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阿里金融最核心的业务-阿里布局文娱 新业务成电商后又一核心收入

发布时间:2018-02-21 所属栏目:卖什么

一 : 阿里布局文娱 新业务成电商后又一核心收入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宣布,正式完成对大麦网的全资收购。大麦网将成为阿里大文娱线下内容落地与渠道触达的重要组成。收购大麦网,显然是出于盘活大文娱、增强线下演出业务以及打通其他业务的考虑。

  而在一系列“买买买”的收购合并之后,阿里的大文娱战略也渐渐形成矩阵,触角文娱产业链,显然是阿里又一部野心之作。下面就来盘点下阿里巴巴这些年的文娱资源整合之路。

  阿里音乐“入编早 变动大”

  2013年1月阿里收购虾米音乐,同年12月再度出手收购天天动听。2015年3月,阿里巴巴将二者合并成立阿里音乐,高晓松、宋柯、何炅先后加盟。但阿里音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经过残酷的版权大战后,阿里音乐处境窘迫。2016年12月13日,阿里星球宣布全面停止音乐服务。天天动听更名为“阿里星球”,变更为一个包含粉丝经济、互动直播、音乐产品交易等多种服务内容的泛娱乐交易平台。

  阿里影业收购文化中国 为娱乐梦想铺路

  2014年6月份,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60%的股权,并在8月份正式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下称阿里影业)。这次收购也被认为是阿里巴巴进军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布局。阿里影业主要从事传媒相关业务,包括策划、制作、出版、投资及发行电视剧和电影、杂志广告及杂志发行业务,以上业务大部分在国内进行。

  阿里体育成阿里转型“新动力”

  2014年6月,阿里巴巴以12亿人民币入股恒大足球俱乐部,并获其50%的股权;2015年5月,马云旗下的云锋基金领投了对乐视体育的A+轮融资;2015年9月8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阿里体育集团,新成立的阿里体育集团将由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新浪和云锋基金共同出资。对于阿里体育的成立,业内认为阿里巴巴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还在持续,或许新战略会给阿里带来全新的动力。

  收购UC优视 布局移动业务

  2014年6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UC优视(以下简称“UC”)联合宣布,UC全面融入阿里巴巴集团,将组建UC移动事业群,本次整合将主要以阿里巴巴集团股票置换为主,配合部分现金。

  以UC为基础设立的阿里UC移动事业群,是阿里巴巴在阿里电商事业群、云计算大数据事业群之后的新事业群。该事业群除了现有UC集团业务团队,还将整合阿里集团其他相关业务和团队,负责包括浏览器业务、搜索业务、LBS业务、九游移动游戏平台业务、PP移动应用分发业务、爱书旗移动阅读业务等建设和发展。

  阿里文学助力影视及游戏开发

  2015年4月,阿里巴巴整合了淘宝阅读、UC书城、书旗小说等渠道能力,成立了阿里文学,隶属于阿里移动事业群。

  阿里文学主要负责的业务以内容生产、合作引入以及版权产业链的双向衍生为主。阿里文学依托内容生产,从数字内容阅读、数字内容传播、版权衍生、粉丝经济等多个角度出发,建立跟文学产业相关的开放生态。在阿里影视和游戏改编开发上,提供支持与合作。

  收购优酷土豆 为大娱乐梦想找个平台

  优酷土豆于2015年11月6日宣布,已与阿里巴巴达成最终的收购协议。2015年8月6日,优酷土豆集团董事长兼CEO古永锵正式宣布,优酷土豆集团更名为“合一集团”。2016年4月,合一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完成合并交易,正式成为阿里巴巴旗下全资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表示:“优酷土豆优质的视频内容将成为未来阿里电商数字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优酷土豆与阿里营销、数字娱乐等业务结合,也将产生更多化学反应。”

  阿里游戏“裂变计划”蓄势待发

  2016年1月15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旗下的UC九游正式宣布,UC九游将正式更名“阿里游戏”并将进行公司化运作。2017年3月16日,阿里游戏总裁史仓健宣布:阿里游戏正式全面进军游戏发行领域,2017年将携10亿资金助力游戏IP生态发展,并与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优酷联手推出“IP裂变计划”。

