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郑州历史沿革-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7-12-07 所属栏目:电子商务

一 :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

浙江省台州中学的前身为清朝同治六年(1867)创办的“三台书院”,1902年始称为“三台中学堂”,1912年改名“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1937年更名为“浙江省立台州中学”。1981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学校简单介绍

浙江省台州中学的前身为清朝同治六年(1867)创办的“三台书院”,1902年始称为“三台中学堂”,1912年改名“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1937年更名为“浙江省立台州中学”。1981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www.61k.com]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历史沿革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_台州中学
台州中学校园风光台州中学简称台中、台州一中,校址在临海市北山路。台州中学前身为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创办的“三台书院”(初名广文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维新影响日见深广,值秋,台州太守徐承礼奉诏令改“三台书院”为“三台中学堂”,1907年改称“官立台州府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浙江省第六中学校”,1937年改名“浙江省台州中学”,1956年改名“临海第一中学”,1981年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85年恢复“浙江省台州中学”原名。1996年4月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国的二十世纪,是在灾难深重中不断探索奋斗,终于赢得解放、恢复、发展和初步兴盛的百年。台中与之同步,也走过曲折发展直至初步兴盛之路。面对变革的社会实际,学校历来崇尚立志,鼓励树立“救国为民”的远大理想,严格制度,严谨管教,重视品行,倡导“求真务实敬业乐群”精神,选聘优秀教师,坚持教书育人。创校以来,师生代有英才,展示了台中的峥嵘历史,光荣业绩。有辛亥革命志士杨哲商、张任天等,有“五四”爱国运动闯将项士元及其一批学生,有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王观澜、张崇文等,有一批任教的学者名师朱自清、许杰、许钦文、陶元庆、李平心等,有成为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尉健行等,有早期为党和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柔石、林炯、林通、陈学西、梅其彬、叶信庄、秦龙、陈祥等,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先锋英雄谷虚、解良美、夏发稚、陈恭、罗天冶、阮吉强等,有在科学文化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朱洗、冯德培、闻邦椿、吴全德、池志强、徐世浙、陈洪渊等,亦有大批的教授、研究员、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医学专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批知名的高级经济师、银行家、企业家等。百年台中,形成了为国为民、求进求真的革命传统,浇铸了有纪有则、奋学开拓的优良校风,塑造了晶高学优、 全面发展的台中风貌,也因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学校概况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_台州中学
新校图书馆台州中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现今学校占地面积500多亩(其中老校100多亩,新校400多亩)。校中具有I类的教学仪器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规整的教学楼;有九层的科学馆,建筑面积达13500平方米;有3000平方米的体育馆,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的体育场;有14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130000余册(不包括教师资料书等),兼设470个座位的学生阅览室等;另有双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和计算机网络,共有各种电脑400余台;还有多媒体综合电化教室、多功能演播厅、多媒体演示教室、多媒体教学备课制作室、网络电子阅览室、天文观察台、天象馆、语音实验室、音像电子资料库、录音室等。

老校区背依被喻为“江南八达岭”的北固山,山林映秀,校舍规整,花木苍翠,环境优美。共6五个班,3600多学生;有教职员工251名。现任校长叶良文;总支书记兼副校长郑米杰;副校长潘志坚、王西林、吴兰水、林辉庆。学校设有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及工会、团委。教研组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史地音美、化学、生物、体育、劳技等组。学校党总支下设行政、文科、理科、工厂、离退休教师五个支部,共有党员92人。

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师资队伍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_台州中学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宣讲会在我校举行台州中学在深入改革、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中阔步前进。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负责各项工作,党组织为坚强政治核心,并发挥教代会、工会的积极作用。学校有一整套的各岗位职责要求、规章制度及考核评比奖惩办法,统一执行,分工落实,努力加强管理,鼓励冒尖创优。德育有健全的队伍、网络、制度,德育常规管理及社区教育大环境建设进1步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有序,教科研年年发展,已成风尚,有国家级课题五个,省级、台州市级课题20多个,参研教师达110多人。每年均有一百多篇教学科研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台州市级以上奖,其中有数十篇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省级以上奖。还出版了专著十多部。

师资队伍建设正向高层次发展,在专任教师学历(本科)合格率99.0%的情况下,鼓励进修高学历,现参加硕士研究生进修结业及都还在进修的达4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25.8%多。在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1名,省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3名,特级教师4名,省优秀教师及班主任3名,省教坛新秀3名,中学高级教师71名,整个队伍整齐精良。学校领导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珍视台中的优良传统,总结吸取历史发展经验,遵循各项教育法规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坚持“德育首位,教学中心”,努力形成鲜明特色,正逐步把台中办成管理科学、队伍精良、教学科研一流、设施设备先进、教育环境优美、有崇志进取的素养和氛围、有奋学开拓的精神和风貌、品高学优、全面发展、声誉卓著、示范作用突出的名牌中学,努力以卓著的成绩和鲜明的特色,跻身于省重点中学的前列,跻身于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行列。

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对外交流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_台州中学
校行政会议成员台州中学还重视面向世界,开展了与各国的交谊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安排至各国访问参观,也邀请外籍教师、专家来校交流指导。2000年,学校举办了第三届中美大中学生科学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的研讨会。2001年6月,韩国草堂大学、木浦市文泰中学的领导一行五人来校访问,并建立了联谊关系。2002年1月,学校领导徐林德、叶良文、郑米杰等5人至韩国回访,交流经验。2002年5月,韩国文泰市中?高等学校再次组团来访,商谈交流联谊事宜。

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办学成绩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_台州中学
台州中学举行迎国庆59周年歌咏比赛办学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中学迅速发展而兴盛,出骨干,铸经验,人才辈出,成绩斐然。早在民国时,学业成绩、体育竞赛等均曾获冠得奖。民国22年(1933),在省立各中学会考中,名列省第一。在清末的十年中,已培养了中学毕业生460多名。在民国时期,学校又培养了中学毕业生(不分初高中的四年制、五年制中学)900多名,初中毕业生1400多名,高中毕业生590多名,师范毕业生540多名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台州中学的发展兴盛,毕业生也成倍增加,至2002年,学校共培养了12840余名初中毕业生(共计252班,至1998年初中分出止);高中毕业生13490多名(共计253班);还有数班师范毕业生。随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每年参加学科竞赛,均有多科多名获全国和省级奖,列全省前茅。省会考的合格率及高考升学率也不断提高。八十年代,高考的升学率在60%至80%左右。自九十年代实行省会考以来,每年省会考的合格率均在99%以上;高考升学率从九十年代初期的80%左右,升到90%以上。如1996年为82%,1997年及1998年均为80%,1999年为93%,2000年为97.78%,2001年为99%2002年为99.67%。其中毕业生经大学深造,成了硕士、博士等,有的出国留学或从事各项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校友遍于海内外,在各行各业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类拔萃者数不胜数。

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获得荣誉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_台州中学
省级以上的荣誉1981年3月,台州中学再次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4年4月,经省教委督导评估组的检查评估,确认台中为一所合格的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6年,又经省督导评估,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学校又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党总支被浙江省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电化教育先进集体,浙江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浙江省高中会考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成果突出学校,全国和浙江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集体,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浙江省治安安全先进集体,浙江省绿色学校等。另外,学校团委被评为省先进团组织,学校实验室还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实验室和仪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学校紫藤文学社也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百家文学社。

台州中学_台州中学 -知名校友

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_台州中学
尉健行和当年的同班同学的合影王观谰林迪生张崇文尉健行冯德培

朱洗吴全德闻邦椿 池志强 徐世浙

陈洪渊朱自清柔石林炯 杨哲商

张任天李平心许杰 陶元庆 朱纯

金干杨志法何赛灵张兆东梁信军 单洁

二 :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坐落于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截至2015年,苏州大学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大校区,占地面积405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学校藏书近400万册,中外文期刊3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拥有各类在校生五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4460人,本科生25733人,留学生1945人。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概况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现有五个校区,占地面积2125亩,建筑面积近120万平方米,此外,占地面积约880亩的独墅湖校区一期已经投入使用。学校图书资料丰富,图书馆馆藏图书388万册,中外期刊50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服装中心、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学校还编辑出版了多种学报、《国外丝绸》等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

[www.61k.com]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东吴大学

江苏省苏州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苏州大学老校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工业部属院校)、苏州医学院(核工业部部属院校)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学科设置

苏州大学现有六个博士后流动站、六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八个)、一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0四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八个)以及十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本科专业9八个,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一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二十二个省级重点学科,七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工程中心,两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一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各类在校生近50000人(其中研究生11000多人、本科生250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12000多人):教职工4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苏州大学现有教职工4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副教授1300余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3人次,享受政府津贴15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省“教学名师奖”1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2人,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24人次,省“333”工程.培养人选77人次,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院士风采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薛鸣球

薛鸣球,男,1930年10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系中国仪器光学和光学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等职, 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薛院士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1959年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观察望远镜;1967年为中国第一代遥感卫星设计了高质量光学系统;1993年提出普查、详查结合型光学遥 感的创新思想,该项目于2000年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6项,主编、合著专著3本,发 表论文60余篇,培养 博士生16名,硕士生9名。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阮长耿

阮长耿,男,1939年8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 。 1979—1981年赴法国进修期间,发现并从事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学成回国后,建立了中国第1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1983年,阮院士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随后,研制成功了“苏州系列”单克隆抗体,其中的5株单抗被确认为国际血小板研究试剂。 阮院士组建了“核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了IAEA资助重点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等省 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获国家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20多个奖项 。主编专著4部,先后在国内外刊物 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1982年以来,培养了博士生29名,硕士生34名。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潘君骅

潘君骅,男,1930年10月生,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52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潘院士50年代后期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苏联6米望远镜和中国60厘米望远镜及2.16米望远镜的副镜检验;60年代至70年代,在研制中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发明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各种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和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折轴阶梯光栅分光仪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还研制了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发表了科研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部。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院系介绍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苏州大学

文学院、凤凰传媒学院是苏州大学的龙头系科之一,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广告系、公务信息管理系、对外汉语系五个系,文学研究所、传播艺术研究所、明清诗文研究室等10多个研究所(室),现有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800余人。设有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师范、文秘)、对外汉语、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含主持人艺术)、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

数学科学学院创建于1952年。现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运筹与控制论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数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整个数学学科被列为“211”重点建设和立项的学科。

社会学院是苏州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社会学系。下设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档案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七个专业和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两个校级科研机构以及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国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研究室、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档案数字化研究所七个院级科研机构。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苏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良好的声誉。 学院有光学工程、光学和凝聚态物理三个博士点;物理学一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现代光学技术江苏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薄膜材料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技术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点。 学院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

化学化工学院源于1914年的东吴大学化学系,经过全体师生九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20年来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全院形成了“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院风,教学质量优异,科研成果显著。
目前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有二级学科博士点七个,硕士点八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两个。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有机合成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学为江苏省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化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合成化学及其应用”和“基础实验室建设”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学院设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人数已超过千余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江苏省较早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学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同时学院拥有 “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信息处理新技术”为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学院还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及高中起点本科、软件工程本科特色自考等继续教育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29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70人,全日制本科生923人。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苏州大学

