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7-09-16 所属栏目:你有什么

一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借来就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大寒,砚冰坚,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因此放松。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了,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也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二十岁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

未尝稍降辞色。

他从未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第二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当我外出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时节刮着凛冽的寒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了书馆,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

媵人持汤沃灌,

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在旅馆里,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无鲜肥滋味之享。

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和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用宝石装饰的帽子,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象是这样吧。

二、复习、填空:

1、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感伤;不妨借用王勃的诗句:“

”来表达一种豪放的情怀。

2、《赠从弟(其二)》中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本性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中描绘诗人登楼远眺,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

4、《终南别业》中表现作者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诗句是: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奋之情的诗句是:

6、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

7、前不见古人,

8、,松枝一何劲。

9、无为在歧路,

10、,谈笑无还期。

11、俱怀逸兴壮思飞,

参考答案: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举杯消愁愁更愁。7、后不见来者 8、风声一何盛9、儿女共沾巾 10、偶然值林叟 11、欲上青天览明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填空:(5分)

(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_(朝代)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4分)

(2)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体裁)(1分)

13、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填空。(5分)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2)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字和“”字。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嗜()学 弗()之怠()加冠()俟() 负箧()曳()屣() 叱()咄()

媵()人 烨()然衾()皲()裂

缊()袍敝衣 逾()约 硕()师容臭()

15、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2.5分)
①以衾拥覆()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俯身倾耳以请()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⑤无从致书以观。()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5分)

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寓逆旅() 礼愈至()至()舍

俟()其欣悦腰()白玉之环 缊袍敝()衣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8、选择题:(6分)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义正辞严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稍逾约老翁逾墙走B或遇其叱咄或置酒而招之

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含义:()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含义:()

2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3分)

(1)、走送之古义:今义:

(2)、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今义:

(3)、主人日再食 古义:今义:

21、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2分)

22、在原文中用“∥”为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4分)

23、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此句中“稍”的深刻含义。(2分)

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分)

2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2分)

26、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4分)

27、根据文段内容,请你概括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8、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一例。(1分)

29、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3分)

3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3分)

31、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3分)

32你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2分)

33、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2分)

(1)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宋学士文集》 宋濂 景濂 潜溪 明初 文学 刘基 高启(2)赠序

1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缊袍敝衣 (3)勤且艰

14、shì fúdài guān sìqiè yèxǐchì duō yìngyè qīn jūnyùn yúshuòxiù15、(1)用(2)因为(3)而(4)把(5)来

16、请教引,提出询问旅店 周到 到达 等待 腰佩破

17、(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6)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18、(1)C(2)A(3)D

19、(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穿。

20(1)跑 行走 (2)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两次又一次

21、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22、分层在“既加冠”前。第一层:叙述作者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写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叙述作者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从师之艰。

23、“稍”有稍稍之意,这里强调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24、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25、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26、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27、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28、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29、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30、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1、言之有理即可

32、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3、(1)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②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赫斯德(2)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四、其他:阅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列各题。

(答案在题目中)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遇其chì( )duō( )负qiè()曳xǐ()足肤jūn( )liè(

yìng()人持汤沃guàn()以qīn( )拥fù( )yùn( 緼)袍

bì( )衣

(二)、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字景濂潜溪明代 (朝代)文学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①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缊袍敝衣作对比,体现出作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的精神追求

3、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的字和字。

4、全文的总领句是余幼时即嗜学;全文的主旨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文中“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说明自己的品性好,从不敢稍微超过约期,与文中弗之怠相照应。

(三)、解释下列划线字

1、无从书以观(得到)2、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 )(

3、弗之懈怠)4、送之,不敢稍约( )(超过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6、加冠,慕圣贤之道(已经)(更加

7、又无硕师名人与游(忧虑、担心)8、未尝稍降辞色言语和脸色

9、理(提出)(询问)10、遇其叱咄有时)(训斥、呵责

11、色愈,礼愈恭敬)(周到)12、其欣悦 ( 等待,等到

13、屣(背着)(拖着)14、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15、余则衣处其间(旧絮)()16、略无慕艳意(羡慕

