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之分析:创造性历史VS重复性历史

发布时间:2018-01-12 所属栏目:社会学

一 :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之分析:创造性历史VS重复性历史

原文地址: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之分析:创造性历史VS重复性历史作者:滚滚红尘

如果我提出这个问题: 中国现在是在创造历史还是在重复历史?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是在重复已经经历过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没有经济上的盛世吗? 当然不乏. 贞观康乾都超过现在.但经济发展意味着历史的进步吗?

历史进步的观念, 如果说它是指什么东西的话, 那么它指的就不仅仅是产生了属于同样品种类型的,而且是产生了属于新的品种类型的那些行为或思想或趋势(柯林武德)英<<历史的观念>>经济, 政治, 法律, 军事只有发展的观念, 惟有科学, 哲学, 与宗教才有进步的观念.因为它们并不出现应付我们的动物天性和满足它需要的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算不算创造了历史, 算不算历史的进步? 我个人认为:算.因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了信仰而战创造的社会. 之前几千年的政权更迭要不为疆土, 要不为财富, 要不为皇权.而49年的新中国是为了精神而战. 但为何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不成功?黑格尔对近代流行的“抽象”思维方式一直持批判的态度,甚至认为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抽象性”的产物。他始终坚持真理是具体的,尽量让事实本身来说话,从不把理念强加给事实。而49年共产党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正是这样一种抽象性的产物.

但话说回来, 49年后的新中国为什么没有道德沦丧? 原因是那个社会是有信仰支撑的. 因为"创造性"靠的是精神做依托的.而76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为什么会道德沦丧? 原因是这20几年的中国历史不是创造性历史, 而是重复性历史.说难听点就是倒退!资本市场中国以前没有过吗?富豪中国以前没有过吗? 妓女二奶中国以前没有过吗?一个如此畸形的寡头资经济社会。马列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而传统文化道德却早已被文革抛到九霄云外。

其实中国人在这三十年当中错过了一个创造历史的最好机会, 那就是1989年. 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自由民主的理性社会.如果在那个时候顺应民意的选择了一条自由民主的道路, 或许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会慢一些, 但会把中国历史推上一个创造性的新高度.而错过了那个机会则会把中国带进一个漫长的重复性历史阶段甚至是又一次腥风血雨.为什么89年不会腥风血雨而现在就会?因为那时候没有阶级之分, 大家都穷. 但现在很明显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

二 :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教学反思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我们高职阶段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帮助高职学生认识和了解当下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在认识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界定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夯实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社会问题的认识工具和研究方法,最终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社会问题》 专业技能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24-01
一、学习社会问题,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技能
“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的最终目标。而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与我们的高职教育理念相吻合的。高职教育要求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是就业教育。一定要突显情商教育,因为情商教育更能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要增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本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这些目标可以在教师耐心引导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很多事实同学们都是感同身受,这样通过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情商教育。同时,通过课程中各类问题群体的学习――越轨群体,通过各类正面、反面的案例,引导学生的行为,对其进行人格教育;弱势群体,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同情心理,对其进行专业价值理念的灌输。这样将高职教育理念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个人能力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课程教学目标明确,通过教材学习、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通过潜移默化,使每个学生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要求学生能用专业眼光观察、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增加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认知度,从而共同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和专业方法。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这本教材共分为五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社会问题理论,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难点;第二板块到第五板块为具体的社会问题,是教学重点,包括异常群体社会问题、越轨群体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社会问题和边缘群体社会问题等。这本书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通用教材,对于我们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些知识点较为深奥、不容易理解,这就给授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授课过程中要尽量将深奥、枯燥、乏味的理论语言转化成同学们能够接受、理解的平实语言,并在讲解过程中穿插大量有血有肉的鲜活案例,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共同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因此,“我的课堂,我做主”应该成为社会问题课堂教学的特色,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还因为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案例内容,将时下发生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传播给学生,而且要在传播、讲授过程中向同学们传达各种正能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关注并熟悉各类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热点,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
三、完成四个转向,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更区别于大学本科教育,我们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www.61k.com]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阶段社管专业的核心课程,社会问题的教学要秉承这一培养目标完成四个转向:1.由智商教育转向情商教育。2.由灌输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3.由共性化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4.由传统说教转向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针对高职阶段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主旨,实践为主线”的指导方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采用“蹲下来”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互动有趣味,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带动整个课堂气氛,既让学生感到轻松又能保证教学质量。
授课时要有实战内容,多讲鲜活的案例,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要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专业价值理念的灌输贯穿始终――自由、平等、尊重、博爱。
责任编辑:杨柳

三 :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社会已经逐渐暴露出许许多多方面的问题。[www.61k.com]本文就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个别收集罗列,初步分析,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归根结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而导致,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贪污腐败 食品安全 道德教育 环境污染 爱国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贪污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道德素质低下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等。只有在认清问题、吸取教训的前提下,才能深化改革,有利于以后经济、政治等工作的展开,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社会大发展。本文就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罗列、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中国社会问题现状

(一)贪污腐败严重,无“礼”寸步难行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世界各国都不能避免。但是,在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后,贪污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网络快速发展的现在,各种腐败现象逐渐在网络上曝光,“十八大”之后,就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曝光了多少官员贪污问题、生活腐化问题,像重庆、山东、广东、甘肃、新疆、四川等多名厅局级干部纷纷落马,有的甚至是省部级干部,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官员贪污腐化,滋生了众多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极大地不满,纷纷采取实名举报、网络曝光的形式来惩治贪污腐败的官员。而且个别政府部门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已经逐渐让人民群众失去了信任、信心,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然而群体性事件的对立双方往往是人民和警察或者是政府,这就说明人民对政府的做法感到不满,人民对政府感到失望,而这不满和失望的根源往往是贪污腐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利欲心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所激发,面对物欲横流,立场不坚定的掌权者往往会做出贪污的事,并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信仰缺失。民众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说不相信政府,只能采取上访、聚集在一起闹事等手段,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食品安全令人担忧、人民群众诚惶诚恐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

当今社会问题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www.61k.com)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

(三)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众多假恶丑现象

近30年来,国家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在社会商业化的趋势下,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做法得到鼓励和确认,各种职业观、义利观的变迁,使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日趋繁杂分离,人与人之间难有赤子之心相待,传统的“仁、义、忠、恕”之道更无可行之处。不良的道德情感所导致的堕落,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它降低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损害了我们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形象,成为今后国家发展进步的障碍。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道德堕落使社会人际关系正陷入分崩离析的可怕状态中;社会生活的无序化,使社会成员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感;道德真空带来的麻烦不断增多;人的行为很难再找到共同的伦理依据;人们对环境和国家资源的破坏现象日益增多---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说,也窒息了人的生活空间,阻碍了物质生活的继续提高。尽管文明的趋势是永远上升的,但是,社会道德良心已经进入了它的休眠状态。这方面整体堕落的形势十分明显。在这当中,官德、吏德的败坏尤为突出。

现如今,虽然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改善,但国民道德素质的缺失,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看重经济利益,而忽略的道德素质的发展,如果说“扶不起”的老人是国民道德素质一个典型反映的话,那“小月月碾压”事件的发生简直是对整个国民一个震撼,甚至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的耻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更甚至应该是给我们敲响的一个警钟。我们民族正失去面对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力量。

(四)环境污染严重,生活环境堪忧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往往忽略了环境的保护,生活环境正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愈来愈凸显,环保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水污染,大气污染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烟尘粉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大量固体废弃物污染,这些问题逐渐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已经严重与经济发展速度脱节,再加上自然气候条件的逐步恶化,沙尘暴、干旱灾害、雨雪洪涝灾害等等,使得我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五)爱国情感薄弱,崇洋媚外思想严重

当今社会问题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高度重视对本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www.61k.com]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转型期的到来,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学校、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氛围不浓;多元化冲击;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等现状。由于受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表现出迷茫性、冷漠性、模糊性与悲观性的特点。过去我们往往在思想上有一误解,认为只有英雄人物才与爱国等高尚的道德相关,而一般人没有必要和可能去做到。这对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就造成一个思维方向上的误区,如不避免,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现在,整个国民爱国情感普遍在下降,已经在社会上形成“移民热”“留学热”等现象,大量的成功人士选择更换国籍或到国外去定居、生活,他们认为国外的各项制度优于国内,在国外有更好的生活保障。有的父母也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去外国发展深造;同时,有大量的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之后,也选择留在国外发展,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声望越来越高,但他们并没有多么强烈的自豪感,反而认为国家体制不健全、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和西方的差距太大等等,这些也造成一定的人才流失,对我国发展不同程度造成影响。更有甚者,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崇拜外国的极端自由主义,从不加以思考而盲目的崇拜、推崇,这是极端危险的信号,这必须引起我们对教育的足够重视。

