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考议论文论据的使用-2015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0】【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06 所属栏目:高考作文

一 : 2015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0】【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

事例论证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事例论据,除了要做到叙例高度概括、叙述为议论服务等之外,在事例叙述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观点,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只叙述事例,而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其实用事例论证法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用好事例论据有如下几种方法:

1、例后假设

“例后假设”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在得出结论之前要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例后评论

“例后评论”就是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对其进行评论。如: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籍。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如: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做出如此的舍弃?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

3、例后比较

“例后比较”即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2015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0】【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画线部分将左思和法拉第进行比较,告诉读者虽然他们的时代、国籍和研究领域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付出。这样的比较,就强化了他们的相同点,使“付出”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

4、正反对比

“正反对比”就是把一个正面的例子和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对照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5、例后设问

“例后设问”就是在叙述完事例之后,针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如:

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者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费尔马定理”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中的画线部分,引领出对事例的分析,既对门捷列夫所说提出疑问,又揭示了费尔马矛盾产生的原因,

6、化用事例

“化用事例”即用一两句话对所选事例进行高度概括,然后再运用到议论的行文中。【2015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0】【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这样的前提是,所选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的。如:

伯牙对知音的追求使高山流水一曲成绝唱,苏秦、孙敬对知识的追求让悬梁刺股一言成警训;贾岛对诗的意境的追求而使“推敲”流传千古;只有追求,才会有收获。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做了民族的魂。

这两段文字共使用了六个事例论据,但没有展开事例,而是把事例论据融入行文中,使得整个句子抑扬亢坠,节奏感强。

【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1.源自课本。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论据的宝山。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量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文里,都可以找到鲜活论据;二是熟悉,学生看课外书如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留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印象,而课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加上有些课文要求复述,有些语段要求背诵,课文给学生的印象深。请看以下事例: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例子来自《六国论》以及杜甫《蜀相》、《春日忆李白》中的诗句,这些例子可靠、典型,特别是诗句的运用,不仅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也陡添文采。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一个启示,课文作为教学的范例,其地位不容忽视。有些师生因受高考不考课文的观念的影响,对课文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实不足取。

2.源自经典名著。

名著范围广,包括古今中外,具有经典性。从某种角度说,名著是课文的延伸。每个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阅读过名著,教师在平时教学选自名著的课文时,无论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还是对课文的分析,或者做练习时,都会涉及到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另外,读本中也不乏名著节选或梗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运用起来也比较熟悉。这些论据同样可靠、典型。例如:

孔夫子一袭长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诸葛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海明威独守大海般的忧伤,梵高独具向日葵般的孤单,冉?阿让受折磨一生,最终顾全大局,为保全德国机密而杀死情人。.

——湖北考生《捕捉理性的灵光》

例子源自中外名著,为我们所熟悉;用来论证理智战胜情感,十分典型。而且使文章显得深邃厚重,处处闪烁理性的灵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运用并不要求考生对原著要熟悉到多深的程度,比如,你不一定读过《老人与海》、《梵高传》、《悲惨世界》,但你同样可以将其作为论据。当然,平时在繁忙的复习中做一定的积累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3.源自报刊、媒体。

如果将教材喻做作文论据的河水,名著喻做论据的井水,那么,报刊就是论据的泉水,带着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类论据考生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这类论据需要平时多加积累,考生在使用时得在可靠、典型方面细加斟酌。例如:

看见过这样一幅动人的漫画:椰树下,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慈爱地望着吊床上并排躺着的三个婴儿,对上帝祈求:“上帝啊!我爱他们,请每天赐他们一碗饭吧!别给他们罪恶。”

这位老人就是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我们可以想像获悉三个儿子涉嫌经济犯罪时这位老人心中的悲痛。但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儿子开脱,反而勇敢地走上电视台向全国人民道歉。【2015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0】【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浙江考生《挥刀斩索搭桥渡人》

这个例子显然来自报刊等媒体,它让评卷教师看了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一例子不仅新颖,而且有力地论证了理智不为情感牵系。可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时事多加关注。这样,在作文中才能左右逢源。

