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千米的认识-认识米 用米量

发布时间:2018-03-27 所属栏目: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 :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  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探究活动

测量与统计

活动一:

(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

(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

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

(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

(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

活动二:

(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

(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

(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

(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二 : 认识厘米

学科:数学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学校实验课本

年级:一年级

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发展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产生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带入生活中。 重难点分析 1 测量工具的产生需要;2"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1)学带:直尺 绳子 文具用品2)师备:图片 橡皮擦 积木 柴盒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

故事引入。

1)故事梗概:王奶奶的儿子想给王奶奶买新床,他带了足够的钱,在商场看中了一张价钱合理,质量也好的床,最后却没买成。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1这一段是1厘米,从1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 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 曲别针 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 积木 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发散练习。

下面的两条线段,先用眼睛看一看哪条长?再用尺子量一量,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观察得对不对?

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三 : 认识厘米

教学设计

扬中市实验小学 冷月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电脑显示一年级新课桌,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下学期开始时,学校也要为我们买和一年级小朋友相同的新课桌,高兴吗?要买相同的课桌,就要知道课桌有多长,你能解决这个问题,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直接用尺子量出长度)你们可真聪明,知道用尺子就能量出课桌有多长。但是你们知道吗?可不要小看这一把小小的尺子,它上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2.出现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用几柞长,大约几个文具盒长,大约几支铅笔长等)  

3.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量课桌用的东西不一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课桌的结果一样呢?  

(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你们的办法可真妙!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通常我们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新课教学,我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感知1厘米。分3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有什么发现。不同的数,长短不同的竖线,以及厘米(cm)。(在学生回答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告之学生:这些数字在尺子上叫刻度数,最小的是几?(0)我们又可以叫刻度0。刻度0表示起点。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指出: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你们看一看刻度线之间的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的?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国际上也用cm表示厘米。)这样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并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实际长度,闭眼感受一下,再到尺子上比划一下,加强1厘米的感觉。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引导学生总结出其实一大格就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教师先举出示几样长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这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长度的感知,加深了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自己在直尺上探索2厘米、5厘米有多长,汇报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同时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到2厘米里有2个1厘米,5厘米里有5个1厘米。
第二阶段:学习测量方法。分4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再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量数学课本的宽度。
     在学习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不急于让学生测量,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宽多少厘米,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用电脑显示测量方法。(即要把刻度0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使直尺和物体保持一致的摆放位置,在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几,从而得到结果。)
[这一过程我采用“估测——测量——抽象概括”的方法,正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际活动开获得,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矫正测量方法。
     先让学生测量课前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边的长,然后课件显示两种量法,让学生判断并说出错误的理由,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4)画线段。  

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先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交流,明确方法。提醒学生及时标出线段的端点。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分三个层次来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1,2,6。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完成练习3,4,5  

第4题要指导学生,在量手掌宽时,要把五指并拢,找到最宽处再量,而量食指的长时,先要把食指伸直,明确测量的起始位置再量。第5题,量完后说说自己估计得怎样。  

(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比几厘米多一些或者比几厘米少一些我们都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出示断尺量小刀。量课桌的长,教室的长。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进一步明确量一些比较小的、短的物体的长用厘米做单位,而以后还会学习到更大的长度单位。]

四 : 二(上)1.3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p.3~4页的例3及练习一4~5题 认识长度单位----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认识米尺,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 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学具准备:
长短不一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几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1.那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比划一下(和一根手指的宽差不多)
2.请小朋友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你是怎么表示的?(我是从0到2;或2到4等等)
3.要知道数学书的长和宽怎么办?(要用尺子量)全体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名学生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1、要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怎么办?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你有什么感觉?(很麻烦,不够准确)那怎么办?学生想办法
2、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那量教室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3、小结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短的尺子量,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教室的长等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三、新课。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进率。
(1)、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仔细观察米尺,你有什么发现?
(2)、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数的?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比一比大约多长是1米,量一量1米到你的什么地方。
(4)、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教室里的哪些物体大约是1米,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用米量。
(1)认识各种的度量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的工具(盘尺、布尺、钢卷尺……),介绍他们的用途
(2)估一估
教室的长大约几米?学生估计,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量一量
这么多的工具,你准备选用哪一种?让不同选法的人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可以请助手)得出合适的答案
出示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的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手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学生量完后,把结果告诉大家,大家把它填在教科书上。
(4)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第4题的第1、3个测量活动,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量出自己的身高和课桌的宽,填在教科书上。小床的长度可以让学生当作作业回家量。
2、小组合作完成第6题。
3.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五、总结。
今天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

五 :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

1.认识米

导入  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厘米长的线段

1米长的线段

1米=100厘米

探究活动

测量与统计

活动一:

(1)量一量家人的身高,记录下来.

(2)交流每个家庭的身高.

(3)把各个家庭成员的身高分类汇总制成统计表.(教师要加强指导)

表一:学生身高统计表;表二:妈妈身高统计表;表三:爸爸身高统计表.

(4)综合分析三个统计表,看有什么发现?

(可能: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相应的也越高.)

活动二:

(1)测量学生们的体重,制成统计表;

(2)与身高统计表一起进行分析,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身高与体重呈正比,即身高越高,体重也相应的越重.)

(3)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提出一些什么建议?

(建议超重的同学减肥;建议不达标的同学注意饮食习惯,不挑食.)

本文标题:千米的认识-认识米 用米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8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