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八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好方式

发布时间:2018-01-22 所属栏目:中国式家庭教育

一 : 家庭教育的好方式

  导语:在当今各种教育观念杂陈、功利主义盛行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值得教育界和每位家长深思。

  家庭教育的好方式

家庭教育的好方式

  一、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1.“棍棒教育”的抬头

  2011年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凭借《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讲述了自己如何采用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使两个女儿考入名校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除此之外,“狼爸”萧百佑也凭借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所谓的“萧氏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使三个孩子纷纷考入北京大学。从“虎妈”到“狼爸”,这种“棍棒教育”的再度抬头,一方面迎合了中国父母急切渴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好的。

  2.“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每位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希望,都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许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之外的许多重要的教育内容,造成部分孩子“高分低能”;还有一些家长迫于高考压力或盲目地认为西方教育一定比中国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出国读书,让孩子成为远离父母的“小留学生”,同样造成许多成长的烦恼。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在教育中没有形式上的追求,没有灵魂的升华,没有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只是成绩、实用和就业。

  二、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反思

  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有着不同的“形状”。

  对待孩子,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不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是使孩子掉入极度自卑的深渊。“狼爸”“虎妈”式的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是教育中的特例罢了,人们在看到他们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背后付出的努力。面对困惑,我们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不会爱,错把爱的方式当成爱本身。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有些家长则把关爱变成溺爱,希望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成长空间,只要成绩优秀,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偏执、狭隘,甚至丧失对家长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在中国当下“应试教育”和通关选拔的大环境中,家长更多的是把学习成绩的高追求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去实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有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也从不打骂女儿,只是在女儿每天回来跟她聊十分钟,聊的内容只有四个问题: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吗?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理解和关爱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的。

  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呵护,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的关系,是无条件的,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做一个好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

  “十句责备抵不上一句赞美”,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自己已经很内疚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谅解和支持。父母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一味地责罚打骂,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越管束就越叛逆。不仅是教师,家长也要学会罗森塔尔效应,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孩子跟大人一样,有独立的意识,而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意识操控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例如有些家长没征得孩子同意,就不声不响地给孩子报补习班,还有些家长为了弥补自己没上大学的遗憾,逼着孩子报考某个大学。而且多数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剥夺了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必要时加以引导。

  3.无条件地爱孩子,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三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这其实对孩子是一种误导。孩子可能会为了某种奖励而努力学习,一旦期望没有达到,学习的积极性就降低。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努力学习的品质。

  4.做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充分信任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很多来自家长的影响。儿童期的孩子,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陪伴;青春期的孩子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疑惑,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应该和孩子一起找到成绩不佳的原因,相信他是在努力着,不断鼓励其进步。对于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偏差,更应该多沟通,帮助其及时改正。

  5.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

  这一点对于当今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是分不开的。如果每一个家都充满爱、每一位父母都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世界就会更美好。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特别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家长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用爱和责任感化孩子。

二 : 家庭教育方式中的颜色物语

导语: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地发现孩子们本身存在的优点,多表扬他、肯定他、给予他希望,让孩子敢于憧憬梦想。看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在你的家庭中闪动着怎样的色彩光芒。

红色──希望
红色代表希望。在日本的家庭中,经常能够听到母亲这样对孩子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这句简单的话看似平淡,但传递给孩子的却是接纳、认可和肯定的信息,是希望,更是梦想。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行为引导的正面影响极为重要。
父母经常给孩子鼓励、希望,帮助其形成梦想,可以引导孩子逐渐地迈向成功。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点,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地发现孩子的优点,表扬他、肯定他、给他希望,让他敢于梦想。
黄色──快乐
巴尔扎克曾说:“爱情浓厚的夫妻所养育的孩子,往往富于爱情的特色:温柔、活泼、快活、高尚、热心。”因此,父母之间要充满爱意,相敬如宾,帮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点击注册,浏览更多精彩资讯
快乐的父母懂得将快乐的事讲给孩子听,不仅能使孩子明白快乐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知道如何去制造和珍惜快乐。另外,培养孩子各种兴趣,经常引导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也是得到快乐的窍门。只有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他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
橙色──温和、温暖
当孩子犯了错,或者在你情绪不好时,能否依旧温和地对待孩子,就要看你的修养了。
孩子犯了错,如果一时还没有认识到错误,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抵抗情绪。面对此时的孩子,父母要尽可能保持心平气和,听他说,给他机会把内心的怒气发出来,再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不要对孩子横加指责、冷嘲热讽。
有时,考验源于你自己。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艰辛,竞争的加大,你有时也会愁苦不堪,大发其火,甚至伤心哭泣。但这种情绪应尽量避免向孩子发泄,更不要随意流露出茫然、悲观之态,不要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看到你的笑脸,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色彩物语 家庭教育方式中的颜色物语


