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zaker和今日头条-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内容电商尝试 谁成就了谁?

发布时间:2018-02-25 所属栏目:今日头条新闻真实度

一 : 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内容电商尝试 谁成就了谁?

  电商平台成就了媒体,还是媒体成就了电商?

  

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内容电商尝试,谁成就了谁? | 大公司 2017 看点

 

  2016年的京东,原CEO沈皓瑜远赴美国,刘强东重回一线执掌业务,过得比上一年还是更睥睨纵横一点。

  并购达达,是2016年京东比较有亮点的尝试之一。通过对达达的合并,来加强京东到家配送的效率和稳定性,缩短漫长的配送补贴期。在并入达达后,京东还在6月引入了沃尔玛,整个集团面临着和沃尔玛、一号店、新达达的整合挑战。

  不过,2016年前三季个季度,亏损比2015年相对要大一些,截至目前已经有近20亿元的亏损,主要原因可能也是来自于对于达达的合并。此外,无论是交易额、营收、还是活跃用户数和订单量,京东都长期维持在同比50%左右的增量。

  跟沃尔玛合作,并购一号店,是另一桩大事。并购一号店,跟天猫超市激战,是京东过去一年另一项业务重点。而通过这项合作,也打开了跟沃尔玛线下店的合作可能。

  此外,2016京东还比较有潜力的尝试,在于内容电商。京东在很多领域的尝试多半不是第一个的,但却算的上是最谨慎的。以至于在其他电商平台都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媒体化业务以后,京东的“京条计划”和“京东号”才姗姗来迟。

  京东在内容电商的尝试之所以称为谨慎,在于他主要采用的是于内容合作方合作的形式,而不是自己创造内容,后者成本较高,在不确定转化率的情况下,风险也相对较高。

  综合2016年京东在电商业务各方面的表现,36氪认为在新的一年,京东主要有以下几个看点,或许能成为这一年有力的增长突破:

  看点1: 内容电商能帮助京东更长时间地留住用户吗?

  2016年9月,京东密集地加强了在内容方面的布局,先后和自媒体成立了京东号,几乎在同一时间还联合今日头条发布了“京条计划”。

  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够通过在电商平台上增加导购内容,产品评测内容,以及一部分品牌推广内容,能够减少用户的购买决策时间,同时也增加用户在京东APP内的停留市场。

  由于这些动作的发布时间在去年九月份,截止目前京东还没有公布关于这些内容电商尝试的成绩到底如何,或许在2017年初公布2016年Q4财报的时候可以一看端倪。

  在内容电商方面,京东不是第一个试水的电商平台,甚至说他参与的时间已经有些晚了。阿里巴巴在2015年就开始尝试进行导购性质的平台内容化,推出了“淘宝头条”,亚马逊则更早,通过直接招募专业媒体编辑,来曾针对不同的书籍推出”专题“,以触发购买。

  更有甚者,淘宝还在2016年采用成本更高的方式,自己生产内容,推出了”淘宝二楼“,通过短视频电视剧的方式,来和频道内的食品品类打通,为消费者推荐比较有特色的食品。

  相比之下京东采用的方式更轻,合作的方式下,成本也相对较低。但对于今日头条这样的合作方来说,京东只是它的合作伙伴之一。

  打开今日头条”特卖“频道,你会发现在这个今日头条自己的商业化尝试中,不仅接入了京东,也接入了淘宝和天猫等其他平台。当然,多一个合作伙伴,多一些流量,也就多了不少转化率和盈利可能。但对于京东来说,这样的合作效果能够真正的帮助自己多少,还很难说。

  2017年值得观察的一个问题,是到底是电商平台成就了媒体,还是媒体成就了电商?

  看点2: 一号店能够帮助京东制衡天猫超市吗?

  京东在2016年的最受人关注的一笔买卖,莫过于他和一号店之间的并购。

  2016年6月,京东和沃尔玛宣布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涉及双方广泛业务领域,覆盖线上和线下零售市场。此前一周,已经有相关传闻在市场走开,受此影响,6月20日京东在美国市场股价涨幅达9%,一度暂停交易。

  目前看来这对京东业务扩张、沃尔玛入华来说,是双赢的局面。京东可以通过沃尔玛在其平台开旗舰店获得部分商品扩充,并得到部分海外产品入华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利用沃尔玛的线下门店,进一步扩充京东O2O业务中京东到家的服务范围,实现两小时生鲜配送速率。

  更重要的是,一号店的大本营上海市场,长久来收到天猫超市的挑战,也是京东一直很难啃下的市场。吞下一号店,能够加强京东在华东市场的竞争力。

  为争夺华东市场,京东方言过要投入至少15个亿,利用一号店在华东市场开展年货节,想要抢夺华东区域的网超业务。

  从业务模式来看,一号店的自营、统一采购、仓储及配送都较为集中统一,和京东本身的运营思路一致,能够比较合理的把握供需关系,也成为他和天猫竞争的优势之一。

  但考虑到在1号店被并入京东之前,一度其前景不太乐观。加上有京东和易迅不太成功的并购案在前,也有不少观点认为,1号店如果合并不理也很难逃脱掉被消融和舍弃的命运。如果是那样,京东则又耗费了高成本,却没有如愿拿下华东市场。

  在商超品类上,京东和天猫超市的竞争,无疑是2017年值得观测的重点。

  看点3:京东到家什么时候可以结束亏损?

