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垂直领域巨头-社区服务O2O第5期:巨头们都在关注这个领域

发布时间:2017-10-26 所属栏目:个人社区服务报告

一 : 社区服务O2O第5期:巨头们都在关注这个领域

  之前写过四篇关于社区服务O2O的文章,每篇都能收到大量行业参与者的反馈。上期说了部分创业者的玩法,那还仅是冰山一角,后续会再介绍些其他创业者玩法。这期讲的是有哪些巨头都在关注“社区服务O2O”这个领域。

  近期万科拜访腾讯、小米,马佳佳在万科演讲,以及冯仑在亚布力论坛发言等事件接连而出,引发了房产行业的极大震动。其实你们根本无需震动什么?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这帮开发商大佬早就开始思考并行动了。

  年前王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国内房地产企业还有15年的黄金期,这已是房地产行业的共识,在此之前我刚听过龙湖的高层对我说过这句话。马佳佳在万科所讲的有关房地产互联网思维内容说的有些道理,但是由于她对这个行业了解的深度不够,所以说的不够准确。

  目前众多房产公司都在计划通过改造旗下物业公司,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能够长期持续盈利的部门。在房地产最后的黄金15年过去后,这些房产公司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卖房盈利的能力,那个时候通过物业服务获得收益将会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之一。

  诸多有长远考虑的房产高管早已想到了这一点,这应该算是互联网对房地产行业产生的的影响之一,万科去拜访小米、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是想调研如何将互联网与万科现有的物业服务融合起来,肯定不是想通过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形式去卖房,因为五年内社区增值服务属于开荒期,很难收到实际效果,而五年内售房营收仍将是主要的营收来源之一,房产公司没有傻到舍本逐末。

  从以售楼营收为主到以物业增值服务为主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是快刀斩乱麻一刀切就能做到的。现在的住户根本没养成为社区服务付费的意愿,而社区也很难真正提供与售房利润相匹配的增值服务,若现在真那么干了,必死无疑,盲目崇拜互联网思维房产企业会被玩死。

  关于不收物业费的问题也早有房产企业这么想过了,物业费能收几个钱?龙湖就有打算物业费全免,然后通过提供其他的社区服务来获得营收。不过,不收物业费也有难处,首先房产公司内部就有矛盾难以解决。物业部门的人可没那么高的觉悟,物业服务是有成本的,收取物业费虽然不能赢利,但至少可以保证不亏或少亏,现在一下就要免掉物业费,物业部门怎么活?所以免掉物业费在未来很有可能,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你免掉物业费居民也不一定会用你的服务,得先培养出用户习惯之后,再逐渐免除物业费才可能。引导用户在社区消费以抵物业费?这种尝试或许也可以。再次强调盲目崇拜互联网思维就是找死。

  很多人可能还觉得,社区服务O2O这个行业还很小,恐怕你低估它了。这个行业正处于萌芽期,即将步入成长期,诸多巨头已经跃跃欲试了。从我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包括龙湖、绿地、中海、保利、万科、朗诗、海尔、五星、阿里、腾讯等行业巨头都在关注这块市场该怎么做。

  由于是私下交流的,有些项目正在筹划阶段,所以这里暂时不宜对外透露太多,虽然没与他们签过什么保密协议,但我也是有节操的。不过,万科、龙湖、花样年都还可以简单说下。

  关于万科做社区服务的报道非常多,在网上一搜就能看到很多篇,如去年8月《商家价值》的报道《万科的“小”动作》。万科是非常重视社区服务的房产企业,同时也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在各大城市都有试点。目前,上海万科的物业公司已经城市,北京的还在积极准备中。

  万科提供了多种社区服务,“万物仓”、“拎包入住”、幸福驿站”、“第五食堂”、“社区一卡通”,还有社区经营项目、桶装水配送、邮包业务、菜市场等,另外还开发了独立的APP“住这儿”。郁亮曾表示“万科的未来定位就是要从产品供应商角色转化到配套服务商的角色。”而万科现在也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尝试。

  近期有一篇《龙湖女掌门吴亚军的近忧远虑》,这篇报道说的很到位,与之前龙湖高层跟我说的内容差不多,但没有我了解到的关于龙湖做社区服务的规划更深入。可以肯定的是,吴亚军非常重视龙湖的社区服务项目,这也就是吴亚军的远虑。关于龙湖计划如何推进社区服务项目,这里不方便透露太多,之前听说的是龙湖的项目会在近期全面展开了。

