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江西中医药大学-历史沿革
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5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国家需要服务”的办学宗旨,弘扬“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以“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和全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
江西中医学院_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校简单介绍
江西中医药大学坐落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省会——南昌。 该校简称“江中”,校歌是“江中行舟”,学校坚学校坚持“为中江西中医学院_江西中医药大学 -历史沿革
(www.61k.com)新中国成立后,为挽救中医药传统技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满足医疗战线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培养新型高级中医药人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1953年,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批准创办江西中医进修学校,校址设在南昌市应天寺,这是江西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开办的中医学校,使江西中医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58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江西中医专科学校,校址设在章江路45号。在此基础上,1959年5月19日,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江西中医学院正式宣告成立,招收中医本、专科生,学制为五年、三年。从此江西中医学院成为江西省培养中医药人才和研究中医药的最高学府。这不仅开创了江西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而且提升了江西省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研究的新篇章。此后,中医学院在重点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先后举办过中医专科班、中医进修班、师资培训班、西中班、中医函授和夜大,并开展科学研究,使古老独特的祖国医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1960年3月学院中医进修函授部改为中医函授大学。1969年5月根据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的要求,江西中医学院与江西医学院合并为江西医科大学,江西中医学院教职工和全部资产一并划入江西医科大学,校址在原江西医学院内。1970年2月,江西医科大学搬迁至江西吉安地区青原山办学,1972年2月,迁回南昌市,在江西医学院原校址继续办学。经历了撤销、合并、搬迁的磨难,江西省的中医教育事业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197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在江西药科学校基础上恢复江西中医学院,属江西省人民政府领导,校址设在南昌市阳明路校区。恢复后,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开设了中医、药学和中草药3个专业,面向全省招收三年制学员,还不定期的举办了一些培训班、进修班和短训班,1974年7月,正式恢复函授教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中医药教育事业得以复苏。江西中医学院于1978年2月恢复招生,开设了中医、中药和药学3个专业,同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1983年4月,经卫生部科教司批准我校具有授予学士学位权。1986年12月,学院增设中医骨伤专业和针灸专业,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多层次教育,提高函授办学水平,承担了基层医药单位培训各种人才的教学任务。1983年学院获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1984年9月,中药专业招收首届硕士学位研究生,此后,各专业不断新增硕士点,研究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获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2009年3月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01年8月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同意学院成立“三独立”二级学院“抚生学院”,2002年6月更名为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招收本科学生,校址设地南昌市抚生路。2003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将“江西中医药高级技术学校”并入江西中医学院。在医疗和科研工作方面,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1大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和广大科教人员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有江公铁、姚荷生、傅再希、张海峰、万友生、李雪梅等。同时,学校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教学、科研、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江西中医学院制药厂就是我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学院党委抓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机遇,对附属药厂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生产方向“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药品生产和饮料生产一起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江中制药厂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提供了很大的经济援助,江中制药厂逐步成长为1个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基础上组建的江中(制药)集团公司,位列全国中药企业销售收入50强,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天,江中集团已经从原来的校办小厂发展成以两家上市公司为运营主体的,集医药制造、保健食品、房地产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企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战略,扩大校园规模,在湾里区购置土地约2000亩建新校园,并于2003年9月实现校园整体搬迁,解决了校园面积狭小这一长期制约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稳步扩大招生规模,使在校学生由建校时不足百人发展到现在各类学生近2万人,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职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建立起涵盖医、工、理、文、经、管6大学科门类、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办学体系,实现了学校办学规模的历史性突破,步入了我校办学历史上发展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新时期,使我校发展成为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教学、科研、医疗、产业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依法治理示范校”、“江西省高等学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高校”、“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复函江西省人民政府(教发函[2013]60号),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6月1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字[2013]50号),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3年9月26日正式挂牌。
江西中医学院_江西中医药大学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灸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学院等十四个教学机构。
专业设置
本科类
文学:英语
理学:应用心理学
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
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护理学、护理学类(中外合作办学)
管理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
艺术学:音乐学
专科类
生化与药品:药物制剂技术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护理、药学、中药、医疗美容技术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7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18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42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51人。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6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江西省级优秀教师20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8人次,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首届专利发明十杰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江西省名中医28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18人,江西省重点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6人。
学位学科
学位建设
截止2013年,学校拥有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四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二十六个。开设本科专业二十一个,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人文、经济等多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止2013年,学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西省重点学科二十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三个(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学),省级特色专业七个(中医学、制药工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音乐学(音乐治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一个(中药制药)。
附属机构
附属医院
截止2013年,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其中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是江西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拥有编制床位1600多张,有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五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三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十二个,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灸疗热敏规律及科学基础研究”,实现了江西省医疗界国家973课题立项零的突破。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
附属企业
