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发布时间:2017-12-21 所属栏目:汽车资讯

一 : 解读《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建新保定(谓之“做大保定城市规模”)
城市管理不走北京老路向国际靠拢(谓之“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

保定市作为畿辅(辅助首都)节点城市-------保定是北京的辅助城市,副首都概念城市。

保定廊坊均为此次首都都市圈规划的主要城市,同为卫星城,两市与北京一定程度上隔离不能摊大饼(谓之“梯次有序”),规定谁能干什么谁不能干什么(谓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


新保定市


搭建城市骨架方面,承接北京如下功能单位

1)行政事业单位

2)高等院校

3)科研院所

4)医疗

5)养老

6)外企集聚地(远期)

一个城市必要的元素一个都不少。

城市发展业态

1)高端环保型产业(附加值高,污染少)

2)科技城(由于此前有中关村在天津开分店,内涵置疑)

3)现代产业基地(汽车,蓄电池)

4)高端装备制造(如已签约飞机制造,保定变压器)

5)新能源、节能环保(保定市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国家级的低碳试点地级城市,拥有英利等知名企业)

6)临空经济(与廊坊重叠)、现代物流

都是最好的项目。

廊坊:

1)临空经济

2)生态

3)智能

4)休闲

5)商务

6)现代服务业

7)战略性新兴产业

8)开发建设比保定要早(谓之“先行区和示范区”)

-------------------------------------------------
其他城市基本不在本次都市圈规划范围之内,石家庄和唐山被定义为远离中央核心区的“两翼”,

张家口、承德和继续为北京提供环境支持(谓之“生态优势”)
秦皇岛继续为北京提供海滨度假环境(谓之“滨海资源优”)

邯郸一向被认为是河北的边缘城市,经济发展上与河北的关联度还不如临近省份高(谓之“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

沧州的沿海海港功能略加强化。

邢台、衡水着墨不多,不加评论。

二 :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录

第一篇 规划背景........................................................................................................................... 3

第一章 发展基础 ........................................................................................................... 3

第二章 存在问题 ........................................................................................................... 5

第三章 发展环境 ........................................................................................................... 6

第二篇 总体要求........................................................................................................................... 9

第四章 指导思想 ........................................................................................................... 9

第五章 基本原则 ........................................................................................................... 9

第六章 发展目标 ......................................................................................................... 10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14

第七章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14

第八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 14

第九章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 17

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 19

第十章 合理引导城镇体系发展 ................................................................................. 19

第十一章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 23

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 26

第十二章 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 ............................................................................. 26

第十三章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 28

第十四章 加强住房体系建设 ..................................................................................... 32

第十五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 34

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37

第十六章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 37

第十七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 ......................................................................................... 38

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 41

第十八章 改革人口管理制度 ..................................................................................... 41

第十九章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 42

第二十章 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和融资机制 ................................................................. 43

第二十一章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44

第二十二章 推进行政区划管理创新 ......................................................................... 46

第八篇 规划实施......................................................................................................................... 48

第二十三章 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 48

第二十四章 推进国际国内合作 ................................................................................. 48

第二十五章 开展试点示范 ......................................................................................... 49

第二十六章 健全完善监测考核体系 ......................................................................... 49

— 1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和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www.61k.com]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旨在进一步明确我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 2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一篇 规划背景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四化同步”, 积极稳妥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进程。[www.61k.com]

第一章 发展基础

近年来,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一)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城镇常住人口由2005年的138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931.15万人。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7.24%,提高到2013年的51.31%,年均增加

1.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41个百分点。

图 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变化(%)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 3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二)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www.61k.com]与2005年相比,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分别增加了2个和6个;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646.91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2646.55平方公里,增加了60.7%。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镇群加速崛起,榆林、宝鸡、汉中3个大城市和铜川等6个中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35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加快推进,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全面启动。

(三)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实现县城以上城镇全覆盖,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提高,垃圾污水处理、公园绿地等生态环境设施逐步改善,城乡住房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表1 城镇建设水平一览表