  数字娱乐事业部推进数娱融合

  2016年5月,阿里数娱团队的版权内容采购与自制团队并入优酷相关业务团队,同时整合优酷和阿里数娱的虚拟现实(VR)业务产品技术团队和BD团队,以其为主体全力打造最大的数字娱乐平台。数字娱乐领域另一个重磅运作是马云65亿入股华数传媒,阿里数字娱乐的融合已经在悄然推进。

  至此,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图下已涵盖了优酷土豆、虾米音乐、阿里体育、UC、阿里文学、阿里游戏、阿里影业、阿里星球、大麦网等多个业务板块。根据2017财年阿里季度财报显示,由UCWeb、阿里音乐、优酷土豆等组成的阿里巴巴大娱乐版块,正在成为继电商业务、云计算之后的新主营业务和核心收入来源。

二 : 金融,阿里的雄心

金融,作为阿里巴巴的三大战略方向之一,近年来发展势头相当可观,阿里在金融方面的布局也紧锣密鼓展开,2015年上半年,阿里系的互联网网上银行也获得牌照,开始试运营。

金融,阿里的雄心_阿里金融

阿里的一系列动作使得广大传统金融业惴惴不安,甚至不断有人惊呼“狼来了”。阿里金融,到底要闹那般?这是很多互联网金融业和传统金融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阿里金融,目标何在?

互联网金融会不会颠覆传统的金融业,个人认为在近几年是完全不可能的,传统金融业的根基十分稳固,从业人员的金融背景也远远超过互联网金融业从业人员,传统金融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况且,国家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间段都不会允许传统金融被颠覆。

以上所说都是客观因素,从主观上而言,阿里金融的目标也不是“颠覆传统金融”,就像是马云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只不过在做传统金融行业不想做,更做不了的事情。”

阿里金融的基础在于支付宝和余额宝,前者解决支付问题,后者完成吸储目的,两个产品相互辅助,不仅为阿里金融带来了钱,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忠诚用户,成为阿里金融的基础。

另外,阿里的其他业务,尤其是电商业务和支付宝、余额宝业务,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为阿里金融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支持。马云先生所说的“传统金融不想做,也不愿意做”的事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不想做又做不了呢?金融业(尤其是银行)的主要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存和贷。“存”是为了吸引资金,为“贷”提供基础支持;“贷”是为了产生利润,为“存”提供吸引力。存款自不必多言,没有那个银行会阻止个人或企业到自己银行存钱的,但是贷款,却需要很多的限制,很复杂的流程,其目的就是确定还款率,降低坏账率,简单来说就是:“我银行把钱借给你,我要确定你能还上。”这个在金融行业,就叫做“征信体制”。

传统金融的征信非常复杂,并且成本很高,所以传统金融的贷款利率很高,此为其一;其二,正是因为征信的高成本,所以传统金融对于小企业、个人贷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为这些贷款客户“贷款金额少、贷款利率低、没有抵押物品”,在他们身上能得到的利润可能还没有征信花费的多,因此传统金融要么“不愿意做”,要么想做却“不能做”。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尤其是阿里金融之中,所有传统金融面临的问题却得到了很好解决。

第一,阿里巴巴的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和个人,服务的对象与传统金融没有冲突,重叠性很低。这一点具有很大积极意义,可以想象,如果阿里的客户是与传统金融的服务对象重叠性很高,那么阿里金融一旦兴起必然会极大地影响传统金融业的根基,传统金融也必然会猛烈反扑,如果是这样,阿里金融很可能胎死腹中;

第二,阿里的电商基础雄厚,电商用户转换成阿里金融客户的成本很低。支付宝的种子用户大多都是忠实的淘宝粉丝或者阿里巴巴网站的忠实用户,阿里的电商平台作为阿里的“龙脉”产业,它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在网上购物的时候自然会遇到如何支付的问题,当阿里推出了便捷的支付方式“支付宝”之后,电商用户自然就转化为了支付宝用户。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咖啡店消费,每次付账时候都要找零,这时候咖啡店推出了刷卡付费,付费比原来方便很多,自然也容易获得大家认可。