截止2013年,学校创建并发展了品牌价值60.87亿元,拥有2家上市公司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中(制药)集团,企业资产总额近40亿元,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60多亿元;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十六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截止2013年,学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三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教学团队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十八个、江西省一级学科高水平学科与“十二五”重点学科五个。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分别于2001年、2009年获得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校图书馆
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与学校同时诞生于1959年5月。几经变迁,学校于2004年9月在湾里新校区建成新图书馆并投入使用。新馆建筑面积达到2.58万平方米,内部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雅,是一座具有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支撑的标志性建筑。
江西中医学院_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08-2013年,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326项,年均科研经费6004.92万元。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6项、新药证书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有28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科研机构
截止2013年,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两个,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校。2010年9月,在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江西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9月,获批组建“江西省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9月,学校“江西民族传统药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江西省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在2008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中获得优秀,居中医药行业第一,并荣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在江西省首批布点建设的三个重点实验室之一,2006年率先通过建设验收,并成为2008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的主要依托技术主体。
国家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基地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实验动物科技中心
江西省高等学校中医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南方灸疗中心
姚荷生研究室
学术资源
截至2011年底,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电子图书合计达150余万册,购置和自建电子资源数据库20多个。
江西中医学院_江西中医药大学 -文化传统
江西中医学院_江西中医药大学 -杰出校友
二 :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历史沿革,湖北中医药大学-设施建设
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8年12月,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9年的湖北省立护士职业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药学、医学检验为主干学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药学及医学检验领域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批准湖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截止至2013年12月,学校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截止至2014年1月,学校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100人,本科生14000人、职业技术学院在读生2500人,港澳台生及外国留学生540人。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_湖北中医药大学 -历史沿革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_湖北中医药大学 -设施建设
新校区
[www.61k.com]“十五”以来,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地区征地1407亩,建设新校区。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分二期建设,2006年完成主体建设工程,可入驻学生16000人。
2004年初,学院正式启动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座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新校区已初现武汉南大门,现已完成了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首期入驻8000学生,正组织实施新校区二期建设工程及校园环境建设工程。新校区的启用,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_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科建设
院系设置
截止至2014年,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针灸骨伤学院、药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文法系、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体育部、研究生部、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中医药实验中心等十六个教学系(院)部(中心)。重点学科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_湖北中医药大学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13年,校本部有教职工1200人,专任教师800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为5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1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310人,其中教授103人。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含临床兼职教师)430人。其中,伤寒论教学团队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_湖北中医药大学 -科研学术
科研
平台学术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_湖北中医药大学 -合作交流
合作
截止至2013年,学校有1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共有病床5540张。学校直属附属医院为国家10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另有104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等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交流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_湖北中医药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祚桥校长王华党委副书记尹 舲、 李水清副校长张良玉 、王平、 黄必胜、陈运中纪委书记陈建华三 : 粤绣:粤绣-历史沿革,粤绣-品种
粤绣,又称广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 专指广州府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四邑宝安等)的“广绣”。粤绣是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羽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2006年,广绣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陈少芳等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粤绣_粤绣 -历史沿革
许炽光作品广绣挂屏《咏鹅》粤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指广州府地区(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东莞宝安等)的“广绣”。《存绣堂丝绣录》及《纂组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
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背心之类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西洋油画风味。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
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1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广州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可谓匠心独运。
粤绣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1923年的伦敦赛会上,就曾获得很高的评价。现今粤绣,大件手工刺绣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有翠蓝一色,风格独特。总之,具有浓厚地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
粤绣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贡奇女卢眉娘在一尺(0.3m)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点画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她又绣制阔一丈(一丈=3.33米)的“飞仙盖”,上面绣有山水、
神仙、玉女,“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
唐顺宗(761~806)曾嘉奖其工,谓之视姑。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等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潮绣光绪年间(1875~1908),广东工艺局在广州举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潮州刺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绣制的“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上获奖
,在当地被誉为“刺绣状元”。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51年,潮州市13家绣庄成立了公会。
1952年,潮州市抽纱公司下设刺绣部,组织刺绣生产和出口。1956年,广州市成立艺锋、民艺等刺绣生产社。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现广州绣品工艺厂)。
1957年,广东省广州市和潮州市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总结、整理粤绣的传统技艺经验。后来,潮州又成立刺绣研究所。
粤绣_粤绣 -品种
粤绣的欣赏品有条屏、座屏、屏风等。日用品的品种很多,主要有服装、鞋、帽、头巾、被面、枕套、靠垫、披巾、门帘、台布、床罩等。潮州的刺绣潮剧服装也很著名。宗教用品大多为神袍以及寺庙内的装饰品。粤绣按刺绣技艺分,又有丝线绣、金银线绣、双面绣、垫绣等品种。
粤绣_粤绣 -工艺特色
丘思泽粤绣作品金绒混合绣《吹箫引凤》粤绣,即广绣,中国4大名绣之一,
