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18-03-05 所属栏目:心态决定命运的议论文

一 : 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

―――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庄晋玲    邱明波

提要:陶渊明个性刚直,坦率,不合群,不适世。他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之路,创作了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诗坛一代宗师。陶渊明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大济苍生”“独善其身”“慷慨悲歌”三个阶段,即心路历程三阶段。本文通过详细论述,充分证明陶渊明是一位倔强的高尚的诗人!其诗给晋宋诗坛带来一股清新气息,正因他真正有决不同流合污,决不卑躬屈节的骨气,其诗文才力转时弊,别具一格,又因为其无法不关注社会,其诗文才能轻描淡写中显出风骨,具有丰润饱满的内核,他的不事雕琢,作为对执意术理,旨作高深的创作流俗的一种反正,也因而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   心路历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孤贫,以军功而达显贵,官至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陶侃亡故后,衰败相继,家境急剧沦落,其祖父陶茂做了太守,陶渊明说他为官“直云二台”,以耿直方正闻名,必定在官场上混不圆转。其父陶逸做过安城太守,陶渊明赞其为官不喜,去官不怒,似可以看出陶逸更是不得志。不喜不怒与其说是天然心性,不如说是自我安慰,自我支撑的一种姿态。加之陶逸早逝,到陶渊明一代,败落困窘可知,作为征西大将军、官至长史的外祖父孟嘉,温雅平和,飘逸潇洒,给陶渊明影响较大。

东晋讲究门庭家世,吹嘘自己氏族传统的高贵是制造舆论抬高身价的妙法,甚至可以因此而博取功名,夸宗耀祖成为当时的风尚。陶渊明也未能免俗,在《命子》中,他将家谱续唐尧、虞舜,把西周司徒陶叔,汉右司马陶舍,丞相陶青都纳入本门。虽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慰,但对于促人上进、不甘沉沦无疑是有利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历代文人的理想都要考虑通过仕途来实现,陶渊明也不例外。南朝刘宋时著名文学家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说,陶潜年轻时,有高远的志趣。二十九岁时,他带着满腔热血,“为州祭酒”,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不仅要振兴门庭,还要“大济苍生”。

然而,陶渊明所面对的现实是残酷的。他生活的那段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繁,祸乱不已。东晋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只是沉湎于江南水乡的安乐之中。大批重权在握的将领多以维护个人实力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的北伐复土运动半途而废。公元399年,爆发了历时13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江州浔阳成了义军和官军必争之地。战火给陶渊明的家乡带来巨大灾难,人们连生存都存在问题,何谈展其才志?东晋时期,在选官制度上沿用曹魏时的“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将人才按才能、德行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按级授官,实际上只看士人出身门第,以维护士族门阀的特权地位。腐朽落后的官僚制度堵塞了一切才华之士的进取机会,使他们的政治抱负毫无实现的可能。

陶渊明个性刚直,坦率,不合群,不适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他就像个小学徒,到处磕磕碰碰,他实在受不了这个委屈和折磨,也没有这份耐心。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心处两端,游移于进退仕隐之间,陷入两难境地,“大济苍生”的理想也以失败告终。既然官场上混不来,不如另寻他路,既然不能“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吧!405年,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随着远嫁武昌的妹妹去世而辞归,结束了他十三年的仕途生涯。

陶渊明退缩了,也摆脱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他的智慧和情感融成一体,酿成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曾经写了《五柳先生传》自我比况,当时人称为实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按传统传文的规矩,一般都要很严肃地交代传主的姓名籍贯,但此文不然,文章以虚写代记实,更表明作者对世俗的鄙视。魏晋时人们都热衷于追名逐利,看重名声门第等级,因此大姓者充满了优越感,可是陶渊明却不屑于这种行径,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他不拘形迹,竟以“五柳”为号,“闲静少言”,尽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也泰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陶渊明!