  从2016年底开始,关于京东到家的新闻都不太乐观。

  从2017年2月份开始,京东到家会关闭包括家政、洗衣、美甲等上门服务入口,并将集中精力在超市生鲜品类等“实物到家”业务上。可以预见,未来京东到家会将更多的重点放在配送商超产品。

  京东先是和永辉的合作,紧接着利用沃尔玛实体店,通过“京东到家”平台,在一些城市为用户提供两小时极速送达的到家服务。

  为了减少配送补贴,保证配送效率的稳定性,京东索性在2016年4月份合并了众包物流公司达达。据36氪记者了解,此前京东到家对众包物流的配送补贴一直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平均客单价35元的情况下,都会有不少于5元的物流补贴。

  京东到家在近期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过去18个月内,公司累计融资超过6.5亿美元,在部分城市已经非常接近利润打平。换句话说,京东到家目前依然处于全线亏损的状态。

  结束了到家服务后,京东到家未来的业务应该会更聚焦在生鲜配送上,但这类的业务,商业模式较为简单,主要是向商户收取佣金,向用户收取一定程度的配送费。后者由于还处于推广期,本身还需要平台给予一定程度的配送补贴。

  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漫长的补贴期,快速地进行多个城市的复制,并且找到除了生鲜配送以外的其他突破性增长,也是京东到家2017年的主要看点。

二 : 今日头条之惑:法律、商业和创新的矛盾

今日头条 互联网公司 商业网站 移动互联网

文/阑夕(新浪微博:@阑夕)

我国的中学教材十分热衷于刊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唯利是图的文学作品,马克·吐温、欧·亨利、莫泊桑等人的作品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学子的“西方价值”教育,当然,教材的编写者可能没有想到现实主义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在当代中国频繁出现主动犯罪入狱以求养老的老人时,《警察和赞美诗》仍然在语文课本上招摇过市,生生映出某种吊诡。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则是另一面经典旗帜,“穷亲戚突然间阔了,恩主债主纷纷找上门”的剧情被套用到今日头条遭遇天下围攻的案例上,好像一点儿也不突兀。

根据创业公司的宣传纪律,A轮、B轮融资必须低调,树大尚怕招风,何况幼苗破土,到了C轮,通常已经翅膀硬了,可以出来讲讲故事。照此既定节奏,“今日头条”刚刚想要包装一个“创新奇迹”——5亿美元的阅读类App估值,相当抢眼——只是,很多媒体认为今日头条贪天之功,在空手套版权的同时,横夺内容创作的收益。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富有的窃贼

今日头条在法律边界上的含糊不清,在于它的“导流”在定义与事实上有所出入。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认为“导流”的要点在于流量的输出以及原文内容的完整展现,在这两点做到之后,基于移动场景的适配以及商业化的考虑,今日头条为其抓取的大多数内容做了“优化阅读”的处理,即转码兼容,用一个自造的容器来呈现新闻。

今日头条认为,它和百度这类搜索引擎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是媒体享受百度的流量输入毫无怨言,却和今日头条过不去,这是“选择性维权”,况且,以张一鸣对今日头条的定位而言,这是一个技术型——而非媒体型——的个性化数据分发产品,用媒体之间的侵权案例来衡量今日头条的作为,并不妥当。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今日头条和百度的区别,百度对不愿许可自己转码的移动站点给出了多种一劳永逸的拒绝方案,No-Transform协议、Handheld协议、User-Agent命令等都简单易行。但是今日头条拿出来的办法,用张一鸣的原话来说,是“如果哪些网站不希望被我们抓取,只要告诉我们,我们都会马上拿下来。”这显然不是一个与其产品定位相匹配的技术型方案。

(最新的动向是,今日头条宣称它支持robots协议,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公关话术,因为robots是针对搜索引擎的,许多媒体它愿意被搜索引擎收录,但不见得也愿意被今日头条“导流”,因为二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会造成理解和操作上的矛盾,比如:允许收录也允许转码、允许收录但不允许转码、允许转码但不允许收录、不允许转码也不允许收录,四种要求都有可能存在,简单模仿并一刀切并不适合。)

中文互联网素有一套“流氓逻辑”,即当我认为你的服务体验欠佳时,我就可以为用户代言篡改你的内容呈现,比如不少浏览器都有替用户做主的习惯,拍板决定某些网站的广告过多,然后过滤。在大多数情况下,耍流氓的一方会将用户放到受益的立场上,如同窃贼将部分赃物共享出来——在上面那个例子,忍受广告是用户免费获得信息所支付的成本,若是保持免费不变,又能得到成本代价的返还,用户自然喜出望外——今日头条辩称,之所以使用转码处理而非原始链接跳转,是因为抓取对象的网站服务器不稳定,逻辑缺陷是一样的。

一言蔽之,盗版图书不能因为它比正版图书的装帧更加精美、甚至经过校对之后使错别字变得更少,就自认为获得了天然的合法性。

不过,今日头条的生态摧毁性,并未止步于此。从这场危机的起源来看,它和《广州日报》的诉讼是实际上的导火索,传统媒体的忧患意识更是开启了强烈反弹的抗争,包括《新京报》在内的日报纸媒,是意见最大的阵营。

在纸媒形态当中,日报的快消属性最为显著,如果说周刊、月刊等杂志还能依靠内容品质抬高防御城墙,日报所提供的新闻保质期过短,且极易受到发行规模影响,好不容易找门户争取了版权费用,移动互联网又在打破规则,这无疑使其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固然,传统媒体的不思进取以及一劳永逸的日子过得太久,是造成它们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时全无竞争力的主因。但是,媒体无论新旧,在信息的生产和销售上保持平衡,是恪守法律底线的标尺。只要传统媒体的生产者角色没有发生变化,技术因素就不应被混淆到是非的判断中,寄生是一定不能带来双赢的。