  花样年很早就开始涉足社区服务市场,而且已经初具规模,旗下物业公司更名为“彩生活”服务集团。去年年中,有一篇新浪乐居的报道《专访花样年主席潘军:地产副业,服务主业》,里面简单的介绍了彩生活的业绩。潘军对这个行业的认识还是很深入的,而且也很积极的实践,不过数据是否存在注水不太好说哦。本来不太想提花样年的,因为目前我还没有具体了解花样年究竟是怎么做的,所以没太多可谈,说说他们的数据又容易被当成软文。不过,后来与很多从业者交流,时常有人提到花样年,所以这里也就简单提一句,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那篇文章。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的人稍微惊讶一下并求些关注,二是鼓励创业者们,巨头的进入对这个行业发展是利好消息。巨头的加入容易吸引媒体关注,而媒体关注又能引起投资人注意,有投资人注意了这帮创业者们能活的稍微滋润些。

  社区服务O2O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里面有诸多环节,诸多细分市场可以做,一句两句难以说清楚,我尽量有时间就与大家分享一些最新信息与案例。另外,我建立了一个社区服务O2O的交流群,为了保证群质量,目前采用邀请制,只有行业从业者可以进入,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让我了解的项目后,我会邀请入群。

  文/王利阳 (社区服务O2O研究者、从业者、多家创业公司顾问)

  关注微信公号: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

  搜狐新闻客户端:订阅“科技不吐不快”

  ————————————————————————————————

  第1期:《王利阳:被忽视的社区服务O2O》

  第2期:《社区服务O2O:一场蓄势待发的商业变革》

  第3期:《社区服务O2O淘金? 没那么简单!》

  第4期:《社区服务O2O第四谈:创业者们的玩法》

二 : 硬盘技术领头羊,垂直记录技术解析

  经历了50年的发展,硬盘具可靠性、存储速度、存储容量、性价比都处于非常理想的水平,使得硬盘经成为了计算机设备中的主流存储器。

  IBM于1957年推出的第一款硬盘驱动器RAMAC的容量只有5MB,却有50个直径为24英吋的盘片组成,转速为1200RPM,磁记录密度只有几十kbit/in2左右。现在的盘片直径只有3.5英吋,单碟容量已经达到了100 GB ,磁记录密度在100MBIt/in2以上,记录密度增长了3500万倍以上。

  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硬盘的体积快速的缩小,使得硬盘的区域密度在近20年的时间里保持着30%的增长率。随后至今的十几年中,在新的磁头技术的推进下,硬盘区域密度的增长率达到了60%!不过,由于现有的硬盘区域密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了超顺磁效应限制,要继续推动硬盘技术的发展,需要引入新的技术。

  磁垂直记录技术并非近年才出现,早在1977年被誉为现代垂直录写技术之父的日本东北工业大学校长及首席总监岩崎俊一(Shun-ichi Iwasaki)教授率先投入了这项技术的研究。岩崎俊一博士称:“我在过去的四十八年中一直从事磁性录写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该技术的成功在于其录写密度。直至1975年,我才发现垂直录写是走向高密度录写的不二法门,之后我不断提倡把垂直技术引入现实科技中。我很高兴这项科技将不久得以实现。”

  应用了垂直记录计数的硬盘在结构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依然是由磁盘(超平滑表面、薄磁涂层、保护涂层、表面润滑剂)、传导写入元件(软磁极、铜写入线圈、用于写入磁变换的交流线圈电流)和磁阻读出元件(检测磁变换的GMR传感器或磁盘者新型传感器设计)组成。

  微观上看,磁记录单元的排列方式有了变化,从原来的“首尾相接”的水平排列,变为了“肩并肩”的垂直排列。磁头的构造也有了改进,并且增加了软磁底层。这样做的好处是:

  1、磁盘材料可以增厚,让小型磁粒更能抵御超顺磁现象的不利影响;

  2、软磁底层让磁头可以提供更强的磁场,让其能够以更高的稳定性将数据写入介质;