指标

用水普及率(%) 燃气普及率(%)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 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km/km2)

污水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建成区绿地率(%)

城 市

2005年 93.2 79.8 8.2 5.8 31.9 5.1 30.2 22.4

2012年 96.15 94.11 14.71 7.39 88.5 11.58 40.36 33.77

增幅 2.95 14.31 6.51 1.59 56.6 6.48 10.16 11.37

2005年 81.6 51.5 8.1 3.8 5.1 2.6 10.7 5.8

县 城 2012年 86.32 66.05 11.47 5.91 (2011) 62.6 7.33 25.38 20.75

增幅 4.72 14.55 3.37 2.11 57.5 4.73 14.68 14.95

(四)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

— 4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延安形成了“城镇依托型、产业支撑型、企业带动型、移民安置型”城乡统筹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延安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一体化体系。[www.61k.com]杨凌等地在土地管理、户籍管理、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临潼区、高陵县、神木县、平利县等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为全省小城镇和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

第二章 存在问题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依然落后。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42个百分点,且户籍登记城镇化率仅为38.01%,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低13.3个百分点。城市总体数量少,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西安市首位度达到

4.51,中间层次城市弱缺。关中城镇群在人口规模、城镇密度和人口密度方面均与周边毗邻省份城镇群存在差距。县域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二)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匹配。2012年我省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镇用地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增长率比)为3.45,高于全国1.85和国际1.12的阈值。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中实行“摊大饼”式扩张,全省人均城镇用地面积1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 5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110.1平方米高于国家100平方米的人均标准。(www.61k.com)集体土地管理基础薄弱,县域工业园区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布局散乱,进城农民在城镇和农村双重用地,城乡“两栖现象”普遍。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城市病”日益突出,西安、咸阳等城市雾霾天气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空间格局不尽合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低,县城以下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薄弱,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环境较差。城市建设中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四)户籍、土地等综合配套改革滞后。现行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滞后,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5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未能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发展环境

我国目前正处于结构转换型城镇化凸显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户籍、土地、财税等相关领域改革作出了全面阐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为陕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难得机遇。

— 6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www.61k.com]陕西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阔步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要求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总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提升城镇化质量。全省经济虽然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但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工业增长过多依赖能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城镇化是提升内需拉动力的最大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从投资拉动、外延增长为主转向消费带动、内生增长为主,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三)城镇化转型发展内在要求更加迫切。随着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供给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消耗推动城镇化的模式不可持续;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城镇化由速度型向质量型的转型发展十分紧迫。

(四)城镇化转型发展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国家推进新

— 7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型城镇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相关领域改革,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www.61k.com)陕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加快城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

— 8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二篇 总体要求

第四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做好西安、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为着力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www.61k.com)

第五章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尊重群众意愿,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卫生、教育、住房、医保、社保、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二)坚持优化布局,统筹城乡。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战略性、导向性和约

— 9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束性,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www.61k.com]

(三)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按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进实施机制,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提高现有空间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四)坚持传承文化,因地制宜。传承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根据各地资源、产业、环境、人口等基础条件,鼓励先行先试,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其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调节、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调控、规划引导的过程。

第六章 发展目标

(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城镇化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到2015年,转移60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到2020年,累计转移1000万人,达到62%,户籍登记城镇化率达到52%。形— 10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成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并与资源承载力、发展潜力相适应的城镇体系。[www.61k.com]

(二)城镇化格局进一步优化

依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构建三大空间战略格局的现实要求,以大西安为核心,以西咸新区为引领,以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为横轴,以包茂高速沿线为纵轴,以陕北长城沿线、陕南十天高速沿线为两带,以京昆、福银、沪陕高速沿线为三条走廊,以宝鸡、榆林、汉中、渭南为四极,构建“一核两轴两带三走廊四极”的城镇群格局。

(三)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以住房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的科教文卫事业稳步推进。逐步推进农民工职业免费教育全覆盖,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标准统一的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文化产品服务。