商学院下设经济系、财政系、金融系、经贸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电子商务系七个系科;乡镇经济研究所、企业发展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三个研究所和1个MBA中心。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CGA等十个本科专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国际贸易十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授权点,同时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企业管理三个博士学位授予权。

王健法学院隶属于苏州大学,为江苏省最早成立的法律人才培养的基地。苏州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 1915年,以东吴大学为本,于上海创设“东吴大学法学院”。学院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专以讲授“比较法”为主,其科学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使东吴大学的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称。培养了1大批现当代著名的法学专家,如王宠惠、吴经熊、倪征(日奥) 、李浩培、潘汉典、杨铁(木梁)等,被人们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原名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87年。随着学科发展和规模扩大,2002年7月更名为电子信息学院,名誉院长为潘君骅院士。目前,学院所在地位于绿树环抱的苏州大学北校区,12 层的工科新大楼为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实验场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电子信息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学生规模、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等方面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江苏师范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苏南文教学院等)教育学系,1982年改称苏州大学教育科学教研部,1999年改现名。顾树森、张焕庭、刘百川、辛润棠、吴曾芥等知名教授曾长期在此任教。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学系、课程与教学系。苏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苏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均附设于本学院。
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承担全校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书法课程及其他校级公共课程的教学。

机电工程学院是苏州大学建院较早、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是培养高层次工科人才的摇篮。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设施先进,科研成果丰硕。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专任教师53人,在岗教授18人、副高职23人,教授和副教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达75%,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人才1人,校青年骨干及优秀教师7人,学院还聘请中科院闻邦椿院士等4位知名学者和10名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及企业家为兼职教授。

材料工程学院是由原苏州丝绸工学院的主要特色学科与专业组建而成的,是苏州大学成立较早的学院之一。学院担负着为全国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材料、纺织及相关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所培养的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很多已经成为生产、科研、管理、贸易、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力量。多年来,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全院师生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高质量、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基地。

文正学院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吴中区,东临越湖路,西傍吴山,北靠石湖和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校生 8000 多人。学院依山傍水,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作为一所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是由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12月批准成立的。2005年,按照教育部教发[2003]第8号文件精神和江苏省教育厅(苏教发[2005]40号)文件精神,学院改办为独立学院。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2008年及以后入学的学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后,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苏州大学文正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1940年的东吴大学英文系,上世纪50年代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外语系,1995年起正式定名为外国语学院。经过70多年的办学历程,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颇具规模、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二级学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246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72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名;学院现设英(含三个方向)、俄、日、法、朝、德、西等七个语种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自上世纪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本世纪初,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教育硕士、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七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办学理念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坚持教学和科研2个中心,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了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00多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

苏州大学注重依托本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同时进1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走后勤社会化道路,并以此作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力。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卓君
校长:朱秀林(兼任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江涌(兼任副校长),高祖林(兼任纪委书记)
副校长:袁银男、路建美、田晓明、陈一星、熊思东、江作军、杨一心、蒋星红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

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50余

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概况,苏州大学-历史沿革_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苏州大学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接收各类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次(含短期培训),来校学习医学类、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化学化工、建筑、社会学、园艺、英语、日语及汉语等专业。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纺织专业,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博士、本硕连读、双学位学士等40多个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了“中新联合开放实验室”和“功能高分子研究所”,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共建了“纳米科技联合研究院"”和“绿色高分子工程与催化技术实验室”,与法国爱迪特集团共建了“测控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有效提升了国际联合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积极探索境外办学的新路,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了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10月,作为中国首个在国外举办的大学,"老挝苏州大学"迎来了首届学生。

地方共建

苏州大学注重与国家有关行业,有关地市等开展广泛合作。先后促成江苏省教委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正式签署协议共建苏州大学,与江苏省财政厅共建财经学院,与江苏省司法厅共建法学院,与锡山、通州、昆山、太仓等县市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

苏州大学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注重密切与企业的联系。1999年,采用新的办学机制,利用社会资金,与苏州凯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举办了公有民办文正学院;2002年2月,与上海云海集团和昆山市周庄镇政府在周庄共同创办新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此外,学校还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十多家外资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了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2011年SCI索引排名位列全国学术机构第26位。
2012年,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29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1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0位;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1篇研究报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3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012年该校共申报专利689件,授权专利302件。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苏州大学共有二十六个博士后流动站;二十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七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一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七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四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二十一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二十四个本科专业;四个国家重点学科,七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十二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两个培育学科),二十二个省级重点学科;一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三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二十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七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四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名录
国家重点学科(四个):
放射医学
内科学(血液病)
纺织工程
外科学(骨外科)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两个):
放射医学
内科学(血液病)
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一个):
生物技术(免疫学)
“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二十二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
金融学
政治学理论
体育教育训练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中国哲学
免疫学
光学工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艺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纺织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
无机化学
儿科学
外科学(骨外科)
应用数学
英语语言文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学
中国近现代史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校训校歌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AFULLGROWNMAN)
注:该校训为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在原英文校训的意译“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原东吴大学校训,苏州大学未明确校训,默认沿用原东吴大学校训)
校歌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成就荣誉
苏州大学是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苏州大学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大学校园。
苏州大学是第一家以西式办学体制举办大学、第一家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最早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专业教育、第一家创办大学学报等等。
2013年,苏州大学获评2013年省级教师和校长培训先进单位。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_苏州大学 -杰出校友

一百多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噢、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就读或者执教于苏州大学及其前身学校。
李济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董事长
许德珩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治活动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学系主任
周谷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雷洁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朴初
全国政协副主席。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费孝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
孙起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学系
董寅初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一中
荣毅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钱伟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马寅初
经济学家、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入上海中西书院
金善宝
农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江南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
谢少文
微生物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高尚萌
病毒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胡经甫
昆虫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承钊
动物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4年于东吴大学任教
周同庆
光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江南大学教授
谈家桢
遗传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陆志韦
语言学家、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顾翼东
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
钱俊瑞
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1928年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苏元复
化学工程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化学系
时钧
化学工程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
宋鸿钊
妇科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朱洪元
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28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董申保
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士。就读上海东吴第二中学
汪菊渊
花卉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东吴大学化学系
陆宝麟
昆虫学家、中科院生物学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健康
鱼类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汪闻韶
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冯新德
高分析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
钦俊德
昆虫生理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黄培云
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殷之文
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周维善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就读东吴附中
王守觉
半导体电子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36年入东吴附中
郁铭芳
化纤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潘君骅
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谢毓元
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苏肇冰
物理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50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乔登江
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李正名
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陈子元
核农学家。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李政道
物理学家、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东吴附中
薛鸣球
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
宋大祥
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中科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
吴培亨
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教授
阮长耿
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述汤
化学家、材料学家、中科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
陆琰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
陈衍
近代诗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金松岑
诗人、教育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吕思勉
历史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东吴大学教授
黄人
文学家。东吴大学中文教授
王宠惠
法学家,法学博士。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任教
吕凤子
书画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学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章太炎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东吴大学任教
吴梅
词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顾维钧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上海中西书院毕业
雷沛鸿
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梁漱溟
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无锡国专
郭绍虞
语言学家、文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
钱基博
国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教授
许崇清
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俞颂华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洪深
戏剧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潘慎明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
陈调甫
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苏州东吴大学化学毕业,1917年获硕士学位
顾颉刚
历史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林语堂
文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钱穆
国学家。1947年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朱东润
文学家。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沈青来
数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数学系主任
童润之
教育家。苏州省立教育学院院长
刘湛恩
教育家,沪江大学校长,191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4月7日被日伪特务暗杀
周予同
经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戈绍龙
耳鼻喉科专家。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一级教授教授
王遽常
中国哲学史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东吴大学教授
吴福桢
我国昆虫学科和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教系系主任、教授
吴经熊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夏承焘
词学家。国学专修学校教师
盛振为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董渭川
社会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鄂森
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
梁实秋
文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朱正元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二级教授
唐兰
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1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王同观
妇产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端木恺
东吴大学行政法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曹聚仁
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程有庆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二级教授
李一氓
外交家。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肄业
顾廷龙
图书馆事业家。于东吴大学附中专修英语
许幸之
画家、影剧编导。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
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胡曲元
哲学家。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秦柳方
经济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兆龙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雪庵
作曲家、音乐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倪征燠
法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潘汉年
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就读无锡国家专修学校
吴其昌
历史学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焦菊隐
著名导演。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李浩培
法学家。198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
张奎
寄生虫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
周有光
语言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钱仲联
国学家。1926年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苏州大学教授
陈汀声
电影技术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绛
作家。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陈白尘
戏剧家和电影剧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柴德赓
史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吴强
作家。早年就读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
郑君里
著名演员、导演。国立社教学院教授
马荫良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
云南省省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就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汤不器
组织胚胎学专家。苏州医学院学院二级教授
陈明斋
外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教授
周振甫
文学家。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迟
作家。就读东吴大学
吴大琨
经济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周孝谦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
陈王善继
放射医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附属第一院院长
钱仁康
音乐学家、作曲家。江苏师范学院任教
蒋纬国
军事学家,蒋介石次子。就读东吴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
饶宗颐
历史学家,文学家。1943年至1945年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陈务民
儿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许国璋
英语教育家。在东吴大学执教英语
戴爱莲
舞蹈艺术家。1942年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陈悦书
血液病学专家、我国血液学专业奠基人之一,苏州医学院教授
王绍堉
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冯其庸
文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4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
柯岩
作家、诗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8级学生
林斤澜
作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方汉奇
新闻学家。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范敬宜
新闻学家。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金庸
小说家。1946年入东吴大学法学院修习国际法
杨铁梁
香港高等学院首席大法官。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蒋学模
经济学家,1936年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

三 :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职业大学-基本内容,扬州职业大学-历史沿革

扬州职业大学 (扬州科技学院(筹)),坐落在被誉为“扬一益二”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所市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前身为扬州市机关干部业余大学,1984年更为现名。据学校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100多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各类实验、实训室7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名,教职工1500名,专任教师1000人。图书馆藏书130万册,电子图书等资源140万种。学校下设22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辅助单位,设置72个专业(方向),涵盖工、经、管、文等专业门类。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基本内容

办学类型:高职高专

所在地: 江苏

性质类别:理工类

通讯地址: 江苏省扬州市文昌西路458号

邮政编码: 225009

联系电话: 0514-87697000 87697009 87697010

电子邮箱: zsb@mail.yzpc.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yzpc.edu.cn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历史沿革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职业大学-基本内容,扬州职业大学-历史沿革_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
扬州职业大学历史沿革

扬州职业大学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1958年,扬州市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创建;

1979年,扬州市机关干部业余大学更名为扬州市职工业余大学;

1983年,扬州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扬州市职工大学;

1984年,江苏省冶金职工大学(扬州冶金机械厂分校)并入扬州市职工大学;

1984年,扬州职业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扬州市物资职工中专并入扬州职业大学;

1995年,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并入扬州职业大学;

1996年,扬州食品研究所并入扬州职业大学;

2000年,扬州工业职业学校并入扬州职业大学;

2002年,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扬州分校)、扬州职工学校并入扬州职业大学;

1979年,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扬州分校)创建;

2007年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教育学院合并,筹建扬州科技学院(本科);

