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30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17-09-22 所属栏目: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一 : 30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答案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儿童很多的心理行为症状的变化是与这一阶段的年纪相对应的,有些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失。 对

2、儿童的很多行为问题主要是其个体的原因,与家庭关系不大,因此可采取个体辅导的方法,家庭不必参与。 错

3、对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所采用的辅导方法与成人一致。 错

4、儿童的行为偏差比行为障碍更为严重,需要进行治疗。 错

5、心理动力学的主要代表任务是弗洛伊德。 对

6、行为主义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实验性,很容易被操作和应用于实际,因此得到了非常广泛的相应。 对

7、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中,社会环境是基础,生物因素是基本导向 错

二、名词解释

1、行为偏差

行为偏差是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 情绪或行为偏异,是暂时的,通查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如遗尿、害怕某些事物、害羞、爱发脾气等

2、行为障碍

具有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持续实践较长,通常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如孤独症、多动症等。

3、广义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4、狭义的心理健康

健康是身心、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三、问答题

1、行为偏差和行为障碍有何区别?

行为偏差的临床表现:第一,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在这之前或职后表现都不明显;第二,无论是情绪还是行为问题,通常表现都不明显;第三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通常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或生活环境有。 行为障碍的临床表现:第一具有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并且其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精神性的。第二,持续时间长久,通常不会随年龄增长自行消失;第三,许多问题与家族继承性有关,通常在一些直系亲属中可以找到相关或类似问题。

2、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有何特殊性?

(1)家庭参与的重要性

因为大部分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等密切相关。

(2)根据儿童的特点开展教育和辅导

态度上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方法上要采取儿童乐于接受的方法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如“游戏疗法”

(3)注意躯体的变化

3、试论述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的因素。

第一,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其中,生物因素是基础,决定了个体基本形态构造,又影响着个体习惯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获得。后天社会环境(文化习俗、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学校等)给个体心理发展提供基本导向,和生物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心理行为走向。第二,文化的角度:家庭-学校-社区模型

第二章

一、判断题

1、学前期是加强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时期。 对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主要对象是不正常儿童。 错

3、口头赞扬、温情的轻拍、拥抱等是属于活动性强化物。 错

4、榜样学习法源于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对

5、无论是正强化还是惩罚,强化都应该及时。 对

二、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是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前儿童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积极强化法

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当个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获得了积极强化。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是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它是从强化一种与最后新行为稍微接近,且其出现率稍高的反应着手,连续强化最接近新行为的反应并消除前一个较接近这个行为的反应,从而最终建立起这个新的行为的过程。

4、代币管制法

它是积极强化的另一种形式,指利用代币作强化刺激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代币指的是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现物品的证券,它可以有许多形式,如小红旗、塑料片、五角星、记号、数点、2分票以及其他有着明确单位的东西。

5、负强化法

这是一种通过取消厌恶刺激以增强受指导者进行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的行为治疗技术,也就是说若儿童发出某一种行为,结果可避免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6、榜样学习法

我们通常将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清除不良行为的方法,称为榜样学习法。

7、间歇强化法

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偶然地而不是每一次都对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8、惩罚

惩罚法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撤除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

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9、消退

是指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强化,若此时这个行为之后并不伴随这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10、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

我们通常将彼此对立、不会同时发生的一对行为称为不相容行为。我们选择的一对不相容行为,一个是要减少的不良行为,另一个是要增加的良好行为,那么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增加另一个积极行为;或在增强一个积极行为的同时,必然使一不良行为减少。

11、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就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有机会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暴露问题,并从中自我解除精神困扰的一种教育方法。

三、问答题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具有哪两层含义。

具有预防和矫治两层含义:一方面教育者要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及早发现异常发展的儿童及问题行为,并在可能情况下给予适当的矫治。

2、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有哪些注意要点?

(1)指导的主要对象是有行为偏差的正常儿童。

(2)指导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3)指导需要和谐民主的环境。

(4)要有独特的指导目标。

(5)采用灵活的指导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有哪些?

(1)快乐向群

(2)积极参与

(3)好奇求知

(4)天真活泼

(5)坚持性和毅力。

(6)不怕失败和用于探索。

4、简述增进学前儿童合理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积极强化法、行为塑造法、代币管制法、负强化法、榜样学习法、间歇强化法、社交技能训练、

5、简述减少学前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惩罚法、消退法、间歇强化法、榜样学习法、游戏治疗

6、积极强化的操作程序是什么?

(1)准确选择所要强化的行为。

(2)合理挑选强化物。

(3)适度运用强化。

(4)逐渐脱离强化。

7、简述行为塑造法的实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确定具体的目标行为。

(2)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3)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

(4)设计塑造步骤

(5)正确进行操作。

8、简述代币管制法的实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选择目标行为。

(2)建立基线。

(3)需要选择用于作为强化的代币工具。

(4)选定支持强化物。

(5)拟定代币交换系统。

(6)根据学生的行为方法筹码。

(7)经过几周后,进行评估,相应地进行调整,取出一些旧项目,增添一些新项目。

(8)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随时对于不当行为给予惩罚。

(9)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

9、简述榜样学习法的实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2)正确实施示范。

(3)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4)确切记录幼儿的模仿情况。

10、游戏治疗要遵循哪些原则?

(1)治疗者应与孩子建立温暖、友善的关系。

(2)治疗者要接纳孩子真实的一面。

(3)治疗者在与孩子的关系中,要建立宽容的感受,让孩子能自由表达所有的感受。

(4)治疗者要善于辨识与反映儿童的内在感受

(5)治疗者要尊重孩子能够把握机会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6)治疗者不要企图用方法来指导孩子的行为或谈话,

(7)不能操之过急。

(8)治疗者只能定下一些必要的限制,这些限制是为使治疗符合真实生活世界。

11、消退法的实施程序。

(1)选择好要被减少的行为

(2)选择消退的行为要明确具体,不要计划一次改进所有的不良行为。

(3)在消退过程期间,行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能会变得更坏,这时要坚持。

(4)尽可能选择一个能认为控制强化物的行为。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绪,常常表现为没有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

2、依恋替代

孩子特别喜欢的一件东西,可以给予孩子安全感、舒适感、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比如一个旧的玩具熊、一块磨得发白的毯子等。

3、性别角色错位

性别角色错位,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行为与自己本身的性解剖特点相反,也就是说男性具有女性气质及行为,女性具有男性气质及行为。

二、问答题:

1、联系实际,分析造成学前儿童羞怯、胆小的原因。

(1)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往往是家庭教养中过于保护造成的。

(2)气质的原因

(3)与人接触太少,缺乏锻炼。

2、对于有焦虑问题的儿童,有什么对策与建议。

预防和矫治儿童的焦虑应主要运用教育矫治的方法,促进亲子间依恋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不溺爱不体罚,培养其良好个性,多为儿童创设户外活动和游戏的机会;注重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形成,努力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睦、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

