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朱永新:六千万留守儿童存在的四大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13 所属栏目:社会实践

一 : 朱永新:六千万留守儿童存在的四大问题

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www.61k.com)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等,令人触目惊心。 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数千万的乡村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缺乏亲情抚慰。以贵州某地为例,该市的留守儿童65%一年见一次家长,16%几年没有见过一 次家长,22%一年才和家长通话一次。在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在父母多回家看望、给钱、购物、出去旅游等选项中,100%的孩子选择希望父母回家,对父 母的思念是孩子们最大的“心伤”。

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疏导。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年迈老人只能尽力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对留守儿童情感关怀相对欠缺,而农村学校教师 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加之山村居住分散,乡亲邻里关系相对淡漠,留守儿童普遍缺少倾诉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问题。

意外伤害比例高,生命健康遭受威胁。去年一年,贵州某地有42.1%的留守儿童遭遇过烧烫伤、虫蛇咬伤、溺水等意外伤害。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曾被不法分子敲诈钱物、教唆逼迫寻衅滋事、实施性骚扰等。

缺乏有效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与行为习惯存在偏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72.5%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上存在不公平现 象,53.0%认为诚实守信的人容易被欺骗,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的感知较为悲观。对某小学的调查显示,68.2%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 以下水平,5.4%的留守儿童存在吸烟、喝酒、打架、早恋等不良行为。

留守儿童面临的许多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儿童成长期的有些缺失会深刻影响其一生,而且 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无法弥补的。在“十三五”期间全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6000万留守儿童的发展与福祉,也是未来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建 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监护人缺乏强制性执行条款,对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缺乏硬性 规定;民法中规定的监护制度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虐待罪、遗弃罪等规定也不够充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没有落实农民 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应该尽快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护人的条件、权力、责任和义务,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认定和处罚要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大宣 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亲子团聚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 化当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聚集市场发展要素,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 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制定政策,鼓励父母携带子女外出务工或者父母一方留在子女身边。建议对携带子女外出的农民工父母或一方留在子女身边的农民工夫妻,进行适当财政 补贴。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合法权益,使得外来务工子弟能与本地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同城待遇。

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根源上消除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目前处于监护不良状态的部分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童年的长度反映一个国家的高度,儿童的境遇反映着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十三五”期间,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儿童不再留守。

本文来自于作者博客

教育思想网读者群:299487468

二 :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摘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具体分析相关原因、表现和解决措施

关键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原因留守儿童的表现、政策及建议 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和关爱留守儿童

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

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一切不断飞速地进步,带动着整个社会充满特色的元素。然而,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一个重要的关注的现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让大家不断去关注,呵护新一代社会的接班人,成为尤为重要的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于开展教育工作也颇为重要,已经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似乎并不现实。因此,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课题。在河南信阳的夏令营里,卢勤就以母亲的名义对孩子们说:“要知道,城市的每一座高楼都有你父母的心血,每一条马路都有你父母的汗水,他们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你们不要怨恨他们;他们为了建设国家,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而出去挣钱,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父母不在,你们反而有更多机会照顾自己和老人,变得更加坚强,更能适应社会。你们要把不满和怨恨变成一种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心理疏导,孩子们从委屈、怨恨到愧疚、自豪,逐渐懂事成熟。

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因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冷漠:缺少应有的热情、情感与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对生活境遇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感觉不到欢乐也感觉不到伤心。

2、自卑: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才智不如别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做什么事都缺乏信心,担心做不好,怕被人耻笑。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或下降,则处处贬低自己,孤立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

3、压抑: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

4、敏感:对教师批评或同学评价,反应十分敏感,在感情上与别人疏远,并且不信任别人,更进一步,会把别人看成是问题的根源,从而易对他人产生迁怒和怀疑。

5、孤独:有时会出现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的偏差。过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过低,则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深怕被人看不起,进而产生了与他人难以沟通和了解的感受。

6、嫉妒:对于他人在学习、才能、教师评价等方面优于自己而感到愤怒和怨恨。

7、情绪不稳定: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受不良情绪所左右,大喜大怒,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后果。