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以广州府为中心。广绣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潮绣以戏服为主。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着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1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粤绣最主要的针法,有洒插针(即擞和针)、套针、施毛针。常用织金锻或钉金绣法衬地。粤绣自清中期以来,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金绒绣等4种类型,其中尤以加衬浮垫的钉金绣最著名。起初钉金绣只加衬薄浮垫,后来变成衬厚浮垫,使花纹呈浮雕效果,多用于绣制戏衣和舞台铺陈用品及寺院铺陈用品。金绒绣以潮州最有名,绒绣以广州最有名。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广州海关出口的粤绣,其价值达到496750两白银。粤绣纹样有三阳开泰、孔雀开屏、百鸟朝凤、杏林春燕、松鹤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飞凤舞、佛手瓜果等民间喜爱的题材,构图繁密,色彩浓重。粤绣的主要作品为衣料、被面、枕套、挂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裢、团扇、鞋帽、荷包等。粤绣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粤绣孔雀图绣片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潮绣以金碧、粗纩、雄浑的垫凸浮
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不胖不瘦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品。
“广绣”是产于广东地区的手工刺绣品。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1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粤绣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邻近的刺绣面积之间,在起针和落针点之间留出约0.5mm的等距离,从而在绣面形成空白的线条。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鸟禽的鸟羽之间,都留有一条清晰而均齐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粤绣题材广泛,其中以龙、凤、牡丹、百鸟朝凤、南国佳果(如荔枝)、孔雀、鹦鹉、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
粤绣针法丰富,有基础针法、辅助针法、象形针法三大类,直针、续针、捆咬针、铺针、钉针、勒针、网绣针、打子针等4五种。绣制时,根据设计意图及物像形状、质感和神态,巧妙地将各种针法互相配合和转换,以求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林智成粤绣钉金绣作品《九龙屏风》金银线绣又称钉金绣,
是粤绣的传统技法,针法复杂、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银线垫绣最为突出。金银线垫绣是在绣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较粗的丝线或棉线一层层地叠绣至一定的高度,并做到外表匀滑、整齐,然后在其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在面层以丝线满铺绣制,然后在面层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复盖以丝绸,并将丝绸周围钉牢,然后在上面施绣。潮州刺绣“九龙屏风”,画面上为九条动态不同的蛟龙腾空飞舞,又以旭日、海水、祥云相连,组成九龙闹海,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壮丽场面。绣品采用了金银线垫绣的技法,龙头、龙身下铺垫棉絮,高出绣面2~3cm,充分表现了蛟龙丰满的肌肉、善舞的躯体及闪闪发光的鳞片,富于质感和立体感。
粤绣_粤绣 -制作工序
设计绣稿
粤绣过稿
把绣稿平铺紧贴在绣布上面,将绣稿的图案印在绣料上(绸、缎、纱、绢等纺织品)上。
上绣架
把已经描好绣稿的绣料绷紧在绣架上。
刺绣
刺绣前须备齐各色绣线,根据画面构图设计绣纹,再使用恰当的针法进行绣制。
松架
完成绣制工作后,把绣幅从绣架上卸下来。
整理绣品装框
绣幅卸下后,熨平绣纹,使绒线更加光亮,再绷紧绣品,装上镜框,一副精美的刺绣作品正式完成。
粤绣_粤绣 -优秀作品
广绣名作:晨曦20世纪50年代以来,粤绣的优秀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百花篮”、“我爱小鸡”、“鹦鹉”、“晨曦”等。“晨曦”是表现晨雾依稀,太阳初升,万物苏醒,孔雀在百花丛中开屏,
翩翩起舞的美丽情景。艺人们在绣制孔雀尾时,用红、绿、蓝、黄、紫等色丝线掺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粤绣不同针法的特长和丝线光泽的优点,表现了由于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艺术效果。艺人们又根据孔雀的头、颈、胸、腹等部位,灵活地运用勾针、勒针等针法互相组合和转换,生动地表现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质感。
粤绣-寿鸾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1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
,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清代粤绣为光绪三十一年由广东十三省状元坊官绣的同泰店号所造的寿鸾刺绣,长4.2米,宽2.8米,该工艺品大量使用金铂线,制作工艺复杂,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寿语,含意深奥,字体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绣巅峰之作,现存于世者极其稀少,是清末刺绣工艺与寿辰礼仪研究收藏极品。
粤绣_粤绣 -流派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2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粤绣“广绣”的针法主要有七大类
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六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
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粤绣_粤绣 -按材料分类
绒绣
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
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线。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线绣
纯用丝线平面绣制。
粤绣_粤绣 -现代广绣
起源
广绣是发源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湘绣、蜀绣和苏绣并称中国4大名绣。循着这一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艺术品游览广州,正如触摸千年古城的文脉。
丝绢上的佛经
广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最早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给西方的礼物”到明代,广绣已成为广州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赏中国的金线银绣,倡立英国刺绣同业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在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清初,英国人把服饰拿到广州绣坊加工。从此,广绣明显地吸收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成为商品性和实用性强于其他地区的绣种,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文德路文德路过去是广州文教的中心区。 一直是个书香之地。裱字画、卖古董、书籍和文房四宝的店铺,鳞次栉比,成行成市。文人雅士常来搜购各种古籍善本。 现仍有几家经营刺绣的门店,摆满了各种风格的刺绣作品,通过这扇窗口,传统的刺绣艺术品走向市场。
粤绣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广绣增加了1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来定制,状元坊内遍布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刺绣一条街”。广绣业得以成行成市,广州刺绣艺人的技艺也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运用绒线绣,并创造性地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状元坊广州市人民南路边上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它就是被称为“广州最知名的时尚集中地”、“年轻人的购物天堂”的状元坊。 这条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古老内街巷,因有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而得名。如今,状元已埋入故纸堆中,小巷却依旧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几十元的时髦衣服、几元钱的卡通公仔、加入流行元素的西藏饰品、活泼可爱的各种小宠物以及经济实惠的诱人小食都吸引着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粤绣_粤绣 -广绣大师
陈少芳
林智成作品提到广绣,不可不提现年已71岁的广绣大师陈少芳。
1962年,经过4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学习的陈少芳,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那时起,她就与广绣打起了交道。45年过去了,陈少芳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广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中,继承传统、融会创新,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如今,她又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聚数十年广绣工艺的心血,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为广绣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
传统广绣多以吉祥喜庆的传统题材,用白描的手法制作,而经过陈少芳等人的传承和创新,广绣迎来了艺术的高峰,被称为“现代广绣”。现代广绣在白描基础上使用上色手法,并运用国画和油画的表现手法将选材延伸到人物肖像等范畴。与此同时,陈少芳还根据她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天马行空地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挥洒自如地妙用了广绣的艺术语言,如创出“绒毛针”绣小雏鸡,创出“个字针”绣小鹿和马,创出“短发针”绣小孩的“光头”,创出“竹编针”绣竹篮…… 大大丰富了广绣的技艺。 一只鸡仔用了近30种颜色和苏绣用色彩丰富的丝线来完成绣品相比,现代广绣的创新之处在于“丝线颜色构成法”。传统广绣的丝线颜色要比苏绣少一半,而陈少芳经过十多年的钻研,创制出用丝线累叠等方法构成多种色彩,“想画出什么色彩,就能绣出什么色彩”。
《我爱小鸡群》是陈少芳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幅,堪称现代广绣的名品。传统的4大名绣在绣小鸡时只会用深、中、浅色来表现茸毛的质感。而陈少芳的这幅绣品中的十几只小鸡则用上了油画中的“倾向色”,仔细看上去,小鸡的毛色有的倾向于紫,有的倾向于绿,有的倾向于黄色,只只不同。最特别的是绣品中彝族姑娘手中捧起的那只鸡仔,用茸毛针绣成, 在背光面采用国画的勾染法,区区一只鸡仔居然用了二30种颜色的绣线,可谓惟妙惟肖。1978年,作品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展出时,邓小平在作品前伫足观赏了许久,还兴致勃勃地招呼陈永贵说:“快来看小鸡。”
《岭南锦绣》是陈少芳设计了四十年、研绣了十多年创作出来的巨幅刺绣长卷,这幅13.8米长的花鸟长卷,绘绣出春夏秋冬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岭南景色,包含了广绣大部分的传统技法与“陈氏广绣”的创新技艺。1999年4月,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看到这幅绣画时十分激动,在早已“封笔”的情况下,破例为“长卷”命题并挥毫“岭南锦绣”,评价这幅广绣长卷是“广绣划时代的世纪之作”。
2001年,“陈少芳广绣作品展览”展出,创下了四十五万人次争睹展览的记录,来自海内外的观众好评如潮,作品《赵朴初像》以其生动的神韵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三十多位西藏高僧,他们如见其人地合十颂经,并1个接1个地向绣像中的“赵朴初”行碰额礼。 陈少芳家广绣展厅广州番禺区陈少芳家广绣展厅内,展示了数十幅凝聚着她数十年心血创作的广绣精品:获 “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我爱小鸡群》及珠绣《马到功成》;获 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凤冠鸟》;