17、余幼时即学(酷爱)18、勝人持沃灌 (热水

19、白玉之环(腰配,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20、逆旅( 居住

21、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问(曾经)(请教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含义:四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 )含义:穿

(五)、古今异义

1、送之古义: 今义:行走,赶路。 2、勝人持沃灌古义:热水。 今义:汤汁。3、主人日食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4、右备容 古义:气味。

今义:臭气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二十岁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5、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象是这样吧。

6、俯身倾耳以请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7、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未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B )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义正辞严

(八)、内容理解

1、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2、从课文第一段来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3、课文第一段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5、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6、第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7、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8、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幼年得书之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求师艰难。

(九)、开放性试题

1、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

(1)书: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②书籍如朋友,须慎重选择。——赫斯德

(2)勤奋:①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古人有克服艰苦条件努力学习的佳话,试举例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怎样学习?

言之有理即可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另有:

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嗜(shì) 砚(yàn) 怠(dài) 逾(yú) 叱(chì)咄(duō)俟(sì) 卒(zú) 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至舍(shè) 媵(yìng) 衾(qīn) 被(pī)容臭(xiù),烨(yè) 缊(yùn)

2.阅读、翻译下列句子。

余幼时即嗜喜欢学。家贫,无从致取得书以观,每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抄写,计计算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懈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更加慕圣贤之道学问,又患忧虑无硕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言语色脸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等到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却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才和。寓居住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同“披”,穿戴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腰中挂着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缊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3.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4.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的学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4.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得书、从师、求学

2.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3.谈谈宋濂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尊敬老师等方面回答,注意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不结合原文和自己实际谈,酌情扣分)

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5.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6.从本文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7.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C)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8.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

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9.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 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10.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答: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意对即可。)

11.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记叙、议论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12.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1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讲析

一、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弗之怠(懈怠,放松)

走送之(跑)

不敢稍逾约(超过)

既加冠(指成人)

无硕师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

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门人弟子填其室(充满)

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

援疑质理

(提出;询问)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俟其欣悦(等到)

负箧曳屣

(书箱;鞋)

持汤沃灌(热水)

以衾拥覆

(被子)

寓逆旅主人(旅社)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耀)

緼袍敝衣(旧絮;破)

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着

4、根据要求默写: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县官日有廩稍之供(指朝廷;国家供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饥饿;忧患)

岁有裘葛之遗(夏衣;给予)

非天质之卑

(天资,人的智力;低下)

3、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5、“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7、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8、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16、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昔日宋景濂

下联:今朝太学生

三、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

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言和而色夷(谦和;平和)

自谓(说)

论辩(指谈论道理)

是可谓(是)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流辈甚称其贤。辞甚畅达。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和议论。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2、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3、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4、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5、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6、《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7、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按照要求填空。(1)全文的总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按照要求填空。
(1)全文的总领句是“_____________”,作者外出求学,以“细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揭示作者小时候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题型:默写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余幼时即嗜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余幼时即嗜学;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4)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考点:

考点名称:诗文背诵古诗文:
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享受;
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正因如此,古诗文背诵默写也作为中考必考的范围。

诗文背诵技巧:
诗文背诵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古诗词默写、课文默写、名篇名段默写以及对内容的理解性默写。
一、加强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效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
②开动脑筋,边看边想;
③笔不离手,边看边画;
④防止遗忘,边看边批;
⑤为讲故事,作好准备。

这种导读方式,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
①阅读的思维能力;
②阅读的理解能力;
③阅读的知行合一能力;
④阅读的记忆能力;
⑤阅读的表述能力。
反复朗读,不厌其烦,读得顺畅、流利、朗朗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把背诵比作“砍柴”,那么“朗读”就是“磨刀”。
事实证明:反复朗读后,就会发现课文差不多背下来了。读得越熟练、越流利,背诵就越快、越好。

