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

发布时间:2017-08-02 所属栏目:知识分子

一 :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整体感知

《》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3.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4.请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第一部分,认真体会其讽刺意味,并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5.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而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为什么能“辖制全城整整十五年”呢?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3.“埋葬别里科夫”本是“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却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4.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5.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别里科夫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教案点评:

分二课时:第一课时理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并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的讽刺意义和“套子”的现实意义,领会本文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供教师设计本课教学时参考。
  第 1 2 页  

二 : 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3)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师: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顽固保守、僵化致死的可笑形象——“别里柯夫”。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何在?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高中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鲜活,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对保守拘泥于旧规矩的人普遍反感。从他们厌恶的对象自然援引到课文上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对研讨对象——别里柯夫产生厌恶的感情基调,这种反向进入的方式也能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自读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整合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小说的情节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从梳理情节入手,可以很自然很顺畅地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扣“套子”概括表述的要求,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这为学生进一步探查别里柯夫这一形象特征的内在意蕴作了必要的铺垫。而在这基础上的深入研讨就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整体感知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也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

(一)合作探究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 :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

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5年,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投影: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

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

请分组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并写出本案的“结案报告”

(二)交流整合:

1 、案发背景

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2 、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一张 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3 、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 男出生年月: 某年某月某日

生前职务: 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 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 未婚口头禅: 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 · 沙维奇 ·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4 、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真心相爱吗?

答:我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他思想守旧、心理古怪、言行怪异,我们缺乏相爱的基础,但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他确实是一个可笑的典型,他的所作所为太有讽刺性了,他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正表明了他的可悲、可怜与可笑。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他俨然是一个皇家警察,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人都怕他呢。

5 、结案报告

本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组裁定,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更新观念,走出套子的怪圈,明眼看世界,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师的作用是观察者、发动者、支持者。真正的生成主体是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之所在,就在于“感觉”即“掌握”。由谁来“感觉”,就由谁来“掌握”。别里柯夫之死专案调查的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重对话,不断加深“感觉”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生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设计墓联,拓展延伸

别里科夫死了,但生活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学校决定为别里科夫立一块墓碑,为了警示后人,现征集墓联。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所有获奖者的作品均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要求:形式上,墓联要符合对联特征。

内容上,符合别里科夫形象的主要特点,能体现设计者的态度与感悟,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附墓联:

1 、守旧必死,创新乃活。

2 、因循守旧老套子,鼎新革故新路子。

3 、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4 、拘守老套子死路一条,树立新思想前途无量。

5 、老调子老套子老顽固,新思想新生活新人类。

6 、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7 、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三性”:

1、建构性——建构认知策略,增强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空的能力。学习过程既是对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学习主体只有亲历了这一过程,认知策略、智慧技能才能有效建构于学生的内部结构中。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智慧技能应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其在建构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由学生执行的一连串步骤和活动。引导学生在对“套子”的行为表征、套子的思想根源、套子的终极结果的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探究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形象所传达的理想关系——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因循守旧者的憎恨、对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呼唤的感悟。立足文本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培养,言语信息才能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重新建构。

2、对话性——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相结合。根据对话理论,对话的双方可以是师生,是生生,也可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交流,甚至是学生与自己内心展开交流,前两者为显性交流,后两者为隐性交流。而别里柯夫之死的专案调查,则是注重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的结合,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依据自己的“前理解”(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对话,这是历时性对话;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共时性对话。这种立体性、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可以增加知识,促进合作,增强审美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3、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与教学手段的预设性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建构的主体,也必然是生成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内容的学习者,又是教材内容的生成者,生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成的结果就是学习的结果。对于别里柯夫之死的专案调查以及征集墓联的竞赛活动,作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应考需求诸方面的情况预设的,而其答案却有很强的生成性质。学生的独特思考、个性领悟与创意表达,随时都会表现出来,而这种动态呈现是老师所不能完全预设与规定的。因此,教学形式始终应服务于教学内容,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点亮他们智慧的火把。

三 :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一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阅读上:强化对小说阅读与鉴赏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势力都终将灭亡。

教学重点:对别里科夫形象与其社会意义的认识

难点:全城人的“怕”与别里科夫的“怕”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置疑与学生发言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点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别里科夫形象与性格的把握。

教学步骤:一。1。做个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自己的感觉。

2,导入新课: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1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书课题)

二,布置自学要求:

阅读课文,弄清:

1。本文表现的哪一国家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

(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2:主要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别里科夫)

3.他的身份是什么?(中学希腊文教师)

4.为什么被称作“装在套子里的人”?