而且,通过市场的角度很容易推演“是否寄生”的判断——我们可以假设今日头条的用户数量再翻上十倍,当几乎所有网络用户都通过今日头条来获取新闻时,生产内容的传统媒体还能不能存活?而当收入骤减的传统媒体消亡殆尽时,今日头条又从哪里抓取新闻?这种悖论,是今日头条目前的模式绕不过去的。

至于传统媒体挑在今日头条融资成功正欲乘风破浪的时机突然发难,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与PC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早期相仿,这也是确立制度的关键时刻,若是今日头条的体量过小,伤害程度自然也是有限,达不到同仇敌忾的行业高度,但是如果等到今日头条过于成熟,谈判又会随着牵涉利益的膨胀而难度倍增(不妨回想百度文库的历史),站在传统媒体的角度,最佳的切入时机的确就在当下:我有预留的妥协空间,即版权分销,而你有成本储备,即融资额度,如果能够在商业的框架内解决争端,那是再好不过。只是,共识堪称这个世界上最为珍稀的人造物,在今日头条的运营规划当中,显然没有且很难划出采购内容版权的预算——因为它是算法主导信息分发,信息存量的需求于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它无力负担包养整个传媒行业的价格,而传统媒体在谈判破裂之后,显然也没有能力一举干掉今日头条,最终还是会由市场进行分配——让凯撒的归凯撒,让上帝的归上帝——部分坚决明哲保身的传统媒体从今日头条中撤离,继续自寻出路。

这就是法律的局限性,它从不争取智慧的指明道路,而是通过权责的约束来规避风险,“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是硬币的两面,遇到今日头条这种自诩为豪杰的RobinHood,可能还真治不了它。

1973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吉伦特党的领袖之一罗兰夫人被另一群革命者送上断头台,就在自由神像的下方,她留下了为后人所熟知的一句遗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恰好,互联网精神之一,也是自由,而当信息自由被等同于信息共产时,它的变质也无可避免。

稀缺的过剩

中国的媒体产业有其畸形的一面:民办的商业网站(包括门户在内)可以申请新闻信息服务牌照,但是它们的员工却无权申办记者证,也就是说,新闻采访权和采编权都是没有的。根据2005年修订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商业网站除了必要的备案、资金、办公场所、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新闻编辑人员配置外,只能转载、发送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也就是我们时常提到的“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简而言之,自己不能生产新闻。

(当然,这个新闻信息有所限定,指的是“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在娱乐、科技、体育等领域,商业网站是可以稍微做点文章的)

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信息在中国是具有稀缺属性的,2010年的数字显示,中国新闻从业者超过百万,但是有权生产新闻的合法记者只有二十余万,剩下的大都是就职于各大网媒的新闻搬运工。由于互联网的空前发达,媒介触点在用户的生活场景当中无孔不入,商业上的免费策略又导致信息获取门槛过低,就新闻的供给而言,又是严重过剩的情况。

今日头条的商业基础,正是建立在这种“稀缺的过剩”之上。

门户采购新闻,不仅需要支付版权费用,而且还要相互形成差异化——否则新浪搜狐网易的首页内容毫无区别,对用户可交不了差——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信息分发,门户都在嚷嚷,真正敢于尝试的,几乎没有(腾讯最新改版有小幅度的试水),大家的历史包袱都很重,折腾事小,若是因为猜得不准致使流量下跌,哪个主编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诸多顾虑,在作为创业公司的今日头条这里,没有一条算是事儿。移动互联网直接越过了PC互联网信息堆砌的阶段,从讲究滚动更新的流水宴席到注重各取所需的自助餐的转变,今日头条不过是将Search-basedmodel和Item-to-Item的算法和社交图谱作了嫁接,赶在门户还在苦恼小屏广告展示位置不够而犹豫不决的空档期,抢先形成了品牌效应。

聚合阅读的概念,自Web2.0刚刚兴起的时代,就被应用到许多产品的试错实验中,“如何导流”始终是倍加斟酌的焦点。互联网玩的是流量生意,把流量白白导给别人,除了本身就以流量分发为核心业务的搜索引擎,没有谁真正扛得起,在百般挣扎的过程中里,通过iframe嵌套其他网站页面的玩法一度盛行。但是,聚合阅读往往最后都受眼球经济的支配,沦为对热点的无限制追逐,内容格调迅速市井化,商业模式也就难以做大。

唯一成功的,是背靠百度流量入口的百度新闻,但是百度新闻是个战略产品,不需要考虑盈利,所以百度新闻倒是大大方方的在页脚注明了“不刊登或转载任何完整的新闻内容”,以合作的形式把流量皆数输送出去。

今日头条在估值上一鸣惊人,与其戴着脚镣跳舞的取巧密不可分。它自我标榜的“导流”,其实是搜索引擎干的活儿,在此条件下,全网的新闻都可以成为今日头条的抓取信源,不必考虑版权问题。但是到了具体的“导流”执行上,今日头条又将“中间页”的概念搬了过来,将大部分本应导出去的流量又截停到了自己的App中,并预留了自主添加的广告空间。以分发之名,行媒体之实,这种堪比无本生意的做法,当然钱景可观,丁磊曾经戏言“靠几个工程师做更新程序来运营一个门户”,被今日头条践行成真。

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是,如果新闻仍然算得上是商品,同时别人在获得这件商品时需要购买,而今日头条却可以持续性的无偿获得,那么这中间一定存在着什么问题。

孔乙己在鲁镇的酒馆内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的争辩“窃书不能算偷”,倒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百年之后的觉悟,不应更低才对。

创新的窘境

2006年,法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提案,旨在强迫苹果公司开放iPod的DRM协议——DRM是Digital RightsManagement的缩写,意指“内容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主要防范用户将音乐在不同的设备间拷贝共享——苹果十分愤怒,认为这是唱片公司与政府的合谋,并将导致盗版的胜利。