3、对于羞怯、胆小的儿童,有什么好的建议。

(1)注意事件发生的整个情境,而不要专注于该儿童的个性或其所有行为上。

(2)给孩子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3)鼓励儿童参与那些可以增进其自信心的活动。

(4)对儿童的独立而自信的表现加以赞赏。

(5)鼓励儿童多与同伴接触、交往。

(6)在可能的情况下, 帮助儿童熟悉可能出现的困境。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消退法纠正儿童的依恋替代倾向。

主要运用教育矫治的方法,促进亲子间依恋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注意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不溺爱不体罚,培养其良好个性,多为儿童创建户外活动和游戏机会。注意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形成,努力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

5、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纠正?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皮肤过敏、躯体问题造成的,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负担过重、教育方式不当、受惊吓等。对睡眠问题的预防和矫治应注意合理安排幼儿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引起惊恐和焦虑的精神紧张因素以及减轻压力和负担,提醒家长要施以正确积极的教养方式。

6、导致学前儿童进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父母太重视孩子的食量,却不知孩子之间的进食量差异很大。

(2)年幼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而对一些较粗硬或需细嚼慢咽的食物没有兴趣。

(3)成人过分迁就孩子的喜好,养成孩子偏食的习惯。

(4)当儿童换牙或生病时,也会影响食欲。

(5)一些孩子对某些食物会有过敏反应,如海鲜等,这也会导致偏食。

(6)不良的进餐环境导致孩子情绪不快,从而影响食欲。

7、举例水明怎样运用不同的矫治方法来纠正儿童的饮食问题。

针对胃口差的儿童可以通过增加活动量,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搭配等方法。 对于偏食的儿童通过树立榜样,鼓励和表扬进食其他食物等方式。

对于不良进食习惯的儿童通过规定进食时间,鼓励自主进食等方式。

8、咬指甲的儿童有一些什么样的特殊表现?我们在纠正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孩子在咬指甲时一般是无选择性地咬十个指甲,被咬过的指甲常变得短而参差不齐。有些孩子当注意力被某种东西所吸引或在他们精神紧张时还会咬随身的

30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答案_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其它东西,如咬铅笔和手帕等。

在矫治时应注意:1弄清原因,对症下药。2正确教育吗,切记粗暴,3厌恶疗法。

9、导致性别角色错位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生理特性异常。二是环境、教养、及心理因素。

10、“口吃”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口吃形成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大类,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如错误模仿、过度紧张和焦虑、强制改正左利手的习惯等。

矫正方法:

(1)了解儿童的病史、精神及躯体状态。

(2)消除引起儿童紧张的因素,缓解消除紧张。

(3)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

(4)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

11、具有遗尿症状的儿童有时还伴有哪些其他行为问题,试结合实际予以分析并提出矫正对策。

睡眠昏沉,难以叫醒,醒后不知。平时易出汗,尤其夜间出许多。睡觉姿势多为爬或蜷卧式。脾气古怪、胆小怕事、性格内向,做梦找厕所、冬天或阴雨天加重。

对策:从小养好良好的排尿习惯。除此之外,还可有选择的给与适当的治疗1、警铃褥垫治疗2、膀胱张力控制训练。

12、教师应如何对待患有“习惯性阴部摩擦”的儿童?

教师要有耐心和信心,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当发现她夹腿时,要用她感兴趣的玩具、事情设法转移其注意力,以淡化其夹腿行为。教育同班的小朋友要主动关心、爱护她,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更不能讥笑、歧视她。

13、试述儿童“自虐和虐待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原因:

(1) 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抑制功能不全。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 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正当的满足。

(4) 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策:首先,弄清原因并认真地加以分析,做到“对症下药”。其次,注意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交流与沟通,建立民主、宽松而又不乏规范的家庭教育环境。再次,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孩子失去自我控制而再次发生伤害和自伤行为。家长应密切注意,及时保护。最后,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培养其学会关心他人,学会适应环境。

第四章

一、判断题

1、恐惧不等于恐怖症,它是正常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客观事物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 对

2、恐怖症的诊断标准之一是“病程至少一个月。” 错

3、儿童强迫症与成人的强迫症基本是相同的。 错

4、儿童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前者多余后者。 对

二、名词解释

1、恐怖症

恐怖症是恐怖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对某种特定事物、初级或在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强烈恐惧和不安。

2、系统脱敏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3、阻断法

阻断法就是通过去除那些紧随儿童的某种回避反应而出现的强化来进行治疗的。

4、感觉统合功能失调

是指大脑不能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息充分地进行加工整理。

5、强迫症

强迫症又叫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它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行为的存在。

6、暴露疗法

它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暴露疗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而一下子呈现最强烈的恐怖、焦虑刺激(冲击)或一下子呈现大量的恐怖、焦虑刺激(满灌、泛滥),以迅速校正病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

7、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语言或身体的攻击。男孩比女孩常见。

8、儿童孤独症

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经常无故一言不发或少言寡语,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多动症

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所理解;不能专注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内容能使他们安静下来投入进去的行为

三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所理解;不能专注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内容能使他们安静下来投入进去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所理解;不能专注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内容能使他们安静下来投入进去、问答题

1、系统脱敏法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1)放松训练(2)建立焦虑等级(3)实施系统脱敏

2、恐怖症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持续出现或反复出现对某些情境或事物的恐怖,其内容与发育有关,但其程度过强,以致影响其日常活动;对于以上内容无关的情况,不出现明显的焦虑、恐惧;病程至少三个月。

3、多动症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遗传及素质因素。

(2)轻微脑损伤。

(3)铅中毒及食品添加剂。

(4)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是指大脑不能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息充分地进行加工整理。

(5)社会和家庭心理因素。

4、多动和好动有何不同?

多动儿童:活动杂乱、无目的;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分场合,一些举动难为人们所理解;不能专注某一项活动,没有什么活动内容能使他们安静下来投入进去。好动儿童:活动有时盲目有时有序;只在某一个活动或某一个场合下有多动表现;即使特别淘气,其举动也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对感兴趣的活动如玩玩具、看儿童动画片则能安静地玩很久或看完电视。

5、如何才能更恰当地对待患有多动症的孩子?

(1)药物治疗

(2)行为管理

主要通过行为矫正的方法,采用一些适合儿童的认识活动来改善儿童的注意力,并通过已安排好的一定的训练程序,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

6、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1)家庭关系治疗

A、家庭行为评价

B、系统家庭治疗

(2)行为治疗

A、行为评价

B、个别行为治疗

暴露疗法

反应阻止法

认知行为治疗

7、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哪些?

遗传因素、心理因素、教育因素、模仿学习、饮食因素。

8、观察一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的活动情况并给以记录(包括该孩子的言行、表情、体态语、事发原因等)

9、如何识别儿童孤独症?

