力资源) ?5、网络课程资源(电脑、网络、多媒体) 四、课程资源理念(一):

?1、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教育教学

11

?2、只有作用于教育教学的资源才能成为课程资源

?3、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4、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四、课程资源理念(二):

?6、学校文化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课程资源 ?7、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多元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8、教学就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构知识和人生的活动

?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10、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五、课程资源特点:

?1、资源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资源的普遍性与普适性 ?3、资源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4、资源的综合性与整合性 ?5、资源的双重性与两面性

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一)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

?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 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二)

?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

?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

?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 第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前提 ?一、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符合教学原理(课程观、教学观) 设计的科学性 适合教学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认知实 际、需求实际) 力求自然(循路而行,顺流而下) 设计的艺术性 讲求变化 追求创新

二、教学的整体性与局部性 把握总体目标 设计的整体性 形成完整思路 注重整体效应 ? 抓住中心环节 ?设计的局部性 ? 突出个性细节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 ?明确课标要求 ?深入钻研教材

?浏览全册、全单元的教材内容。明确整体目标。 ?阅读文本,包括导读、正文、课后思考练习。明确本课编者之意。

?精读课文,准确定位作者的写作主旨,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充足的根据,能够自圆其说。紧扣重点,深入开掘。找到文章的亮点,抓住特点,横向比较。

?解读文本是一种能力,也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关键。建立怎样的格局,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解读。建议多读一读名家解读。 ?充分了解学生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景 ?板书或演示设计 ?编写教学方案 ?组织教学评价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站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全面) 体现本单元、本次教学的具体特点(具体)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科学)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

1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态美。”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明确) ?《谈骨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 “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文了解……”,“45分钟能写出……”,“课堂讨论时能……”。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明确) ?每个学生 阅读 现代文每分钟 不少于500字。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解 主要内容。 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要恰当。

主要是内容为目标服务,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确定。 ? 教学内容要充实。

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容不足则需补充,内容冗余则需删减。

?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主线鲜明、行进自然流畅、体现完整性 ?打破教学模式,掌握多样的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恰当设计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多样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优化组合原则 语文教学方案的编制 [常规教案] ?课题计划

?(一)课题、课文、作文或单元题目。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配备、课时安排。 ?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1、教学任务。课题目标的分散。

?2、教学过程。是教学思路的具体表现,具有很强的程度性和操作性。

?程序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手段方法明确 ?3、板书图示设计。

?4、教学后记。实施情况及分析 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功能: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类型: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六条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

?按答题方法分,有口试(面试)和笔试。 ?按公开程度分,有开卷和闭卷。

?按宽严程度分,有检测、考查与考试。

?按作用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按题型分,有观察型、主观型、客观型、综合型。 ?按目的分,有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 注意

?编制试题和试卷。(结构合理、题型多样、难易适度、标准答案明确、评分方法具体 ) ?克服焦虑感

13

?注重评析

?案例分析 ?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 (三)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 明确: 清 静 文眼-→3~11段 悲凉 ?(四)意境鉴赏 1、朗读感知 ⑴ 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⑵ 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2、析秋色 (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 芦花(白) 柳影(灰) 夜月(白) 碧空(碧) 牵牛花(蓝) 落蕊(白里透黄) 天底(灰沉) 青布(青) 秋果(淡绿微黄) 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 明确:冷色 (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3、析秋声 (1)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

呢?

明确:虫唱 钟声 鸽声 帚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 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4、品秋味 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5、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由写作背景可知,白色恐怖使作者心境不好,产生冷落和孤独之感,所以喜好冷色,总想找宁静处,“躲进小楼成一统”。由此可见,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五)探讨 1、作者除了从秋色、秋声两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还通过哪些手法来描写的? 明确:对比和议论 2、析对比(比喻) (1)南国之秋是什么特点?和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 慢 润 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清 静 悲凉 (2)解读“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答案略) 3、这一段议论有无必要? 明确:(1) 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2)情景理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4、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

14

都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小结全文。 技能训练

?阅读《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第一编,第二编”内容,深化对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试析《童趣》《记念刘和珍君》 《紫藤萝瀑布》等教学设计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说课稿和教案的编制,并练习规范说课。 第八章 阅读教学

?一、阅读与阅读教学 1、阅读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是信息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

阅读的本质是根据语言符号理解文本的精神内核,即以文本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 ?阅读能力

?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基础)

?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既有对词、句的理解,又有对段、篇的理解;既要通过课文言语认识课文表达的内容,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意,体会表达的精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核心)

?阅读欣赏力——指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照,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较高要求)

?阅读评价力 ——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

?阅读迁移力——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

?阅读创造力 ——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 (最高要求)

?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荷塘月色》中的经典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时,有学生质疑: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是最好,若改为“笛声”可能更符合文中所描绘的宁谧的意境。对这种颇具创新特色的“发现”,教师当即予以表扬,然后推翻了原来的教学方案,鼓励全班同学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来改写这个经典名句。赏识是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的催化剂。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大大激发,最后从同学们的口中蹦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句子。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的抚拍似的”;“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绵绵的微笑似的”等等。学生思如泉涌,沉浸在创造的兴奋中。 阅读教学不等于阅读。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二、阅读教学的地位及意义 地位:

在语文教育中居于重心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居基础地位 在终身教育中居优先地位 意义:

?有助于巩固识字效果。 ?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

?有助于全面提高各种语文素养。

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

?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铸造人文精神。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阅读的兴趣包括:

?广泛的阅读兴趣 主要是指博览群书,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科不分文理,众采百家之说,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

?专一的阅读兴趣 主要是指读书专心,精益求精,深入研讨,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浓厚的阅读兴趣 主要是指读书兴趣持久稳定,求知欲望强烈,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爱不释手;

?高尚的阅读兴趣 主要是指读书情趣高雅,追求真理,探索人生,从不寻求庸俗低级的精神麻醉; ?新奇的阅读兴趣 主要是指好学新知识,追求新事物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志向,这种阅读兴趣往往是一些伟人发明创造、取得事业成功的起点。 阅读的习惯包括

?读书用脑的习惯,指读书能动脑、会思考,具

15

有分析问题、归纳条理、概括要点、寻求主旨、评价技法的习惯;

?读书用笔的习惯,指会动笔摘录要点,圈划重点,批注观点,撰写读后感的习惯;

?读书借助工具书的习惯,指读书会用字典,会查词典,会运用参考资料,独立地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读书的卫生习惯,指读书注意光线、保护眼睛,注意姿势、保护身心正常发育,注意情绪、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注意环境、防止干扰、保持精力专一集中;

?读书合作切磋的习惯,指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三、阅读教学的改革

(一) 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 对话理论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对话”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巴赫金认为:“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

1、学生参与对话需要基本条件 ?教师权威人格的消解。师生平等的人格关系的建立。

?对于所讨论的话题应具备初步理解。(前理解,原始理解)

?需要拥有独立的观念与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便拥有了与教师同等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后续理解)

2、对话并不意味着无序与混乱

承认参与对话双方主体平等地位的对话观,承认对于一个命题具有多重阐释的可能性,这就为产生无意义的话语循环提供了可能性。主流观念或标准的缺乏将有可能把教学中的对话流为单纯的辩驳与争吵。(基本理解) (二)阅读教学的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内400万以上。 1、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第四学段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

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强调“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要求:在教学思想上应重发展思维能力而反对机械记忆;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诱导探索而反对越俎代庖;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讨论答问而反对单向灌输;在诱导手法上应重形象思维而反对干枯说教;在教学原则上应重生疑质疑而反对轻信盲从。 2、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

?第四学段从鉴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也指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通过阅读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学段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也强调“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部分特别强调:“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背诵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5万字。” ?在高中阶段,课标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仅以课外阅读而论,要求“自读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4、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程序阅读系统中的认读、解读、赏读、译读、记读、用读;

?完全阅读系统中的视读、听读、说读、默读、写读;

?基础阅读中的选读、精读、问读、略读、浏览、跳读、速读、复读等;

16

?应用阅读系统中的导读、研读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5、具备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美国著名学者苏珊·朗格说:“在社会科学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有老师让学生讨论刘兰芝形象的现实意义,有的说,刘兰追求纯真的爱情,值得称颂,现在社会中傍大款,攀权贵的妇女应该反省;有的说,刘兰芝宽容、忍让、善良、勤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的妇女刁钻,得理不饶人、狠毒、懒惰,应自惭形秽;有的说,刘兰芝虽好,但她投水自杀,不善待生命不足取,我们应善待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审美鉴赏是以文本为依据,而不能脱离文本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发散思维要与聚敛思维结合使用。

6、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7、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四、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注意整体把握

?1、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观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金圣叹赞扬说:“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可是要看出“紧”字所含的“境界”、“神韵”,只有把这句话放在林冲由八十万禁军教头最终被逼上梁山的全部情节之中,特别是联系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来揣摩,你才会发现,这个“紧”字既指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越来越急,下得不松劲,下得紧,又是指故事情节发展很吃紧,它暗示在