后来,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自叙了做官的原因和辞官的经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陶渊明坦率承认,后面做官是因为家里人多耕种不足以养家糊口,又没有别的途径可以谋生,在亲友的劝说下就想谋个小官做做,只是官越做越小,又要曲意逢迎,劳于公务,深感羞愧。而县官一职有若鸡肋,何时辞官令他犹豫不决。妹妹的去世,使他内心悲恸,感慨万千,区区小官,何足一虑!思想几番交锋,终于下定决心,从此不对做官再抱任何希望,也不再感兴趣了。《归去来兮辞》冷静分析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认识到自己不适为官和不愿为官的本性,是积半生之体会而发自身心的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然认识到“心为形役”,为什么还耽留不返?怅然悲伤,诗人的心已经累了,只想赶快回到安宁的家园,回归田园才是正确的选择。

“归去来兮,清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重驾牛下田耕作的决心是下定了。“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坏良臣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耘。登东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仕以归尽,乐夫子命复奚疑。”其忘情自然,不计生死,才能自由自在。《归去来兮辞》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他以前的田园诗或许受了时风的影响,但现在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归隐了。那种不食粟,不仕新朝,不与浊世同流合污以及避祸患于乱世的归隐,而更是人到中年后的归根,走遍千山万水,饱览桑之后的归返精神家园。归陷之士总还怀有再出的念头,之后的如唐朝终南山之隐士,以隐博后,以隐求仁,归根却是回到母腹回到母怀,静待重归尘土。“云无心以出同,鸟倦飞而知还”。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其忘成败,忘生死是基于对生命以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情,并非只是屡遭挫折后的消极沮丧,奄观厌世,而更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

《归园田居》五首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其写出作者初归田园的自由和闲适,写出了他辛勤劳动,以及和农民的亲切交往,下面是其中的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亦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松归田园。云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犬深巷中,鸟鸟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言溢于表。他把官场比作“尘网”和“故渊”,突出田园的平静和自然,表达脱离仕途重返田园的欣喜之情。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人的心愿已与农人一致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淡泊而悠远。“久去山泽游,浪莽林坚娱。”如今可以在林野纵情漫游了!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新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我欺”。移居南村,其乐融融,诗人随性而生,乐知天命的形象飘然而现。

可见,其归田部期生活,还是较为闲散的,一方面丰衣足食,另一方面因为刚从虚伪的官场中脱离出来,淳朴的农村显得特别的可爱和亲切。所以眼中和笔下的农村带有一些理想色彩。

但陶渊明的生命还在继续。历史也不会因陶渊明的静穆而停息。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国家兴亡,人民生活漠不关心?农村又果真诗情画意?

义熙七年(411年)至义熙十年(416年)间,时局发生重大变化,三月,卢循率部退还根据地广州。十月,卢循战败,投水而死,历时十二年的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军阀间继续互相倾轧。刘裕剪除异已势力,先攻荆州刺史刘毅,使之力竭自杀,车晋收复益州。义熙十一年,刘裕讨雍州刺史鲁宗之联兵抚裕,兵败后投奔后秦。这些成功,为刘裕的夺取东晋政权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些重大事件就发生在浔阳。

陶渊明自然平静不了。国运将如何啊?黎民苍生又会遭受怎样的劫难!但此时的陶渊明再非少年,仍然作了大量的祥和的田园诗。而其实由《命子》到《责子》已经反映出其惆怅了,作于此时的《饮酒》二十首等诗,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诗的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居,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论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笔云尔。

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痛苦的,是憋闷的但因为环境的险恶又不能明确的讲,故说是醉后消遣,醉后自提其乐,与时代政治无关。但不言而喻,这是其掩饰。诗组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主要是寄托了深觉而又难言的易代之感。

《饮酒》其一写于晋宋易代前夕。“荣衰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乐陵时,寒暑有代谢,人生每如兹。”他认为时代兴衰不固定,二者彼此替代。这自然是暗指晋朝之将更替。邵平原是秦东陵候,秦灭后,成立平民百姓,家里穷,于长安城东和瓜。因管理有方,瓜很甜,时称“东陵瓜”。邵平的荣蓑变化,暗示人世的变易和季节一样要代谢,是自然规律。通过的人会毫不犹豫在离开官场。显而易见其对自己离开仕途的态度。“忽与酒,日夕欢相持”。尽管认识世事的变化荣衰不定,但自己又无力挽回。东晋衰败已成定势,不能挽回,自己,日夕借酒遣悉罢了。