到了2009年,事情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由于苹果公司的iPhone销量喜人,单位用户拥有多部苹果的终端设备已十分常见,DRM此时又阻碍了苹果用户在不同终端设备中同步自己音乐的体验,于是苹果公司又转而竭力推广取消DRM的举措,并最终将iTunes中的1000万首音乐全部放弃DRM约束。

这种截然相反的前后对比,恰好体现了创新与制度的不可调和性:前者跑得风驰电掣,后者追得汗流浃背,稍遇弯道,差距立现。而“善法”与“恶法”的角色转变,也时常推翻二元论的总结,使复杂问题难以简单化。

以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版权对于传统媒体的庇护,实际上也是提供安乐死服务的温床。我们在前面假设了一个今日头条垄断用户的极端,传统媒体因为无利可图而批量死去,但是我们可以再度假设一个没有今日头条的极端,是否传统媒体就如沐春风、重现辉煌?《纽约时报》是全球对自己版权保护得最好的传统媒体之一,也穷极了一切手段——付费墙、数字广告等——来维护内容的价值,但是它的亏损幅度仍然与日俱增。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版权制度还是内容品质,中国的传统媒体都不太可能做得比《纽约时报》更好,如果不是依赖市场准入制的壁垒——在无需记者证的领域(比如科技、体育等),又有多少传统媒体比得过新媒体呢——中国传统媒体的陈尸面积只会更大。

传统媒体正在陷入的被架空的困境,我称之为“体制之痛”:严苛的新闻审查,禁锢了记者的生产和创造能力——某报业集团内部历年都有举办被毙稿件评奖的活动,那些未能刊发出来的“残次品”的质量,远胜经过销售的“合格品”——所以即使没有外逃的记者,也多半都有趁着自媒体热潮未退、积极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帐号的觉悟;而在另一端,也就是发行渠道上,受大环境影响,摊派订阅的方法已经逐渐不再管用,读者脱离信息贫瘠的时代,充分发挥自己的挑选权利,而今日头条的诞生和流行,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今日头条的创新,在于它对新闻渠道的彻底重组,是典型的破坏性技术。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对破坏性技术的描述为:“破坏性技术给市场带来了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基于破坏性技术的产品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为方便消费者使用。”

与iTunes要求唱片公司销售单曲而不是整张专辑的策略相近,今日头条打破了传统媒体打包内容的玩法,用户不必为了可能一个月才会出现一篇的优质报道,而去订阅一整年的报纸,而为不同的用户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头条,用来支撑这份理想的技术进化,毫无疑问有着创新的含金量。同时,撬动秩序,往往会带来新的市场,在对待今日头条的态度上,相关媒体基本上分化为三大阵营——

一、敌对: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型媒体,仍然认为今日头条的抓取是在稀释媒体固有的渠道价值,这类媒体曾经是市场化的胜者,且自视甚高,对新媒体的掠夺抱有警惕。另外,搜狐、腾讯等门户先后宣布与今日头条的合作,亦是借势而为,它们不差钱,也不差流量,更是都在发力自家的新闻客户端产品,甚至传闻腾讯产业共赢基金(投资部门)正在推进收购今日头条的项目。

二、沉默: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环球时报、参考消息、齐鲁晚报……这一系列尚不完整的名单,属于默许今日头条“导流”、但也并未公开表示支持的媒体,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有“官媒”的影子,无需考虑市场,在新闻传播的链条中追求喇叭的角色,所以无论是今日头条还是昨日头条,只要是信息扩散的渠道,它们大抵上都不会拒绝,而且合作协议十分简单(你抓就是),没有真正涉及到版权的开销和购买。

三、拥护:以新媒体、自媒体为主的机构及个人,大多力挺今日头条,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行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它们也没有走上内容直接变现的老路,用魏武挥老师归纳的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媒体只是手段,真正赚钱的业务还在媒体之外(海外的案例是彭博商业周刊,国内的案例是《创业家》杂志)。所以,今日头条若是能够以影响力作为交换,对这类媒体是利远大于弊的,他们对今日头条的捍卫,亦不足为奇。

财经媒体人范卫锋曾站在维权一方发表声明,呼吁不愿意被今日头条转载的媒体明确表态要求今日头条下架内容,而愿意被转载的则应找今日头条索取版权费用。显然,前面一条,也就是希望与今日头条“各走各路”的,做起来并不难。欠缺实操性的,在于后面一条,也就是将真金白银视为唯一的合作方案。今日头条之所以受到资本热捧,其廉价获取内容的模式优势至关重要,对它而言,宁可有所缺失,不可屈从买卖。所以,范卫锋最终宣布退出今日头条维权战,认为今日头条虽然没赢,但是扯版权作大旗的传统媒体已然输掉,而今日头条则机巧的开通了媒体平台官方微博,不无得意的欢迎范卫锋入驻今日头条,且公布了自己为中新网、新浪网每天分别带去约莫700万和1000万PV的数据。

总的来讲,创新必然带来利益的二次分配,所谓的“原罪”也一定有迹可循,但是回顾历史进程,其规律至始至终都以事实而非价值为导向,创新的产物从未因为无法自圆其说而止步不前,反而是挡在车轮面前有着一肚子委屈的,在多年以后都化作遗迹,任由空悲切的史学家抒发惋惜。

危机纪年205年,在人类联合舰队观测到“螳螂”号被水滴摧毁的前一刻,物理学家丁仪留下了他的遗言,同时也是一种悲观的判断:“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

再不脱魅就真晚了

对于表现得“声音愈是响亮,内心愈是虚弱”的传统媒体,围观者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这里的“争”,指的不是将争版权当作救命稻草,而是将视野放大到整个未来,去争取存活的理由。