4.源自生活。

这种论据针对性较强,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特别是在考场上作文,储备的材料用不上时,可以通过对生活的回忆和挖掘,再针对论点进行设例。如湖北一考生在《莫把情云遮慧眼》中引用了:一个年轻的女职员为了爱而贪污公款,最终入狱:一位母亲,抱着身患绝症的儿子踏上黄泉路;一个老实的农民,讲哥儿们义气,帮朋友藏赃款,稀里糊涂地便成了窝藏犯……

诸如此类的论据,也许是从报刊媒体上看到,也许是道听途说,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总之,它们有力地论证了因情感而丧失了理智这一论点。这类论据比较新颖,但在可靠性和典型性方面应细加斟酌,并尽量少用。

5.源自典故。

这类论据比较典型、可靠,但不易记住,在运用时,对典故的叙述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地说,储备得少,正好与考场作文的论点相契合的机遇也不大,考生也就较少运用。但“物以稀为贵”,人无我有,一旦用妥了,同样是取得高分的法宝。如:

《吕览?去私》篇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叫解狐去当,他一定能够胜任。”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你说的是解狐吗?他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问我谁是我的仇敌呀!当县令,我认为解狐最合适,他能干得很好,因此才推荐他。”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

——吉林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这一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不因情感的亲疏而影响人才的选拔,十分典型、可靠,博得了评卷教师的好感,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高考:

二 : 议论文—高考的脊梁系列一

  莫让议论文的“脊梁”软下去之--来个漂亮的"转身"所谓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起承转合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起,就是开端,提出论题或直指观点;承,就是承接,围绕论题或观点展开论述;转,就是改换,论述完后转换角度,进一步对观点展开论述;合,就是结束,在结尾处归纳观点或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能“起”“承”“合”,就是不能来个漂亮的“转身”的现象。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论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比如,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完毕,若能换个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一谈,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证法,若能换种方法讲讲道理,那么文章就既有事实又有道理。总之,轻松一“转身”,文章便上了一个台阶。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

  ■[病文]

  拒绝诱惑

  湖南汨罗一中 余  文

  ①闹钟已经叫了半天,可我就是舍不得钻出温暖的被窝,心想:“再睡会儿,没关系的。”等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时,却发现晨读时间已过了一大半。

  ②明天就要进行数学测试了,可手中的杂志实在太好看了,于是我索性扔了笔,一头扎进了小说中。结果第二天的测试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③商场里正在举行降价促销活动,我一阵窃喜,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东西,谁知它们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④我们因为贪睡而受罚,因为懒散而羞愧,因为贪心而后悔。总之,我们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正年轻,不能因为诱惑放弃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为诱惑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诱惑。

  ⑤诱惑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能给我们酣畅淋漓的痛快,也能给我们一塌糊涂的丑态;诱惑就像一场网络游戏,能给我们光怪陆离的刺激,也能给我们虚度年华的空虚。

  ⑥面对这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张子善、胡长清、陈希同之流忘记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自我的追求,抛下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枭提炼白粉的所谓的科研人员,某些为个别企业巨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为诱惑所虏,人类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⑦人生中有太多的诱惑,抵不住诱惑的人终究会倒在诱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意志的人。

  ■号脉

  该文从三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出发,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拒绝诱惑。然后承接中心论点,以举例证明的方式加以分析论证。最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结束全文。文章中规中矩,语言有气势,但总给人一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文章缺了什么呢?在论证中,作者全部用的反面材料,这固然能突出要拒绝诱惑的原因,但也给人一种以偏概全之感。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除了反面的典型,还有正面的事例,所以,如果能在反面事例之后“换”一个角度,从正面说说,就可以使观点变得更加突出。现拟将⑥和⑦修改如下。

  ■药方

  ⑥然而,历史并非只有这些,生活也不是只有这些。面对这些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我们更应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欧根尼的“别挡住我的阳光”等抵制诱惑的心态;面对这些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焦裕禄、孔繁森等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包起帆、李素丽等选择了坚守和奉献,等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的高尚品德让诱惑无处容身。

  ⑦这些勇敢的人,敢于拒绝诱惑,做自己思想的主宰和行为的主人,让诱惑在如火似炬的思想和似钢若铁的意志面前无可奈何!