2012年4月,扬州市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扬州市职业大学。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据学校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500名,有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495人,教授55人,副教授379人;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人,省“6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3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2人,扬州市中青年专家17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两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一个;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占75%以上。

全国优秀教师(4人):刘小中、周胜、林道立、周德卿

俞国、游文明、周胜、林道立、成授昌、冯晓九、黄欣加、李俊峰、刘正良、吴萍、贾沛德

江苏省“6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人):周胜、冯晓九

江苏省中青年专家(2人):周德卿、林道立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两个):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周胜)、政治教研组教学团队(高志明)

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一个):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研究团队(刘正良)

院系设置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职业大学-基本内容,扬州职业大学-历史沿革_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
扬州职业大学

据学校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艺术学院、生物与化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旅游学院、医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二十二个二级学院和素质教学部,开设7两个专业(方向)。

序号二级学院专业名称培养层次1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科2数控技术专科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4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5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科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7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8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科9工程造价专科10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科11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科12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国土资源管理(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专科13工程测量技术专科14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科15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科16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科17现代纺织技术专科18服装设计与加工专科19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艺术类)专科20服装设计(艺术类)专科21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科2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科23环境监测与评价专科24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25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26电子工程学院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科27应用电子技术专科28通信技术专科29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科30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3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32软件技术专科33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科34酒店管理专科35物流管理专科36经济贸易学院电子商务专科37市场营销专科38报关与国际货运专科39金融与证券专科40会计电算化专科4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42会计与统计核算专科43财务管理专科44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科45英语教育(师范)专科46商务日语专科47艺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科48环境艺术设计专科49电脑艺术设计专科50产品造型设计专科51影视动画专科52音乐教育(师范类)(艺术类)专科53音乐表演专科54人文学院文秘专科55法律事务专科56语文教育(师范类)专科57学前教育(师范类)专科58人力资源管理专科59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60师范学院综合文科教育(师范类)专科61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育(师范类)专科62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师范类)(体育类)专科63体育服务与管理专科64园林园艺学院园艺技术专科65园林技术专科66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科67园林工程技术专科68医学院护理专科69护理(助产方向)专科70医学检验技术专科71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科72药学专科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学校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学院拥有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六个;有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一个;建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10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2门。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一览表

序号专业名称类别1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建成2机电一体化建成3服装设计专业建成4秘书学建成5计算机网络技术建成6旅游建成

精品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级别1服装结构工艺徐继红、顾韵芬国家级2服装结构工艺学徐继红、顾韵芬省级3Java程序设计王剑4电子商务概论柏广才5江苏地域文化成授昌6服装材料应用周胜7实用英语语法金涛8机床数控技术周军9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李巧鸣10科学技术基础与应用高晓蓉1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江兆银12服装成衣工艺徐继红教指委级13剑桥商务英语张志祥

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一个):服装结构工艺实验中心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两个):光伏材料与LED照明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护理实训基地

江苏省财政支持的省级实训基地(五个):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服装设计实训基地、国土勘测规划实训基地、农业安全与环境保护实训基地、护理实训基地

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项目(四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护理专业

江苏省财政支持的的省级重点专业群(六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专业群、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群、国土资源与地理信息专业群、园艺园林类专业群

教学成果

序号项目名称成果完成人获奖级别获奖时间1服装工艺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及其研究周胜二等奖2013年2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许晓宁、邓 峰、邵汝军、沈新华、陈海鹏
二等奖2013年3基于省辖市的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周 胜、褚 结、游文明、王思源、谈永祥
二等奖2013年4谈心德育的创新实践丁 瑃二等奖2013年5构建学产研一体化平台,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许金如、董广智、胡章鸿、赵金霞、罗朝霞二等奖2013年6校政企互动,学产研融合,培养地方实用人才周胜、林道立、褚结、游文明、王思源、刘小中、孙华峰、徐继红、刘正良一等奖2011年7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吴春笃、石光辉、杨阿喜、孙成、刘学方、李德才、王奎萍一等奖2011年8绿色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杨阿喜、孙成、刘学方一等奖2009年9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实践游文明、张泰、褚结、戴瑶、姚海滨二等奖2007年

学院荣誉

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2012年,学校荣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对外交流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职业大学-基本内容,扬州职业大学-历史沿革_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
扬州职业大学

据学校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致力于扩大与国外大学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已与法国曼恩大学、瓦朗斯大学、土伦大学、美国海蓝学院、绿河学院、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加拿大圣克莱尔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圣力嘉应用艺术与技术学院、英国柯克利斯学院、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韩国大邱大学、大田保健大学等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市级科研平台三个。

市级科研平台(三个):扬州市旅游产品工程技术中心、扬州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发平台

科研成果

据学校官网2014年11月信息显示,学校获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科研获奖

奖项名称获奖时间奖励种类成果等级试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文化2007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构建具有鲜明特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2007江苏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以氯乙酸为引发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含羧基端基的聚丙烯酰胺2005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虚拟现实对象的动态行为控制研究2005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基于水冷却的不锈钢板料激光热应力成形试验研究2005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类具有连续分布延时的随机反应扩散的Hopfield神经网络的收敛动力学行为2006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计算广义逆的迭代法2006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竹纤维织物透湿性能与吸放湿性能测试研究2006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神经元自适应变结构PSD控制算法研究2006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车间级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的研究2006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喷丸处理对AISI304钢焊缝在NaCL水溶液中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2006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环境因素对秉氏环毛蚓(Pheretima pingi)繁殖影响的研究2007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绿色高性能大体积砼优化设计四功能准则2007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SQL Server数据存储策略研究2007扬州市2005—2007年度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40万多册,馆藏中文纸质期刊210六种,馆藏报纸16四种。中文电子图书101万多种,中文电子期刊9850种,外文电子期刊 7000种。拥有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EBSCO外文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国家行业标准库等九个网络数据库。

学术期刊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职业大学-基本内容,扬州职业大学-历史沿革_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
扬州职业大学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是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公开出版的学术性期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与文风。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现任领导

书记:周胜

副书记、校 长:吴春笃

副书记、副校长:林道立

副书记:许金如

副校长:蒋树山、刘宏

纪委书记:刘建伟

信息来源: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文化传统

学校标志

校训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严谨:是1种治学、办事的态度,也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生成才的基石。严谨既是对做事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做人的要求。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德修养。勤,就是要劳心劳力、锲而不舍; 奋,是要有所作为、奋进不止。勤奋,就是要求人们不懈地努力,锲而不舍,奋发图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锲而不舍,学而不厌,坚忍不拔,奋发图强。

求实:“求”,指研究;"实",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实,就是追求事物的客观真理。求实,是科学研究的精髓。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教育的灵魂。创新是1个国家和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保证,对于学校而言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校徽

扬州职业大学:扬州职业大学-基本内容,扬州职业大学-历史沿革_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
扬州职业大学

校园文化

截至2014年6月,该校的明星学生社团有十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艺术团、广播台、国旗护卫队、诵读协会、模特协会、魔术协会、YG街舞协会、心理健康协会、勤工助学协会。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院系介绍

土木工程学院

学校第1大系土木工程学院拥有一支知识结构与学历层次合理、职业经历丰富、职教能力强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90%,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7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扬州市中青年骨干专家2人,已形成了以正副教授和研究生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另有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12人,其中获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等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达80%以上。

土木工程学院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院之一,现设有三个教研室、一个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一个省级建筑新材料研发中心,两个市级研发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场所面积6000平方米,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4五个。现开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双专科)等四个专业,在校生2000余人,40余个教学班。

土木工程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土木工程学院建成最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点,最能发挥土木工程人才特长,最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办学实体,成为扬州及周边地区土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院系之一,20多年来,机械工程学院抓住机遇,革新学科内容,率先进行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使机械工程这一传统学科焕发出蓬勃朝气。学院开设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01年被定为江苏省高职试点专业,200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教改特色专业。《机床数控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机械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以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技师组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资格的教师占50%以上。学院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承担了省市级多项纵向与横向科研课题,学院教师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办学基础条件好。学院现有机械设计、技术测量、热处理、金相观察、力学等多个基础实验室;并拥有数控伺服、机电液控制、逆向工程、数控编程、CAD/CAM、模具拆装等多个与课程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学院下属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建筑面积约6000m2,总资产超过1000万元,曾获得世行贷款项目以及韩国无偿捐赠项目,2006年中心获得省财政资助,用于省级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中心现有各类普通机械加工设备和数控加工设备近百台套,包括加工中心、数控车、铣、钻、线切割和电火花成型机、三坐标测量仪等新进设备,为学生的实验实训提供了保障。

机械工程学院2008年将招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4个专业的学生。学生进校后按专业学习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进入高年级可选择1个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方向课程。

机械工程学院一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众多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学院毕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宽泛、操作技能实用,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在同层次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院的招生就业一直呈现“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势态。

园林园艺学院

园艺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原江苏省扬州农业学校的初创时期,是省内较早创办园艺专业的院校之一,2005年被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确定为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省特色专业。多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大批面向园艺生产、园林绿化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以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学生多次在国家及省级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省内同等院校中,我院的园艺技术专业处于较为突出的地位。

园艺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业教师24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12人,“双师”素质教师24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各1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2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扬州市农村改革与发展专家组专家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1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2009年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园艺技术专业拥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室十一个以及较为充足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有单体塑料大棚、连栋塑料大棚、节能型日光温室、玻璃温室等各类设施面积4200余m,拥有10余家紧密联系型校外实训基地,其它实训基地近30家。2009年“农业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实训基地”被批准为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园艺技术专业教师承担了40余项省、市(厅)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省农民培训工程等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声誉良好。

旅游学院

扬州职业大学旅游学院现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综合文科、导游等专业,目前有30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

旅游管理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是江苏省重点专业。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在江苏省内是首创,顺应了科学发展综合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毕业生很受欢迎。

“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专业群(由旅游管理、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组成)是江苏省高校重点专业群。

旅游学院拥有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前店后院”式旅行社人才培养基地。

现代旅游实训基地现有旅行社管理实训室、导游信息化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普通话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实训室等10余个实训室。在全国各地建有一批签约实习实训基地。

旅游学院自筹资金创办了“扬州九州行国际旅行社,为同学们技能实训和实习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在全国旅游技能大赛、全国院校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省市级旅游技能大赛获得多个奖项。

江泽民同志曾接见学校旅游专业实习学生并合影留念。

旅游学院还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国家和省级项目,每年均有一批论文(专着)发表(出版),在产、学、教、研诸方面取得显着成绩.