(四)城市环境生态宜居

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各类公共交通实现无缝衔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

— 11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南山地森林化。[www.61k.com)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建设集约化、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舒适。

(五)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到2020年,全省人口布局为:大中小城市居住40%左右,县城和小城镇30%左右,农村及新型社区30%左右。加快土地制度改革,3年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 12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表2 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 标

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登记城镇化率(%)

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数(万人) 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常住人口覆盖率(%)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常住人口覆盖率(%) 城镇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盖率(%) 基础设施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燃气普及率(%) 污水集中处理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资源环境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平方米)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

2012年

50.02 37.09 【286】

84.97 81.96 76.8 79.2 8 110.1 5.8 33.59

2020年

62 52 【1000】

≥99 ≥95 ≥90 98 ≥23 90 88 90 95 ≥50 ≤100 50 40 60

注:【 】为累计数字。[www.61k.com)

— 13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一基本、两牵动”2,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安排城市现有农业转移人口、东中部回流人口、棚户区居住人口、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市民化问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www.61k.com)

第七章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一)全面放开设区市以下落户限制。2015年以前,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西安市以外其他设区市市辖区的落户限制,优先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加大对县城和小城镇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向小城镇倾斜,为小城镇产业发展和外来人口就业定居创造条件。

(二)合理确定西安市市辖区落户条件。2020年之前,通过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和差别化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福利政策的无缝对接。

第八章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2 一基本、两牵动:一基本,即产业为基础,就业为根本;两牵动,即住房牵动和学校牵动。 — 14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www.61k.com)

(一)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核定教师编制,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使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免除其学杂费。流入地要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范围,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二)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就业信息联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深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一网两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强化企业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落实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新进城农民工为重点,加强就业免费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对农民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细化各类鼓励扶持政策,支持杨凌、武功、眉县、澄城、白河、西乡等开展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法律援助,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

(三)扩大农民工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

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使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法

— 15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制化、规范化。(www.61k.com)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合理确定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鼓励农民工及早在城镇参保并连续参保,实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的可持续筹资机制。理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衔接,保证已进入城镇社会保障系统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个人账户的可转移性和便捷性。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四)改善农民工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根据常住人口合理配置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疾病预防控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医疗救助。强化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职业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监测、疫情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五)拓宽农民工住房保障渠道

推进进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保障性住房,使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型住房、租赁补贴等惠及农民工。鼓励城市政府根据自身财力和常住人口需要,有效扩大保障房供给规模、优化供给结构。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集中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可在符合规定标准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 16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体宿舍。[www.61k.com]城乡结合部可探索建设公租房,面向农民工出租,各级政府要科学规划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章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一)建立政府、企业、个人成本分担机制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性质,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要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和发展能力。

(二)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

省级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安排和配套政策,加大对吸纳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市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市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市县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城市和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出台落户标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承担相应财政支出。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参与机制

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级党代会、人大、

— 17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政协中农民工代表的比例,积极吸纳农民工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民工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www.61k.com]营造农民工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建设和管理的氛围。加强对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人文关怀,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 18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四篇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依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各地区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构建“一核两轴两带三走廊四极”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www.61k.com]

第十章 合理引导城镇体系发展

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增强大西安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中间层级城市数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产业集聚、城镇错落、田园相间、生态宜居的城镇群。

(一)提升大西安国际化水平

加快以西咸新区为龙头的大西安建设步伐,着力推进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建设,构建新欧亚大陆桥快速干道,建设成为通江达海、陆空联运、无缝衔接的立体化交通枢纽。西咸新区要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现代田园都市建设理念,打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充分发挥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等重点板块示范作用,完善市政、轨道交通等设施,强化国际社区、学校、医院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咸阳高新区、现代纺织工业园和彬长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国际

— 19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化,提升城市综合实力。[www.61k.com)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完善阎良、临潼、户县、兴平、泾阳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集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副中心城市,培育大西安都市圈。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850平方公里,都市区人口1280万人。

