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二年级语文下册同音字复习

发布时间:2017-10-17 所属栏目: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 : 二年级语文下册同音字复习

同音字: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bó 胳(      )、停 (     )     chén 深(     )、(     )年     fù (    )近、欺(    )
chì (      )责、(     )膀      dān (     )青、菜(     )、    gē (    )膊、大(    )
dǎo 海(    )、向(    )       gòu 足(     )、(       )买      gōu (    )画、水(    )
gǔ (     )票、(      )肉      hán 包(     )、严(      )      hū (     )唤、(     )然
huáng 凤(      )、辉(     )     huī (    )心、(      )煌     jì 足(     )、(     )节
jiàn 搭(      )、(      )渐     jiāo (     )傲、(     )水、  jué (     )定、(    )句
 lí玻 (      )、距(      )      línɡ (     )声、(     )珑    mì 茂(     )、(    )桃
 mí (     )语、(       )路        pō 山(     )、(     )水   shèng 茂(     )、(   )利
shù 结(      )、无(      )       tí (     )出、问(      )   fēng 信(    )、蜜(    )
xī 小(      )、(       )少    yā (      )力、 (      )蛋     zhū 蜘(      )、珍(    )

来源:


 yǐn (     )约、(      )路     yīng  (        )该、(       )雄
zhǎn 一(      )灯、(      )现        zhēn (        )珠、别(     )
zhì (     )气、地(       )        zhōnɡ (        )实、(        )于
yán (       )石、(      )寒、    钻(       )、

 来源地址:

二 :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之《狼》

三 :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
复习提要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b、古诗、名句的默写。c、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d、对对子、名著导读。
2、现代文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3课时)。
4、作文(3课时)。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xuān()腾一shùn()间yùn()含
b、请你找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惊荒失措 _____改为_____昂首铤立_____改为_____
二、进行逐单元进行听写训练。(一般分开在课前进行)
三、完成试卷练习。(课后巩固为主)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泊秦淮》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三、课后试卷练习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1、仿写句子。
2、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复习过程
一、明白仿写的意义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1)、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在回答上运用拟人的修辞,要求天下们针对性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如: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
(3)、是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同学们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二、仿写练习训练。
如:
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____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   。
2.仿写下面划线的句子。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2分)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
朋友是
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4分)
例:一棵树,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为春风升起绿帆。
三、练习卷巩固。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
1、对对子。
2、名著导读。
复习过程
一、掌握对对子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对对子。
1、教师指导方法:字数与词性的联系,内容的关联等。
2、教师示例:
尝天下美洒——读世间好书(戏人间才子……)
3、学生尝试练习。
如:甲: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乙:______________,春香。(兰花、桂花、茶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夏香、秋香、冬香)
a:父恩重如山。b:。
a:人比黄花瘦。b:。
a:日出惊山鸟。b:。
二、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第五、六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c、作品的写作背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看文章的题目。
b、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分析人物的性格。
e、综合各段段意。
f、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师在“阅读与思考”上指导学生,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
创作源于生活,我们读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甚至有的学生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时,我们就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评价文章的真、善、美,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
要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想,多训练,运用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课堂上大胆质疑,讨论归纳,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参与。
六、练习试卷巩固。
第七、八课时
复习内容
1、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复习过程
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这些词的词义古今变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以致造成错误。这些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古今异义。
有一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已毫无关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加以注意。
如“余”的古义是第一人称代词,今义则变成“剩余”;“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去”。
(二)一词多义。
有一些词,有它本来的意义,另外一些还有引申义,这造成词的多义现象。
如“时”本义是“时间”,后来从本义发展引申“时机”;相时而动。又引申为“按时”、“及时”:“学而时习之”。又引申为“时常”:“故时有物外之趣”。
(三)词性活用。
有一些词,通常用为一种词性,但有时活用为另一种词性。
如“智子疑邻”的“智”原来是形容词,“聪明”的意思。但这里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聪明”。
(四)汉字的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如“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假借字的产生,大约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本来有一个正字,但是写书或抄书的人由于一时笔误,写成了别一个字,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承认,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了另一个字。第二种原因是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都在注释中说明“#”通“#”。
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
如:“之”、“以”、“而”
之:助词“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代词“客观存在”、“它们”、“他”、“他们”“昂首观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心之所向
以:介词“把”“以土砾凸者为丘“
介词“用”“徐喷以烟
介词“因”“此独以跛之故”
而:表顺接“地”“着”“并”或不译“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却”“但是”“人不知而不愠”
二、文言文翻译
为了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要先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的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余忆童稚时的“忆”即“回忆”“回想”。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的可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如: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空中”介宾短语后置,应调到动词之前,译为“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可以为师矣”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三、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四、重要作家作品常识。如《论语》。
五、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1、老师指导学生复习本课各单元出现的文言文。
a、重点掌握的字词。
b、翻译全文,并重点理解一些句子。
2、配合练习加以巩固。
3、课后练习试卷。
第九、十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3、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指导。
复习重点
1、作文的写作技巧。
2、作文随堂训练。