我曾写过一篇《屈辱的自救》,说52家传统媒体在“2014中国报业新趋势论坛”上与阿里巴巴签约、让后者通过一款名为“码上淘”的营销工具帮助自己解决广告滞销的问题,是为了一点残羹冷而放弃主动思考、甚至扔掉尊严的懒惰行为。

这篇文章在一个微信群里收到了质疑——倒不是说观点错误——而是说这种“屈辱”,乃是虚构的想象,因为传统媒体过于沉湎所在行业的“神圣性”,动辄以公器自居,反而忽略了媒体本身就是一门生意的实质。既然是生意,就不必背负由被迫害妄想症引发的那些苦大仇深和悲歌击筑,要么接受市场的选择,要么在商言商的自寻出路,满地打滚毫无意义,当然,将这种变化理解为媒体的“屈辱”,也有言过其实的成分。

说实话,我本不大服气,觉得“两肩担道义、铁笔著文章”的自律任重致远,西方社会对媒体人也素有“无冕之王”的景仰,在环境特殊的中国做这种去伪存真,好像弊大于利。

但是,就我数度受邀从内部审视传统媒体症结的经验来看,它们想要躺着甚至跪着挣钱的欲望太大,已经远超足以做出转型决策的动力,而在某些区域或是垂直市场,经过计划之后产生的媒体数量超出市场需求也是事实,在它们的世界观中,只有天经地义,没有鱼死网破,所以将水煮沸、让它们感受一番世道的艰难,也不是坏事,至少,这是脱魅的必经之路。

至于烧得滚烫的今日头条,我对其最大的意见,在于公关能力。相互陈列论点论据之后,公关本应出来清扫战场收拾残局,但是今日头条却不知为何,在“动机论”的指责上越陷越深,被业界黑是因为竞争对手推动、被程苓峰黑是因为他邀请张一鸣加入“私人董事汇”遭到后者拒绝……虽说是创业公司,但是毕竟也过了缺钱的阶段了,好好想想如何升级软实力吧,未来的坎儿还多的是。

至于听到今日头条宣称,这场纷争让它的知名度更高、且获得了更多媒体的合作申请,我想到的,是加缪创作的戏剧《卡利古拉》,古罗马的荒淫帝王卡利古拉在其最宠爱的情妇、也就是他的妹妹死后,他悄然溜出宫廷游荡于罗马城外的乡野,急于寻找皇帝下落的贵族焦躁不安,其中一名老贵族祈祷说:“但愿失掉一个心上人,又会得到十个新欢”。

多么自欺欺人。

推荐关注我的新浪微博:@阑夕

三 : 阿里今日头条大笔投印度 复制中国模式和故事的好地方

  还记得去年3月份,坤鹏论曾在《阿里华为和小米 为何扎堆去印度!那里有千亿美元的呼唤》一文中分析了为什么中国的公司对印度情有独钟。

  今年刚开年,阿里和今日头条用实际行动再次向人们表达了对印度的爱不完,爱不够。

  

图片1

 

  一、阿里领投电商平台

  2月3日,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印度移动支付平台Paytm旗下新成立的电商Paytm E-commerce Pvt将获得2亿美元的融资,本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消息人士称,参与本轮投资的还有私募股权公司SAIF Partners,阿里巴巴和SAIF Partners对Paytm的估值为11亿美元,从而使其成为最新一家印度“独角兽”创业公司。

  目前,印度电商市场蓬勃发展,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亚马逊和本土公司Flipkart。通过对Paytm电商平台投资,阿里巴巴将更加深入印度电商市场。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阿里不直接参与印度的电商竞争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印度不允许外商投资于网络零售业,也就是外商在印度被禁止销售自己采购的商品,必须依赖第三方供应商。

  坤鹏论具体了解后得知,印度不允许外国资本以100%持股的形式直接投资B2C电商,但B2B却无此限制,标志着批发和零售的区别。此外,在一定限制下,印度允许多品牌零售商使用49%的外资。

  去年,印度政府开始允许100%的FDI食品零售,包括通过电子商务途径。虽然仅针对食品,但对于国际的零售巨头们,比如沃尔玛来说都是相当利好的消息。

  正是因为政策限制,之前阿里在印度采取的是不卖商品只提供虚拟交易场所的商业模式。

  同时,在2013年6月份进入印度市场的亚马逊,选择是做电商平台而不是销售产品,不过它的投资也相当阔绰,2014年在印度投资20亿美元,2016年投资30亿美元,加起来有50亿美元之巨。这些钱很大一部分都流向了物流网络。

  看到这个投资方向,是不是让人想到了京东?

  坤鹏论认为,京东的成功模式鞭策和激励了亚马逊,而这个举措在物流极为落后的印度实在非常明智,要致富先修路,一样,没有快递。仓储等必备的物流通路,电子商务就是缺腿的商务,很难发展起来。

  亚马逊贝索斯曾表示过,在印度亚马逊大部分是采用自己的服务送货上门,而在美国更多的是依赖美国邮政局、UPS和其他快递。亚马逊正在适应当地的模式,与其他市场相比,亚马逊有更多的仓库。

  据说,亚马逊如此豪赌印度是因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因其公司未能征服巨大的中国市场而耿耿于怀。

  

图片2

 

  于是,在2014年印度之行时,贝索斯向亚马逊负责印度业务的高管发出了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不要让这种事再出现在印度。

  据当时在场的一位消息人士称,贝索斯表示,不要担心成本,只要成功就行。

  由此可见,印度电商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而阿里要想分一杯羹,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投资。