灰色──朴素

首先,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在学业上要高标准,在生活上要低标准。作为父母不过分讲究吃穿打扮,孩子亲眼目睹,自然也以你为榜样,在生活上力求俭朴。
其次,要尽量满足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一方面你要爱孩子,但爱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家庭的难处,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面对生活,并把孩子的目光引到学习上。
绿色──民主
绿色是民主、和平、融洽的象征。要当好父母,做好家庭教育,就要摆脱传统封建家庭的唯我独尊、搞一言堂的教育模式,应发扬民主,提倡家人平等,有事共同 商量。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切忌你一套我一套,弄得孩子心里生疑,无所适从。另外,要增加亲子交流,家庭事情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 比如看什么电视、节日到哪里度假、生活怎样开支等等,只有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知心人,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述出来。
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金色──光荣
家庭的榜样不可或缺,光荣的事例催人奋进。孩子永远是你最真实的镜子。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在思想品德和 行为习惯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榜样。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尊重、崇敬,并 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如果父母对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孩子自然就不会信服,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父母能够在自身事业上奋发努力,获得光荣的成绩,无疑也是对孩子最大的激发和鼓励。

三 : 刘勇赫: 一种来自未来的家教方式

来自未来的短信 刘勇赫: 一种来自未来的家教方式

我的女儿快4岁了,从她出生到现在,我没有带她去一个早教班上课。(www.61k.com)一方面,我本身就是一名亲子教育工作者,在家中我为孩子做足了充分的早期家庭训练,而且是“一对一”服务;另一方面,我也坚信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老师,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与她一起阅读了120本绘本,也为她发明了150种亲子游戏。我的女儿行为规范,思维敏捷,语言丰富,多次受到电视台各类栏目的邀请。这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亲子教育的“瓶颈”:本来,我最擅长的是亲子阅读和运用家中常见的物品组织亲子游戏,但当孩子已经体验过后,便会产生更高的学习期待,家中的教育形式需要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趣,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但是只能选择在闲暇的周末或少得可怜的假期,我于是坚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就在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给我寄来一份神秘的礼物。经过短信确认,她告诉我这是一个来自未来的益智玩具。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益智玩具的印象便是会唱歌的玩具熊。我曾经在《让孩子快乐的亲子关系》一书中,表述过一些国产劣质益智玩具对于孩子身体的危害,也对一些家长利用益智玩具摆脱孩子的做法表示抨击。可以说,我对益智玩具的印象一向不好,我坚持认为教具要通过父母或教育工作者自己来制作。

