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15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所属栏目:教育课题研究方法

一 : 15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

2009年5月

第21卷第3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Capital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

May2009Vol.21No.3

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

AStudyonTeachingDesignofGymnasticCourseContentsinP.E.&HealthCurriculumforColleges,andHighSchoolsandElementarySchools

曲鲁平,王 健

QULuping,WANGJian

摘 要: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设计的基本路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2):、广播体操、技巧、体;3)体操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又要协调横向和纵向的关系。关键词;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大中小学学生;教学内容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章编号:10092783X(2009)0320322204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BymeansofDelphimethod&analytichierarchyprocess,theauthorsofthispaperhavediscussedthebasicprocessintheteachingdesignofgymnasticcoursecon2tentsofP.E.&healthcurriculumforcolleges,highschoolsandelementaryschools.Theresearchresultscanbeofreferencevaluefortheselectionandlayoutofgymnasticteach2ingcontentsforallP.E.teachers.Thefollowingaretheresults.1)Theselectionofgym2nasticteachingcontentsshouldadheretoprinciplesoffitness,feasibility,entertainingandbeingscientificandsystematic.2)Thesequenceofgymnasticteachingcontentsshouldbevaultinghorse,gymnasticswithhandapparatus,setting2upexercisestoradiomusic,sportsacrobatics,dancesport,alignmentorder,groupfreeexercise,artisticgymnastics,rhythmicgymnasticsandaerobicexercises.3)Theorganizationofgymnasticteachingcontentsshouldnotonlybefocusedonthereasonableconnectionbetweendifferentpha2sesofcollege,highschoolandelementaryschool,butalsothecoordinationofhorizontalandverticalrelations.

Keywords:gymnastics;teachingdesign;P.E.&healthcurriculum;studentsofcolleges,highschoolsandelementaryschools;teachingcontents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1]。体育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课程。随着我国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设计已经成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王德平认为[2],体育教学设计是系统研究规划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及其方法。由此可见,体操内容的教学设计属于体育教学设计的微观层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划分、优化确定和组织等要素。

据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对体操类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根据体

操内容与目标的关系筛选教学内容?如何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学进度和场地器材等要素编排体操类项目的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地衔接大中小体操类项目的教学内容?其研究结果,可以提高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 研究方法1.1 特尔斐法

首先,于2004年4月完成了专家调查问卷的设计;其次,请有关专家对问卷进行2轮咨询,据此对问卷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效度和信度;最后,于2004年9月在第3轮调查中,将修订后的专家调查问卷呈送给18名专家,请他们再次进行填写并收回,据此对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进行优化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

1.2 层次分析法

收稿日期:2008208224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获第八届全国

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三等奖。

),女,山东牟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作者简介:曲鲁平(1980—

),男,天津市人,博为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王健(1964—

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0381

Tianji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Tianjin300381,China.

运用该方法对专家问卷中的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效应和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交互效应2个问题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3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5和Excel2003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

322

第3期

2 结果与分析

曲鲁平等: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成果

2.1 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70%的教师选择了健身性,位居首位。这表明,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依据,考虑并确定其教学内容与方法。有59.4%的教师认为,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尤为重要,名列第2,说明体育教师在选择体操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学生运动技能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设施以及教师专项技能能力等因素。该结果进一步提示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图1 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内容选择的认知

2.2 体操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本研究依据毛振明先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层次划分方法

将体操教学内容分为:精学类内容、粗学类内容、介绍类内容

和锻炼类内容[3,4]。

精学类内容———以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兼顾其它领域目标。其特点是运动技能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利于学生掌握,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功感”,特别是一些对体操具有强烈兴趣的学生,有利于“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课程目标的达成。例如健美操、广播体操等。

粗学类内容———掌握运动技能身心全面发展。学习这类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有所得,在以后的体育锻炼中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了解体操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体操运动的乐趣,、公平竞争的精神。““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团体操等。

,可,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内容。既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深刻地认识体操运动的实质。同时,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项目,如果以后有机会学习,他们能会更快更好地掌握,有利于完成“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

锻炼类内容———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主要发展学生力量、灵敏、柔韧等专项素质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现“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服务。2.3 体操教学内容的优化

通过体操教学内容与学习领域目标的交互分析和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之间的交互分析,得出体操对学习领域目标的直接贡献程度(D值)和体操教学内容对目标的全部贡献的大小(T值)[5]。

表1 体操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D值和T值数据统计结果表

教学内容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轻器械体操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技巧多功能器械健美操艺术体操团体操肋木韵律体操体育舞蹈

运动参与

49.58%0.2740.3910.2660.1640.1720.2580.2500.1960.4850.3520.2970.2030.4460.305

运动技能

14.08%0.8541.2400.9641.1291.2951.1841.4320.7161.3771.2951.0740.4961.1571.212

身体健康

26.25%0.6850.6560.4670.3650.4380.5540.6270.7000.8750.7290.5100.4080.7580.642

心理健康

6.72%0.1460.1940.1120.1270.1340.1720.1530.1080.2240.1490.1380.0970.1640.179

社会适应

3.36%0.0930.0430.0500.0350.0390.0630.0860.0580.0840.0600.0910.0240.0840.077

D值T值

2.052.521.861.822.082.232.551.783.052.582.111.232.612.41

55.5145.0944.0532.2233.9934.6645.3439.6464.1960.0161.9227.5363.3853.18

注:D值和T值的小数点后保留2位,四舍五入。

从表1可以得出:1)D值和T值均大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健美操、韵律体操、艺术体操等艺美类项目,表明这些内容对课程目标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都比较大,即对课程目标的总贡献值比较大,因此,在设计体操教学内容时,应列入重点内容优先考虑,并在课时比重及开设条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2)D值和T值均小的项目主要器械体操和轻器械体操等内容,表明这些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值比较小,因此,

在筛选内容时,可以摒弃或作为介绍性内容来体现。3)T值大、D值小的项目只有团体操,表明该内容虽然对课程目标的直接贡献较小,但对其它内容的教学和组织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予以重视,注意加以优化和适当保护,可作为一般性教材内容来安排。4)D值大、T值小的项目在研究中没有出现。然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在筛选的过程中就要慎重考虑。

323

课题成果

2.4 体操教学内容的开设顺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第21卷

在此,用R值表示体操教学内容的依赖指数,它表示一项内容对另一内容的依赖程度[6]。从表2可以看出,14项体操内容的R值从小到大依次,即体操教学内容开设的合理的前后顺序为:肋木、单杠、多功能器械、双杠、支撑跳跃、轻器械体操、广播体操、技巧、体育舞蹈、队列队形、团体操、艺术

体操、韵律体操和健美操。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此顺序是在

只考虑体操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支持和依赖程度得出的,而没有考虑影响教学实施的其它因素,例如教学条件、教师水平等。因此,建议体育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讲授,同时注意各学段内容的合理衔接,以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最大化。

表2 体操教学内容的依赖指数R值数据统计表

教学内容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轻器械体操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技巧多功能器械健美操艺术体操团体操肋木韵律体操体育舞蹈

R值

队列

队形

8.214.335.020.80.680.912.050.686.615.76.840.465.474.3352.09

广播体操

5.3310.15.610.4256381.41.125.330.840.565.474.7744.45

轻器械体操

0.213.37.441.141.241.654.755.785.161.243.722.2740.27

单杠

0.510.41.012.2.233.241.820.811.822.631.010.81

双杠

0.810.351.39393.123.692.190.922.0831.041.15

支撑跳跃

0.990.5738.933.722.230.993.222.981.241.12

技巧

2.271.98683.263.45.385.14.392.834.533.26

多功能器械

0.890.2.472.271.787.112.770.991.382.171.881.7830.53

健美操

10.5.2.542.22.714.063.7212.185.758.121.869.817.1181.37

艺术团体操体操

182.152.011.724.022.595.1710.346.612.017.475.74

4.342.111.521.883.752.585.985.518.441.175.864.93

肋木

0.140.271.231.51.711.090.961.641.431.570.684.920.890.7518.78

韵律体育体操舞蹈

7.254.932.461.741.451.743.482.618.126.526.961.1610.445.51

4.562.952.151.611.211.343.351.614.434.695.360.544.569.66

2.7310.2

29.0335.4437.0954.8164.3360.1564.3748.02

注:小数点后保留2位,四舍五入。

2.5 体操教学内容的组织2.5.1 体操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校阶段教授大众健美操3级,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之前已经掌

握了大众1级和2级的内容。

总之,在组织体操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衔接好各学段的体操教学内容,避免低级重复,又要体现各学段体操教学内容难度的逐渐提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达成。同时,还要协调体操教学内容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关系。2.6 大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想

根据体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对教学目标的可实现程度,本文对大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初步构想,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如下几方面。

首先,小学主要教授各类内容的基本动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点感性认识,着重培养学生对体操的兴趣;初中主要教授各类内容的简单组合动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高中可以教授一些稍微复杂的动作和组合练习,同时让学生体会体操教学内容的内涵所在;高校主要是学生选修课,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精学类教学内容主要指高校生较长时间的选修课内容,粗学类教学内容主要指高校生短期的选修课内容。总之,要注意各学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列,防止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

其次,对体操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研究是解决“低级重复”和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大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层次分析设计—排列分析设计—组织设计的系统分析,这种方法和所得出的结论对大中小学体操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横向组织体操教学内容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把体操教学内容作为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而且要考虑体操教学内容的实质结构,实质结构既包括体操教学内容之间的技术结构,又包括体操教学内容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前者主要涉及精学类、粗学类、介绍类和锻炼类4类内容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既要综合考虑这5个领域目标的可实现程度,又要突出重点———某一领域目标或某2个领域目标;同时也要综合考虑4类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关联,有针对性地教授重点内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5个领域目标是不可取代的,但体操教学内容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体操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体操教学内容时,我们在考虑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因素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操教学内容。

2.5.2 体操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

体操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是指在设计体操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纵向关系。作为体操教学内容的纵向体系,我们既要处理好其递进性,又要明确体操教学内容之间的阶段性纵向结构。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各水平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体操教学内容。但是,我们不能割裂各体操教学内容的纵向关系,一定要注意其各阶段的纵向结构,要明白高学段的内容是在低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设计的。例如,如果在高

324

第3期曲鲁平等: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

表3 大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想

年 级

(水平一、二、三)

课题成果

锻炼类

精学类广播体操

队列队形技巧

粗学类体育舞蹈

介绍类

体操运动项目的知识、心理训练,如介绍单杠、蹦床运动等项目 肋木、轻器械体操及搬运、负重、悬垂、支撑、滚翻等身体素质练习 体操运动各项目的比赛规则、运动处方知识、心理训练,介绍高低杠、鞍马、吊环等项目 体操比赛的欣赏、识、心理训练等

小学

(水平四)

初中

(水平五)

高中

健美操

艺术体操技巧

队列队形健美操艺术体操技巧

队列队形健美操艺术体操技巧

体育舞蹈团体操支撑跳跃体育舞蹈双杠支撑跳跃团体操健美操技巧双杠

轻器械体操

轻器械体操多功能器械专项性身体练习哑铃

多功能器械肋木

专项性身体练习

高校(纲要)

(伤)、体操各运动项目的动作原理等

最后,在对体操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分析设计研究时,借鉴了毛振明先生的划分方法,在此需要指出,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作用,将体操教学内容划分为精学类内容、粗学类内容、介绍类内容和锻炼类内容4类,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理论层面上的初步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240.