(二)做大做强中等城市

不断完善“一市一策”政策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速要素聚集,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宝鸡、渭南城市规模扩张,增强聚集辐射功能,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支持榆林建设鄂尔多斯盆地中心城市,汉中建设突出蜀汉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0万人口以上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加快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支持杨凌打造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

专栏1 大中型城市建设

宝鸡市。重点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建成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铜川市。调整北市区用地布局,加快建设铜川新区,加快建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黄堡现代建材工业园,开辟绿色工业走廊,构建“一心两翼、三带八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渭南市。积极推进华县撤县设区、两组团(华州组团和卤阳湖组团)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建设成为秦晋豫黄河三角区区域中心城市。

延安市。按照“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方针,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拉大城市骨架,构建— 20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一心三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中心城市。(www.61k.com]

榆林市。以建设陕甘宁蒙晋毗邻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横山撤县设区和榆横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城区生产功能转移,构建“一城(主城区)五区(高新区、芹河新区、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东沙新区)”的大榆林城市框架。

汉中市。改善和优化褒河、柳林、周家坪城市组团发展,形成中心板块与外围组团相互促进、与沿汉江7个串珠式城镇带相互协调的百万人口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安康市。加快建设月河川道城镇带,构筑“一核(中心城区)三极(恒口、石泉和汉阴)、串珠相连”的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商洛市。重点推进商州-丹凤一体化进程,加快商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南秦河休闲居住组团建设,构筑“一体两翼”城镇化格局。

杨凌示范区。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集聚人口和产业,打造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

(三)推进县域城镇化

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支持神府、定靖、彬长、韩城、汉中盆地和月河谷地等区域,进一步合理配置城镇资源,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合理集聚,加快培育新的区域中心城市。推动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城加快发展,形成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的功能区。选择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43个县,统筹规划县域工业园区,加快推进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

专栏2 县城发展规模

人口规模数量

(万人) (个)

>20 13 靖边、城固、勉县

蓝田、周至、礼泉、泾阳、乾县、武功、眉县、扶风、陇县、华县、

10~20

5~10 27 24 澄城、合阳、定边、府谷、延川、洛川、子长、吴起、南郑、略阳、洋县、西乡、汉阴、石泉、旬阳、洛南、丹凤 长武、旬邑、淳化、永寿、潼关、白水、米脂、清涧、子洲、志丹、县 城 高陵、户县、三原、兴平、彬县、凤翔、岐山、蒲城、大荔、横山、

— 21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安塞、延长、宜川、富县、甘泉、镇巴、宁强、紫阳、平利、岚皋、

商南、柞水、镇安、山阳

<5 13 凤县、太白、麟游、千阳、宜君、黄龙、佳县、吴堡、留坝、佛坪、

白河、宁陕、镇坪 (四)推进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以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和城市社区为目标,稳步推进35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建成县域副中心,吸引更多人口定居。[www.61k.com]加快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保持古风古韵,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成为文化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实施“社区化新农村建设工程”,科学推进中心村整合,打造农民幸福家园,到2015年建成1000个左右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2020年30%的农村社区化,居住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5%。

(五)抓好十二个城乡一体化城镇带建设

依托陇海铁路、西包铁路和连霍高速、包茂高速、京昆高速、福银高速、沪陕高速、十天高速等交通干线,进一步提升沿线节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强化互动联动,推动一体化发展,发挥轴带聚集功能,推进宝鸡-杨凌-兴平、黄陵-延安-安塞、汉中盆地等12个城镇带建设。 专栏3 12个城镇带

1.西安-咸阳都市圈

核心区。包括西安市和咸阳主城区、西咸新区。发挥科技、产业、人才、区位等综合优势,依托国家和省级开发区,构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

辐射区。包括铜川市区、三原、泾阳、富平、临渭区、柞水县、镇安县等,通过实施西铜一体化、西渭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采用大城市带动大郊区的城镇化模式,建设中心城市与卫星镇相融合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2、宝鸡-杨凌-兴平城镇带。包括宝鸡市区、蔡家坡、常兴、绛帐、杨凌、武功、兴平等,采用工业化带动模式,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打造“中国钛谷”、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 22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3、渭南-潼关城镇带。[www.61k.com]包括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等,采取产业驱动、园区带动的模式,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有色冶金、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打造“中国钼都”。

