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4-20 所属栏目:解说词

一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3.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4.结合“研讨与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

“探险乐园罗布?白”

(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4.投影显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5.学生齐读。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的方法

1.投影显示图表:1025.tif

2.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3.教师小结第—2题。(1);出示投影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2)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

(3)强烈的对比效果。

(4)再次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四板块: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三、课后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试教通讯》2003.4)

二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www.61k.com]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扩展: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 罗布泊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扩展: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 罗布泊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三 : 54《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经过两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基本掌握了浏览、精读、略读等阅读文章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查找和收集资料。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学生也已习惯了课前自主探究、质疑问难、课上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但是作为报告文学这一样式学生是首次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简略介绍。鉴于以上分析我设计采用我市正在实行的“三四五”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内容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该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今天罗布泊的荒凉现状,在追溯罗布泊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揭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指出了类似现象的普遍性。文章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痛惜之情,直言指出正是贪得无厌的人,造成罗布泊的消逝。呼吁人类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作者用极富震撼力的语言,抒发着自己的痛心和忧虑。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文性是本文的两大亮点,也正是阅读欣赏中要抓住的两大美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确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体会课文运用对比、拟人、排比、引用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老师编写的预习学案进行预习。

2、上课前各小组检查本组同学根据预习学案的预习情况,并提交本组的一个疑难问题。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课件展示胡杨的新诗《罗布泊》,引导学生朗读,酝酿情感,激情导入课题

罗布泊 胡杨

“罗布泊/在我心里/广袤无边的湖/鸟飞鱼跃 树木青葱/古老的楼兰文明/如此耀眼夺目/罗布泊快乐活着/那里是天堂

我看到火/熊熊燃烧的火/贪婪 嫉妒 仇恨/无穷无尽/在炽烤罗布泊/我听见风/飒飒吹起的风/羞愧 悔恨 痛苦/无休无止/在侵掠罗布泊

罗布泊 /在淌血 在流泪/终于 1972年/血干了 泪尽了

罗布泊/在我面前/广无人烟的荒漠/孤独挣扎的雅丹/疯狂肆虐的黄沙/我嗅到了死亡的气息/罗布泊痛苦死去/这里是魔域”

二、课题导读,激活阅读思维

引导学生从关注课题入手,捕捉关键信息,激活阅读思维,酝酿阅读情感(抓住“泊”、“仙湖”、“消逝”三个关键词引导)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课文题目,你从这个题目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三、认定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四、检测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抽查,检测小组互查情况,对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进行评价 1.单号组的5号同学朗读下列生字词。(抽查一位同学)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双号组的5号同学解释下列词语。(抽查2位同学)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五、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罗布泊今昔变化

先展示昔日和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句子作解说词,并选其中一段指导用愉悦的语气朗读。再打出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句子作解说词,也选择其中一段指导学生用苍凉、痛惜、恐怖的语气朗读。

活动要求: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后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把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整合成一段现在(过去)罗布泊景象的段落,用你所体会出的感情读给小组内同学听。

教师点评并板书:

昔日:绿洲、仙湖——向往 对比 今日:沙漠、神秘——痛惜

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跟上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至14段,小组合作从文中概括出造成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活动要求:阅读揭示罗布泊消逝原因的段落,勾画关键信息,归纳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小组交流汇总后展示。

小组展示后教师概括并板书: 人为改变河道

变化原因 人口激增、需水量猛长 “四盲”吸水河抽干

六、合作探究,感悟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三段的作用,探究造成环境悲剧的深层原因,增强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活动要求: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①文章题目写罗布泊,但文章最后三段却撇开罗布泊不写,去写青海湖和月牙泉,这是为什么?②读完全文以后,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什么?面对这仍在继续的悲剧,你想说些什么?(小组交流后展示)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抒情部分,体会作者的强烈的地忧患意识和深深地痛惜之情, 活动要求: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你能感受得到吗?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读出来,看看能否感动你的同学,然后告诉同学们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抒情性的特点。

七、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的特点。 活动要求:

简单介绍报告文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文本体会这种文体的特点。

本文的文体是报告文学,其特点是在体现新闻题材真实性的同时、又具有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特点。请再一次回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以下两个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品味赏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展示。

温馨提示:

体味真实性: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课文引用《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说明了??