  二、今日头条在印度收购更多DailyHunt股份

  接着我们再来看今日头条最近的印度投资吧。

  2月1日消息称,由Darby管理的富兰克林私募股权基金宣布退出对DailyHunt管理,其股份由中国科技公司字节跳动以1900万美元购买,字节跳动为今日头条的母公司。

  

图片3

 

  DailyHunt是新闻聚合平台,又称印度版的“今日头条”。

  在2016年10月时DailyHunt完场2500万美元D轮融资,由今日头条领投,跟投方有经纬印度、红杉印度、Falcon Edge、Omidyar和沃达丰的前CEO ArunSarin。

  2012 年上线的Dailyhunt脱胎于由两位前诺基亚职员在2009年打造的 Newshunt,随后在2012年被班加罗尔公司 Verse Innovation 收购。它支持多达15种当地语言,让不懂英语的人也可以看懂新闻,现在还接受五十种地区语言书写的电子书。

  其实中国没少在印度投资内容聚合类项目,比如:猎豹在印度推出InstaNews、投资News Republic,APUS加入了新闻推送,UC News,友盟联合创始人陈彧堃创建的News Dog,英威诺推出的Hotoday。

  三、国产手机之战将继续在印度如火如荼

  最近2016年的业绩报表已经都出来了,从中国市场整体来看,2016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实现了同比8.7%的增长,该增幅远高于2015年1.6%的年度增长。坤鹏论认为,这主要得益于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乡镇换机大潮到来,线下之王OPPO和VIVO立功了,就连金立这样都快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的品牌,据说在2016年也靠线下渠道斩获近4000万的业绩,这个数字已经和小米相当了。

  但是,在连农村乡镇都普及了个遍的智能手机,2017年将会走向平淡,坤鹏论认为,甚至比2015年都要惨淡。同时,所有的品牌将会注重品质和利润,竞争程度不言而喻。

  国内市场不行了,大家的视线肯定要向外延伸,印度这个正处于智能手机消费高发期的人口大国,国产手机已经激斗几年了,相信2017年的战斗将更为惨烈。

  四、印度到底有什么好?

  一个国家市场的兴衰,其实只要看经济数字就能一目了然。

  世界银行在2017年1月发布的《2017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印度的GDP增速在2015年达到7.6%的增速,去年为7.0%,今后三年其GDP增速会进一步上升到7.8%左右。

  印度在今天越来越高的GDP增速背后,有几分神似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来的增长模式。

  不过,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一点与中国存在较大的区别,那就是印度国内的内需消费需求十分旺盛。这对商家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做生意谁不希望全民开启买买买模式呢!

  人力成本低、生活成本低这两大过于属于中国的优势,现在已经转移到了印度。这也是未来印度GDP增速依然会以较高速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前些年在中国已经尝到巨大甜头的投资者、创业者、成功者纷纷将手脚伸向印度,有人在去年这样评论道:

  “中国模式、印度故事”成为近年来印度创业主旋律。所不同的是,从A轮开始,印度公司的估值横比中国市场,至少是高出6~10倍估值。VC们透支了未来2~3年的估值。”

  在印度,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没有垄断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有的是众多的万亿市场,一切都充满了想象力。这,就是印度的魅力之源。

  “大家都知道贵,但是有个巨大的机会是,你在买这个国家的未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阿里、京东你还进得去吗?可是在印度,这些未来的阿里、京东、支付宝,你现在还有买单的机会。”好贷创始人兼总裁李明顺在2016年考察印度时这样说道。

  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坤鹏论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

四 : 今日头条的野心是百度 也是微博和 Facebook

  没有人会怀疑的今日头条在2017年的野心。这家100亿美金估值的内容分发平台将在2017年扩张数千人的庞大销售团队,并投入更多资源以扶持内容生产者。一方面要像知乎、微博、Facebook一样做社交,另一方面也要紧随国际化与人工智能的潮流,发力海外扩张与投资并购、发展机器学习技术,肩负起“技术拥有价值观”的责任。

  

今日头条的野心是百度,也是微博和 Facebook | 独角兽2017看点

 

  谁能想到,两年前估值不过5亿美元、一直标榜自己只是一家技术公司的今日头条,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媒体的心腹大患。

  这家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金的内容分发平台,由于让内容碎片化,过去一年进一步消弥了机构媒体的存在感;而它的个性化推荐,甚至让一些门户网站都陷入阵痛之中,比如搜狐,比如网易;而在腾讯80亿美金报价的传闻前,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更是直接了当地喊出“当腾讯的员工没意思”的口号。

  已经没有人会怀疑今日头条在2017年的野心。关于这家公司,36氪认为2017年有5个值得关注的重点。

  看点1: 100亿美金营收的征途,自近万名销售开始

  头条在2016年前三季度就超额完成60亿的年度收入目标,全年收入有望达100亿元。

  这是一个在传统媒体中仅次于CCTV1和湖南卫视的数据;而在头条所处的互联网企业里,100亿的广告营收也远超传统门户网站新浪,甚至在逼近腾讯,新浪2015年有50亿广告收入,腾讯是175亿。

  当然,头条的劲敌,是那个以广告为自己生命线的公司——百度。在魏则西事件之后,百度终于在2016年三季度迎来自己广告业务营收的首次负增长——164.7 亿元,同比下滑 6.7%,尽管这并不会阻挡它光靠广告一年收入600亿的现实。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给头条定下的未来发展目标,与百度当前的广告营收数字很接近:20%的市场份额,2020年前收入100亿美金。

  

今日头条的野心是百度,也是微博和 Facebook | 独角兽2017看点

 