[2]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辽宁师范高校出版社,

2002:31234.

[3]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68280.

[4]赖天德.学校体育教学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03:34.

[5]王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践部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评

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5219.

[6]曲鲁平,王健,和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素材的筛选

与确定[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90292.

(上接第310页)

参考文献:

[1]张承芬,宿淑华,李丽.成就目标相关研究评述[J].心理学探新,

2004(2):67271.

[2]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及其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1999

(2):35240.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4:52255.

[4]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

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283.

325

二 :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方式《课程教育研究》审稿快发表快《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杂志社征稿
★国内刊号:CN15—1362/G4 ★国际刊号:ISSN2095-3089 ★邮发代号:16—128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国内刊号:CN15—1362/G4 国际刊号:ISSN2095-3089)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类学术期刊。[www.61k.com]万方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国家级CN刊物)。欢迎各类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小学教育专家、学者、教师踊跃投稿。

主要栏目: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德育建设、课题研究、教学管理、创新教育、文体艺术、阅读与写作、综合论坛等。
征文要求:
1.文稿应思想健康、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述清晰、体例规范、富有新意。文责自负(严禁抄袭)。
2.题名(文章标题)应简明、确切、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名。文末标明作者单位及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作者单位格式为:××省××市(或××县)第××中学或(××中学)。如为基金资助项目应加以注明,并提供项目编号。
3.来稿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作者切勿一稿多投。录用的论文按来稿先后顺序刊发,请提前来稿,文章录用后最快一个月,最迟3个月内出版。
4.本刊对稿件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者请附声明。因人力有限,恕不退稿。
5.稿件刊登后,赠与当期杂志1册。每期杂志文章(电子版)将上传到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
稿件处理:
本刊由我国教育界资深专家,知名学者执编,常年征稿,请保留好此单,你随时可向本刊投稿或推荐您的同事投稿!本刊审稿快,编辑部收到稿件后,无论采用与否,均在三个工作日内回复,将会以电子版稿件录用通知书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第一作者。如作者投稿后7个工作日未收到“稿件录用通知书”请来电来函查询!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投稿邮箱:739681816@ www.61k.com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联系人:何老师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联系电话:028-69897936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联系 Q Q:739681816(请与何老师联系)
为了提高稿件的发表效率,建议您投稿前先电话联系或QQ咨询,谢谢合作。

此消息一出,在全国许多高校掀起了思想政治课的改革热潮,新课改的走向立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政治思想课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使高中思想政治课能起到生活标尺的具体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他们的修养。另外,思想政治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高尚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不仅仅用感性的方式体现个人的爱国主义,而更要使我们的爱国主义闪耀理性的光辉;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扩展:审稿男孩和投稿女孩 / 投稿时推荐审稿人 / sci投稿推荐审稿人

三 : 课堂教学艺术审美观研究

一、教学艺术的意义

在教学中,每个老师的激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激情会传染给学生,会使学生兴奋起来。很难设想,一个萎靡不振的老师能够使学生激情高昂对学习充满热情。一般教学主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则主要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一般教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而教学艺术则是运用情感,以情感人。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苦练课堂基本技能,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www.61k.com)二、教学艺术的内容及措施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教态艺术和教学课件制作艺术等方面。

1.教学组织艺术

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都是一个教学模式,为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应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做到“体系清楚,主次分明,衔接恰当,收散自如”。这要求教师吃透教学内容、教材、大纲内容多的,把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什么是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能对有些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散发思维,灵活地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用角色扮演法、辩论法、实物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中把握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就是一门教学艺术。

2.教学语言艺术

在备课时,除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性,还得考虑自己的语言。教师语言艺术的要求是“语言是悦耳的,词汇是丰富的,语调是清晰而富有表达力的”教学语言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传媒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效果好的一堂课,必定会有令人拍案叫好的教学语言,因此语言要做到“三力”“三感”。“三力”是指“说服力”“感染力”“动员力”让学生能信服,让学生加深刻印象,学生学习情绪通常在开学初比较高,中途比较低,就需要老师的动员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感”是指“节奏感”“亲近感”“幽默感”,如果声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速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学生来不及听,太慢了,没精神,会抑制学生头脑里的兴奋点。可以这么说,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智力开发的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

3.教学提问艺术

实践证明提问、疑难时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的发剂。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提得好,甚至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课堂提问应做到“设题巧妙灵活,诱发深入思考,顾及课程进取,选择时机恰当,照顾全体听众,积极鼓励先进”。也就是考虑问哪些人、怎么问、问什么、什么时候问……都能体现教学提问艺术,老师尽量顾及集体,不要问无意义的问题,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是否有疑问?是否有恍惚?当每个问题答对时,老师适时给予鼓励也是必要的,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板书艺术

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使得板书受到冷落,很多老师只是写很少内容甚至不写。板书是老师的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板书的课题是整堂课的“眼睛”是闪光点。虽然在课件上也有课题的展示,但它会随着教学的推进一闪而过,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所思考,就需要板书的课题来引导,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智慧,

5.教学教态艺术

教学是老师“言传身教”的活动,因此教学体态和教学语言同等重要。教学体态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知识讲解的效果,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注意避免常见的不良教态。例如,站桩式(死板,缺乏激情);自话式:(自说自话,目中无人);盯人式(目光集中某人);骚动式(神情紧张,肌体骚动);陋习式(习惯性陋习)。教师好的教学体态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老师往往运用有声语言,辅以表情、手势、眼神、服饰等教学手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乐于学习,达到思想的交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语言,在教学中起到“无声胜有声”。

6.教学课件制作艺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课堂,老师通过精心制作课件使课件演示图文、动画以及录像资料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与内容是讲解所不能完成的,例如在讲解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人类肉眼不能接触的微观世界等,为此讲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多媒体课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课件不是产品展示,不要为了刻意的包装而忽视了老师和学生的语言互动,重视学生的观察、认识、思考的过程,应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为教学服务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某种意义上讲广大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努力发掘、潜心研究教学艺术中,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本身就寻美之旅,寻美的心态。教学艺术上的审美不仅仅是手段,更应从属教学效益,并以教学效益为取舍标准的,只有当即美且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时,才能称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作者:李水娣 吴顶东 杨水军 工作单位: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四 : “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研究”之《这样的攀登者》教学实录

对象:珠海市金海岸中学高二(1)班

[www.61k.com)

时间:2003年12月30日

(发散思维)

师: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专家和老师!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如何?紧张?夹带着少许的兴奋?就让我告诉你们克服紧张心情的办法吧。放大兴奋,到达忘我的境界,紧张自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兴奋起来,共度愉快时光吧!

生:本人不才,先献个丑,文章“他不愿意与庸众一起在尘埃中呼吸,在泥淖里翻滚,在垃圾堆上觅食”一句中“尘埃”“泥淖”“垃圾”三个词指的是什么?是否揭示了攀登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在阅读过程是不是遇到了同样的疑惑?

生:这三个词同指庸俗的环境,同时揭示攀登的原因。可以说,暗指了攀登者对现实的厌恶。

师:现实生活真的那么令他厌恶吗?这篇文章写于1994年。刚才老师留意到“庸俗”一词,攀登者想要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生;攀登者追求的是“清新的空气”“秀丽的风景”“鸟语”和“花香”,这就体现了与“尘埃”“泥淖”“垃圾”刚好相反的一种生活环境。

师:你的意思是说他在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这时候我们可以说,攀登者其实是一个追求脱俗的人。同学们自问一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攀登者的心理和行动?例如在买东西时,就喜欢些与别人不同的款式或颜色。你们不也是这样的攀登者吗?

生:我认为,作者在这里其实是要体现更深层的东西: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1994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建设时期,作者是要通过“清新的空气”“修理的风景”“鸟语花香”间接表明了他的这种远大的抱负。

师:很好!能有个性化的阅读。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这三个词是否揭示了对现实的不满?如果说攀登者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例如官僚主义、腐败等灰色成分看不惯而去追求自己的一片净土未尝不可,但不能因此否定整个社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声望也在不断提升,这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吗?

生:课文第一部分写道:“就这样他忍受着饥渴、烈日、寒风、冷雨……日夜不息地把自己的身体缓缓地、缓缓地挪动着。”可文章后面的内容只写了攀登者忍受“饥渴”的艰难悲凉,却没有提及“烈日”“寒风”“冷雨”等。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前后内容没得到照应,读者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在“烈日”“寒风”“冷雨”中攀登者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师:真是一个读书仔细的人,就凭这点,我们就该向她学习。

生: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是非常恰当的。写文章讲究选材的典型,详略的得当。作者选择“饥渴”来写,因为这两者相对“烈日”“寒风”“冷雨”更能体现对人体极限的考验,既不罗嗦,又能展示攀登者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生:我不同意她的说法。“饥渴”“烈日”“寒风”“冷雨”等因素对攀登者来说,个个都显得同样的重要,因为,无论其中的哪个都可能夺走他的性命。文中只描写“饥渴”就已经体现攀登者在途中的艰辛,如果能加上“烈日”“寒风”“冷雨”的描述,攀登者奋斗不止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师:老师觉得这两位同学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但老师更偏向前一种的观点。大家发现没有?在原句的结尾处有个省略号,即表示还有内容没写出来,那么作者是不是都非得一一把省略了的内容写出来呢?因此,文章选材的典型性和详略的处理是要考虑的。

生:我想谈谈对课文末尾句“那时,岩壁将作为旗杆,而尸体将作为旗帜。”的理解。我认为,“旗帜”在这里既是对后人的一种警告,又是一种阻碍。攀登者把自己挂在峭壁上是为了避免掉到恶劣的环境中,无论如何,这在客观上却形成了一种警告,仿佛在说:千万不要象我一样企图登上山顶啊!他的尸体给后来者造成一种恐惧心理,使他们驻足不前。

师:为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侃侃而谈送给他掌声。又一个“这样的攀登者”!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攀登者即使死在途中,他也将成为路标,为继往开来的人指明方向。这个“旗帜”是指攀登者甘愿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积极作用。

生:我支持刚才这个同学的意见,我认为“旗帜”并不是“阻碍”之旗,而是光荣、勇敢之旗,也是“胜利”之旗。

生:我就赞同“警告”“阻碍”之说。我觉得“这样的攀登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甘于平凡,就开始了他的攀登,寻找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当他在攀登途中出现失望、悲哀和后悔情绪时,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终于明白,他所追求的完美只不过是比平凡更平凡的东西,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平凡才是最珍贵的。于是,他就想把自己的经验留给后世,让人清醒,不要重蹈他的覆辙,所以我认为“旗帜”有警醒作用。

师:紧张的局面出现了,战况是2比2。

生:我认为,无论如何,攀登者的勇气可嘉。到了后面,攀登者并不坚信山顶上有他追求的东西,,但他仍然攀登,我就觉得有这份勇气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你在为攀登者的勇气喝彩,好!