  3、相邻的垂直比特可以互相稳定。

  目前,日立、希捷、东芝等公司的都已经演示了其开发的基于垂直记录技术的硬盘样品,其中东芝的1.8英寸垂直记录硬盘样品区域密度达到了133 Gbpsi,希捷的垂直记录硬盘样品的区域密度达到了170Gbpsi,日立公司也展示了区域密度达到了230 Gbpsi垂直记录硬盘!这意味着我们将在不远的未来看到容量为20GB的微硬盘和容量为1TB的3.5英寸硬盘面市。

  DISK/TREND总裁、硬盘业分析员及历史研究学家Jim Porter认为:“垂直录写技术的成功应用及过渡,是硬盘业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的关健。日立正致力于通过全面的试验计划,使这项科技继续稳步向前发展。” 从日立于2004年12月开始的大规模现场测试的结果来看,应用了垂直记录技术的硬盘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值得期待,日立宣布:

  1、硬盘性能高于预期

  2、性能数据类似于我们通过一个成熟硬盘得到的测试结果

  3、没有硬错误 (例如没有数据丢失)

  4、极少的软错误(磁头试图在首次失败之后再次读取数据)

  5、数据读写速率没有降低

IDC针对垂直记录技术乐观预期

  1、2009年使用垂直记录技术的硬盘将达到六亿三千万部,成为雄霸市场的新技术。

  2、到2008年,小型硬盘(2.5英寸以下)将占据硬盘产量的46%以上,其中大多数会利用垂直记录的技术优势来满足容量需求。

  3、对整个硬盘行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可发现垂直记录将成为2004至2008年达到IDC预测的15.5%年复合成长率的主要推动因素。

  4、在5年内,产品磁盘密度将会达到目前技术下磁盘密度的四至五倍;在10年内,垂直记录(包括混合方法)会使磁盘密度达到目前技术下磁盘密度的十倍的水平。

  5、垂直整合式公司将可较顺利地引入垂直记录及其它新技术,其引进成本也较低,不过却要自行承担研发支出。必需投资额的增长(例如,研发开销、新生产能力)将会引起更深入的业内合并。

  6、必要的投资额的增长(例如,研发开销、新生产能力)将会引起更进一步的业内合并。

  未来晶格介质和热辅助磁记录技术会进一步扩展垂直记录技术的潜力,把磁录密度提高到1Tbpsi以上,届时我们的笔记本硬盘也会达到TB的容量,微硬盘容量也达到100GB!

  未来的5-10年,垂直记录将会成为未来硬盘行业的主流技术,不同厂商过渡到这项新技术上顺利程度,将会决定未来10年内硬盘业界的新格局。

三 :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 今日头条还好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在后,谁能猜到今日头条的对手还有微博?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各大自媒体平台绞尽脑汁留住网红,可见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在哪。昨日,新浪微博除了在V影响力峰会上公布了一大堆金光闪闪的数据之外,还推出了一大波帮大V赚钱的计划。

  这些计划被微博方面统称为“自媒体发展策略”,具体包括:为超级头部用户(月阅读量过千万)给予“金V”认证,阅读量不达标则自动降级;改善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机制(视频分发、视频推荐、保护版权);提供更多变现工具(继橱窗后部分开放众筹、11月推出付费问答、12月付费直播、语音竞价产品“红豆”、开放MCN机构管理体系)。

  不过,既然已经有了以前的黄V/橙V,为什么还要整个金V?

  根据金V认证的要求,必须单月阅读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头部用户才能加这个V。据微博最新发布的数据,这群人只有1.5万(微博的月活人数有2.26亿人)。

  所以说,你查看一下微博的阅读量最高的18个领域和影响力榜单: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你会发现最当之无愧的金V,是他们: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或者他们: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显然,虽然这群明星其实才是微博上最有影响力的超级大V,但他们不需要也不是微博想要扶持或者激励的人,微博这些计划的目标是各位“中V”——在各自垂直领域有影响力的人。

  这自然与新浪微博如今的定位有关。

  今年8月,微博公布二季度财报,收入和用户双双高速增长,总营收达9.27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同比增长516%。在二季度财报数据中,微博的的信息流广告收入已经占总广告收入的53%。微博的突然复活让整个互联网界哗然。