4、黄陵-延安-安塞城镇带。包括黄陵县、洛川县、富县、甘泉县、宝塔区、安塞县等,重点发展能源化工、红色旅游、苹果三大产业,加快城乡统筹改革步伐,构建以延安为中心,沿线各县城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

5、绥德-榆林-神木-府谷城镇带。包括榆林市绥德县、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等,采取园区带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大漠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

6、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城镇带。包括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榆阳区等,采取园区带动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动煤化工、电力、新能源、现代农业发展,建设陕北长城沿线城镇带。

7、商州-丹凤-商南城镇带。包括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等,依托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形成以商洛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一体两翼”城市体系,以商丹谷地为主体带状组团的空间格局。

8、汉中盆地城镇带。包括宁强县、勉县、南郑县、汉台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等,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数控机床、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推进“一江两岸”延伸发展,建成秦巴山片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陕甘川毗邻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9、月河川道城镇带。包括石泉县、汉阴县、汉滨区等,采取园区带动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和生态旅游,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和移民新区集聚。

10、福银高速沿线城镇带。包括礼泉县、乾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等,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渭北能源接续区,促进人口向重点镇和产业园区集中。

11、西禹高速沿线城镇带。包括蒲城县、大荔县、澄城县、合阳县、韩城市等,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文化旅游,通过统筹城乡和园区带动,推进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

12、关中西部特色城镇群。包括扶风县、岐山县、凤翔县、千阳县、陇县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等,采用现代农业支撑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县城、重点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三位一体”的城镇带。

第十一章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以西安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水运、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不同运输方式衔接,增强城镇化的支撑能力。

(一)铁路

— 23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以客运专线、快速铁路、城际铁路为重点,提高路网密度,完善路网结构,扩大运输能力。(www.61k.com)加快西安-成都、西安-太原客运专线建设步伐,推进西安-武汉、西安-包头、西安-重庆、西安-银川快速铁路,以及关中城镇群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到2020年基本形成内连外达的快速铁路体系。

(二)公路

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城际快速通道、旅游公路建设,提高区域内路网通达能力。加快省境内高速公路拥堵路段、瓶颈路段的扩能改造,加快西咸北环线、延安-延川、沿黄公路等路段建设力度,加快绥德-延川、旬邑-陕甘界、平利-镇坪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构建“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综合考虑交通需求,结合城市规划,推进国省干线城市和县城过境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完善桥涵配套,加强危桥改造,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

(三)机场

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门户枢纽建设,加大国内国际航线开通力度,形成干支衔接、功能完善的航空网络格局,进一步增强机场的枢纽辐射能力。建成延安、汉中和安康新机场,实施榆林机场改扩建,推进府谷、定边、宝鸡和商洛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加快蓝田、华山、延川乾坤湾、神木等通用机场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通用航空。

(四)内河水运

— 24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以汉江、黄河等水运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安康至白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加快推进安康至洋县航道改造,提升航道通行能力。(www.61k.com)加强洋县、安康、紫阳等主要港口建设,加快沿江沿河小型码头和库区湖泊等封闭水域旅游码头、渡口等建设,改善群众出行及旅游发展条件。

(五)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

围绕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加快西咸、宝鸡、榆林、汉中、延安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改善路网结构,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和公路客运站场(点)建设,完善城乡公路客运站场布局和服务功能。

— 25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建成人文和谐、生态宜居、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www.61k.com)