纺织服装学院

扬州职业大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纺织服装系是1个拥有纺织、服装学科专业系部,现开设有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设计(艺术)、服装设计(工程)等专业。特别是服装设计专业,是学校省级高职试点专业之一,也是学校特色建设专业之一。

纺织服装系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资深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本系本着办学质量以社会评价为衡量标准,视人才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师生在国际国内一系列专业技术大赛中连连获奖,并在科技服务、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服装与纺织专业设有实验室4个,服装CAD中心1个,校内服装生产实训工厂1个(可供四条服装生产线同时进行实训)。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工艺理论、设计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使学生操作水平达到中级工以上,实训能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生化工程系

生化工程系由原扬州教育学院生物系、化学系与原扬州职业大学轻纺系的部分专业合并而成。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全日制大专生,三十余年来办学规模逐渐扩大,1995年后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生化工程系办学形式多样,除全日制大专班外,还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扬州大学举办过在职教师生物、化学本(专)科函授班;全省职校教师多种经营培训班;扬泰两市中学生物、化学实验员培训班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班等。现设有综合理科教育(师范)、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应用化工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七个专业。全系现有教职工33人,兼职教师9人,在校全日制专科生近1100人。

系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20名,博士5名(含在读),绝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团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开展科学研究,近几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生化工程系现有专业实验室十个,面积4000余平方米,同时拥有基因扩增仪、显微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较为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及种类丰富的生物标本。能满足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要求,也能满足培训和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要求。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系是建校以来就一直开办的系部之一,历史悠远。经过历届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历届系领导的重视,电子系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稳定的校内师资队伍,目前有专任教师37人,副教授以上教师有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8%,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此外还聘请校外的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担任兼职教师。电子工程系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和物理教育4大类专业,共有班级3两个,学生总数近1300人。实验设备方面,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普通物理这几个基础实验室04年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的基础实验室合格评估。此外还建有1大批专业实验室,包括单片机、电子CAD、电力电子、电控及PLC、高频电子、微机原理、计算机应用、电子测量、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传感器及VHDL硬件描述语言实验室等。在电子系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理论教学外,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习项目有电子工艺、万用表安装、节能灯安装、数字钟设计、调频调幅收音机安装、单片机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电子CAD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在生产岗位能尽快发挥作用。多年来,本系先后培养了数千名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该系的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因此,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就业形势好,社会声誉高。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 校教改试点专业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校特色专业)、软件技术(与微软合作办学)、应用软件、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类)等七个专业,同时办有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等4个双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班级3七个,在校生1563人。

信息工程学院依据专业特点成立了基础课、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个教研室。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具有较好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8人,另兼职教师1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其中正教授2 人),中级职称的27人,中青年专家3人,硕士研究生有15位,双师型教师占 70% 以上。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曾宪梓优秀教师奖、省教育厅优秀工作者,并有多名教师成为学校学科带头人。

信息工程学院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网络布线、计算机组装、维护与维修、嵌入式技术、项目工作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计算机房12个,各类计算机近1100余台,每个机房都可连入Internet,建有校外实训基地 4 个,为学生提供了最优的实训条件和良好的成才环境。

信息工程学院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十分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大胆创新。各专业开设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特别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训练,各专业均有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要求。主动与大型企业合作办学,实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制度,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开设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国家劳动部计算机维修(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网页设计(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等技能课程培训,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方向选修,使学生还能取得2种以上的等级或职业认证证书,拓宽了就业门路。既增缉市场竞争能力,又适应了市场需求,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签约率达到70%左右。

管理学院

学院现有班级3五个,现设有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和四个教研室。学院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规模求效益,以内涵求质量,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007年所有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生产、设计、管理的中坚力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现有商务谈判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即将建成江苏省领先的ERP综合实验室和扬州市最大规模的物流实验室、连锁经营实验室,实验室可供学生进行常规的专业实验和模拟操作,完全能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要求。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7人,博士6人,硕士11人,另聘有十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近两年来,学院的教师在全国及省、市各类各级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并承担了1大批省市重大科研任务,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奖,俞国和俞立平老师被评为2004年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俞国老师2007年成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经济贸易学院

学院现有全日制普专生1500多人,成人教育专科及本科生近1000人。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多层次的高级专门型人才,现设有金融与证券、会计电算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专业,各专业开设了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各自培养目标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1人,硕士11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8人,另聘有二十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从事学院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近两年来,学院教师在全国及省、市各类各级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并承担了1大批省市重大科研任务,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学院现建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金融证券实验室、商务谈判室、贸易谈判室等实验室,机房现有计算机100余台,可供学生进行常规的专业实验和模拟操作,为职业技能培训及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外国语学院

扬州科技学院(筹)外国语学院具有三十多年丰富的外语专业办学经验,办学理念与时俱进,专业设置合理,课程改革到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教育教学的各项辅助设施齐全,报考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外国语学院现设有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育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和商务日语专业。下设五个教研室:英语教育教研室、商务英语教研室,日语教研室、旅游英语教研室和大学英语教研室。现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10套,有近700个座位,有大学英语学习中心四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九个、教师微机房一个、教学电台两个。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都有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也经常邀请国内外学者作学术报告和访问。外国语学院是扬州科技学院(筹)对外交流的1个重要窗口,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交流和联系。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现设美术和音乐2大学科,有专职教师5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人,讲师22人,分别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美术学科设有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玩具设计与制造、影视动画等6个专业,教师中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漆壁画学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省装饰协会理事、江苏省科普美协理事、江苏省漆壁画研究会会长、扬州市美协副主席等。音乐学科设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2个专业,教师中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会员,他们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活跃于艺术创作、表演和科研等领域,连年有作品参加国家和省级展览,多次承担省级、市级的大型演出活动。许多学术论文入选国家和省级刊物。为社会设计了百余项工程。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意思维的训练,系科教学设施完善,现有教学设施包括教室,画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音乐厅,舞蹈房,琴房等,此外还有相应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艺术学院是学校的重点的学科之一,师资力量较强,办学条件良好,办学特色明显。多年来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既有高等艺术理论,又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经教育厅批准,学校艺术类2008年拟向全国招收大专生450名。

人文学院

扬州科技学院(筹)人文学院成立于2007年8月,是由原扬州职业大学管理系部分专业和原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育系共同组建而成。现有3四个班级,近1500名在籍学生,设文秘(办公自动化)、新闻采编与制作、法律事务、图书与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语文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等八个专业。其中,文秘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法律为专升本试点专业,在产、学、教、研诸方向取得显着的成绩,形成贴近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服务社会和坚持教学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是两校合并首批升本专业,在50年的办学历史中,向基础教育学校输了1大批合格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是毕业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教育学》课程建设获院优秀成果奖,《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课程在同级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均达到100%。

该院拥有一支在职称结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年龄层次等方面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60余人,专职教授4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9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共出版学术专着2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8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0余种,承担部省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获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奖项60余人次。该院拥有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现代化网络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经过多年建设,已具有一批稳定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长期以来,人文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能力实用”为原则,为社会各界培养了1大批“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性人才。20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分别达到98%、70%,受到学校的表彰。

数学学院

数学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院(系)之一,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数学系不断拓宽办学渠道,逐步形成了全日制大专班、函授班、自考班多种办学形式和专科、本科教育2种办学层次。先后培养了近2000名全日制大专生,3000多名专科函授生,近200名本科函授生,数百名专科和本科自考学生参加了数学系的自考辅导,顺利地拿到了毕业文凭。该系的毕业生遍布全省各地,他们大多数已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骨干,许多毕业生在省、市教学大奖赛中获奖,已成为教学名师,也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数学系还承担全校公共数学课的教学和高等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的辅导,学生参加省高等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优异的成绩。

体育学院

扬州教育学院体育系创建于1977年,是扬州教育学院的1个传统大系。30多年来,体育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合理的育人目标和科学的教学管理,在全省同类院校以及全国的教育学院系统

体育专业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为本省培养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达3000多人。

体育系现有体育教育、体育服务与管理2个专业,有田径、体操、体育基础理论、球类和公共体育等5个教研室。全日制专科生170人;在编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7人。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教育经验丰富,具备了从事体育专业所有专项教学的能力。体育系教师紧密联系专业教学实际,进行教研和科研活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包括专业核心期刊20多篇,出版专着4部,

编写教材1部,主持部级课题1项,主持、参加厅局及校级课题8项,多项科研成果在全国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江苏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等重要会议或评比中获奖。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教授风采

黄迅成,男,1946年生,美籍华人。1982年毕 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年工作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1984年赴美国攻读学位,后获得美国威斯康皇马凯大学数学统计和电脑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教授;新泽西理工大学企业发展中心教授、首席科学家,并兼任中心执行副主任。多年来,黄教授主要从事(保险)精算数学、管理数学、生物数学、孤立子数学理论、统计及电脑资讯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艾滋病(AIDS)传染的数学模型;经济生态学的微分方程模型,等等。其中,1993年获美国数学会和加拿大数学会联合颁发的“卡尔渥沦达夫奖”和奖金,成为该奖自1976年设立以来唯一获奖的华人学者。在中外发表论文和着作8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11人,博士生4人。

蔡文锦,1942年生,江苏泰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市诗协理事,执教基础写作,公文应用文、新闻写作,财会写作,诗词写作,《李审言评传》已出版,着有《陶渊明集斠补新解》、《杜甫专家诗编年评注》、《钱钟书<槐聚诗存>注释》,发表报告文学7篇,论文近30篇,诗400余首,荣获西柏坡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主编《公文应用文教程》、《新闻写作学教程》,负责省课题《泰州学派通论》。 槐聚诗存

周胜,1961年生,河南郸城人,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理化专业,2001年毕业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和学历。现任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和扬州职工大学校长,教授,东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多年来,周胜教授一直从事高分子纤维材料结构与物理性能研究工作。先后完成高分子纤维材料结构与物理性能研究课题多项,主持在研的各类省市级科研和教研课题4项。在纤维集合体材料激光空间散射性质与结构的研究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有关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核心刊物填补了高分子纤维集合体材料激元散射特性研究的空白。

李俊峰,男,1951年生,江苏扬州人,原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教授。1974年毕业于第二海军学校,1974-1976年留学澳大利亚,1984-1986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任职期间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荣获建院45周年功勋奖,荣立过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获全国教学成果军队级一等奖三次,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教授在外语教学和研究方面造诣深厚,先后出版《大学英语语法讲座和练习》、《新英语教程》等10部专着,《大学英语教学监测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等10多篇论文,在军队和地方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

孙永如 1954年4月生,江苏扬州人,博士,民进扬州市委会主任委员,扬州市政府副市长,教授。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81~1982年任扬州地区文化局办事员。1982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后,任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1990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毕业后,执教于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古代文学博士生指导组。1995年后历任扬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扬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副市长。孙教授着有《明清书目研究》、《柳诒征评传》等专着,参与编写过《江苏史纲》、《古代文化基础》、《资治通鉴新编》、《钱大昕全集》等,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曾多次获省、学校教学、科研奖。

周德卿,男,1940年生,原扬州曙光光学电子仪器厂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为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特聘教授。196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63-1975年,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钢铁工业热工测量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1975-1999年,在扬州曙光光学电子仪器厂工作,从事产品研发与技术管理工作,曾任设计研究所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曾主持设计多种专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控机床交流进给与主轴变频调速系统、温度程序控制仪等。荣获过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与三等奖各一项。1990年获江苏省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多年来在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在国内数控机床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机械电子部八五规划数控专家组成员。

刘小中,男,1951年生,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管理系主任、教授,中国散文理论研究会、全国茅盾研究会、江苏省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理事,全国优秀教师。刘小中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他发表的着作《瞿秋白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南大出版社出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合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瞿秋白与同时代人》(南大出版社出版,获江苏省“5个一”工程奖)等着作6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部分成果获省、市优秀成果奖。