但这一切远没有结束,支付宝虽然产品最开始的设计目的在于“支付”,但是它却没有止步于“支付”。当支付宝的业务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吸引到新用户的数目也就越来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比如说本人申请支付宝的目的就很是有趣:“班上大多数人都是直接用支付宝交班费,转账到同学账上方便。”

第三,阿里的电商平台、支付宝、余额宝平台产生的数据与经济行为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信用体系”可靠性更高。产生数据是数据挖掘的前提,也是大数据战略的基础环节。BAT三家公司的数据积累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说到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性,个人认为阿里巴巴绝对是第一名,阿里积累的数据大多数都和用户的经济行为有关,这些经济行为数据直接可以应用于互联网金融,并且可靠性非常之高。

举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某淘宝商户想要贷款数万,传统金融因其无抵押物并且难以对其征信考量而拒绝放贷,但是阿里小贷却在一天之内就决定向其放贷。并无任何抵押物。阿里小贷之所以敢如此,原因就在于阿里的电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知道他的店铺资金流正常并在盈利,而且个人的信用良好。

可以想象,这个事情只能在阿里发生,因为腾讯的数据和百度的数据可能只会说明这个人在社交、游戏、搜索等领域的行为信用,但是却不能说明他的经济行为信用。

2015年6月,阿里宣布从6月底开始,阿里用户使用芝麻分和芝麻信用报告就可以申请新加坡和卢森堡签证,而不用提供资产证明、在职证明以及其他复杂资料。这从侧面也说明了阿里信用体系的高可靠性。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就是关于腾讯的金融业务,腾讯金融业务主要产品是“财付通”,其最近备受关注的微信支付也是建立在财付通第三方支付牌照之上的。腾讯的金融业务之所以相对落后于阿里,主要原因也在于这点:腾讯没有强大的电商平台,单纯靠微信红包、QQ红包确实很难与阿里支付宝抗衡。但是腾讯已经知道了这点,与中国第二大电商——京东的合作确实也见成效,因此,未来阿里金融与腾讯金融看来还有一战。(腾讯与京东的合作,腾讯确实是大赢家,这个问题以后还会谈到)

因此可以说阿里有天然的中小企业及个人金融服务的优势,阿里金融的目的不在于颠覆传统金融业,但是绝对也不会止步于只做“传统金融行业不想做,更做不了的事情”。阿里金融的目的在于:以支付宝为核心建立一个服务于各类交易的金融生态系统,让资金流、数据流成为生态系统的血脉,不去抢夺传统金融的饭碗,但是却要将它收入旗下。

阿里金融,一路坦途?

阿里金融的发展必然会面对“三座大山”:

其一,国家政策。

金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金融一旦出现问题,会迅速波及到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个从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乃至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就可以窥探一二。此外,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一个国家的金融和世界金融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金融是完全独立、不受外界影响的,也可以说,国家金融从某种角度讲变得相对比较脆弱,尤其是对于小国家、小经济体而言。这个也是为什么希腊债务危机欧洲各国都需要伸出援手,目的不是做慈善,而是怕其危害到本国经济。

由于金融影响面十分大,并且相对脆弱,所以导致了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管理力度相当之大。在中国,有钱也不一定能进入金融业,必须获得国家颁发的牌照。

现阶段,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做的是传统金融“不想做也做不了的事”,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的空白,对繁荣国家经济具有一定作用,因此从2015年年初开始,国家对阿里系和腾讯系的网上银行陆续颁发了牌照。

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前途尚未明确,在这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越来越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比如个人贷款P2P业务从几年前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违法吸储”、“老板跑路”的乱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国家经济带来危害。因此,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也是由很大限制的,比如注册资金限制等。

其二,传统金融。

虽然阿里做的是传统金融“不想做也做不了的事”,对传统金融未造成正面冲击,传统金融业的利润也没受到巨大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传统行业的“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指的是20%的客户会产生80%的利润。虽然传统金融业的很多客户转移到了互联网金融,但是(www.61k.com)这一部分客户往往是“贷款数目少、无抵押物、贷款利率低”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这些客户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大多属于剩下的80%客户,他们所能给传统金融创造的利润并不是很大。