2006年代表广绣参加中国“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傲视群芳》等刺绣佳作,以及被国内外报刊争相刊登、印刷成年历、年画、明信片、贺年卡、电话卡的绣作《北方来的新伙伴》等等。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到陈家祠可以一览广绣艺术的精髓。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依托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而设。
许炽光
广绣大师许炽光广绣大师、广绣行业里最后的“花佬”——许炽光:擅长广绣传统技艺,
是目前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出身刺绣世家,家族从事广绣140多年,7岁起跟从爸爸学艺,不管是刺绣人像、山水、景物,还是刺绣兽口、花鸟、鱼类等,使用的针法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全面精通,并发明、创新“施盖针”、“鸡仔针”等新针法,被同行誉为“对针法颇有研究”的艺人,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广州一百双巧手之一。 从艺60多年,指导和参与刺绣了一批享誉中外的广绣艺术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被中央轻工部选作礼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先后获得“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几十年来,培训辅导400多人(次)学习刺绣技艺,现仍在广州绣品厂从事设计、刺绣,带徒授艺。
梁桂光
6岁起跟随妈妈学习广绣基本刺绣技艺,师从苏绣大师和广绣大师后,学习和掌握了人像刺绣技艺和广绣独有的刺绣技艺,并把广绣、苏绣技艺融合贯通并有所创新,在日用品刺绣和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等欣赏画方面有娴熟的刺绣技艺。从艺50多年,参与刺绣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广绣艺术精品,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至今仍在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任技术顾问,从事刺绣、带徒授艺等工作。
粤绣_粤绣 -针法技巧
广绣刺绣技法有“钉、垫、拼、缀”5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
四 :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广西中医药大学-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广西中医学校,196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1971年原南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建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2012年1月13号经国家委员会投票成功将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药学科为主,拥有医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集教学、科研、医疗和药品生产于一体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壮医药教育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广西中医学院_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校简单介绍
广西中医学院_广西中医药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学院1979 广西中医学院年开始研究生教育,广西中医学院_广西中医药大学 -办学规模
(www.61k.com]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十四个二级学院及三个教学部、10所附属医院(其中2所直属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2600多张,综合实力位居区内外同行前列)和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全校在岗教职工5000多人(含直属附院教职工),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教授)206人,副高职称(副教授)520人,博士学位184人,硕士学位75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96人。师资力量
全校在岗教职工5000多人(含直属附院教职工),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教授)206人,副高职称(副教授)520人,博士学位184人,硕士学位75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96人。院系设置
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壮医药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处)骨伤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对外交流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4三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面向港台地区开设了“传统中医班”,形成了面向东盟和港澳台为主的对外教育格局。广西中医学院_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学校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95项,其中国家级85项,年均科研经费6136.6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5项,其中国家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2项、三等奖20项。科研平台
两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四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三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两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三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拥有自治区科技“金源”单位、自治区中药研究创新团队、自治区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小高地、八桂学者以及特聘专家岗位等;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2911.09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16.78万册;拥有较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1二十九个。学术资源
广西中医学院_广西中医药大学 -机构设置
党委办公室、宣传部、机关党委组织部统战部纪检、监察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工会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处科技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离退休工作处后勤管理处基建规划处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资产经营公司图书馆编辑部外语部体育部信息网络中心科学实验中心高等职业教育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西中医学院_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朱华
党委副书记、校长唐农
党委副书记董塔建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连招
副校长罗伟生
副校长吴琪俊
副校长庞宇舟
副校长冷静
副校长戴铭
副厅级调研员项光谋
副厅级调研员李培春
副厅级调研员邓家刚
副厅级调研员陈雪
广西中医学院_广西中医药大学 -未来展望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1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强内涵建设,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港澳台和留学生教育,办好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把学校建设成中医药为主体,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突出,民族医药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五 : 登封市:登封市-行政规划,登封市-历史沿革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总面积1220平方千米;登封市辖3个街道、8个镇、4个乡、1个工业区和1个矿区,总人口65万人(2013年),有24个民族。207国道与217、316省道贯通全境,郑少洛、禹登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登封铁路与京广、陇海、焦枝铁路干线相连。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王朝定都阳城,即登封告成,“登封”、“告成”则因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而得名,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中岳庙是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道观,嵩阳书院则是北宋鸿儒程颢、程颐兄弟讲学之所,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之一。登封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市)”、“中国城市信息化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登封市_登封市 -行政规划
登封市_登封市 -历史沿革
(www.61k.com)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都,称为禹都阳城。
周公在嵩山测量天文,安放日晷,登封为古京师洛阳的东部屏障之一。
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
隋大业初年(605)改为嵩阳县。
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
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
民国前期属开封道
民国后期,属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洛阳
建国初期,属郑州专区
1954年,郑州专员公署迁开封,改称开封专区。
1958年,登封县划归郑州市。
1961年,登封县划归开封专区。
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
1983年,开封地区撤销,登封县划归郑州市。
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
1997年,登封市面积1220平方千米,人口58.8万。辖6镇8乡:城关镇、大冶镇、大金店镇、告成镇、卢店镇、颍阳镇、徐庄乡、君召乡、石道乡、唐庄乡、东金店乡、送表乡、白坪乡、王村乡。市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登封市辖三个街道、六个镇、七个乡。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609085人,其中:嵩阳街道61424人、少林街道26550人、中岳街道21353人、大金店镇54424人、颍阳镇45484人、卢店镇25260人、告成镇60509人、大冶镇75749人、宣化镇22576人、送表乡13635人、东金店乡53239人、白坪乡14468人、君召乡35877人、石道乡35868人、唐庄乡36351人、徐庄乡26318人。
2005年,登封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送表乡,并入白坪乡。截至2005年12月31日,登封市辖三个街道、六个镇、六个乡:嵩阳街道、少林街道、中岳街道,卢店镇、颍阳镇、大冶镇、大金店镇、告成镇、宣化镇,徐庄乡、石道乡、君召乡、东金店乡、白坪乡、唐庄乡。
2006年,登封市辖三个街道、七个镇、六个乡:嵩阳街道、少林街道、中岳街道、大金店镇、颍阳镇、卢店镇、告成镇、阳城区镇、大冶镇、宣化镇、东金店乡、白坪乡、君召乡、石道乡、唐庄乡、徐庄乡。市政府驻嵩阳街道。
2007年12月11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徐庄乡,设立徐庄镇。
2008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东金店乡,设立东华镇。
登封市辖三个街道、八个镇、四个乡、一个工业区和一个矿区:嵩阳街道、少林街道、中岳街道、颍阳镇、大金店镇、卢店镇、告成镇、大冶镇、宣化镇、东华镇、徐庄镇、君召乡、石道乡、白坪乡、唐庄乡、阳城工业区、送表矿区。
登封市_登封市 -现任领导
登封市_登封市 -历史文化
佛儒道
戏曲影视
天文历法
告成元代观星台