  微博意见领袖和平台定位的转变

  此前,自从微信出现之后,微博的熟人社交功能就逐渐被挤占,自2014年上市之后,微博就饱受争议,外界普遍担心其会步Twitter后尘:活跃用户增长遇拐点+商业变现陷困境;加之同时大批的微博大V因为寻衅滋事或诽谤雷锋等罪名被拘,曾经被人看做是中国公共领域的微博一时噤若寒蝉,陷入沉寂,微博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后来,微博整体转变了自身的定位。广发证券将其策略总结为“三下沉”:领袖下沉、内容下沉、用户下沉。

  领袖下沉:在意见领袖培养上,微博不再专注大V,转而扶植垂直领域的中V、制造网红,后来也的确发现,这些人最能帮微博赚钱。据36氪此前报道,微博建立过内容作者联盟,“粉丝数大于500万的不要”;同时微博重点培训旅游、炒股、美妆、时尚类的网红,这波网红跟直播和短视频的结合更是让微博迎上了直播的风口。

  这些用户讨论的细分领域话题有的可能永远进不了被明星和热点霸占的总热门榜,但是却有很多人愿意在他们身上花钱: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微博开放单条微博140 字上限至2000字,以鼓励自媒体创作;还开通付费打赏通道,自媒体通过粉丝获取收入,微博与作者分成。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内容下沉:微博红极一时起于其诞生之际邀请了一大批意见领袖进驻,将微博塑造成了讨论社会事件的公共空间与分享个人生活的展现空间。跟意见领袖一样,2014年后期,微博在内容上不再专注社会公共事件,而专注个人兴趣。(前几年微博数据中心还发布了非常多的政务微博报告,现在这些全没了,都是关于旅游、体育、母婴等领域的报告……)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我们随机挑一个月份来感受一下这种变化。2012年9月的微博热门话题是这样: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三年后的9月,微博的热门话题是这样的: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不过,相对于社会热点,个人兴趣等细分领域内容不仅更容易变现,用户的阅读频率也更高,用户更有粘性。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于是,除了靠与他们分成扩展营收增长点之外,微博还靠他们增加了广告收入。据36氪此前报道,微博当季大品牌客户数同比增长45%,中小企业和自助客户数同比增长104%,”与生活消费、吃喝玩乐相关的小企业、淘宝店主等,成为了微博的主要广告客户。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用户下沉: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均衡似乎也给了微博突破用户增长瓶颈的机会,借移动互联网东风,微博开始扩展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用户群。

  广发证券分析,因为微博的首批受邀用户以社会精英为主,使其2012年一线城市用户渗透率高达70%,而三四线城市渗透率不到30%。而到了2014年,微博MAU同比增加4700万,其中一二线城市增速在10%左右,其余均来自三四五线城市和农村。

  微博真正的对手是今日头条

  凭借着“三下沉”策略,微博实现了大转身,微博的功能逐渐从资讯媒体与公众舆论平台,逐渐转型为覆盖多个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内容平台。

  因此,反观微博这次自媒体发展策略,与Youtube跟内容创作者分成、今日头条扶持短视频创作者的逻辑类似:一是为了鼓励自媒体作者创作优质内容;二是通过帮助内容创作者形成个人品牌与变现,留住创作者,同时增加自身收入。

  随着其社交功能的逐渐减弱、各个垂直领域短视频和直播内容比重的增加(据微博CEO王高飞演讲,微博每个月自媒体作者传播的阅读量超10亿的领域已经达到了45个,超100亿的有18个),如今微博的对标与其说是微信公号,似乎更像今日头条。后者今年喊出了要做中国第一内容创作平台,此外张一鸣在头条创作大会上表示:“今日头条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没有之一。”同时今日头条也已经涉足直播,在微博上起来的papi酱,直播首秀平台之一就是今日头条。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内容创作平台的逻辑主要是上述两点:平台留住网红,网红留住用户。大V和网红们必须依靠生产优质的内容才能持续获取与留住用户,从而变现,因此平台需要激励网红们创作优质内容。所以今日头条在去年和今年相继砸重金扶持文字创作者和短视频创作者,以鼓励创作优质内容,微博今日推出的计划亦是类似。

  假设成功激励出网红生产出优质内容,那平台要怎么留住大V和网红呢?