感受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具体的形象描绘。 八、质疑问难,总结反思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对照目标总结收获;对照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那个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活动要求:

1.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2.对照你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那个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九、课后拓展,丰富语文实践

布置课外拓展作业: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旱的例子,意在告诉我们罗布泊的悲剧并不是个例,同样的悲剧还在其他地方上演,而这才是更大的悲剧!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我们义不容辞!课后请调查当地类似的例子,并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即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见学案)

【课堂总结】

1、各小组课后把小组的得星情况填写在小组评价表中 2、强化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好

齐读《罗布泊》一诗的最后两节,强化情感认识。

不/罗布泊并没有死/那风中胡杨的歌声/分明在传唱着罗布泊生命的不屈/彭加木的背影 余忠顺的足迹/让罗布泊的心脏/重新有了跳动

归来吧/圣洁的罗布泊/归来吧 归来吧 归来吧” 【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功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要求,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为学生导航。学生在两种学案的引导下,可以进行有效地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很好的利用了课余时间。通过对《预习学案》的检查了解收集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内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有的放矢。《课堂学案》既明确了课堂学习内容、活动要求,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示例引导。

2、精心设计导入,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重点。用胡杨的《罗布泊》这首诗的前几节配乐让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带入了课文的那种沉痛的氛围中,让学生产生一点心灵的震撼,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激发阅读的兴趣。

3、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学生通读课文,结合清晰、可感的辅助图片,充分了解到罗布泊原来的美丽与如今的荒凉,在两者巨大反差的现实面前,学生获得了对环境问题直观的认识,更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惋惜之情,为探究本文主题、激起环保意识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4、捆绑式小组评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利用小组进行督促检查,全面而又准确的反映每个同学的预习、学习的成效,同时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5、课题导读,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的“咬文嚼字”,同时让学生关注标题,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6、语文课堂上应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在这堂课中特别突出了学生的朗读体验。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感悟到只要精心设计,学生会做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出色。同时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联系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身边的农田、河流、青山、网络发掘深厚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二是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还需要加强。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改进的目标和方向。

附: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岗

今日:神秘、沙漠——痛惜 对比

昔日:绿洲、仙湖——向往 引数据 人为改变河道 拟人

消亡:需水量猛长 排比 “四盲”吸水河抽干

悲剧:青海湖、月牙泉——焦虑 直接抒情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54《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_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导学案

(一)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文重要的生字词。

2、通过上网等方法掌握搜集资料的一些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预习内容:

(一)读课文,查阅下列生字词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

沧海桑田:

(二)搜集资料:

1、搜集有关罗布泊现在和过去的图片。

2、查阅地图,在下面地图中标出罗布泊的位置。

(三)给课文标注段落序号,并把课文内容要点概括写在下面

(四)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

(五)资料链接:

1、罗布泊的变迁: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

多平方公

里。“大漠的英雄树

2、楼兰美女:1980年,在楼兰古国的旧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上,发现了一片墓地,其中一个墓的主人,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深邃的眼眶、长长的睫毛、尖尖的鼻子、圆润的嘴唇、褐色的披肩秀发。她身上裹着毛织的毯子和一块羊皮,胸前毯边用装饰性的木别针别住,下身穿羊皮裙,脚登一双翻毛皮靴,头上戴蓬松的羊绒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她有着今天的姑娘们或许难以企及的美丽,妆扮也符合今天的审美标准。人们被她的美貌惊呆了,所以称她为“楼兰美女”。经碳14鉴定,楼兰美女芳龄四千岁。 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身世?

其一:故迹楼兰或可寻,红颜寂寞一梦深。青丝不理四千载,尚有声声唤美人。 其二:瀚海曾经是桑田,雕栏玉砌已成残。光阴未教朱颜改,我恨晚生四千年

3、诡异之谜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

由于罗布泊深藏在沙漠深处,人们要想靠近它十分困难。而仅有的几次成功的现场考察,却在理论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早在19 世纪下半叶,就有学者来到

罗布泊进行了考察。他见到的湖泊芦苇丛生、鸟类聚居,是一大片富有生机的淡水湖;可这个湖泊与中国地理记载的罗布泊有南北一个纬度的差别。所以有人认为他见到的可能根本不是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早已经干涸。也有人据此提出了惊人的想法:由于汇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携带大量泥沙,造成了河床的淤塞,填高了湖底,于是罗布泊便自行改道,游移到了别的地方。这正是那个学者发现的湖泊。

(二)课堂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学习重点:

品味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体会课文运用对比,拟人、排比、引用等手法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习过程:

(一)关注标题,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课文题目,你从这个题目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略作思考,自主展示。

(二)检测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活动要求:

小组一对一互相检查对以下字词的掌握情况,然后老师抽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生字词的读音并熟记字形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戈壁 裸露

2、能根据上下文意思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萧瑟: 和煦: 干涸:

裸露: 沧海桑田: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活动要求:

1.对照图片浏览课文1——9自然段,了解罗布泊今昔变化情况及作者的感情。 要求: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后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把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整合成一段现在(或过去)罗布泊景象的段落,用你所体会出的感情读给小组内同学听。

温馨提示:我们小组朗读的是描写 罗布泊的文字,对此作者充满了 之情,应该读出 的语气,我们采用 读。

2、速读10——14段,勾画、圈点关键信息,归纳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小组交流汇总后展示。

(四)合作探究,感悟作者情感

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要求:

默读最后三段思考:①文章题目写罗布泊,但文章最后三段却撇开罗布泊不写,去写青海湖和月牙泉,这是为什么?②读完全文以后,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什么?面对这仍在继续的悲剧,你想说些什么?(小组交流后展示)

温馨提示:可以用以下句式说话:

罗布泊,我想对你说:

或者 人们啊,我想对你们说:

2、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你能感受得到吗?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读出来,看看能否感动你的同学,然后告诉同学们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温馨提示:每个同学找一个句子在组内朗读交流,小组选择一个句子加以共同探讨交流展示。

(五)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

活动要求:

回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品味赏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展示。

温馨提示:

体味真实性(文中列举数据、引用资料、亲眼所见等)

如:课文引用了《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说明了??