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拆解着快递包装,女儿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属于她的“礼物”,当我完全打开快递包装盒后,一个叫做“葡萄探索号”的小家伙让我们父女俩目瞪口呆。我见过很多的益智玩具,但是让人一眼就有好感的并不多。女儿抚摸着她的磨砂质地的时尚外壳,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外壳的设计很有一种后现代的感觉,让人会联想到美国的一些科幻电影,不俗气!我每次买玩具,都会要求女儿自己拆解包装,一方面她记忆深刻,一方面也锻炼动手能力。女儿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她的外壳,发现了里面的装置,她见过七巧板与魔方,于是她非常开心地指给我看。我心想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没有显出益智玩具的神奇。当我看了说明书之后,我才明白,它是利用Ipad作为屏幕,通过下载不断更新的app,来无限丰富游戏的内容。这种巧妙的结合让我顿生好感,也体现出了这家公司的奇思妙想。“葡萄探索号”的材质精良,我和女儿在触摸时都感觉非常的舒适,我们迫切地链接ipad,下载她的主打游戏。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教育,还是游戏,有趣性肯定是至关重要的。打开“淘淘向右走”的游戏,女儿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主角“淘淘”。“淘淘”在旅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她每次遇到困难都会请求孩子的帮助。我曾经讲过,学习兴趣一方面来自于形象教育,另一方面来自于学习者的成就感与价值感。“淘淘”的求助实际上是一种积极信号,一方面刺激了孩子思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积极情感。女儿表现出了对于这个小游戏的喜爱,这其实是教育与训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淘淘的困难是具体的,比如他希望从一个低的地方上到一个高的地方。这时候他显示出来他想要一个梯子,这个梯子是用七巧板搭成的。女儿自觉地就拿出了葡萄探索号里面的七巧板,照着屏幕上摆放的梯子图形搭建起来。在屏幕的最下方,显出了女儿搭建的进度,而且提示了女儿下一步该如何操作。这样的细心“示范”,其实也给家长们做了榜样。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快速接受一个新的技能,却没有帮助做好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之一便是示范。游戏设计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在开始阶段便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亲子共同面对屏幕,所以游戏过程中,亲子互动也非常方便,我于是和孩子一起踏上了“淘淘之旅”。

来自未来的短信 刘勇赫: 一种来自未来的家教方式

总体来看,这款益智玩具同样适合更大一些的孩子。比如里面还有一个小游戏叫做“旋转吧!魔方”也非常经典,屏幕会记住我们摆弄完的魔方,并一步步教孩字还原成最初状态。这个游戏其实不单单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其实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情绪与耐性的训练。我们在探索号上,还发现了一对模拟“班得瑞鼓”,在音乐声中,我与女儿一人敲一个鼓,在屏幕上音符落下来的瞬间,我们敲打出了属于亲子互动的快乐。

我不得不承认“葡萄探索号”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益智玩具。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重新看待我们的教育。正如总理说的“互联网+”理念,“葡萄探索号”便是“互联网+益智玩具”的典范!时尚、有趣、易学、启智是我对她的评价,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科技的引领下,探索号将带领孩子们探索出一片新天地,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它多看,多听,多想,多做,培养出更加出色的综合能力,为幼小衔接,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祝愿这一款来自未来的益智玩具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快乐。

文/刘勇赫 亲子教育专家、“猴爸之家”创始人、《奶爸经》作者

四 : 家庭教育中的八个大于号

家庭教育中的八个大于号

一、理念>方法

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莫过于不论是年老的祖父母还是许多年轻父母,其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凭感觉、摆权威或是随大流、赶时髦的摇摆状态,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这是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我们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哲学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作文章,获得的只是一鳞半爪的破碎的东西。

从理念上,现代家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园丁型的,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功,但父母最难,因为它要求父母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第二类是懒汉型的,不懂教育,也没什么责任心,不管不问,靠天收,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一样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传统自然主义的;第三类是倒帮忙型的,不懂教育却特别有责任心,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分钟也不停止对儿童的戕害,大量失败的孩子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这是扼杀人性的主义。

三种理念也就是三种思维方式,孩子优秀就优秀在思维方式上,成功从父母开始,就是从父母的理念开始,

我要说:理念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二、兴趣>知识

由于缺乏最高理念,于是一些次要的东西便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许多父母都被这一巨人的声音所蒙倒,现在行不通了,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也不会自动地改变命运,出色地使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许多父母还在逼孩子走一条老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学,而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条途径:兴趣。如何出色地使用知识,答案仍然是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从心理学上讲没有一个人不爱学习,关键在于学什么怎样学,如果把求知的欲望给培养没了,那还唱什么戏啊。

求知途径是:兴趣──爱好──痴迷,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到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脱颖而出的优势,优势就是人生大势,没有优势那就等着平庸。

三、状态>能力

智力是许多父母脑海里另一个根深蒂固的信仰,于是不惜一切手段造神童。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但不等于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够成功了。现在许多父母已经意识到最终还是能力重要,所以看重素质教育,并且接受了情商概念。我在这里不用情商>智商,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太专业了,大部分人对它的理解都比较模糊,而“状态”更形象,它比能力更重要。

我们都有一种体验,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声音、动作、食欲全变了,而一旦恢复,又神清气爽,理想的云帆又高悬起来,这就是状态。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也看到,运动员不在状态时,便出不了成绩。能力不重要,如何出色地发挥能力才重要啊!