生: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回到文章的中心上来,攀登者象征了那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旗帜”就象征一种胜利,为后来者指路,给他们勇气。

生:我同意他的意见。即使攀登者最终失败或死亡,也要把尸体化为旗帜,希望他的经历能成为他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

生:我想补充一点,按照生物学的观点来说,人死后是要腐烂的,腐烂后头发是不能支撑他的骷髅的,他最终还是要掉到他不愿意生活的环境里。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放手一搏,继续攀爬上去呢?坚持到底,他是有可能到达山顶的,

即使不成功,也无怨无悔。然而他放弃了,连上去看一眼的勇气都失去了。何等令人惋惜!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哀?呜呼哀哉,发人深省!

师:他的观点难道不能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吗?老师觉得这个问题要更全面、多角度去理解。“清新的空气”“秀丽的风景”“鸟语花香”指什么呢?可以概括为“美好的愿望”、“人生的追求”等等,但它们同时又显示着追求的层次存在着差异。一个人各个时期的愿望和追求是不同的,所达到的目标不一定如我们所愿的那样,那我们是不是就停止追求呢?老师觉得不会,因为:即使所有的追求不一定有美好的结果,但追求本身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扩展: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新课程改革与案例分析 / 走进新课程案例分析

生:我觉得老师您刚才说的内容可以用高尔基的名言来概括:“志在顶峰的人,绝不会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攀登者是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停下来的。

生:按老师和同学们的说法,攀登者这个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是要始终如一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能半途而废。但是,我认为,放弃又有何不可?一种追求的终止,并不代表放弃了人生追求,而是预示着另一种追求的开始。如果我们在追求过程中发现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难道还要继续下去,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这样的执着与固执有什么区别?我想用个例子来支撑我的论点。普希金是俄国现代著名诗人。年少时,他曾在父亲的命令下专攻数学。他学得十分吃力,也厌倦这门不适合他的科目。于是他放弃数学转攻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果普希金当初没学会放弃,那么世界上不就少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吗?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推崇“贵在坚持”的理想模式,更应该审时度世,才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真正彼岸。

师: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好一个伶牙利齿的角色,为她的精彩演说给她掌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真的只有上没有下的?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罗姓大学生毕业后在航空公司工作,后来他决定辞职到街边摆地摊给人擦皮鞋。他真这样干了。5年后,他以“罗记擦鞋”为商标,开了8间分店。他从高处退下来了,而且成功了。因此,如果发现前面的路的确不适合自己,退下来再寻找适合自己的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生:我对攀登者一定成为尸体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他不一定就会成为尸体。文章最后没有明确写到他已经死了,成为尸体,只是我们的设想而已。

师:又一个脱俗者,又一个这样的攀登者,好!

生:我对“放弃”的观点有疑问。在接近顶点时放弃重来,从时间上来说是不允许的。所谓“人生能有几会搏”能搏一回已经很不错。要重新开始,成功的机会也许等于零。

生:请问,如果你的追求目标是错误的,或是不现实的,你会怎么办?难道你会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前行吗?

生:错误的目标当然是不能继续前行的。因为在选择目标时就已经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路,错误的目标早被淘汰掉,所以根本不存在错误选择的问题。

生:请问,既然是正确的,为什么他不继续往上爬呢?

生:文中写道,由于他没有到达山顶,他不能确定山顶上有什么,他之所以放弃,是因为他体力方面的限制,以为无法到达山顶,才放弃的。

生:我认为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这里没写他放弃,只有不断地攀登。

生:我倒觉得,攀登者他可以选择放弃或者选择继续攀登,只要他觉得他当时的抉择是最好的就行了。

师:审时度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是这样吗?

生:我认为在选择时是没有对与错的。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你就得为你的选择负责。例如,我们课文中的攀登者攀登到了一定高度,有点后悔,要退下去的时候发现,下山的路是没有的,在这个时候,他就得为他当初的选择负责,只能奋力向上了,或许他会死在往上前进的路途中,但他已没有回头的余地。

师:他的观点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味道啊!

生:我想质疑作者的构思。我认为文章后半部分的构思欠缺周密,不能更好表现人物的形象。文章第三部分写到,攀登者面对的原是一座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在当时的恶劣的条件下,他已不在乎山顶是怎样的是世界了。因为他已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我认为,这时支撑他追求理想的动力已由起初的主观追求转变为客观压迫下的不得已。如果把它改成进退皆可的峭壁,在有退路的情况下,攀登者仍然奋力向上,无悔自己的选择,这样不就把攀登者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吗?

师:见解独到,送给她掌声。同学们在阅读本文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路可退,攀登者会退下来吗?

生:对此,我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攀登者是不应该放弃退下去的。为了追求目标,他耗去了一生的精力,在接近目标的时候退下,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否定了自己。

生:我认为将峭壁改为可上可下不妥。作者要突出的是“这样”的攀登者“这样”两个字,说明了“这样”的攀登者跟其他的攀登者的不同之处,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那样的人的。如果改为可进可退的峭壁,这个攀登者就不是“这样”的攀登者了。

生: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攀登者只有背水一战,人物形象就没那么感人了。

生:客观上这座山就是不能下的。(全班同学大笑起来)

师:争辩的气氛越发的浓烈了,同学们的讨论让我想起了孔乙己范进这两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孔乙己范进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拼着命只想考取功名,哪怕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他们压根就没想过退下来。孔乙己不脱他的长衫,不屑于体力劳动,最终默默地死在他的追求中,成为了尸体。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认同我的这个说法?

(辐合思维)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吧。

师:第一,通过刚才的发散,同学们很好地体会到象征手法的含蓄性和隐晦性,也能够很好地读出象征的指向不是唯一的这一特点。例如同学们对“旗帜”的理解,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第二,同学们学会了品味语言,咀嚼关键语句。

例如对“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和尾句“那时,岩壁将成为

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的咀嚼。第三,同学们能做到不迷信书本,进行个性化得阅读。今天的所以评价和质疑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师:下面老师把我自己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理解写出来,欢迎同学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下面内以容幻灯片的形式展出)

一、攀登者的形象:

⑴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性化的攀登者,他突破了传统的英雄模式(传统中的英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有崇高的奋斗目标,他们的结局都是成功的。),他死在未竟的追求中。

⑵他是追求脱俗的人。

二、对“攀登者”起初认为山顶“有清新的空气,有秀丽的风景,有鸟语和花香……”后来却发现没有一句的理解:

即使所有追求都不一定有美好的结果,但追求的过程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三、“那时,岩壁将成为旗杆,而尸体将成为旗帜”的理解与评价。

扩展: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新课程改革与案例分析 / 走进新课程案例分析

攀登者的牺牲无疑是悲壮的,但他那灵光四射的魂,都使我们透过外壳感受到澎湃的东西。

死亡不是失败。

(师补充):今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16日,它成功着陆。杨利伟被称为“航天英雄”。他不属于“这样”的攀登者,因为他到达了山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杨利伟的敬佩。时间倒流到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起飞73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七名宇航员在攀登中没有到达山顶就成为了尸体,但他们没有白白牺牲,他们就象七面耀眼的旗帜,闪烁在深邃的太空中,给人鼓舞和指引,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何尝不是“太空英雄”?

四、文章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的格调是悲壮的。

作者笔法自然流畅,结构严谨。

文章的行文构思俨然就是人生追求的一个缩影:

文章分三大部分,可以归结为“美好愿望——出现磨难——成为旗帜”

师:老师的这些观点不一定正确,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这里进行探讨,课余向我提出你们的见解,好吗?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下课!

评课者:

陈仲梁-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容理诚-市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程咏艳-市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育学硕士

唐立-金湾区教研员、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尚喜平-珠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郭铭辉-金海岸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主持人:容理诚

容理诚:今天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至今,我们已经走了11间学校,听了11节课。是专门以这种形式来进行案例研究的。我们要做的是,重视对案例的研究,淡化对一节课、一位老师所谓优劣的评价。我们的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归原点。语文教学是朴素的,但现在很多人把本来朴素的东西搞成形式化,花里胡俏的,渐渐远离语文教学的原点。第二,聚焦课堂。语文教学的阵地主要在课堂,就应把精力放在这个课堂上。第三,师生互动。就是说老师和学生要互动、对话、交流。第四,专家研讨。我们需要理论指导,需要专家引领,这是不容置疑的。专家研讨,走进课堂,这个意义非常深远。陈教授是语文案例研究的发起者,所以我们很需要陈教授的指导。第四,走进文本深处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一定是以文本为基础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些是脱离文本的,把语文课文当一个引子,而不是当作例子。当作引子,一引出来就让大家讨论,讨论的内容却很少与课文沾边,这样问题就很严重了。第五,共同打造新课程。我们认为新课程建立不是专家的专利,专家提供的只是文本的、静止的、理念的课标,但真正创建新的课程是需要专家、老师和学生三者的互动才能够成功的,故此所有老师都是新课程的创造者。这是个神圣的使命。

现在就让我来介绍陈钟梁教授,陈教授是上海市的特级教师,曾任光明中学的校长,上海市教研室主任,现在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教授,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导师。陈教授在20年来对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影响深远。他的文章和学术研究活动对全国影响很大,是中学语文学术界的旗手,也是一面“旗帜”。

陈仲粱:非常感谢容老师的介绍,说我是一面“旗帜”,不知道我是这篇课文第一段里的“旗帜”,还是第三段里的“旗帜”?今天的课是金海岸中学“散合式教学法”整体研究的展现,我们研讨完全可以放在这个课题的背景下。可以说,讲课的老师就是“这样”的攀登者,这样的课作为展示是非常有勇气的。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上课的立足点是不同的。小学重在记忆性,让他们背诵更多的诗,记住更多的字。初中要有灵活性,李岚清曾经说过,到了初中,光有一百分有什么用?要有点灵性。至于高中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是要有悟性。悟性从哪里来?悟性就构建在记性和灵性的基础上。小学的语文课要贴近生活,多举例子。初中的语文课要走向社会,但高中的语文课要依托文化。这三个不同的层面,从生活到社会到文化。小学的语文课要上得活泼,他们的模式是学中玩,玩中学,是游戏式的。初中的语文课要上得生动,活动型的。高中的语文课要上得深刻。如果小学是游戏式的,初中是活动型的,那么高中应该是研究

性的。三者的词根是不同的:一个是游戏“式”;一个是活动“型”;一个是研究“性”。小学要上得活泼,初中要上得生动,高中要上得深刻。这样一来,高中语文课的定位就比较清楚了。这是第一个定位。