一场大风雪背后,迫害林冲的阴谋活动正在进行得紧,使读者不能不为林冲的命运感到心紧。一个“紧”字,既写雪,又烘托气氛。一个“紧”字是在蓄势,最后是势不可挡,奔腾而出,所以,一个“紧”字真是凝练厚重,惜墨如金,一字传神。 2、注意抓“文眼”与“诗眼” ?《论雷锋塔的倒掉》中的“活该”二字,《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不要对课文作人为的分割 如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教师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岩间,需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本诗抒发了一种消极逃避现实,人生苦短,何不寄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有的教师根据梦中遨游天姥,见到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景象,判断出诗人有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隐逸求仙的超俗雅趣。

?“梦”字是全诗的脉络。全诗分梦前、梦中、梦后三部分。梦前向往天姥,梦中遨游天姥,梦后伤感激愤。

?从文脉出发不难看出,诗人抒发的不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也不是隐逸求仙的超俗雅趣,而是通过梦游的方式尽情直泄自己内心郁积已久的政治上的无限幽愤。其中饱和着幻想破灭的失望,壮志难酬的哀伤,遭受馋毁的激愤,以及对前途的迷惘惆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对山水名胜,神仙境界的向往与歌吟,正折射出对腐朽社会现实的否定。结尾用设问的形式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的精神。

4、把分析段落作为把握课文整体的手段 ?如教《阿房宫赋》,让学生阅读全文,有了初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前半部分(一、二段)和后半部分(三、四段)各写了什么 ,这两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下半部分中第三段和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从本文的结构中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二)运用对话互动 ?师:从乌鸦被骗这件事,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A:我懂得了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师:那你喜欢不喜欢乌鸦? ?生众:不喜欢!

?师:为什么不喜欢?

?生B:因为乌鸦喜欢听奉承话。 ?生C:老师:我喜欢乌鸦。 ?师:哦?谈谈为什么喜欢。

?生C:因为乌鸦也有好的,一年级学的《乌鸦喝水》中的那只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

17

就是一只好乌鸦。

?生D:再说课文中的这只乌鸦爱听奉承话,受骗上当吃了亏也会改呀!

?生E:改了缺点的乌鸦就是好乌鸦,我也喜欢。 ?生众:老师,我也喜欢,我也喜欢!……

?师:我知道了大家是不喜欢听奉承话的乌鸦,喜欢爱动脑筋,有错就改的乌鸦。 (三)重视质疑激思

?读书质疑——师生梳疑——讨论解疑——归纳释疑

(四)贴近社会生活

1、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情境 《七根火柴》 2、结合阅读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皇帝的新装》

3、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白杨礼赞》

4、把阅读所获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5、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

(五)知识转换能力

?比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要见丈夫说话神情有些异样,料到他一定有难言的隐情,于是问了一句:“怎么了,你?”针对这个问句可设计这样一问:为什么水生妻不问“你怎么了?”而要问“怎么了,你?”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议论,议论中争辩,最后明确:“怎么了,你?”就是“你怎么了?”的倒装,倒装之后,用逗号隔开,使本来短促的语气显得更加急促,而谓语“怎么了”也在倒装中得到强调,这就把水生嫂急于知道丈夫的隐情,但又不得而知的焦急心态表现出来了。这样,学生对倒装句、逗号在表达语气,传递感情方面的作用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六)进行审美教育 读美-美读

(七)诱发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黔之驴》时,驴子能否摆脱悲惨的命运,一下子让学生争论不休,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不能摆脱,因为驴子“技止此耳”,逃脱了一时,逃不脱一生;一是能摆脱,只要驴子加强学习,运用智慧,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就能摆脱,甚至有的学生说,驴子寻求与其它的动物合作,共同对付老虎,老虎也就成了“纸老虎”。 (八)避免机械预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实录 ?运用相关的阅读教学原理诊治下列“教病” ?有位教师教《乡愁》,设计了一个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乡愁》来。于是他叫起一个

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长了,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多情!”师:可能是我问错了,也可能是你理解有错,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较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什么?学生干脆说:“月是故乡明”。老师着急了,急忙否定:“不该这样答吧!”学生立即改口:那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完,学生把头抬起来,看见老师满脸阴云,立即感到自己的答法又不合老师的想法,于是再度改口:那就是“月亮走,我也走”。这时,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武断地说:我只要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用“月”字。学生嗫嚅道:“深情”,又说得不合老师的味口。好在此时下面有学生接口:叫做“乡愁”。教师这才如释重负。 2、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9世纪上半叶第一个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过程。此后他的学生莱因又把它具体运用于阅读教学,提出了五段教学过程: ?预备、复习旧课,进行和新课文有关联的事项的问答,解释新字、难词;

?提示,即向学生提示课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比较,把新学习的词语句同已学习过的词语句进行比较;

?概括,即归纳,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得出结论; ?应用,让学生练习造句和写短文。

3、日本石山修平阅读教学过程(三层次) 通读—→精读—→味读 4.美国史密斯阅读教学过程

由四级层次分明的阅读水平构成。

?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又称作阐释性、说明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也称作批评性和鉴赏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也称作扩展性、延伸性或发现性阅读)

5、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式 ?第一阶段——理解。第一步是预习,内容包括指示目的,唤起学习的动机,预备的指导和儿童预习。第二步是整理,内容包括儿童问疑,教师试问和儿童发表诸项; ?第二阶段——练习。第一步是比较,可以略授国语文法的要素,并概括课文要旨。第二步应用,内容是注意读本课文的表演和实质的谈辩。

?第三阶段——发展。第一步是创作,内容是,除作文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技术。第二步是活用,内容是读书能力和研究兴味的养成。最要紧的是养成儿童到图书馆自由参考的习惯。再进一步便

18

要养成儿童对于文学(广义的)鉴赏和批判的能力。

6.袁哲全文法读法模式 思考

?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整体把握与具体理解 ?理解内容与品味语言 ?文本理解与创新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与朴素阅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案例分析

观摩人教版八年级课堂实录《台阶》,在观摩过程中,做好听课笔记,听后梳理出本课的教学过程,并在班内讨论交流你对这一教学过程的认识。 ?语感,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感就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正确理解力。这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瞬息感知并能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而丰富的理解。简单地讲,就是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包括:

?对语言文字感受的敏锐性

?对语言文字敏捷思维的直觉性 ?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的理解性 ?对语言文字感受和理解的综合性 一、语感教学法 ?(一)美读感染法 ?(二)咬文嚼字法 ?(三)语境品读法 ?(四)切己体察法 ?(五)媒体直觉法 美读感染法

?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通过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韵、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 咬文嚼字法

?对课文的特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语境品读法

?根据教学需要,结合上下文,从作者的身份、地位、职业、思想、处境、心情及表达目的和写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具体含义、言外之意和深层

含义,从动态言语中获得语感。 切己体察法

?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韵、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媒体直觉法

?充分利用挂图、板书、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等教学媒体,刺激学生反复地听、看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材料,增强阅读理解的形象性、直观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感。 二、思路教学法 ?(一)语言串联法 ?(二)结构展现法 ?(三)线索展现法 ?(四)顺序梳理法 三、鉴赏教学法

?(一)联系语言环境,鉴赏关键词句 ?(二)审视形象塑造,鉴赏艺术典型 ?(三)探究写作技巧,鉴赏表现风格 ?(四)剖析主题意蕴,鉴赏思想情感 ?(五)统揽整体布局,鉴赏篇章结构 四、范文教学法 ?(一)文事推演法 ?(二)文意拓展法 ?(三)文情迁移法 ?(四)文序借鉴法 ?(五)文技模仿法 ?(六)文辞活用法 五、对话教学法

?(一)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二)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三)与作者对话:知人论世 ?(四)与编辑对话:明确编辑意图 ?(五)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对话是指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是双方视界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与意识。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与他人、与文本、与自己对话的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种对话能力。学生只有不断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阅读),与他人及自己的对话(听、说、写),才能学会对话,提高语文能力与生存能力。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听说读写是对话的形态,也是学习对

19

话的方式。

?阅读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因此,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互为依存条件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是对话阅读理念的基本要求。 六、情境教学法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六)以语言描绘情境 七、点拨教学法

?(一)导入性点拨 初读、概览—整体感知 ?(二)研究性点拨 细读、分析—全面理解 ?(三)鉴赏性点拨 精读、赏析—重点钻研 ?(四)反馈性点拨 复读、总结—巩固提高 ?(五)迁移性点拨 学以致用—发展能力

八、导读教学法 ?(一)诱发动机 ?(二)开启思路 ?(三)授以方法 ?(四)活用教法

?语文导读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教学的人道化;教学的民主化;教学的科学化;教学的艺术化。 —— 钱梦龙 练习

?1.运用语感教学法为《荷塘月色》设计教学过程,并在班上说课。

?2.运用对话教学法为《沁园春·长沙》设计教学过程,并在小组中试教。 第四节 各类课文阅读训练

小说阅读教学 ?第一,把人物放在特定环境中考察。 ?读《祝福》,我们可以从充满陈腐气息的书房的摆设看清鲁四老爷的真面目。大“寿”字表现出他的迷信守旧,一副脱落的对联,暴露了他抱残守