但是互联网金融,并不完全都是“二八定律”的天下,互联网从业者大多也相信“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指的是哪怕某些客户创造的利润从个人角度讲是极低的,但是如果客户数目巨大也能产生总量上和传统金融相抗衡的利润。这就相当于一个极小的数乘以一个无限大的数结果也是无限大一样。

并且,随着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业的政策放宽,网上银行对传统银行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互联网金融让金融业务更有效,并且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如支付宝,所提供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传统传统金融业,用户更愿意将自己的存款存入余额宝,因此必然导致银行的存款数额总量的相对减少。银行钱少了,放贷规模肯定也会相应减少,进而使得银行利润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金融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差,但互联网金融业利润来源却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赚取利率差,客户的经济行为数据,还有基于经济行为数据而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都是有巨大价值的。个人认为,当这种信用评价体系更加科学与完善,它所能创造的价值将远远超过所谓的利率差。

因此,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并未对传统金融造成正面冲击,但是传统金融已经感受到了畏惧。互联网金融掌握互联网技术,懂得互联网游戏规则,但是在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却不如传统金融业,传统金融业利用自身优势,加紧部署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大战终会打响。

其三,同行竞争。

以上所说都是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但是对于阿里金融来说,它的挑战还来源于同行的对手,主要是腾讯系的金融业务。

2015年春节,大多数中国人春晚的主要活动不再仅仅只是把看春晚,包饺子,吃年夜饭,摇一摇,发红包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腾讯。摇一摇,发红包从营销方面来说,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腾讯此举的最终目的,却是在于互联网金融的。

据报告显示:除夕全天微信收发红包总量达10.1次,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微信摇一摇达110亿次,峰值达8.1次/分钟。这个数据好似和互联网金融没有多大关系,那么深层次的来了。

微信发红包,总值5亿,但是这5亿,是赞助商给的,等于说是微信用赞助商的钱让自己的微信火了一把,无本万利;其次,微信红包必须通过开通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才能领取,有数据显示,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数除夕一晚达1.2亿,这个数目据说支付宝做了几年;还有,微信直接获益和资金沉淀数额巨大。假设微信当时的用户数为6亿,平均10%用户发一百元红包,那么就会形成60亿资金流动,延期一天支付,民间借贷目前月息2%,每天收益率约为万分之七,那么每天沉淀资金的保守收益为420万元;如果30%的用户没有领取现金,那么腾讯账户上就可以多出18亿现金沉淀,并且无利息。

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马云先生称在除夕夜发放红包,共将有99万9999人有机会获得,但是一夜过去,鲜有人记得。难怪在之后的采访中,马云也称腾讯的“珍珠港偷袭”是成功的。

我前面说过,微信单靠发发红包是不能和支付宝相抗衡的,因此,支付宝虽然在除夕夜风头被微信支付盖过,但是随后我们很多人还是会使用支付宝而不是微信支付。腾讯当然知道这点,在2014年3月的时候,就开始与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京东的合作,并占有京东15%股份(在京东上市之后,持股比例增至20%),为自己的金融注入电商基因,加快互联网金融布局。有评论称:京东为微信支付将会很大程度上扩展使用场景。

另外,腾讯系的网上银行在去年7月也获得银监会牌照。

可以预计,在未来阿里金融与同行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作为现在走在互联网金融前列的阿里,难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金融蓝图,如何实现?

阿里金融雄心壮志,但是实际实现起来,确实有很大难度,如何搬掉“三座大山”呢?