贾沛德,男,1943年生,江苏扬州市人。原兵器工业总公司曙光光学电子仪器厂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他于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逻辑设计专业,1967年南京大学数理逻辑专业研究生毕业,1967至1980年在兵器工业部第207研究所从事军用计算机和研制工作,1980年后在兵器工业部曙光仪器厂从事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期间,曾参加和主管多项军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兵器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江苏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兵工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

石平华 1946年2月出生,籍贯江苏江都。1966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财会专业,1991年7月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商业会计专业,经济学学士。1997年被评为副教授,先后担任会计专业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主要专业课程。主编和参编《企业财务会计》等专业教材4部,完成扬州市政府科研项目2项,出版专着《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研究》1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6篇,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2005年被评为教授。研究方向:无形资产,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黄欣加,女,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学士学位。1984年调入扬州职业大学任教,,2006年7月聘为教授,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曾经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苏北分会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称号,负责策划和主编《高职院校体育教程》等4本教材;主持并完成了《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扬州经济崛起与扬州地方高等教育的关系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撰写了《 健美操课程中培养女大学生创编能力的实践研究》等30余篇论文,其中有数篇在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曾多次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18课题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体育科学体育史分会优秀论文证书、江苏省数届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一等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许世茂教授长期从事文艺思想维学和语言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着述颇丰,在省报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独立及与人合作出版专着、编着五部。近些年来,潜心从事小说逻辑思维形态的研究,有关论着发表后产生一定影响,学术界认为这是项有较大创新度的研究,为解读文本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窗口。主要学术成果有:《新逻辑学》、《当代小说思维逻辑形态研究》、《中国古代逻辑问题的语言哲学分析》、《语义的含混与逻辑的精确》、《论预设》《蒙太奇与小说创作》、《小说形象思维的隐性逻辑》、《新派小说的后逻辑特征》等。

林道立教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之余,潜心科研,形成了“现当代散文”、“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形态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开拓了“文革文学研究”新领域,先后在《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等全国数10种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论佯谬小说》、《论新写实小说》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摘报》传载、转摘。参编全国高教自考指定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10余种,出版专着《文学灾难的背后(1966——1976)》,合计90余万字,两次主持省立项资助课题,三次获省、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

王菊延教授的主要科研成果有:一、撰写“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系列论文十余篇,陆续在《当代文坛》、《江苏社会科学》等中文核心期刊或有影响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二、完成 18 万字的学术专着《中国当代小说镜像》(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出版),该书在扬州市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三、参与撰写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完成书中的“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综论部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6 月出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学。

王伟贤教授 1964 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先后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江苏扬州市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1984 —— 1985 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教研室进修。曾任扬州教育学院数学系主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核心期刊《教学杂志》审稿人,主要从事“矩阵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担任主编、名誉主编或编委出版书籍多种,相关业绩被《中国教育专家名典》等收录。

张郁明教授在教学之余,潜心艺术史及艺术美学研究,先后出版《金农年谱》、《金罗诗文集》、《扬州八怪书法篆刻集》、《罗聘》、《清代征宗》(上下卷)、《肖形即审美历程》等专着,发表论文百篇以上。其中《罗聘》获国家第四届图书奖一等奖,《清代征宗》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盛世画佛——金农传》获华东社科图书二等奖。论文《四凤派与西泠四家》获首届兰亭奖提名奖,为中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美学史论家。研究方向:艺术史论、艺术美学。

王健教授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一直没有中断过科研工作,发表了学术论文 40 多篇,出版了《体育教学艺术论》、《体育——成人高等院校本科教材》等多部论着,研究的重点一直集中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方向,在对建国五十年来中国中学体育课程、大纲研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推倒重来”的结论,并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参加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教材编写组”的工作,多次获得学院、扬州市和全国体育系统科研成果奖。

许晓宁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模糊控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多项省级自然科学课题和教育科学课题,并获多项省、市级成果奖励,编着《MOTOROLA单片机及专用集成芯片应用系统设计》、《Java技术实用教程》等着作,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社会科技兼职有: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实践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理事,江苏省高等学校首批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王伟康教授,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参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班学习结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写作教学研究,重点是清代文学和扬州文学研究。现任江苏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扬州文化研究会会员。撰有专着《康干盛世扬州文明的实录——(扬州画舫录研究)》、《吴敬梓与扬州》,主编《歌吹月亮城——历代扬州诗文鉴赏》、《古代应用文导读》(与周欣)着作两部,参与编着《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等着作11部。在《明清小说研究》、《艺术百家》、《扬州大学学报》、《写作》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复印或目录索引,获校级以上奖项10多个。其中《康干盛世扬州文明大实录——(扬州画舫录)研究》分获扬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二、三等奖。

吴萍,1964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教授,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分会会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扬州分会理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扬州职业大学首届中青年专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有机合成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辐射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主持完成了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1项、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课题立项项目1项、扬州市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1项、扬州职业大学科研课题1项,主持1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有机化学》、《应用化学》等期刊上发表的4篇论文被SCI全文收入。曾荣获扬州职业大学首届优秀教学奖二等奖、扬州职业大学第三届科研成果三等奖和第五届科研成果优秀奖。

王怀宜,男,汉族,中共党员。自70年代从事教学以来,专注于教学及学术研究。其学术研究包括2个方面:一是写作学,一是训诂学。80年代以后,专攻训诂学。广泛研读历代训诂专着,对《尔雅》、《说文》、《释名》、《广雅》研究用力尤勤。出版专着六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难句试释》、《<诗毛传>与<尔雅>对比研究》、《论毛诗故训传的文化训诂》(以上论文)、《记叙文写作技巧》、《作文修改例话》、《训诂学与文言文阅读》、《〈毛传〉本体研究》(以上专着)等。其中,《<毛传>本体研究》获省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市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训诂界对该书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专家认为,该书研究成果"给《毛传》本体研究带来了新气象,增加了新色彩,使《毛传》本体研究大大地向前跨进了1步"。 毛传 尔雅 诗毛传

潘明教授1986年进入扬州教育学院体育系工作,先后承担“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保健学”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2004年9月到英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访学。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2006年获得 “扬州市教学创新能手”称号。潘教授主要以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为基本研究方向。先后出版了两本理论专着,在省级以上体育和教育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主持完成了2个省级研究课题,目前正在主持研究1个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特别是有关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体育差异教学的研究、体育课程标准的研究等方面,在国内相关的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徐开金教授,1983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扬州教育学院政教系任教。1998至1999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访学进修, 2004年在南京大学法学院进修,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1999在《学术界》发表了“经济主权:1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选用;2000年、2001年所写的“速度深处见效率”、“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主权互动作用探析”两文被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王振中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NO.1、NO.2。2003年与同事合作发表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的“经济转型中的经济安全及其政府行为”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选用。在各类不同刊物上先后发表近40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多篇文章获得扬州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2003年申请完成了一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强化经济主权保障经济安全的对策研究”;2002-2004申请完成了一项扬州市社会科学“十五”重点课题“扬州市利用西部大开发机遇的策略研究”;2007年申请完成了一项扬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试析扬州市政府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平衡度’问题”,并获得了本年度市社科联优秀课题二等奖。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办学成果

学校在社会的反哺中发展和壮大,成为引领地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龙头和示范学校。2005年12扬州职业大学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荣获优秀等级。学校是中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高职技术研究会副主任单位等。目前学校已成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中办学规模最大、专业复盖面最广、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前列的院校之一。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办学特色

1.学校定位准确,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确定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的办学目标。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办学思路更加清晰,人才培养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扬州职业大学2.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有力,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坚持“以事业吸引人,以真情凝聚人,以政策激励人,以机制造就人”的队伍建设思路,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学校注重师德建设,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校发展和进1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3、重视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成了适应学校规模发展的新校园,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并加大了对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建成了体现先进性、综合性、仿真性特点的一批实验、实训场所,配备了必要的实践训练设施,同时建立了相关专业技能测试和鉴定机构。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在南京中山大厦、宏图三胞、江苏虎豹集团、扬州亚星一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等120多个大中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扬州职业大学4、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建立了由社会各界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50多个,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专业设置合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内容与课程 改革取得显着成果。《服装工艺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及其研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服装工艺结构》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实用英语语法》、 《java程序设计》 、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 《机床数控技术》和《服装结构工艺学》等八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和“服装工艺与设计”被遴选为江苏省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和“秘书”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5、注重实践教育和职业能力训练,毕业生深得社会好评。学校遵照“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结合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进行了积极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全校共有300多人次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表彰、奖励。学校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思路,较早开展“订单式”、“多证制”等培养模式,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相接轨、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职业技能的考证通过率高,毕业生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扬州职业大学

6、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积极探索建设有自身特设的教学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学校加强对督导工作的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抓教学质量、抓教学的正常运行、抓教学检查督促,常抓不懈。建立以督教、督管和督学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较好地保证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7、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社会反哺中发展壮大。在长期的办学进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体现地方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走教研、科研、生产相结合之路,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优秀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在社会反哺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引领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和示范学校,在总体办学方略上形成了鲜明特色。

扬州职业大学教务网_扬州职业大学 -校址交通

联系电话:0514-87697000,87697009 87697010(F)

学校地址:扬州市文昌西路458号(国展中心东侧)

邮编:225012

学校网址:http://www.yzpc.edu.cn

E-mail:zsb@mail.yzpc.edu.cn

四 :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

台州,浙江省辖地级市;地理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北靠绍兴市、宁波市,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市和丽水市毗邻。坐标介于东经120度17分-121度56分,北纬28度01分-29度20分之间。境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面以雁荡山为屏,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境辖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3个市辖区,临海市、温岭市2个县级市和玉环县、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4个县。台州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651公里。近海有12个岛群691个岛屿,主要有台州列岛和东矶列岛等。最大岛屿玉环岛与大陆相连,大陆架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台州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长屿硐天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台州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台州市_台州市 -地理环境

[www.61k.com)境域位置

台州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和丽水市毗邻,北与绍兴、宁波两市接壤,介于东经120度17分-121度56分,北纬28度01分-29度20分之间。台州市陆域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651公里,大陆架海域面积8万平方千米。

地形山貌

台州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山脉连绵,千米峰峦迭起。东南丘陵缓延,平原滩涂宽广,河道纵横。南面以雁荡山为屏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自然景观,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近海有十二个岛群69一个岛屿,主要有台州列岛和东矶列岛等。最大岛屿为玉环岛,现与大陆相连,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结构特征。台州市中低山与丘陵占台州市陆域面积的70.4%,平原区面积约占26.8%,内陆水域面积约占2.8%。

地质结构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自然景观台州市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温州—临海凹陷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出露地层主要包括前第四系中生界的白垩系、侏罗系地层,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岩体结构多呈块状、层状。侵入岩体较发育,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晚期,主要分布在黄岩富山乡、临海北东、天台石梁镇以及三门亭旁镇南侧一带,其余地段零星分布,岩体大多呈岩株、小岩株或岩枝状产出,以酸性岩为主。
海积平原区第四系主要包括全新统海积,上更新统冲海积、洪冲积、冲积,中更新统冲海积、洪冲积、坡冲积以及残坡积等。岩性包括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及粉细砂、砂砾石等,其厚度分布不均,部分地层局部地段缺失,在温黄平原区较为典型,其最大厚度可达150余米。山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包括残坡积、上更新统坡洪积、洪冲积和全新统冲积层。