缺,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表现了他的鄙陋和不学无术,而把朱熹著作当圣经,则是他保守落后的真实写照,这间小小的书房成为鲁四老爷思想的性格的生动体现。

?第二,在理解情节结构的基础上窥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教读《麦琪的礼物》,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试从时间、主人公的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真实可信吗? 巧合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这就是引导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的了解及对艺术手法的把握,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德拉和杰姆两夫妇并未因苦难的生活而消磨尽他们纯真的爱情,他们为了对方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所以才会卖掉自己珍爱的东西,给对方买礼物。

?第三,透过情节高潮中展示的人物内心世界发掘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四,扣住主题思想分析表现手法 ?《我的叔叔于勒》 ?分析教学案例《勇气》 诗歌阅读教学

?诗歌具有高度概括、想象丰富、语言凝炼、声韵和谐、富有音乐美等特征,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应品出其中的情味、意味、韵味、兴味来。

?品味诗歌教学示例《乡愁》 散文阅读教学

?散文题材广泛,联想丰富,形散神聚,结构自由,手法多样,情理并藏,充满意趣,主体色彩鲜明,语言精美,讲究句式和谐,富有情韵。散文有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抒情散文体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学中应根据各课的特点,将赏析某一手法作为鉴赏教学重点。

?教《荷塘月色》,应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让学生把握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景状物的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我的空中楼阁》,应重点领会托物言志定景换点的手法,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 ?教《我与地坛》,应重点领悟借景抒情与缘事抒情,联想丰富,想象奇特,使景物形象更动人的写法。

?教《记念刘和珍君》,应着重学习简炼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

20

?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穿插抒发胸臆。这类散文包括游记、文学性通讯、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

?议论性散文包括杂文和富有哲理的随笔、小品文等。它偏重于说理、论述,但常常伴随着鲜明的形象描绘,因此又被称作“文艺性论文”。由于它具有政论的性质,在教法上要运用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某些方法。又由于它有文艺的特点,教法上也要利用文学教学的某些方法。 ?散文阅读教学示例《散步》 戏剧阅读教学

?戏剧文学的人物、情节和结构高度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富有个性化、动作性和潜台词。戏剧按时代可分历史剧、现代剧;按容量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格式可分话剧歌剧戏曲。 ?重视朗读教学 ?理清剧本情节 ?分析矛盾冲突 ?剖析人物性格

?剧本教学示例《威尼斯商人》(节选) 记叙文阅读教学

?记叙文是通过对真人真事以及景物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类文体。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新闻、通讯、特写、游记、随笔、速写、故事等,均属记叙文范畴。

? 记叙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中心思想,弄清记叙要素、理清顺序线索、理解表达方式、学习记叙语言。

?记叙文教学示例《老王》 议论文阅读教学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达观点的实用性文体。它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分立论、驳论与立论驳论相结合三种;从事理关系来看,它包括政论文、思想评论、杂文、哲学论文、文艺学论文、科技论文等。

?议论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要素的把握。还要关注议论文的结构、语言等问题。 ?议论文教学示例《想和做》 说明文阅读教学

?说明文一般是就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成因、功用等因素的特点加以说明,或者是阐述事理。

?说明文教学应以课标的理念为指南,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与说明语言四要素。

?说明文教学示例《国宝——大熊猫》 文言文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的语言

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重视对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探究 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语言 ?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指导

?在文言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文言文阅读教学示例《扁鹊见蔡桓公》 第八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性质、任务、意义 一、写作与写作教学 1、写作

人们运用书面语言传达信息的活动。 2、写作目的

——、——、——、——……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

“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些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 “跟大师学语文”系列丛书 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

教育是协助个人发展潜能、实现自我、适应环境,进而改善环境的一种社会化历程。这个历程含括统整自我、人与人、人与环境间互动关系所产生的知识领域。

3、中小学生写作的性质

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中指出,文章写作根据功能和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习作,应用之作,创作。三者之间的区分是:“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物的东西,创作才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

学生的写作区别于应用写作 学生的写作也区别于文学创作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写作是写作练习。这是学生写作与应用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是中小学生写作的基本性质。 4、写作教学

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写作训练。 二、写作教学的意义

21

?写作教学是-----------------的重要途径。 ?写作教学是-----------------的重要途径。 ?写作教学是-----------------的重要途径。 ?写作教学是-----------------的重要途径。 三、写作教学的任务 (一)育人 写作教学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 言之无物 《今天的大扫除》 《今天是母亲节》 ? 虚假连篇 “百人父母四十亡” ? 格调庸俗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难忘春节》 (二)积累训练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将对事物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中国心) 善于捕捉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情感《一道 靓丽的风景线》 2、积累的量与序的结合 《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古文观止》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范;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广泛涉猎读物 3、语言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相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积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它绝不只是语言的识记过程。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几个过程。理解是积累的起始,就是要弄清讲的是什么意思,主要完成将语言符号“意义化”;感悟,就是通过诵读、思考,从理解到的文本信息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鉴赏,就是通过理解性的、感悟性的阅读,进而体味、揣摩文本表达的方法技巧;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大脑,加入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中。几个过程层层深入,最终完成了语言积累的全过程。 4、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 5、多种积累方式相结合 ?朗读 ?背诵 ?摘抄 ?讲述 ?倾听

?阅读 ?观察 ?交谈 ?辩论 ?体验 ?记忆 (三)思维训练 (五)技能训练 (六)写作速度训练 小学高年级要能在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初中学生要能在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高中学生要能在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一、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清代王筠《教童子法》:“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 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 (3)降低修改要求。 第一学段没有修改要求;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高中则强调独立修改文章,强调与人合作,共同切磋。 2、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1)注重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鼓励写想象的内容。 ?(3)鼓励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 二、写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说明 ?鼓励学生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一学段的写作教学是写话教学。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22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说明

?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打破侧重片段训练的僵化模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习作的乐趣,降低习作修改的要求。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叙述。

4、学习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说明

?树立书面表达的目的性意识。 ?强调写作素材的积累。

?突破文体束缚,鼓励自由表达。 第四学段(七八九年级)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 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

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说明

?突出书面表达的交际性特点,要求在写作时要考虑目的和对象。

?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意味着学生真实地表达。 ?打通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有创意地表达。 ?淡化文体要求不等于彻底抛弃文体概念。 高中阶段(表达与交流)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

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

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要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

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理解

?第一条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条件。 ?第二条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情感要求。 ?第三条提出了书面表达的写作规范要求。 ?第四条提出了书面表达的个性化要求。 ?第五条提出了书面表达的能力要求。 ?第六条提出了重视写作中的修改与合作。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

作文教学过程不同于作文过程,它是教师指导和学生作文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密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学——做的统一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善过程。

从宏观看,它包括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从中观看,它包括一个学年或一个

23

学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从微观看,则指一篇作文的教学过程。

一篇作文的线性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前后相连的不同阶段。 一、命题

清代郑板桥在《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2、命题要有迁移性。 3、命题要有计划性。 4、命题要有教育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酷”原指“残酷”“程度深”“极”……可如今年轻人们也言必称“酷”:长相英俊——“酷”,学习优秀——“酷”。“酷”这个词已经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不仅是一个“酷”字,生活中还有许多新鲜的词汇和用法在出现,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新的时尚化的词汇的呢?

要求:自拟正标题,以“我看新词新语”为副标题,谈谈你对以上社会现象的认识。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崇尚纯真的人,渴望像水一样;崇尚自由的人,渴望像风一样;崇尚浪漫的人,渴望像鸟一样。一个会生活的人,总能从自然万物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请以“像——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600字。 (1)命题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做。就实际说,这有点本末倒置,可以练习又确乎必不可少。因此,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 命题作文可以分为完全命题和不完全命题。 多题选作也是一种命题的方式。 (2)自主拟题作文。

自主拟题作文可分为课内自由拟题和课外自由拟题作文两种。 二、立意指导

清代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更加深刻新颖?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凡生活,多一点对平凡生活的开掘。

其次,要引导学生突破惯常观念,多一点对传统

观念的反叛。

“成功是成功之母”“顺境更能出人才”“不知足者才能常乐”“近墨者未必黑?**矣诤酶哝鹪丁薄俺聊幢厥墙稹?/p>

第三,教给学生立意的方法。 立意的方法 ?知微见著

《往上走,往下走》《妈妈又换了新手机》《铃声悠悠》 ?披沙拣金 《美》《秋天》 ?逆向思维 《欢乐的时刻》《我得了10分》《谈好高骛远》 横向拓宽 《家乡的变化》《拨动心灵的那根弦》 三、选材指导 ?切旨 ?真实 ?典型 ?新颖 ?小巧

四、结构指导 ?思路要清晰。

一定要把握文章的线索,时间、事件、地点、情感、歌词、名言、诗句等,有序安排,让人一目了然。

?明确文章内在的联系。

记叙文内在的联系包括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句与句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衔接、内容的铺垫与伏笔、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层次井然,结构紧凑。 ?结构要精美。

要有灵动之美,即文面设置要灵活多姿,如段落形式要活泼美观,开头段要小巧,主体段要丰盈且富于变化,结尾要灵动。要摒弃“三段式”“头重脚轻腹中空”的文章。 ?布局求新。