5.他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有什么特点?(略)

为什么全城的人都怕他?他为什么让人怕?人们到底怕什么?他为何怕的躺在被子底下还战战兢兢?他到底怕什么?

三.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

外在特征:上下均被层层“套子”密密包裹

内在特点:套子式的

思想:“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灵魂:胆怯又憎恶现实)

语言:“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行为表现:禁止人们一切“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

包括:1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惹得他闷闷不乐)

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脸色从发青到发白“心里乱得很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烦恼得很吓坏了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这太可怕了)

年轻人“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当面忠告“你的举动得十分小心才成”)

行为结果:有思想的、很正派的教师们都怕他

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全城的人都受着他辖制

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思考:为什么怕他?(报告校长督学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补充背景简介: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怕他实际上怕得是他背后的沙皇专制统治的迫害。

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小脸苍白六神不安唉声叹气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无精打采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满心害怕和憎恶)

他怕出什么事?(沙皇专制统治垮台)

这样说来,他是怎样的人?

(旧思想旧传统旧势力旧统治自觉的维护者,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

他最后的结局怎样?(“别里科夫死了”)

对他悲剧性的一生该如何认识?(可怜---受害者;

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四.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篇文章分析:别里科夫的死是他杀还是自杀?他的死是偶然还是必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和其必然性。明白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置疑研讨

教学步骤:一。1。检查作业

2.举手表决: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是他杀?自杀?偶然?必然?

3.何以见得?---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较量。

二.分析两人的较量:

柯瓦连科(新的,是年轻人):态度:讨厌他冷冷地皱起眉头

语言:“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去,尽管报告去吧?

动作: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

别里科夫:语言:“忠告”

神情:脸色苍白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结果:滚下楼去(却安然无恙)

华连卡:忍不住纵声大笑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预想中的婚事和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三.研讨:1。他到底死于什么?-------怕(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全城的人知道这件事传到校长和督学耳朵里闹出什么乱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

2..他的死说明了什么?(一切反动落后的势力看似强大实际上腐朽得不堪一击。)

3.他死后人们有什么反映?(大快人心快活享受完全自由高高兴兴地)

4.说明了什么?(人们渴望享受完全自由,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原来人们慑于反动统治的严酷,不敢争取,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1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

5..“可是1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为什么是这样?

(“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说明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不是1个性格怪僻者,而是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的1类人物的典型。只要有产生这类人物的土壤,或者没有彻底铲除他们生存的土壤,生活就不可能彻底改变。)

四.写作特点分析:1。作者塑造这一人物风格上有何特点?(机智幽默,略含讥讽,平而不淡,浓而不烈富有喜剧性)

2.何以见得?(善用夸张与讽刺。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外貌描写:漫画式的夸张

其行为影响:夸大。

语言特点:逻辑荒唐

恋爱事件:荒唐可笑

结束语:作者最后说“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想,这句话说的绝不仅仅是俄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12.《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之比较

环境与人物命运之关系:

人物与环境关系定性定位死因结果性质

祥林嫂:受环境压制礼教统治下的牺牲品受害者困饿而死令人同情悲剧性别里科夫:辖制全城人沙皇专制统治下卫道士害人者惧怕而死令人痛快喜剧性

课题套中人套子行为后果评价

《装》别里科夫政府告示辖制全城人使全城人战战兢兢地生活坐稳了奴隶

《祝》鲁镇人们封建礼教迫害再嫁寡妇使祥林嫂惨死雪夜想做奴隶而不得

人们精神状况主题意图风格主题

自私懦弱专制统治害人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幽默讽刺反封建

愚昧迷信封建礼教吃人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冷峻深刻反封建

13.布置作业:

1.利用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学辅资料互联网等)了解契诃夫及其文学创作,写出四部短篇小说和四部剧本的名称。(《万卡》《1个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海鸥》《万尼亚舅父》《三姊妹》《樱桃园》)

结合课文的学习,请以“生活与套子”或“违法乱纪与循规蹈矩”为题写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四 : 装在套子里的人