第十二章 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

强化产城融合,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劳动力吸纳能力,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互动发展。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人为本,构建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三类功能区的定位,发展符合城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新产品开发,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机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大城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制造业、资源性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制造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大招商引— 26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www.61k.com) 专栏4 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主要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关中地区、榆林北部地区和延安市、汉中市、安康市的三个区块4个县(区),总面积4147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2%。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六市一区范围内的部分地区,面积1723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4%。依托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和渭北工业区,西咸新区五大板块,宝鸡、咸阳、渭南高新区,杨凌示范区和铜川新区等,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市北六县及延安市宝塔区、甘泉县的部分地区,面积16808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2%。依托延安经开区,榆林高新区,榆神、榆横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能源(精细)化工、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文化旅游、设施农业等产业。

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市汉台区和城固县、安康市汉滨区、商洛市商州区和丹凤县的部分地区,面积742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依托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三大循环经济聚集区,重点发展航空制造、数控机床、新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等产业。

(二)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创业就业

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加快“零门槛”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创业投资成本,激发创业活力。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政策性金融服务等手段,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鼓励自办、领办经营实体,带动身边劳动力就业。强化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养老、信息、培训、咨询、家政、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构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集约化立体城镇,促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能力强的产业-社区型城市发展,实现劳动力及其家属就业创业与生活居住相配套。

— 27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三)提升城市创新创造能力

发挥西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力推动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www.61k.com]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协同创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创新公共平台和风险投资机构,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在重点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加快提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第十三章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保护文化、创新体制的原则,科学施策,适度超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推动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

促进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入园入区,推进生产生活循环化、便捷化和节约集约清洁发展。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地热能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实施治污降霾和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做好细颗粒物(PM2.5)监测工作,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城市社— 28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区公园、湖池湿地、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www.61k.com)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三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启动秦岭国家中央森林公园建设,加强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加强渭河、汉江、丹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千里绿色走廊、千里绿色江河。

专栏5 绿色城市建设重点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积极培育壮大能耗少、效益高的绿色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高、调轻、调优”。按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全面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承载压力。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打造便捷换乘的“公交优先”城市。认真落实《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

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城市生态网络,塑造自由、生态的滨水景观。实施清洁空气工程,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治理地表水、地下水,实现水质、水量双保障。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治理。

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在保障城市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前提下,大力推广电力、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等优质清洁能源,逐步削减煤炭的使用量,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绿色的城市能源支撑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光纤到户,继续推进关中无线城市群建设,加大热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持续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实验网建设。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推行一

— 29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网通、一站通、一卡通、一张图,构建智慧城市支撑服务体系。[www.61k.com]推进大西安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无线宽带和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引领全省智能城市发展,推进宝鸡、渭南、延安、杨凌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市县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专栏6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一网通”。依托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构建的横向覆盖各级政务部门,纵向通达省、市、县、街道(乡镇)、村,提供统一的互联网安全接入,以有线、无线接入方式,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业务网络支撑,为全省人民提供信息化服务的统一的政务网络。

“一站通”。整合政务部门办事资源、公共企事业单位便民服务资源,建设网上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一站办事”窗口,推行集中受理、分工负责、分类办理、集中交付的“一站式”工作模式。

“一卡通”。发行社会公共服务卡,以居民健康卡应用先行,逐步覆盖财政、人口、民政部门相关业务,实现与社会保障卡本地互联互通。

“一张图”。以四大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逐步整合全省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

建成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分布式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社会公众需要的地理信息资源,

数据发布、共享、交换、服务网络体系,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空间信息资源服务。

“一个库”。建设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客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数据共享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省级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社保、智慧照明、智能家居、数字管线、文化信息资源。

省市共建智慧应用项目。智慧信用、智能安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房产。 市级智慧应用项目。智慧城管、城市一卡通、智慧门户、智慧社区、城市应急、智慧治安、智慧旅游。

人文城市建设。充分尊重和利用城市不同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遗址资源,营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在旧城改造中重视传统建筑风貌、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形态保护。注重城市新区与旧城区有机协调,突出— 30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文化景观风貌,彰显“古今共鸣、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特质。[www.61k.com]突出地域特色,关中地区城镇群要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建成历史文化田园景观区。陕北地区要依托黄土文化、红色文化与大漠文化,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革命圣地、能源新都和塞上绿洲。陕南地区要突出汉水文化和秦巴风情,建成山水园林城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民俗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文氛围。

