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在新的历史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教案

发布时间:2018-02-09 所属栏目: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一 : 在新的历史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教案

课文题解

课文是一篇严肃的政论文,它节选自江**同志1990年5月4日在首都青年纪
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这个讲话中的第
一部分。课文的篇名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课文阐明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爱
国主义传统;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这三个问题,最重要的自然是第三个问题,因为第一、第二
个问题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特征这些问题,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们并非都清清楚楚,
作者理所当然地把重点放在论述第三个问题,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课文简析

课文的标题显示了作者的观点,提出了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正文可分为三
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分析爱国主义的重大作用,说明为什么要继承和发
扬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析爱国主义和现阶段爱国主义的特征,说明
要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从三个方面阐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承和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第一、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体现了作
者周密的论述思路。

特点提示

课文大量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章先引用高度概括的事实
材料,再作中肯的恰如其分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这样论证,则和文章本
身的历史高度和现实高度分不开,与它指导全局的严肃计划性一分不开。《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是一篇严肃的政论,所谈的又是“爱国
主义”的重大论题,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多用严密、准确的长句,这就使整篇文章
更显得气势雄伟,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篇议论文是江**同志在一次报告会
上的讲话,因而议论时能处处顾及特定的听众对象,有的放矢,针对人们普遍关
心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作翔实的分析,明确导向,这更是该篇课文的鲜明特点。

问题思考

文章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特意阐明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关系?

解题思路: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在本质
上是统一的。热爱社会主义,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然而,对此问题我们不少人包括一些青年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他们对现阶段爱
国主义的特征还缺乏足能匡正谬误,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
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

二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长安区第八中学李富荣

【教材版本】

08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设计理念】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搜集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并能在联系实际中学会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做到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概括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挖掘深刻的道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规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传承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课由“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在今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个目构成。第一目主要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含义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表现;第二目则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作用;第三目则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学生能够运用长安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继承的典型事例,从中感受文化的继承性,理解传统文化是是怎么形成的,明确文化的继承性。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长安当地浓厚的文化资源,以“长安区的传统文化”为线索,辅以丰富的资料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的特点和真正内涵,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和正确的态度。

这样处理教材符合新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以学生“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使学生在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2个具体内容涉及到如何辩证思维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二是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学们应该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具有了社会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协作探究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身边的传统历史文化视而不见,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很不利,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1个民族、1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安排:

教师活动:

布置学生收集长安传统习俗(庙会)、传统文艺(古代诗词)、传统思想(佛教思想)、传统建筑(五台古镇)等信

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长安文化相关资料。

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周杰伦和他母亲的合照,并播放歌曲《听母亲的话》。请大家猜猜这首歌的歌名,并谈

谈自己听歌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这里提到的孝心,孝顺,实际源于中国的传统的孝文化。其实从周杰伦的很多歌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延续,看到传统文化的继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传统文化的继承(多媒体显示)

新课教学:课前我已经安排大家在预习本框题知识的基础上搜集长安本地的传统文化,现在就请四组推荐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成果。

学习小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传统习俗):

王曲镇农历二月初八庙会。起源于汉代,各地民众为了纪念纪信诞辰,纷纷来到长安区王曲镇的总城隍庙进行祭祀活动,以求得城隍爷的庇护。期间各地商贾也来此做生意,还有大戏、杂耍、锣鼓等民间艺术表演。

社火。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常在过年和喜庆的日子里举行,乐曲比较丰富,表演形式有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大头娃娃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芯子”,就是将小孩化装成秦腔戏曲人物,缚在数丈高的杆子上,在行进中作出各种生动的动作,吸引人们观看。

第二小组(传统建筑):

五台古镇。位于长安区五台留村,它的设计继承了关中

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的格局,也包含了“天地人和”的传统思想,并让传统建筑与现代居住环境浑然一体。

第三小组(传统文艺):

“唐宋8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幼年曾在长安的丰乐乡生长,曾为著名的植树专家郭氏立传,写下著名的《种树郭橐驼传》。

