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0、21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利用4的连加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能运用所学口诀,完成表内乘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1、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2、“乘法口诀”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他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心及自豪感。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的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糖葫芦的串数与所需的红果个数的对应关系,并把得到的结果填入表格内,为编制4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一片大森林中,住着一位好客的小熊,今天它又邀请了几位客人到家中做客,看,它在为客人准备什么?
生:糖葫芦。
师:对的。这位好客的小熊准备用美味的糖葫芦来招待它的好朋友。来一个好朋友,小熊就给好朋友一串糖葫芦。
师:(展示一张糖葫芦图片)仔细数数,这串糖葫芦有几个山楂?
生:4个。
师:如果来2个小朋友,小熊需要准备几串糖葫芦呢?
生:2串。
师:那小熊需要几个山楂才能做好2串糖葫芦呢?
生:8个。
师:非常好。
(把2张糖葫芦图片贴在黑板上,指导学生一起数数)
师: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如果来3个好朋友,小熊要准备几串糖葫芦?需要几个山楂呢?
生:小熊需要准备3串糖葫芦,需要12个山楂。
师:非常棒。如果来4个好朋友,小熊要准备几串糖葫芦?需要几个山楂呢?
生:小熊需要准备4串糖葫芦,需要16个山楂。
师:小熊根据好朋友的人数来确定需要几串糖葫芦?需要几个山楂?小熊聪明吗?
生:聪明。
师:可是小熊还有个难题没想明白,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评:激发学生热情,主动参与活动。)
(二)数一数
师:请打开课本第20页。谁知道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
生: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呢?
师:红果就是我们说的山楂。小朋友能想想办法吗?
师:数数看,9串需要多少个山楂?
反馈结果
生:9串糖葫芦需要36个山楂。
(评:通过简单的数数活动,直接解决主题图问题。)
(三)填一填
师:刚才小朋友数的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张统计表,你能填一填吗?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格里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我们从“1”开始,这个“1”表示什么?谁知道?
生:表示糖葫芦有1串。
师:那1后面的2,3,……,9呢?
生:分别表示糖葫芦有2串,3串,……,9串。
师:是的,第一行的数字表示“糖葫芦有几串”,对吧!
生:是。
师:那1下面的数字4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4个山楂。
师:恩,不错,但是下次要记得把一句话说完整,1串糖葫芦有4个山楂。
师:下面我们接着看统计表,数字2下面空着,该填多少呢?
生:8.
师:8表示什么呢?
生:2串糖葫芦有8个山楂。
师:数字3的下面该填几呢?它表示什么?
生:填12。表示3串糖葫芦有12个山楂。
师:聪明的你们能根据刚才数山楂的结果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统计结果?你依次是怎么填的?
生:我依次填的是16,20,24,28,32,36的。
(评:通过填统计表,让每组数建立起对应关系。)
(四)列算式,编口诀
师:(指着统计表中的4),这表示有几串糖葫芦?有几个4?
生:1串糖葫芦,有1个4.
师:(指着统计表中的8),这表示有几串糖葫芦?有几个4?
生:2串糖葫芦,有2个4.
依次说到9,加深印象,找准对应关系。
师:(指着统计表中的4)这个4,表示1串糖葫芦,有1个4,你能写成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可以写成 1×4=4。
(板书1×4=4)
师:(指着统计表中的8)这个8,表示几串糖葫芦,有几个4,你也能写成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2×4=8。
(板书2×4=8)
师: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用9个乘法算式都写出来吗?
(让学生说,依次板书)
师:这9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怎么去记呢?
生:编口诀。
师:那么1×4=4,可以编一句什么口诀呢?
生:一四得四。(板书在1×4=4旁边)
师:2×4=8呢?
生:二四得八。(板书在2×4=8旁边)
师:还有7句口诀,你们能试着自己去编写吗?
生:可以。
师:请刚才最认真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的口诀是怎么编的。
学生说,老师依次板书在对应算式旁边。
(评:经历写算式,编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口诀编好了,可是老师刚才看到了几个小马虎,是这样写口诀的。
四七28 四八三二。
他们这样写行吗?
生:不行,28要写汉字,还有四八三十二,这个同学中间漏掉了一个十。
师:表扬***,观察的非常仔细。请同桌的小伙伴互相交换书本,看看你的同桌是不是老师说的小马虎,如果他写错了,你帮助他改正过来,好不好?改正好了,自己读几遍,看看能不能把口诀记住。
(五)探索规律,记忆口诀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有助于记忆的规律?
生1:每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
生2:“四五二十”这句口诀最熟悉,加1个4,就是“四六二十四”;减1个4,就是“四四十六”。
师: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加强记忆,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真佩服你,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联系生活
师:刚刚我们学了关于4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到4的乘法口诀的数学问题呢?