文章的布局有横式结构布局和纵式结构布局两种。

“纵式结构”

?抑扬转换。指文章为了突出事物或情感,先用“抑”笔铺垫,待蓄足势后,再笔锋一转,用“扬”笔拖出本意。《为了心中的爱》

?穿插引入。是在叙事过程中多次中断,有意插入景物、心理、往事或是他人的表现进行烘托和补充,再接着叙述。《雨中的背影》

?板块碰撞。指文章的主体部分有两个板块构成,

24

前后因为情感的错位(如现实与期待不一致、现象与真相不相同),而产生碰撞,从而震撼人物心灵。《委屈》

?对照映衬。指在文章中两件相关或相对的事物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进行比照烘托或对比,更好地表现主题。《为自己鼓劲》 “横式结构”

?美句导航。即用结构相似的美句领起文章的每一个板块。这些美句既可以独立成段,也可放在段首。

如《我的季节我做主》,文章用“嗅一嗅花香天下芳草尽眼前,雪融春到,鸟叫天地间”“闻一闻稻香,古词风韵吟一遍,春去秋来,笑闻夕阳边。”两句领起,从“春“与“豪情万丈”,“秋”与“成熟”构思出“我的季节(春、秋)我做主(豪情万丈、更加成熟)”的精美格局。

妙语作结。即在每一个板块的末尾用结构相似的总结性语句收束。

《告别不是悲伤》中,“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姹鸩皇潜耍羌嵋愕姆芷稹***姹鸩皇潜耍歉腥说闹倚摹比稣芾砭浞旁诙文鹊闶旧衔男鹗碌囊庖澹质刮恼虏季窒猿稣胫馈?/p>

?定点铺排。即全文围绕一个点,将各个方面的内容用相似的句段表现,铺排成句式整饬、语言优美的文章。

《初三,初三……》:

初三就是上学路上匆匆忙忙回家途中慌慌张张; 初三就是男老师上课洋洋洒洒女老师上课拖拖拉拉;

初三就是早自习迷迷糊糊晚自习朦朦胧胧; ……

?一唱三叹。即一个句子、短语或段落多次出现在文中,反复吟唱,串联全文。《你在我心里》,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然后三次重复“那是你吗?语文”,反复点染,引出语文在诗词、名著、名人三个方面带来的心灵震撼。 五、行文指导 ?1、行文要简练

? “省略”这种技法可以使语言简练。

?父亲,平头,豹眼,高鼻,浓须,黑而瘦。(刘汾《父亲》)

?一座高山,一处低岩,一道新泉,一株古松,一炉红火,一壶绿茶,一位老人,一个少年。(古龙《英雄无泪》)

“跳脱“也可以使语言简练。

? 三个人都未做对。老师便让我上台扮演:“你,上来!”今天真倒霉,我只好走上讲台,先写“已知”“求”“解”,然后做起来,很快做完了,接着我开始演算,算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还是算错了,我感到心中开始发慌,头上开始冒汗,手也开始发抖。我心想:“平日那么牛,今日怎么这么熊包呢?”

? 三个人都未做对。老师瞄上了我:“你,上来!”“叫我?倒霉!躲不了啦,上去呗!已知,求,解……演算,杂不对?再算,再算……愈慌愈错,愈错愈慌。发慌了,出汗了,手抖了,平日牛着呢,今日咋啦?熊包!

?2、行文要一气贯通。 ?3、行文要恰当得体。 ?4、行文要快速迅捷。 ?5、表达优美。

然后,你为我吹笛,笛子在你的吹奏下仿佛注入了魔性,空灵如一只雀儿,衔了晶莹的水珠,衔了袅袅的清风,衔了婷婷的花影,在云天中低回。

(川宜《半截残香》)

整饬是一种优美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粉塑千松,银裹万树,简直变成了一座童话般的银色天堂。

诗化语言是一种优美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它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它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它可以是映照玉壶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诱人的挥手之间;它可以是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绿在崔颢寻寻觅觅的乡景。 6、表达风趣。

同桌“海拔”不高,3的开方颇不足,2的开方稍有余,身材却率先进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行列。他一般不与人发生“反应”,除非有强烈的“催化剂”的“高温催化”。 7、表达新颖。

淅淅沥沥的小雨,掀起了一个季节的盖头。(《散文选刊》)

童话世界、神话世界、梦幻世界,三个世界迭加起来,筛一筛,然后翻译一下,就是九寨沟。(黄亚洲《短歌行》)

25

往年春天播种,今年播种春天。

初三,忙。早晨慌慌张张,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

六、修改指导

指导学生修改包括指导修改内容和修改方法 ?1、自读自改法

?2、互读自改法

?3、共读自改法

?4、互读互改法。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一般教学过程

?创设写作情境,激发表达热情。

(音乐、图画、实物、表演、谈话、视频) ?调动生活积累,交流体验感悟。

?确定写作素材,明确写作要求。

?指导立意选材,沟通深化认识。

?拟定写作提纲,合理布局谋篇。

?快速行文成稿,教师做中指导。

?引导回读修改,注意及时鼓励。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

?知识要点:

1、口语交际的特点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

3、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选定上,应注意的问题

4、口语交际指导的方法

5、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

技能训练:

完成P204练习4

第十章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含义与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实施的步骤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式

?语文试卷的“效度”“难度”“区分度”

_

26

二 : 我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2

三、语文课程

“课程”在汉语系统中的词龄相当久远,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它的认识都能因势而变,与时具进。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结构,以及响应的特点。

(一)、课程解说

“课程”定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研究者把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加以归类,分为六种类型:

(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一词,顾名思义指课业及其进程。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学记》,已对那时学校一至九年的教学科目及进程作了描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道通达强立不返,谓之大成。”可见“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又包含其教学顺序及时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小牟》时就用过“课程”一词:“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此处“课程”的意思即以一定程序来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说道“课程”,如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中的“课程”就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课程”一词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跑马道”,用来说明幼年必须经历的事情,于是转义为“学习过程”。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可见用在教育上,指的是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上述列举的课程定义的种种类型,有侧重于教学方面的,有侧重于学习方面的,还有侧重于社会方面的。考虑到课程与教学似乎有点儿“剪不断,理还乱”,我们结合以上的内容,就侧重于教学方面来说,“课程”的界说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某一教学科目,如小学语文课程等等。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写到:“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可见,“课程”有了更为宽泛的新的涵义,它包含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传统或校风等等。

而“课程”与“教学”,很多专家简要而通俗地称它们为“教什么”与“怎么教”。具体地说,小学语文课程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小学语文各种学习活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从“课程”和“教学”的内涵来看,恰似事物的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归纳为内容和形式。

若从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际过程来看,小学语文课程总是在特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实现的;而小学语文教学必然在特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的。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离开了教的内容,怎么教就无从发生;而离开了教的形式,教什么就将完全落空。同时,教什么一定会影响到怎么教;怎么教也必然制约着教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确是互为表里、相互融合而密不可分的。

(二)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根据人们对“课程”的新近而宽泛的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学习领域。它包含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3)学校中的语文隐形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师生、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

根据人们对课程结构的认识与分类,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来看,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显然为学科课程;而学校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就与活动课程有联系了。如从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来看,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与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自然为显性课程;而学校的传统或校风,对语文学习来说,当属于隐形课程了。如从关联课程与融合课程来说,常言所说的“文史不分家”恰好提示我们,语文与历史为关联课程,要相互联系,配合教学;而“文道结合”则提醒我们,语文又与思想品德教育为关联课程,要在教学中自然地进行渗透。假如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河在一起,进行合科教学,那就是融合课程了。如新课程之前浙江省小学低段就有《语文·思想品德》课程及其教材。

从课程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演变中,我们我们可以了解到课程是个含义广泛且发展变化的概念。小学语文显然也是含义广泛,尤其自新课程实验及推广实施以来,变现更甚。从课程的结构及其分类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丰实而鲜活。它是发展的,由平面构建成立体,由小语文扩展为大语文;它是联结的:或学科课程联结活动课程,或显性课程联结隐形课程。从课程的资源开发及利用中,我们还可以明白小学语文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其开发及利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收获与思考:

研究“课程”概念,有着它的现实意义。不少老师把语文书等于语文课程,语文书即语文教材,只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实施和完成的载体之一。我们教语文的这些人群,首先要明确语文的相关概念,概念不清有时候可能出笑话。

(三)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1、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性

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论》,论述“教之所由兴”的四项教学原则时,其中有一项为“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谓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这叫合乎顺序。按一般的认识过程,人们总是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量变到质变,其间有相对的阶段性,这是受认识的规律制约的。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除了受一般的认识规律制约以外,还要受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制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形式具有明显的特点:6——11岁(小学阶段),主要是形象思维;12——15岁(初中阶段),由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16——18岁(高中阶段),以抽象思维为主。由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形式和心理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为适应这一差异,并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就要显示出层次性,由此反映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就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