其一,提高电商平台价值。

阿里的“龙脉”在于电商平台,阿里金融的基础也是电商平台(这一点已经唠叨了好多次)。这是支付宝最大也是最好的应用场景。

其二,积极推进数据战略。

一方面,数据是建立征信体系的前提;另一方面,数据的其他潜在价值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用户画像、产品的精准投递等等。

其三,构建完善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最大难度,一是牌照,一是信用体系。对于第一点来说,阿里已经拿到,虽然还是受制,但是这点作为企业也常常无能为力。对于第二点,阿里需要积极完善并强化。并且,信用体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从宏观上讲,信用体系就是一种实现安全的手段,生活中涉及到与个人相关的安全评估的大多数场景,都得用到信用体系。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签证。

其四,设计风险控制系统。

互联网金融还是一个未知领域,进入者一定要设计风险控制系统,如何面对困难?怎样解决困难?解决不了怎么办?面对“三座大山”应该如何继续前进?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对于阿里来说,对于这艘立志于航行101年的航空母舰来说,不仅要考虑将要驶向何方,也得考虑如何面对风浪。

记得《阿里巴巴》歌词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天他(指阿里巴巴)正好在山中砍柴,许多人走进来,走进一个神秘的山洞,里面都是钱财。”

本文由@西安赵梦圆原创投稿,并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三 : 敲开金融霸权的内核

敲开金融霸权的内核

——序张捷《定价权》

很多人都抱怨: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不但普通人看不懂,连一众专家学者们也看不懂。不管你是国际关系问题专家,还是经济金融问题学者,不管你是秉持传统经典学说,还是运用现下流行理论,统统解释不了——起码无法完美解释——当今世界乱象。

谁该为2008年金融危机负责?是华尔街,还是美联储,抑或美政府?既然克里已承认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错误,那么对伊拉克重陷内战后撒手不管,是避免陷入新的错误,还是在犯始乱终弃的错误?用互联网推进颜色革命,颠覆异己国家,让中东地区陷入连锁式混乱,到底对谁有利?在波黑战争时,西方积极推进科索沃公投,为什么到了乌克兰危机,西方却拒不接受克里米亚分离?为什么恰恰在美国宣布“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亚太特别是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变得愈加不平衡?

地球人都知道这一切皆与美国有关,但地球人大都不会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与美国有关?更重要的是,与美国什么东西有关?

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难题的人很多,但知道如何去解这道难题的人却没几个。

更何况在面对事关美国和霸权的奥秘这一顶级话题面前,“天机不可泄露”这句中国人的古语,似乎已成为世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禁忌;集体性失语。那么他们究竟是心知肚明而刻意回避,还是根本就没有能力谈论这个话题?在我看来,后者的可能要大于前者。

因为要谈论这个话题,首先需要有手术刀一般锐利切割问题的洞察力。而这是一般有学历、有学识、有专业资质的人未必都能具备的能力。更何况洞穿这一问题还需要一定的天赋,谈论这一问题更需要一点勇气呢。这就使得很多人绕道走开,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敢碰这一敏感又尖锐的课题——帝国霸权之谜。

所有的帝国都会追求霸权,行使霸权。但霸权的核心是什么?霸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又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从中国人谈论“霸术”到西方人(马基雅维里)研究“君主论”,都一直瞄准的靶标,却很少有谁能一语中的。

特别是当这个话题在过去一百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里加入了美国因素之后,就更加变得扑朔迷离,令人难解。

首先,美国是个帝国么?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如果说是,美国却分明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从它没有海外殖民地,也不从其打仗占领的国家掠夺资源财富,更不驱使奴役占领地的人民来看,美国完全不像一个帝国。如果说不是,美国为什么追求霸权,并且拥有霸权?1975年8月15日之后,美国人用纯粹的信用——纸币——获得了它孜孜以求的金融霸权,顺便也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

美国的确没有一块海外殖民地,但它却把全球贸易都纳入了用美元结算的实质性金融殖民体系;它也的确没有公开掠夺过别国的资源和产品,但它用几乎没有成本的“绿纸”交换这些资源和产品,这无异于隐形的掠夺;它也没有驱使和奴役别国的民众去为美国直接打工,但它却通过制造业转移,把美国人眼中的那些“垃圾产业”、“夕阳产业”统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现了间接的“驱使和奴役”,它自己却不用承担管理和统治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成本,又不用面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劳资纠纷、反抗和敌意,而帝国之利,它却一分也没少得,甚至所获更丰。看看近二十年来,美国GDP整整翻了一番的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拉开的距离!

这真是一个绝顶聪慧的帝国。

这个帝国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有些人试图解开这个谜底,但几无成功;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沉默和回避。谁愿意冒揭开“伏地魔”的真实面目,而被它所伤害的风险呢?想想阿桑奇和斯诺登的下场!