我坐在公交车上,要去赴友人的聚会,正值下班高峰和拥挤的路段,公交车走走停停。得知朋友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约会地点,因此我坐在车上并不急,并坐到了座位靠里的位置。我看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城市,除了车辆,还是车辆。在宽阔马路的另一边,是一个比较大的公交车站台,此时那里站了好多的人。他们焦急的等待着,眼睛望着车辆即将来临的地方。

公交是每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因为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地铁正在逐步分解着它的压力,但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并没有及时解决蜂拥而来的欲望,因此交通并不像这个词义本身那么方便。因此坐公交对于大众来说,是必须经历而又不厌其烦的。我们公司有的同事因为公交,常常容易迟到,不得不说,他的每一个上班日,就要在和运气相斗争,运气好点可能刚好赶上,差一点的话就会迟到。但天天打车显然不是上班的首选,而开车无疑是一定经济实力、一定驾驶技术、一定路况熟悉为前提。

好不容易上了公交,我们都是在干嘛呢,好像我们都把自己装在了套子里,跟契科夫小说里的人物别无二致,要嘛看手机,要嘛发呆,要嘛小心的四处打量。为了避免一定的尴尬,尤其在拥挤的班次,我们的风度也因此消失了。有座位还好,没座位的和赶时间的可能就有点煎熬了。公交车司机似乎很理解这样的心情,所以往往开车都像在飙车技,因此稍不注意就会有个急刹车,把站着的人甩过来甩过去。只有一种人是最惬意的,就像现在的我,我并不急于去任何地方,并不担心会错过站点,我有点幸灾乐祸的看着那些在站台上就要变成“望夫石”的旅客。

我不得不转而同情他们,就像同情我自己一样,在人生的站台上百无聊赖的等待着,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我们身边有那么多陌生的人,尤其在这样的大城市里,一趟车上可能根本就没有认识的人,我们和他们匆匆聚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去处,不想发生什么关系,也不会发生什么关系。我们各自的烦恼痛苦只有自己知道,而且虽然有这些痛苦我们依然要装出一副乐观的样子,让别人看了不能说喜悦,至少不要厌恶吧。

城市是喧哗的,街道是热闹的,而我们却倍感孤独。那些诱惑的广告,别有目的的宣传,只会让这种孤独更明显,同时还竭尽所能的给你洗脑。城市发展确实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不注意就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趋之若鹜的奔向自己的目的地,却不料总是如坐在公交上一样。心里很明确要去的地方,但为何总是那么慢,那么慢。因为去那个地方的人太多了,路上自然就挤了。也许我们可以拓宽道路,多修高架桥,但这仿佛也是在拓展我们的欲望,永远没有尽头。

公交站台上的长龙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我们也会继续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人和人之间突然变得冷清起来。我们有语言但少有交流,有能耐却不能去排忧,不是我们不愿意,是我们之间缺乏信任。信任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尤其当网络时代到来的同时,欺骗机会也就跟着多了,我们实在不敢确定萍水相逢的都是好人,更不敢确定那些好意是不是非奸即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快速发展的城市里,大家都在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为了更快,就要寻找捷径,当捷径上的人多了,也就没有捷径了,那么最先走捷径的就成了我们的偶像了。我觉得,是时候对很多现实的问题进行思考了,至少不能听任一些偶像把自己给卖掉了。

公交车依然在不算太平整的路上慢摇着,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慢和摇像一种音乐。这在别人看来是不能理解的,他们都在急于去某个地点,虽然他们知道着急是没用的。我们会着急,全是因了欲望的咬噬和孤独的侵蚀,让我们没有了安全感。当欲望被淡化,孤独被理解,也许就可以浏览一下窗外的风景,但和同座的人攀谈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内心的防卫和自我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里,各自紧紧相握,别人走不进去,自己也不会轻易出来。那么,公交也就注定是一副看似热闹,实则冷清的社会缩影。

来到聚会上,几瓶酒下肚,好多伪装的自己终于不见了,这应该是我们想要实现的推心置腹。但我们真的毫无保留吗,恐怕不是,我们各自的生活和经历有时是瞬时的,有时的羞于开口的,我们还得守着一些底线。因此,孤独才是永恒的,我们逃不了那个隐形的套子。而如何与孤独相处,则真实反映了我们所行走的路途,是捷径,还是另辟蹊径。

本文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