生:1辆车有4个轮子。
师:非常好。2辆车有8个轮子,可以用到4的乘法口诀。
生:4棵树。
师:用到了4,这个数字,但是4棵树能用到4的乘法口诀吗?
(学生迷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师:老师帮你加几个字就对了,4棵树可以改成1个花坛有4棵树,3个花坛有12棵树。这样是不是就能用4的乘法口诀了?
生:是的。我能再说一个吗?
师:可以。
生:1层楼有4间教室,3层楼有12间教室。
生:1张桌子有4条腿,5张桌子有20条腿。
生:每天上午4节课,5天上午一共上20节课
(六)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第21页第1题。
(1)独立完成,完成后,与同桌合作,互相检查、订正,再说一说:你是怎么连的。
(2)请一个学生汇报第1题的算式可以算出几个不同的结果(4个:12,18,20,24),再请4位同学到黑板来,每人写出其中一种结果的乘法算式。
(3)全班交流:你用什么好办法连算式。
生1:我是先计算,再把计算结果相同的算式连起来。
生2:我没有想去计算,而是直连算式,连得很慢,都看花了眼。
师: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想到好的办法,事情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2.第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请先做完的两位学生到黑板来,每人计算4道算式,为全班提供反馈。
3.第3题。
(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全班讨论,交流算法。
生1:黄色小正方形有20个,4×5=20(个)。
生2:蓝色小正方形有16个,4×4=16(个)。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蓝色正方形比黄色的少4个,可以用减法算蓝色正方形的个数,20-4=16(个)。
(七)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学会了记口诀有一定的方法。
生3: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生4:我们要帮助别人。
生5: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生6:要学会听别人的意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并告诉小组的同伴。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通过小熊请客的故事引入主题,让学生经历了数、说、填、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等活动,使学生眼、口、手、脑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主动参与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教学中还是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在交流中,有部分学生不积极,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今后在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学习上还应该加强。
二 : 第9章感觉器官的功能4课时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教 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课 程 名 称
授 课 对 象 临床医学、视光、口腔、麻醉、
预医、法医、影像等专业(本科)
授 课 教 师
授 课 章 节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学 时 数 6学时
使 用 教 材 《生理学》第六版,姚泰主编
温 州 医 学 院
2007年5月
- 1 -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温州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生 理 学》 教 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1.了解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与分类。
2.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
二、眼的视觉功能
1.了解视觉的概念和眼球的基本结构。
2.掌握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了解简化眼的概念与应用。掌握视力(视敏度)
的概念。
3.掌握眼的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及其意义。掌握近点、瞳孔
近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的概念。
4.了解老视、近视、远视、散光的发病原因、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教学重点
眼的调节(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和眼球会聚)及其意义。近点、瞳孔近反射、瞳孔
对光反射
教学难点 晶状体变凸的原理
授课提纲与时间分配
1.授课内容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35分钟
眼的视觉功能 40分钟
2.小结 5分钟
- 2 -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自学内容 无
复习题
1. 名词解释:适宜刺激(optimal stimulus)、换能作用(role of conversion energy)编码功能(encoding role)、适应现象(adaptation)、简化眼、近点( near point)、瞳孔对光反射、瞳孔近反射、辐辏反射、正视眼、近视眼、远视眼、散光
2.简答题
1)试述当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情况?
2)试述近视眼的产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 杨雄里.光感受机制研究的重要突破.生理科学进展 1987;18:1-14
2. Dowling JE,吴淼鑫,杨雄里译。视网膜。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
3. 缪天荣,对数视力表及5分记录法。中华眼科杂志 1966;13:96-104
4. Berne RM,Levy ML.Physiology 3rd ed,CV Mosby Co,ST Louis,1993
5. Roper SD.The cell biology of vertebrate.Ann Rev Neurosci 1989;12:329-353
6. Daw NW,Brunken WJ,Parkinsn D.The funcfion of synaptic transmitters in the
retina.Ann Rev Neurosci 1989;12:205-225
7. Dallos P.The active cochlea.J Neurosci 1992;12:4575-4585
8. Kinnamon SC,Cummings TA.Chemosensory transduction mechanisms in taste.Ann
Rev Physiol 1992;54:715-731
9. Von Beseky G.Experiments in Hearing.McGraw-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1960
10. Zufall F,Firestein S,Shepherd G.Cyclic 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s
and sensory transduction in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Ann Rev Biophys and Biomol Structure 1944;23:577-607
- 3 -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温州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生 理 学》 教 案
教学内容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二、眼的视觉功能
1.了解视网膜的结构特点。掌握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功能与分布。了解视网膜上两
种感光换能系统的存在及其主要依据。
2.掌握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代谢及其与夜盲症的关系。
3.了解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
4.了解视锥细胞的换能,了解三原色学说的基本内容。
5.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6.了解暗适应、明适应的概念和产生机制。了解视野的概念与特点。了解双眼视觉和
立体视觉。
教学重点
1.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功能与分布
2.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代谢及其与夜盲症的关系。
教学难点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代谢
授课提纲与时间分配
1.复习上次课的内容 2分钟
2.授课内容
眼的视觉功能 75分钟
3.小结 3分钟
自学内容
无
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视紫红质、暗适应、明适应、视野
- 4 -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2.简答题
1)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有什么区别?