三 : 高考作文如何用好事例论据

  作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很大。例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落地快。”伽利略却手持轻重不同的两个铁球登上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铿然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一千八百年的谬误。这就是事实的威力,可见事例的雄辩作用。

  事实论据从哪里来呢?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作品);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不能为叙述而叙述,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只叙述事例,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十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用好事实论据有如下几种方法:

  l、例后假设

  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着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上面文字中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此时,在得出结论之前要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味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例后评论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株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再如: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

  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先对应所叙事例展开议论)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再联系现实进行对比)

  4、正反对比

  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对照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5、例后设问

  例后设问就是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述事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发问,然后再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如:

  法国着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所留下的“费尔马定理”至今还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大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中的画线部分,引领出对事例的分析,既对门捷列夫所说提出疑问,又揭示了费尔马矛盾产生的原因,

 

四 : 论据的运用

论据,是证明观点的材料。论点要让人信服就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

《谈骨气》一文,为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列举了纵贯古今的三个事例: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肯变节求荣;民主战士闻一多为了正义的事业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还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毛泽东对闻一多的评价来阐释、印证中国人的骨气。这些材料充分而有力地证实了中心论点。

论据,可以分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等。“事实胜于雄辩”,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因此,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如《发问的精神》一文,一连用了四个事例:牛顿由对苹果落地发问,而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由对壶水滚沸发问,而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对人生发问,而创立了佛教;孔子好问,则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发问精神的可贵”。《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则使用了有案可查的确凿史实和统计数据,如同在法庭上出示了证据,用血写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上面提到的事例,有的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有的则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材料。《想和做》中有这样一段论证:“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另外也有一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这里讲的“有些同学”,用的就是概括性的事实材料。该文在论证“想要靠做来证明”时,举学游泳为例。学游泳的过程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这也是一种概括性论据。初学写作的同学,往往把自己的思路限制在名人事例的小天地里,其实只要可以证明论点,无论天下大事还是个人小事,都可以为我所用。

使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要注意事实材料的确切与真实,切忌胡编乱造。有的同学由于材料记忆不准,又懒得再去核实,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事情安到了爱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给孩子玩的奖章,说成是金表。材料虚假,自然要影响论证的效果。

二、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特别是那些内含丰富的材料,一定要仔细斟酌。有时,一件事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就会造成论据与论点脱节。有这样一个材料:一位科学家,平时工作很努力,业余又钻研围棋,在接受了一个重要课题之后,由于时间有限,他舍弃了自己的爱好,终于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了成功。一位同学用这个事例来证明“勤奋才能成才”,这在逻辑上显然不够严密。这个材料的核心应该是为了事业的成功,要舍得割爱。材料的主旨与论点的意思根本不是一回事,怎么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呢?

三、事例的叙述要有鲜明的指向性和强烈的论证意识,要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有些同学叙事时缺乏论证意识,洋洋洒洒地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描述一遍,占用的篇幅很大,却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可《谈骨气》的作者只写了文天祥拒绝敌方收买的短短几句,因为作者在这里需要证明的是“富贵不能淫”,能够说明文天祥不为荣华富贵所动就足够了。在能够有力论证观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应是越简洁越好。

四、用事实论证还要注意对事实的分析论述。不能只是将事实一摆,事例说完就完。只有经过分析论述,事例才能更有效地证明论点。有一篇题为“俭以养德”的文章,为了论证“勤俭可以养德”的论点,使用了鲁迅先生不换新棉裤、坚持睡硬铺板的事例,事例讲完之后,作者有这样几句议论:“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这段分析,揭示了所用事例的意义内涵,使事例与论点更加自然、紧密的融为一体,事例的证明作用才更加突出、有力。