8、厌学:有些留守儿童受外出务工父母的影响,产生“读不读书一个样”、“上不了学就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一样挣钱”的思想和厌学情绪,从而逃学转而迷恋网吧。也有些留守儿童害怕上学,甚至拒绝上学,如果强迫他去学校,就会使其焦虑重重、心神不定等情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1、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从上述的中,,在我们前面所阐述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特点,对于如此我们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这些种种的特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教而有法。未来我们将会是人民教师,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在教育心理学上多下功夫,及时了解、洞悉学生的心理并能给予很好的辅导与帮助。我们要用心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对他们以爱得鼓舞,我相信我们的有这样的能力,呵护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的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沟通亲情。经常和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亲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

  其次,学校尽责,实行“全员育人”。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第三,社会尽力。加强广泛宣传,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等方式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总之,当“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才能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才能让他们重拾失去的生活信心,才能为他们找回曾经残缺不全的爱,才能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宝林镇 邓媛;

《中国教育报》、教育网站;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刘丽丽;

三 : 当代留守儿童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宁化二中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在当代中国,当社会改革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同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认同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不同的逻辑。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无疑是一辆迟到的“马车”,负重太多的车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沿着“前车之辙”顺利前行。建国以后,中央政府适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构想。重工业导向的战略使得我国很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强国的战略联系的“高强度的积累模式”保证有限的资本支持工业和城市发展,共同形塑了“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的总体性社会城市单位制及农村公社制作为基本的支持性设置使得城乡间的资源和人口社会流动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同时,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重工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必然转向,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量的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会遭遇瓶颈;导致了经济结构出现了“重、轻、农”比例失调的问题,“非农产业部门在产值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增长缓慢”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从乡镇企业时代“离土不离乡”的流动模式到后来的“离土又离乡”的流动模式,其命运起起伏伏。在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过程中,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庞大群体,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触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那些没有条件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的大量儿童则留守在农村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目前中国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调查中发现,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在某小学调查时发现,有20%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各班倒数几名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惑。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指导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奔波在外,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他们的性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

由于代沟所致,这些留守儿童平时很少和监护人谈心,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受到委屈就憋在心里。有的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不合群。

在留守儿童中,有19%的人从不与同学、老师、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欺负后,有27%有人表示非常恨欺负他(她)的人,18%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

如此多的儿童留守在农村不能不说是中国的世纪之痛,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人口问题,劳动力问题,户口问题等等也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的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引起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张世平说,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现阶段中国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建议加大法律保护监督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有效实施。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把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目标体系。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任玉奇领衔提交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议案,建议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在议案中,任玉奇代表提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20%,有55%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因此,应该把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声中,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政策并提高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四川省将加强政策推动,积极建立起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政策支撑体系。这意味着一些省份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不再停留在关爱层面。

从政策层面来说,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另外涉及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在江苏、浙江的一些富裕地区,已经有了一些政策。在湖州,企业给那些已经成为技术工人的农民工提供住房,鼓励他们接子女来城里读书,不收高价学费。在义乌等地,规定企业必须给农民工一定社会保障投入。

以上各种呼声和一些解决办法反应出大量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必须正视这样的问题。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对人口问题的忽视必然导致更深远的社会问题。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个案:

在2007年07月17日东南快报中有这样一则文章“征集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你是一名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吗?你的父母是否都进城务工,把你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暑假里,你是否也希望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上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那就赶紧报名参加我们的“海西留守儿童亲情夏令营”吧!”

“如果你是一个有爱心、有热情的社会人士,那就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吧,给农民工子女们当一回“志愿妈妈”或“志愿爸爸”。“海西留守儿童亲情夏令营”将通过组织“志愿妈妈”“志愿爸爸”与“留守儿童”心手相牵,走进宁德少先队精神体验营,体验“尽责任、爱集体、勤体验、善探求、惜生命、勇自强”的精神;亲近闽东自然风光,感受闽东亲水游的魅力。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体验社会关爱,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与同伴交往、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009年5月29新华网“甘肃年内将建成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 今年初,甘肃省将“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列入2009年政府主要工作任务,省政府批转了省妇联“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百分之百覆盖行动”实施方案。4月,“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百分之百覆盖行动”正式启动,计划投资2452万元,在全省1226个乡镇各建一所“留守儿童之家”。目前甘肃省财政已经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安排年内建成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同时,将继续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动员机关、企业、各社会团体和爱心组织、爱心人士捐建一批“留守儿童之家”。甘肃“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百分之百覆盖行动”目前进展顺利,“留守儿童之家”年内将覆盖全省的1000个乡镇。全国妇联已将甘肃列为全国首批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试点省,已协调解决到位100万元建设资金。