二、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1、贪污腐败问题:腐败是世界性问题,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生活奢侈浪费、腐化堕落等含义在内。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腐败都是固有的丑恶现象。在任何国家的肌体上,都寄生着腐败。腐败行为源远流长,广泛滋蔓,无空不入地渗透到世界政府的每一个细胞里,成为难以治愈的痼疾。腐败如同流行性感冒一样,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一个尚未找到预防药的“世界性顽疾”。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前苏联存在“特权阶层”而腐败丛生,直接导致“亡党、亡国、亡社”。在发展中国家,民族政府为巩固执政地位,致力发展社会经济,但随之而来的是腐败也不可避免地蔓延。与一些西方媒体对于中国腐败问题常用的那种幸灾乐祸论调有所不同,《日本时报》的一篇文章就认为,不能把中国繁荣的经济所引发的部分干部的腐败行为,看成是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成功后出现的“失败”,而应将其视作需要中国领导人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的“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这是我们生活质量提高之后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需要不断满足的。目前我国,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食品厂商,为了最大化的追求利益,不惜在生产过程中掺杂对人体有害却又能缩减成本的化学成分,造成各个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素质还普遍较低,一些农民群众为了增加个人收入,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想当然思想,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缺乏一个科学的认识而造成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还有一点,要保证质量和安全,靠政府部门、靠企业自律、靠舆论监督是能够解决一定问题的,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靠产业的发展、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信用体系的建设来保障。这种保障更持久、更有效。

3、道德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社会道德败坏现象十分严重,这已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国民道德素质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有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沉渣的泛起;中国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忽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的腐化和堕落,直接助长和推动了一

当今社会问题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些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www.61k.com)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教育,德育教育在我国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老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即使开课的也多半是随便讲讲,应付而已。这方面的老师缺乏。这样的教学又能有什么作用呢?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因为这时候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灌输品德的最佳时期,潜移默化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德育课以外,一个老师也有很多的机会教育他们的学生,但大多数老师只知道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也有,可惜,这样的老师实在很少。

4、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如此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具体有以下几点:(1)经济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为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2)人文社会因素。首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其次,国民整体环保意识普遍不高,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而且国家大多数人对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始终认为环境污染是大量的工业生产所导致,而一味的依赖政府、指责政府;再次,我国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衡量一方官员的重要指标是经济指标,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各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不断招商引资,为了增加GDP,而对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产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政策,使得环境污染再一次加大。

5、爱国主义教育问题:首先,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氛围不浓,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现象严重。建国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却普遍淡漠。现在整个社会是政府抓经济、企业忙生产,学生忙升学,不能形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其次,媒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不够。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报道和宣传方面的节目很少,虽然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节目,但总体来说,氛围不浓,或者说没有通过集中宣传和集中收看等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收视、收看率不高,社会的关注度不够。三是国家的重视和引导不够,在政策的引导上,没有注重政策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而且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管理上比较混乱,民政部门负责烈士陵园的管理,教育部门负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部门负责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的管理,团委负责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部门负责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各地的党史部门、关工委、妇联、工会也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组织具体负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在力度上、效果上不够,很难组织统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三、结论

可以说我国社会现存的问题还很多,如:贫富差距问题、分配制度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看到这些问题,我们要少一些盲目的指责,多一些理性的思考。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支流而不是主流。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都是属于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产生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改革开放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

当今社会问题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变革,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www.61k.com)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也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指责、迁怒于中国整个社会。

结论:个人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所造成的,改革开放3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而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缺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包括衡量政府的政绩主要指标就是经济发展总量,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处于社会中的少数商人也逐渐以赚钱为第一“要务”,忽略了个人的道德素质,进而导致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等等社会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是最首要的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加强廉政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国家才能有更强的凝聚力,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社会,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国环保网《2011年全国环境污染状况报告》.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

[3]关于贪污腐败问题的汇总《百度文库》.网上文章2012.

[4]宋鱼水举亲身经历谈如何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Z].[中国]新华日报,2011年03月11日.

[5]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推进民主法制进程--人民网强国论坛法制宣传日系列访谈之三 中国法学期刊[Z]2004.

[6]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1.

[7]吕玉花.视频生产纵向投资激励和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9

(8).

[8]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百度文库.网上文章.2011-06-15.

[9]张奇志,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05).

[10]孙羽.食品安全:愈演愈烈的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科技, 2006,(03).

[11]向晓冬,赵兵,简桂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 2006,(02).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四 :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

默认分类 2008-01-06 16:55:43 阅读83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摘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闺/宫怨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而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诗,由于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类似性,所以我更趋向于将这两种诗并成为怨妇诗。我在读这类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怨妇诗中,我看到了一些中国古代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有思想层面的,更有社会政治层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角,不但有哪些深藏闺阁中不谙世事的怨妇们,甚至包括可能与此关联性不大的文人阶层,甚至王侯将相阶层。所以,我认为怨妇诗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无限乾坤,它甚至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无数人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台,不同阶层的人物在这里演绎着他们的矛盾的性格,冲突的经历以及悲剧的人生。 ? 关键词:怨妇诗、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怨恨

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怨妇诗的产生与发展

怨妇诗起源于周代:《诗经·小雅》有一篇《白华》,据朱熹《诗集传》,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作此诗”以自伤,因此,宫怨诗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延绵不绝。怨妇诗在《诗经》里尤多,像写弃妇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早期怨妇诗的代表。汉魏晋南北朝时,闺怨诗又获长足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汉乐府《怨歌行》、《白头吟》、《上山采靡芜》,古诗《行行重行行》,曹植《美女篇》,傅玄《豫章行苦相篇》,以及南北朝乐府《子夜歌》、《懊侬歌》里的部分作品等;在闺怨诗中还看到,男尊女卑的现实使许多丈夫出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倘遇离别,女子的心情就更为痛苦:“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聂夷中《古别离》)这与《王西厢》里临别之际莺莺告诫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一样,都唯恐其夫另觅新欢,劝其夫“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特别是东汉以来,随着游宦、干谒风气的盛行、文士地位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士人“官本位”的意识与日俱增,往往“去其邑里”,多方游处而经久不归,遂使“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一旦博得一官半职,身份、地位有了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古语所谓“荡子成名,必弃糟糠之妇”。上述一类以游子妇为叙写对象的闺怨诗便真切地表现了女性对此的忧怨心情。

可以说,怨妇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产物,它应时代而生。抒发着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心中无限的苦闷,她们以着流水般的行文将心中的苦楚化为美妙的诗篇。在怨妇诗中,怨妇们以着细腻的笔触,将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所产生的那种心理状态浓墨重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一方面会不自觉地被诗中那悲伤的色调所牵动,所触动,另一方面在怨妇诗中的委婉深长,含蓄无限,恰当的比兴,浅而深的艺术风格所感染。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统治阶级对女子的行为做出了种种限制,提倡在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女子毋妒忌,使得那些怨妇们,心中虽有怨意,但却不敢抒发,我发现,真正出自女子之手的怨妇诗变少了,而出现了一个可能并不是新的现象,男子也似有须眉不让巾帼之势,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男子成为了怨妇诗的主要作者。但综观那些怨妇诗,基本上是抒发心中不得意,男子借女子之口,将感情细化。同时,文人墨客虽然属于士人阶层,属于古代社会的最高阶层,但是,他们的地位却相对的不稳定,使得大部分文人墨客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怨妇情结”,正是这种特殊而奇怪的情结,使得怨妇诗同中国的其它类型的诗歌一样在唐宋迎来了其鼎盛时期,同时在历朝历代都未曾消失。

中国的怨妇诗之所以能够如此繁盛,并且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喜好,我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诗歌发展的奇特顺序造成的。不少文学家都认为,一个完整的诗歌发展顺序应该是,首先发展叙事诗,当叙事诗发展到了几近完美的时候,抒情诗便会迎来期发展的高峰。。而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在中国的叙事诗还为发展的非常完整的时候,中国的抒情诗便可以说几乎达到了顶峰,当欧洲人还

惊叹于《荷马史诗》叙事的精妙与描写的宏伟壮阔时,他们想象不到,在汨罗江边,屈原用一曲《离骚》的哀怨,以着《九章》《天问》的执著,将中国的抒情诗推向里顶峰。同时,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屈原在《离骚》中,竟是以着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身处谗言蜚语之中,楚王的不信任,流放后的自己身不保,但是它仍然坚持不懈的宣传着他美君贤相的梦想,他以着一个怨妇所应具有的哀伤,一个怨妇身上所具有的悲切,将《离骚》写得令人读罢,总会掩卷长思。虽然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爱国诗,却淡淡地有着一种怨妇的感伤。