二、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观测台建筑——告成元代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2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2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1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叫“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星期。(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三、闻名全球的天文历法学家——僧一行和郭守敬。
世界上第1个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大慧禅师,即唐代高僧一行,俗名张遂。公元683年生于陕西武功县。张遂青年时代,他求师访学,出家为僧,取法名一行。在河南嵩山会善寺北宗禅普寂禅师习禅。潜心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学,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僧,公元717年,唐玄宗硬请他回长安,但一行拒绝还俗为官,执意在华严寺研究佛学。公元721年,他被当时日食预报不准确之事所触动,决定停止对佛学的研究,受命于唐玄宗,主持修订历法,从此一心苦研天文学。
公元724年,一行主持了全国几个观测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测得子午线长度为351里80步(132。08公里,比今天所测得的子午线长度略大一些)。一行这一“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1个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国家。一行在观察和研究古人的恒星资料时,发现恒星位置有移动,他早于西方国家天文学家1000多年提出了“恒星不恒”的观点。一行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改进了历法,主编了有名的《大衍历》、《公元大衍历》52卷、《心机算术》、《易论》和《北斗七星护摩法》等书。一行夺目的光彩,不仅照亮了会善寺,照亮了嵩山,也照耀着中国乃至世界,称其在昼为日、在夜为月才恰如其分。
后来唐玄宗李隆基派礼部郎中张洽强请一行入朝,协助佛教密宗大师善无畏翻译《大日经》,这一无礼举动的副产品是一行成了中国密宗的开山之祖,这恐怕是唐玄宗所始料不及的。一行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的是历法领域。从开元九年到开元十五年,短短六年时间,他就完成了《大衍历》的编制任务,同时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大测量。《大衍历》使中国天文学大大向前跨进,后又流传到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它也耗尽了一行的生命。一行对嵩山有2大贡献,一是他派南宫说在阳城搞天文观测时,把周公遗留下来的土圭土表更换成了石圭石表,使得周公测景台迄今巍然屹立;二是他和元同律师在嵩山大会善寺“置五佛正思惟戒坛”,具体主持传戒,使会善寺成为当时嵩洛地区的佛教中心,戒坛遗址尚存。
发明优越性较高的算法僧一行在数学上也很有成就。他在《大衍历》中提出了自变数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吸收印度传入的正弦函数,并用于编制天文数表;提出了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自变数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比刘焯发明的等问距二次内插法更具优越性,这证明一行具有很高的数学造诣。一行在数学上的成就,很多中国古代数学史著作都多有介绍,且评价甚高。例《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64年)专题介绍了一行的数学成就:自变量不等间距的二次函数内插公式及其算法,并指出:在中国数学史上是1个特殊的例子。一行在世时,曾发明了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并修正了多颗恒星的位置,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元年间成功地测量了子午线。在唐朝时能操作以上工程,现在看来让人无法相信。一千多年后,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星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中国元朝的郭守敬(1231-1316),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都还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登封市_登封市 -民俗民风
登封民风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个是崇文尚武精神,1个是轻财重义精神。崇文尚武精神
历史上秦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领袖“阳城人”陈胜是登封人,明末清初“聚义造反”席卷中原的农民起义领袖李际遇是登封人,开国中将皮定均将军组织豫西游击支队强渡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也是在登封。其中原因就与登封民风所传承的尚武精神文化有关。建立于登封的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4大书院。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次焕发青春,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也算是传承“崇文”之风.轻财重义精神
从众所周知的登封两台戏“卷席筒”和“朝阳沟”所反映的内容皆是在宣传“轻财重义精神”。
民俗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登封是佛、道、儒三角荟萃之地,登封的民俗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登封市人民既崇拜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英贤,如三皇、大禹,又信仰佛道二教的神灵,如佛祖、观音、太上老君、关帝、登封人民还信仰有鲜明嵩山地域特征的中岳大帝、无极老母和九龙圣母等。中岳大帝是嵩山的山神,无极老母作为登封民间道教最高的神灵,理所应当受到敬奉。因出于善心,为道士洗袍而未婚生育的九龙圣母和“九龙爷生的丑,掂住尾巴扔到山后头”的九龙王也备受人们崇敬礼祀。春节期间,登封农村都要供奉各类神灵,如天地全神、灶神、门神、井神、送子神、龙王爷、马王爷、土地神等。灯节期间,很多村庄都要做火神社、花姑社等神社,这些在展示登封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我们汉民族信仰的历史文化轨迹,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多种特征,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信仰中振奋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春节是登封最重要的民俗节日,自腊月二十三日起,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各种准备工作。有一首民谣点明了春节前的各项准备:“二十三烙灶干儿;二十四,扫房子儿;二十五,磨豆腐儿;二十六,发面糊儿;(或杀年猪儿);二十七,砍柏枝儿;二十八,粘嘎嘎儿(即贴春联儿)二十九,捏香炉;年三十,包饺子儿;大年初一,厥屁股作揖儿。”除贴春联烘托年节气氛外,登封人民都还在门窗上插一些柏枝,并在大年初一五更时点燃柏枝火,以驱赶受伤的九头鸟。正月初二开始拜节、串亲戚。灯节可以说是登封独居特色的“狂欢节”,人们荡秋千、玩花灯儿、吃元宵、做神社、玩社火,是一年中最放松、最开心的欢乐节日。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等也是登封人民重视的民俗节日。每年中秋之夜,登封人民都要到嵩山法王寺赏月,因此“嵩门待月”被称为中岳8大景之一。十月初一,人们都要到祖坟上送寒衣,是除二月二上坟后的有一次祭祀祖先的重大活动。当然,“冬至疙瘩(饺子)夏至面(面条),腊八吃顿稠捞饭(米饭)”,这也充分说明冬至、夏至、腊八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国无礼不安,家无礼不宁,人无礼不往。礼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手段,也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法门。从出生时的报喜、送米面、挪臊窝,到周岁后的抓周、剥花痂、认干亲,认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受礼仪的熏陶。剥花痂是以前为预防天花种牛痘而形成的习俗,认干亲则有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意蕴,有的将儿女认到世交、朋友、亲戚身上,有的出于感恩,认到恩人身上,有的认给儿女多的家庭,有的干脆认给柏树、石头或神灵。作为人生4大喜事之一的结婚,则备受人们的重视。无论是传统的媒人提亲还是时髦的自由恋爱,礼仪程序缺一不可,从过贴(订婚)、添箱、送花布、迎亲,到拜天地、闹房、回门,都有章可循,有礼可遵。每逢闰年,已出嫁的女儿还要给父母送雁,以求延年益寿。祝寿是民间尊老美德的体现,一般从60岁生日开始,儿女们就要为父母一过寿诞。
登封人“认干亲”与全国其它地方略有不同的是不但可以将子女认给世俗中的亲戚朋友做“干儿女”,也可以认给传说中的神仙、在中岳庙的道人、在少林寺的僧人、甚至人造神像和自然界中的巨石大树。例如:有些将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女认给登封城隍庙的城隍作“寄子”、有些将从小体弱多病的儿女认给登封中岳庙的“铁人”以图平安一生。
登封市_登封市 -文化建树
登封嵩山·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并不局限于武术(禅武)和中医(禅医)这2种文化,其历代禅师们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证得的人生哲理而创作的佛歌禅诗也流传甚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当代音乐艺术家们在经过挖掘整理嵩山·少林寺所传承的少林禅宗文化之禅乐文化的基础上而奉献给人们的音乐盛宴。例如:
《少林禅修歌》(作者释德政):少林禅院复古风,枯树新芽迎春生;直指人心观本性,见性成佛定禅宗;禅文禅武禅医生,禅茶禅食禅农耕;禅语禅诗禅公案,禅书禅画禅乐鸣;禅慈禅孝禅法通,禅堂禅师禅宝经;皈依三宝佛法僧,皈依自性觉正净;清规戒律谨守持,依教奉行渡众生;自力更生勤劳动,依法依己证修行;行住坐卧戒定慧,消灭妄念是大乘;少林弟子要牢记,爱国护教佛法兴。
《少林精神》(作者释德政):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孝顺师僧父妈妈,守法持戒遵祖训;农禅立寺为根本,医禅济世救穷困;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登封市_登封市 -宗教文化
佛教
中国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ShaolinMonastery),位于河南省登封嵩山五乳峰下,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有少林寺院、塔林、达摩洞、初祖庵等景点,更拥有传承千年的少林“禅、武、医”文化。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在唐朝时期就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后重整重修。现任方丈是释永信。少林寺景区是国家旅游局首批5A旅游景区,并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道教
中国道教著名宫观——登封嵩山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千米。它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此为华夏文明圣地。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极盛时期;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经过很多代人不懈地修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登封市_登封市 -申遗历程
“巴西时间7月31日20时43分(北京时间8月1日7时43分),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登录世界文化遗产。”昨天早上8时,记者收到了郑州市文物局发来的短信。
“申遗的场面特别感人,特别振奋人心。”申遗成功的第一时间,身在巴西全程参与申遗的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大会用5分钟时间讨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价值,委员们的评价非常高;然后,二十一个成员国开始讨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结果不到一分钟时间,大家就用鼓掌的方式一致表决通过”。
陈爱兰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后,其他二十个成员国的代表都来到中国代表团面前,“他们和我们一一拥抱,向我们表示祝贺,我们也是相拥而泣”。
国家文物局发来贺函
昨天早上8时,登封市嵩山广场就站满了登封市民,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欢呼声打破了清晨嵩山的宁静。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也是我省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河南,再次让世界瞩目,让国人骄傲!