道理论据,是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这样的言论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引用为论据,也能有力地证明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怀疑与学问》一文,以引用名言开篇,引用了宋代学者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和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语录“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用语虽少,可这些“有建树者”的精辟言论,很有力地证明了发问对于学问的重要。一位同学在论证“贵在坚持”这一观点时,引用先贤荀子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十分贴切,证明观点的效果就很好。

使用道理论据,要注意所引语言与论点的一致。有的同学因为引言得之不易,内容又好,不忍割爱,硬塞入文,反而破坏了文章内容的统一。一位同学在论证“骄傲使人落后”的观点时写道:“马克·吐温曾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月亮,他的一个阴暗面,从来不让任何人看见。’这不正是说明了人不能骄傲的道理吗?”显然,这则名言的使用是不恰当的。马克·吐温的话,意思是人都有两面性,这与“骄傲”并不是一回事。

使用道理论据还要注意保证引言的准确,引文的内容及出处都不能有误。论据不真实、不准确,必定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用好论据的前提,是作者头脑中丰富的知识储备。平时要关心时事,关注生活,多读书报,注意准确地积累材料。还要特别注意强化自己的联想能力,打开思路,调动自己全部的知识积累。联想的触角可以古今中外,无所不及。各门学科学到的东西、报刊电视上得到的信息、耳闻目睹的生活事件等,能证明论点的尽可挑选。同学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别人作文中用的材料,其实自己也知道,只是写作时自己没有想到。这显然是不善于联想的问题。激活僵死的思维,才能进入一个较为自由的写作天地。

 

作文参考题目

1?1984年,一群俄国专家来华传播“巡回展览画派”的绘画艺术。我们负责接待的同志热情地用“勤劳、智慧”等语汇称赞俄罗斯民族,但俄专家们却摇着头笑了,并毫不掩饰地说:“俄罗斯民族是智慧的,但是它很懒惰。”

请从这则材料中确立一个观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提示:俄罗斯专家的话,表现了他们对待自己民族怎样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你有何启发?请想明白自己的观点,并充分联想、思考哪些材料可以证明己见。

2?“我是一只被放在广场上的观赏鸽。早晨,我刚刚落脚广场,就被一只大手紧紧攥住,丢进了一个口袋。‘小雪’和‘点子’跟我的命运一样。……

“啊,他们把‘小雪’和‘点子’投进了一盆滚沸的开水。啊,那只大手又抓住了我。我知道,我们要成为人类的盘中餐了……”

请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可以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爱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角度立论。先尽可能地多想些材料,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个人言行,群体行为,能证明论点的都可以提出备用;然后依据论点需要精选入文。

五 : 高考语文问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
    使用问号,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疑问句中使用(存在提问);一种在设问句中使用(设想提问);一种是在反问句中使用(没有提问)。
    如果是一般的疑问句,在疑问句子后要点问号,这不用多作解说。
    当连续提问时,每个问句的后面都应点问号。
    例1。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向仙界?我不知道。
    在高考中也有这样的试题。
    例2。“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2005湖北卷6题C句)
    例2是个有错误的句子。它是连续提问,应该在每个疑问句后点问号,“先凿哪面墙呀”后面应该变成问号。“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这个句子属于选择问句,“哇”的后面不点问号,由于语句简短,语气紧凑,可不点逗号。
    在疑问句中,如果是选择问句,前面问句的句尾应点逗号,在最后一个问句的句尾点问号。
    例3。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例4。我们是去公园,还是去大商场,还是新华书店?
    看高考中这类的一道试题。
    例5。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2005山东卷5题A句)
    例5属于选择提问,前三个问句的问号都应改为逗号才正确。
    设问句的后面要点问号,是因为它属于疑问的范围。
    例6。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
    在疑问句中,倒装句的问号不应点在问句后面,而应点在问句后面的陈述句之后。
    例7。你去哪,我的朋友?
    例8。写完了没有,你那篇论文?
    反问句虽然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但它属于问句的范围,它的句尾应该点问号。
    例9。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有些句子使用了表疑问的词语,但它不是疑问句,对无疑而问的句子,句尾不应该点问号,而应该点其他点号。
本文标题:高考议论文论据的使用-2015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0】【考场作文怎样用好事例论据】【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01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