二、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安排背诵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揭示遗忘的规律。在通过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之后,隔20分钟重新学习时初中语文论文,记忆量为58.2%;1小时后,记忆量为44.2%;一天后记忆量为33.7%;6天后记忆量下降到25.4%。根据这些数据绘成的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①根据遗忘曲线,科学家们找出了最佳的记忆周期:
第一个记忆周期是1小时,第二个记忆周期是 1天,第三个记忆周期是 4天,第四个记忆周期是7天 ,第五个记忆周期是15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31天。根据这个记忆周期,对于背诵科学安排,有计划地背诵。
如果按照上边的记忆周期来进行安排背诵时间,就可以减少遗忘,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按照这个记忆周期进行巩固循环,就能有计划的、轻轻松松地将这些古诗文烂熟于心了。
②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四个高潮记忆点:
第一点是清晨六至七点,第二点是上午八至十点,第三点是傍晚六至八点,第四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
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晨起和临睡前的时间背诵,以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背诵方式
①理解记忆
“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一种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积极主动的识记,所以它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意义识记。对于未教的诗文可以通过辅导书对全文有个大致的理解,明确文章的脉络来背诵,自然能够提高背诵的效率。
②结合思路层次背诵。
每一篇,每一段课文都有思路层次,结合思路层次,既背的快,又不易忘。
在哪儿背不下去了,想一下层次,往往会记起应该是哪一句。本方法常和第三条结合使用。
比如背诵蒲松龄的《狼》。课文有四个层次,依次未: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御狼;屠夫毙狼。
按照这个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背到“缀行甚远”时,如果背不下去了,想一下下一层是“屠夫惧狼”,就很容易想起来下一层句是“屠惧,投以骨”。
有的课文比较长,可先分析原文段落层次,概括其要点,然后对照要点背诵,可以大大节省背诵时间且不容易忘记。以《出师表》为例:
A、提出三点建议:(1)广开言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2)严明赏罚(正反论述)。(3)亲贤远佞(推荐文臣,举荐武将,总结教训)
B、表达一片忠心:(1)自叙经历(表明志向,感激先帝)。(2)劝勉后主(报效先帝,共兴大业)
C、明确各方责任:(1)先说自己(讨贼兴复)。(2)再说大臣(兴德之言)。(3)后言陛下(咨诹善道)
③动笔写写
抄写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所以,完成背诵时,要结合抄写,当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就抄写。
而默写可有效巩固已经背诵了的课文,而且对加深记忆大有好处。

四、及时巩固
利用一段时间背会了一段课文,并不就是万事大吉了,还必须及时巩固。
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内容要经过7遍左右的复习巩固才能真正保持住。
一般地说,复习需要第二天一次,三天后一次,一周后一次,一月后一次,半年后一次,一年后一次,这样才可说真正背诵了记忆内容,而且几乎不会再忘记。
总之,要提高背诵的效益,就要在朗读、理解上下功夫,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注意复习巩固背诵成果。这样,背诵古诗文就不难了。

中考背诵诗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四 :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答: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写自己幼时学习艰苦,青年时求师的艰难。幼年:家贫无书,借书笔录,天寒,不敢超还书期。青年求师:立侍、俯身贴身以请,天寒行程凶险,生活艰苦。(意对即可)


考点:

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赏析课内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名著的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课文理解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
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
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
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
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
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
第三,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

第三、句子的理解。
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
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

第四、对词的理解。
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

论怎样欣赏名著

1.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亿万读者多少年来能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2.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算一下自从人类第一次用凿子打制石器以来出版的所有著作,名著只占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还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只不过有几千部罢了。在这些书中,它牢固的核心则不足一百部。

3.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呢?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名著资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从许多书中都能够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

4.我常听到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你打开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的建议去读吧!

5.知道你正在读什么。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6.不要躺在床上读。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7.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50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涨。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记得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8.给作者一个机会。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9.大段大段地读。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

10.读作者读的书。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裘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11.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你就会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不暴露自己。我们关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找出的线索。

12.重读一遍。所有名著都经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13.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的聪明人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英〕斯蒂夫·艾伦

本文标题: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4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