气候变化

台州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受海洋水体调节和西北高山对寒流的阻滞,境内夏少酷热,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与22℃之间为春秋季。平原地区气温16.6℃—17.5℃,自南向北递减。南部玉环县年平均气温17.5℃,西北部丘陵山地低于17℃。全年各月气温,1月最低(海岛为2月),平均气温5.0℃—6.9℃,月平均最低气温0.9℃—4.8℃;7月最高(海岛8月),平均气温26.6℃—28.5℃,平均最高气温29.1℃—34.2℃,极端最高气温33.8℃—41.7℃。
台州市年均日照时数1800—2037小时。区域分布以天台县、玉环县与椒江区洪家为多,在1950小时以上;大陈岛最少,低于1800小时。
台州市年降水量1185—2029毫米,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年降水日数132—171天。降水有2个明显的雨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历时一个多月的梅雨期,降水量300多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平均6—9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54.8%。
境内初霜日在11月15日至12月31日之间,终霜日在2月11日至3月25日之间。无霜期235—322天,南部270天以上,北部(天台县)少于240天,南北相差30天以上。

台州市_台州市 -历史沿革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台州历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西 汉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以行政公署建制。1994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市政府驻椒江区,为组合式滨海城市。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化总体规划》中把台州市确定为浙江省城市化格局中的大城市和一级经济亚区中心。2000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开发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把台州定位于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大城市。2003年8月15日,台州市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组织,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上海城市群的第十六个成员。

台州市_台州市 -行政区划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台州市政区辖椒江、黄岩、路桥三个直属区,代管临海、温岭两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个县,分设6五个镇、二十八个乡、3八个街道,共503七个村委会、14九个社区和14两个居委会。

台州市  面积9413平方千米,人口557万人。辖三个市辖区、四个县,代管两个县级市。

椒江区面积 276平方千米,人口 48万人。邮编318000。区人民政府驻海门街道青年路404号。

黄岩区面积 988平方千米,人口 57万人。邮编318020。区人民政 府驻东城街道县前街22号。

路桥区面积 274平方千米,人口 42万人。邮编318050。区人民政府驻路北街道管淋村。

临海市面积2171平方千米,人口111万人。邮编317000。市人民政府驻古城街道东方大道。

温岭市面积 836平方千米,人口115万人。邮编317500。市人民政府驻太平街道方城路58号。

三门县面积1072平方千米,人口 41万人。邮编317100。县人民政府驻海游镇人民路59号。

天台县面积1426平方千米,人口 56万人。邮编317200。县人民政府驻赤城街道中山东路314号。

仙居县面积1992平方千米,人口 47万人。邮编317300。县人民政府驻福应街道学后巷1号。

玉环县面积 378平方千米,人口 40万人。邮编317600。县人民政府驻珠港镇东城路6号。

台州市_台州市 -台州人文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台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东晋以来,经济文化渐兴。唐代郑虔大力发展台州文化教育,民风日淳,士风渐进。南宋年间,台州作为宋王朝的辅郡,文化鼎盛。台州人才辈出,史籍立传的就有96人,其中有项斯、戴复古、齐召南等杰出历史文化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就有22名。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了107位台州人141部作品。其中有世界第一部昆虫学专著《促织经》(贾士道.宋)、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陈景沂.宋)、世界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陈仁玉.宋)、第一部经济地理书《五岳游草》(王士性.明)和填补我国兽医科学空白的巨著《民间兽医本草》。台州民间工艺美术较为发达。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仙居县的“针刺无骨花灯”始于唐朝,有“中华第一灯”之誉。

节会

三门中国青蟹节
2002年以来,每逢9月金风送爽,蟹肥膏黄之际,三门举办青蟹节,中外游客和客商纷纷前来品尝蟹的美味。三门中国青蟹节由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旅游局、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三门县委、县政府承办。青蟹节提出"与文明创建互动,与招商引资共融,与美丽城市共建"的办节思路“。
仙居杨梅节
2002年,仙居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已建成杨梅基地12万亩,产品畅销中外,每年由中共仙居县委、县政府主办的6月的“杨梅节”,吸引了中外游客和中国各地的水果商贩云集仙居。
天台山云锦杜鹃节
华顶云锦杜鹃所处的天台山风景区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云锦杜鹃节以花为媒、以文会友,结合举办摄影大赛、茶道表演、民俗风情表演、杜鹃评选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从华顶杜鹃初开至花谢,杜鹃节历时1个多月,期间活动内容丰富,主要有:网络摄影博客大赛活动、“参禅问道——天台山世博逍遥之旅”上海推介会暨“5.20”天台山旅游日新闻发布会、“5.20”天台山旅游日启动仪式、天台山云锦杜鹃节游客K歌赛、全国围棋甲级联赛、2010国际旅游大赛浙江赛区天台山总决赛、高明寺讲经祈福法会、天台山和合文化拍摄活动、世博媒体浙江行天台山采风活动、中国易经研究院落户天台华顶授牌仪式等活动。
玉环文旦节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专门为其题写“中华第一柚”。金秋时节,玉环不定期举办文旦节或文旦飘香游活动,突出玉环特色,成为了玉环展示海岛经济和社会文化魅力的一项重要活动。
中国(温岭)石文化旅游节
温岭的石文化源远流长,长屿硐天集中展现了1500年来人工采石留下的石文化。“中国(温岭)石文化旅游节”从1998年开始,平均每两年举办一届。通过参观长屿硐天硐窟景观、观赏亚洲惟一的岩洞音乐会、体验渔家生活,迎接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等系列活动。2010中国(温岭)石文化旅游节于9月27日至10月5日在温岭隆重举行。石文化旅游节由浙江省旅游局、台州市政府主办,温岭市政府承办,以“接轨世博,展示温岭,共谋发展”为主题。
中国江南长城节
台州临海市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有大量的府城古迹,其中的千年古城墙被称为“江南长城”,在江南首屈一指。从2000年首届中国古城会暨江南长城节起临海市每两年举办“中国古城会暨江南长城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江南长城节,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文化推广活动。
中国·黄岩柑橘节
黄岩是久负盛名的“中国蜜橘之乡”,有着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每年10月,由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林业厅、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黄岩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柑橘节。黄岩举办柑橘节,展示独特浓厚、源远流长的橘乡文化。

中国(浙江)汽车工业博览会

每年11月在路桥区举办中国(浙江)汽车工业博览会,展示台州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重要盛会。主要内容有汽车摩托车整车、汽摩配件及汽车用品、汽车维修保养及检测产品等的展示与交易,展会同期召开中国(浙江)汽车自主品牌高层论坛、汽车零部件跨国采购供应洽谈会等。开设展位600个,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

中国塑料交易会

中国塑料交易会已连续在台州市路桥区举办十届,每年举办一次,被列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展会之一,是中国塑料行业3大展会之一,获得了中国行业品牌展会“金手指奖”。

中国网络音乐节

中国网络音乐节是由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网友报、浙江电信台州分公司联合承办的全国性网络音乐大赛。自2005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网络音乐节致力于打造“全民互动”的快乐音乐,吸引了中国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歌手参与,同时举办网络音乐论坛等系列活动。

宗教

台州市宗教历史悠久,寺观教堂和宗教信徒众多,尤其是佛教、道教,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如佛教的“天台宗”、道教的“南宗”都创于天台山;天台县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道教全真龙门派发祥于黄岩区的委羽山;道家的“10大洞天”台州市有3处,其中黄岩区委羽山洞为第二洞天,天台县玉京洞为第六洞天,仙居县括苍洞为第十洞天。台州市的佛、道教在中外仍有重大影响,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每年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国清寺、高明寺、方广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院。

非物质文化

台州市2010年3月开始,确定第四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入选项目共36项,扩展进第一、二、三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5项。

台州市_台州市 -资源优势

港口

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十分美好。
台州海岸线漫长,港湾优良,历来是对外交往的海上门户。

海洋

台州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有六个县(市、区)濒海,有69五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达4054.1平方千米,居浙江省首位。

电力

台州众多的港湾,不仅为港口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也为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理想的场所。目前,集火电、水电、风电于一体的台州湾综合能源小区已初步建成。华东骨干电厂台州发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144万千瓦,是目前浙江省第二大的火力发电厂。台州是未来的能源大港和“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华东电力城”的配套港口。

旅游

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风光旖旎。台州共有自然景观62处,人文景观62处,其中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10多个,具有较高的旅游经济开发价值。全市现有星级旅游饭店63家,各类旅行社7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临海国际大酒店、凤凰山庄、椒江大酒店成为浙江省首批“绿色饭店”,台州华夏旅行社、东亚旅行社进入全省50强旅行社行列。台州已形成了佛教圣迹游、海上名山游、股份经济考察游、新江南秀丽山水游、新天仙配—长城作证等.

台州市_台州市 -名胜古迹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台州自然风光雄奇秀丽、古朴庄严、玄远清幽;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独放异彩。名山古刹时掩时映,碧海蓝天云卷云舒,自有一派江南"海上仙子国"的明媚秀色。"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对台州的赞美。台州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A级旅游区(点)天台山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及仙居、桃渚、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等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游人来台州,既可以游历名山,观览沧海,寻访古迹,栖息田园,充分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又可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风光旖旎。台州共有自然景观62处,人文景观62处,其中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10多个,具有较高的旅游经济开发价值。全市现有星级旅游饭店63家,各类旅行社7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临海国际大酒店、凤凰山庄、椒江大酒店成为浙江省首批“绿色饭店”,台州华夏旅行社、东亚旅行社进入全省50强旅行社行列。

台州已形成了佛教圣迹游、海上名山游、股份经济考察游、新江南秀丽山水游、新天仙配—长城作证等旅游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 有2100多年历史,历史积淀丰厚,人文胜迹荟萃。主要景点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多米,始建于东晋,经全面修复,雄奇壮丽,被誉为"江南长城",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 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海城内的巾山公园和东湖公园,山水相依,风光秀丽。

天台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佛宗道源”著称于世的天台山是中国佛教第1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重点景点有国清寺、石梁、赤城山、寒山湖、华顶峰等。国清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至今,在日韩和东南亚一带仍拥有300多万天台宗佛教徒。石梁飞瀑还是浙江省10大名胜景点之一。2000年天台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中国4A级旅游区(点)。

仙居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景星岩、神仙居、十三都、淡竹、公盂五大景区,山川秀丽,风光迷人,被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景星岩景区悬峰入云,峰顶有休闲度假村。神仙居景区融险峰、幽谷、秀林、奇瀑于一体。永安溪漂流一揽水光山色。

临海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主要景点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戚继光抗倭而闻名于世的桃渚古城;佳境奇致的武坑景区和国内罕见的火山熔岩柱状节理地质地貌—珊瑚岩景区。这里还是侏罗纪江南翼龙化石的发现地。