二、落花无情似君意,流水有情恰侬愁——封建礼教对古代妇女的残害。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是当氓将这位卫国的姑娘娶回家几年后,那位纯真的姑娘发现,那位曾经忠厚老实的氓,心早如落花无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面对着这个残酷的现实,卫国姑娘感伤地回忆着曾经氓的誓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最终,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开,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裂之辞。但综观中国古代社会,能够像这位卫国姑娘一样的古代妇女毕竟只是少数。是什么原因让世间缺少能够与负心人一刀两断的女子,是什么让大多数女子面对着怨恨仍然选择沉默甚至忍让迁就,是什么让这些原本有爱有恨的女子的心灵充满了麻木?探究中国古代的怨妇诗,让我们走进这们一个群体,感受她们的悲喜,思考她们不幸的源泉。

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同样的答案,那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权思想

《礼记﹒曲礼》孔疏云:“礼者,所以辩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节,度也。”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

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臣忠造就了君昏,子孝造就了父暴,妻贤造就了夫恶。弱势者的利他主义,成全了强势者的利已主义。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曲礼上》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对待陌生人,往往就采取非人道的行为,此种观念不利于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有碍于社会公德的建立。

(五)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但我觉得封建礼教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管下不管上,管人不管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便是一个典范。朱熹十分厌恶他的政敌御史唐仲友,逼迫唐仲友的情人严蕊说出唐仲友的罪行,因为朱熹认为作为官员,与妓女关系暧昧是件可耻的事情,谁料,严蕊虽未烟花女子,却意志坚强,是死不肯承认朱熹为唐列出的种种罪行。最后此时只得草草作罢。这件事情轰动朝野,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着实令人感到吃

惊。由监察官向皇帝报告说,朱熹强娶了两个小尼姑为妾,而且被证明为事实,这可苦煞了朱熹,只得低下身来向皇帝连连求饶。我相信透过这个例子,大家对礼教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封建礼教对中国古代妇女的迫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对女子生理上的摧残

这种残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就是缠足了。对于缠足的起源,传说各执一词,但据历史记载,早在宋代,人们便开始缠足。满清入关后,虽不提倡,甚至还明令禁止过,但是,由于缠足之风过盛,并为能够止住这种风俗,缠足仍然畸形地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但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女子裹足,想要换得一双小脚,需要巨大的勇气,毅力,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裹完的小脚,脚上的所有软骨都断裂,所有的骨头都折断过,每一寸肌肤都曾经流过血,最后除去大拇指还剩下一个小小的突出部分可见,其它四指拇趾都在那一次次可怕的浩劫中消失殆尽,透过女子那婆娑的泪眼我们分明看到了一双畸形的小脚,但女子仍对它们视若珍宝。

裹脚大大的限制了女子们的活动能力,限制了女子们的自由,是女子更容易受到管束,是女子彻底的成为了男子的附庸,成为了男子掌上的玩具。甚至,脚的大小。,成为了评判一个女子的重要标准,一个女子,无论她的条件如何,用脚的大小便盖棺定论,这对女子们看似公平,却蕴含着极大的不公平。尽管有统一的标准,但将女子的德行,女子的相貌,女子的品质等同于脚的大小,是谁都没法接受与想象的。这种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不将女子当成人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却遭此厄运,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由此可见。

2、对女子心理上的摧残

裹脚所带来的痛苦,肉体上的残疾往往会带来心理上的扭曲,但好在,中国的古代女子们由于足不出户,并未做出像太监一般乱国违纪之事。

但女子们的厄运并未就此结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的蔓延,让女子不但从生理上,更从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不平等待遇。社会给了男子受教育的机会,但却不允许将这种机会平等地分与女子一点。女子整日困守闺阁。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们要称女子的住房为闺阁呢,在《辞海》中,对“阁”字的一个最原始的解释是架空的小楼。而通过对古代建筑的一些了解,确信了我的怀疑是有意义的。一般富裕人家的闺阁都不会布置第一层楼里,是要走上一段楼梯才能到达的,而且这个小房子,一般与其它的房间分离,似有架空之意,这难道不是一个小阁吗?在这个出入不便的小阁中,女子几乎被软禁。她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外面的情形。所以,当《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来到自家的后花园时,会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番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未曾去过,真令人感叹呀。同时,对于女子的文化水平,也做了一个较大的限制,在古代社会,有才的女子都被称为具有“咏絮之才”,但需知,那位历代人公认的非常有才气的女子,晋代的谢道韫,也只不过咏了“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么一句。可见整个社会对女子才学方面的要求实在是低呀。李清照曾经想教一位女孩写词,但这位女孩拒绝了。这个女孩死的时候,辛弃疾帮她做墓志铭,对她曾经拒绝李清照一事大书特书,并予以高度的赞扬。

除此之外,三纲五常对女子的行为举止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想想每个女子的性格各异,可是统治阶级,却要将一些不可理喻的规定强加在她们身上,试图将所有人培养成所谓的淑女。

3、对妇女作了种种道德上的限制,而对男子限制相对较少。

一夫多妻制规定一个男子可以同时娶几个女子,而对于女子,这更多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教育。而对于大部分女子而言,面对滥情的丈夫,妒忌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礼教又不允许她们的妒忌之心。女子就算被负心人抛弃,也只能默默地承担着这份苦果,这如很多人感慨地那样“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朗是路人”,那位曾经有情有意的萧统,在入宫成为太子之后,早与曾经两情相悦的恋人,形同陌路了。而萧统或许早已将这件往事忘却,多少人面对这种情况总会感慨,“老来多健忘”,但殊不知此诗的下一句话是:惟不忘相思,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白居易曾感慨:“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读之,令人无限感伤。女性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势群体,只能注定被男性蹂躏。男权主义渗透了整个封建社会,在男性中心社会里的法律、礼教、风俗、偏见??正似大军压境,不绝地向女性阵线压迫,男性把封建的枷锁一层又一层地套在女性的脖子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人伦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都是摧残干千万万女性的紧箍咒,她们身上的镣铐,灵魂上的枷锁,整整奴役了她们几千年。这无疑造成了千百年来历史上的一出出悲剧。即使是剥削阶级中的妇女,她们的命运也很悲惨。她们几乎都是一夫多妻制的牺牲品。有的还要充当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红颜薄命,并不单指美女,实际上概括了旧时代绝大多数女性的悲惨命运。女性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除了少数的与悲惨命运相对抗的佼佼者外。封建社会的女性,永远不可能摆脱这种命运。

或许氓决不是一个个例,他是无数古代负心男子的一个真实写照,无数的氓,就会有无数的卫国姑娘,她们在痛苦中生活着,为了一份痴情,为了一份曾经拥有的爱。这些怨妇们,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极具典型性的群体,她们忍受着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折磨,对于那些负心人,她们只得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由此,怨妇诗才能够如此感人至深,才能够让人如此释卷难忘,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现象,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心中那最柔弱的神经。面对这男子们对过去的失忆,她们只能够在心中默默地念叨:“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是呀,这是多少女子的心声呀。

三、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怨妇诗中的宫怨诗的思考

宫禁,是一片神秘、特殊的天地。对诗歌而言,宫禁又是一个敏感、特殊的题材。高高的红墙之内,交替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喜剧。当一篇篇哀怨的诗篇传出禁庭,迅速引起广泛的反响。终有敢吃螃蟹的人,提笔捉纸写宫怨,描写那满城春色宫墙柳下的女子的心境,或悲,或喜,或忧,或思,或愁。正是这些诗人的努力,才使我们今天能窥见宫廷女性生活的一鳞半爪。以宫怨为题材的诗歌,自《诗经》起,历代皆有吟咏。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骨肉至亲,代为他人”,“残妆和泪湿红绡,何必彩珠慰寂寥”, “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何爱兮旦夕”,这是弱势女性们被阻隔亲情,骨肉分离,同时又色衰而爱弛的凄苦命运的真实写照,这是弱势女性不甘被摧残而仰天哭泣的血泪的苦哭。封建社会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君主、帝王,是封建社会的宠儿,上天给与了他们最多的恩赐,后宫佳丽三千人,多少嫔妃宫女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只是无奈于红颜薄命;多少苦涩的岁月,竟将那满头的青丝换成了,三千尺的如愁绪般的白发。或因色衰爱驰尝够了君恩中断的苦水,在幽深阴暗的冷宫流泪叹闷;或因争宠挫败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发出了如泣如诉的伤感;或因宫墙深院的森严而不敢言语,忍受着精神的无穷折磨。她们怨不尽,愁无极,一任青春虚度,莫可奈何?