《饮酒》第二十首批判精神最强烈: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逢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诗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羲”捐伏羲,“农”指神农,诗人把上古社会作为理想社会,所以感叹羲农时代已经离开自己很远了,现在浑然没有古时的淳朴风气了。赞美羲农时代,是为批判当世的虚伪。鲁中叟指孔子,他奔走一生为了修补当时的社会,要重就恢复上古时代的淳朴风气的社会。虽然凤鸟不来,四海不太平,但因孔子的努力,礼乐焕然一新,洙泗,指流经鲁国的洙水和泗水。洙泗之间是孔子设教讲学,弘扬礼乐的地方。孔子后,其精深奥妙的学说渐渐为人们所遣忘。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很快迎来狂暴的秦代,《诗》《书》化为灰烬,“区区诸老翁”指秦汉之际的濡者,他们虽已老了,但仍在辛勤讲授典籍,传播文化。而在当代,六经如处“冷宫”,人们整天弛车奔走,竞相争名逐利,再也无人象孔子和他的门徒那样有志于人心世道了。当世的学风不正啊!人心不古啊!总之,羲农时代的淳朴再也看不到了,诗人故意以醉语作结,“我也自恨所说的谬误很多,希望世人宽恕我这个醉人。”这一灰谐的结束,既表现了诗人对人心世道的无奈,也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嘲解和自我掩饰。

《咏贫士》七首,《拟古》九首也强烈在抒发了晋宋易代的悲叹。“诗书座外,曰昃不遑研”。落魄之状,不思卒睹。“何以慰吾怀,赖古多前贤”。“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植山河改,柯叶目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动工无食,寒衣谁欲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悲哀之情,溢于言表。

表现陶渊明对东晋同情的哀悼的情绪最明显又激昂提是《咏荆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女孺皆知,在此作者肯定不是重复他,而是寄托了对晋宋易代的深沉感慨,愤慨刘裕用阴谋杀戮的手段篡夺晋室。思量得到荆轲那样的勇士为晋报仇。《咏荆轲》“金刚怒目”,露出了陶渊明性格中豪放的一面本相,也不难看出他的恩仇心事。

在农村也不尽人意,因为此时的陶渊明不再是隐士,他是地道的农民。在他回归田园后期物质生活越来越匮乏了,虽然终年劳累,却依旧入不敷出,不能解决温饱。年月的流逝,使他一天天地感受到体力的不足。年轻的欢欣难得再有了。这种生活和心态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在他后期的田园诗里。于是我们看到他另一形象,他体会了田家的辛苦,感叹着人生的劳累,逐渐怀疑天道,以至于“慷慨悲歌”。

《九日闲居》作于他的晚年,诗有小序: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情于言”。他写道: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喧风息,气澈无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寒华徒自容。敛襟独用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古代重阳节有饮酒赏菊花之风俗,但此刻的诗人已穷得连酒都没得喝了。菊花确实繁盛,却遗憾没有酒来浸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一去不复返,惆怅啊!伤感啊!酒能去除人们心中多种多样的杂念和烦恼,菊花能制止人的衰老,可是我这栖息于蓬庐中的隐士,为什么白白地看着时光流逝?酒器空空如也,积满了灰尘,我做人做到这份上!似乎隐约感受到了耻辱!一边是美景良辰,一边是贫穷无酒的诗人,两相对照,那种悲叹,感情可知。

《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诗中更可看出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极端贫苦,看到他的愤激与不平。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粉碎了他那闲适的田园生活,心中的痛苦,不平终于喷发: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黾  六九年,弱冠遇世阻,凡雨纵横至,收敛不盈  。夏日长抱机,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在三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根据自身的坎坷遭遇,诗一开头就对自古以来人们畏惧鬼神提出了怀疑。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从年轻时就想着“大济苍生”,而最终连自己也未济。原来“独善其身”也是那样痛苦!五十四岁了,我的家境如何?成后后缝乱世,中年丧妻,遭遇这样的处境不必怨天,当前的忧患要紧!身后之名不过过眼云烟。我慷慨悲歌,把你两位看作钟子期那样的知已。