白居易的《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即是

以长安杜陵一带农民遭受灾苦而备受统治阶级盘剥为背景写的。

“诗圣”杜甫。论祖籍,杜甫应该是地地道道的长安杜陵人,因此他常自称“少陵野老”。在这里他写下了《奉陪郑驸马韦曲》;面对杨贵妃被宠幸,她的亲属也飞黄腾达,在这里写下了《丽人行》;面对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悲惨情境,在这里写下了《兵车行》;“安史之乱”中,面对遭受战

火的京城长安,更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望》。

第四小组(传统思想):

佛教5个宗派的祖庭。兴教寺是法相宗祖庭,华严寺是华严宗祖庭,香积寺是净土宗祖庭,净业寺是律宗祖庭,白塔寺是三界教祖庭。正因如此,佛教提倡的“修身养性”,“万事忍则高”,因果报应等思想对后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从四组代表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大家在课下做了认真的调研。结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事例,谁能来讲一下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同学)积极发言

(老师)归纳总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多媒体显示)

1.传统文化含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多媒体显示)

作为中国的1个小小区域就有如此之多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对于刚才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如下图: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多媒体显示)

教师补充讲解:因为前面大家已经介绍了长安本地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这个图表里我们主要补充的是中国的典型传统文化,实际就是我们哲学上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例

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三合院

古代文学

传统戏曲

传统绘画

儒家思想

佛教思想

道家思想

法家思想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解读、自我建构,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活动的设计过程有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

(过渡)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说明其具有继承性,并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多媒体显示)

1.传统文化的特点(多媒体显示)

探究活动二:你是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和为贵”思想的?(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

探究提示:首先我们要承认此思想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为人处世都讲“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睦相处”,社会发展中也讲求“和谐”发展,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贵和”本意指的是人的行为要符合贵族士大夫们的礼节。现在却被人无限歪曲到面对矛盾纠纷时要一团和气,以德报怨,就是对孔子原意的最大误解,孔子一直主张的是“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别人打了你,你就绝对不该忍气吞声,而是要大胆的行使自己正当的自卫权,用行动来表示自己不是好欺负的,这才是孔子思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真正精髓。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和”万事皆“忍”,事到临头争当缩头乌龟,无原则的讲求和,这既不是孔老夫子教的,也不符合这个激烈竞争的现代世界的潮流和精神.。从这个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保留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它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了,因此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性。

(1)相对稳定性(多媒体显示)

探究活动三:(多媒体显示)

材料:壬辰(201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4日(农历3月14日)清明节当天上午在陕西黄陵桥山祭祀大院举行。今年公祭黄帝主要包括六项活动内容,其中“两岸共祭黄帝”将成为最大亮点。

思考:陕西省政府在清明节举办“两岸共祭黄帝”活动有何意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探究提示:今天我们仍然隆重的举行祭拜典礼,目的不是为了宣扬落后的习俗,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祭拜活动,在同1种文化的感召下,增强全球华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海峡两岸通过共同祭拜同1个祖先,也有利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共同繁荣。同时,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因此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鲜明的民族性(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引导方式推进教学流程,紧紧抓住思维这个核心,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生成智慧,形成能力。)

(过渡)在分析传统文化特点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觉到传统文化在今天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探究活动四:传统文化中的“孝”在当今社会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多媒体显示)

(学生思考回答)

探究提示:传统文化中的“孝”是1种道德准则,它既包含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包括亲亲,爱人。在封建家庭里它表现为完全服从于家长,在国家中又表现为对封建专

制皇权的服从。在当今,它尊老,敬老,养老,爱老,亲亲,爱人等思想对我们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而没有主见的“愚孝”思想是与我们所提倡的尊重人性是对立的,不仅严重束缚人的发展,还会阻碍社会发展。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引导方式推进教学流程,紧紧抓住思维这个核心,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教学中生成智慧,形成能力。)

教师归纳: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多媒体显示)

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多媒体显示)

(过渡)正因为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因此必然会产生双重影响:1个民族1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媒体显示)

探究活动五:关于儒家思想有2种看法,有人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财富,有人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包袱,你是如何认识的?(多媒体显示)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四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设计意图:运用辩论赛,提出2个对立的观点,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挑战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斗志,促进学生辩证思维。)

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多媒体显示)

(过渡)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呢?