如前所述,专家与学者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立足点、着眼点有所不同,对语文的认识自然就见仁见智了。当我们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语文时,我们就可以说语文课程与教学是有阶段性的。这些学段或阶段在教学中要分清楚,不然,“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谓杂乱无章法,不注意循序渐进,教学就不容易收到效果。这就是先人批评的“教所由废也”。实施时,要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已分成三个阶段: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侧重语言文字,把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侧重语言文章,把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理解为侧重语言文学。具体如下:

小学阶段:语言文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汉语知识的教育与言语的训练。它既有语言的教育,又有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的训练,可简称语言文字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1)为了使儿童从言语综合运用的范例学习中学习语言,就要有阅读教学。通过范文的学习,使儿童掌握丰富的词汇、形象化的言语、基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这主要是言语材料的积累。

(2)为了使儿童从语言的规律方面学习言语,就要有思考与练习(包括汉语教学)。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练习、综合性学习,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让儿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这主要是语言规律的掌握。

(3)儿童既有了言语材料的积累,又懂得了语言的规律,就打下理解语言的基础。但是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指导儿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需要有口语交际教学和写话与习作教学。

(4)为了进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就必须先教会儿童掌握语言的书面形式——文字,这就要有识字教学;为了训练儿童掌握书写汉字的技巧,就要有写字教学。为了帮助儿童识字,还要教儿童掌握标记汉语语音的工具——拼音字母,这就要有汉语拼音教学。

总起来说,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由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指导、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以及综合性学习指导构成,这五大块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在这个语文教学的统一体中,“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重视“培养语感”。叶圣陶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小学阶段的语感培养,可培养学生的字词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在此基础上,才可培养学生的叙事性语感和说明性语感。如果学生学有余力,还可尝试应用性语感和议论性语感的培养。

初中节段,高中阶段(略)

2、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小学语文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可凭借的实践资源与实践机会到处都是;其主要途径为语文实践,大量的语文实践将形成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00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加强语文实践”,关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言语实践的重要性。重视实践,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的教育内容除“六书”外,还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偏重于才干的实践与技能的训练。他将学习过程归结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其中的“习”与“行”,当为习练与躬行;后儒在《中庸》里承继并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步骤。其中的“笃行”指认真实践。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倡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中“践行”传统的发扬与光大。新课程在言语实践的加强上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

收获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与学宏观上的序列,可以这样梳理:识字,为了读书-读书,为了积累言语材料,学习言语的方法技巧-训练,为了掌握、吸收材料和方法技巧-写话习作,包括综合性学习,为了实践运用,用言语材料及方法技巧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个序列反复运用,学生言语能力逐渐提高,螺旋上升。

四、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因为这本书是修订版课标出现前的产物,所以——略

五、港澳台小学语文课程

(一)港澳小学语文课程

三 :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容简介,《新编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为培养适应语文新课程要求的新型教师而编写的。由倪文锦主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内容简单介绍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容简介,《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图书目录_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封面本教材是为培养适应语文新课程要求的新型教师而编写的。其特点有三:一是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加强了“课程”这一领域的内涵;二是注重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过程的考察,坚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其变化,而非简单地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三是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阅读理论、考试评价等。本书既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在职语文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教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图书目录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1个文化领域
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二节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四节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
第二节语文课程理念
第三节语文课程目标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定篇”与文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语文知识与语感养成
第五章语文教材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
第二节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练习
第六章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语文校本课程资源
第二节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节锡山高中“语文阅览”校本课程的实践
第七章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节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语文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
第三节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第八章阅读教学
第一节阅读能力概述
第二节国际上关于阅读及阅读能力的研究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写作教学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第三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与写作教学
第十章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第四节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
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第十二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第三节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第十三章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对话的概念、类型与前提
第三节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第四节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第十四章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第二节关于完善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
第三节国外语文考试举隅
第十五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节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
后记

四 : 12雨说教学设计 作业 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20090510346 黄席婷

《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田圃、留滞、襁褓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3.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4.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5. 体会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让小朋友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会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 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1.通过春雨到来前后景色的对比描写,理解春雨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

2.理解“勇敢地笑”等诗句的含义。

教学用具:

录音机、ppt。

教学时间 :二课时

课时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里的我是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雨说〉〉,看看,在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又是怎样的呢?

二 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

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三 介绍写作背景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此时,文革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经历过苦难的儿童正需要爱的滋润和鼓励。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动乱的苦难和贫穷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四 读诗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ingo)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例段如下: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呀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呀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呀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呀

五 赏诗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2.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

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

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 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4.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课时教案(二)

1、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按雨的行踪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1、春雨到来之前的序幕。

2、春雨到来。(自述,拟人化描绘。)

3、雨嘱咐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4、雨向孩子诉说它的使命。

5、雨动员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雨告诉孩子们它来自哪里。

7、8、春雨两次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

9、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按雨的行踪:把诗分成四个部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一至三节)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六至八节)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九节)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总括:这首诗歌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以“雨”的诉说为线索,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到来了;然后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雨教孩子勇敢地笑,勇敢地面对生活;最后照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2.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3.雨是一个什么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寄托这种感情?

雨是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充满爱心,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雨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5.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句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6. 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两样事儿”,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体,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7.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8.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9.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10. 改写

雨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你想对雨说点什么?

对雨说的话:

(1)雨,你是春的使者,你是爱的化身, 你的到来,使万物生机盎然。

(2)雨呀,天上飘浮的白云,是你的襁褓,你正在哪一朵云上睡大觉呢?我们正等着你,与你一起游戏。

(3)你看,小草已钻出了地面;你听,小鸟正唱起了歌谣。他们在预测,你哪一天能够来报到。

雨的自叙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

我——干旱的时候,是人们热切企盼的天使;淫雨霏霏的时候,又成了洪涝灾害的罪魁祸首。

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脸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我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不知道你是否读懂了我?

选择一个诗节,结合学生所写的散文片断,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和诗歌这两种文学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补充讲解:诗歌语言异于其它文学语言,它更加形象精练,富于色彩感、节奏感,强调音乐性和跳跃性。诗歌与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一般押韵;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畅达。

七 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 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乐观的笑,勇敢的笑吧!最后送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悲惨世界》

乐观的人,牙齿落完也不老(维吾尔族)

纵声欢唱的人会把灾祸和不幸吓走(西班牙)

八 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五 : 语文课程教学论

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转义为学习路线,引申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www.61k.com]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学,意思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狭义的课程是学科的同义语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成都市文翁书院校园

?成都市草堂小学 成都 金沙 小学的阅读活动大厅。

为学生布置的创作园地。 ?重庆谢家湾小学,教室走廊磁砖,孩子们的作品 ?树立大语文课程观,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先决条

件。 ?在语文课程的各个要素当中,语文课堂教学是

核心,语文教学实践是关键,语文教学环境是保证。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哪些角色?

四、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性质 ?综合性边缘学科 ?应用性理论学科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基本任务 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绪论 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导论 第一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总论 ?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第二编 语文课程论 ?第二章 语文课程设计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第五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三编 语文教学论 ?第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七章 阅读教学 ?第八章 写作教学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十章 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三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四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与训练相结合 ?集中与开放相结合 ?历史与现状相结合 思考与练习 ?讨论:什么样的教师是最糟糕的?什么样 的教师是最悲哀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语文课程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哪几个角色?

技能训练 ?熟悉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冀教版7、8、9年级语文教材。重点复印7、8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后的教材。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包括作者创作的背景、写作缘起、文本的内容、结构层次、中心主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等。

要求:本周完成说课稿(说教材部分),并练习说课。下周在微格教室分小组展示。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840年以前) “ 传统语文课程与教学 ”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1840年—1917年—1949年)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1949年—)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是综合的人文学科。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 识字教学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识写分开,先识后写,多识少写

?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www.61k.com)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儿童的兴趣 阅读教学

?重视朗读诵读 ?提倡多读熟读 ?强调记诵积累 ?讲究存疑精思 ?突出精讲多练 ?注重综合素养 ?教与读书方法 写作教学

?注重基本功训练 (练习属对、议论文片断) ?多读多写多改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精于改文:其一,先生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其二,批改要精当,“唯可改之处,宜细小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 ?作文从模仿入手

? 朱熹:“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先放后收 ?谢枋得主张:“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大学》中说:“大学之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单独设科 ?鸦片战争前后,有志有识之士的变法革新主张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变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张百熙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是为“壬寅学制”,但

没有实行。次年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

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这是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的内容包括改私塾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等,语文也随之开始单独设科。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教育为两级九年——初小五年高小四年。初小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占全部课时的五分之一;高小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中学堂学制为五年,继续开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占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

“国文”名称出现

? 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1916年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说:“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近代语文教育新特点: ?语文教育宗旨的改变 ?文道关系的改变

?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和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相衔接,对国语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并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是区别现代语文教育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标志。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语文”名称的出现(新中国成立伊始)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个名称,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www.61k.com]

二、全面学习苏联

关于 “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

?《红领巾》的教学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这是对现代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1)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 ?(2)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3)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4)总结主题思想。 ?(5)研究写作特点。

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工具说”理论的确立 ?“文革”时期的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

教学大纲频繁更新,教材建设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学研究日益活跃,有代表性的优秀教师大量涌现。 思考与练习

?为什么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新时期语文课程教学可从传统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获取哪些智慧?