  微博副总裁曹增辉在V影响力峰会上以下的这段话透露了三个方向。

  从微博角度而言,我们永远都在思考,每天都在思考这三个问题:

  如何把那些生产专业内容的账号推荐给对这类内容感兴趣的粉丝,帮助这些大V建立他们的定位和品牌?

  如何提供给大V合适的变现工具,将粉丝进行筛选,让一部分粉丝转化为他们的用户?

  第三,如何帮助大V去提升他们的用户黏性,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变现?

  首先是平台影响力和传播力。平台将大V的作品能精准地分发给目标受众,作者才能在这个平台上能获得大量的死忠粉。这也是为什么张一鸣自信内容创作者应该选择的今日头条的原因,因为基于算法推荐的平台让小众长尾的垂直内容更容易接触目标受众。不过,微博也已经开始采用类似的推荐算法,并且除了推荐好友阅读文章和热门微博流之外,未来还会推出视频推荐流。

  二是突出内容创作者的个人品牌。这既能增加粉丝粘性、帮助大V变现,也能刺激大V创作优质内容。微博方面也表示,金V认证的目的仍然是鼓励自媒体作者多发布优质内容。同时根据《微博用户发展报告》,认证与被打赏之间有相关关系,金V认证也有助于与原来的黄V/橙V区分,提高品牌价值。

  

微博又推出了一大波计划培植垂直领域网红,今日头条还好吗?

 

  三是帮创作者赚钱。在这一点上,微博很懂得向Youtube学习,除了跟大部分的平台一样,与内容创作者分成之外,微博还打算推出一系列的包括MCN管理体系在内的工具和产品帮助大V网红们赚钱,从而平台通过分成也能自己赚钱。微博方面也对36氪表示:

  微博只是垂直V获得收入的平台, 我们的收入来自于垂直V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或者取得更好的变现效果,而使用微博的商业工具和广告产品,比如使用粉丝头条增加文章的曝光、使用粉丝通精准增粉等。

  以上三点实质环环相扣,正如曹增辉总结:从围观的粉丝中筛选出自己的忠实用户,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价值;基于品牌和用户价值,才能进行持续的商业变现,产生我们的商业价值。简而言之,平台为大V赋能。

  如前所及,无论是从平台上的内容、平台定位和扶植策略来说,如今微博的对手都已经不仅仅是花椒、映客、斗鱼等后起之秀,而是体量更大的今日头条,当然谁知道微信什么时候杀入直播领域呢?

  相比起头条的十亿补贴计划,微博的策略更多地突出了个人品牌,变现策略上并非直接补贴而是提供工具,似乎更具有持续性,不知本已被腾讯夹击的头条打算如何应对?

四 : 巨头都在VR领域“秀肌肉” 初创公司该如何分食一杯羹?

  摘要:如火如荼的VR正当风口之际,初创公司有能力闻“风”起舞吗?是否会像020浪潮中,或被资本、或被巨头拍死在沙滩上?

  

巨头都在VR领域“秀肌肉”,初创公司该如何分食一杯羹?

 

  从轰炸式的媒体报道,再到16年高考作文,VR结结实实的火了,而且是火的一塌糊涂。VR设备将继电脑、手机后的下一个计算平台,到2025年VR和AR的硬件营收将高达1100亿美元。

  从去年开始,包括Facebook、三星、索尼、HTC甚至阿里巴巴……已全线布局VR战略,抢滩千亿规模市场。资本向来喜欢凑热闹,一时间各种VR公司俯拾即是,获得风投的也更是不胜枚举。

  细品VR的火爆,你会发现,类似大面积的媒体报道似曾相识?没错,O2O浪潮袭来之际,气势也是这般。作为科技旁观者,不仅要反思,如火如荼的VR正当风口之际,初创公司有能力闻“风”起舞吗?,是否会像020浪潮中,或被资本、或被巨头拍死在沙滩上那?

  狭路相逢:创业公司如何跟巨头厮杀?