探究活动六:(多媒体显示)

材料一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直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燃香奠酒祭先祖,纸灰化蝶泪满盈”,清明节扫墓祭祖风俗流传至今。

材料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上墓园。在清明节通过网上祭拜,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让清明扫墓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着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2010年清明节期间,在有的纪念网站,平均每天就有1万5千人登录祭扫。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2、说明为什么网上祭拜活动会获得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网民的普遍好评?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归纳:首先清明节历经千年保留至今体现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网上祭拜活动之所以得到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网民的普遍好评,是因为它取代了不宜社会发展的旧习俗。祭拜祖先、亲人是我们对逝者思念之情的表达,能激发我们感恩的情怀,激发我们珍惜现在同时为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因此说对于这个传统节日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并发扬;但随着私家车的增加,清明节集中出行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同时烧纸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还极可能引发火灾,可见这些旧习俗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了,我们应加以剔除或改造。很多网民提出用网上祭奠,献花等更为文明的方式取代旧习俗,实际就做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课堂小结)

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主要的4个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作用及影响,重点学习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知道了应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注:本节课获得《陕西省思想政治课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

三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受身边文化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学校的校训为“卧薪尝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与越王句践投醪出征有关。进一步引出学校所在的绍兴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XX年文化积淀和25XX年建城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众多的名人胜迹,使绍兴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那么大家会把绍兴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同学们。当然了,要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继承。
【设计意图】
导入从同学们所处的环境入手,引导同学们回味生活,关注生活世界。从本地资源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导入中所用的“卧薪尝胆”典故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讲出设计理由。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游线路---鲁迅故里、咸亨酒店。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祝福”是绍兴的传统习俗,它始于元朝,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乡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请“祝福菩萨”。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鲁迅笔下曾经有描述,鲁迅故里作为浙江省首次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台门“德寿堂”有向游客表演《祝福》里的情景,表演者准备好福礼香烛。福礼包括鸡、猪肉、鱼、鹅、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礼,及粽子、年糕、茶、酒、盐、豆腐干和炖熟的禽血。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头之礼。仪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时鲁迅故里还进行绍兴传统婚礼的表演。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游----八字桥、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传统民居,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的民居、老台门、河埠头就展示了古城历史文化积淀,而八字桥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城市梁桥(有文字标记的)。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游线路:柯岩——兰亭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剧、绍剧、莲花落是绍兴的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鲁迅笔下的社戏每天都在绍兴柯岩风景区内的古戏台上上演,游客能够欣赏到各种流派的越剧唱段,而在兰亭风景区欣赏王羲之书写的行书《兰亭序》更是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教师播放一段越剧视频,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或可介绍越剧的由来)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游线路:大禹陵——府山越王台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大禹陵中我们能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府山越王台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率领子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的壮举。(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文化的继承性。同时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由于地方文化与共性文化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学生对理论性文化知识更易产生认同感和对接认知趋势,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三、学习探究,扩展知识技能
教师:通过对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
师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疑提问)上述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教师归纳:无论是绍兴的传统习俗——祝福,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传统曲艺,还是独具一格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行云流水般的《兰亭序》,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古越情和浓浓的中国风。“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因为传统的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乡情,海峡两岸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就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人民要弘扬此“胆剑精神”,请学生讲述 “胆剑精神”的由来及内涵。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归纳:“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教师简单讲解书本举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回归书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绍兴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知识点,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能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有说服力,增强可信度。
四、思维碰撞,形成理念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绍兴建城近25XX年,越国、晋朝、吴越王、南宋、明末先后五次在此建都。在全盛时的宋代,绍兴府山上共有72处楼台亭阁。而现存的只有越王台、越王殿、南宋古柏等文物景点十余处,为重现古越遗风 ,XX年底,府山越王城保护工程这一市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动工实施。但是在此项目实施之前,也有很多人认为还原越王城要拆迁很多户居民,浪费太多土地资源,还要花这么多钱,真是劳民伤财。面对着前人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我们要继承,还是否定抛弃它们呢?(引导学生结合绍兴传统文化思考书本43页两个观点,并进行辩论)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3.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传统文化的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五、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四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XX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XX年”。
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XX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课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传统节日:火把节(图片配乐)——感受传统习俗
齐背《旅夜书怀》、杜甫 《唐诗宋词读本》——感受传统文艺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和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建筑
徐州传统文化介绍:(学生柳琴表演)
活动总结、教材梳理: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观看录像: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中国古代“贵和”思想,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古代现代婚礼的对照: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思考:现代婚礼中还有那些传统的印记!
生谈:现代婚礼传统的印记。
展示中式风格的装修:
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
(过渡)思考:作为晚辈应该对长辈做些什么?对父母做些什么?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一“孝”的内涵
《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
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核心是敬、无违、是使父母心里高兴;行孝的外在形式是对父母有“礼”。具体表现为敬养、志养、色养。
图示:中国二十四孝
分析现代社会尽孝现象:
孝道方式一:大学生给父母磕头就算是孝顺了吗?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孝道方式二:寒假作业是帮爸爸妈妈洗脚武科大城建学院06级767名大学生,昨日“领”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能否完成这份“孝心作业”,一些大学生没有信心。
讨论:
1.尽孝道以磕头洗脚的形式说明了什么?
2.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
2.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辩证认识,移风易俗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忠、义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回顾:文化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总结: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课后思考: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化内容重在感受,结合基本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感受性材料。尤其借助XX年北京奥运会官方宣传片。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内容进行了剪辑。做成两段材料,作为启发性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启发作用。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研究目的。
作为高效课堂的互动策略研究。在本课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布置了自主合作探究课题:“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课前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结合本地实际重点谈了徐州传统文化。并由本班学生表演了徐州本地柳琴,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表演、讨论、发言、背诵等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开设我在教育理念上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作为老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给他点“阳光”,他就能“灿烂”。关键是很多时候教师成了“课霸”, 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一方面是习惯、观念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学生被“解放”后,教师可能就会“驾驭”不了课堂,学生展示出才华,教师可能会感到没面子。实际上,一个有眼光、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倍感压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带出人格自由、精神独立、文化厚重、做事大气的学生。上一节好课不容易,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更难。我想通过这节课我对自己在教育的追求和方向上有进一步的明确。也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五 : “只知道 礼教是吃人的 , 传统文化无法真正传承下来”