但,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站出来,扮演揭穿“皇帝的新衣”的勇敢者角色。

今天,这个人是张捷。

他用《定价权》这只榔头,为我们敲开了金融霸权坚硬的外壳和内核。

看看他发现并告诉我们什么?

一开篇,他就把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定价权”问题到底存不存在?因为,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既然是波动就有高有低,没有‘定价权’问题。”“而西方经济学讲的是供求关系,在供给随价格越来越大和需求随价格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形成所谓均衡点”,应该也不存在“定价权”问题(这是一个极为重要,迄今为止没有一位东西经济学家发现的问题)。可事实是,无论从个人经验,还是从国与国贸易融通的角度看,定价权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那么,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缺位,究竟是无知者的认识盲点,还是有知者的刻意掩盖?我想是二者兼有。

无知者的认识盲点,可以不必追究,因为人类历史上,知识和思想,从来就不是对所有人洞开的。

对“有知者的刻意掩盖”,我们倒是应该问个究竟。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要对这一人们从日常生活到国与国贸易融通时时刻刻都会遇到的问题,要刻意遮蔽,不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甚至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独独不讲授这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环节?

由此开始,张捷一步步、一层层把我们带进了他的发现:

首先,他发现了西方近代的崛起,不是始于科技的进步进而导致的工业革命,而是缘于蒙古骑兵带着从亚洲各国特别是大宋帝国劫掠的大量金银,远征欧陆,其后是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把从新大陆尤其是印加帝国劫掠的巨量黄金,运回欧洲,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丰厚充裕的流动性,才使西方获得了殖民东方乃至世界的雄厚金融实力,也使西方人可以用极低的利率就获得资本发展经济。相比之下,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贵金属的开采量低且屡经战乱,造成流动性始终不足,一直处于高利率状态,无法充分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其产品在与低利率下的西方产品竞争时便毫无价格优势。结果,一旦东西方贸易的大门打开,缺少流动性的一方,为了尽快出售产品以换得现金,就不得不被迫接受低价也在所不惜。久而久之,最后的结果就是把定价权拱手让人。这意味着丧失了定价权的东方包括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获得了定价权的西方,则可以极其低廉的方式占有东方的财富和劳动,进而从从容容地发展自己的科技,开始一场改变西方面貌的,也改变世界格局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此进入西方人主导的世纪。

这就是定价权的秘密,而这种不那么光彩的秘密,西方人怎么可能把它昭示天下,写进自己的经济学教科书?

而当美国人从大英帝国手中接过金融权杖,又经过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背弃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化后,更把“金融定价权”推高到了一切定价权的巅峰。一切价格皆由美元标的,意味着一切财富价值几何都由美国人说了算,这是操控全球财富的最高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中国人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的“奇观”,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吗?没有定价权,就没有发展权,也就没有生存权,这个道理,那些认为中国如不把自己的“肉”廉价卖出去,就连肉汤也喝不上的人,懂吗?

定价权就是财富的分配权,最终也就是对财富的占有权。

“中国要崛起,首要的是不能被掠夺,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要认识到分配财富的权力是更重要的层面。一般经济学家多围绕GDP,围绕怎样提高一国的GDP来发展经济,但GDP只不过是财富的增加量,不反映背后谁拥有和分配这些GDP。在分配当中牟利,这些(才)是西方御用学者不会明说的不传之秘。”张捷如是说。话虽平和,但不啻于对中国人敲响的一记警钟。

面对美国这个手握金融霸权——其核心权力是金融定价权——的超级帝国以及它的帝国实践,我想,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是不是到了应该修订一下的时候?起码,从现在起,中国人自己应该明白,什么是定价权?它与中国的崛起乃至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这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大国坐标系上找到中国的位置,也为中国更准确结实地迈出下一步,确定清晰的路标。

为此,每个关心中国未来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下张捷的《定价权》,并细思之。

2014年7月14日

于北京夕照寺

本文标题:阿里金融最核心的业务-阿里布局文娱 新业务成电商后又一核心收入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33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