或许,有点类似现代人爱谈论名人或者贵族们的八卦一样,古人对于那些宫中的八卦似乎也情有独钟,但我觉得,宫怨诗这个怨妇诗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绝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种简单的社会解释,它具有更深层次社会意义。

首先,我认为宫怨诗不仅仅是怎一个“怨”字了得的一个意象,它有着深层次的内涵,蕴藏着无限的社会意义,同时透过宫怨诗,我们也为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些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扇颇有价值的窗户。 首先就宫怨的思想层面而言,我们来做一点探究。

宫怨诗是以抒发宫女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题材。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诗人们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抒写宫女的悲哀愁怨,揭示她们在宫嫔制度下的悲惨的遭遇,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残酷的罪行。

而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宫怨诗的内容的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宫怨诗塑造了具有独特生命与情感的女性形象,折射了女性的生命形态,多方面展示了女性的生活和感情世界,为后人提供了认识价值。

宫怨诗所抒之情体现出具体化、个体化的特点。从宫怨诗中隐藏了女性的悲剧,折射出古代女性的生命形态。宫廷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女性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宫怨诗向我们展现了宫女生活的真象。但宫怨诗人并不满足于此,在充分展示宫女生活的同时,他们又将笔触伸向宫女的心灵深处,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她们的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展示了她们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被选入宫,歌舞侍作,得宠承恩,失宠幽闭,枯死宫中,望宠,忧移,怨弃,妒幸,憧憬,渴望,孤独,郁闷,哀怜,无奈,辛酸,构成了她们独特的悲剧生命与悲剧体验。宫怨诗大多有其特定的具体的情感内涵与指向。因为在宫怨诗中,活跃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宫怨诗既反映了女性极度奢华的物质生活,又表现出了她们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以及在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极度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宫女直接受制于皇帝,较之一般人更无人格可言,更容易陷入色衰被弃的命运。对宫女妃嫔而言,失去恩宠便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意义,意味着生命的失落、青春的失落、爱情的失落、幸福的失落。从她们的哀怨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们被损害、被摧残的心灵,看到了她们在宫嫔制度禁锢下了无生趣、苍白可怜的人生。而言古代女性生命意义的实现,无非就是得到他人的赏爱。换句话说,生命意义实现的动力不是自我的自主发挥,而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的赏识。这就是古代女性的生命形态,宫怨诗中都反映出来了。

宫怨诗重在倾诉与渲泄怨愤,大多有感而发,诗人往往能够设身处地,或者把自我融入到客体中去,因而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诗人不满足于抒发共性的情感,因此愈益趋向于以“自我”的身份向人们讲话,以吐露心迹,倾诉衷肠。宫怨诗或选择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或由主体以主人公身份自述,如班婕妤的《怨歌行》“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即可看出整首诗是以怨妇的身份,在向君王吐露秋扇见捐的怨愤。再如杜审言的《赋得妾薄命》“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显然诗人是以失宠宫妃的口吻,向人倾吐自我的愁苦。发展至后来,宫怨诗甚至直接使用第一人称。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李咸用的《妾薄命》“妾命何太薄,不及宫中水”,诗人干脆打扮成主人公以“自我”身份直接倾诉。

第二,通过宫妃之怨在表达她们对命运难以抗争的哀叹的同时,还有对薄幸君王的责备。

“君恩无常”是古代宫女忧怨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帝王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都大量占有女性,以为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白居易的《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就典型地描述了这种后妃制度的残酷和罪恶,以及宫女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理。这些宫怨诗里反映的都是一些妇女根本问题,表现的是对命运难以抗争的哀叹。这些抗争也许是软弱的,但却是对正当生活权力的捍卫。

诗中还表现出了对薄幸君王的责备。这些怨诗的出现,是封建社会男权制度造成的,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皇宫之内了,帝王连生杀大权都能操纵,自然也掌握着宫女们的幸福,即使生活在社会的上层,这些宫妃们的生活也是不幸的,不过是帝王的玩物。有些男性的宫怨诗用第一人称,表现的不仅仅是对宫女们的同情,还有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

第三,借宫怨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抨击,批判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罪恶。

我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开始关于婚姻的解除就有若干制度,被称为“七出三不去”。所谓“七出”,又称为“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按照周代的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

宫怨诗中也反映了古制的野蛮性,并表达了强烈的谴责。诗人们以悲天悯人的人道精神抒写女性的悲哀愁怨,揭示她们在宫嫔制度下的不幸遭遇,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罪恶,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抨击。

第四,表现了进步文人对宫女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是诗人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构成了古代文人情志作品的一部分。

任何时代,进步文人都是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宫怨诗人也不例外。从宫怨诗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诗人们同情妇女,同情弱者的人道精神,是诗人们对宫女不幸命运的深沉咏叹。诗人们对宫妃的同情和关切,体现了同情弱者,鞭挞丑恶的进步倾向。

托物抒怀是古代文人发表思想感情的常见方式。在封建时代,思想禁锢,统治环境险恶,文人们对政治的看法,对官场的不满以及个人的遭遇坎坷,往往不敢用直抒的方式来表达,而常常通过托物寄怀的方式来曲折表现。

宫怨诗人能以悲天悯人的人道精神,多方面展现宫女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抒写她们的凄苦哀怨,揭示她们的不幸遭遇。一方面,他们把宫女当成有生命有精神的血肉之躯,写她们的生老病死、七情六欲;另一方面,他们甚至把宫女当成独立平等的社会的人,写她们的独特的情感与个性,表现她们的抗争,呼吁社会的关注,为她们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除此之外,诗人们基于与宫女有同样不遇的命运,故此常借宫怨诗渲泄其不遇情结。前二者诗人是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从宫女的处境地位出发,选取最佳视角展示宫女生活,后者则因心灵的认同,精神的共鸣,诗人写宫女即是写自己,于是倾注了全部的心智与情感,其人情浓度自是非前者可比。

就宫怨诗的艺术价值方面我们也能窥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斑。

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方面,宫怨诗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它在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善于从宫女独特的处境地位,情感的心理出发,选择最佳视觉来揭示宫女生活的各个层面。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含蓄委婉的抒情手法,独特的意象结构群均显示了宫怨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底。

翻开宫怨诗,纷至沓来的是一组组充满悲愁幽寂情调的意象群落:森严肃杀的宫殿、幽深空寂的重廊、凄清冷落的月夜、萧条衰败的残春暮秋??透过这一组组意象,我们可以触摸到宫女灵魂深处的哀痛,感受到诗人发自内心的关切与同情,深切体会到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不幸和悲惨。这些意象之所以能引起我们强烈的震撼,首先得力于宫怨诗人善于围绕宫怨诗的主题选择,最能表现宫女悲怨愁情的意象。

任何意象的构造,都以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真实地抒情达意为指归。宫怨诗是以反映宫女生活、抒写宫女怨情为主要内容的,为了真实而贴切地反映这一内容,宫怨诗人选择了一个以悲郁幽寂为基调的意象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空间意象,时间意象,自然意象,器物意象构成。用“春秋”、“月夜”、“日暮”这些高度“意象化”的特殊物象来渲染烘托宫女的悲怨愁情,就使得悲更见其悲,愁愈显其愁,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器物意象是宫怨诗中颇具特色的一类。它既能显示宫女的身份,又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这类意象主要有团扇意象和宫漏意象。

综观宫怨诗的意象,有的来自典故,如长门、昭阳意象;有的来自文化传统,如春秋意象;有的是诗人的独创,如宫漏、苔藓意象。这些意象,包孕着丰富深厚的内容,对表现宫女的怨情、增强诗歌的形象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它涉及到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关系问题。诗人们如何从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中选取最能表现自我主观情思的景象,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是检验诗人艺术功力的重要尺度。宫怨诗的意象构造,不仅以其独特的意象体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感性世界,而且充分显现了宫怨诗人创造形象的不凡功力。

四、可怜无定河边骨,皆是春闺梦里人——怨妇诗中的反战含义的思考

征妇也是怨妇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角。由于古代统治者频繁发动对内对外战争,导致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和人民徭役负担的沉重。或许大家都还记得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还有杜甫的《兵车行》中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我认为虽然诗歌中中可能会用到夸张的手法,但是这种事情存在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经年累月的征战,一方面使征人、役夫有家难归,另一方面便使无数思妇居家独守,因而产生了许多“征妇怨”一类的闺怨诗。这些诗也带有深沉的怨伤,然其感情内涵又与其它几种闺怨诗有所不同。首先,试读以下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

固然也感伤夫婿久征不归,但却更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这类诗在怨伤战乱的同时也多流露出一种殷忧,但不是丈夫的弃旧迎新(少数作品除外),而是征夫的生死与冷暖。诸如“坐想鼓鼙声,寸心攒百箭”,“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字里行间蕴含着深细入微的担忧和体贴,读来颇觉情深意厚。

其实,征妇是所有怨妇中最矛盾的一种。她们有丈夫,一个爱着她们的丈夫,只是这个丈夫远征在外,她们所忧的不是夫婿的变情,而是夫婿的生命安危。她们会为远方的夫婿密密地缝制秋衣,在北雁南飞之