(1)与人交往和沟通困难

(2)言语和语言障碍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适应新环境困难。

第五章

一、判断题

1、访谈法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心理评估方法。对

2、画人测验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儿童在早期所具有的绘画天赋和接受的绘画能力训练不同,造成不同儿童绘画能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对

3、对儿童本人进行访谈,要特别注意的是打消他们的紧张、不安心理。 对

二、名词解释题

1、访谈法

谈话法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发育评价时获取所需的有关信息的一种简单而又十分普遍运用的方法。

2、行为观察法

观察是评价学前儿童心理发育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者为评价学前儿童的心理发育状况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者应有着明确的观察目的,还应具备记录、整理、分析和综合观察所取得的资料的能力。

3、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确定一系列的问题或项目,让被测者按照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对项目进行反应,然后根据被测者在一定人群中的相对位置或与常模相比较的位置,鉴别其心理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或行为。

三、问答题

1、学前儿童行为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为了对儿童的心理或行为能力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估和描述。

第二,为了对有问题行为或有问题行为潜在倾向的儿童进行甄别。

第三,对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对教育影响进行适当的必要的调控。

2、儿童行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

(2)系统性

(3)动态性

(4)教育性

(5)保密性

3、儿童行为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谈话法、观察法、标准化测验

4、使用行为观察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呢?

首先要对观察的行为有一个范围的界定,必要时还需要对要观察的行为下操作定义。

其次,行为出现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是行为观察法比较注意记录的内容。 再次,行为的质量和表现深度也是观察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5、儿童行为观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画人测验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第一,对人体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第二,对人体各个部位形状的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第三,对人体各个部位的绘画从没有轮廓到有轮廓。第四,对人体各部位比例的认识从不协调到协调

第六章

一、判断题

1、初级预防保健的目的是减轻已有问题的症状。 错

2、由于幼儿的心理尚处在一个发展、易变和不稳定的阶段,所以幼儿经常是初级预防保健的主要对象。 对

3、初级预防保健的要义就是通过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为来促进心理发展,消除疾病隐患,做倒“防患于未然”。 对

4、进行有效初级预防保健的关键是建立心理保健档案。 错

二、名词解释

1、初级预防保健

是借助于某种预防干预使人们避免发生问题,是指在心理障碍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比率

2、次级预防保健

是指对于那些尚未演变成为严重心理障碍的问题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和防治。

三、问答题题

1、建立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各种属于幼儿常见心理障碍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从个人毕生发展的意义上讲,预防才是最重要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即时在治疗最常见的疾病史也没有灵丹妙药,而在对方那些具有十分复杂背景的各种心理障碍上更是如此。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更好的办法就是做好基础的预防保健工作,防范于未然。

2、三级预防保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初级预防保健、次级预防保健、专业治疗工作

3、幼儿园在三级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

幼儿进入学前教育职后,幼儿园就开始逐渐取代家庭成为对幼儿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这时,对于幼儿园环境的干预便开始成为初级心理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幼儿园来说,心理保健应该是一个具有比较明确计划性、指向性的工作。

4、初级预防保健具体包括哪些项目?

包括:通过教育、舆论宣传来增加保健意识;通过训练来帮助人们抵御生活事件压力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改造环境来减少一些有害的外部影响;发展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02

【案例一】蒙蒙是一个非常娇小的女孩,她的性格也向她的人一样,遇事第一反应就是哭。为了搞清她哭的原因,笔者对她进行了跟踪调查。第一次哭,问起原因是凡凡带糖来吃,没分给她,她就哭了。凡凡呢,见老师来了,就立刻拿了一块糖给她,她就停住了哭声。第二次哭,发生在厕所里,经询问,原来是他要上厕所,有人跟她抢第一,她不肯,然后就哭起来,别人见她哭,就让给了她。第三次哭,在绘画活动中,凡凡因没带画笔,就向她借一支用,她不肯,就哭起来,嘴中还念道:“妈妈不让。”

【分析】该案例中的蒙蒙,第一次哭后,她得到了一块糖;第二次哭后,她争得第一个上厕所的机会;第三次哭后,别人不敢拿她的东西。渐渐地,哭变成了她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也因为如此,让她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爱哭。据了解,蒙蒙在家也是如此,只要不合她意,她就哭,父母怕烦,就总是一味儿地满足她。

【对策】1、冷处理

在活动中,每当发现她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哭时,老师不是立刻去解决她哭的问题,而是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适当地将与她冲突的小朋友拉开解决问题,渐渐地,她发现,她哭时,没人站在她那一边,也就不傻哭了。

2、创改设情境,进行友爱教育

蒙蒙的自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克服她的缺点也需要一个过程。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分享等良好的品德。如过新年时,我们让幼儿各自带来食品,一起品尝,共同分享快乐。游戏区里,请小朋友从自家带了来玩具,大家一起玩。在这样的活动里,我们尤其关注像蒙蒙这样自私的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以帮助教育。

3、家长配合

蒙蒙爱哭,与家庭的宠爱是分不开的。我们请家长配合,在家不要因为怕她哭得心烦,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她懂得,是你需要的东西,不哭,妈妈也会买给你的;不需要的东西,你就是再哭,也是不行。

【案例二】朵朵是个性情孤僻、不大合群的小女孩。 入园时,对妈妈尤其依恋,哭了将近两个月。进入中班后,每天早上来还是哭。上课时,提到有关妈妈的事,她就哇哇大哭,:“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平时,她也不大和小朋友一起玩,上课请她回答问题时,她不愿开口。在课外活动时,每当听到音乐,笔者就发现她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跳起来,可当我请她到大家面前表演给小朋友看时,她却一动也不动。绘画活动中,她总是嘴巴一蹶,口中念道:“老师,我不会。”与小朋友相处时,她有点霸道,稍不如意,便说:“我叫我妈妈来!”我与她母亲取得联系,了解到,他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朵朵是抱养的,家里所有长辈对她疼爱有加,其实,妈妈对她的要求还是蛮严格的,但无济于事。

【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朵朵是一个十分情绪化的孩子,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想做就做,不想做,你再怎么劝,也是白费力气。这样孤僻、情绪化的性格与她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由于是抱养的,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等都非常喜欢她、娇惯她,一切的一切都在围绕她的情绪而改变。到了幼儿园,所谓的“爱”一下荡然无存。于是,她失落、孤独,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说话,更谈不上表演节目了。

【对策】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笔者常有意接近她,努力成为她的好朋友,与她亲近,与她聊天。开始几次的接触并没有见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与她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那是一天早晨,朵朵穿着一身新衣服来上幼儿园,我夸她的衣服真漂亮,她有点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晚上她回家告诉妈妈,蔡老师最喜欢我(是第二天她妈妈来告诉我的)。打那以后,在户外活动时,她时常来拉拉我衣服,拍拍我,还从我笑笑,渐渐地,她跟我亲近起来了。经观察,我发现她变了,每当她看见有小朋友哭了,她就连忙跑上前去,帮人家擦眼泪,还劝人家:“别哭,别哭,妈妈妈上就来!”我见了,连忙夸她是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宝宝,她对我还是笑一笑,然后一扭身就溜走了。绘画活动中,我也有意接近她,只要她能拿起笔画,我就鼓励她,她就笑笑继续画,就这样,他总算能画出点名堂来了。 不知不觉,她上课时,还愿意举手发言了,也愿意在小朋友面前表演了,这次“六一”儿童节还登上了舞台。

