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日》教案5

发布时间:2017-10-04 所属栏目:好的句子

一 : 《端午日》教案5

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幻灯显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  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
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划出相关的词语)
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2.  问题解决: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三  精彩赏析
1.  采用老师介绍的方式来阅读:
出示要求:大声朗读这段文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你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出示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你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
2.  你也选择一个角色,按照要求来准备一段话。
3.  请几位代表上来讲讲,讲完之后会请同学根据要求来点评。
4.  大家的解说使人感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了知识上的收获――场面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刻画
(3)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
5.  你们认为你们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合作努力,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中体现出的精神)
6.  让你来朗读这段文字,语速等方面你会怎么处理?
朗读时为了读出那欢腾热烈的气氛我们应该声音上――洪亮,有气势,语速――缓急交错(学生齐读)
三  韩国申遗引发的思考
去年,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这件事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作为一个华夏的子孙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
四  文化拓展
知道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她。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中秋,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
(求福保平安、除害灭病、企盼丰收、辟邪免疫、渴望团圆、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对英雄伟人的敬重……)
五  课后学习(任选一题)
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其他传统节日的风俗,探寻其文化内涵并与同学交流。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的文字(150字左右),如运动会场面、跳长绳的场面、吃年夜饭的场面、卡通节场面、拔河的场面……
六  结束语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希望在谁的身上?在你们身上,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二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范登清 班级:八(1) 时间: 2011、05、2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三 : 17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17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生预习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课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入: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说纪念替父报仇的爱国诗人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终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说鸭蛋,介绍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文章的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二、词语解释(穿插在课时间,有选择的讲授)

端午:端,开始;午,午日。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朱笔:红笔。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黄色。中医用来做药。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硝药:硝石做的药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称道:称赞。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以,连词,来。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薄罗:薄的丝织品。 端午的风俗

(课后练习题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

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

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第二课时

温习上节内容,引入

一、(略讲)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

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二、(课后练习题二)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齐读)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3、搜集、摘录一些文学作品、诗歌、民谣中你认为好的句子,并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语言特色”知识简要的分析这些句子的表现力。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本文标题: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日》教案5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28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