第二个要定位的是对于课文的定位。我的观点是,宁可把教读课文上成自读课文,也不要把自读课文上成教读课文,要尊重高中生自我阅读的作用。以这个观念来看这节课,见到了许多亮点,容老师曾经提出,希望评课的人要在“但”字后面做文章。这节课非常好,老师们说对不对?我仍然要在“但”字后面作文章。我们上海有一个区对评课有规定,听课后必须评课,每个评课发言的人,讲一个优点,必须同时讲三个缺点,否则你就不要发言。这个规定有利于我们的评课走向一个高质量的水平。这节课让学生质疑,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仔细听了一下,质疑不仅仅在课堂的开始,还包括在整个过程当中,到结尾,两个女同学还有一番很精彩的争论。凡是从文本出发的问题,都是有质量的,我们要用足这个文本,就拿这篇课文来说吧。这节课如果讲个攀登者的故事也是可以的,但今天是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的讨论,而且这篇文章是写得比较好的。如果同学们能提出以下的问题就更好了。

1.同样是“旗帜”,第一段的“旗帜”与结尾段的“将成为旗帜”的两处“旗帜”象征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两个“沉重”的不同之处。这一点在老师的教案里也提了出来。在攀登过程,攀登者遇到了艰难,他感到身体越来越“沉重”了;这种情况下,“失望”与“悲哀”袭击了他的心头,他负载着“失望”与“悲哀”,于是感到身体更“沉重”了。加了更“沉重”,什么道理?可能一个人的心理负担远比现实的艰难的袭击更为严重。

3.第二部分里,“从脚下的峭壁下凿出洞眼倒退下去,是不可能的;从上往下凿出一条路,是不可能的。”这两个“不可能”又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从本文出发的一些讨论可能会更促使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化。特别是在讨论中,一个女同学说:“毕竟我们讨论‘这样’的攀登者。”这里的“这样”的攀登者是怎样的攀登者?攀登者有各种各样的,但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的攀登者,所以就要对“这样”的攀登者进行诠释,证明他不是“那样”的攀登者。因此,如果我们能花更多的精力让学生从文本当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就更有质量了。学生的发言中,有许多精彩的句子,我认为老师的串连词可以减少些。串连词主要是对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捕捉。例如,有个学生说,攀登者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所以失败、痛苦,因为他是完美主义者。这个“完美主义者”倒是今天这节课很需要展开的。这个同学继续说,因为他追求完美,结果他比平凡更平凡。在这个同学理解的深处可能会有很多的话。另一个同学说,不管他是成功或是失败,他带给人们的是精神财富、精神资源。财富是可以共享的,资源就要我们去开发。还有一个同学说,攀登者应当可以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精神。其中有一个同学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志在顶峰的人,绝不会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我很希望这个同学把高尔基的话慢慢读一遍,让全体同学对这句话有很好的印象。

扩展: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新课程改革与案例分析 / 走进新课程案例分析

在所有的讨论中,我个人认为,第一不要政治化,本身这篇课文就没有政治化,不必要联系到1994年,1994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如果这篇文章写在1989年倒是好的,如果这样,它就不大好上教材了。1994年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开发的地方。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里面有这样一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个“特殊”特殊在哪里?第一个“特殊”是指在托尔斯泰百岁的纪念日里;第二个“特殊”是指这两个世界伟人托尔斯泰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茨威格都是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所以这个“特殊”的日子就非常特殊了。但我认为这篇文章不含有政治,它的思想意义就显得更加宽阔。

对于《这样的攀登者》这篇文章,由于它是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正如陈老师在总结时说的,象征是含蓄的隐晦的,而含蓄和隐晦的指向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有多种的理解,多元化的诠释,陈老师在结尾点出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象征主义总带有一点乌托邦的东西。老师可以跟同学们比较,在他们学过的散文中,也有通篇用象征的,也是充满乌托邦的,例如巴金的《灯》。这两篇文章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是完全一样的,在内在的表现手法上是相似的。通过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象征主义有更好的理解。

我还想谈一点,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把举例让给学生,老师在这种场合是不适合举例的,老师一举例就定格了。譬如老师举孔乙己和范进的例子。在这篇课文中,用孔乙己、范进的例子是否妥帖?如果这是学生举的例子就无伤大雅,因为那是他们的理解。老师把举例主动权留给学生,尽量避免定格化。在陈老师的举例中,最好的一个例子是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成功前的几秒钟发生爆炸,七个宇航员给全世界留下了他们的旗帜。这个例子比“神州”五号成功了的例子还好,因为它体现了陈老师在总结时指出的那种“悲壮”,因此,我觉得老师的举例要慎重。

听完这节课后,我想到了两个作业。第一,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首诗。在这个学期里,同学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包括现代诗歌。我相信同学们会凝练这篇散文里一些非常好的例句,写成十六行诗。最近高考满分的作文出现了诗歌,这篇散文也可以让学生放开手去写,他们会很高兴这样做的。第二,明天是元旦,让同学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通过手机互相发短信,内容体现攀登者在新的一年里新的追求,元旦后在课堂上汇报,同学们互相点评,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这有什么好处?它能使学生在句式上得到训练。这篇散文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句式上,现在高中生的句式训练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过去的语文教学,字与词的训练是有的,篇与章也受到重视,中间的句子句群句式的教学则是最淡薄的。但人的思维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因此要引导高中生写好句子,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把句子凝练起来。臧克家当年考的是山东省青岛国立大学的文学院,由于他作文里的一个佳句被当时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发现。闻一多破格录取了他。闻一多说:“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子,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他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臧克家在作文中写道:“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幻光,但如果他一旦把幻光当作幻光,他便跌入痛苦的无限深渊。”不知道我们面对这样的攀登者是不是应了臧克家当年的这句话。

应该是大家讲的,这次都让我一个人讲了,非常抱歉!我就用广东人常用的一句话来结束吧:“多谢!”

郭铭辉: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攀登者》正如阅读提示中说的那样,的确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的好文章。好在哪里呢?好在它突破了传统的英雄模式――原先的英雄都是这样的:有崇高的奋斗目标,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舍生忘死,结局都是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而课文却从人性化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英雄们实实在在的内心世界。它会使人们想到孔子的“生无所息”,想到宗教的“生存就是苦难”,想到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想到秦始皇、司马迁,想到毛泽东、张国涛、扬乐、张广厚、海子,想到范进、孔乙己、葛朗台,甚至想到我们自己,想到现在正在日夜奋斗着的初三、高三的学生。最近《南方日报》连载了《人到中年》,里面活生生的几十个知识分子等各色人物,可以说无一不是“这样的攀登者”:“他攀登的,是一座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他开辟的,是一条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的道路。”因此,他欲罢不能、欲进艰辛,因此他们后悔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即使登上山顶却发现:“山顶似乎并无清新的空气,并无秀丽的风景,并无鸟语和花香;然而,山顶似乎也有尘埃,也有泥淖,也有垃圾。”这些描述和解读,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十分生动而实在。遗憾的是在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并没有理解作者的用意,反而用传统的英雄观去理解的多,难免很多观点不能自圆其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高大全”的英雄观念,是何等的根深蒂固。陈老师在辐合思维课上的点评又是多么的好。时间关系,我就谈到这里吧。

尚喜平:我的观点是:老师问题的设计关乎到课堂的质量,关乎到老师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何处?我说的“何处”是指大处和小处,微观处和宏观处。因此我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读一书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方可知一书。读文章也是一样,我觉得多读书很有利于理解文章、理解书。

因此不能指望经历一节就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或结论。如果要求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完整地表达出来,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学生能领悟到、体会到,能部分地运用就很好了。这节课,正好达到了这样的层面,如果要引导学生说出必不可少的结论,这就是更高的要求了。

我认为,老师能上好两种课就可以了。一种是读懂。就是解决基础问题,大多数课都属于这类课。另一种是综合反应。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去运用,解决问题。陈老师这节课只是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努力。并且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唐立:我很认真地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有两个字很重要:“这样”。这文章的核心骨在这里。首先第一要义领悟到的就是这两个字。正如陈教授说的那样,这个攀登者之所以区别于别的攀登者关键就是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同时我觉得有两句话也非常重要,“现在他平静了,他知道自己已别无选择,只有奋力向上了。”另一句是“他已不再举目向上,已不关心山顶上是怎样的世界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对“这样”的理解是基本到位的。

扩展: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新课程改革与案例分析 / 走进新课程案例分析

教学反思(陈丽)

《这样的攀登者》一课上下来,我惊诧于学生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可以这样说,这节课因有他们而精彩。

以前,老师习惯于单向传授知识,学生也安于被灌输。如果有一天老师被告知:你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肯定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现在我告诉你:如果这样做了,你将收获无法想象的喜悦!

课堂上,学生敢说直言,把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外化为或激越或深刻或幽默的表述。有时各抒己见,有时针锋相对,有时擂台式的刀枪剑影,凡此种种,无不透着智慧和个性的光芒。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气氛轻松活泼,笑声朗朗,高潮迭起。作为老师的我,几乎无插话的机会,也没插话的必要了。

看着学生们的出彩表现,我知道,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形式。在阅读中,他们有自己的领悟,在课堂上,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接受别人的成见,他们要张扬自己的个性,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哪怕会被批驳得体无完肤,他们都觉得是愉悦的。他们对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时,他们是多么的自豪,仿佛是战场上凯旋而归的将军!

纵观以前的教学,老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甲乙丙丁,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老师的理解就成为了学生的理解,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基于这种原因,学生失去展现自己观点的平台,也就失去了关注课文、重视课文内容理解的兴趣。我们依稀看到千人一面的

哈姆雷特在哭泣!