四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每课要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每课要点整理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有趣的斑蝥,传说的美女蛇,还是三味书屋里方正、质朴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虫,课堂上描画的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最后一课》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给被日本蹂躏的故乡东三省的誓言,炽热的语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女英雄形象。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夸父追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斑羚飞渡》(沈石溪)写一群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威胁时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举动,《华南虎》(牛汉)以虎喻人,讴歌了一个虽身陷囹圄却有着桀骜精神的灵魂,《马》(布封)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家用饱蘸关爱的笔把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写得动人心弦,《狼》(蒲松龄)写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虽简单明了,却也扣人心弦。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第一单元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相对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2.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3.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朗读第9段,三个“也许是因为……”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5.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其沉重、压抑的颜色,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
  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2.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
  3.伏笔: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三、丑小鸭(安徒生)
  1.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2.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3.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a、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b、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c、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四、诗两首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当你经历磨难之后回想起来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这里诗人也是在倡导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它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5.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五、伤仲永(王安石)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4)问题: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第二单元
  六、黄河颂(光未然)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七、最后一课(都德)
  1、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4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5、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九、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1、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十、木兰诗
  1、花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第三单元
  十一、邓稼先(杨震宁)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4.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十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明确:第一、二自然段。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明确:“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明确: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十三、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
  1、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2、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贝多芬还原为一个生活中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通过多种方法具体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贝多芬出场前,女佣介绍属于侧面描写;贝多芬出场后属于正面描写
  6、7段写外貌:身高 两肩 衣服 助听器:生活窘迫  压力沉重
  段8:写神情动作:表现人物热爱工作
  段9:属于外貌描写,此处重在描绘神韵,表现人物的抗争意志
  11段: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焦躁,沮丧,脆弱
  15-22段属于语言描写,直陈人物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抗争
  十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
  1、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的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
  2、按时间顺序来写:注意语言标志( 第一个、过了一会、接着、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
  3、像舞台剧结构
  时间:星期天
  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人物: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
  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人物之间的交流
  十五、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1、成语: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第四单元
  十六 社戏
  1、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乐趣极浓,戏应更有趣吸引读者看下去)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讨论归纳: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5、“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6、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7、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十七、安塞腰鼓(刘成章)
  1、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十八、竹影(丰子恺)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慈老竹 唐•李白 )/《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十九、观舞记(冰心)
  1、 描写舞姿的古诗词 :
    翩若游龙,婉若惊鸿。    ——曹植《洛神赋》
    舞底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
  二十、口技(林嗣环)
  1、实词
  善: 擅长                  遥: 远                 惊觉:惊醒                      以为:认为                        齐作:一齐响起                     走: 跑             
  宴:即“大宴宾客”。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其:代词,指妇人。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是: 指示代词“这”。              妙: 形容同用作名词,指绝妙的声音。       
  作作索索:指老鼠活动的声音。      舒: 动词,伸展,松弛意为“放松”。         
  间: 动词,掺杂,夹杂。           崩倒: 房屋倒塌。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众人”。 
  曳屋: 指拉塌燃烧着的房屋。       一端:指一种(声音)。
  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说出”。  是:指示代词,这时。
  2、虚词
  【于】介词,在。                              【少】 副词,表程度,意为“稍微”。 
  【绝】副词,表程度。译为“极”、“最”。         【而】 连词,表并列,译作“并”。
  【既而】 表时间,不久。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 【但】只    
  【亦】 也                                     【微】 隐约  
  【毕】 都                                     【而已】 罢了
  【会】 适逢,正赶上。                         【力拉】 拟声词,劈里啪啦。
  【许许】象声词。
  3、通假字     【坐】通假字,同“座”。
  4、词类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②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④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目:做动词用,用眼睛看。
  ⑤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意为用手。
  5、古今异义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③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
  ⑤会宾客大宴 
  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⑥宾客意少舒
  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6、一词多义
  乳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奶头) 
  绝  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 
  妙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奇妙)     
  7、特殊句式
  【会宾客大宴】(倒装---宾语前置---“会大宴宾客”) 
  8、理解开头和结尾重复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的作用。
  作用:内容上:强调道具简单。突出这场表演主要是用“口”来进行表演,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衬托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板书:道具<简单>   衬托)
  结构上: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板书:首尾照应)
  第五单元