专栏7 人文城市建设重点

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推进秦始皇陵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汉阳陵遗址、秦咸阳城遗址、雍城遗址、五陵塬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做好榆林城墙等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完成秦雍城遗址、丰镐遗址、周公庙遗址等15处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程,加快推进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陕南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剧院等设施,发展中小城市影院,实施一批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建设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汉长安城大遗址景区、西咸新区国际文教园、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景区、黄帝文化产业园、统万城文化景区、铜川药王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景区、商於古道、欢乐东方文化城等,围绕华夏历史文明展示,形成集文化、科教、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产业园区。

休闲设施。建设城市休闲公园、文化休闲街区、环城市休憩带。

公共设施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体育场等要向社会免费开放。

(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多元化、多方式城市交通综合配套,提升公交走廊、轨道交通、自行车道、景观步行道综合能力,加快建设公交换乘场站,

— 31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实现居民出行 “零换乘”,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www.61k.com]发展宜人舒适的自行车道、景观步行道等慢行交通系统。

构建市政公用设施系统。加快推进引汉济渭、黄河引水、南沟门、月河补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构筑城市供排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增强供电保障能力,推进气化陕西工程,发展热电联产,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增强供热保障能力。落实《陕西省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开展城市综合管廊试点,推动地下管网建设共建共享。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垃圾处理城镇全覆盖,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加大防洪、抗震、消防、人防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学校标准化和教育信息化水平,规划建设居民社区文化站(室)、体育健身场地等设施,扩大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加快构建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健康服务网络,完善便民超市、平价菜店、家庭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

第十四章 加强住房体系建设

按照“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总体思路,全面建立政府保障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 32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一)完善住房供应体系。[www.61k.com)完善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各城市要科学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确保住房用地稳定供应,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机制,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赁并重,提供保障性住房,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满足市场多样化住房需求。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在抑制投机投资需求的同时,支持合理自住需求,不断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二)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建设稳定投入机制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全面推行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管理,逐步推行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的并轨管理,优先保障棚户区居民住房需求。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政策和监管程序,降低保障性住房准入门槛,将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进城落户居民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实现23%的保障面。建立柔性退出机制,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 33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十五章 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网络化,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www.61k.com)

(一)加强规划管理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完善城市规划前期研究、规划编制、衔接协调、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审查审批、实施管理、评估修编等工作程序。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坚持“三控制、三增加”原则3,合理划定城市“三区四线”,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集中统一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区及其边缘地带的各类开发区以及大学城、科技园、度假区等建设。推动市县层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规划等“多规融合”。 进一步开放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加强规划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强化规划管控,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管控技术支撑,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省政府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严格责任追究。

3三控制,三增加:即控制土地一级市场、控制插建超高层建筑、控制商品房投放总量,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 34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专栏8 城市“三区四线”规划管理

禁建区。(www.61k.com]基本农田、行洪河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地质公园核心区等,禁止城市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限建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地下水保护区、文物地下埋藏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限制城市建设开发活动。

适建区。在已经划定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合理安排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合理确定开发时序、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绿 线。划定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明确不同类型用地界限,规定绿地率控制指标和绿化用地界限具体坐标。

蓝 线。划定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控制线,明确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和控制的主要地表水体,规定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

紫 线。划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建筑的地域界控制线。

黄 线。划定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线,明确用地位置、用地范围和控制指标。

(二)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加快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网格化为重点,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机制,及时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强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整治和管理。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城市建设的灾害设防标准,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体系。

— 35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三)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强化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和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www.61k.com]严格执行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建筑市场各类主体的资质资格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加大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切实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坚决打击建筑工程招投标、分包转包、材料采购、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建筑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制度,强化建筑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强优秀建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节约社会资源。

— 36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六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www.61k.com]