2)简述视杆细胞接受光线产生视觉的基本过程。
3)在夜间视物时,为什么注意力越集中,视物效果反而更差?
参考资料
1. Dowling JE,吴淼鑫,杨雄里译。视网膜。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
2. 缪天荣,对数视力表及5分记录法。中华眼科杂志 1966;13:96-104
3. 杨雄里.光感受机制研究的重要突破.生理科学进展 1987;18:1-14
4. Berne RM,Levy ML.Physiology 3 ed,CV Mosby Co,ST Louis,1993 rd
5. Roper SD.The cell biology of vertebrate.Ann Rev Neurosci 1989;12:329-353
6. Daw NW,Brunken WJ,Parkinsn D.The funcfion of synaptic transmitters in the
retina.Ann Rev Neurosci 1989;12:205-225
7. Dallos P.The active cochlea.J Neurosci 1992;12:4575-4585
8. Kinnamon SC,Cummings TA.Chemosensory transduction mechanisms in taste.Ann
Rev Physiol 1992;54:715-731
9. Von Beseky G.Experiments in Hearing.McGraw-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1960
10. Zufall F,Firestein S,Shepherd G.Cyclic 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s
and sensory transduction in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Ann Rev Biophys and Biomol Structure 1944;23:577-607
- 5 -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温州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生 理 学》 教 案
教学内容
第三节、耳的听觉功能
第四节、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三、耳的听觉功能
1.了解听阈、最大可听阈、听域的概念。
2.掌握外耳的功能,中耳的结构及其增压效应。
3.掌握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4.了解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
理论)。
5.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与意义。
6.了解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四、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
1.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2.了解前庭反应、眼震颤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中耳的结构及其增压效应
2.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3.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
4.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与意义。
教学难点 耳蜗对声音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与意义。
授课提纲与时间分配
1.复习上次课的内容 3分钟
2.授课内容
耳的听觉功能 45分钟
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 27分钟
3.本章小结 5分钟
- 6 -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自学内容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的功能
复习题
1. 名词解释:听阈、最大可听阈、听域、行波理论、耳蜗微音器电位
2.简答题
1)试述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2)耳蜗微音器电位的概念与意义。
参考资料
1. 杨雄里.光感受机制研究的重要突破.生理科学进展 1987;18:1-14
2. Dowling JE,吴淼鑫,杨雄里译。视网膜。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
3. 缪天荣,对数视力表及5分记录法。中华眼科杂志 1966;13:96-104
4. Berne RM,Levy ML.Physiology 3rd ed,CV Mosby Co,ST Louis,1993
5. Roper SD.The cell biology of vertebrate.Ann Rev Neurosci 1989;12:329-353
6. Daw NW,Brunken WJ,Parkinsn D.The funcfion of synaptic transmitters in the
retina.Ann Rev Neurosci 1989;12:205-225
7. Dallos P.The active cochlea.J Neurosci 1992;12:4575-4585
8. Kinnamon SC,Cummings TA.Chemosensory transduction mechanisms in taste.Ann
Rev Physiol 1992;54:715-731
9. Von Beseky G.Experiments in Hearing.McGraw-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1960
10. Zufall F,Firestein S,Shepherd G.Cyclic 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s
and sensory transduction in 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Ann Rev Biophys and Biomol Structure 1944;23:577-607
- 7 -
教案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生理学教研室意见:
实施小结:
计划、大纲安排理论 学时,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 学时,其中多媒体 学时。
说明事项:
- 8 -
三 : 《论美》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 《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㈠提出问题① 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四、与大师亲密接触,向大师发起挑战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 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⑥。。。。。。。。
五、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
六、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七、作业: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教学后记:
对美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享独到的美”这一教学环节,期待广开思路,使他们去发现身边不同的美,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论证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个知识上的储备,使学生在学完《论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与文学大师挑战”的环节中,学生研读课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本文标题:
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教案-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7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