时,她们会一直地仰天长望,在这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刻,遥想着征战的夫婿,希冀着云中谁寄锦书来。同时征妇们心中对于战争带有着深深的怨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看到杨柳,想到了曾经折柳而别,在这里,“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是的,柳即留。征妇的心中充满了对夫婿的思念,同时也暗自怨恨着战争。

五、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古代的怨妇典型们

在王美人和长公主为刘彘和阿娇定下一门娃娃亲之后,刘彘天真地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汉皇重阿娇,筑之黄金屋”。但这场婚姻,从一开始便注定是一场悲剧。

当刘彘改名为刘彻后,当刘彻登上皇帝的宝座后,阿娇也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那位曾经笑随戏伴后园中,秋千架上春衫薄的纯真浪漫的阿娇,遭遇到了那位在中国历史上被评为雄才大略的皇帝。结婚几年后,当刘彻将万千宠爱集于那位歌女出身的卫子夫时,阿娇动怒了,她以巫蛊之术诅咒卫子夫,事情败露之后,她被贬长门,由皇后变为了一个弃妇,心中的无限郁结,长门的寂寥生活,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让阿娇倍感世间的人情冷暖,她终日以泪洗面,遂辗转想出一法,命一个心腹内监,携了黄金千斤,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得代做一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司马相如得悉原因,挥毫落墨,落笔千言。这赋名曰《长门赋》,诉说一位深宫永巷中的女子愁闷悲思,写得委婉凄楚:“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此乃阿娇欲借文人笔墨,感悟主心,她命宫人日日传诵,希望为武帝所听到而回心转意。但《长门赋》虽是千古佳文,但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阿娇的一腔悲苦,加上司马相如华丽的词藻,并不能够挽回汉武帝那颗早已离铉的心,阿娇仍然深锁长门,历尽春风桃李花开日,感伤秋雨梧桐叶落时。到了其母长公主死后,阿娇寥落悲郁异常,不久也魂归黄泉。

也许,阿娇留给后世文人的绝不仅仅只是那个金屋藏娇的成语以及司马相如的那曲《长门赋》,阿娇和她后来长期居住的长门,几乎成为了一个典故,成为了一个不名自清的借代名词。如李白的《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在这里,长门不仅仅是那个深锁着一位废后的冷宫,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还有江采苹的《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尤其是皇帝的嫔妃,以色事人,女为悦己者容。现在诗人既然已失去了玄宗的爱宠,就无必要打扮,也无心打扮了。首句通过不梳洗的容貌描写,把梅妃在失宠后的精神萎靡写得生动传神。同时,历代还有无数的诗人将自己自比于阿娇,感同于阿娇的悲惨心境。例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的“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还有,王昌龄的《西宫秋怨》,写到“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此外,经常作为怨妇的典型的人还有,汉成帝时期的班婕妤等。

文人们细细的品咂着这位怨妇或许并不复杂的心境,并将自己类比。它所反映出的一些社会现象是值得我们细细研究的。首先,在当时男性的社会地位相对于女子而言较高,他们能够放下身段,用女子的典故,甚至以女子自居,表明他们心中确有难言之隐,整个统治阶级对士人严格的语言控制时不可忽视的,文字狱其实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但真正大规模的为人们所知应该是清朝的事儿了,但是,它的存在仍然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它是一条无形的门槛,限制着中国文人的言论自由,所以,文人们有话不敢直说,只能接一个女子之口或者一个女子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且往往要使用典故,而非现实存在的那么一个人。其次,我发现其实翻来覆去,反复被提及的只是那么几个人,如阿娇以及班婕妤等诸如之类的较为人所熟悉的形象,我个人觉得这可能和中国人当时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有关系吧,在当时,虽有,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的说法,但毕竟只是少数人,用统计学的来讲就是概率特别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过于特殊的典故可能只有少数人知晓,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不知所云,毕竟诗歌是一种阳春白雪,而大多数古代中国人只听得懂下里巴人。

六、中国古代文人的“怨妇”情结——文人对怨妇诗的情有独钟

读唐诗时,总会惊诧于诗人怨妇诗的情有独钟,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类怨妇诗描摹之细腻,刻画之入微,缠绵悱恻、沉郁感人。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篇,而且不乏名篇佳构。

中唐朱庆馀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姑舅。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你不看此诗的题目,你真的要被这位新嫁娘在新婚之夜后的羞涩娇柔所感动。但是当你看到《闺意献张水部》这个标题之后,可能会大倒胃口。原来朱诗人的这首诗是在临考前献给主考官张籍的一首意在取媚的诗歌。那位娇滴滴地向夫君唱个喏:“郎君,你看奴家的眉眼描画可是符合时尚”的新嫁娘竟是朱诗人的“夫子”自况了。”

无独有偶,这位在朱诗人眼中的高高在上的张主考官也有类似的一首诗《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用现代的话说是:您明知道我已经有了男人,却还要赠我一双华美的珠玉,我将它系在红色的用罗纱做的裙子上,以此表明我对您的心意非常感激,但是我与丈夫曾经发誓生死与共,我只好把珠玉归还给您,遗憾自己没有在出嫁的之前就遇到您。坦率地说,当初,我没有读到全诗,而在读到“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一句,内心是非常震撼的,我被这位女性的缠绵悱恻所感动。初读张籍的全诗,我惊诧于张籍对女性坚贞情感的描写之细腻。但是当我从资料中了解到,这位“妾”是诗人的自比时,心中竟有点不可名状的感觉了。这位朱庆馀心目中的伟大高高在上的“夫婿”,却在另一个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面前自称“贱妾”了——一位泪眼婆娑、楚楚可怜的小女子。

我通过对大量的怨妇诗的通读以及研究,中国古代的诗人对怨妇诗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把这类诗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这些封建社会的寒士文人们,胸中怀揣着一颗儒家的“大则兼济天下”、造福天下众生的心愿,做着“洞房花烛要,金榜题名时”的梦、沉浸在“书中自有在玉颜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万户侯”的幻想中,抱着“板凳坐的十年冷”的决心和意志,以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毅力,在将四书五经无数遍的翻阅,无数遍的通读,之后通过层层的严格的选拔与考试,只有其中的部分人能够获取他们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而且封建社会,皇帝一人说了算的独断专政,“官高一级压死人”的官本位主义思想的泛滥,文人墨客们对于皇帝,对于上司,有着女子对于丈夫般的百依百顺,甚至有着为他们宁愿齐眉举案的想法,可以说,文人墨客们,地位的难得,地位的不稳固,甚至有所谓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危险,在皇帝及上司面前,它们的地位并不亚于女子的地位,他们与那些怨妇们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与此同时,较高的文学修养,让文人墨客的心中有着比常人更细腻的情怀,它们容易感伤,容易动情,容易被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所触动,他们的心境与女子有着几分的相似之处。中国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这种情结自屈原始,瓜瓞绵绵,经久不衰。

司马迁说: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士者死。良禽择木而栖,猛兽择穴而居,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妇女一样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人格,始终是权贵的附庸,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他们的生与死,喜与悲,升与降,浮而沉,左与右,从来没有握在自己的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由是,形成了中国文人的依附性和软骨症。即使是那位引亢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还是向权贵韩朝宗写过:“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也。”这样类似求乞的话语。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铮铮铁骨的“士”,但总体来说这样“硬汉”是稀有资源,凤毛麟角。即使是被世人目为不苟同不屈服的“硬汉”们,绝大部分不过是“节妇”“烈妇”变种而已。明朝的方孝孺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但是那个他所殉之“义”,不过是忠于明惠帝这个老主子罢了。方孝孺在被目为“篡位”的明成祖面前刚直不阿,但在明惠帝面前“俯首贴耳”却是不言自明的,例如,在那场南北战争中,他若能站出来,直指明惠帝错误的人事安排,那么历史应该会好好的成全他那颗忠义之心的。纵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他们口口声声将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却未曾有一个完整和独立的人格。他们更多的应该只是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奴才的奴才,他们默默地承受着时代强压在他们身上一系列的规则,却始终无法解脱,纵使他们才华横溢,纵使他们天资聪颖,纵使他们刚正不阿,但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怨妇情节却并未因为他们的各种条件而改变。南京的夫子庙,古来便是烟花之地,每次科举结束之后,夫子庙也迎来了它的产业高潮期,大批落榜的文人来此寻花问柳,以寻心灵的安慰,因为,面对着这些貌美如花,才华横溢的女子们,这些文人们发现自己是个男的,这是他们比之于那些女子们最大的优势了,

但当它们面对的是皇帝及上司的时候,这种优势荡然无存,他们与生具有的依附性奴隶性占据他它们那颗本就脆弱的心灵。

唐太宗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正是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软肋。明代被称为中国的“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有过类似的话语:“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立俯行,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对中国文人性格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与唐太宗的话异曲同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沽之哉,沽之哉,吾待价而沽”,如果卖了一个好价钱,立于时乃好语巧笑;如果没有卖一个好价钱,或者卖不出去,不立于时,则怨恨忧伤。明于此,则可以读懂中国文人的怨妇诗。

可能,读者会发现,对于怨妇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商妇,我并未作详细地的描述。我认为商妇的形象较为单一,其抒情主人公忧怨的焦点主要在于丈夫的重利轻别、约而无信上。唐刘得仁《贾妇怨》:“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这种婚姻关系中的女性与弃妇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她们除了对自己形同遭弃的命运躬自悲悼以外,往往还多生一段悔恨,而这种悔恨之情在不少怨妇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所以,不便再作更多的说明。或许,我们不可否定商妇中也有《长干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缠绵,也有商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无穷思念,但却也发出了“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感叹。商妇便有如各种怨妇一般,个中滋味揉杂,怎一个怨字了得?