申遗成功半个小时后,中国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庆祝大会暨邮票首发仪式在河南艺术中心广场举行,工作人员宣读了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贺函,省领导孔玉芳、连维良、王文超等来到现场,和市民一起分享申遗成功带来的喜悦。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调整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列其中,申遗工作是从2007年8月全面开始的,为此,登封市政府已投资8亿元。”登封市市长郑福林说。
武术之乡
登封禅武文化独具特色,少林武术规模发展,全市有少林塔沟武校、鹅坡武术专修学院、小龙武院、南北武院等武术院校62家,在校习武的海内外学子达5万人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登封市_登封市 -经济建设
数据统计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财政收入完成5.1亿元,增长57.4%,居全省县(市)第二位;国、地两税入库税收共计9.35亿元,增长58.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9亿元,比年初增长27.8%。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53万公顷,增长8.6%;全年粮食总产15.3万吨,增长5.5%。扎实做好禽流感防治等动物防疫工作,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肉、蛋总产量分别达到3.9万吨、2.7万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3.33公顷、节水灌溉面积666.67公顷,完成农业综合开发333.33公顷、退耕还林2200公顷。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全市共减免农业税981.1万元,农民人均减负66%;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各级支农投入超过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0元,增长15.7%。
全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原煤产量1595万吨,比上年增长28%;铝及铝制品产量9.5万吨,增长15.4%;发电量48亿千瓦时,增长47%。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二十五个,达到18九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4亿元,增长30.6%;实现销售收入89.8亿元,增长55%;实现利税14亿元,增长4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3.6,提高24.九个百分点。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十三个,其中登电集团销售收入近20亿元。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改制企业十九个。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直5一个部门49四个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现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力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3三个职能部门350项审批事项进入中心集中公开办理。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全面推开。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发布招商项目10四个,签约十三个,签约资金130亿元。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三个,全市出口创汇836万美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9.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74亿元,其中境外资金3831万美元,居郑州6县(市)第一位。登封被确定为全省3五个扩权县(市)之一,荣获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新建500万元以上非公有制工业项目3八个,总投资16.4亿元,3五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7亿元,增长31%,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1.7万个,新增2000个,从业人员达到13万人。
全市重点项目社会固定资金投资预计完成50.7亿元,增长36.8%;有二十一个项目列入国债建设项目,共争取资金2.2亿元。全年确定的28项重点工程,完成年度投资42.8亿元。全年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改造了嵩阳公园、滨河公园和东西入市口,打通了崇福北路、少室南路和北环路西段,完成了市区30条道路路灯工程和城区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建设。修编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卢店镇、大冶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全年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6000万元,十六个行政村被评为郑州市小康建设示范村,卢店镇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省级卫生镇。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2.5亿元,同比增长10.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3.9亿元,同比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0亿元,同比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0亿元,同比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9亿元,同比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32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11元,同比增长12.5%。
工业经济
2008年登封市现有工业企业单位521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0家,重点企业有登电集团、新登集团、国投教学、磴槽集团、华润电力、中岳电力、金丰工贸等,登电集团成为郑州市第七个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金丰工贸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
登封市形成了“一廊四园”的工业布局,即沿省道S323线的大冶工业区、阳城工业区、东华循环经济区、大金店高新技术区,并与上海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合作,建设中岳办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园区入驻企业121家,形成了1个主业突出、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园区企业群。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20三个,3700名城镇求职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扎实开展,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475万元、农村特困户救助金649万元。发放救助金13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4924人。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7亿元,比年初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98元,增长16.6%;城乡市场进1步繁荣,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5亿元,增长17%。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成功举办了“登封国家高新技术暨国际投融资项目对接洽谈会”,签订合资、合作意向88项。科普活动广泛开展,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投资1843万元,对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完成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00个村级定点卫生室建设。全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23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24.6亿元,增长13.8%。大力弘扬“长霞精神”,广泛开展向任长霞学习活动,大型情景剧《长霞飞歌》在省内外演出,“任长霞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十五个省、市巡回报告,引起强烈反响。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年安全事故万人死亡率为0.6,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56,创历史最好水平。
登封市也加大对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登封市现已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55万人,参合率达97.8%;落实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836人享受城市低保待遇,16632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医疗事业。登封市现有少林医院、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院、水利医院、三康医院等10家综合医院,1家医学教育机构——登封市卫生学校,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封市卫生防疾站。各乡镇区办均建有卫生院,各行政村、居委会均建有卫生所,其中,大冶、唐庄等九个乡镇建成了高标准的乡级卫生院,徐庄、宣化等十二个乡镇统一配备了医疗设备,并建成了4五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