【案例三】林林是个聪明又淘气的小男孩,他尤其喜欢美术活动。有一次泥工课上,我按教材上的示范图教大家捏小兔子,小朋友都按着顺序在捏,不一会儿,有人报告,林林不听老师的话,在瞎捏。我走上前去,一看,哇!林林捏的小兔子真漂亮,头戴小红花, 身穿花裙子,那姿势好像在无道,我连忙夸他捏的好!就是这样一个有创意的小朋友,他却最喜欢去攻击别人。几乎天天都有小朋友来报告:“老师,林林打我!”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02_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分析】林林是这学期刚从外地来我们这打工的民工子女,由于他们老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严,他们家有姐弟三人,上面是两位姐姐,她最小,有时男孩,自然就成了家中的宝中宝。加之他的父亲是工地的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工地的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别人也很难管住他,整天蹦蹦跳跳,十分顽皮,姐姐和周围的人都让着她,以致养成他好强、霸道、爱攻击别人等不良习惯。

【对策】

1、变“缺点”为“优点”

因林林爱攻击别人,所以他在小朋友的心目中很有“威慑性”。于是,我就安排他做班级的管理人员,管理班级的纪律,他也非常乐意。但每次我都要交代他,小小值日生,事事都要做表率,不准打人,下次才有更多的机会去管理别人,小朋友才会听你的话。渐渐地,他学会了控制自己不去攻击别人。

2、用“优点”克服“缺点”

林林特爱画画和捏橡皮泥,这是他的优点。我想他平时爱攻击别人,一方面所明他“精力过剩”,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无事可做。于是,我多安排他进行美术活动。我经常向他要作品。如:“老师想看你画的画,你能画一幅送给我妈?”每当听到这样的话,他都非常高兴得去做,然后把他的作品送给我。就这样,由于他的空闲时间的减少,也就没时间去攻击别人了。

三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观察、分析和处理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康康任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康康任性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康康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康康的逆反心理,使康康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康康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康康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康康的任性行为.当康康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康康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康康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www.61k.com]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平时对康康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康康任性的发作。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康康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康康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4)激将法
利用康康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康康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喜羊羊的吗?我看喜羊羊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

康康年龄还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康康任性不吃早饭,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老师详细的询问了康康的表现,认真的观察的在园行为,仔细分析他的行为存在的心理因素,及时和家长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为偏差.家长和老师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让人头痛的任性坏毛病渐渐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活泼聪明,文明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大家都夸:康康你真棒!

四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导语: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

  活动来源:

  一天早晨,东东妈妈九点多钟才带东东来幼儿园,原本开朗、外向的东东见了我不但不打招呼,反而藏在妈妈身后,说什么也不愿意进班。东东妈悄悄告诉我:“昨天晚上,东东做了个噩梦,说是梦见了一个怪兽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踩死了。东东哭闹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入睡。今天说什么也不来幼儿园了,总是说害怕。” 东东的情况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做了噩梦不愿也不敢再睡觉的情景,几天之内一想起噩梦还心有余悸,总也忘不了。还有一些幼儿怕蛇、老鼠、青蛙、蟾蜍等这些小动物,每次见到这些小动物都会吓得大惊失色,失声尖叫。由此,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或事物,尤其是幼儿时期经验缺乏,或者受到过不良的暗示之后会更害怕,甚至这种恐惧会持续一生。怎样有效地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呢?我认为要从培养幼儿的勇敢品质着手,让幼儿逐渐地消除恐惧,变得勇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害怕的事物,认识到勇敢的重要性。

  2.通过各种脱敏训练使幼儿认识到变勇敢的方法。

  活动准备:绘画纸;蜡笔;垃圾筒或纸箱。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给幼儿讲述一件自己害怕的事情

  “昨天晚上,我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老鼠.觉得好害怕呀!老师最害怕老鼠了,害得我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

  二、教师提问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害怕的事情或东西?”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幼儿轮流发言,互相讲解过去的经历,教师注意倾听。

  三、教师提问

  “害怕好不好?这些东西真的很可怕吗?“你们想不想变得勇敢?”

  四、师幼讨论

  “怎样才会变得勇敢?”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多学习知识,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了解某些小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

  2.每天对着镜子说“我最勇敢!”

  3.害怕时,自己对自己说:“我不怕、我不怕!”

  4.勇敢地把自己害怕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或老师。

  五、绘画活动

  1.利用绘画纸和蜡笔画出自己害怕的东西或事情。

  2.画好后,老师请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老师问:“咱不怕?”,幼儿要大声回答:“我不怕!”。反复数次。

  3.幼儿拿着自己的画排好队,前方放置一个垃圾筒或大纸箱。

  4.幼儿将手上的作品揉一揉,把害怕的东西或事物包在纸里头。然后大家一起喊“一、二、三”,该幼儿将自己手中的纸团丢进垃圾筒或大纸箱,让幼儿大喊:“我不怕啦!”直至每个幼儿都投完为止。

  六、老师组织幼儿说一说:“现在自己还害不害怕?”分享活动前后的心情改变。

  活动延伸:大家一起收拾整理掉在地上的纸团及垃圾筒或大纸箱。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的开始,我首先问幼儿:“你最害怕什么?”结果我发现约有1/3的幼儿出现了害怕和怯懦的表情,全班的孩子都鸦雀无声,无人举手回答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刺激了孩子们的心理。我马上用一种轻松的略带自嘲的语气讲了自己害怕老鼠的事情,听完我的故事,孩子们的神态一下子放松了。接下来很多孩子讲了自己害怕的事情,他们的心理负担己减轻了一半。画出自己害怕的事物,包在纸里投进垃圾箱,扔掉恐惧,许多孩子都感觉这像是真的一样,我可以从他们轻松的神态上看出来。最后,我感觉到孩子们变得坚强勇敢了,对自己过去害怕的那些东西也都不怕了。这次教育活动达到了预定的活动目标。

  活动评价:

  本次教育活动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引导幼儿进行了一次克服恐惧、使自己变得勇敢的心理训练活动,效果很好。教师从提问开始,一步步引导幼儿交谈、游戏、绘画等,都围绕着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变得勇敢的目标来进行,整体教育活动环环相扣,顺畅自然,有效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涵。

  首先,教师的教育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实际。她从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了很多幼儿都存在的问题,于是萌发了本次教育活动。其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采用了系统脱敏的训练方法,通过让幼儿讲述自己害怕的经历、做游戏、绘画并把自己所害怕的东西抛掉等方法帮幼儿逐渐克服害怕的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注意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克服恐惧的方法,例如自我暗示、大声喊、取得成人的支持等,使幼儿从活动中得到了启发和收获。

  教师还可以多启发幼儿认识一下各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和令人恐惧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应该注意家园合作,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良好的暗示和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

  活动目标:

  1、 懂得保持好心情是一件快乐的事。

  2、 并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 通过活动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相关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电视机外框、布偶一个、小兔指偶、小兔生病图一幅、各种操作材料重难点:

  学会用各种方法关心他人,并懂得要保持好心情。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引入1、昨天回家你们有没有看天气预报呀?好,今天又到了播报天气预报的时候了,谁来报报今天的天气预报。

  2、 森林里有个电视台,那里不仅有天气预报,还有心情预报,你们想不想听呀?