现在散合式语文教学终于还哈姆雷特千人千面的本来面目。学生开颜了,老师也从满堂灌、吃力不讨好的窘况中解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比以前更轻松,反而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甚至更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游刃有余,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让他们游弋自如,乐此不疲,终身受益。

直到现在,我都为学生们在这节课的精彩演绎而欣喜,他们用自己的阅读体现、丰富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把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发挥到了极致。很自然,对我也起到了鞭策的作用,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意义。

受到新教法的恩惠,我将会把它进行下去,因为它的好处不仅仅是在老师方面,于学生而言,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编者的话:

鼓励并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发散思维,让他们大胆的发现质疑,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辐合思维,归纳并解决一系列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变革。在这种阅读课上,学生与教师都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如何在学生的质疑中筛选出那些重要的信息,引导学生有效的去解决那些最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走向深刻,还需要看教师的功底。

扩展: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 新课程改革与案例分析 / 走进新课程案例分析

五 :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目 录(1,2,3,4,5,7,9,10,11,12,13,17章为重点)

绪 论 .............................................................................................................................................. 5

一、名词解释 ........................................................................................................................... 5

1、课程 ............................................................................................................................. 5

2、教学 ............................................................................................................................. 5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5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 5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 5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 6

一、名词解释 ........................................................................................................................... 6

1、语文 ............................................................................................................................. 6

2、工具性 ......................................................................................................................... 6

3、人文性 ......................................................................................................................... 6

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 6

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 7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www.61k.com] ................................................... 7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 7

一、名词解释。 ....................................................................................................................... 7

1、课程目标 ..................................................................................................................... 7

2、语文课程目标 ............................................................................................................. 8

3、语文素养 ..................................................................................................................... 8

二、 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 8

三、 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 8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 ..................................................................................................................... 9

一、名词解释。 ....................................................................................................................... 9

1、语文教学大纲 ............................................................................................................. 9

2、语文课程标准 ............................................................................................................. 9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 9

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 9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 10

一、名词解释。 ..................................................................................................................... 10

1、语文课程内容 ........................................................................................................... 10

2、语文知识 ................................................................................................................... 10

3、语文能力 ................................................................................................................... 10

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 10

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 11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 11

一、名词解释。 ..................................................................................................................... 11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1、语文教材 ................................................................................................................... 11

2、分编型语文教材 ....................................................................................................... 12

3、合编型语文教材 ....................................................................................................... 12

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 12

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 13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 14

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 14

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 15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 16

一、名词解释 ......................................................................................................................... 16

1、课程资源 ................................................................................................................... 16

2、地方课程 ................................................................................................................... 16

3、校本课程 ................................................................................................................... 16

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 16

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 17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 17

一、名词解释。(www.61k.com] ..................................................................................................................... 17

1、集中识字 ................................................................................................................... 17

2、分散识字 ................................................................................................................... 17

二、请说说你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科学性的理解? ......................................................... 17

三、试论述写字教学的要求。 ............................................................................................. 18

第九章 阅读教学 ......................................................................................................................... 18

一、名词解释。 ..................................................................................................................... 18

1、阅读 ........................................................................................................................... 18

2、阅读能力 ................................................................................................................... 18

3、阅读教学 ................................................................................................................... 19

4、阅读教学目标 ........................................................................................................... 19

二、你对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和自己的见解? ......................................... 19

三、你是如何理解多元解读的。 ......................................................................................... 20

四、任选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 ..................................................................................... 20

第十章 写作教学 ......................................................................................................................... 21

一、名词解释。 ..................................................................................................................... 21

1、写作 ........................................................................................................................... 21

2、写作能力 ................................................................................................................... 21

3、写作教学 ................................................................................................................... 21

4、写作教学目标 ........................................................................................................... 22

二、你对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何自己的见解? ......................................... 22

三、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 22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四、你觉得学生作文的评语该如何写? ............................................................................. 23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 24

一、名词解释。 ..................................................................................................................... 24

1、口语交际 ................................................................................................................... 24

2、口语交际教学 ........................................................................................................... 24

3、口语交际素养 ........................................................................................................... 24

二、举例说明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 24

三、试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的关系。 ..................................................................... 25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 26

一、名词解释。 ..................................................................................................................... 26

1、语文综合性学习 ....................................................................................................... 26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2、语文研究性学习 ....................................................................................................... 26

二、试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www.61k.com) ..................................................... 27

三、你认为应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 27

四、自己设计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 27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 30

一、名词解释。 ..................................................................................................................... 30

1、教学评价 ................................................................................................................... 30

2、语文教学评价 ........................................................................................................... 30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 30

三、试论语文测试中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 31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 31

一、名词解释。 ..................................................................................................................... 31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

2、智力因素 ................................................................................................................... 31

3、非智力因素 ............................................................................................................... 31

4、多元智能理论 ........................................................................................................... 32

二、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看法。 ............................................. 32

三、结合你的语文学习经历,说说你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的认识。 ............. 32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 32

一、名词解释。 ..................................................................................................................... 32

1、语文学习方式 ........................................................................................................... 32

2、语文学习方法 ........................................................................................................... 33

3、语文学习习惯 ........................................................................................................... 33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3

三、自选一篇课文,设计合作学习的方案。 ..................................................................... 33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 ............................................................................................................. 33

一、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 33

二、谈谈语文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有哪些要求。 ............................................. 34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 34

一、名词解释 ......................................................................................................................... 34

1、教学能力 ................................................................................................................... 34

2、教学智慧 ................................................................................................................... 34

3、教师的专业化 ........................................................................................................... 35

4、校本培训 ................................................................................................................... 35

二、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 35

三、你是怎样理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 ................................. 36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 36

一、名词解释。 ..................................................................................................................... 36

1、“四书”“五经” ....................................................................................................... 36

2、《昭明文选》 ............................................................................................................. 36

3、“三、百、千” ......................................................................................................... 36

4、《朱子读书法》 ......................................................................................................... 36

5、《读书作文谱》 ......................................................................................................... 36

6、《教童子法》 ............................................................................................................. 37

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二、试述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经验。(www.61k.com] ......................................................................... 37

三、试述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 37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 37

一、名词解释。 ..................................................................................................................... 37

1、《国文百八课》 ......................................................................................................... 37

2、设计教学法 ............................................................................................................... 38

3、道尔顿制 ................................................................................................................... 38

4、“红领巾教学法” ..................................................................................................... 38

5、语文导读法 ............................................................................................................... 38

二、叶圣陶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你是如何理解的? ................................. 38

三、谈谈你对“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看法。 ........................................................... 38

四、说说你对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 39

A.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B.请列举三种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知识与能力:能在幻灯片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件、自选图形;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自我简介”演示文稿

过程与方法: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新知识,领会对比新旧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美化演示文稿,体验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C.如何理解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表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2)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到达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4)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www.61k.com]

2、教学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三、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二)“教学法”阶段。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

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www.61k.com)(三)“教材教法”阶段。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五)“教学论”阶段。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六)“教育学”阶段。1986年12月1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全国高师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七)“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适应的。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学”这个门类下的“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合并为“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工具性

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人文性

人文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语言与言语有何区别?

语言和言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言是指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则是指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语言和言语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语言和言语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组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www.61k.com]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性。

三、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认识语文课程的几个层面:(一)形式与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学习它的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祖国的语文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正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形式与内容,即文与道,总是互相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二)应用与审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目的。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审美资源。语文的应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必须并重,不能偏废,二者的内在统一,共同构成语文课程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三)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学习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又一个重要的层面。

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

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语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真正脱离动物的本质,脱离低级趣味,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和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只有依赖语言才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理解“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存”是语文课程的能力目标,认识“生命”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人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这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育伴随着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育既是一个国家全民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民族成员的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语文课程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2、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www.61k.com)

3、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简述确定语文课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一是对学生的研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学生的需要;二是对社会的研究,根据当代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课程目标;三是对学科的研究,根据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和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教育功能来确定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制订建立在对上述三方面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充分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学阶段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从而制订出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把握语文及其对公民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制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第三,必须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从而制订出充分发挥学科教育功能的课程目标。比如,语文学科“既然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即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说听说读写的能力;既然具有人文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美感熏陶。”

三、试述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

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1)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这一阶段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共十条,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1、个性与人格发展的关注;2、文化积累与文化态度的关注;3、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4、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发展的关注。总目标所追求的是通过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进而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2)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现行语文教育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各项语文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上保持一定梯度,循序渐进。

普通高中阶段:

(1)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www.61k.com)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学大纲

指语文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2)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4)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

(5)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6)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试述我国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着相同的内容结构,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

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www.61k.com)《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第四章 语文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2、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实际上是正确反映了听说读写活动规律的言语经验,是人类在言语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就广义的知识分类来说,语文技能与狭义的语文知识都可看作语文知识,它们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3、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为什么说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文化的内涵?

就内涵来讲,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浓郁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特质,它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它蕴含了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它对于学生有非同寻常的影响与陶冶作用。因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掌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技能训练和信息获取,也是在丰富的语言世界里侵润、熏陶、感染民族的精神,认同和超越民族文化,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种子。

1、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与呈现方式,它表现为汉语

1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言世界里的文化呼吸运动。[www.61k.com]

2、选文,即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言语活动的凭借。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选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汲取文化的营养、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

3、事实、概念、原理等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要素之一,作为语文课程的特定知识,它们呈现出汉语文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语文知识总是与人的生活、人的气息、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它不能单纯视为一种静态知识体系,而应看到其内在的生命意蕴、文化价值。

从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来看,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并非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知识训练,而是要感悟、体验和理解它内在的精神意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是语文课程的使命。

三、试述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不同,语文课程内容往往并不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我们一起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它不是我们可以直接把握的外在客观对象,而是与我们交互作用。这体现出了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也会对此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说语文课程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到教科书所建议的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是教师所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所最终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同一的课程内容,尽管它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

第五章 语文教材的编制

一、名词解释。

1、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材料。“特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1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www.61k.com]但人们在习惯上,往往将“教材”与“教科书”(课本)等同使用,也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

2、分编型语文教材

分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按照语文课程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种为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的教科书,共教学时单独使用或配套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分为两分法和多分法。

3、合编型语文教材

合编型语文教材,指的是把语文课程内容综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以合编型教材为主流,它主要有主次配合式和综合组元式两类。

二、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效能。

1、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功能。

①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②语文教材具有语感培养的功能。所谓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③语文教材的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知识系统等对学生学习语言具有示范作用。

2、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功能。

①语文教材具有扩展知识的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和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而且牵涉到社会和自然领域的百科知识。②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是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凭借。凭借什么?这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这段话阐明了语文教材具有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功能。③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可以进行多元解读和意义建构的文本,因而又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潜能的功能。

3、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附加任务。

1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三、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知识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老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叶老整个语文教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现代语文教育观整个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要素。[www.61k.com]它不是孤立的,我们也不能孤立起来理解。总观叶老全部教育论著,我个人认为叶老的全部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论”,即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习惯本旨论。

1、学生本位论

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思想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这从师生关系上,破除了“教师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无论是教材还是教法,都应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以能使学生切实获益为依据,加以设计或改革。叶老认为,如果学生“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尤其是在多变激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读书与受教育》)。所以他认为语文教材要作为例子来教。引导学生自己“反三”,形成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成为有开拓精神的“四有”新人。

生活本源论

叶老的“生活本源论”认为:语文教学之一切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以整个生活为教材。他早年就说过,“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教室以内的教科啊,国文教授并非是限于书本以内的教科啊,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这看法与今天的“大语文观”相似的。既然生活本身都可以作为学语文的教材与渠道,那语文课本只能是例子而已。叶老还认为,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生活,改进生活,教材应多选取日后需要的文种之范例,主张多选普通实用文,少选文言文,对与学生生活隔着一层(不止一层)的名家名篇也要慎选。

2、实践本体论

叶老的“实践本体论”告诉我们:任何技能、习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只知道某些知识,与不知道没有多少差别。只有即知即行,行中求知,才与学生的成长有利。而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形成,非多多实践不可,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课堂上,老师将书本作为例子来教,并引导学生课外从更多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熟练,才算学到了真知真能。

3、习惯本旨论

叶老的“习惯本旨论”指出: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他认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达到熟练,自动化,形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而这就必须由学习者亲自动感官,动手、动口,亲自实践才行,任何越俎代