方山-南嵩岩省级风景名胜区 与国家级风景区雁荡山一脉相承,由雄伟的方山、威武的狮峰、幽深的龙犟门3大景区组成,区内丘峦密布、川涧交织、四时苍翠、岚气蒸腾。

长屿硐天省级风景名胜区为历经1500多年人工采石形成的硐窟景观,共二十八个硐群、13十四个硐体,硐硐相通、硐硐有别、硐硐有景、环生相叠,蔚为壮观。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硐内有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与德国巴尔沃岩洞媲美的自然音乐厅,在洞中演奏,不需用电声设备。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4A级旅游区(点)。

大陈岛,被誉为"海上明珠",位于东海大陈洋面。有甲午岩、美龄亭等景观,有繁华的大陈渔港。
大鹿岛,被誉为"东海翡翠",是中国惟一在海上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回归大自然的人们所钟爱。岛上遍布“大地岩雕”作品,是1个艺术之岛。

石塘渔村,以石塘山为屏,三面环海,楼房道路皆用石块垒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古堡式石屋群,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大海的美景、奇特的建筑和渔村的情趣融为一体,海湾、沙滩、礁石、小街、海色海香。

台州市_台州市 -经济发展

台州是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是中国当前2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其中,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高于同省的宁波70%,绍兴96%的比重水平。高程度的私有划也促使台州拥有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发达的金融放贷业。据十年前有关部门统计,仅路桥小小1个区的私人企业,总资产上亿元的有18家,上千万的有2800多家,至于那一些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台州虽然是个新兴的城市,名气不大,但起点高,发展迅猛。仅2002年,台州就以13.8%的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2003年年,台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杭州、宁波、上海、北京,跻身浙江省上半人均收入第二,全国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成为了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的浙江又1大城市 。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列长三角地区第一位。

最后入队的“小弟”最有钱,浙江省台州市后来居上,以居民人均收入9940元居位长三角16城市之首。台州是2005年4月份才被正式接纳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然而,台州市这个最后入队的长三角16城市中的“小弟弟”,却在今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排行中排在了首位。今年上半年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达9940元,比排在第二名的上海市高出280多元,居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城市首位。

2002上半年,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3%。生产总值的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7%,达到了9940元,其中,温岭和玉环的居民收入都超过了1万元,分别为11908元和10503元。

2002上半年,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平稳快速增长,十六个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23元,比2001同期增加千余元,增速均值达到14.5%。在长三角十六个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排行中,除上海外,前七位均为浙江省的城市。它们分别是绍兴(9425元)、宁波(9381元)、杭州(9055元)、舟山(8665元)、湖州(8645元)。

玉环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产品出口量不断增长,使该县成为全国著名的炊具、低压铜制阀门、水暖洁具、汽摩配件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并且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行列。

废旧金属拆解业

缺乏陆地矿产资源的浙江省台州市发展废旧金属拆解业,为长三角地区开发了“铁矿”“铜矿”。

据台州海关统计,2008年前3季度台州共进口再生金属126.63万吨,货值10.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4%。而加上来自国内的再生金属,当地每年可生产铜70万吨,生产钢100多万吨。 以废旧金属拆解为重要支撑,台州市培育出了长三角地区五金产业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当地的电线、电缆、电机、水泵、汽车摩托车配件等产品均占据全国较大的市场份额。

台州市_台州市 -社会发展

科技

台州市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并进入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台州市共有省级企业研究院2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49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78家。2013年申请专利16956件;专利授权12673件,其中发明737件。质量强市和名牌战略深入推进。2013年新增3件驰名商标,台州市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达到43件。台州市有中国名牌产品十九个,浙江名牌产品2二十五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个。台州市有510家食品企业取得QS证书。年末台州市有各类检验机构105家,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家,省级质检中心10家。

教育

截至2013年,台州市有幼儿园1331所,在园幼儿23.30万人;普通小学356所,在校生47.94万人;初中212所,在校生19.05万人;高中68所,中等职业学校40所,高中段在校生16.17万人,初升高比例98.5%。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招生246人,在校生1254人。台州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10099人,在校生32018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3676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0%,比2012年提高1.七个百分点。

文化

截至2013年末,台州市有文化馆十个,公共图书馆十个,自办广播节目10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台州市有线电视用户146.3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34.48万户。2013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72139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9973小时。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76%和99.63%。至2013年末台州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项,省级95项,市级264项。2013年共完成1977场文艺演出、3.88万场数字电影和18.26万册图书的下乡任务。

体育

2013年成功举办市首届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台州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各项赛事共夺得国际比赛金牌2枚,中国比赛金牌57枚、银牌46枚、铜牌54枚,省级比赛金牌237枚、银牌218枚、铜牌279枚。台州市共有体育社团2二十九个。

卫生

截至2013年末,台州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96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97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007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851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3338人,注册护士11613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3人,其中医生2.25人。台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80.35/10万。台州市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22%。,其中婴儿死亡率3.35%。,孕产妇死亡率3.83/10万。2013年有6.84万人参加无偿献血。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2.31%,卫生户厕普及率92.79%。

社保

截至2013年末,台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1万人、122.32万人、219.15万人、76.94万人和89.53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12.31万人、15.23万人、10.56万人、10.24万人和7.26万人。“5大保险”全年收缴各类基金89.53亿元,支出61.68亿元。年末台州市有231.6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比2012年增加19.26万人。有33.57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比2012年增加3.07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42.54万人,参合率99.78%,人均筹资水平492元。

福利

截至2013年,台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3262人。2013年共投入低保资金18185万元。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为343元和233元。台州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9.3%,城镇“三无”人员供养率达到100%。台州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6六个,床位38223张,2013年末在院老人19712人。2013年共支出医疗救助资金6670万元,医疗救助79078人次。

交通

2013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448.71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为110.18亿人公里。2013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628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977.09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66万标箱。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61.0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912吨。2013年铁路发送旅客547万人次。2013年末台州市公路总里程(含村道)1191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681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8.1%,高速公路298公里。台州市汽车保有量达92.21万辆,比2012年增加12.8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81.23万辆,比2012年增加12.10万辆。

通讯

截至2013年末,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1.2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502.87万户,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24.67万户和34.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744.77万户,其中3G用户216.96万户,城乡固定电话用户为152.04万户。

台州市_台州市 -台州港

台州市:台州市-地理环境,台州市-历史沿革_台州市
台州市地图

台州港以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海门港区、临海头门港、温岭港、黄岩港为中心,是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中国大港。海门港区建有万吨级等各类码头61座,辟有国际定期集装箱航班;大麦屿港区与基隆、福州、宁波诸港相距均在200海里以内,深水海岸线长达14公里,可建1~5万吨级泊位三十个,10万吨级泊位二十个;健跳港区水深均在10米以上,可建5~10万吨级的泊位20多个,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台州海岸线漫长,港湾优良,历来是对外交往的海上门户。早在公元230年,东 吴孙权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军队2万余人,从章安(今台州市区海门港北岸章安)出发,经略夷洲(今台湾),标志着大陆对台湾开始行使管辖权。全市现有大小港口二十一个,以台州湾的海门港、三门湾的健跳港和乐清湾的大麦屿港“三湾三港”为主体。位于市区的海门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宋理宗时就有日本商船出入,19世纪起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上贸易口岸。1989年,国务院批准海门港为中国对外开放港口。2001年,国家交通部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冠名为台州港,并确定台州港是以海门港区为中心,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为南北两翼的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大港口。海门港区岸线顺直,港域开阔,南北两岸规划岸线长4500米,目前建有万吨级等各类码头81座,其中千吨级至万吨级码头20座,年吞吐能力2000万吨,辟有国际定期集装箱航班;大麦屿港区属国家二类口岸;健跳港区曾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实业之要港”,在《建国方略》里定为“东方第九渔业港”。大麦屿港区和健跳港区水深均在10米以上,浪平流缓,常年不淤,现有千吨级码头22座,2万吨级多用途码头1座。可建5~10万吨级的泊位20多个。

2004年,全市港口共完成吞吐量2721.58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174.3万吨,外贸集装箱40451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6.6%、10%和38.2%。

台州市_台州市 -城市荣誉

台州荣获“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

台州获评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台州市十四个乡镇(街道)入选省级生态乡镇它们分别是:路桥区蓬街镇,三门县亭旁镇,椒江区葭沚街道、章安街道、前所街道、洪家街道、三甲街道、下陈街道,路桥区路桥街道、路北街道、峰江街道、螺洋街道,温岭市城东街道、城北街道。

台州市_台州市 -台风来袭

2010年8月31日,浙江省台州市上空布满了厚厚的乌云,3大台风将袭中国东南沿海。

台州市_台州市 -最新动态

台州2012年被评为六星级慈善城市 名列全省第二方阵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指数排名出炉 台州居首位

五 :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历史沿革,贵州大学-办学条件

贵州大学(Guizhou University),简称贵大,创始于1902年,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是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全国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贵州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全国本科统招第一批次重点大学。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成为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成为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

贵州大学法学院_贵州大学 -历史沿革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历史沿革,贵州大学-办学条件_贵州大学法学院
光绪时期的贵州大学堂1902年,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邓华熙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等为教习。1904年贵州巡抚曹鸿勋对贵州大学堂实行整顿,将名称为贵州“高等学堂”。1905年,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由学堂教习周恭寿带队。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王佩芬等人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学堂任教,成为了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11月,贵州高等学堂改名为“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1906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岑春萁将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再次整顿,改为贵州师范学堂。
1909年,贵州师范学堂改办为“贵州官立矿业中学堂”,1912年5月,矿业中学堂被迫停办。未毕业的学生和教学设备等全部转入贵州省立农林学校。1916年,该校改名为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1927年奉令停办,并入1928年3月设立的省立贵州大学。
1926年6月,周西成主持黔政,将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二中学和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停办,并以省立二中定为校址,于1928年3月成立贵州大学,周恭寿兼任校长。设经济、医学、土木工程、矿业专科和文、理2个预科。1929年5月,省城秩序顿时大乱,周恭寿去校长职,学生纷纷回家,贵州大学于1931年1月被迫停办,其校址用于开办贵州省立贵阳高级中学。1939年冬,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上,提出了“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建议。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选定贵筑县花溪镇为院址。
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于农工学院外增设文理、法商两学院。5月22日,行政院任命张廷休为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学校制定了“坚毅笃实”四字校训。至1948年6月,全校四个学院,十六个系、一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大学的男儿参加中国远征军、开赴抗日前线。内战时期,以贵州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史健为代表开展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先后组织起“高原社”“民主社会革命社”等民主团体和举行数次反暴力反压迫的示威游行,其中以1949年3月间反饥饿运动最为声势浩大。
1949年11月25日,贵阳军管会正式接管国立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在民国时期的阶段结束。
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成为主席题名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
1952年,川北大学(农艺系)并入贵州大学。1953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将文理学院大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部分工科专业并入重庆大学,农学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院系调整后的贵州大学,在原来农艺系基础上,于1954年在原国立贵州大学校址建立了贵州农学院。
1958年7月3日,贵州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分校,以1953年调整到贵阳师范学院的贵州大学文理学院为基本构架进行复校。设中文、外语(英语、俄语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八个系九个专业,8月正式招收新生721人。
1997年,贵州大学农学院的回归则继承了老贵大最具渊源的专业-农学以及老贵大的校址。1959年,贵州民族学院(今贵州民族大学)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与贵州大学分离。1个月后,贵州大学迁入花溪区新校址。2001年成为“西部大开发”教育部重点建设大学。
2004年8月,教育部与贵州省政府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
2005年9月8日,贵州大学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批准,与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进入“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
2010年,成为高招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作。
2011年,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院校行列。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2012年12月,贵州大学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在花溪十里河滩调研的胡锦涛主席欣然命笔,为贵大写下贺词。在校庆上贵州大学与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大学等中西部八所综合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3月,学校进入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7月,发起创建“中西部高校联盟”,并为秘书处单位。
2014年1月,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贵州大学建设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贵州大学法学院_贵州大学 -办学条件