?针对新时期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与教学应重点实现哪些方面的创新?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况

?(语文)课程标准 ,又称(语文)课程纲要,(语文)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指导(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作用

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依据,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1923年《国语课程纲要》和1929年《国文课程标准》(语文独立的第一部) ?1936年《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建国第一部)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

《文学教学大纲》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最高) ?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课性质。

?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道”和“文”的辩证关系 ?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 ?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

?1978-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恢复过渡)

?1986-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版

?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现行)

第二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一)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

(二)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三)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设计思路看,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目标按照“三维五面,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国外母语课程改革发展的启示 美国

?“美国阅读挑战计划”的目标与实施 每一个8岁儿童都能顺利进行阅读 ?重视培养阅读策略的文学教育 ?在综合活动中学习母语 日本

?重视培养尊重母语的态度

?改变倾向于详细讲解文学性文章的现状 ?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1006个汉字) ?重视语感培养

?重视创新能力的教育 英国

?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

小学阶段完整阅读莎士比亚戏剧两部,1900年以前著名作品两部(书目自选),至少要读四部诗集。

?过程性评价占高考考试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考试试题的开放性与选择性,答案的多样性。

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99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 具体目标: ?倡导“全人教育”。[www.61k.com]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体现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提倡建构性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确立正确的评价观。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

?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建设,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

?照搬西方语文教育理念(解词、语法修辞) ?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目标的精确性和序列的 完整性

?语文考试试题的标准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1)课程性质与地位,(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1)总目标,(2)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包括:(1)教材编写建议,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教学建议,(4)

评价建议。

?第四部分“附录”,包括:(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3项:(1)课程性质, (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包括5个方面:(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分目标包括2个方面:(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包括4项:(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科书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技能训练

?登陆“人教社”网站下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熟悉课程标准的框架及基本内容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认识课程性质的意义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它决定着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教育性质居于首位,成为统帅全局的核心,各种基本观念和具体观念都从性质观中引发出来,与性质观一脉相承。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

关于语文课性质表述的演进轨迹

?1955、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汉语是“认识社会生活”一种重要的、有力的工具。文学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www.61k.com]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工具性含义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我国古代,“人文”是与“天文”相对 的概念,《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西方,“人文”源于拉丁文humanitsa,意为人性或教养,与神学相对。“人文性”则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包括语言、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历史、哲学等,即人文学科。 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后的“人文性”的内涵,则基本上等同于人性论或人道主义,是对人的重视,是人性的张扬。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的特质:

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人道、和谐的教学体系。

案例分析

?有位语文教师是这样执教《海轮·凯勒》第四节的。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或者令你为之一震,随手画下来。对此你一定会心潮澎湃,有自己独特的感慨,不妨从旁写下来,然后交流,好吗?学生满怀着无限的阅读期待,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潜心会文……(五分钟后)师: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吧! ?生A:海伦·凯勒“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这种刻苦用功的精神令我感动!相比之下,我在学习英语记忆单词的时候,就缺少这种恒心与毅力! ?师:结合自身谈体会,很真实。

?生B:“拼命摸”、“不停地写”、“摸出了血”,这些字眼儿的背后是一种坚韧,是一种执著。 ?生C:海伦·凯勒默读盲文那感人的一幕,使我想起了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她躺在床上,对着镜子念外语单词,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 ?生D;这也使我想起了被卢伽雷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霍金,想起他艰难扣击键盘敲出了震古烁今的《时间简史》,成为继爱因斯坦

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耳聋,对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 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键盘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捕音为凤,谱曲为凰,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抗争,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梵·高在精神分裂状况下创作《向日葵》……经历过很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真可谓“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那么,从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贝多芬、司马迁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迪呢? ?生1: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生2:一个人战胜敌人一千次还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生3;身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残。 ?师: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无数身残志坚者给了每一个肢体健全者,更多的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与勇气。

?评析:教例很好得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教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反复地品一品”,“学生怀着阅读期待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潜心会文”,之后,又要求学生将“独特的感慨”“写下来”, “然后交流”。这一切教学环节就把学生自主地读、写、口语交际的语言实践活动与对文本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是“言与意”的结合体,要品出“言”中“意”来,就要借助想象,联想,感悟,思维,审美,表达,这就把工具性的本质——思想内涵灌注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之中,显示出语言科的工具性特征。

?还须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并未粘滞在语言的表面意义上,教师强调和肯定的是“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结合自己谈体会,很真实”。这是在有意用课文语言中蕴涵的健康积极的情与意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并启发他们的觉悟,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健全他们的人格。学生在吸取课文语言的精神营养之中,使自身的精神得以健康地成长。

? 其实,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提供阅读对话的空间,给予独立思考、自由交流的机会,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道畅谈阅读体会,人生感悟。这种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真正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得以实现。(www.61k.com)

?《祝福》中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在祭祀时插手酒杯筷子,语境没有变化,但句型却不相同。第一次在祥林嫂再嫁回鲁镇后,四婶的说法是:“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第二次是在祥林嫂想摆脱非人处境,极力挣捐了门槛之后,四婶的说法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试分析四婶的两次说法在句型上有什么不同?这种句型变化暗示了什么?通过以上的思考,你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什么关系? 理念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麦子几月黄) ?语文教师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

?语文教育要有“大视野”,坚持“三个面向”。 ?语文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关键。

一堂没有备的课

语文课程的理念

?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思维品质、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个性人格、情感态度、知识视野、学习兴趣和习惯等;

知识能力维度:语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 学习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习语文的策略方法,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反思。

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要用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来垄断学生的思考,不要用教师的期待来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教师一定要克服“发胖式分析”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注重母语学习的”自然习得性” ,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协调发展。 ?语文课程要遵循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语没有形态标志,强调整体把握,重视语感培养。 理念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强调

?倡导自主学习,在强调“乐学”“愿学”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如何让学生“能学”“会学”。

?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要注重合作的效果、效率。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建立在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

苏如皋市搬经中学 郁俊生

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白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一片叫声、笑声。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狼奔豸突地窜向座位。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我微微一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一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些同学还一边窥视我一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我明白他们的魂早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一下白雪公主吧。

于是我开口了;“你们是否闻到一股硝烟味?”

很多同学脱口而出:“没有。”

“我怎么觉得教室里硝烟味还蛮浓的呢?”同学们会意的笑了。我又问:“雪好玩那?打雪仗有意思吗?”

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只是笑而不答。“大家认识雪,了解雪吗?” “谁不认识雪?”有同学低声说道。

“大家既然认识雪,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雪,好吗?”

教室里掌声雷动,许多同学捏着雪团的手也放到了桌上。

于是这堂课就围绕雪展开了。

首先,我让同学们用“雪”组词并解释。同学们也能说出“昭雪”“雪耻”“雪中送炭”“瑞雪”等。

接着我又让大家用词语来形容雪,大家七嘴八舌:“洁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漫山遍野”。

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然后,我叫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雪,可是绝大多数同学心理感受到雪的美,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www.61k.com)于是我又引导大家从古诗中去汲取营养,让他们说出古诗文中描写雪的名词。分组比赛,各组内部可以讨论查资料,随时汇总写到黑板上来,其他组已写过的不能再写。同学们纷纷搬出了各种诗文集、简报、读书笔记,查的查,抄的抄,写的写,改的改,热闹非凡。敲击玻璃黑板的咚咚声像鼓点,更是加剧了竞争的紧张气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瑞雪兆丰年”

“燕山雪花大如席”

纷纷扬扬卷下一场大雪来 “那雪下得正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梅〉) “六出冰花滚似绵”(关汉卿〈窦娥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

四块黑板上已经满满的了。我先表扬大家的求知热情,再引导他们订正错别字,理解这些诗文的大意,筛出不是以写雪为中心的诗文(如陈毅的《青松》诗,毛泽东的《咏梅》词,体会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然后问学生要把景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可以怎么做。同学们认识到,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事物特征,然后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准确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同时我们应该大胆地去想象。

于是,我让同学们站到窗口门边仔细观察外面的雪,然后口头描述它。学生兴奋不已,语言开始显色:“随风起舞”,“地上雪像一床棉被保护着青春的麦苗”……

我不失时机地补充说:“人们常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水之精神写不出,以波涛写之。那么雪之精神写不出,我们也完全可以以竹木写之,以心灵感之,以意义寓之。”同时以黑板上的诗句印证它。然后我叫大家想象一个清晨自己独自一人在雪地里走的感受(心理感受、脚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等),再让大家说说雪的象征意义。学生议论纷纷:“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是掩盖丑陋的漂亮面具。”“雪象征让人心寒的社会

环境。”“雪是洗除人间罪恶的上帝使者。”

我发话了:不错,同样是雪,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这里有一个配伍题,请大家做做。古时候,一个大雪纷飞的东日,驿站里有三个人围炉吃酒:一个是赶考的书生,一个是赴任的县令,一个是当地的财主。门外屋檐下蜷缩着一个避雪的气概。书生提议作诗,每人一句,连门外乞丐也参加了。

四句诗如下:1、大雪纷纷落地2、都是皇家瑞气3、下它三日何妨4、放你娘的狗屁。诗中各句分别是什么人说的呢?