  (师操作布偶)二、 分析推理1、猴子和熊猫的心情是晴天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呀?那么,小兔子的心情是雨天又告诉我们什么呀?

  2、你们猜猜小兔子为什么不开心?

  3、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小兔子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不开心?

  4、噢,原来小兔子是生病了才不开心的,那么,我们想个好办法怎样让小兔子开心起来?(互相讨论)小结:小兔子听了我们小朋友的话,它的病好多了,心情也变得开心起来了,它说谢谢我们小朋友。

  三、 经验迁移1、动物生病了会不开心,我们人遇到一些事情也会不开心,现在我们来问问你的好朋友他有过不开心吗?为什么不开心?

  2、你们的好朋友有这么多的不开心,那么不开心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人的身体是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做不好事情)对了,那我们赶快想个好办法让你的朋友开心起来。

  3、刚才你们帮好朋友想了很多开心的办法,现在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东西,(有吸管、绳子、纸、橡皮泥等)你们等会儿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做一样让你好朋友开心的东西,然后送给他,让他快乐起来,好不好?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

  教学目标: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好比是一个小天使的降临。往往在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在心里上都会出现适当的问题发生。通过做一个快乐小天使的活动安排,相信对于测试孩子们的心里健康状态以及开导学生学习的问题上,都是有所帮助的。

  教学准备:准备三张脸谱,上面可以分别画上笑脸,哭脸和正常表情作为本次教学的依据。另外按照幼儿园上课学生的个数,进行快乐小天使头饰的制作,对于心理辅导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过程:

  1、老师可以将三张脸谱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自己站在脸谱的前面,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笑脸的。如果在战队期间发现了有孩子站在了哭脸前面,就是证明这些是需要进行心理开导的小朋友。

  2、老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将内心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因为父母说自己了,造成内心的自尊心受损或者是和其他的小朋友闹矛盾所以不开心,此时老师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来解开每一位学生心里面的苦恼问题。

  3、比如老师可以让选择笑脸的小朋友们来开解不开心的孩子,或者是请孩子的父母到教室当中来,将所面临的问题当面解开,避免让学生从小就有心理负担,这对于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没有帮助的。

  4、最后老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小天使头饰放在大家的头上,告诉大家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善于解决,不要埋藏在心里面令自己不开心。

  结束: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一位学生都是快乐的天使,可以每天都在阳光下生活和学习。

教育教案相关文章:

1.反邪教,禁毒教育教案

2.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

3.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经验分享

4.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5.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经验分享

6.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五 :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www.61k.com)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    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 教育 人 成人 人

(教师) (学生)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家长) (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 中学 小学 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 主导 幼儿 反馈  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

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知觉心理学

记忆 思维 言语 情感等心理学

意志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 等等

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

②工业心理学

③医学心理学

④护理心理学

⑤司法心理学

⑥艺术心理学

⑦体育心理学

⑧军事,商业心理学 等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研究幼儿(3--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②如何应用规律。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从而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②研究如何应用幼儿的心理规律来提交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原则。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本书由四部分组成:①导论

②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③幼儿的心理健康

④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理论作用:①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二)实践作用--有助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关问题的解决。Eg:梅州市机关幼儿园大班不要求写字。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三)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常用)、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

三、常用研究方法--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

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三)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四)有效观察的条件 "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eg: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

2、做好观察记录(eg:描述性的文子、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

3、消除观察误差

(五)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1、轶事记录--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

2、时间取样 eg:每隔几分钟进行对同一个幼儿的观察。

3、事件取样

本章作业:

1、教育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6、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8、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教学后记:

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较多,要想让学生短时间内牢固把握好,必须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上课的课堂氛围及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3 明确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难点: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幼儿教育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二)新课内容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理解)

广义上--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特征。

狭义上--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里演变与扩展。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活动    简单、具体→复杂、概括

(发展过程)  无意→有意

笼统→分化

零乱→形成体系

三、心理发展的性质

1、连续性与阶段性  eg: 2-3岁儿童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

2、定向性与顺序性 eg;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3、不平衡性 有人大器晚成、有人智力超前

4、差异性  eg;双胞胎(性格、气质不同,一个内向、一个外向)

四、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阶段划分

(一)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年龄有关,但又不是完全由年龄决定;不是一个年龄一个样,一些特征可能只持续1年,有些可能持续4、5年。

(二)年龄特征的阶段划分(美国 ·精神分析理论家和精神分析医生:艾里克森Erikson、E、H、)于1950年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岁)

2、自主对羞怯、疑虑(1-3岁)

3、主动对内疚(3-6岁)

4、勤奋对自卑(6-12岁)

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7、生成感对停滞感(25-50岁)

8、完善感对绝望感(50岁以后)

△ 1、信任对怀疑(0-1岁)     eg:小孩不让陌生人抱。

2、自主对羞怯、疑虑(1-3岁)eg:学会走路了。

3、主动与内疚(3-6岁) eg:什么事都想自己来做,但又怕做不好,这时会产生内疚。(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 、幼儿的言语发展

(一)词汇(幼儿的词汇通常都是身边接触的词。Eg、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二)语法、口语表达能力 由简单→复杂的复合句子都能表达;eg:因为。。。所以。。。;如果。。。那么。。。

二、幼儿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与观察:颜色

空间

时间(感知)

观察:受干扰、才能持久

(二)记忆(概念、特点)

记忆---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现。

幼儿记忆的特点:①无意的

②形象记忆的多,抽象记忆的少

③机械记忆为主

(三)思维(概念、三种水平)

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幼儿思维的三种水平:①动作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

Eg:小男孩打架:  手、脚踢打→模仿超人的动作→不再用动作,而是用语言、数字(不要再惹我,否则我会使劲踢你,巴掌打你三次的哦!)