  今天,我们主要来论述创业公司在VR战场该用什么姿势。我们主要从VR的技术及内容生态上来思考。

  分析技术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讲下巨头公司对待VR与O2O的区别,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脉巨头,以便初创公司真确认识对手。

  O2O与VR虽然各自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却有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两波紧挨着的大潮流,分析巨头在020的打法,管窥蠡测更能摸准巨头的VR战。

  O2O浪潮:BAT战略布局重于自身经营

  在O2O大浪中,以BAT为例,有自己砸钱做的,比如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疯狂烧钱之下,甚至一度影响到百度集团的股票市值。腾讯更多的是连接一切的平台属性,多投资,滴滴、美团等具有涉及,少自营。而阿里先是投资美团、饿了么后又自营口碑网等。

  这里姑且不论最后的市场占有率如何,单从投资占股与独立自营来讲,会发现O2O战场中,BAT等巨头自营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一种投资。

  一方面,020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即便大如BAT等巨头也不可能全部由涉及,因此,核心业务上可能选择自营,其他业务更多的是一种投资占坑。

  另一方面,020相对来讲是一种战略布局,一种生态层次的抗衡,不涉及过多技术问题,既然是布局,那么资金是第一要务,有钱砸进去就行,没必要自己赤膊上阵。

  020逐步平息后,紧接着第二波潮流甚至是较同步的就是VR的风靡。跟O2O一样,我们来分析下,BAT对待VR的态度。

  VR浪潮:BAT自身研发加生态布局不低于入股占坑

  百度在去年12月初宣布入局VR市场,在百度首面视频频道里二级栏目中设置了一个VR频道,在VR频道里设置了游戏、视频、资讯三大栏目,这相当于百度就是搭了一个VR的平台架子,内容则都来自于其他网站。

  几乎同一时间,腾讯也正式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并首次系统的阐述了腾讯在虚拟现实领域的规划。规划显示,腾讯将在2016-2017年分三步推出自己的不同形态的三种硬件,同时,还推出了针对开发者的全套解决方案与合作方式。

  阿里在VR领域更是不甘寂寞,今年3月,内部代号为GM Lab的阿里虚拟实验室正式对外公布,阿里期望以自身的资源,结合各大硬件厂商,做到一个国内VR的标准,以快速普及VR的发展,同时带动阿里的Buy+计划,将淘宝开到虚拟世界中去。

  BAT在VR的战略决策上的主要目标是搭建VR平台并且扩充VR内容,自身来讲也在纷纷技术加持,不单是像020一样,投资经营多,VR因为是一项新技术且还是一项急需改进的技术,技术上的加持也是一种变相的战略布局。

  巨头为什么亲自加持VR、AI技术,而不是更多的投资?

  VR与O2O不同,市场容量不仅巨大,而且还相对垂直细分。O2O涉及众多领域,远超出任何一家公司甚至一个巨头集团所涵盖的范围,人员管理成本高,自营不容易量化、标准化,这些因数势必决定着巨头不便于亲力亲为。

  而VR不同,相对较垂直的多,适合自营。

  如果说020是一种资金投入的战略布局,有钱就行,但VR作为一项新技术,单靠投资别人研发是不行的。自身研发新技术,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护城河。我们拿AI来讲,跟VR虽然不同领域,但际遇类似,同为大趋势,同样尚待深挖。

  比如,谷歌研发阿尔法狗,为什么不投资一家公司做AI那?

  阿里研发小AI机器人预测《我是歌手》,百度也在研发AI,百度已经拥有超过500项国际专利,仅在神经语言程序学领域专利就超过270项,在深度学习领域拥有120多项,在大数据领域、图像识别领域和语音技术领域亦有斩获。

  一项新技术可能颠覆一个行业。

  谷歌阿尔法狗吊打人类选手无形中增强了谷歌的技术实力,而且这也是一共公关秀,对整个公司品牌基因有好处,新技术通过包装,具有极强的新闻点,媒体争相报道,技术过硬尤其是热门技术过硬,在秀肌肉的同时还能免费获得媒体报道,何乐不为。

  巨头对AI技术的态度如此,对待VR的态度更是如此。一方面是VR技术的不完全成熟,这也就意味着有着巨大的逆袭,领跑行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一项新技术具有颠覆性,自己亲自加持研发,免得过于被动被颠覆。因此这就决定着巨头不会像O2O一样,砸钱布局重于自营,而是在布局VR的同时也自营。