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然后我让大家联想、想象,这雪中会发生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他们说:

父亲陪儿子堆雪人,打雪仗。(爱子) 儿子在雪地里背着父亲艰难地走向医院。(孝敬父母)

老师冒着雪风从几十里外赶来上课。(爱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意外事故(如汽车翻车……)发生后,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救助。(人性美)

小鸟在雪地里找食,唤起失意之人(贫病交加等)生存的勇气。

奇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接着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说明事物。

下雪的季节有什么特点?天气特征如何?地球上雪的分布情况怎样?下雪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说它能保护农作物?雪有哪些危害?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春雪?雪花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又让同学到我办公室去把剪报拿来,我还把绚丽的雪花照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啧啧不已。临近下课,我顺势让同学们围绕雪写一篇作文,可写记叙文,可写说明文,大家非常乐意。

当我下课离开时,教室里一片掌声,响彻了整个校园。

作文很快交来了,出现了不少佳作。贺振华同学还以全班同学的名义送给我一张贺卡。贺卡画面是两个小孩走在莽莽雪原上,卡里写了隽秀的一行小字:洁白的雪,送给你一片纯真。 分享 ?评析:这是一堂没有备课的课,也是一堂体现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课。

? 学生对“天下大雪”兴奋不已,教师“投其所好”,果断改变预设的计划,将学生置于大自然创设的雪的情境之中,开展有滋有味有趣有益的

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教学活动,这是“顺生心”,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这正是新课程的人文起点。(www.61k.com] ? 教师捕捉住天下大雪的自然现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教师让学生用雪组词,用词形容雪,回顾写雪的古诗文、观察雪、描写雪、通过联想思考雪的象征意义,完成雪的配伍题,多角度抒发对雪的感受,围绕雪作文。所有这些都在紧扣一个“雪”字,调动学生关于雪的知识储备,不蔓不枝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在关照自然、关照社会、关照人生中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改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应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应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概述

?所谓目标,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后发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是学习者经过学习要达到的状态。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制定的培养目标。即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导向作用:可以使期望明晰,因而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推进作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可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保持教学基本思路的一致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 ?控制作用:可以控制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以及

教学反馈。 ?评价作用: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

?管理作用: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语文课程目标的体系

?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元的、分级分层的集合体。

?时限层面——多级系列:学段目的、年级目的、学期目的、单元目的、课文目的、课时目的等。 ?要素层面——多元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 ?确立新的知识观

原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的东西。新课程突破原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建构新的意义。

?确立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重建后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这是显性呈现。 ?明确性和模糊性。

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方法等大多是明确的,具体目标中某些内容可以量化。但有许多目标内容是难以量化的。如理解能力,其深浅、强弱、快慢的程度,只能以“初步”、“深刻”、“透彻”等字眼儿加以限定,这些字眼儿本身就有不确定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所谓连续性,就是提出的多个课程目标要形成层次,组成序列,构成整体。所谓阶段性,就是各个层次、各个序列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出过程性,在高度和难度上要有区别,要符合学生的

8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www.61k.com)

第二节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 总目标共有十项。

阶段目标把义务教育的九年划分为小学1-2年级,小学3-4年级,小学5-6年级,初中1-3年级,共四个学段。每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分别提出目标。

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一、总目标

?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 4、“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是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目标中的各项目标是各有侧重的,但界限不是绝对的,具有三个维度、五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

其基本精神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

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其中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

?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二、阶段目标

第四学段(7~9年级) ?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说明 1、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

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资料。(www.61k.com]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目标在情感态度方面,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在阅读的过程方法方面,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

?在语文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新的标准确有较大变化。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课程阶段目标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

?课程目标特别重视加强积累。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关于写作教学目标的说明

?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

?重视鼓励自由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要把注意力放在写作

实践上。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综合性。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 ?情感性。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综合性学习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乐于探究 ?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第三节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目标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进行描述;选修课程分别根据“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的特点拟定目标。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1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www.61k.com)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技能训练

?仔细阅读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把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不同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自学教材《第五章 语文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设计,努力拓展语文课程的空间,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第五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自学为主

义教《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课程资源定义

?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二、课程资源分类(一): ?1、按功能特点分:

?(1)素材性资源(分生命载体、非生命载体) (2)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2、按课程性质分:

?(1)学科资源(本学科、跨学科) ?(2)活动资源(校内、校外) 二、课程资源分类(二): ?3、按空间分布分:

?(1)课内教学资源(活动空间、课程信息) ?(2)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人力、材料、网络) ?4、按呈现方式分:

?(1)显性资源(资料、教师、场馆等)

?(2)隐性资源(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等)

三、课程资源要素

?1、课程思想资源(运作思想、内容思想资源) ?2、课程知识资源(常识的学科知识及研究学科的知识)

?3、课程经验资源(家庭、社会、学校生活经验资源)

?4、课程财物资源(物力、财力资源) ?5、网络课程资源(电脑、网络、多媒体) 四、课程资源理念(一):

?1、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教育教学

1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2、只有作用于教育教学的资源才能成为课程资源

?3、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4、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四、课程资源理念(二):

?6、学校文化是最直接、最现实的课程资源 ?7、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多元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8、教学就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构知识和人生的活动

?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10、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五、课程资源特点:

?1、资源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资源的普遍性与普适性 ?3、资源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4、资源的综合性与整合性 ?5、资源的双重性与两面性

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一)

?1、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风景、风物、风俗等)

?2、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国家、民族、家乡的情感;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3、人文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曲艺艺术等) 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二)

?4、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人才、环境、场馆、活动等)

?5、家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父母、亲友、房子、藏书等)

?6、学校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与阅览室、全校性活动、文学社团活动、语文课外活动、其他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等) 第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www.61k.com]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前提 ?一、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符合教学原理(课程观、教学观) 设计的科学性 适合教学目标

切合学生实际(认知实 际、需求实际) 力求自然(循路而行,顺流而下) 设计的艺术性 讲求变化 追求创新

二、教学的整体性与局部性 把握总体目标 设计的整体性 形成完整思路 注重整体效应 ? 抓住中心环节 ?设计的局部性 ? 突出个性细节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 ?明确课标要求 ?深入钻研教材

?浏览全册、全单元的教材内容。明确整体目标。 ?阅读文本,包括导读、正文、课后思考练习。明确本课编者之意。

?精读课文,准确定位作者的写作主旨,能够在文章中找到充足的根据,能够自圆其说。紧扣重点,深入开掘。找到文章的亮点,抓住特点,横向比较。

?解读文本是一种能力,也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关键。建立怎样的格局,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解读。建议多读一读名家解读。 ?充分了解学生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方法 ?创设教学情景 ?板书或演示设计 ?编写教学方案 ?组织教学评价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站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全面) 体现本单元、本次教学的具体特点(具体) 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科学)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

1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态美。[www.61k.com]”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明确) ?《谈骨气》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 “借助汉语拼音……”,“结合上下文了解……”,“45分钟能写出……”,“课堂讨论时能……”。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明确) ?每个学生 阅读 现代文每分钟 不少于500字。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解 主要内容。 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要恰当。

主要是内容为目标服务,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要根据语文教学目标确定。 ? 教学内容要充实。

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容不足则需补充,内容冗余则需删减。

?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主线鲜明、行进自然流畅、体现完整性 ?打破教学模式,掌握多样的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恰当设计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多样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优化组合原则 语文教学方案的编制 [常规教案] ?课题计划

?(一)课题、课文、作文或单元题目。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配备、课时安排。 ?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1、教学任务。课题目标的分散。

?2、教学过程。是教学思路的具体表现,具有很强的程度性和操作性。

?程序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手段方法明确 ?3、板书图示设计。

?4、教学后记。实施情况及分析 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功能: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类型: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六条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

?按答题方法分,有口试(面试)和笔试。 ?按公开程度分,有开卷和闭卷。

?按宽严程度分,有检测、考查与考试。

?按作用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按题型分,有观察型、主观型、客观型、综合型。 ?按目的分,有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 注意

?编制试题和试卷。(结构合理、题型多样、难易适度、标准答案明确、评分方法具体 ) ?克服焦虑感

1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注重评析

?案例分析 ?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www.61k.com)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 (三)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 明确: 清 静 文眼-→3~11段 悲凉 ?(四)意境鉴赏 1、朗读感知 ⑴ 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⑵ 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2、析秋色 (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 芦花(白) 柳影(灰) 夜月(白) 碧空(碧) 牵61阅读络中。几个过程层层深入,最终完成了语言积累的全过程。 4、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 5、多种积累方式相结合 ?朗读 ?背诵 ?摘抄 ?讲述 ?倾听

?阅读 ?观察 ?交谈 ?辩论 ?体验 ?记忆 (三)思维训练 (五)技能训练 (六)写作速度训练 小学高年级要能在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初中学生要能在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高中学生要能在45分钟内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一、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清代王筠《教童子法》:“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 踶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 (3)降低修改要求。 第一学段没有修改要求;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高中则强调独立修改文章,强调与人合作,共同切磋。 2、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1)注重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2)鼓励写想象的内容。 ?(3)鼓励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 二、写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说明 ?鼓励学生表达相对完整的内容。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一学段的写作教学是写话教学。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2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www.61k.com]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说明