1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庖都是无济于事的。[www.61k.com)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能体现在对教材的“举一”上,让学生由此及彼,“以三隅反”。所以说“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

第六章 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价

一、说说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

中小学新课程语文教科书选编的价值追求:小学新课程教科书在课文的选取上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倾向,那就是尽可能地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现实世界、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语文教材选进课本中来。儿童具有巨大的语文学习潜力,是天生的学习者。受到复杂生活语境的熏陶,初入学的儿童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话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应当在儿童掌握了简单口语之后,重点发展他复杂的高级口语能力,帮助他学习初步的书面语言,并且进行初步的文学教育、文化和思维启蒙。所以,语文教材的选编必须为儿童建立更广泛的阅读和母语学习体系,选择那些能够从心理上、观念上达到与学生心灵“际遇”,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价值观引导和生命教化。对于儿童来说,小学教育阶段,虽然语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好玩”,但是真正的母语学习还是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有趣和快乐中完成阅读,通过高效而又适合儿童的教材把他们身上的语文潜能激活。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教材在选编上,应遵循儿童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而且课文选编还要契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很好地提供儿童语言发展需要的条件,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科学,追求合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等任务,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重使儿童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课文选编应注重编排整合,使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而又不失教育意义。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从小学进入初中,已完成了基本的语言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此时,教科书应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都注重一个“新”字,课文之新不仅仅体现在数目上,更体现在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的选文原则上。新课程教科书在选编上凸显学生主体意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教材通过设计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文选编的价值追求是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并且在编制上凸显人文意识、强调探究意识。基础性是因为高中阶段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仍然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基础,也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代性是学生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更多的社会语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完成社会化过程,融入社会,变成适应良好的社会人。选择性是因为高

1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终端,学生将面对继续升学或进入社会的选择,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成长空间。(www.61k.com]

二、任选一种新课程语文教科书,评述其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包括5册必修课教科书和16门选修课教科书。5册必修课教科书,每册都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阅读与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旨在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表达与交流”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版块。写作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专题写作、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和与“梳理探究”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研究性写作练习等三种训练形式。口语交际的训练也安排了三种形式,分别是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的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练习,结合“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进行的联系和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练习。“梳理探究”实为特意安排的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专题涉及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的侧重于对已学内容的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与整合,有的着眼于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名著导读”每册介绍两部名著,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有两大特色:

1、稳妥而又与时俱进的编辑指导思想

人教版是一家老资格权威型的出版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追求新颖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灵活地坚持了自身多年来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严格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同时适当地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教科书改编的实际。正因为如此,本套教科书的编者们并没有全部推翻以往的教科书体例,也没有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是力图保持教科书体例的大体稳定。顺应新课改,就是在整体上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突出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新颖,在学习方式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构建了语文素养型的立体化的教科书系统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孤立、单线条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必须以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来推动和提升。正是考虑到语文素养形成和提高的这样一种内在要求,编写者有意识地精心经营教科书的“立体系统”,在内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综合性,以积极促进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教科书内容系统的立体化、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综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力避或侧重工具性或侧重人文性那种偏于一端的积弊;其次,是在课程内容上,既综合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各种要素,又综合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还综合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课堂教学和时间活动,旨在打破教学内容上一直存在的孤立封闭的不良倾向;第三是在过程和方法上,综合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方法,力图通过不同的学习过程的展开和运用,通过不同学习方法的使用和体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1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www.61k.com)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也称地方本位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课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简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以下九大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关注周围具有时效性的资源,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和发现资源,随时发现和抓住身边的事例。

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老师在课上选择了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在实施效果上,可能并不是特别明显,这有可能是因为在操作过程中,重视了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而对于资源如何更好地发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环节关注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堆砌,而真正资源发挥其作用比较有限,这就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经济性原则。不能盲目地收集资源,而是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教师在进行资源收集整理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收集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更具有针对性,不至于把所有的资源都收集起来然后进行筛选,这样的话就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与之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4.个性原则: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选择恰当的资源,对不同的课程目标也要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学个人来说,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资源选择上也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选择。

5.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6.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7.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

1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www.61k.com)

8.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9.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为什么要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

我国课程结构日益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制初见端倪。《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就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明确提出“地方课程”,并规定其与综合性活动、校本课程三者合计占义务教育总课时的16%—20%,同时规定,省级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地方课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5%。”开发语文地方课程和语文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语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第八章 识字写字教学

一、名词解释。

1、集中识字

儿童启蒙阶段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先识字后读书,边识字边读书。

2、分散识字

也叫“随课文识字”,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写作,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随课文分散识字。

二、请说说你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科学性的理解?

我认为汉字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首先汉字本身就蕴含着科学性。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具有“因义构形”和“因形表意”

1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遵循一定的字理。[www.61k.com]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利用这点实施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学“

学“氵”的字时,我则让学生思考这类字跟什么有关系?渐渐地,学生能自主发现一些形声字的规律,逐渐认识到字的形和义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错别字,而且学生喜欢学,记得牢,提高了用字的准确率。识字教学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字的系统作用,遵循了汉字本身的科学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其次,字理识字,即带领学生按照汉字自身的特点系统识字,这样能够揭示汉字的本质特征,能够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成批识字系统识字的效果。让学生死记硬抄,把一个个汉字拆分开来,机械记忆各部件,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义,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在学生有了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识字,进一步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可见科学的识字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有实效。

三、试论述写字教学的要求。

概括来说,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目标分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喜欢学习汉字, 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 学段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 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汉字的优美,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四学段为:能运 工具书独立识字,对字数作了要求,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字正是语文素养 重要部分。字写的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所以“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汉字的书写由于汉字特有的形体美和艺术魅力,使它成了人们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美、发挥创造力和发展个性的极好工具。因而书法训练自古以来一直是兼有养性修身功能的好事。由此可见,重视写字教学决不只是重视技能,它是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所以,写字教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避免地毯式的机械训练,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等独立学习提高的能力。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第九章 阅读教学

一、名词解释。

1、阅读

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2、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其中认读能力是指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正确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是在认读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理解词句段落篇章表达方式等的能力;鉴赏能力是指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18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3、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www.61k.com]

4、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是指阅读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你对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和自己的见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

2、 加强朗读教学。朗读其实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对它的意义的认识是不够的。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其特点在于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言语,从而增强读物对读者的感染力量。朗读文学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听觉方面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感染力量。

3、实施对话策略。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4、培养学生阅读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单纯的评价课文并未讲眼光放长远的表现。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再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是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根本途径。

5、突出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所以说把课外语文学习排除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是不正确的。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仅仅靠短短的45分钟的语文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将课外的阅读要求纳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

1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三、你是如何理解多元解读的。(www.61k.com]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意义。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是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背景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加工,角度因人而异。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延续千古而不衰,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一代一代解读者不断地与之“融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接受文本之后,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既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如果是正常、健康、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教育的本质回归意味着尊重与发展个性,在激励求异的原则下,多元解读的课堂气氛是宽松而民主的,学生敢持己见,标新立异,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和自我意识。

但是多元解读不是毫无范围和限制的胡乱解读。多元解读是在尊重作者文本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合理的解读,读者应该尊重作者尊重作品。

四、任选一篇课文,写一篇教案。

以《麦琪的礼物》第一课时为例。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掌握小说主题

(二)整体感知

习题“表琪的礼物” 《圣经》中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以初中学习过的作品

莫泊桑(法)《我的叔叔于勒》

契柯夫(俄国)《变色龙》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终其一生,共创作了三百余篇短篇小说,若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它都体现了作家对健康的人性与健康的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它歌颂着小人物在贫困生存中的善良,相儒以沫的真淳的品格,尽管不无苍凉的苦笑;它们揭露着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寡廉鲜耻的卑劣本质,虽然表面上轻松乃至调侃;它们的怒斥着社会的丑恶黑暗,却以“鬼脸”笑谑??

2.看课文后,复述情节。

2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3.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一对夫妻在圣诞来临之际为对方准备了是惊喜的礼物,而礼物却失却了作用。[www.61k.com]

4.小说中德拉给丈夫买礼物的标准是什么?而家中有无条件?

精致珍奇而真有价值的。小小说的开头交代家境,表明没有条件。

5.小说的结尾夫妻俩所买的礼物是否“精致,珍奇而真有价值的?”(学生自由讨论)

6.归纳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了平民中间发生的一件小事:夫妻因为没有钱为对方买圣诞礼物,不得不各自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意使彼此愿望却落空,但却拥有更为温馨的爱,表现了贫困之中,无私的爱的美好纯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平民生活的悲惨。

(四)总结、扩展

小说中尽管社会是无情冷酷的,平民生活是无奈凄惨的,但人性的善良和崇高在那样的环境中更显的震撼人心,更让人感慨万分;可人性中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完成书后练习四

(五)布置作业

1.小说中哪些情节突出表现人物无私的爱?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文中带夸张手法介绍杰姆夫妇两样特别引以为豪的东西,而各自为了对方又牺牲了自己的物品。

德拉为最后的决定而经过的一段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

2.思考小说情节设计上有何精巧之处,完成书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略)

第十章 写作教学

一、名词解释。

1、写作

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

2、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提高写作能力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情感的积累,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3、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

2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4、写作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www.61k.com]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第三学段(3—6年级)要求学生“习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在第四学段(7—9年级),即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话—习作—写作,这种写作教学的框架形成了写作教学的大体序列。

二、你对写作教学过程和方法或教学模式有何自己的见解?