(四)幼儿的想象发展(概念、 特点)

想象--是指人脑对感知到的事物的形象加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幼儿想象的特点:①主题易变,不能长时间想象同一个主题。

②想象夸张、与现实混淆。

③以再生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eg:玩过家家(你来做爸爸啊,我来做妈妈啊,我们一起来啊来玩过家家啊。。。)。

三、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一)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二)幼儿情绪与情感特点:①丰富

②外显:高兴就笑,害怕就哭

③控制力差

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发展 (客家人的个性:没有梅县人写(文化之乡)不成,没有兴宁人骂(能言善道)不成,没有五华人打(性格硬直)不成。

(一)个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 自我情绪体验 自我控制能力

2、性格

特点:①好奇心强 ②独立性不断发展  ③坚持性不断提高

(二)社会性的发展

1、同伴交往:群体活动逐渐增多

2、社会行为: 与人合作、惹人喜欢;顽皮、反抗、不合作

3、性别 :理解和接受性别

第三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了解概念)

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二、环境(了解概念)

(一)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Eg:印度、狼孩的故事

(二)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二)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第四节 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一、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三个方面) 见P21-P22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根据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活动。

3、教育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与家庭、环境相协调的活动

二、早期教育(概念)--一般指从出生到小学前的教育。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三、幼儿教育的原则

(一)热爱与尊重幼儿

(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面向全体,因人施教

(四)保教合一

(五)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

本章作业

1、心理发展的含义?

2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3、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

4、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幼儿教育的原则是什么?

6、见p24 讨论题 第9条

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虽然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多,但学生能紧跟老师的思维来参与学习、讨论;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上对知识点把握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三章 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及学习的基本理论

2、掌握幼儿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的基本理论

难点: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授、比较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 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2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新课内容

第一节 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

由复习引出新课题

复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先天)

环境(后天)-学习环境 ∕社会环境

Eg:印度:狼孩的故事 结果 不会直立行走、不会说话、没有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Eg:环境决定论者(华生)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在自己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可以把他们训练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小偷。我不管他们的天姿、爱好、才能、种族。

导入语:

△那么,后天的环境影响着幼儿心理发展起着很大作用;那么,作为学习是后天环境中的一分子,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又有着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略)

△学习是教育心理学最中心、最重要的问题。

一、学习的定义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Eg:幼儿毫不犹豫地触摸发热的熨斗,"烫手"之后,就不会去摸发热的熨斗了(掌握了这个经验)--内部心理结构

(二)狭义的学习--学校的学科学习

其实学习的范畴很广eg;

①你语文学的怎样?(学科学习)

②来到职校,你要自己学会洗衣服(适应环境的学习)

③你要学会与他人沟通(适应团体生活的学习)

(三)学习的特点

1、学习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实践而主动适应环境的活动。

2、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体现出来。

3、学习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

二、学习的种类

(一)从学习的内容来分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认知 操作)

3、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

(二)从学习的方式来分: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

(三)加涅根据儿童学习结果来分:(外部资料)美Gagne ·R·M "心理学家"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三、学习的作用(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回答)

教师的总结--为了有效地生存,并能够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四、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区别于动物来说,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有如下两点:

1、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过程。

2、是以语言交际为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3、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二)幼儿学习特殊性的表现

1、具有活动--游戏性

2、具有直观--操作性

3、具有指导--模仿性

加以解释:

1、儿童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既需要学习间接经验,也需要获得直接经验。

2、儿童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

3、儿童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 、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刺激→反应(理论) 即S→R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R→S(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观点 主张 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顿悟学习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

主要观点: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是在已有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③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观点: 认为 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

识。

三、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 、心理学家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认为 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

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

第三节  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

一、学习与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依存性(美 心理学家 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促进作用(理森的研究)eg;伤仲永的故事

成语"用进废退" 意思 "用"即意味着后天的学习,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

二、学习与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依存性(美 心理学家 加涅--积累学习观念)

(二)促进作用 eg:"狼孩"的例子来说明

本章作业

1、幼儿的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2、学习基本理的论有那些?(用列表的形式)

3、"用进废退"含义?

4、学习的含义?、

教学后记

本章内容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多,就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看,知识难度较大。作为教师要充分举些身边的实例来分析说明,同时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来对"学习的理论"进行比较,这样较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的观点。通过4节课的教学下来,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教学效果是可以的,学生作业做得也较好。就1-3章可进行考试。

本章第二节内容附表 学习基本理论(表格)

理论实验名称国家代表人物理论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前苏联巴甫洛夫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斯金纳

认知学习理论早期顿悟学习理论德国苛勒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瑞士

美国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

第四章  幼儿游戏及其指导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了解游戏的实质。

2 掌握幼儿游戏的特点、作用及种类。

3 明确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游戏的特点、作用、种类。

难点:如何对幼儿游戏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方法:讲授、比较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学习的含义?

2、幼儿学习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二)新课内容

第一节 游戏的实质

一、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二、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连线题出处)

1、剩余精力说--英 哲学家 斯宾塞

2、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德 生物学家 格罗斯

3、游戏欲望说--荷兰 生物学家  拜登代克

4、复演说--美 心理学家 霍尔

5、社会情感表现说--奥地利 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6、认知动力说--瑞士 心理学家  皮亚杰

7、社会性活动说--前苏联 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三、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

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

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表现在:1、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

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板,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3、游戏是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参与的、且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点与作用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1、自由性(自主自愿、出于兴趣和愿望)

2、趣味性(本身固有属性、不同于劳动)

3、虚构性(虚构性=假想性,以模仿为基础,不受条件限制)

4、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有目的、有意识,体现社会文化差异)

5、实践性(具体、特殊的实践活动)

二、幼儿游戏的作用

1、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2、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

4、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种类

△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划分,游戏的种类有:创造性游戏

有规则的游戏

幼儿游戏:1、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特点 作用 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2、有规则的游戏:智力游戏(提高学习兴趣) 体育游戏(增进体格发展)  音乐游戏(自怡作用)

第四节  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

△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1、准备工作 2、游戏中的观察  3、教师介入游戏

一、方法:1、准备工作(准备时、地、材料等)

2、观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表现、需要、作出合理的指导)

3、介入游戏  平行 →合作→指导

二、各类游戏的指导

1、角色游戏的指导(概括为如下八点)

①丰富游戏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

②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

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

④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⑤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⑥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⑦使幼儿愉快得结束游戏。

⑧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2、结构游戏的指导

A: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

①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②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能按顺序建造内容比较丰富的物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复杂的整体。

④教幼儿爱护结构材料和构造后果,整齐地收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B: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

①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  ②掌握基本的玩法    ③建立必要的规则

3、表演游戏的指导(教师指导时应该注意下面4个问题)

①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又便于表演的作品。

②吸引幼儿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③用建议和商量的口吻帮助幼儿分配角色,并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

④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小班幼儿不会做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先做示范表演,然后教会几个幼儿表演,再教会其他幼儿表演。

4、有规则游戏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但注意4点)

①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教师应有示范,把游戏名称、玩法、规则、结果介绍清楚。对技能性的游戏,教师应教幼儿技能。可分组会或个别教学。

②在幼儿独立开展有规则游戏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③鼓励幼儿积极的参加游戏,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④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施行因材施教,给予很好的提高。

本章作业

1、游戏的含义?

2、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有哪些?(列表格)

3、幼儿游戏的特点有哪些?

4、幼儿游戏的作用有哪些?

5、根据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特点将游戏划分为几类?

6、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步骤是什么?