感受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具体的形象描绘)

体会抒情性

(六)质疑问难,总结反思收获

活动要求:

1.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2.对照你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哪个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七)课后拓展,丰富语文实践

课后调查当地类似的例子,并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即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课后拓展作业)

五、课堂总结

活动要求:

请将学习这一节课后的收获或发现的新问题总结一下,准备展示交流。

四 : 王丽波《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转载于网络)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吴刚的一篇文章,叫《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师板书课题。)

师:(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

生(齐):跟水有关。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题目,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失了。

生2:罗布泊是1个仙湖。

师:“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美丽。

师: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1个仙湖,后来消失了。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1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1:惋惜的。

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师:(打出图1)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

师:(打出图2)这也是今天的罗布泊,你看,土地都已经盐碱化了。

师:(打出图3)这棵树叫胡杨,你看看,因为干涸,它死掉了。

师:(打出图4)你再看,这是刚刚死掉的胡杨林。

师:(打出图5)哟,看,这就是从前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

师:(打出图6)再看,这一片绿地,是曾引用罗布泊的水灌溉过的良田,你看,满眼绿色,一片生机。

师: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连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先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比如默读、高声朗读的方式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生标自然段,接下来自读。大多数学生都是出声朗读,少数学生默读。师等所有学生都读完后打出一幅再现罗布泊过去状貌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生1: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生2:这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师:这幅图片里有牛马吗?

生3: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生(众):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师: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演示一下?

生1(读):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他的朗读,就好像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两只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

师:(点击鼠标,打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一幅图的解说词呢?

生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你告诉老师,此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生1:荒凉的。

师:这真让人感到恐怖。这些文字该怎么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生2(用苍凉的语调):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O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我们听到了1个彻底荒凉的罗布泊。文中还有恰当的语段可以作为这幅画面的解说词吗?

生3: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这里,“裸露”的“裸”是什么意思?

生(齐):什么都没有穿。

师:哦,全都暴露的意思。那“脱尽了”的“尽”又是什么意思?

生(齐):脱光了,一丝不挂的意思。

师: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

生(众):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

师:只是一般性的破坏吗?“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又表明什么?

生(众):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

师:对了,这种描写生动极了,用宋丹丹的话说就是不是一般的神,那是—相当的神。

师:老师有个问题,那就是-一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呢?

生(齐):拟人。

师:在这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显得不知所措。)

师: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的高温下,怎能不痛苦呢,我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同学们,这段解说词又该怎样朗读呢?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吗?

生1(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她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在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鼓励。

(掌声响起。)

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罗布泊,成了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啊,哪位同学没有发过言呢?

(师示意一名学生发言。)

生1:因为人们盲目用水。

生2:因为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插话):“也”字很重要,它强调了1个因果关系。

生3:因为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师:(指着板书上的“吸水鬼”)我门平常听到的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

生卜因为“四盲”指用水、截水、引水、抽水,都跟水有关,所以是吸水鬼。

师:老师知道,“盲”是指“盲目”,那“盲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众):“盲目”就是没有目的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

师:哦,大家说得很好。“盲目”与上文中的哪个词相照应?

生(齐):“任意”。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我们了,大家找一找。

生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他用一串具体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这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用数字告诉了我们具体问题?

生2: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师:这位同学又用数字说明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生3: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1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我打断过他的发言,对不起。这位同学说出了罗布泊受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马上”说明了——

生(齐):变化速度快。

师:“全部枯死”、“成片死亡”说明了——

生(齐):受破坏的程度很大。

师: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

师:那么我们该怎样办呢?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那么怎样救呢?

生(众):减少盲目开发、用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师: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要合理地开发使用水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有1种忧患意识。让我们看看文章结构,作者把令人恐怖的罗布泊呈现在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也即可了,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呢?把对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呢。

生1:不能去掉,这是1种对比,通过写美丽的过去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更注重环保。

师:(点击鼠标,打出字幕)美丽的罗布泊你看见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见了,假设你作为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一写。

师:(对着学生)老人你好,想听听你对罗布泊的诉说—

生1:要节约水,保护环境。

生2:美丽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了,但青海湖和月牙泉离我们还很近,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让罗布泊的悲剧再次上演。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663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