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xx总书记就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强调要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国全过程。这些论述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特别是“法治中国”,是xx同志代表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法治建设目标。它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过长期建设和实践,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xx同志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
“法治”精神新要求
今年1月7日,xx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法治”精神,综合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了新的法治建设目标。
法治中国,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合体;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之日,便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
xx同志于XX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XX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都反复强调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本标准。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四者缺一不可。
比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有了三大发展。一是,立法从解决“有无”问题,转变为解决“科学”问题。30多年前,中国面临的是“无法可依”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的今天,其主要问题已是“立法是否科学”。二是,将“司法”列入“法治元素”,将“公正”明确为司法的价值目标。三是,提出和强调了“全民守法”的要求,没有全民守法的基础,法治是空中楼阁。
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30多年来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体现,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从基础打造到系统建构的演进。从重点突破向全面展开的战略推进,是实现“中国梦”“法治梦”的重要步骤。
科学立法——法治中国的前提
xx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xx强调,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体现了对立法结果与立法过程的双重要求。
科学立法,首先要求继续立法。虽然中国于XX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立法任务已全部完成。有许多重点领域还需加强立法,个别领域尚有“立法真空”。当前,特别要重点加强在深化体制改革、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及网络监管等重点领域的立法。
科学立法,还要求所立之法必须符合“科学性”,追求“立法结果”的科学性,即所立之法必须符合正义性、规律性和可行性。同时,科学立法,要求我们追求“立法过程”的科学性。为了提高立法质量,我国立法法对立法程序作了严格规范,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立法的公众参与。为了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和途径,广泛听取各种利益群体的意见,建立起事先和事后的立法评估机制。要学会“立法先行”,只要有条件的,都要“先立法、再行为”,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可以预期,让各种社会主体在有序的轨道内各行其道,和谐相处。
严格执法——法治中国的关键
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xx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这是针对当前执法不严导致法律形同虚设等情况,所提出的新要求。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弱作为。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执法者的腐败,执法者的执法手段不足,执法者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是导致执法不严的重要原因。
针对中国的现状,重点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建立交叉执法制度。对于一些重要领域,如食品、药品、环境等问题严重的领域,可以实施异地交叉执法,由外地执法部门来本地执法,本地执法部门到外地执法,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为执法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要提高对执法者及其家属的有效保护,对于报复执法者及其家属的违法者要予以严惩,使其不敢想不敢为。
第三,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对于公民的权利,要做到尊重、保护、规范、限制并举。而有的地方还存在“两手软”:对于公民的权利尊重、保护不够,规范、限制也不够;或者“一收就死”、“一放就乱”。
第四,要树立政府的权威。法治政府必须是个严格执法的政府,是有效执法的政府。应该看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力,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放任,都会导致社会成员安全感的丧失,导致对公民的合法权利乃至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害,同时执法者无视公民的合法权利违法执法、粗暴执法,与执法者自身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不是法治状态。
公正司法——法治中国的防线
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首次提出“确保”司法“依法独立公正”,体现了党中央的决心。
xx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实现司法公正,应当让司法成为真正的司法,让司法回归司法,既不能让司法机关变成立法机关以司法解释代替国家法律,更不能让司法机关成为行政机关。让司法机关真正地从事司法工作,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建立起社会监督机制。要实现司法公正,还要建立司法权威,不让一份判决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全民守法——法治中国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xx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
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程度有关。中国是在13亿人口中搞法治,任务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重。况且,中国人长期以来重礼轻法,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各种违法犯罪案件、各类不信法不守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全民守法,要继续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扎实推进“xx普法”活动。要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严格规范公民自身行为,引导公民学会在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使每一个普通群众都真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切实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唯有加快推动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进程,才能为构筑法治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 :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其核心是[]A.依人治国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其核心是 |
[ ] |
A.依人治国 B.依宪治国 C.以德治国 D.令行禁止 |
B |
考点:
考点名称: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公民如何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1、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政府依法行政,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社会事务,行使职权,才能成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每一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懂得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重要性:
①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②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③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保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守法用法,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本要求:
①学法,懂法,树立法治观念。
②自觉守法,法律规定的一定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③学会用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④自觉护法,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具备:
①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②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③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尊重法律与追求公正的关系:
①法律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代表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
②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青少年具备哪些法律素养?)