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灵气,活泼、浪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在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厌学,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唠叨、逼迫、打骂、讽刺、父母之间的争吵早让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发挥,完全是一种病态。不在状态,奢谈什么成长,什么未来!说真的,成人身心疲惫已经够不幸了,如果从儿童开始就是身心疲惫的状态,就是机械的状态,父母把孩子带到世上做什么啊!

孩子状态好,比什么都重要,一好百好。有父母说起孩子,“要他学习就死了,要是做怪事马上就活了”,找到状态谁都会活的,哪里让他活哪里就是他成长的方向!

我们都渴望回到童年,不就是渴望童年的状态吗?请父母们相信,大凡一个能作出成就的人都是永葆童心的人!保护好孩子的童真状态是父母的责任!

四、品德>分数

当把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都撇开后,发现最核心的还是人为什么会成为人的人格问题。能力、专业、学识主要是帮助我们解决做事的问题,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你很难有做事的机会,或者是做不长。中国传统的教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就是成人,一切从修身开始,这是人生最低目标。

人格中个体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劳动,社会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同情,引深为博爱。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真是天才的哲学论断。人是活在意义中的动物,所谓意义就是价值,价值是如何诞生的?劳动中得来,任何有欣赏价值的或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是因为凝聚着劳动。只要劳动中我们才学会真正的感恩和责任,我们的孩子得到太多免费的东西了,于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价值,最终人生没了价值。

从心理学上说,马克思的话一样是天才的论断,劳动是内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联系,被剥夺劳动的人失去的不将是价值而将失去人格,成为心理健康最低下的人。另外,剥夺劳动也就是阻止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同样造成心理健康低下或扭曲。

美国的家庭教育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父母每周一次贴出要孩子干的家务劳动内容,检查完成情况,给予家务报酬,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劳动是中国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中国父母能看到的就是“作业做没做”“考了多少分”。被母亲逼学习而杀死母亲的少年犯徐力他只自豪两件事,一是给一位孤寡老人做过饭,一是在母亲生病时搬过煤气罐。

一切恶劣品德从好逸恶劳开始,如果父母正在培养这样的人,那,这个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五、空间>爱心

卢勤总结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说到底“三小”是“一小”:心灵空间的狭小。

《一生的保证》这本书把空间原理作为十七大成功哲学原理之一。人生活在自然空间里,我们的成长就是对空间的进军,我们又生活在心灵空间里,我们的成长还是精神体验的扩大,这两大空间的拓展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真正健康地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啊,可爱心带来的却是亲子关系的一片紧张,不满者有之,怨恨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仇杀者有之,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处在从含在嘴里怕化了,到家破人亡的两个极端阶段。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心理营养不良、心灵枯萎、心理夭折而离开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许多父母以各种理由把孩子捆在学习上,告诉孩子未来社会多么多么竞争,孩子几乎没有自由,除了疲惫的学习,任何体验都被“爱心”斩断,没有体验哪有思维的成长?哪有空间的扩展?当孩子最终对一切都无所谓时,父母无回天之力,心理咨询也同样异常艰难,一位十六岁的中学生说“我不知道什么竞争,我现在就不想竞争了。”

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拓展空间和处理空间中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练,它靠什么打未来?西方谚语“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正是对空间最深刻的认识。

空间在人格心理学上也意义重大,人的素质多大来源于业余活动,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时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空间味着一个人的安全范围,它带来的问题是被动、束缚、控制,这种人长大了只能做机械的事,并对爱人有疯狂的控制欲,伤害家庭伤害下一代。而和谐宽松的家庭其孩子则冒险、主动,并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很容易获取成就与幸福人生。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六、感受>道理

当今许多父母很难忘却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们把孩子当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对象;把孩子当学习机器看,是需要填鸭的对象,但绝不会把孩子当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对象。他们不愿意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庞大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父母根本就是蛮横不讲理,他们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讲道理。

一份调查显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唠叨,“一天到晚就讲些破道理”“大事小事都要讲一百遍”“从幼儿园讲到现在”,这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

人是情感动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从心理学上说,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们的成长,而是感受引导着我们前进,孩子尤其如此。

当孩子说“我饿”时,父母说“才吃的,不饿”;当孩子说“我热”时,父母说“今天不热”。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还会把更多负性情绪带给孩子。当你问玩笑地问“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满脸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他的感受是:爸爸还是妈妈做了什么坏事吗?当你说“我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学,你知道吗?”孩子的感受却是:家里的钱都被我用来读书了,爸爸妈妈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应该读书。当你说“这次考试那么差,不许玩!”孩子的感受是:我学习学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无用的人。当父母天天吵架时,孩子的感受是他们不爱我。当父母随意侵入孩子的个人空间时,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这个世上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我是没必要存在的!