  二十一、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1、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
  (板书设计)
  失败之悲                                        勇于探索
  作证之悲                                        诚实守信
  死亡之悲     悲剧————————伟大           集体主义
  离别之悲                                        献身事业
  世人之悲                                        给人精神鼓舞
  课文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2、文中哪些情节、语句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激动难忘?请概括说明。
  例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探险家诚实守信的博大的胸襟让人叹服、敬佩。)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科学家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感动。 )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科学家为事业自我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令人心灵震撼。) 
  4、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科学家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3、“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4、“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使用拟人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一行人的心情。此刻,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们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舞扬威、洋洋自得。)
  5、“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他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它们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们的心灵以强烈的冲击。)
  6、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
  二十二、在沙漠中心(圣埃克絮佩里)
  1、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阳关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二十四、真正的英雄(里根)
  二十五、短文两篇
  1、《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2、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3、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5、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六单元
  二十六、猫
  1、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
  二十七、斑羚飞渡(沈石溪)
  1、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2、找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句子,阅读体味: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3、人类和动物身上共同拥有许多可贵的精神和品质,然而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人与动物矛盾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在原始部落时代,人们追杀猎物是为了生存,而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再肆意捕杀猎物那只能是为了金钱,为了欲望。动物的凶残,只是为了繁衍生存,这正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这篇文章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机会。
  二十八、华南虎(牛汉)
  1、这是一只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饱受折磨和屈辱的老虎,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独立的灵魂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诗歌最后一节,关键词“火焰似的”。――对自由火一般的渴望,在逆境中爆发的炽热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斗志       
  2、为什么“我”认为“观众”是一群“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的人?
  ―――他们不知道自己无耻,反而用“砸”“呵斥”“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卑微,即便的面对华南虎威严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他们无聊,竟会因为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在他们看来,老虎“悲愤”的抗争,显的那么可笑、愚蠢。有吃有喝,不比风餐露宿要强的多?他们自以为是,蔑视老虎向往“苍苍莽莽的山林”,他们不但对自己囚牢一样的生活境况不自知,而且还想用同样的牢笼囚住一切生灵。精神的独立,往往被众生当成洪水猛兽,“两道铁栅栏”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懦弱的心理。
  4、如何理解本文出现的'观众''铁笼'和'我'。
  ―――“观众”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冷漠的群体。(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
  “铁笼”是人类制造出来冰冷无情的囚具,它限制自由,代表着邪恶。
  “我”是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人。
  5、“你梦见可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到“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一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一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6、“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如何理解“羞愧”二字?
  ―――“我”作为庸俗大众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老虎的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7、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人通过华南虎,赞美一种不屈斗争的精神,鞭挞了周围看客的可怜、可笑的麻木不仁,也间接解剖了自己困厄中的思想境界。在那个文化专制的时代,广大知识分子为争取生存和公民的自由权利而进行了不屈的抗争,他们的形象和性格与华南虎相似。在华南虎的遭遇中不难看出作者痛苦的生活经历,它是作者悲愤心灵的写照。(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
  二十九、马(布封)
  1、含有马的成语,如:龙马精神、鞍前马后、心猿意马、悬崖勒马、人仰马翻、伯乐相马……
  2、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3、被征服之后的马具有怎样的品格?
  ①勇毅。无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它们都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
  ②驯良。它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们“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自由豪迈的动物,成了低眉顺目的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哀的堕落。
  (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4、马原本(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美质: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觉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美德: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相互间没有“妒忌”,从不为己争斗。
  美貌:在所有的动物中,马“身材高大又最匀称、最优美”,有高贵姿态。
  5、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6、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三十、狼(蒲松龄)
  1、一词多义:
  其:
  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其一犬坐于前  指两狼,可译作其中
  之:
  复投之        代词,代指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可译作“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用在主谓句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久之         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
  以:
  介词, 把      投以骨
  介词, 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 来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 用来    盖以诱敌
  意 :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人        盖以诱敌
  前: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3、通假字  止同“只”,虚词的用法
  2、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五 : 语文复习“七步法”

读一读: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

画一画:即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求教于老师、同学。

查一查: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词句不妨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

问一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要养成勤问的习惯。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题,而且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写一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何故?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默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应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练一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揣摩出题者的考查意图,达到的目的,弄清考查哪些方面的知识,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去做。

想一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弄懂。想的时空不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颈之时,通过联想,你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云传瑶)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二年级语文下册同音字复习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041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