①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
③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
④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作斗争。
⑤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培养守法意识,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⑥我们应该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了解青少年学法、懂法的重要意义:
①认真学法,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②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学法、守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访美目的: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华盛顿州最大城市西雅图,开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www.61k.com]
习近平指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我这次访问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加深两国人民友谊,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更大发展。我期待着同奥巴马总统就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深入交换意见,广泛接触美国各界人士,共商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大计。
加强合作:共同分享两国改革发展的政策利好
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西雅图出席主题为“清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
习近平强调,双方要有效利用中美两国经济巨大体量带来的机遇,共同分享中美两国改革发展的政策利好,努力发掘中美地方优势互补的潜能,加强贸易、投资、农业、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环保等方面合作。重视人文交流,在教育、旅游、体育、青年等广泛领域开展合作,共同谱写中美地方合作新篇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布朗表示,很高兴双方在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正拓展合作,本届论坛就此达成重要共识。当前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是任何国家独自能够解决,需要美中携手,推动国际社会共同作出努力。
出席论坛的中美省州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同友好省州交流合作情况,纷纷表示愿通过密切地方合作,推动中美关系深入发展。
宴会演讲:让腐败分子在海外永无“避罪天堂”
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习近平强调,中国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谈经济
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增速仍然居世界前列。中国经济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将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水平。
●谈改革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我们将保护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谈依法治国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中国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将公平对待外国机构和企业。我们愿同美方就法治问题开展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谈网络安全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中国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鼓励或支持任何人从事窃取商业秘密行为。不论是网络商业窃密,还是对政府网络发起黑客攻击,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该根据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予以打击。国际社会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中国愿同美国建立两国共同打击网络犯罪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
●谈反腐
中国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我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这里说的打铁的人,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有8700多万名党员,党内也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人民就不会信任和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大力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要顺应人民要求。这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中国愿同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反腐追逃合作。中国人民希望在这方面得到美国支持和配合,让腐败分子在海外永无“避罪天堂”。
●谈和平发展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历史的启迪是和平发展是人间正道。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推进中美大国关系要做好4件事
习近平在欢迎宴会演讲中指出,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携手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尤其要做好几件事。
第一,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
第二,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要合作就要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
第三,妥善有效管控分歧。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难免。最关键的是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
第四,广泛培植人民友谊。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中美友好,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中方支持未来3年中美两国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中美将在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
据新华社
四 : 高三复习教案.§第39讲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39讲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教学目标 :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含义、本质、目的;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
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
一、依法治国的概况
1、定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对家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严格依法办事。
3、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物,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在人民授权范围内,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某些权力,因此,依法治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原因
①地位: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作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6、要求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做到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③司法机关严格执法
④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
⑤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⑥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关系
(1)区别:
①定义不同:
以德治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略)
②范畴不同:
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
③依据不同:
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以德治国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④手段不同:
依法治国以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以德治国以感召力和劝导力手段。
(2)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贯彻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措施
(1)要在全社会夯实思想基础,要在全体公民中树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观念,要把两者看作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2)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3)要培养公民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
(4)要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
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1、党的领导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动力与保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是划分为阶级、阶层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又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因此,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的民主事业要靠党来推动。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就无法建立自己的政权。而当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之后,仍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当家作主。这是因为:民主是调整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一种工具。在今天的中国,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利用执政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对各种利益关系加以调整,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民主,极容易导致金钱政治、社会不公正乃至国家分裂。同样,依法治国也要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推动。党的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法律是党的政策的稳定化。党制定政策和法律的过程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从不同利益集团、阶层的各种要求中,提炼出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形成政策,然后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并利用国家强制力来要求所有人服从法律。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意志的提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法律就无从产生;没有中国共产党通过执政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依法治国只能是空谈。因此,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目标。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党不发扬人民民主,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背离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执政的目的。人民民主也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因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需在发扬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制定,而不能成为个别人、少数人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产物;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法律的实施需受人民的监督,而没有人民民主,人民就无法监督,就会出现以权代法或以钱代法。人民当家作主又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目标。人类社会的民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主是我们的目标”。对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非常明确地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也以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为重要目标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各项权益,保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有益的监督和支持。”
3、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党的领导主要通过执政来实现,没有依法治国,党作为执政党就无法执政,进而无法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主要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人民依法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把人民的意志依照立法程序变成法律,依法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并依法对其实施监督。如果没有依法治国这一治国基本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基本原则就无法操作和实现。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治还是保障民主的手段,它既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同时它还为民主设立边界,防止某些人滥用民主权利,因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第三点主要出自光明日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郝铁川 )
热点导引:出台行政许可法
2003年8月27日上午在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行政许可法以151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获得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七号主席令,行政许可法自2004年7月1日起实行。制定本法是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从法律上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有利于减少许可事项,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程序,杜绝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也表明我们的政府正加速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它的颁布、施行,将对推行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必将给行政机关转变政府职能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针对练习
2004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回答1—3题。
1、《行政许可法》的公布施行 ( D )
①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②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③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④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⑤说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行政许可法》是经十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这说明全国人大具有( B )
A.最高决定权 B.最高立法权
C.最高监督权 D.最高任免权
3、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这是因为 ( C )
A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B 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
C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D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4、要做到依法治国关键是依法治“官”,一级管紧一级,严格要求,严厉执法,不讲情面,不徇私情,树立政府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形象。据此回答1至2题。依法治“官”的要求说明( C )
A、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C、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D、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5、要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关键是依法治“官”的哲学启示是(C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看问题要善于抓主流
C、 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浙江省在全国第一次把患者界定为消费者,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条文为患者维权。我国原先体制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看成是“恩赐”和“救人”的关系,因此不可能有患者的权利,医生可以垄断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权。据此回答6、7题。
6.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了( A )
①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②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
③依法治国是崇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④我国的立法要从从实际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依据。
A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7、从经济常识角度看,那种把医患关系看作“恩赐”和“救人”的关系( D )
①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②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
③否定了消费者在市场中重要地位
④坚持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原则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8、目前有的地方考察任命干部时,不看德能勤绩,只看上报材料和数据指标,于是出现了“弹簧数据”、“无据数据”,说大话,说假话的现象。这种考察任命干部的过程,明显没有(A)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③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④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9、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观点?
(2)上述规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体现了依法治国本质;立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了依法治国目的;立法“依照法定权限”体现了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上述规定的意义: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尊严;立法“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10、辨析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答案: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要求:立法、执法、依法接受监督。②国家机关与立法: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③依法治国对公民要求:守法、护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11、材料:2004年6月2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部署了贯彻实施《全在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工作规则》各项工作。温加宝总理作了题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讲话。推进依法行政,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请回答: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
答案(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政府运用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方式,严格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重要原则。它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力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做到执政为民。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12、继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之后,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入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请回答:
(1)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现象?
(2) 将“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有何意义?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纳、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党的决议要经全国人大通过才能变为国家意志,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将“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体现了依法治国是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要依靠法律来实现。②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将“三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写入宪法,为其贯彻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