  头条此前的线下广告

  这个目标的达成依赖强大的广告系统,也依赖强大的商业系统。在2017年,头条将会大幅扩充自己的销售团队,将广告渠道代理铺展到线下,铺展到全中国。

  据了解,头条目前有不到3000名员工,在2017年,这个数据会变成7000到1万人,销售团队将在其中占到70%到80%的比例。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济南、青岛、郑州、成都,以这几个核心直营分公司为据点,以众多代理商为矩阵,更加下沉的头条会有很多空间等待挖掘。

  依靠几万名销售独步江湖的百度,这一次真的要好好审视头条了,以及,人家头条可是承诺过不做医疗广告的哟。

  看点2: 从PGC到UGC,从图文到视频、直播,源源不断填充内容

  与100亿营收相映成趣的是,头条在2016年9月份时,已经积累了5.8亿用户,日活超过6300万,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

  这些数字的达成依赖于头条丰富的内容形式,几十个主题栏目,涵盖PGC专业媒体、UGC自媒体订阅号、短视频、直播、以及4月份尝试的问答等各类内容载体,头条正在成为一个“杀死”用户时间的超级App。

  头条当然知道他的命脉在于源源不断的内容。回过头来我们看到,头条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根基在于其以相对低廉的成本乃至零成本获取了各大媒体的优质内容,这比苹果iTunes音乐商店当初获取五大音乐巨头曲库资源支持的流程还要简单,后者还需要一一和索尼等巨头进行艰苦的谈判,前者只要交给机器抓取就好了。

  而等到各方与头条清算版权之时,头条已经成功上岸,这个时候需要缴纳的“高额”版权费用,头条已经完全可以由广告营收来覆盖成本。

  只剩下一众媒体在哀叹,“内容的利润已经被头条等机器分发平台夺去”。就像索尼CEO莱克为早早把曲库资源交给iTunes音乐商店所惋惜的那样,“如果没有音乐,iPod就是个空壳”,如果没有内容生产者的“纵容”,头条连壳都不会有。

  当生产内容的媒体因为利润减少而渐渐式微的时候,自媒体又成为补充头条内容的关键一环。

  2015年末,今日头条提出“千人万元”补贴计划,宣布至少保证1000个优质头条号每月从平台上获得不低于10000元的收入;而在2016年末,张一鸣又决定,至少投入10亿人民币补贴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给予每一条优质原创短视频至少10万次加权推荐。

  短视频已经超过图文和组图,成为今日头条最大的内容形态,每天拥有10亿次播放,头条2017年重点扶植短视频头条号,也是可以料想到的思路。

  而据36氪了解,精品化版本的头条以及当下流行的知识付费,已经是头条内容战略的一环,其具体运作形式究竟是单独的产品,还是集合于头条内部,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看点3: 成为知乎、微博以及 Facebook,社交化的新探索

  在头条所有的内容呈现形式里,社交化探索的地位在不断加强。

  过去几年移动智能设备增长的红利,2012年成长起来的今日头条结结实实的吃到了,不仅用户在不停地增长,广告流量价格步步飞升的福利也被头条纳入怀中。而现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呼声渐起,头条的用户增速不会像以前那么高了,充分挖掘已有流量成为头条另一个选择。

  而这个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头条的社交体系。没有社交,头条就有沦为工具的风险。

  和百度不同,生来DNA就是机器分发的头条早早就打通了自己的账户体系,在内容资讯的基础上反向推社交,并非易事,但张一鸣的星辰大海,是 Facebook 、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

  作为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 有用户留下的关系链以及各种兴趣爱好,有更为广泛的信息数据价值;而微博也在2016财年高歌猛进,市值势如破竹突破100亿美元。

  头条在2016年,为用户账号开通了私信功能,推出了问答栏目——头条问答,据头条问答的官方解释,采用机器分发的问答,其各项数据已经和知乎不相上下。

  

今日头条的野心是百度,也是微博和 Facebook | 独角兽2017看点

 

  头条问答,以及头条打通的账号体系

  而在2017年,头条也将效仿微博的成功之道,邀请大量具有广泛用户基础的明星大V加盟发声,在机器推荐的基础之上强化订阅功能,加强头条号与粉丝的关系。 至于在此之后的付费订阅、商业合作、账号交易,都将随着头条社交化的升级而逐步清晰明朗。

  新闻客户端是一个群魔乱舞的市场,BAT在前,一点资讯等追赶者在后,中间还有各大传统门户,头条能突围已经不容易。突围之后,再向社交巨头开炮,无疑会给偃旗息鼓的社交领域创业带去新意。要知道,强如阿里和百度都已经在 IM 领域边缘化。

  以往的成功经验都集中在社交转内容,比如微博,比如Facebook,但从内容切到社交,新生代的头条面临挑战。你很难绝对性断言头条不会成功,毕竟今日头条这种体量的内容平台在国外也是毫无参照,但也很难对这种探索寄予厚望。

  现阶段,把头条的社交化探索当成内容里面一个相对廉价的生产渠道好了。

  看点4: 投资、收购,今日头条的国际化与人工智能战略

  社交很难,还是把已有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海外比较容易些。

  走出去的战略是张一鸣想得最清楚的,这位技术范儿的创始人相信技术没有边界,“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互联网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资源,追求规模化效应的产品,五分之一,无法跟五分之四竞争,所以出海是必然的”。

  2015年6月,头条就启动了国际化的进程,通过自建以及收购的方式在海外扩张,日本、印度、东南亚、北美、巴西,头条都有相应的布局。

  2016年10月,今日头条以2500万美金领投印度 Dailyhunt 的D轮融资,这款号称月活2800万、月PV超过45亿的信息分发平台,已经成为印度市场的老大,头条选择了投资而不是野蛮进入。