  VR进军内容时机正确吗?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的那样,VR领域主要涉及硬件技术,内容及后期应用场景等。分析完巨头在VR领域的技术布局后,我们在探究下VR内容领域的情况,最后再总结分析初创公司如何应对。

  VR硬件存在着诸多难题,但VR内容较之硬件也毫不轻松,甚至更难。

  首先设备昂贵。所有的拍摄设备和技术很大的挑战就是好的设备太昂贵,非常得昂贵,造价非常得高,而且使用技术要求非常高,而行业里面对掌握更高端的拍摄设备的人还非常得少,因为它跟传统的影像采用机位的拍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要求。

  同时它对后期的缝合和特效技术也有很 高的要求,整个行业至少在中国缺少能够利用VR 高端设备进行有效拍摄的团队和人员。

  另外如何拍摄。包括对拍摄的叙事模式、导演的要求和一镜到底的故事线的展开没有很好的经验,实际上是非常挑战的。

  这个挑战就在于说,甚至我们认为很多资深的影视剧内容创作者,当他拿到 VR 设备的时候,他是不知道如何开展一个 VR 拍摄的,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技能,因为它是需要对IT设备和整个拍摄技术融合的一个很高的要求。

  后期制作成本更加高昂。现在大多数比较主流的方法是采用 6 个 Gopro 甚至 16 个 Gopro 相机组成的机群拍摄 VR,也有采用价值几百万人民币的设备拍摄的,每个后期的工作量巨大。

  在投资方面中,实际上大量的 VC 并不喜欢去投开发特效工具,但是这个领域反而是非常缺的领域,没有看到非常强大的后期制作和特效工具,将 VR 内容的拍摄做得非常完美,而大量的资本实际只关注了显示设备以及平台,也就是说整个 VR 行业缺少很底层的能力,类似于整个智能手机的开发工具,包括一些测试工具以及特效工具。

  这些没准备好的话,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个恶梦,因为很难用一个性价比很好的方案拍摄出优质内容。

  所以伴随这种 VR 对于电影行业的挑战,目前在全球还没有一个超过 45 分钟的 VR 3D 沉浸式电影拍摄出来。优酷认为好莱坞的导演还没有找到如何去用 VR 设备拍摄一个像原来传统电影下的拍摄方法。

  内容成本的制作高昂,初创公司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其中,如果这一点被称之为后天的营养不良的话,那么另一方面更尴尬的就是先天畸形,VR内容可以说是普通视频的一种高维升级版,它要依附于之前的公司家底,初创公司大多没有电影拍摄的经验,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复杂的、且不发展完善的领域很可能被巨头熬死。

  VR内容不仅技术难度太大,资金消耗大,更要命的是,这是一个无底洞,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盈利的可能性。

  据了解,市面上很多做游戏的公司,目前还没有真正卖出一款VR游戏,更多的是2B的商务合作和为一些硬件厂商提供Demo样品。

  视频类VR也好不到哪里去,面向2C能产生收入的视频还没有,所以基本上视频都是面向行业的,有拍景区的,有拍博物馆的,有拍演唱会的,有拍二手房的,向2B收费。

  VR做2B市场确实能赚钱,但是赚不了什么大钱,原因有两个:

  一是很多2B都是做项目而不是做产品,因此很难规模化。

  二是随着行业的成熟,这些2B类业务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毛利也会越来越低。

  因此,不管从VR内容难度还是资金实力,后期盈利上看,VR内容对初创公司都是一场自嗨秀。

  春江水暖为什么鸭先知?因为“鸭子”是从业者

  VR不仅技术上尚未完全成熟,内容上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屋漏又逢连阴雨,现实中VR的难度还不仅如此,初创型的VR公司还要面对另一强劲对手——手机厂商。

  中国有一句古诗叫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先知?因为“鸭子”是从业者,VR大潮的到来,颠覆最大的是哪个行业?智能手机,没错。你看到了VR的商机,一个猛子砸进去了,手机厂商会看不到。

  15年年初,三星开卖S7送Gear VR.

  2015年12月,乐视发布首款VR产品手机式VR头盔COOL1,搭配乐1、乐1Pro使用,配合手机端VR内容应用乐视界,售价149元。

  2016年初,小米科技成立小米探索实验室,重点研究VR/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随后雷军在直播平台上表示,小米VR将于七八月推出。

  ..........