五 :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第一章 中国社会问题

一、问题的界定

1、对社会问题的误读;

(1)社会问题就是社会热点问题 ;

(2)个人不认同、不赞成的社会现象就是社会问题;

(3)社会上所有的阴暗面及不健康现象就是社会问题;人力无力改变的现象就是社会问题。[www.61k.com]

2、关于社会问题的定义

(1)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2)构成社会问题的五大因素

? 这种社会情境属于一种超常状态,即超过了社会正常的状态;

? 这种超常状态对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人有害或不利 ;

? 这种超常状态的危险性虽然首先由少数人发现,但已成为相当一批人的共识; ? 多数人具备了影响这种超常状态使之得到改善的愿望,并且这种愿望能够得到实

现 ;

? 这种愿望的实现需要借助于社会和群众的力量。

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的看法

(1)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

(2)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现行社会规范、主导价值观) ;

(3)它们持续了很长时间;

(4)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做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1、结构性社会问题

(1)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2)这类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与不可逾越性。

(3)最突出的结构性社会问题是各种不平等现象。

2、过失性社会问题

(1)体现为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过失行为。

(2)辨别“过失”的模糊性: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规范会有所变动。

三、国当代社会问题的社会历史特征

(一)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

1、宏观背景:中国社会的转型

农业→工业;同质(一元)→异质(多元);封闭半封闭→开放;伦理→法理

2、当代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社会矛盾的继续遗留;

(2)新、旧社会诸要素同时存在,由此不可避免造成一些社会失调;

(3)社会改革的非同步产生的必然结果;

(4)价值观念体系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二)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1、交错性

(1)共同的原因致使诸多社会失调现象同时产生;

(2)众多社会失调现象之间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2、变异性

(1)社会问题固有的特性之一;

(2)社会问题的存在形式、范围、影响程度变异迅速和频繁。(www.61k.com]

3、伴生性

(1)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

(2)无可避免的现代化伴生现象。

4、突发性

(1)转型社会的脆弱性体现;

(2)社会失控。

(三)社会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

? 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

? 性质不同;

? 表现形式不同;

? 涉及范围不同;

? 推动与研究的载体不同。

第二章 失业问题

一、失业的界定及相关指标

1.失业的界定

(1)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2)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失去就业机会,完全处于闲置状态的社会现象。

* 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愿望;没有工作。

2、失业的计量指标体系

(1)计量指标体系的三个层次

指标之间的关系

? 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 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

? 就业率=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00%

? 失业率=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00%

(2) 失业人口: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

找工作的人员。

具体为:①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②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③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④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⑤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他人员。

(3)失业率

? 失业率是失业计量统计体系最重要的指标。

? 失业率=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00%

? 我国失业率的变化

(4)我国关于失业指标相关统计的局限性

①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仅限于城镇中心非农业户口口径统计,不包括目前在城镇中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②统计的失业人口数为登记数.不包括那些尚未登记的失业人口,因而这一统计口径低估了实际失业人员数,相当—部分实际失业人员未能统计在内。(www.61k.com)

③统计口径不与国际接轨,无法进行国际比较,也无法进行历史比较 。

各国失业率统计通行的是按月度统计、季度统计和年度统计,以便随时观察失业串指标的动态变化,提高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敏感度,而我国只统计年末数,对监测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利。

④鉴于中国目前的特别情况,在政府公开的失业统计之外,分析、研究失业状况还必须注意到如下的因素:

? 中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 ;下岗职工;没有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 ;隐蔽性失业 。

二、失业的类型

1、失业按照显示程度可分为公开性失业(显性失业)和非公开性失业(隐形失业)

(1)公开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完全处于闲置状态,即劳动者零工作零收入;

(2)非公开性失业又称在职失业,有四个计量标准:①在时间标准上,劳动者在一年中劳动的天数或时数低于充分就业下的天数和时数;②在收入标准上,劳动者在一年获得的收入低于某种必要的最低额。③在意愿标准上,劳动者就业不足,愿意工作的时间大于他目前工作的时间;④在效率标准上,劳动者如果从目前就业中撤出来,将不会减少产出。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3)我国隐形失业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①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②城镇企业的虚假性就业

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因材料、能源不足而经常停工造成的失业

④因不合理的劳动制度使人员流动和职业选择困难,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而造成的失业。

2、失业按照性质可以分为5种类型——市场经济国家的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受气候变化、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局部生产节省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

(5)周期性失业: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而形成的失业。

3、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失业群体——下岗职工

(1)定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特指那些在企业无工作岗位3个月以上,但尚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继续从原企业领取低于工资的生活费、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福利,且未在社会上有其职业的人员。

(2)历史:下岗职工问题最早出现于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作为一种生活经济现象开始凸显,并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到2005年底,下岗和失业的体制并轨工作结束,“下岗”从此成为一个历史性概念。

(3)下岗职工的群体特征: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技能偏低,年纪偏大 (“4050”群体)

(4)再就业工程。

三、中国失业问题的基本事实

1、中国失业问题的历史回顾

? 改革前:经济困难、社会不满、隐形失业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 改革后:三次失业高峰

(1)第一次失业高峰是70年代末知青返城;

(2)第二次失业高峰是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

(3)新世纪第三次失业高峰的到来

2、中国当前失业特征分析

(1)城镇中的隐蔽性失业进一步公开化 ;

(2)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且还将会继续增加,急需转移;

(3)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形成了大量的下岗人员,生活困难、再就业难度大;

(4)结构性失业特征明显。(www.61k.com]

3、中国失业成因分析

(1)人口因素

①错误的人口政策形成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

②人口分布趋势的影响.

(2)经济因素

①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化原则随时淘汰一批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的人员 ;

②经济发展趋势启动了公司裁员的商业模式 ;

③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④政治体制改革使一部分富裕人员分流.

(3)就业因素

①“全面就业”的就业政策造成了企事业单位的大量冗员 ;

②“重工业优先”的产业政策限制了就业数量 ;

③就业不足的影响.

4、失业的社会影响

? 失业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从经济的视角分析):默顿的功能理论

? Robert King Merton (1910~2003)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 功能分析是社会学解释中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社会元素都承担特定的

功能。

? 默顿指出,不同的社会元素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它们既可能有正功能(Positive

Function ),也有负功能(Negative Function ),或者是无功能的(Nonfunctional) 。

(1)造成生存风险循环

失业 收入减少 生活贫困 社会地位下降

(2)失业造成心理压力:失业者与心理压力;失业导致社会排斥

(3)失业导致社会冲突

当前中国失业人口的行为取向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下岗职工的影响

①卷入冲突性事件的人口数量不大 ;

②近期失业主体没有组织起来到政府部门上访或制造事件对社会秩序构成影响。

(2)城镇失业青年的影响

①对待生活与社会的游戏态度;

②了解到失业的压力并非来于政府,而是市场

(3)农村失业青年的影响

①庞大的、特性最不稳定的群体 ;

②不会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与政府或其他利益集团对抗的力量 。

结论:尽管我们可以把失业问题看着是中国社会稳定一颗定时炸弹,但是这个炸弹并没有爆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发点。(www.61k.com)除了下岗职工以外,其他的失业群体根本就不具备形成大规模社会冲突的观念和行为基础。

第三章 贫困问题

关于贫困的几点事实

? 按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只要每人每天的生活费低于1美元就属于贫困,则中国目

前的贫困人口可能突破1.5亿。

? 中国贫富差距巨大。

? 近来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日益成为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

? 农村贫困严重。

一、贫困的概念

1、狭义的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的一种经济状况。

2、广义的贫困

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广义贫困的具体内容

(1)贫困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2)贫困是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自我摆脱的一种现象;

(3)贫困的本质内涵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4)界定贫困应考察生理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准则,应涉及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教育上的需要以及社交和传统习惯消费上的需要。

二、贫困的种类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

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三大基本特征:经济结构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民族阶层性特征。 相对贫困指与过去或未来某一时点相比较低下的经济状况,或者与其他社会阶层、其他地区居民相比而水平较低下的一种生活状况。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