  而进入2017年,头条海外扩张的动作可能更为激进,目前,其收购视频制作及分享应用 Flipagram 的传言四起,结合今日头条资方——红杉是 Flipagram 股东的背景,这笔交易有望成为年内头条的第一桩大事。

  据36氪了解,离开Uber中国的柳甄有望负责今日头条的国际化业务。

  

今日头条的野心是百度,也是微博和 Facebook | 独角兽2017看点

 

  离开Uber中国的柳甄有望负责今日头条的国际化业务

  头条2017年另一个紧随国际潮流的举措是强化已有的技术优势,在人工智能日益成为风口时代,标榜机器学习、智能推荐的头条当然不能落下。

  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一个名叫 Xiaomingbot 的 AI 机器人在头条上完成了四百多篇有配图的新闻稿,一条稿件的写作时间平均下来大概不到两秒钟,而这个 AI 写的稿子大概有一百多万的阅读,甚至略高于记者的稿件。

  让人工智能来帮助创作者创作更优质的内容、甚至让 Xiaomingbot 这样的 AI 取代内容制作者,成为头条2017年以及更长远未来的目标,“在未来,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我们希望今日头条能成为全球信息分发的基础设施”,张一鸣说。

  看点5: CEO张一鸣,和主编张一鸣

  技术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警觉。过去的一年,是人们对互联网公司社会责任觉醒的一年。

  这是百度的多事之秋,以血友病吧事件为起点,以魏则西事件为高潮,人们对百度医疗竞价广告体系的憎恶程度超乎以往,以至于百度但凡出了一丁点问题,就会引发一片负面评论。

  这也是Facebook的多灾之年,扎克伯格问题缠身,Facebook发布的历史照片受到审查,直播镜头被控侵犯人权,抄袭Sanapshat功能面临指摘,政治倾向极端、传播假新闻的负面舆情渐起,以及在印度、越南等地遭到了数字帝国主义扩张质疑。

  巧合的是,头条的业务某种程度上和百度及Facebook有重叠之处,在张一鸣发表“技术是中立的,不干涉可能是最好的分发信息的原则,今日头条拒绝价值观先行,要面对现实”的言论后,他或多或少体会到李彦宏或者扎克伯格的窘境。

  

今日头条的野心是百度,也是微博和 Facebook | 独角兽2017看点

 

  今日头条CEO张一鸣

  过去一年,今日头条在广告审核上,尤其是医药、保健品广告,审核的更严格;成立了头条寻人,通过信息分发的力量,找回了几百位失散者;也拿出一部分利润,成立了类似于今日头条金字节奖这样鼓励内容行业发展的公益项目。

  但在2017年,今日头条可以做的更多。在核心业务上,他再也不能像一个小孩子,只知道把糖全部吃了,然后说这些糖是自己到我嘴里来的,我没有价值观。

  技术中立也是一种价值观。就像乔布斯说的那样,只有当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才能产出真心赞美的果实。

  当这么多人把头条当做自己阅读资讯的首选平台时,这家公司创始人的职衔,可以是CEO张一鸣,更可以是主编张一鸣。

  注:交流可加作者微信 807549859,劳请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五 : 柳甄履新后首次公开演讲:今日头条和uber有很多共同点

  新浪科技讯 11月4日消息,2016年全球创新者大会在北京举办,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柳甄表示,uber和今日头条有很多共同点,这两家公司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去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加入这两家公司之前,她都是他们的重度用户和忠实粉丝。

  

  这是柳甄离开优步,加入今日头条后的首次公开亮相演讲。

 

  柳甄于2015年4月加入Uber中国,作为Uber中国区战略负责人。在Uber中国被滴滴收购后,9月30日柳甄离开Uber 中国,10月底加盟今日头条,但至今并未宣布柳甄的具体职位信息。

  柳甄表示,在她眼中,有三点对创新和创新者非常重要。首先,创新者的创新点需要与时代有很强的关联性。今年是智能手机的时代,大家花在移动端的时间非常长,无论是购物、社交、支付、金融和资讯的获取上。创新者怎么能在和时代强关联的领域中,找到新的商业模式的话,变得非常重要,这种时效性非常重要。

  其次,创新者最重要还是从用户的根本需求出发,解决用户的根本问题。今年很多人从共享经济的角度去看Uber、滴滴,但是uber的产生,其实是创始人在巴黎的雪夜打不到车,怎么用手机在3到5分钟内打到车,从而有了这个供给端和需求端高度匹配的手机软件。

  如何获取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也一样。过去用户阅读信息都是经过媒体的过滤和编辑,决定用户到底要读什么,而现在,用户可以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依靠媒体。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用户习惯产生。第一是通过社交关系推荐好的文章,第二是通过算法把信息提供者和需求者匹配起来。今日头条就是在做第二件事,今日头条是一个科技公司,做的是内容的聚集和分发。

  柳甄说,第三点是创新者要有愿景,不是一定的KPI和数额。这个愿景要跟人类的进步和社会进步相关联。在公司创业的过程中,有个愿景会让爬坡有一定方向。

  “当时我加入uber的时候,它的愿景是,希望城市出行像水一样流畅自如,通过改善交通让城市更美好。而今日头条的愿景,是成为最懂你的信息平台,促进人和信息的交流和学习”。

  在演讲中,她还透露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当时我准备加入公司的时候,跟我母亲说妈妈我要加入一家公司叫今日头条,我母亲特别高兴,她说这是一家特别好的公司,我可以在上面读到所有关于你的新闻。我的母亲不太理解,这是因为机器后台读懂了我的母亲特别爱看柳甄的新闻,于是针对性地推送”。

  对今日头条会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柳甄表示:机器未来会越来越聪明,也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余一)

本文标题:zaker和今日头条-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内容电商尝试 谁成就了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731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