[www.61k.com)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学校设有3三个学院、有13六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贵州大学院系设置学院名称系、部名称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历史系  哲学系  新闻传播系  大学语文教学部  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心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商务英语系  翻译系  日语系  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美术系  设计系  戏剧系  舞蹈系  雕塑系  基础部贵州大学法学院法学社会工作  政治学与行政学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系  经济与国际贸易系  金融与财政系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财务会计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农林经济管理系  MBA教育中心  EDP教育中心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旅游管理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社会学  政治学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形势与政策和贵州省情教研室  遵义红色文化研究院贵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研室  公共体育教研室贵州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  基础教学部  预科生部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食品系  制药系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信息系  软件工程系贵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系  通信工程系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机械制造系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系  汽车工程系  工程图学教研室  机械基础教研室  机械电子系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系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  自动化  热能与动力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子信息工程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  地下工程系  水利水电系  给水排水工程系  建筑系  城市规划系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城市规划  风景园林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金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物理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化学工程系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大学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贵州大学林学院林学系园林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系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水产养殖系草业科学系贵州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孔子学院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勘查技术与地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文与地下水工程系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酿酒与生物工程系食品科学系贵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园艺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系植保系贵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贵州省企业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三农培训中心职业培训中心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文学部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工学部商学部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系管理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机电工程系采矿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实验实训中心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基础部信息工程系国防社会系国防教育系国防体育系人民武装指挥系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1月,贵州大学有一个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八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二十四个省级重点学科、五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三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
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学科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十一个学科门类,有九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七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二级学科博士点4六个),4六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六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七个),有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ME)、农业推广硕士(MAE)、兽医硕士(V美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翻译硕士(MTI)等十三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硕士(MSW)、艺术硕士(MAF)、一个中加合作项目管理硕士(MPM),并被授权开展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学科贵州大学重点学科学科类型学科名称国家重点学科农药学211工程重点学科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治理工程贵州优势磷矿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西南喀斯特演化过程与生态系统调控现代制造技术新一代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复杂系统的控制优化与可靠性高原山地畜牧学民族区域发展学省级重点学科农药学植物生理生化化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森林培育(原名:造林学)采矿工程动物学微生物学基础数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汉语言文字学化学工艺材料学果树学理论物理企业管理民族学博硕士授予点
博硕士授予点级别名称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软件工程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特色重点学科学科名称级别农药学省级土木工程省级畜牧学省级材料学省级矿业工程省级化学工程与技术省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省级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1类特色专业九个、二类特色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七个、省级示范性专业十七个,另有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机械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何林)、昆虫学教学团队(金道超)
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所属院系课程层次所属学科级别负责人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机械类国家级黄放矿物加工学矿业学院本科地矿类国家级张覃特色专业
教育部1类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冶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哲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二类特色专业:采矿工程、植物保护
贵州省特色专业:哲学、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生物工程、水产养殖、社会工作、农业资源与环境。
贵州省示范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植物保护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师资力量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历史沿革,贵州大学-办学条件_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大学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在职职工41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19人、硕士学位1113人,教授535人、副教授117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1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候鸟型”高层次人才1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6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4人、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8人、贵州省省管专家55人、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1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67人。
院士
马克俭(专职)
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
丁贵杰、宋宝安、王一波、金道超、杨松
长江学者
杨松、纳日碧力戈、郑强

对外交流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历史沿革,贵州大学-办学条件_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大学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此外,学校在IAUP(国际大学校长联盟)、AUAP(亚太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和协办了6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学校是浙江大学对口帮扶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贵州省九个市、州,20余个县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瓮福集团、茅台集团、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奇瑞万达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展合作,实施了“博士科技兴村行动计划”、“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并有1大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贵州大学法学院_贵州大学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六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七个、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特色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基地)十二个、省部级文科基地九个(其中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五个)。
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白酒研究院、东盟研究院、阳明文化研究院、遵义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科研平台科研机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喀斯特山区植物资源利用与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药用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CAD应用工程技术中心贵州省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博弈、决策与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大环化学与超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药用植物繁育与种植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电力系统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生物质化学利用工程实验室贵州省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激光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中华传统文化和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西部能力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节能建筑与钢结构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90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37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66项,获授权专利455项,11人获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发表论文113篇,被EI、ISTP、SCIE收录143篇。[25]出版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世界佛学文库”、国际视野中贵州人类学苗学(第一辑)、国际视野中贵州人类学˙彝学(第二辑)等图书。

学术资源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历史沿革,贵州大学-办学条件_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大学图书馆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1月图书馆官网,图书馆有纸质藏书310万册,电子图书191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两个。在丰富纸质文献资料的同时,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拥有较为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及各类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4三个(包含CNKI、维普、万方等中文全文数据库,以及ACS、EI、IEL、Sage、Springer、Wiley等外文全文数据库),初步形成了印刷型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收藏结构合理、应用广泛的馆藏布局。
图书馆内有线网络信息节点600多个,无线网络信息节点覆盖图书馆各个阅览区域。拥有各类型专用服务器16台、容量达46TB的磁盘阵列系统和六个数字资源镜像站,各类信息终端500余台。
学术期刊
贵州大学学报是贵州大学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养学术科研人才的重要园地。贵州大学学报共有5个学术刊物,即《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教育文化论坛》、《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有“理论探讨”、“阳明学研究”、“中国古代辞赋研究”、“西方哲学研究”、“红楼梦研究”、“钱钟书研究”、“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等专栏,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该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全文收录,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该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贵州省优秀期刊、贵州省一级期刊。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该刊在贵州省历届高校学报评比中都名列前茅,1989、1990、1991年均荣获贵州省高校学报评比一等奖。1990、1993、1995年三次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三等奖。该刊是中国科学院CSTA中心首批收录的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许多权威刊物、数据库等收录。1999年度《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全国500多家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排名中名列第48位。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该刊作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与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其影响因子从2005年的0.251提高到0.386,成为贵州省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报;《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获得“贵州省首届优秀期刊提名奖”,入选“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教育文化论坛》
该刊为贵州大学以及省内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服务管理、实践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为促进和推动教育文化事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创刊于1987年,原为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学报,并入贵州大学后更名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是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唯一一份的艺术类专业期刊。

贵州大学法学院_贵州大学 -校园文化

校徽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历史沿革,贵州大学-办学条件_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大学学校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2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

校歌

溪山如黛
贵州大学校歌
贵州大学校歌
常沐春风
学府起黔中
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
大地贮潜龙
明道济世
见贤思齐
报国为民志气同
眺望万千学子
江山处处旭日方东

校训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贵州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4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倍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遵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

贵州大学法学院_贵州大学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贵州大学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姚小泉党委副书记郑 强杨伟民骆长江 杨 未(女)纪委书记汪海波校 长郑 强[37]副校长宋宝安、王红蕾、金道超、吴次南、赵德刚、向淑文、李军旗、张 覃(女)总会计师谢田凯

历任领导

贵州大学历任校长任数姓名任期第一任邓华熙1902第二任周恭寿1928-1930第三任李书田1940-1942第四任张廷休1942-1949第五任丁道衡1949--1952第六任赵凤歧1952-1953第七任罗登义1953-1958第八任田君亮1958-1967第九任胡显银、曲沭、黄辅忠1967-1979第十任田君亮1979-1984第十一任李详1984-1990第十二任祝开成1990-1997第十三任徐采栋1997-2002第十四任陈叔平2002-2012第十五任郑强2012-今

贵州大学法学院_贵州大学 -知名校友

贵州大学知名校友院士徐采栋中科院院士 国立贵州大学教授,原贵州大学校长肖序常中科院院士 国立贵州大学46级地质系学习周卫健中科院院士 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学界郝小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贵州大学化学系毕业[40]张克勤云南大学副校长 原贵州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石亚军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所长 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蔡曙山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基地主任、心理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国际符号研究会理事、国际符号交际学院院士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袁世鹰焦作工学院(今河南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兼院长 原贵州工学院电机系毕业伍鹏程贵州师范大学校长 贵州大学数学系毕业王华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原贵州省艺术学校美术系毕业姜澄清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贵州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党政军界龙永图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 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陈世炬现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副部长级)[41]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叶小文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长级)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蒋黔贵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贵州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凌毓勋国家物资部原副部长 贵州大学经济学系毕业段敦厚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雍文涛国家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贵州大学专修科毕业王正福贵州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龙超云贵州省人大副主任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谌贻琴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十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秦如培贵州省委常委、副省长 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辛维光云南省纪委书记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孙国强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刘远坤贵州省副省长 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慕德贵贵州省副省长 贵州工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及工艺设备专业毕业陈鸣明贵州省副省长,十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工商界罗冰生首钢集团原董事长 原贵州工学院冶金系毕业舒骋随锐科技(SUIRUI)董事长兼CEO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毕业袁仁国茅台集团董事长 原贵州工学院工业企业管理专修科毕业鲁石世纪中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原贵州工学院土建系毕业唐斯庆贵州电网公司总经理 原贵州工学院电机系毕业熊宇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贵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司法界蒋 庆因公牺牲的“全国模范法官” 贵州大学法律系毕业文化界何士光作家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余未人诗人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宁 静著名电影演员 原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表演系毕业聂 远著名电影演员 原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戏剧系毕业

贵州大学法学院_贵州大学 -校区分布

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历史沿革,贵州大学-办学条件_贵州大学法学院
贵州大学截至2014年3月,学校拥有三个主要校区(花溪北校区、花溪南校区、花溪西校区),和六个分校区(太慈桥校区、罗汉营校区、沙冲校区、香狮路校区、小关校区、茶店校区)以及1个挂靠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注:因贵州省教育厅统筹安排,原属贵州大学的蔡家关校区现属贵州理工学院,但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仍在蔡家关校区。
各校区功能及地址:
花溪北校区
(本部校区):一本类校区,含经济,文,法,管理、理、计算机等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道
花溪南校区:一本类校区,含农林,生命科学,动物科学等农科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霞辉路
花溪西校区:一本类校区,是贵州大学占地面积最大,硬件功能最完善的校区,含化工,电气,土建,矿业等工科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甲秀南路(与北校区体育馆相连)
太慈桥校区:艺术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
罗汉营校区:成人教育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香村
小关校区:三本类校区,科技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小关
茶店校区:三本类校区,明德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大道
沙冲校区: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沙冲路
香狮路校区: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香狮路
人民武装学院:军事挂靠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溪北路
职业技术学院:二本类学院,位于贵州理工学院蔡家关校区内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蔡家关





本文标题:郑州历史沿革-台州中学:台州中学-学校简介,台州中学-历史沿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72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