附表 国外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国家学派人名主要理论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剩余精力说

德国生物学家格罗斯练习或生活准备说

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游戏欲望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复演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社会情绪表现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动力说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社会性活动说

教学后记

本章内容有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较浓,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使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在第三节(幼儿游戏的种类)的讲授中遇到的问题较多,也是本章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了较多实例来讲解,从课堂气氛、作业来看,效果较好。

第二篇  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

第五章 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

教学目的

1 了解"活动动机"的相关基本知识。

2 掌握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及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幼儿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幼儿游戏有哪些特点?

2、针对幼儿游戏的特点,作为教师怎样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

(二)新课内容

第一节 活动动机的一般概述

导入语

想要利用动机规律来促使幼儿从事某种活动,首先应了解动机的含义与基本结构,幼儿所具有的不同的动机类型等。

一、动机及其作用

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2、动机的主要作用

①激活作用  ②指向作用  ③维持作用

二、需要、诱因与动机

1、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2、诱因--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

(1)需要、诱因共同决定个体的动机

(2)在统一的动机结构中,需要与诱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第二节  幼儿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种类

1、学习动机的含义--是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是一种社会性动机。

2、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认知动机 附属动机  自我提高动机(美国 心理学家      奥苏伯尔的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

二、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概括来说有:①、内部--幼儿自身(成功的满足感)

②、外部--教师、 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的趣味性等等

③、需要的满足

解释:

1、学习任务的特点:A、与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有关。

B、与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有关。

C、与学习任务的明确性有关。

2、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3、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1908-1970)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见下示意图)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 美 的 需 要

求知和理解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以上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 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方法(措施)主要有:(怎样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新颖有趣的教具。

2、设置问题情境。

3、制定具体、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

4、给予积极反馈,使幼儿有成功体验。

教师总结本章重难点知识,讲解课后思考与练习中难解问题。

本章作业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3、动机的种类有哪些?

4、学习动机的含义?

5、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哪三种学习动机类型?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

7、P58第5条

8、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9、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配合教师授课,并且能跟随教师引导掌握学习方法,理解重难点知识,课堂气氛较好;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还算可以,但存在有一个问题: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幼儿的需要满足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对这个问题,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希望在下次上课时,作为复习内容加以阐析。同时,针对第四、五章的知识学习,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就四、五章内容进行一次小测。

第六章 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

教学目的

1、掌握运动技能的含义及其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

2、明确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及其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3、掌握促进运动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幼儿运动技能发展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指导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哪几层?

2、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二)讲授过程

第一节  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

一、运动技能

1、含义

--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分类:

A、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

B、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C、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D、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

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

1、促进认知发展

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要求自学)

通过《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图表来学习幼儿身体运动技能,如: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及手部运动技能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 幼儿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

一、定向阶段

二、模仿阶段

三、整合阶段

四、熟练阶段

一二阶段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做出所看到的动作);

二三阶段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个别动作一体化);

三四阶段动作协调准确(完善化、自动化)

第四节   促进动作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

一、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

二、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章作业:有人认为,尽管幼儿缺少运动,但他们在身高、体重、认知等方面仍会有增长,有没有运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并不太重要。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评价?

教学后记:本章知识不作重点,其知识易于理解,学生学习难度不大,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轻松,列举事例较多,学生兴趣所在,教学效果较好。

第六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教学目的

1、明确"认知、智力、知识、智育"几个关键词的概念。

2、掌握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3、掌握智商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教学重难点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及智育的心理依据有效措施。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运动技能对幼儿具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内容(出示预习提纲)

1、认知的概念?

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什么?

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怎样?

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遗忘?

6、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该给予什么建议,可通过哪些方法治疗?

(三)讲授过程

1、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3、在幼儿阶段,智商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简单来说归纳为三个环节):(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应用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那么,根据这个规律,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取决于正确的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A、.及时复习,经常复习;B、正确分配学习时间;C、复习方法应多样化;D、反复地阅读和尝试重现相结合。

6、对幼儿的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有效措施有:A、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B、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

C、培养幼儿注意力

D、培养幼儿忘记力

E、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注意不稳定、易转移

方法:发展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意性,具体措施如:

A、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

B、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

C、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

D、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本章作业:预习提纲中的2、5、6、7条

教学后记:

本章知识点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仔细,课堂气氛较好,互动也较多;同时,教师也举了很多实例,例如:讲到感知觉时,我引用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讲到注意时,我提问了"人能否一目十行" ;讲到思维时,引用了"础润而知雨,月晕而知风"等实例,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从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是可以的。

备注:

由于时间问题,下列几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第七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教学目的

1、明确"认知、智力、知识、智育"几个关键词的概念。

2、掌握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3、掌握智商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

教学重难点

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及智育的心理依据有效措施。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运动技能对幼儿具有什么作用?

(二)  新课内容(出示预习提纲)

1、认知的概念?

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什么?

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怎样?

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遗忘?

6、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该给予什么建议,可通过哪些方法治疗?

(三)  讲授过程

1、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3、在幼儿阶段,智商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简单来说归纳为三个环节):(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应用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那么,根据这个规律,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取决于正确的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A、.及时复习,经常复习;B、正确分配学习时间;C、复习方法应多样化;D、反复地阅读和尝试重现相结合。

6、对幼儿的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有效措施有:A、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B、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

C、培养幼儿注意力

D、培养幼儿忘记力

E、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注意不稳定、易转移

方法:发展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意性,具体措施如:

A、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

B、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

C、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

D、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

本章作业:预习提纲中的2、5、6、7条

教学后记:

本章知识点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仔细,课堂气氛较好,互动也较多;同时,教师也举了很多实例,例如:讲到感知觉时,我引用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讲到注意时,我提问了"人能否一目十行" ;讲到思维时,引用了"础润而知雨,月晕而知风"等实例,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从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是可以的。

备注:

由于时间问题,下列几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第九章 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

一、填空

1、美既不是_________的属性,也不是人的_________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_________中产生的。

2、美的特征: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3、美的表现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形式。

4、美感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音乐教育是让幼儿在既 又 的音乐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此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发展。

6、美术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 是基本内容。

7、审美心理层次有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审美的_________。

8、幼儿的审美能力不是_________就有的,而是由_________的教育影响和_________的认识能力提高所决定的。

9、幼儿美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_________性。

10、美育是对幼儿形成 的教育过程,它培养幼儿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能力教育。幼儿美感的形成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影响。

11、教师要培养幼儿的感知觉,必须保护好幼儿的_________,通过_________来训练幼儿的_________,充分发展幼儿的_________。

12、为使幼儿真正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_________,观察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情景,为幼儿_________的发展提供_________的土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艺术美:

2、美感:

3、美育:

4、表象: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美具有社会性?

2.什么是美感?请举例说明它的特性?

3.什么是美育?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什么是美?美的特征和表现形态有哪些?

5.简述幼儿应形成哪些基本美感?