广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泛指教学设计里里外外的各种含有作文因素的教学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培养文风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狭义的写作教学过程,指的是作文的前前后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要求、指出选材的角度、打开作文思路、指出文章缺点、点明改进方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要有审题指导、选材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批改指导、讲评指导。

为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展,必须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能遵循写作教学的原则,并不等于就能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要达到写作教学的目标还必须注意写作教学的方法。方法的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习作者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一写作教学的原则一般有文道结合的原则、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原则、突出重点,兼及其他的原则。写作教学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入门写作训练、单项写作训练、综合写作训练、强化写作训练。

三、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性有关,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吸引学生写作的题材,一方面要设置一定的阶梯,循循诱导学生不断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并将第一学段(1-2年级)定名为为“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定名为“写作”。

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认识世界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1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2-3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1-2条。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的“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在认识过程中,只有选好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抓住所要反映的事物的关键,才能相识的占有一切相关资料;在认识过程中,要是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具有正确性,就要

2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抱歉,获取内容失败请稍后刷新尝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第十一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名词解释。[www.61k.com]

1、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2、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

3、口语交际素养

口语交际中的“交际素养”,重点指“文明态度和言语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内涵丰富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隐性目标”。表现在交际行为中,主要表现为耐心倾听他人的表达、善于进行自我表达、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举例说明怎样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学习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和对象感。只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以交际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

以江西师大附小杨祖德老师执教的《感谢和安慰》为例,开课伊始,杨老师准备播放课件,不料课件“出现问题”,摄像老师赶来帮忙,“课件调好”后,杨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让学生用掌声表示感谢。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课件真的出现了问题。待课继续往下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预设的情境。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不着刀斧痕迹,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感谢”,继而用语言继续表示感谢,真是一举数得。

创设情境的方式,从情境来源考虑有:教材情境,可以根据课本的配图创设情境,按照教材的文字提示创设情境,对教材内容加以扩展创设情境;从情境性质考虑有:可以设计问路、买菜、打电话、逛商场等日常生活情境,还可以根据社会生活实际,创设诸如网络交流、推销商品等社会文化情境。从创设手段考虑有:问题情境,可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设计诸如“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样”等一些连贯的问题,一打开学生的思路。此外,还有视听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张贴、网络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为进行口语交际创设生动的视听情境。创设情境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有助展开交际。

2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三、试述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的关系。[www.61k.com)

口语交际与读写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有机地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口语交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它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口语交际运用口语,读写运用书面语,因而,口语交际与读写既有区别,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听、说开始,在口语交际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学习读写,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来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发展,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正确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使口语和书面语和谐一致地得到发展。

(一)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1.口语交际教学对阅读教学的促进口语交际影响着阅读,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其一,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靠阅读获得。其二,口语交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提高了,阅读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三,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四,口语交际教学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就课文内容进行即兴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活跃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体会感情,使阅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2.阅读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进其口语交际能力。其一,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提供内容。课文及其他内容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材料,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了共同的交流基础。其二,阅读就是理解原文,进行思考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意味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一能力能促使说话明晰完整,有条理,有逻辑。其三,阅读课文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学习语言的范例,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语言的鉴别能力和感受能力,学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学到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口语交际更准确得体,富有表现力。其四,阅读教学给口语交际提供了大量练习和指导的机会,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安排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复述、口头答问、口头质疑、讨论等,对此进行必要的指导,可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3.口语交际教学与阅读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我们不应把口语交际教学看做孤立的形式,而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通过对范文的朗读、复述、答问、讨论等形式,品味文章蕴涵的情感,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样,口语交际教学也可通过对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对话、讨论、辩论、演讲等,使学生加深对阅读课文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及时调整表达的内容

(二)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1.口语交际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促进。口语交际中的说话是写作的基础,把要说的话写成文字,就是文章。如果话说得通顺明白,有条有理,写作也就通顺有条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其一,口语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库存,在口语交际中博采口语,从中吸取养料,可以丰富语言,改变写作中语言干瘪乏味的弊病。其二,减少写作困难。写作前,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地说给大家听,由同学和老师评论,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经过自己口说,大家提意见,动笔写作时,心里有谱,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就会提高。其三,开拓写作思路。写作前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帮助大家明确题意,活跃思维,理清思绪,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写好作文的信心。其四,便于指导。口语交际不仅有学生的交流,而且师生互动,这就给教师反馈了信息。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针对写作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指导,也可根据个别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2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www.61k.com]

2.写作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促进。写作比说话更严密,为说话提供了凭借,对口语交际起着提高和完美的作用。其一,写作可为口语交际作准备,让学生写些自己喜欢写的东西,轻松愉快地积累口语交际的材料,写得越多,口语交际的素材就越丰富,也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其二,写作可以降低口语交际的难度。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较差,“口讷讷不能言”,可以写导说,通过对有关内容的写作,整理思想,使口语交际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来,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说,将书面表达转换为口头表达,口语交际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其三,写作需要思考,要求写出来的文章明白、完整、有条理,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口语交际的水平和效果,使说话有条理、连贯和完整。也就是说,写作对口语表述有理清思路,确立观点,明晰层次,突出中心的作用,具有对思维周密细致的强化作用。其四,写作的语言一般经过斟酌,用语注重准确生动,这可以影响到口语表述,使其更规范、简练。

3.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说话与写作在表达目的、内容、构思、词语等方面都是相同的,说是写的基础,写可以看做把说的话写出来,写和说不能割裂开来。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可以先说后写,以说促写。如在写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可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在写作前,教师讲授一些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听取这些指导就是听力训练。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是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经常进行口头作文,让学生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将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就能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此外,也可以是写了再说,以写带说。如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习作讲评,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优劣,发现别人文章的优缺点,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进行评议修改,这就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又如召开辩论会、演讲会,可让学生先写好发言稿再参加。由于写得认真,语言准确生动,条理清楚,结构紧凑,这就使“说”有质量,提高了“说”的水平。同时,如果依据写的内容说得不明白,听得不顺耳,那就说明“写”有问题,需要进行修改。

第十二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名词解释。

1、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听、说、读、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

2、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中的语文、社会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问题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活动。

2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二、试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www.61k.com]

我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时间能留,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1)促使学生学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感悟能力,能够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拓展、延伸语文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能够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2)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生能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语文。(5)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6)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

(7)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三、你认为应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基本相似,均可由以下10个环节构成:选择课题—确定目的—策划方案—角色分工—准备材料—明确时间—优化步骤—组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我认为(1)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2)在课题选择方面,必须突出校本文化特色,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坚持以校为本的教育情境与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课程理念。(3)在发现知识方面,改变单纯传统知识教学习惯,一“发现”为线索,鼓励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而重建自我的知识结构,提升自我认识。(4)在言语实践方面,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实践特点,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并提升听说读写能力。(5)在情感态度方面,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与情感变化。(6)在审美体验方面,关注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审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过程。(7)在动手操作方面,提倡学生“在做中学”。(8)在信息技术方面,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9)在合作意识方面,提倡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10)在总结反思方面,善于进行理论总结,并强化反思环节。

四、自己设计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献给母亲的歌

一 、设计理念: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真诚地尊重父母的劳动,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 、活动目标:

1 、通过对有关母爱的诗歌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每个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3、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

4、 把心中的感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 活动准备:

2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1、请全班同学查找有关资料,注重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www.61k.com]

2、事先跟家长联系,请家长和学生聊聊天,让学生整理好聊天内容,并记录下来。

3、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

4、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空白贺卡。

四、 活动过程:

一 、歌声导入,酝酿情感

导语:人们常说,天上最美的风景是彩虹,人间最美的风景是母爱。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赞颂母爱的歌《妈妈的吻》,用心地听,用心地品,你体会到了什么? 1 、多媒体出示《妈妈的吻》,并出示歌词。

2、学生浅谈对这首歌的理解与感悟,初步领略可以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语言魅力。(教师即时捕捉学生言语中的火花,并快速地记在黑板上)

二 、小组交流,加深体验

导语:关于母爱,诗人曾经这样写道: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雅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然雕饰,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漫天的风雪,带来春光无限。小朋友们也收集了很多这样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在小组里轻声交流。

1 、小组轻声交流(要向别的小朋友说明自己是从哪儿收集的资料,并能谈谈自己读了这些诗歌的感受)

2 、教师参与其中,要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三 、全班交流,抒发自己独特的体验。

1、 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收集的资料。

2、 针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多媒体出示相关的资料,有的可让学生反复地读,品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引导学生简单谈谈你看了、听了这些资料后的感受。

3 、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歌声中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四、 自由创作,表达情谊。

1、 老师请学生拿出为他们每个人准备好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空白贺卡,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让他们自由写下对母爱的感悟。

2、 播放背景音乐《365个祝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 、小组交流修改自己的作品。

4 、成果展示,让学生自主评价。老师要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保护学生创作的激情。

五 、作业。

1、 将自己的贺卡送给自己的母亲,读给母亲听听。

2 、请母亲为自己的作品打分。

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红楼梦》单元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背景、目标。

古人云:“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煌煌巨著 《红楼梦》,公认为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海内外研究者不计其数并形成一门显学之 红学。随着李少红导演的同名电视剧的播出,《红楼梦》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全国上下一片倒红声,篡改名著大行其道。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为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为传承经 典文化的原汁原味,研究《红楼》成为中学生势在必行的一种学习行为,成为素质人文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研读《红楼梦》教学单元,籍此探索研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具体方法。

28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二、研究过程。[www.61k.com)

(一)教师指导并提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自由研究、结题。我首先设计了若干有启发 性的专题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从这些题目中选取研究专题,也可以自己选题,教师指导学

生设计题目。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

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能动性使学生

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首先《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研读时

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原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思想性方

面,作者用不满、批判的态度描述了社会的黑暗面,展示了贾府乃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衰败,

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艺术性方面,作者栩栩如生的地刻画了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形

象。“悲剧是将美好的食物毁灭给人看。”《红楼梦》这出宏大的悲剧,有众多的小悲剧,悲

剧性散布在琐碎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在一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上,且渗透到贾府的每一天、

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宇”。众多丫鬟女仆身上,她们无一不带有

浓浓的悲剧色彩。此乃其情感基调人物命运的底色,是它的艺术成就最高之所在,也是学生

看懂它的门径。其次要懂《红楼梦》,当然需要自己认真阅读、细心揣摩。文学作品主要是

塑造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比如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晴

雯、袭人等,学生应该透过环境、情节和细节,进行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每一部文学名著

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它给每一个人都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每个人都不尽相

同,因此对同一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正所谓“见仁见智”,“答案是丰

富多彩的”。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却不能绝对化,否定其中有高下之分。对人物的把握,

依然有全面、片面之分;对人物的理解,仍然有深刻、肤浅之别。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正

是为了认识得更全面些、理解得更深刻些。其三,《红楼梦》给读者很大的思考想象的空间,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时,应先让学生吃透教材的选段,课外扩大阅读,进一步啃原

著;把握人物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见仁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拘于某些

权威的观点。如对王熙凤,可就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挑出她与黛玉初见的一两处细节,

将她有心计、善逢迎剖析清晰;课后进一步研读原著,由点及整体把握其个性,并透过其个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性作派,敏锐把握其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如对林黛玉,可先分析课文中她将众人对宝玉的批

评性意见转化为赞美以赢得王夫人满、脸笑容的片段,比较她与凤姐有心计、会逢迎之不同。

她自觉寄人篱下,被动应对王夫人,以争取生存空间;凤姐则主动曲意奉承贾母,实现做贾

府大管家的野心。黛玉才情、品貌出众,高洁孤傲之外,认识到因身世、遭遇不幸,她又自

卑谨慎,这才较全面把握了黛玉。还可进一步从现实生活出发,看到她追求纯美爱情成为水

中月、镜中花,固然有外在原因,主要是因为爱情不相信眼泪,需要坚强、勇气和理智。如

对贾宝玉从世俗眼光看,他一无是处,倒算“反面典型”,单他与一般纨绔子弟不同,他叛逆

封建制度和礼教,却不彻底;言行举止不阴不阳,也接受了家庭定下的婚姻,真是“畸形怪

胎”。不妨换个角度,让“宝玉自述”,从出身、性格、生活、爱情和结局等方面独白,揭示

他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及遭阻挠、扼杀的痛苦和愤懑。贾府主角固是小姐公子,公子小姐离

不开丫鬟,聚焦晴雯很有必要。“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似乎从不把自己当奴才,没有