教育事业。登封市现有各类学校262所,其中,有小学学校134所,有登封一中、实验高中、嵩阳高中、登封五中、登封六中等普通高中8所,有登封市职业高中、嵩山电子技术工程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9所,聋哑学校1所。全市在校学生达13万人,教职工10102人,专职教师7000余人。
科技事业。登封市共申报专利604件,现已获得授权的专利284项,登电集团国家级实验室通过验收,跃博电器等8家企业建立了郑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产学研对接,与中科院、上海交大、郑州大学等8家院校、科研机构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意向42项,许多科研成果在登封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化事业。登封市建成乡镇文化站六个、农村文化大院13六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七个,并被命名为全国“大禹文化之乡”,嵩山根雕等八个项目入选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了内容丰富、史料详实的《登封市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设进入规划论证阶段。
城市建设。登封市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市区东西主干道有少林大道、中岳大街、南环路、北环路,南北主干道有少室路、嵩阳路、西商埠街、东商埠街、守敬路。有迎宾、嵩阳、大禹、武林、怡中等五个城市公园,并在市区东转盘、东桥头、鸡鸣街等建有九个街头小游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4.14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2.74平方公里,道路广场用地2.55平方公里,绿地4.85平方公里。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3万平方米。嵩阳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郑煤集团安置小区、白坪搬迁安置小区、车辆修配城、农贸市场正在紧张施工中。小城镇建设进展迅速,四个乡镇建有专业商贸市场;东金店乡顺利撤乡设镇,更名为东华镇,成为登封第八个建制镇;徐庄镇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大金店镇、宣化镇、告成镇则成为省级卫生镇。
2008年,登封市组织申报各项专利341件,获得授权80项;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5418万元,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市卫生医疗机构二十七个、卫生技术人员3203人;公路客运量1606万人、货运量675万吨、铁路货运量309万吨;邮电业务实现2520.63万元,移动电话用户达44万户,互联网用户达40739户。2008年,登封市建成区面积18.5平方公里;实际用水量517.6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量928吨,天然气供应量271.08万立方米;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60.68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3.72平方米。
登封市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已经建设5星级酒店,锦鹏生态酒店,从而更好的服务高档旅游人士。
旅游
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登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登封市现有文物古迹112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6处,居全国县(市)之首,是著名的“文物之乡”。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包括太室阙、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少林寺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有中岳嵩山、三皇寨、卢崖瀑布、九龙潭、石淙河、白沙湖等,形成了武术游、文化游、天文游、地质游、宗教游、考古游、山水游、乡村游等八个旅游线路。
嵩山万岁峰下的启母石
由于一些学者对古文献上三代以上记载的真实程度和包括大禹在内的三皇五帝是否实有其人均提出质疑,“禹都阳城”的所在地是否在登封与“大禹”是否实有其人,有着可以相互证明的关系。也就是说,能证明“禹都阳城”确如古文献记载,在“嵩山之阳,箕山之阴”,即可为大禹实有其人提供证据。而“禹都阳城”确实在“嵩山之阳,箕山之阴”,在对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正不断得到有力证明。
上个世纪5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从先秦古籍中找出有关夏代并包含地名的史料约80条,除去重复,剩下约70条。他探索的结果,觉得有2个区域应该特别关注:一是洛阳平原,尤其是颍水谷地上游登封、禹州一带;二是山西西南汾水下游一带。“禹居阳城”,“禹都阳城”文献有载,但阳城在河南的有两说,在山西的也有两说,而《史记·郑世家·韩世家》与《六国表》记有韩文侯二年(公元前385年)“韩伐郑,取阳城”。这一有着明确记载的事件,不仅时代最早,也把阳城框定在了登封一带。据此,徐旭生先生认为,登封告成镇的古阳城,“是1种普遍的说法,也是较正确的说法”。由此,徐旭生拉开了中国考古调查“夏墟”、考古学研究夏文化的序幕,并于1959年,对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的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王城岗遗址,当时称之为“八方遗址”。
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曾在“八方遗址”发现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奠基坑、青铜器残片和文字等,并按照当地百姓的习惯称谓,将其命名为“王城岗遗址”。王城岗遗址与文献上记载的禹都阳城的时代、位置比较吻合,有争议的是当时发现的城址太小,与禹都不相称。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1个主要研究课题,2002年~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及周围的遗迹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新发现一座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从现有材料看,与原先发现的小城址同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建城时间稍有先后,是迄今发现的同期规模最大的古城址。在离城墙和城壕很近的地方发现了埋有人骨的祭祀坑、在城壕底部发现有用于祭祀的人头骨,以及很能反映使用者身份的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高规格遗物,都说明这一遗址是古代中原地区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
大城的发现,使它的时间、地点、规模都够资格称为禹都,有越来越多专家认可禹都在王城岗的可能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绪说,王城岗在探索早期夏文化中重要作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因为一般认为禹是夏代最早的国君,如果有朝一日能确认王城岗就是禹都阳城,那么夏文化的起源之谜将被解开,并为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龙山文化晚期是否夏代初期的考古学文化画上句号。
对夏代历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夏代迁都十分频繁。大禹之子启与舜之子益之间为争夺最高领导权,发生过战争,王城岗大城可能因此被摧毁,这有可能是夏启迁都的原因。况且,我们要纪念的是大禹,求证的是“禹都阳城”的方位,所以,后来其他大型夏代早期城址的发现,并不能撼动王城岗遗址作为“禹都阳城”的地位。连当年王城岗小城初发现时,对其作为禹都资格表示过怀疑的著名学者许顺湛先生,也在王城岗大城发现后改变了想法:“(王城岗大城)可能是鲧、禹及启初期的都城。”
再回过头来看古文献中的记载,不但禹都阳城在登封,就是后来夏启迁都、太康迁都,也皆在嵩山之麓,毕竟,夏王朝的创立者大禹就起家于嵩岳之地!
为展示对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登封市在告成镇,西面毗邻观星台景区处的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设立了古阳城陈列馆,主要展出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夏朝到东周时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
中国的历代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等多达七12个帝王,登山封禅说的都是泰山。惟独唐代女皇武则天独树一帜,登山封禅不封泰山而封嵩山。