  有圈内人调侃,“不弄个VR产品出来,都不好意思开手机发布会”。

  尽管VR尚待完善之中,各项软硬件技术都不成熟,可行业标准化已经在酝酿布局。

  谷歌在O/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Daydream(白日梦)。谷歌计划为下个版本的安卓系统打造最新的VR技术,想把VR技术植入安卓系统内,与此同时,谷歌还拉上了小米、HTC、华为等手机厂商配合这个计划,要让未来的安卓手机都支持VR功能。

  因此,谷歌自己生产了一款VR眼镜作为参考设计,同时也在和制造商合力制作以手机为屏幕的VR耳机。华为小米一众厂商也乐于拥抱谷歌一起做“白日梦”,支持谷歌的VR计划,它们将为谷歌白日梦做屏幕和性能支持。

  从硬件、软件、内容三个不同层面对“手机+盒子”式的体验进行提升,从而对单枪匹马的手机盒子、VR一体机厂商产生冲击。

  另外,手机厂商另一法宝就是渠道优势。即使初创公司推出来一款产品,除非用户体验吊炸天,否则很难让渠道商放弃长期合作伙伴而去选择你的产品。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前几年,加多宝与王老吉撕逼,最终二者分家,可以说市面上两款饮料除了名字不同外,其他均为雷同,可市面上,你见的加多宝多还是王老吉那?无疑是加多宝,你去超市购物,问工作人员要王老吉可能还是会给你加多宝,毕竟渠道商更多的还是在加多宝手中。

  VR公司与手机厂商的对垒中,很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面对VR大潮:初创公司难道只能望洋兴叹吗?

  前文中,我们着重分析了VR硬件产品的技术难度,及巨头亲自上阵,初创公司的前景堪忧,以及内容制作,手机厂商的竞争等一些列不利因数,说到这里,读者都感觉VR创业方向就是九死一生,难有胜望。可尽管道路极为曲折,却并不是没有破解之道,而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未来的前景必是康庄大道。

  面对困境,我们各个击破,从而找寻突破口。

  从VR内容创业上看,砸钱多,盈利难,而且短期是很难看到希望的,当前的VR设备出货量远不如2009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移动互联网涌现出的独角兽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滴滴打车是2012年成立的,今日头条也是2012年。

  换句话说,在VR这个领域,优秀的2C的独角兽企业应该是在2-3年后成立。创业选择一个太晚的行业不行,这样没利润。太早了也不好,先进很可能成为先烈。因此内容这块,初创公司除非有强大的资金或者独家资源做靠山,否者的话,盲目出击很容易折进去。

  另外,从硬件上来看,眩晕感、颗粒感、沉浸感不足是目前VR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与这三方面对应的硬件参数分别是延迟、屏幕分辨率以及视角。

  而且不仅如此,VR量产中还面临着诸多产业链上的难题。正是因为技术的复杂性、涉及领域的广袤性为初创型VR公司提供了生存及扎根行业的可能性。

  大公司软硬都在做,小公司资源少,因此要聚焦、聚焦、再聚焦,甚至精确聚焦于某一样技术,为新时代的到来,克服一项技术难题,扫清一道障碍就好。

  在技术研发中,多申请专利才是王道,尤其是在VR体验方面的重要关隘,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在VR大潮中才有发言权。而不是一味的跟风做内容,吹嘘自己的硬件,最终喧嚣过后,什么都没留下,就像当初O2O潮水褪去后,裸泳的创业者一样,尤为尴尬。

  创业型公司最忌讳的就是面面俱到,这样很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情况在国内创业中尤为是通病。

  因此,创业公司囿于资源所限,一边做硬件还一边做内容,很容易陷入“大跃进”的陷阱。踏踏实实将资源聚焦到一处,甚至具体到某一个细节问题上,精雕细琢,或为浮躁的VR圈的一抹新绿。

  VR代表着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就如当前的智能机一样,后期进入者将会更多,行业爆发前夜,积累有刚需技术的专利权,才是王道,后期VR产业化,规模化,每年的专利费都能赚到体满钵满,创业公司做战略部署心机不要太大,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作者:刘志刚;微信公众号:VIPIT1

本文标题:垂直领域巨头-社区服务O2O第5期:巨头们都在关注这个领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062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