屈己趋附过哪个主子,与袭人有天壤之别,即使放诸“十二钗”也光彩照人。如凤姐、探春等

都自尊要强,但凤姐违心趋附老祖宗,探春只亲王夫人、不认亲娘,都不如晴雯坚决彻底;

但她心气太高,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势,在下人面前跋扈,自然让袭人等下人痛恨、让

王夫人这样蛮横的主子厌弃,“性格决定命运”,被赶出贾府而凄凉死在家里,也在情理之中。

其四 ,研讨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单个纵深挖掘,也可横向比较黛玉和宝钗、黛玉

和袭人等异同,更见鲜明形象。如黛玉虽小心眼,但其生活全部在感情,害怕失去宝玉,这

样抓住了要害;宝钗“庄重贤雅”,但透过表象,可以看出她全力追求婚姻的实质。可以主攻

2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一个人,也可以针对一类人,比如贾府的丫鬟。[www.61k.com]贾府的主子、半主子和奴才之间都有斗争,所有对付奴才的手段中,将奴才赶出贾府、当不成奴才最具杀伤力。鲁迅曾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概括悠长的中国历史。化用一下,也可将贾府奴才的命运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才”和“再想做奴才而不得”两种。既然是奴才,不管哪一级,肯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人格扭曲或“异化”,从这个角度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构建“自主——合作——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在进行专题研究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深入阅读,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作品的丰富 内涵,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二)、学生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结题后的讨论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原著,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就同一人物及突出的现象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研读论文;举行学生小论文发布会,将其中较有价值的小论文发表在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专栏,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研读《红楼梦》。学生作品具体展示略。

三 、研究结果总结与反思

本单元我安排的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文化背景平台,让其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获取大量的信息,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合作研究,用论文和演示文稿汇报研究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整理、分析、加工信息。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又叫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它是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收集、处理有关教学信息,对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谈谈你对语文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理解。

我认为首先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语文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第

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重视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www.61k.com)第三,语文教学评价的重心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只关注教学结果。第四,语文教学评价重视多方评价的结合,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三、试论语文测试中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我认为首先主观性试题适合于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较为复杂的心智技能;提倡自由反应,有利于考察应用能力及至创造能力;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作答反应过程资料,便于分析被试者技能、创意、策略以及知识缺陷;内容和形式更为接近教学与实践中的问题情境,被试者不陌生、好接受,教师命题制卷比较方便等。但主观题也有明显不足,比如:作答过程有大量的书写任务,造成被试者忙于书写而无心遐想;单位时间中施测的题量较少,限制了测试内容的覆盖面,不利测试效率的提高;评分易受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等。其次,客观题具有题目小而多,覆盖面大,测试范围广;答案简单而惟一,评分误差小;批阅方便等诸多优点。但是,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客观题也有自己明显的不足,主要是难以有效地、直接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过程以及创造技能方面的高级学习成就。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因此,客观题要和主观题配合使用。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第十四章 语文学习心理

一、名词解释。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室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

2、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牲,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智力由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组成。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3、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3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4、多元智能理论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www.61k.com)

二、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看法。

我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起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而对知识本身的教学多少有所忽视,同时也会导致全面否定传统的系统学习方法,导致否认通过学习间接经验来迅速积累知识这一有效途径。

我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树立多样化的教学观,树立多维评价观,树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观,树立以问题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观。

三、结合你的语文学习经历,说说你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的认识。

我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口头语言不太规范,会因家庭因素产生许多不良习惯和无意识性错误,书面表达方面以识字写字,规范书写为基础,水平不及口头表达,但普遍求知欲强。高年级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初步完善,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书面表达方面通过大量阅读可以进行独立的写作活动,容易在语文学习上树立信心。小学生阶段在不断的充实人生观价值观,各种奉献精神、谦让精神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老师应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美感。

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表现出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特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心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培养丰富的情感。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更多更好的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对语文知识学习、老师教授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创造宽松的气氛,鼓励学习发言。

第十五章 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

一、名词解释。

1、语文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学习语文学科内容时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是一般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当中的实践和运用。

3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2、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策略、技术、手段和方式的总和。[www.61k.com]

3、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方式上表现出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的行为倾向。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和个性的呈现,合作学习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还能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可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自选一篇课文,设计合作学习的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劝告》

1. 独立思考

导入

举生活中的实例,请学生尝试劝告。如提问:隔壁班有位同学每天睡的晚,睡眠不足,可以怎么劝劝他。

2. 小组讨论

通过读课文和列举一两个经典劝说例子,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每个故事不同的劝说方式。

3.组际交流

巩固练习

老师给出主题情况,由学生各个小组自编自导自演。

4.小组评价

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口头评价,表扬好的,推动中间的,鞭策后进的。

第十六章 课外语文学习

一、试述语文课内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1)课外语文学习拓展了课内教学的内容。课内语文教学受教材体系的制约,就其教学内容而言,显得比较单一、滞后。课外语文学习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和各种书刊、报纸,广泛地吸收现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丰富

33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多彩的语文实践。(www.61k.com]

(2)课外语文学习促进课内自主学习。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两种教学模式:讲析式和问答式。无论是哪种教学,教师都是教学中的主宰者,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课外语文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长期的课外语文学习中必然会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地自主学习习惯。

(3)课外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课堂语文教学效率就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课外语文学习自身的许多优势,能促进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率。

总之,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的结合,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课堂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二、谈谈语文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和写作有哪些要求。

(1)新课标对课外语文阅读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书目,二是阅读数量。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中的阅读量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做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2)新课标对课外语文作文的要求: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青少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在课外写作中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同步发展。其次,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第十七章 语文教师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

3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www.61k.com]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3、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4、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他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二、谈谈你对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看法。

第一、教师应扮演合作者、信赖者的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建开放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应该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如何做到上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仅要身体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更要思想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第二、教师应扮演谦虚者、倾听者的角色。新课改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如在培养同学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时,不再是传统的“挤牙膏”式的一问一答,而是让同学们运用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培养同学的语言交际。在这个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确定一个话题或主题,让同学充分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则认真倾听,仔细思考,同学发言正确、准确,观点阐述合理,论据运用典型,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表示虚心接受;反之,教师则要及时引导,使同学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和语言轨迹上来。总之,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让同学运用创新思维,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到学有所用,在应用中学习。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其乐融融。

第三、教师应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人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同学着想,想想他们所处的困境,内心的期望,理解并尊重他们。只要我们相信他们自尊心不泯,上进心犹存,对他们的转化就大有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同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要我们坚定这种认识,并将它付诸行动,积极扮演赏识者、促进者的角色。建立新的学生发展观和评价标准,善于观察、捕捉,发现同学思想行为、学习、活动等方面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并创造更多的让他们有发挥特长、展示优点的机会和条件。

35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三、你是怎样理解“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的?

我认为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每一份职业都是光辉的,也许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孩子们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纯洁的,那么我们的职业也成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www.61k.com]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教给孩子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传授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果每个教师都热爱自己的职业,如果人人都向往成为一民人民教师,那么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最光辉的职业。

第十八章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四书”“五经”

“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的合称。

“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的合称。

2、《昭明文选》

它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的编者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字德施,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其《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3、“三、百、千”

是指蒙学教材中影响最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4、《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张洪与齐熙增补,共四卷,约四万余字。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5、《读书作文谱》

是清初教育家唐彪的用于指导塾学童蒙语文教育的论著,它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3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6、《教童子法》

是晚清文字学家、教育家王筠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的一部专门阐述训育蒙童方法的著作。(www.61k.com)该书采用的类似“教学札记”的形式,对蒙学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二、试述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编写经验。

我国古代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较早的有《急就篇》,影响最大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教材在编写上大都晓畅易读,押韵自然,朗朗上口,多采用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记诵,尽可能避免重复字,同时尽可能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思,借此在识字教育的过程中多少交给儿童一些常识。这些蒙学教材的实用性及通俗性使之广为流传。

三、试述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问题和弊端。

第一、经验:

(一)识字教学方面:1.集中识字 2.使用韵语和对偶

(二)阅读教学方面:1.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文”“道”不可偏废 2.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博览

(三)写作教学方面:1.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词”(辞章)“意”(义理)并重 2.写作教学的基本步骤-----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 3.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多作多改

第二、问题:

(一)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方面:古代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内容方面:主要是识字加读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少年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能力。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方面:古代语文的主要方法是记诵和模仿,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不重视知识教育。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国文百八课》

由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开明国文百八课》,此教材与1935年出版,全套计划编六册(实际编出四册),每册18课,合计“百八课”

3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2、设计教学法

也叫单元教学法,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克伯屈教授始创,他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的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因活动需要来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www.61k.com]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大单元,各科教学在这个大单元中相互配合着进行。

3、道尔顿制

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始创于美国,次年传入我国。主要措施是:(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各科参考书、实验仪器等。(2)废除班级授课制,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

4、“红领巾教学法”

红领巾教学法是指解放初期,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一译普希金娜)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

5、语文导读法

语文导读法中的“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二、叶圣陶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你是如何理解的?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 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样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三、谈谈你对“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教学体系上最大的一次改革就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汉语、文学分科阶段以1956 年6 月北京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会议为标志。但分科教学从1951 年就开始

38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酝酿,195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编写分科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955 年秋季在部分学校进行试验,1956 年秋季全面实施,到1958 年停止试验,前后不到三年时间。(www.61k.com)虽然试行的时间较短,但它是我国解放以后语文教育部门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改革试验。

它的优点有:从文学课内容的安排上,无论文学作品还是文学史知识,有严格的逻辑程序,系统性很强,内容丰富,因此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想象力。汉语课内容的安排上有完整的系统性。学生不仅能学习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辨词造句能力,而且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它的不足有:文学教材分量过重。汉语课本内容面面俱到,缺乏重点,实用性不强。由于教材分量太重,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了“满堂灌”的方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从教学内容看,无论是文学还是汉语教材有些脱离当时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教也困难,学生学也吃力,从教学实践的效果看,真正能完全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不多。汉语、文学教材各成一统,互不联系,不利于学生运用语言实际能力的形成。是很大的。可以说,这次分科教学的试验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次科学性探讨。

四、说说你对语文新课改的思考。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1、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

3、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 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

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时间性强再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

要求不固定)

3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www.61k.com]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

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

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

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B.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文道统的原则(依据:①语文学科的性质②文章的本质特点③教学过程的特点) ②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③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原则

④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⑤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相配合的原则。

C.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 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方法(城市、农村)

D.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1、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教学语言的功能:①引导功能②讲授知识的功能③抒发感情的功能④答疑解难的功能。教学语言的特点:①规范性②科学性③艺术性④和谐性⑤交流性)

2、教学应变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5、语文教学实施能力

6、语文教学评价能力

7、语文教学研究能力

8、班级和团队组织能力

E.先进的教育观念:1、崇高的职业的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

2、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3、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亲切型,严肃型,活泼型,拘谨型,随意型,

冲动型}

F.语文教学内容: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4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定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课后习题汇总

41

扩展: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新编地理教学论 / 新编数学教学论

本文标题: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15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类项目的教学设计研究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17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