我们都说,“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亲子关系不好是从哪里开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它是亲子障碍的第一杀手!不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慢性毒药,当孩子的感受被忽略被否定时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动被阻断,他的沮丧、对成人的不理解、对世界的恐慌将长久地笼罩在心头,不要说学习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致,像软骨病一样瘫痪了,父母把心掏出来,孩子无动于衷!

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七、习惯>神童

我们对于奇迹的盼望可以说烙在基因里的,人类对自身奇迹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国人的神童情结尤其重!在生命中能与生儿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经历实在不多,如果能生个神童的话,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可实际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为归于平淡本身就是不幸。

全世界各国的神童事迹都证明了神童并不神奇。因《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而出名的德国奇才卡尔.威特8岁时运用6国语言,并通晓五门学问,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大学,16岁获博士学位。至此他成功了吗?23岁他发表了《但丁的失误》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而不是人们期盼的大科学家,这样一本学术著作奠定他是伟大人物吗?充其量“小作”而已。韩国宇宙级神童金雄熔三岁多就入汉阳大学学习,四岁到日本电视台表演,3分钟解决了一道不定积分的大学试题,全世界为之惊骇!但17岁参加高考,在录取生中他名列倒数。神童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只不过贡献了一个奇迹现象,说明人类大脑的潜力无限罢了。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点也不错,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单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父母都做不好,谈什么培养神童?

可以说,父母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培养恶劣习惯。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饭、洗衣、接送上学,小到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孩子除了形成依赖的习惯,没有其他行为的机会。有些父母想培养孩子预习、复习、作笔记、按时作业的习惯,但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从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说教,有些父母自身恶习太多,都导致习惯培养的失败。

习惯意味着意志力,意味着自我控制力,意味着效率,意味着一切是自然: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哪怕是一个良好习惯!

八、关系>一切

前面的七个大于号涉及了理念和方法,但它们最终都体现于教育的关系之中,你对子女的一切期望最终都要通过关系来传递!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与其它事物发生关系而存在,一切科学研究也都是对关系的研究。

什么是家庭?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不好就是指家庭的成员关系不好,好家庭就是好关系。当你跟孩子关系好时,孩子的教育就成功,当你跟孩子的关系很糟糕,教育就陷入困境。而且关系是内在的并不是形式上的,当夫妻关系不好时,当祖与父辈关系不好时,也都是亲子关系不好。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亲子和谐的教育,一切不成功的教育都是不和谐的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何哉?因为成长就是一个儿童跟这个世界联系的加深,当儿童向这个世界进军时,他首先考虑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三大基本需要都是亲子关系体现出来的,孩子就是亲子关系之树上结的果实。儿童是在三大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母子关系、家庭关系、伙伴关系,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提供、维护、发展这三大关系,以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当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严重营养不良,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心灵枯萎直至夭折,离开正常社会生活。此时任何智慧和关爱都传递不过去,任由父母伤心、后悔、惋惜、无奈都没有用。

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空白的画板,而是特殊材质的空白画板,当我们拿起“为人父母”这根笔时,就会发现画板变得很油滑,不愿接受父母想写的那些谆谆教导以及美好的期望,而且这种抵制是长期的。也就是说即使有了雷劈不断的生物基因所铸就的最博大最浓厚的亲子关系,孩子仍然只吸收他需要的,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关系管道而全盘接收,强行闯入就破坏人格。家庭教育的八个大于号真正是基于人本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解它就抓住了家庭教育的纲,实践它不仅是对孩子最大的恩典,也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保证,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为人父母都是生命中最有成功价值的经历!



本文标题:八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好方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485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