3、区域性贫困和个体性(包括家庭)贫困

区域性贫困指根源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和历史机遇的区域连片分布的贫困。 个体性贫困指由于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和机会不均等原因导致的贫困,这种贫困的发生与区域无关。

4、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

生存型贫困指生活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衣物和食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温饱型贫困指在正常条件下,食物和衣物能够得到正常供给,但由于经济发展还很困难,生活水平还很低,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很差,食物和衣物的供给缺少可靠的基础,收入水平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发展型贫困指在吃饭、穿衣不成问题之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相对贫困。

三、贫困线的确定

1、贫困线又称贫困标准,是衡量个人、家庭或某一地区贫困与否的界定标志或测定体系。

2、测量贫困线的主要方法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1)人均年收入法

(2)热量-支出法:2150千卡热量人/天

(3)恩格尔系数法

? 恩格尔系数(E)=全年食品支出/全年消费支出

?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则会下降。[www.61k.com)

? 采用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富的标准

E>0.60为贫困 0.50<E<=0.60为温饱 0.40<E<=0.50为小康

0.20<E<=0.40为富裕 E<=0.20为最富有

? 目前我国恩格尔系数为0.46

四、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提出

1、贫困问题的普遍性与历史性:贫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区域或阶层中。

2、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关注农村贫困问题。

(1)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2)1978年12月最早提及新中国农村贫困。

(3)1981年公布全国穷县情况。

(4)1984年开始实施扶贫计划。

(二)当代中国农村贫困存在的形式与特征

1、当前农村贫困人口规模

2、新世纪贫困由面状分布转变为点状分布

(1)很强的区域性特点:贫困人口的行政区分布集中;贫困人口的地理分布集中。

(2)新世纪,贫困的存在形式和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

(3)在国家级贫困县中有富裕的乡、村,在贫困村中有富裕户,形成人们比较容易忽视的插花式的贫困现象。

3、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但绝对贫困相对缩小,相对贫困有扩大的趋势。

4、“三无农民”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无地、无业、无保障)

5、因病因学致贫已成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6、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失使落后农村摆脱贫困的能力大大削弱。

(三)近代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分析相关理论

1.农民负担论:农民没有地权。

2、农业落后论:增加农民收人和提高农业产出两者都依赖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的适当结合。而中国农业现状为:土地利用不当、农场太小、农民资本不足和接受新技术的途径有限。

3、人多地少论 。

4、愚弱穷私论:与素质相关。

5、“剪刀差”论:农产品与工业品市场价格的差异。

6、乡村工业化论 。

7、乡城迁移论 :依靠城市发展解决农民问题。

四、中国城镇贫困问题

(一)城市贫困界定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1、城市贫困是区别于农村贫困而言的贫困现象 ;

2、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期,我国的理论界和政府政策实践中,都只有城市“困难户”的概念,而没有城市贫困的概念 ;

3、9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者不再将城市贫困问题只当成是贫困者个人的问题,而开始将它看成是一个社会问题。(www.61k.com)

4、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二)城市贫困现状

1、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

(1)“城市”和“城市人口”的基本概念 ;

(2)计算城市贫困人口规模一般采取市区非农业人口的统计口径 。

2、城市贫困人口的分布

(1)地域分布:集中于中西部;东部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群体分布:社会救济人员和社会优抚对象、失业下岗职工 、对物价上涨缺乏抵御能力的低收入者 、因竞争能力较差而在劳动力市场上被淘汰的人员 、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偶发因素造成的贫困者 、部分无业人员、农民工贫困人口。

(三)城市贫困的原因

1、转型时期体制转换,企业调整结构

2、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3、贫困者个人或家庭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4、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贫困的影响

五、贫困的后果——与社会秩序相关

贫困功能论(赫伯特?甘斯:《贫困的正功能》

(一)贫困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形成社会的不协调格局

1、社会的缺陷:贫困制造机器

2、贫困群体的基本特征:外在环境限制了其能力发展(责备制度理论);没有积极向上的追求意识(责备受害者理论)。

3、贫困文化:穷人被社会区隔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从而形成一种与主流文化脱节的贫困亚文化。(刘易斯:《贫困的文化》)

(二)贫困人群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紧张的重大根源之一

1、社会冲突论的观点(马克思):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产生了固有的利益冲突;当社会的被统治群体意识到他们在资源再分配中的利益并寻求减少不平等性时,他们将对系统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被统治者意识到其利益冲突的系列条件时,将降低他们接受视统治者掌握优势资源为合法的意愿。

2、穷人在经济、政治、生活过程中资源有限

3、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三)反贫困是对社会和政府能力的考验,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信心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1、扶贫工作方针的三次重大调整

(1)1978~1985年:以改革带动脱贫;

(2)1986~1993年:以区域经济发展推动脱贫;

(3)1993年~2000年:直接扶持贫困人口。

2、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3、以工代赈项目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4、小额信贷扶贫

5、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犯罪问题

一、建国以来五次犯罪高峰

(一)第一次犯罪高峰(建国初期,峰顶为1950年)

1、犯罪主要原因:新旧制度的更替

2、犯罪类型:两多的特点

(二)第二次犯罪高峰(三年困难时期,峰顶为1961年)

1、犯罪主要原因:天灾人祸

2、犯罪类型:侵财犯罪居多;作案成员呈现“两个抬头”与“两个减少”的特点

(三)第三次犯罪高峰(文革期间)

1、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犯罪高峰

2、关于这次犯罪高峰到底存在与否的争议

(四)第四次犯罪高峰(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为峰顶)

1、犯罪主要原因:社会形态的转变;文革的后遗症

2、犯罪类型:骚扰型案件最为突出

(五)第五次犯罪高峰(改革开放的深入期)

1、犯罪原因复杂化

2、犯罪类型多元化

二、我国当前严峻的社会治安状况

(一)犯罪类型多元化

1、犯罪类型是犯罪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

2、犯罪的种类与外延明显增多、扩大

(1)经济犯罪案有大幅度的上升

(2)危害国家安全、恐怖主义的犯罪手段翻新(指恐怖分子制造的一切危害社会稳定、危及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的 一切形式的活动,通常表现为爆炸、袭击和劫持人质(绑架)等形式,与恐怖活动相关的事件通常称为“恐怖事件”、“恐怖袭击”等。[www.61k.com))

(3)网络犯罪日益突出(指行为人利用网络专门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存在于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进行侵犯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4)刑事犯罪尤其是严重暴力犯罪呈多发高发状态

(5)农村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6)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的趋势(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集体罢工、罢市罢课、集团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

3、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犯罪主体日益年轻化

(2)犯罪行为日益团伙化

(3)利用智能化手段攫取财富者越来越多

(二)犯罪规模不断升级

1、重大刑事案件明显增多

2、恶性案件影响程度加重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3、丑恶现象不断蔓延

三、犯罪根源探讨

(一)与经济相关的两种理论

1、反向变化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觉悟提高,从而减少犯罪;社会对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也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增强,从而犯罪会被有效地控制。(www.61k.com]

2、同步增长论

经济现代化带来社会结构的各种变化,犯罪也是后果之一,是现代化付出的代价。

(二)社会变迁原因

1、人口分布结构变化为犯罪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1)人口流动频繁;

(2)城市人口的异质化;

(3)城市消化能力的有限。

2、物质利益结构变化为犯罪创造了客观的条件

(1)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尖锐,社会公正原则受到怀疑;

(2)先富者的非法收入与生活方式影响了工作伦理与生活价值;

(3)社会底层付出与获得的巨大反差.