第九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天生自然 主观意识 社会实践

2、形象 感染 社会 创造

3、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

4、个人直觉性 社会功利性 愉悦性 多样性

5、美好 有趣 创作 表达 欣赏 身体 精神 个性社会性

6、绘画 手工 美术欣赏 绘画

7、感知 情感 创造

8、先天 成人 幼儿本身

9、情绪 差导 多样 表面 行动 直率

10、美感 感受美 爱好美 表现美 感知觉 表象 思维 情感

11、各种感官 各种途径 感知觉 感知能力

12、日常生活 自然 社会 创造思维 丰富 创造力

第一节 美与美感

一、关于美

(一)什么是美

关于美的实质的探讨目前是美学家们研究探索的一个理论课题。但一般认为,要揭示美的实质,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着眼,美既不是天生自然的属性,又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在于它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美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

(二)美的特征

1,形象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比如,我们说花是美的,指的一定是具体的花,而不是抽象的花,它的美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花瓣、花蕊、花茎以及花的各种颜色表现出来,使人通过各种感官感知。

2.感染性

美能使人愉悦,使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无论是面对艳丽的花朵、明媚的阳光,还是聆听优美的音乐,以及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人们都会心情舒畅,为之动情。

3.社会性

美是客观的,是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社会美、艺术美是社会的,自然美也是社会的。

首先美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对于社会的依赖。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美虽然可以离开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但美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不能离开人类社会。所以,美只能对人而言,只能为人而存在。

其次,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社会功利即社会的功效和利益。人类之听以需要美、追求美,就因为它对自身有用。当然,美的效用并不只是表现在经济实用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精神上。例如,一件衣服,虽然首先要考虑它的使用价值,但人们所以讲究色彩、款式,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要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

总之,美的社会效用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方面。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启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

4.创造性

美之所以使人感到可爱,美的形象之所以有感染力量,就在于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的本质,人的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自由创造,人的自由创造赋予事物形象以美的生命。

人类的社会生活,总是在一个除旧迎新、推陈出新的辩证过程中发展的。那些新的、正确的、进步的事物,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人们前进的需要,因而是生气勃勃的、富有创造性的和美的特性。

(三)美的表现形态

美的表现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形式。

1.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如美丽的自然风光,像我国雄伟的泰山、奇特的黄山、秀丽的峨嵋山等,还有众多的奇花异草、奇珍异兽等,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自然美的感性特征。自然美是以自然物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感性形式作用于人,所以自然美重在形式。

自然美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景物,如耕种的由野、园林等;另一种是未经加工的自然景物,如天空、大海、山川、原始森林等。人对各种自然美的感受,是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自然物的各种形态、色彩、音响、气味等而获得的。

2.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还表现在劳动产品上,即表现在经过劳动加工,改变了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上。如园林、建筑等。

社会美重在内容,即人的品质、性格方面的美。如音乐家贝多芬,虽然他的外貌有缺陷,但他那惊人的艺术乐章却表现了他美的心灵,外观并没有影响贝多芬成为历史上人们崇尚、赞美的人物。

3.艺术美

艺术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种类众多,有绘画、,工艺、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美的较高级的形态,是艺术家自觉运用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在艺术创造中包含主观与客观两种因素,客观因素指生活内容是创造的基础;主观因素是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是创造的主导,二者结合产生具体艺术作品,便创造了艺术美。

二、美感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它是内在的心理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的情感生活方式。

(二)美感的特性

1.个人直觉性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个人的直觉性,它往往不依赖理性的分析就能对对象作出直观把握。例如,听一支歌曲,也许并没有听清歌词,但悦耳的旋律却早已令人心醉;读一首诗,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但那充满激情的语言,早已把人带进特定的意境,欣赏者不自觉地被唤起了美感,获得了美的享受。

2.社会功利性

美感作为个人直觉感受是无功利的,但就社会而言,在个人的无功利之中,却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对自然美的欣赏,美感的个人非功利性的特点最为鲜明,而对于社会美、艺术美的观赏,美感的社会功利性特点就直接表现为对精神生活的满足。

3.愉悦性

如果说,个人直觉是美感在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社会的功利性是美感内容的内在根源,那么,贯穿于美感过程始终的动情性,则反映着主体对于对象的态度,表现了美感的强烈主观倾向。即美感是在感性直观中所产生的精神愉悦。例如,节奏感是审美对象和感觉器官共有的规律,人体中的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如果审美对象的节奏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比较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失调",感到不愉快。所以,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绘画、建筑、书法、诗歌以及山水园林都非常讲究节奏感,就是为了符合欣赏者的生理节奏并由此产生的美感。

4.多样性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者本身的经验、阅历、情感以及当时的心境,都突破了审美对象的限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深化着审美对象的内涵,充分施展了审美者的创造才能。如想象愈活跃,情感体验就愈强烈,认识就愈深刻,从而审美感受也就愈丰富。例如,看著名小说《红楼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其中的人物--林黛玉形象的理解是不同的。俗话说: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反映了美感活动的特殊性,它们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美感本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同时,这几个特点在美感活动中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交错在一起的。

第二节 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

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一、自然美感

自然美是幼儿形成美感的丰富源泉。在这方面主要让幼儿形成这样一些美感: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主动关心自然环境及事物,对自然环境有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喜欢并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的事物、现象,并从中体会到愉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与奇妙,热爱大自然。

二、社会美感

社会生活是幼儿形成美感不可缺少的内容。幼儿阶段要形成的社会美感主要有:

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以简单、恰当的方式主动表达感激和爱心;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在需要时能主动帮助、安慰他人;尊重劳动者,感受到劳动的沸腾景象;认识并喜欢周围的环境,喜欢家乡及祖国的风景名胜;认识并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在交往中,主动使用礼貌和文明用语,学会分享和谦让;主动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物,保持环境整洁;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诚实、勇敢、合作、爱劳动的品质;能够比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艺术美感

艺术活动是开启幼儿智慧的钥匙。艺术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活动性都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识特点。因此,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愿望。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感官得到积极协调的活动,促进了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艺术作品浸透了作者的强烈感情,能给幼儿以强烈的感染。动人的艺术形象,又有益于培养幼儿概括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艺术美是幼儿形成美感的主要内容。

通过艺术教育,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引导幼儿感受并欣赏艺术作品及周围环境中的美;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和创造的初步能力;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音乐

1.歌唱活动

使幼儿能感知、理解歌曲中歌词和曲调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并知道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歌唱表现;能体验并努力追求参与各种歌唱活动的快乐,在集体歌唱活动中能与他人声音和谐,并达到情感默契;能正确再现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正确地运用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表情与他人交往。

2.韵律活动

使幼儿能感知、理解韵律动作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理解音乐、道具使用在韵律动作表现活动中的作用,知道如何运用各种创造性造型动作进行表现;能体验并努力追求做出与音乐相协调的韵律动作,喜欢探索和运用道具及空间知识,并在与他人合作的动作表演活动中获得交往、合作的快乐;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再现性和创造性表现,并在合作的韵律活动中自然地运用动作、表情与他人交往、合作。

本文标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案-30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作业答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83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