?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打破侧重片段训练的僵化模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习作的乐趣,降低习作修改的要求。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叙述。

4、学习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说明

?树立书面表达的目的性意识。 ?强调写作素材的积累。

?突破文体束缚,鼓励自由表达。 第四学段(七八九年级)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 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

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说明

?突出书面表达的交际性特点,要求在写作时要考虑目的和对象。

?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意味着学生真实地表达。 ?打通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有创意地表达。 ?淡化文体要求不等于彻底抛弃文体概念。 高中阶段(表达与交流)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

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

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要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

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理解

?第一条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条件。 ?第二条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情感要求。 ?第三条提出了书面表达的写作规范要求。 ?第四条提出了书面表达的个性化要求。 ?第五条提出了书面表达的能力要求。 ?第六条提出了重视写作中的修改与合作。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

作文教学过程不同于作文过程,它是教师指导和学生作文合作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密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学——做的统一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善过程。

从宏观看,它包括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从中观看,它包括一个学年或一个

2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学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从微观看,则指一篇作文的教学过程。[www.61k.com]

一篇作文的线性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前后相连的不同阶段。 一、命题

清代郑板桥在《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2、命题要有迁移性。 3、命题要有计划性。 4、命题要有教育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酷”原指“残酷”“程度深”“极”……可如今年轻人们也言必称“酷”:长相英俊——“酷”,学习优秀——“酷”。“酷”这个词已经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不仅是一个“酷”字,生活中还有许多新鲜的词汇和用法在出现,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新的时尚化的词汇的呢?

要求:自拟正标题,以“我看新词新语”为副标题,谈谈你对以上社会现象的认识。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崇尚纯真的人,渴望像水一样;崇尚自由的人,渴望像风一样;崇尚浪漫的人,渴望像鸟一样。一个会生活的人,总能从自然万物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请以“像——一样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字数不少于600字。 (1)命题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做。就实际说,这有点本末倒置,可以练习又确乎必不可少。因此,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 命题作文可以分为完全命题和不完全命题。 多题选作也是一种命题的方式。 (2)自主拟题作文。

自主拟题作文可分为课内自由拟题和课外自由拟题作文两种。 二、立意指导

清代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更加深刻新颖?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平凡生活,多一点对平凡生活的开掘。

其次,要引导学生突破惯常观念,多一点对传统

观念的反叛。

“成功是成功之母”“顺境更能出人才”“不知足者才能常乐”“近墨者未必黑?**矣诤酶哝鹪丁薄俺聊幢厥墙稹?/p>

第三,教给学生立意的方法。 立意的方法 ?知微见著

《往上走,往下走》《妈妈又换了新手机》《铃声悠悠》 ?披沙拣金 《美》《秋天》 ?逆向思维 《欢乐的时刻》《我得了10分》《谈好高骛远》 横向拓宽 《家乡的变化》《拨动心灵的那根弦》 三、选材指导 ?切旨 ?真实 ?典型 ?新颖 ?小巧

四、结构指导 ?思路要清晰。

一定要把握文章的线索,时间、事件、地点、情感、歌词、名言、诗句等,有序安排,让人一目了然。

?明确文章内在的联系。

记叙文内在的联系包括开头与结尾的呼应、句与句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衔接、内容的铺垫与伏笔、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层次井然,结构紧凑。 ?结构要精美。

要有灵动之美,即文面设置要灵活多姿,如段落形式要活泼美观,开头段要小巧,主体段要丰盈且富于变化,结尾要灵动。要摒弃“三段式”“头重脚轻腹中空”的文章。 ?布局求新。

文章的布局有横式结构布局和纵式结构布局两种。

“纵式结构”

?抑扬转换。指文章为了突出事物或情感,先用“抑”笔铺垫,待蓄足势后,再笔锋一转,用“扬”笔拖出本意。《为了心中的爱》

?穿插引入。是在叙事过程中多次中断,有意插入景物、心理、往事或是他人的表现进行烘托和补充,再接着叙述。《雨中的背影》

?板块碰撞。指文章的主体部分有两个板块构成,

2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前后因为情感的错位(如现实与期待不一致、现象与真相不相同),而产生碰撞,从而震撼人物心灵。[www.61k.com)《委屈》

?对照映衬。指在文章中两件相关或相对的事物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进行比照烘托或对比,更好地表现主题。《为自己鼓劲》 “横式结构”

?美句导航。即用结构相似的美句领起文章的每一个板块。这些美句既可以独立成段,也可放在段首。

如《我的季节我做主》,文章用“嗅一嗅花香天下芳草尽眼前,雪融春到,鸟叫天地间”“闻一闻稻香,古词风韵吟一遍,春去秋来,笑闻夕阳边。”两句领起,从“春“与“豪情万丈”,“秋”与“成熟”构思出“我的季节(春、秋)我做主(豪情万丈、更加成熟)”的精美格局。

妙语作结。即在每一个板块的末尾用结构相似的总结性语句收束。

《告别不是悲伤》中,“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姹鸩皇潜耍羌嵋愕姆芷稹***姹鸩皇潜耍歉腥说闹倚摹比稣芾砭浞旁诙文鹊闶旧衔男鹗碌囊庖澹质刮恼虏季窒猿稣胫馈?/p>

?定点铺排。即全文围绕一个点,将各个方面的内容用相似的句段表现,铺排成句式整饬、语言优美的文章。

《初三,初三……》:

初三就是上学路上匆匆忙忙回家途中慌慌张张; 初三就是男老师上课洋洋洒洒女老师上课拖拖拉拉;

初三就是早自习迷迷糊糊晚自习朦朦胧胧; ……

?一唱三叹。即一个句子、短语或段落多次出现在文中,反复吟唱,串联全文。《你在我心里》,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然后三次重复“那是你吗?语文”,反复点染,引出语文在诗词、名著、名人三个方面带来的心灵震撼。 五、行文指导 ?1、行文要简练

? “省略”这种技法可以使语言简练。

?父亲,平头,豹眼,高鼻,浓须,黑而瘦。(刘汾《父亲》)

?一座高山,一处低岩,一道新泉,一株古松,一炉红火,一壶绿茶,一位老人,一个少年。(古龙《英雄无泪》)

“跳脱“也可以使语言简练。

? 三个人都未做对。老师便让我上台扮演:“你,上来!”今天真倒霉,我只好走上讲台,先写“已知”“求”“解”,然后做起来,很快做完了,接着我开始演算,算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还是算错了,我感到心中开始发慌,头上开始冒汗,手也开始发抖。我心想:“平日那么牛,今日怎么这么熊包呢?”

? 三个人都未做对。老师瞄上了我:“你,上来!”“叫我?倒霉!躲不了啦,上去呗!已知,求,解……演算,杂不对?再算,再算……愈慌愈错,愈错愈慌。发慌了,出汗了,手抖了,平日牛着呢,今日咋啦?熊包!

?2、行文要一气贯通。 ?3、行文要恰当得体。 ?4、行文要快速迅捷。 ?5、表达优美。

然后,你为我吹笛,笛子在你的吹奏下仿佛注入了魔性,空灵如一只雀儿,衔了晶莹的水珠,衔了袅袅的清风,衔了婷婷的花影,在云天中低回。

(川宜《半截残香》)

整饬是一种优美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粉塑千松,银裹万树,简直变成了一座童话般的银色天堂。

诗化语言是一种优美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它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它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它可以是映照玉壶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诱人的挥手之间;它可以是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绿在崔颢寻寻觅觅的乡景。 6、表达风趣。

同桌“海拔”不高,3的开方颇不足,2的开方稍有余,身材却率先进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行列。他一般不与人发生“反应”,除非有强烈的“催化剂”的“高温催化”。 7、表达新颖。

淅淅沥沥的小雨,掀起了一个季节的盖头。(《散文选刊》)

童话世界、神话世界、梦幻世界,三个世界迭加起来,筛一筛,然后翻译一下,就是九寨沟。(黄亚洲《短歌行》)

2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往年春天播种,今年播种春天。(www.61k.com)

初三,忙。早晨慌慌张张,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

六、修改指导

指导学生修改包括指导修改内容和修改方法 ?1、自读自改法

?2、互读自改法

?3、共读自改法

?4、互读互改法。

一节作文指导课的一般教学过程

?创设写作情境,激发表达热情。

(音乐、图画、实物、表演、谈话、视频) ?调动生活积累,交流体验感悟。

?确定写作素材,明确写作要求。

?指导立意选材,沟通深化认识。

?拟定写作提纲,合理布局谋篇。

?快速行文成稿,教师做中指导。

?引导回读修改,注意及时鼓励。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

?知识要点:

1、口语交际的特点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

3、在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选定上,应注意的问题

4、口语交际指导的方法

5、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

技能训练:

完成P204练习4

第十章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的含义与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实施的步骤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式

?语文试卷的“效度”“难度”“区分度”

_

26

本文标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152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