吃人的礼教 “只知道 礼教是吃人的 , 传统文化无法真正传承下来”
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楼宇烈认为,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教育中仍处于缺失地位。(www.61k.com)     清末绘图版《弟子规》
吃人的礼教 “只知道 礼教是吃人的 , 传统文化无法真正传承下来”

早报见习记者 赵振江 发自北京

3月26日,中华书局举办与中版教材有限公司主办的“ 国学与当代教育 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北大教授楼宇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等来自文化、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回顾,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案例与政策动态研究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未来展望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今天人们对礼教的认识

还是“礼教是吃人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现状有什么看法?我用四个字,失魂落魄。”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楼宇烈在会上表示,“魂丢了,所以我们行为上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他认为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出在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

上个世纪末,楼宇烈曾撰文探讨如何掌握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他当时提到,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有两个不平衡:一个是中西文化不平衡。中国文化发展里,西方文化占的比重要远远超过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比例不平衡,自然科学比重远远超过人文学科的比重。

“21世纪已经过去15年了,这样一个情况有变化,但是还不尽如人意。国学或者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教育中处于一种缺失地位。”楼宇烈举例子,同样的世界文化名人,同时代的两位中西戏剧家——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汤显祖,他常常问学生们,大部分人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

在他看来,年轻人中间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他们选择过很多洋人的节日,诸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自己民族的节日以及这些节日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讲,我说你们将来如果有志气的话,来做一些我们传统文化节日这方面的教育和普及。我们的春节现在赶不上圣诞节热闹,这是个大问题。”楼宇烈认为,这说明我们的历史、文化记忆正在被淡化。

新文化运动时期,曾有过声势浩大的反传统、反封建礼教运动,运动普及了现代科学文化,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造成了文化断层的问题。

楼宇烈介绍,《礼记》里就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来管理民众,教育是第一位的。通过“礼”来教育国民。但今天的人们的心目中对于礼教的认识还是“礼教是吃人的”。“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诠释透了,我们的传统是无法真正地传承下来的。”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是确立文化主体意识”

楼宇烈介绍,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礼教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宗教,第二是法律,第三是习俗,第四是礼仪。这四个方面是融成一体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自己,并形成好的社会习俗。如果成不了一个社会的习俗的话,这样的教育就意义不大。”楼宇烈表示,如果了解中国传统的教育,把它最终落实到我们的整个社会的生活习俗中去,各种礼仪、礼貌就会很自然地出现在生活中。