《杂诗》十二首也回荡着悲凉之气。“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出月待人”。少壮应勉励自己有所作为,而不在此时空叹盛年已过的感慨。“念此怀凄切,无乐自换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冉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诗人无限怀念少年时的神思飘逸,如今,再也不能有新的幻想,不由满腹忧惧。

《乞食》可以说是其能耕生活的最后的写照。“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我意,遗赠副虚期。谈谐终日夕,至辄倾怀,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衡   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诗人的窘迫可知,但主人慷慨遗赠,客人恩报,却情逾自发之交,令人感动。“倾杯”赋诗,可见诗人仍不失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诗人可是从古人那里寻求自我印证和认同的精神支持,从古代社会里寻求理想的意境,构织心录世界的美好蓝图。他渐渐走向了“桃花源”境界。

《桃花源诗并记》的故事从皆知,不作赘述。其是作者在几十年仕途奔波和田园耕种,历尽沧桑后,在贫困交加,从现实中看不到任何希望之际所构织的代表中国下层知识分子和广大农民意愿的理想蓝图,管有局限性,但代表着陶渊明的追求和梦想,是在对社会对人生反思之后的设计,它象海市蜃楼吸引着在艰难人生颠沛,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之间无休无止地挣扎的中国文人。

当然陶渊明是复杂的,他的修着与博大胸襟造就了他的乐天知命。在《归去来兮辞》《杂诗》《饮酒》等都有体现。《挽歌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可见其以死的放达。

在诗人辞世前两个月,他写下了绝笔《自祭文》,其中道出了自己的生平,性格志趣和理想。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空,希谷怎么着陈。含欢谷波,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国,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情,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翟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曷日惜时,宠为世珍,没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已荣,涅光我缁?兀穷庐,醋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西龄,身慕肥循。从老而终奚所复恋。

作者确实一到世上使遭遇贫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其乐天知命,顺其自然,度过自己的一年一年,生活道路和人生愿望不同众人的,作者肯定了自已的生死观。其实,他是肯定自己的归田的举动。他无怨无悔!

可见,陶渊明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大济苍生”“独善其身”“慷慨悲歌”三个阶段,即心路历程三阶段。陶渊明是一位倔强的高尚的诗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自然也是一种价值观。个人属于社会,个人应该为社会服务,如韩信能忍跨下之辱而终成大事,为历史贡献了一份力量。但我们不必苛求他人。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按自己的活法生活便可。谁能强求别人呢?个人与社会本身有矛盾的一面,个性要全面伸张,必会不合群,便在社会上无法圆转。陶渊明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实在非隐居而不能独善其身,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当不了政治家,也是不合格的农民。也正是傲然不群的个性,其诗给晋宋诗坛带来一股清新气息,正因他真正有决不同流合污,决不卑躬屈节的骨气,其诗文才力转时弊,别具一格,又因为其无法不关注社会,其诗文才能轻描淡写中显出风骨,具有丰润饱满的内核,他的不事雕琢,作为对执意术理,旨作高深的创作流俗的一种反正,也因而具有深远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陶渊明小传》    潘水根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

《魏晋南北朝诗》  程千帆审定,程章炒编注,天地出版社。

《陶渊明诗精品》  黄祖民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中古文学神品》  龚斌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中华魂”华夏名人传记系列,陶渊明》 施园童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

 

 

 

 

 

 

 

 

 

 

 

 

 

 

 

 

 

 

 

 

 