女皇武则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5年)武则天登嵩山,改嵩山为神岳,封其为天中王,配有天灵妃。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她在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登嵩山峻极峰,加封中岳封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在峻极峰的东南边立碑一通。碑文的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名曰:"大周升中述志碑",并在县城以西万羊岗建筑祭坛,封中岳后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一番庆典之后又到阳城游乐揽胜。为了纪念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当年,武则天令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当年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元年",后又改为"万岁通天元年"。到了公元700年,武则天再次携群臣在嵩山峻极峰投金简一通,内容为:"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之后,又携文武百官到石淙河欢宴。现石淙河已是旅游胜地。1982年5月,登封一采药农民捡到武则天当年投下的金简,这为研究武则天封嵩山提供了"黄金佐证"。金简现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嵩山属伏牛山系,史书对伏羲和黄帝在伏牛山作为活动的中心,有许多记载。《黄帝内传》云:“王母会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寿光之酒。黄帝所常游,与神会,迹是。”
登封为著名旅游胜地,中岳嵩山的主峰峻极峰便在登封境内。登封上有72峰,下有72寺,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少林寺等。登封为三教荟萃之地,有代表佛教的少林寺、永泰寺,有代表道教的中岳庙,有代表儒家的4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千百年来3大教派和睦相处,互相交流,沿袭着三教的传统,使各家不断发展、精进,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
登封市_登封市 -特色
登封芥丝
登封芥丝采用生长于嵩山之少室山下的茎用芥菜,洗净后用机器加工或人工的方法切成薄片或者细丝,加入作料小火炒制而成,辛辣味美,有养胃利消化之功效。
芥菜能增强唾液分泌、开胃、健脾、消食之功效,是1种开袋就可以食,入口香脆爽口、味美无穷、高品质的绿色健康方便食品。既可作为居家旅行的必备菜肴,又可作为馈赠亲友的物美价廉的雅而不俗的上佳礼品。食用它,既是1种历史文化的品味,又是1种感官的享受。
麦饭石茶杯
在世界地质公园的嵩山脚下,蕴藏着1种与人体血液中丰度吻合度惊人的稀土元素和四十余种人体必需的活性元素所组成的神石——麦饭石。千余年来“麦饭石膏”医疗众疾,缮生救死,逢凶化吉,驻色延色,麦饭石神奇功能于一九八九年通过了国家地质矿产部鉴定。
郑州神农技术研究所以嵩山麦饭石和信阳毛尖为原料研发的“神茶”在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受到了中外人士的好评,产品走向世界。
正所谓:神石良泉出同源,少林武术谛真传。
帝王将相梦善食,文人侠士多惠恋。
和尚功绝依石水,常饮健身延寿年。
(注:神茶可连续饮用12小时,可和各种茗茶、麦饭石茶具、木鱼石茶具同时饮用)
少林禅茶
少林寺自古禅、武、医同宗一源,享誉于世。现传茶道,声名最彰者,当属禅宗茶道。禅茶相传始于达摩,传说当然并非信史,只是表明茶人对禅宗精神的认同,少林禅茶虽引渡众生无数,却千年而不显,如味入水,内隐于僧人的山林修持,外隐于众生的日常生活,而一脉相通的正是禅宗精神。禅宗禅、少林禅、本是生活禅。为提升少林禅茶的品位,打造精品“少林禅茶”,也是机缘成熟,2005年10月,少林寺选择普洱茶原产地优秀企业西双版纳隆昌茶业有限公司特制以普洱茶为原料的“少林禅茶”。
这批“少林禅茶”所用的原料全部采用6大古茶山之一的攸乐山百年野生古茶树优质的谷花茶,严格高等级的采摘标准,用传统的手工石磨技术精制而成。堪称普洱茶中的精品,极具收藏价值。
这次合作也是继“班禅紧茶”之后,普洱茶再次与佛教结缘。
嵩山茶水
[嵩山石花茶]
嵩山麦饭石是1种天然中药石,开发利用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气味甘温无毒,可治疗一切痈疽等杂病。嵩山石花茶就是选用嵩山麦饭石为原料、并配以野菊花、野薄荷、山竹叶、土枸杞等十余种天然植物和矿物,依照佛、儒、道家传统饮茶配方,用现代技术精制而成。具有清热明目、生津润喉、利尿解酒、降脂降压、清除燥热等功效。其茶味口感清爽,回味醇香。
该品经现代技术分析检验,含多种挥发油、多糖苷、氨基酸、抗菌素和多种维生素,不含咖啡因,适宜男女老幼四季饮用。冲泡时杯中呈现鲜花状,集观赏、饮茶、保健于一体,是当今生活中的理想饮品和馈赠佳品。
[嵩山佛茶]
嵩山佛茶是大法王寺的特产,是寺内方丈释延佛大师根据名贵中草药的药理功能,研制出对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保健饮品。佛茶主要成份:有大法王寺院内一千九百多年历史的古老银杏树的银杏叶,有主产于嵩山的金钗、首乌、灵芝、玉竹、绞胶蓝、黄芪、鬼针草及青藏高原珍贵的冬虫夏草等十几味名贵中草药配合上等茶叶,精心加工配制而成。对人体有活血化瘀、补气补血、防癌抗癌、清热排毒、调解阴阳、降低血脂、安神醒脑、生津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独特功能。嵩山佛茶是现代人们生活中最理想的保健饮品,也是馈赠亲友最佳的健康礼品。值得一提的是:嵩山佛茶经众僧“佛事加持。”
[矿泉水]
主要分布在城关龙山、太室山南麓逍遥谷及石道乡颍源等地。嵩山矿泉水清冽甘甜,回味深长。日流量108吨,四季水温13—16℃。经分析化验,泉水含钠、锰、锌、氢、氯化物、碳酸盐、总硬度等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属天然优质含锶和偏硅酸的重碳酸钙型水。颍源矿泉水恒温恒量,无菌无毒,属“重碳酸盐矿泉水”。
[嵩山三楂红]
轩辕,果酒之祖;嵩山,果酒之源。据《黄帝内传》记载:“王母会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光之酒,又有延洪寿光之酒”。嵩山老君洞有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五千年的山楂酿酒沉淀,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
据《本草纲目》记载:山楂可消化饮食,消肉积症瘕及痰饮痞满吞酸、血淤胀痛。洪昭光《食物是最好的医药》介绍:“山楂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常吃山楂制品能开胃消食,改善睡眠,保持骨骼和血液中钙的恒定,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使人延年益寿,故山楂被人们视为“长寿食品”。
道教祖庭嵩山老君洞,不但黄帝在此宴请西王母,又是老子撰写《道德经》的地方,至今轩辕黄帝与西王母饮酒遗迹仍然存在。至此,中岳嵩山称为果酒之源,三楂红称为中国山楂第一酒。老君洞适宜的温度、湿度,为存放三楂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登封炒刀削面】
刀削面,原本是山西特色主食,现如今也成为登封民众的主食之一。登封刀削面是在山西刀削面的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而成的。其主要特色就是:炒。先把大葱或蒜苗等青菜爆炒,再将清水煮好的刀削面过水放入炒好的青菜里炒均匀,味道以麻、辣为主。食时根据个人嗜好加入陈醋口味更佳焦盖烧饼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做工也十分精细。它是由纯天然小麦和白芝麻制成的,磨成面粉的小麦和白芝麻搅拌在一起,和成柔韧的面团,面团分割成1个个饼状以后,再经过几道复杂程序,就成了烧饼。它吃起来焦中透香,还有白芝麻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焦盖烧饼,真可谓是登封的一绝!说起这烧饼,相传还有一段来历。那是南宋的高宗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当时,抗金名将岳飞破郾城后,率兵进驻登封,朝拜中岳庙。在朱仙镇大破金兵后正要渡河北上,却被奸贼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害死在风波亭。我们的登封人民闻之,个个都咬牙切齿,骂秦桧是王八。有人便用面团做成有头有尾的乌龟饼,取名“烧桧”,在市场上销售。并编了个顺口溜:“秦桧秦桧你是鳖,残害忠良如蛇蝎,吃你的肉喝你的血,最后通通再把你的盖儿来揭。”许多人都前来购买,在吃前还会用顺口溜来骂上几句,以解心头之恨。后来,这种饼越做越有名,盖焦里软、香味扑鼻,渐渐成了焦盖烧饼。
焖子是流行于登封东部的一道特色菜肴。相传,清代时登封名人、礼部右侍郎加礼部尚书衔的景东扬幼时家贫,过年时因无钱买肉,其妈妈在煮好的骨头汤秫入粉芡,并加入肉末、粉条、五料,遂熬制而成了焖子这种风味小吃。因景东扬的影响,这种小吃风行于登封东部及邻近县市。特别是大冶镇几乎家家都会做。
锅盔因原产于登封颍阳而得名,是和芝麻焦盖烧饼齐名的特色面食。相传青牛精祸害四方,吕洞宾变为美女咬掉其舌头而将其制服,人们为纪念此事而炕制这种形如牛舌的特色食品。其一头厚一头薄,一头大一头小,约有半尺多长,放在锅内用文火蒸烤至熟。颍阳牛舌头锅盔以质脆肉厚,筋软可口,味香宜人,面味悠长而闻名四乡。
少林寺素饼配方十分讲究,它来源于少林寺祖传膳食秘方,由少林寺释延教大师监制。所用原料酥油是台湾产的纯素酥油。素饼低糖,不含脂肪,食后有迅速补充体能之功效。嵩山少林寺是举世闻名的禅宗祖庭,也是少林派拳术的发源地,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素食真正的发展也是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的,寺庙和素食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记载,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太宗等20多位帝王。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率魏征等人拜访少林寺,昊宗和尚以60多款素食摆设蟠龙宴招待唐太宗。在寺庙素食里,蕴含了佛教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理念。世界首届武术节在河南举行,全世界都将欣赏到了中原武术的魅力及少林寺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林寺素食是您一年四季的营养伴侣,也是您居家旅行、馈赠亲友之佳品。登封特产嵩山石花茶:选用嵩山麦饭石为原料、并配以野菊花、野薄荷、山竹叶、土枸杞等十余种天然植物和矿物,依照佛、儒、道家传统饮茶配方,用现代技术精制而成。具有清热明目、生津润喉、降脂降压、清除燥热等功效。口感清爽,回味醇香,冲泡时杯中呈现鲜花状,四季饮用皆宜。
登封羊肉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的泡馍是清朝年间传到河南的,因为登封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就把它演变成了烩面。烩面的作法有很多讲究,首先,所用的面要提前做好,等到下锅之时,将面担成条状,下锅煮。面的厚度和弹性,一定要把握的恰到好处。烩面的汤料也是师傅提前进行熬制的,一般以羊肉汤居多。1大碗烩面加1个焦盖烧饼,几乎成了每1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回家后的第一餐。
登封市_登封市 -教育
高等院校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武术学校
登封市_登封市 -房地产发展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