3、社会规范结构变化减弱了对犯罪现象的控制

(1)改革开放伴随以社会规范松弛与观念的更新;

(2)旧规范失去权威,新规范尚未建立,对错界限模糊。

4、社会信息结构变化助长了犯罪现象的增长

(1)多元的信息传递渠道;

(2)文化生活的多样化;

(3)文化生态失衡.社会信息污染,文化生态失衡。

四、青少年犯罪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1、定义

指在整个青年和少年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2、青少年的界定

少年:14-18岁;青年:18-25岁。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动机上看,基本处于“财”、“色”、“霸”的三角区内;

2、从性质上看,由无知走向故意;

3、从方式上看,犯罪类型日益多元化;

4、从年龄上看,作案成员趋于低龄化。

第五章 腐败问题

一、腐败的界定和类别

(一)界定

1、从权力运用的角度看,腐败指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

2、从公职人员遵守社会规范的角度看,腐败指公职人员违背公认规范、谋取私利的行为。

3、结合两种角度:腐败是公职人员或机关为达到私利的目的,利用职权违反法律、纪律或道德规范,从而背离既定的管理目标的现象。

4、三要素:权力变质;非法占有;官员蜕化变质。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5、核心:权钱交易。[www.61k.com]

(二)类别:拜金型、拜物型、聚宝型、享受型、徇私型、徇情型、贪色型

二、新中国腐败与反腐历程

(一)最初的腐败

1951年,一起贪腐大案震惊全国。时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张子善和前任刘青山,被发现贪污救济粮款、治河款等,总计超过171亿元(旧人民币)。1952年2月,两人被执行枪决。两个月后,新中国即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

(二)80年代的腐败高潮

?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贪污1000元即可定罪,现在这个数字是5000元,而在新中国

成立初期,贪污30元就已犯罪。

? 80年代初期,由于知青返城找工作、大学生毕业分配、企业的供销人员寻找客户,

托关系、走后门一时流行。

? 80年代中期,官倒、官办企业。

? 1979年,中纪委正式恢复。1980年,检察机关恢复。 1986年,反贪污贿赂局 成

立。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90年代的贪腐黑洞

? 腐败案件增多;

? 权力“寻租”、官商;

? 高级领导人贪腐大案出现:北京市原副市长王宝森 、北京市原市长、市委书记陈希

同(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1997年)

? 中国重要的反腐力量有三支,在党的内部有纪检机关,在政府序列有监察机关,在

司法序列则是检察院的反贪局。1993年,中纪委和监察部开始合署办公。纪委为主导的反腐功能开始加强。事实上,党内监督的力度一向是中国反腐力度的风向标。作为执政党,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官员绝大多数为共产党员,强化党内监督,是对政府权力制约的最有效办法。 “中国是一个崇尚权力的国家,相对于崇尚法律,人们更习惯崇尚权力。

(四)新世纪的腐败问题:总量、级别等方面不断上升。新现象。

三、中国现阶段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一) 中国腐败问题在总量上不断增多

1、被查办腐败案件数量历年增长;

2、各级官员纷纷落马;

3、群众举报案件增多。

集体腐败:一种危险的不良趋势:集体腐败,通常也称为腐败窝案或共谋性腐败,指的是多名官员结成同盟、共同开展腐败行为的现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集体腐败,即腐败主体是整个单位,学术界通常也称之为单位腐败,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往往可能是半公开的;另一种是“小”集体腐败,即腐败主体是单位中勾结在一起的部分官员。

(二)司法案件与党内案件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

1、由党纪处分向检查机关的移交直接反映了腐败案件的严重程度。

2、在司法层次和党内层次上被查处案件总和逐年增加。以党内纪律处罚为终结的案件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司法案件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三)一般官员和中高级官员涉案情况均严重化

1、各类党政官员中均有一部分人卷入了严重的腐败活动。

2、一般而言,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如选择以权谋私,则机会越多,能量越大。

3、一般而言,中高级党政官员的腐败案件在全部腐败案件中占的比例越大,社会的腐败程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度越严重。(www.61k.com]

(四)各种类型的腐败层出不穷

四、腐败与社会秩序

经济繁荣的同时,中国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时期,腐败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几个世界之最;腐败是目前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1、腐败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构成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

2、腐败诱发社会道德秩序的失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破坏公众对基本社会道德与价值准则的信心;“准腐败”行为的普遍蔓延。

四、腐败的社会成因

(一)社会评价的另一种标准:腐败具备一定的正功能,是市场化和经济起飞的必然现象。

1、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腾飞;

2、腐败可以推进竞争,提高效率;

3、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政策决策的失误,保证政府官员的素质;

4、腐败可以缓解社会运行中的冲突。

(二)社会变迁中中国腐败现象的体制性根源

1、腐败问题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关联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维意识:政策、特权与腐败;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格局的变化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和蔓延。

2、庞大的党政官员数量增加了可能卷入腐败行为的官员基数。

3、政治体制的漏洞:“经济建设中心”取代“阶级斗争为纲”;放权取代集权。

4、过渡性政策措施的局限:没有周全的预防设计;

5、过高估计了党政官员的道德觉悟水平和自制能力。

第六章 自杀问题

一、涂尔干《自杀论》:自杀行为的界定及分类

(一)自杀“定义

?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个人有意识地企图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

的行为。”

?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有充分根据可以断定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行

动,其动机可由于悲观绝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和精神障碍等种种原因。

? 《自杀论》:“自杀这一术语适用于由受害者本人的积极或消极行动直接或间接引发

的一切死亡事件,他清楚地意识到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二)涂尔干《自杀论》

? 《自杀论》出版于1897年,这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为涂尔干的方法论提供一种

实践证明,被誉为社会学历史上第一部以经验资料写成的标准的社会学著作。

? 涂尔干的方法论就是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他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研

究,说明自己的社会学命题:即社会生活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支配着个人的命运。

(三)自杀的类型

? 利己型自杀(egoistic suicide):成因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的疏离;

? 利他型自杀(altruistic suicide):成因是“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 ;

? 失范型自杀(anomie suicide):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

? 宿命型自杀(fatalistic suicide) :成因是面临“那种无法抗拒和改变的规则的重压。

二、中国自杀问题的现状

? 卫生部2003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www.61k.com]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 张文君:全球平均每天有3000人自杀,目前自杀而死的人已占全世界死亡人口的

3%,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目前中国时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超过四分之一为中国人。 (2007)

? 2011年9月10日是第九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

防”。

? 目前,世界上提出“穿越终生的自杀预防”新理念,强调自杀预防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

事。并强调,自杀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近年来社会多元文化对涉世不深孩子心灵的冲击,其造成的迷茫和混乱,在自杀社会因素中渐渐凸显。因此,今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就是提示我们注意世界自杀率升高的多元文化背景及优秀文化构建有利于自杀预防。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一)自杀死亡率和自杀率

? 自杀死亡率即用某一个时期自杀死亡总数与总人口(或各个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人口)

之比来衡量的,通常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一般每年自杀死亡率在9.0以下者,可以归类于自杀率较低的国家;在10.0与18.0之间者,可以归类到中度自杀率的国家;而超过19.0者,可以列为高自杀率国家。

? 自杀死亡率不同于自杀率。自杀死亡率一般是指实施自杀行为并造成死亡后果的个

体数与总人口数之比,而自杀率应当包括自杀死亡者和有自杀行为及经过抢救得以生还者与总人口数之比。

? 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的自杀率约为23/10万(每10万人中自杀

23人),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为10/10万

(二)自杀问题的特点

1、自杀人群有低龄化的趋势

? 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 原因:青少年独特的个体、生理心理因素;转型期的社会环境问题 ;功利化教育的

失败

2、城乡社会自杀率差异明显

? 王赛特:我国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3倍,农村老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人5倍,农村

自杀人数占我国自杀人数的90%。(2008)

? 农村社会中自杀问题与年龄分布、文化水平、婚姻状况、性别分布相关。

3、自杀率社会性别差异显著

? 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之一。

? 潘令仪:在我国,女性自杀率是男性的3倍,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

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2005)

? 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人格、家庭、社会。

4、自杀方式呈多样化和差异化

? 自杀人群选择的自杀方式受自杀主体性别、当时的情境、工具、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趋势。

? 自杀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 城乡社会自杀方式有较大差异

三、自杀问题的理论解释

(一)自杀问题的生物—心理论解释

? 强调生物学以及心理学对社会中个体自杀行为的研究,认为自杀行为的发生取决于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一些个体因素,如性格、心理失调、精神错乱或遗传因素等。(www.61k.com)

? 自杀未遂者的认知方式和人格变量特征

1、较高的冲动性:冲动性在自杀未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杀未遂患者有较高的终生攻击和冲动行为特质 ;

2、认知偏差:自杀未遂者存在着包括极端的思维、认知僵化、问题解决不良、自传式记忆等不良认知。

(二)自杀问题的传统—现代解释

?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社会整合状况和社会的稳定性。

? 社会转型中的问题:社会差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改变;社会价值观的迷失;

等等。

三)自杀问题的社会—文化解释

?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在自杀率的高低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且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杀

行为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成因和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杀持宽容态度,并赋予“利他型自杀” 崇高的道德评价:“死得其

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

? “家庭纠纷”是自杀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重“家”的理念。

? 宣扬人活着的价值,重视在世俗社会的生存;务实。

2010年“富士康连跳”事件

1、富士康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困苦

(2)新生代农民工身缺乏归属感

2、失范状态的新生代务工者

3、富士康企业内部分析

(1)企业内部社会控制过度:效率管理理论

(2)员工“欲望” 无法得到满足

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个体主体性的调适:动寻求多样化的协调和调节生活压力的方式,增强生活自信心,寻求发泄不良情绪的合理方式,进行减压活动。

(二) 社会支持网的建构:会网是指由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个人的

社会支持网是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的。

(三) 制度性行动的干预:政府、社会、个人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之分析:创造性历史VS重复性历史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996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