论文写作提纲

题目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

―――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提要:陶渊明个性刚直,坦率,不合群,不适世。他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之路,创作了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诗坛一代宗师。陶渊明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大济苍生”“独善其身”“慷慨悲歌”三个阶段,即心路历程三阶段。本文通过详细论述,充分证明陶渊明是一位倔强的高尚的诗人!其诗给晋宋诗坛带来一股清新气息,正因他真正有决不同流合污,决不卑躬屈节的骨气,其诗文才力转时弊,别具一格,又因为其无法不关注社会,其诗文才能轻描淡写中显出风骨,具有丰润饱满的内核,他的不事雕琢,作为对执意术理,旨作高深的创作流俗的一种反正,也因而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   心路历程

文章结构

一、介绍陶渊明的出身,分析东晋等级社会、家庭背景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

二、详述陶渊明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充分论证他是东晋时期一个倔强的高尚的诗人。

1、“大济苍生”的梦想追求。

2、梦想破灭后的,选择“独善其身”。

3、过上隐居生活后,仍然“慷慨悲歌”。

三、总结全文:陶渊明傲然不群的个性,给晋宋诗坛带来一股清新气息,其诗文轻描淡写中显出风骨,陶渊明是一位倔强的高尚的诗人!

二 : 雨落浅渊

  夜晚的星空如流泪的眼眸水光迷朦却让人不由心醉

  柔风轻拂细雨飘飞谁的眉间朱砂似血眼泪却与愁雨一道滑落化为这无尽的浅渊

  听!雨落的声音然掩不住你饱含深情而又苍白无力的温润嗓音似百灵的歌声令人沉迷

  就像雨落浅渊溅起朵朵诱人寒梅清脆的乐声在空中回响缥渺淡然的意境已无人去体会

  雨落浅渊映你无悔容颜亦只余无尽愁怜

    高一:灵落

三 : 陶秋丰:浅议做网站的心态

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有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往往很少有人做到,于是做到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在成功的门外徘徊不前。

当然对于成功,不同人有不同的标准,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目标。不可一概而论,但显然,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诸如做网站,对于一个初入门的站长来说,500IP或许看起来难如登天。但是在通过努力后终于达到了这个目标,这不算是成功吗?但是对于5万IP的站长来说,即使是每天增长500IP,也不一定能够让自己心情舒畅。总希望今天一万IP,明天就两万,后天流量就赶上李兴平……

为什么排名很低?除了问自己以外,剩下的就只能去问搜索了。我不愿意去做一个佯装什么都懂的人,我也是个学习者,对于搜索我只能就自己的理解和经历来做自己的判断和优化。恐怕这下就要问我的理解和优化做的是什么,我能怎么回答呢?比如校内网,比如非主流。就如卖油翁说的“无他,唯手熟尔”

网络上关于优化的文章已经详细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但是为什么在看了这么多文章后还觉得毫无用处呢?在互联网中,每个人所能接受到的信息资源是非常平等的,这里信息不会匮乏,也没有太多的鸿沟。

一些人总认为肯定有高深的方法没有被人透露,那么浅显的道理已经不屑于看。是的,因为你不屑于,所以搜索也不屑于你。人对社会的改造是没有止境的,网站亦是如此。基本上现在的站长都是奔着孔方兄做的网站。在这个物质的社会金钱固然必要。但是过于逐利而忘本的行为就显得非常可笑。

一些人总是很急躁,为什么网站没有流量,逮着一个所谓的“高手”就恨不得拉住不放手。且不说别人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把自己的所思所学传授与你,即使非常热心,希望咱的国家尽快进入社会主义,也不太可能两句话就把事情给说清楚了。

就如一个人有非常好的向盖茨提问的机会,却满怀期望的去问了一句“请问怎么样才能成为世界首富?”,类似的问题诸如“你是怎么赚钱的?”这确实是非常好的问题,不仅彰显了提问者的“智慧”,还一定程度上难住了回答者。

其实这个疑问句可以改为一下句式:你把你的钱通通都给我吧,那样我就是世界首富了。很多时候,贫穷和富裕的差别,不在于物质,而是思想。教育越来越变成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不得不需要领导者和填鸭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拼了命的想去“为人民服务”。

以上为个人观点,没有仔细整理,不想详细论证也无益辩论。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本文标题: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柴桑奇人 浔阳大隐――浅论陶渊明的心路历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896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