“至于这些礼貌的形式,是随着时代不断在改变的,也可以并存,愿意行跪拜礼就行跪拜礼,不愿意行跪拜礼就行鞠躬礼,鞠躬礼也不愿意行的,那就拱手礼。”楼宇烈认为,所有礼仪的目的都是表达内心对他人的尊敬。如果我们纠缠在形式上,不关注形式背后的意义,就很难继承中国传统。

楼宇烈介绍,传播传统文化进程中要重新进行思考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教的东西不能有一个新的反思的话,老回避它的话,很难来传承中国文化。此外,“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我们确立起一个文化的主体意识,也就是重新建立起对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那样一种自尊和自信。”

就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的传承,楼宇烈告诉早报记者,中小学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在历史课等文史课上开展。“我当年在上海读中学,我们历史课比重很重,历史地理语文课上都能了解到传统文化,文史的比重不小。另外整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很重要,你看我们小时候很盼着过年啦,民俗的活动特别多,这就是一个社会氛围,现在没有了这个氛围,过年都没意思了。”

楼宇烈告诉早报记者,“读了再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书),你到社会上看到社会文化被各种各样西方文明占领会让大家有什么感受?”他介绍,教育应该是广义的,包含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家庭教育挺好,社会氛围不好,一到社会上就糟了,社会氛围也很重要。“而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关于礼的教育中都可以看到。”他总结道。

《弟子规》不能简单被

定义为“精华”或“糟粕”

日前,知名文化学者杨早发表文章,把《弟子规》称为“精神雾霾”。杨早认为《弟子规》“每句话都是恶狠狠的规训,不由分说,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对孩子的教育并无好处。这一说法再度引发关于这部传统启蒙读物的争议。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本广为流传的童蒙读物,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采用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的句式编写,朗朗上口,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对于《弟子规》的争议由来已久。因其启蒙性、易读性,近年来,《弟子规》被许多小学列为国学启蒙读本。2013年,中山大学也曾要求大一新生在暑假期间诵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但是,《弟子规》中涉及的礼仪、孝道教育也被不少人认为并不符合当下社会。

此次推出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一至三年级读本中,也收入了《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中华书局副编审、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参与了《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的编辑出版,他告诉早报记者,《弟子规》作为蒙学读物之一种,识字是其主要功能,顺带讲一些社会告诫方面的常识,“我们这次选入教材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一到三年级读本中,每课也只选取一小段,不超过12个字的内容。”

祝安顺告诉早报记者,把《弟子规》的部分内容选入《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主要是看中其背后反映的人伦情怀,但对待《弟子规》中的具体内容要变通地看待,“比如,其中提到 亲有疾,药先尝 。在古代尝中药也是试试药烫不烫,然后再拿给母亲喝,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生病的一种真情流露和关怀。这背后的情感才是更重要的,而不是要求在母亲吃药前,你就得先吃一吃。”

此外,《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浓缩了社会常识,鉴于孩子精力、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去尝试一遍,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孩子短期完成社会化。“固然《弟子规》有一点说教,但杨早此前在《<常回家看看>和<弟子规>都是精神雾霾》一文中提到《弟子规》影响孩子独立的说法是其一家之言,说出来无可厚非,但太过偏激。”

“《弟子规》内容皆有出处。”中华书局编辑白爱虎介绍,“现在读要读其背后反映的思想含义,并不是抠字眼照搬行为。”

“钱币都分两面呢,《弟子规》也一样,可以去读一读再说。现在有很多人太骄傲,站得太高,以为自己可能区分出所谓精华和糟粕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黄玉峰认为,《弟子规》并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精华”或者“糟粕”,“可以让老师去节选一部分去读,如果有不切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的就可以选择拿掉。此外,如有不切合现在社会实际的内容老师也可以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一讲过去为什么要读。”对于学习《弟子规》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观点,黄玉峰认为并非如此,“有人担心读《弟子规》会让孩子变得听话,听话有什么不好的,听话并不一定会限制孩子的思考,反而会教会孩子有敬畏之心。总体而言,读读没坏处的。”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在新的历史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671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