一种声音,一种呼唤,让在家中缺失亲情的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抚慰,爱心的培育必然开出爱心之花。

虽然不论群众团体,政府机构和社会人士都在对策上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在解决对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上仍是治标不治本。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明确政府责任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明确家庭责任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代发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三、明确学校责任

培育新一代新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明确社会责任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5、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各级妇联组织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或“代理妈妈”活动,组织动员各界妇女如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或“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基层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开展青年志愿者、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四 : 化解儿童心理问题的好方法

生活中,父母往往对自己孩子的发热、咳嗽、打喷嚏过于关注了。无可厚非,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生理疾病的确是头号敌人。而单纯关注孩子身体状况是不够的,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但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那么,对于孩子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父母该通过哪些手段进行疏导和化解呢?

1、受屈孩子的安抚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如,小勇从幼儿园回家后,一直不高兴,妈妈问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说:“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刘娟的,可是老师硬说是我打的,真气人!”这时,我们可以接着说:“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师硬说是你打的,是气人!”小勇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边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安抚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孩子的情绪便会趋向平静。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一个劲地追问:“老师对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清楚?!你怎么这么蠢?!”

对面这样追问和责备,所起到的作用只会使孩子倍感感不满和委屈,使孩子负性情绪的能量成倍地增长,可以说父母的这种解决方法无疑等于火上浇油。

2、允许孩子自然流露各种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并且我们要鼓励孩子他们这样做。

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必须区别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

有的年轻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里难过时大哭不已,往往会遭致父母们的讥笑或者压制:“男子汉也哭,羞!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如果长期地经常这样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3、玩具也存在心理问题矫治功能

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1)积木、棋类、串珠

玩这些玩具,需要“心静”,因此能让孩子改变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问题。经常玩这类玩具,有利于培养毅力和注意的坚持性。而这些玩具,对于那些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来说,会更容易令他们沉迷于此,而失去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们就越发变得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

2)制作性玩具

制作玩具可以纠正孩子急躁的脾气。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脚,“破坏性”很强,他们如果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会慢慢培养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3)新奇玩具

给内向的孩子买些特别“好”的玩具,让其有“资本”吸引其他孩子,并从中获得与人交往、分享的快乐。

4)动态玩具

给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提供动态的玩具,如惯性玩具、声控玩具等,让他们在轻松、自由、不受压制的游戏氛围中追逐汽车、飞机、坦克,踏着童车四处转,并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

另外,有些孩子存在着某些心理行为问题,这时我们可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矫治,例如:纠正孩子怕黑的游戏,将房间里的灯全关上,在黑暗中进行抢球比赛,看谁抢得多。多次活动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此外,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为提高升学率采用题海战术,学生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片面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对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对挫折不知该如何面对,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致发生极端的行为。

儿童出生气质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易抚养型、中间缓慢型、难抚养型。易抚养型儿童天生乖巧爱笑,正面情绪比较多,适应能力比较快;中间缓慢型儿童适应性慢,能忍耐,心理变化不容易被发现;难抚养型儿童爱哭闹,坚持性特别高。与易抚养型相比,中间型与难抚养型心理更脆弱,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问题。

五 :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我国农村,由于就业机会的缺乏以及务农收入的低下,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到城市里面去寻找工作机会。[www.61k.com]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在于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很多心理问题。

也正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普遍,很多儿童成为了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乏让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危机,然而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父母们为了生计往往也无法为孩子排忧解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差,一方面是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劳动强度大,监管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的厌学、逃学甚至过早流入社会。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学习也是让人最头痛的,成绩不好反映给家长,家长管不上,反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老师如果管得太严,孩子又不听,所以造成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

2、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可或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缺。[www.61k.com)对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讲,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父母才能有效解决。而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充分给予孩子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帮助,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多孩子甚至都希望父母能在家中而不出去打工,或者能跟在父母身边。许多留守儿童非常渴望亲情、父母的关爱。

3、心理问题增多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从调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在家不听监护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我行我素。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孩子的成长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4、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缺乏管教的结果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儿童”。多数监护人因为自身和各种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往往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对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致使留守儿童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打架斗殴等违纪违法事件也呈上升趋势。(www.61k.com)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长期从生活中缺席造成的。孩子的童年本该是充满乐趣的,但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就缺乏必要的乐趣。因此,父母在外出挣钱养家的同时,也应该多找出时间来陪陪孩子,预防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2013年11月

本文标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朱永新:六千万留守儿童存在的四大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319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