第十六章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延安城乡统筹为示范,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要素保障体系、产业对接体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统筹城乡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的制度。全面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和产权交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配置效率,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享比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开发“信贷+保险”的金融服务新产品,构建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 37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二)科学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古村特色村、整治空心村和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达到环境整洁、村貌美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的目的。[www.61k.com)依据产业规模、产业特性和交通区位、生态环境条件,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和新农村社区规划,研究制定农村建房管理办法,科学确定每个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和宅基地建设范围,促进社区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高效集约。推进社区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完善建设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项目和园区,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

第十七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

严格耕地保护,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强机械装备水平,强化产业链整合,健全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把粮食安全作为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依托产粮大县,发挥杨凌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五区十八基地”农产品主产区。— 38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田间基础设施、良种选育、土壤改良、整理复垦和地力培肥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1966万亩高标准农田,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www.61k.com)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补助力度,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创造条件推进粮食规模经营,提高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专栏9 农产品五区十八基地

关中平原。重点建设以优质强筋、中筋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型为主的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以精细菜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渭北台塬。重点建设以苹果为主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发展农果牧循环农业,以豆类、玉米为主的杂粮生产基地,以牛、羊为主的奶畜产品产业基地,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生猪产业基地。

汉中盆地。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双低”油菜产业基地,瘦肉型猪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基地。

陕北高原。重点建设以红枣、马铃薯、小米、豆类为主的优质杂粮干果生产基地,春玉米生产基地,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大漠蔬菜生产基地,肉羊、绒山羊产业基地。

秦巴山地。重点建设以天麻、杜仲、丹参、黄姜、绞股蓝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以核桃、板栗、魔芋、食用菌、蚕桑等为主的林特产品产业基地,以及优质茶叶产业基地。

(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继续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企业、资本、技术向园区集中,推进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品规模,支持太白、杨陵等30个县区发展设施蔬菜,陕南发展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全省粮油、果品、蔬菜、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建设30-5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39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农民队伍,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www.61k.com]

(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强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等农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推广“大荔模式”,构建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信息服务、气象服务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 40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七篇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制度创新,尊重市场规律,鼓励先行先试,探索发展模式,统筹推进人口、土地、财税、金融、住房、生态、行政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www.61k.com]

第十八章 改革人口管理制度

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一)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

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管理上的公共服务,使户口登记真实反映居民的个人身份、家庭关系、常住地址及变动等。全面推行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使长期在城市工作并连续居住、参加社会保险的流动人口公平公正有序落户。

(二)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

完善人口信息平台建设,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创造条件。推动各地完善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登记,加快实现信息共享,到2020年,在全省实行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 41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编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满足常住人口在劳动就业、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公共服务的需求。(www.61k.com)

第十九章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一)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抓紧修订我省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区片综合地价标准,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探索农民参与土地资本化进程,建立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民集体共同开发、合作共赢的机制,允许农民以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严格征地程序,进一步约束和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强化对被征地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保障。按照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分配比例的原则,综合考虑土地的财产价值、就业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多元补偿安置机制,切实做到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集体建设用地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立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推进符合条件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出让、出租、联营、作价入股等方式进入土地市场交易。

— 42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三)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鼓励各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居民点撤并和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引导村民逐步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建房,对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居住且不再申请宅基地的村民,市县政府可给予合理补偿,所需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www.61k.com]

(四)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建立城乡绿色发展的用地供应控制指标体系与制度,有效控制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卫星城、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加大旧城改造、“空心村”治理力度,科学开发利用乡镇、学校、村庄撤并后闲置土地,盘活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推动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在市域范围内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试点工作,切实做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

第二十章 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和融资机制

(一)建立城镇化财税合理分担机制

— 43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转移人口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我省新型城镇化财政体制,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理顺省、市、县公共服务职责和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分担机制,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补贴办法。(www.61k.com]统筹安排城镇化各类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城镇道路、供水、供热、绿化、环卫等设施建设。省级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要考虑常住人口因素,积极向基层政府转移财力。

(二)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

规范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平台,通过划拨、股权收购等方式,将土地、政府优质资产等注入投融资平台,增强投融资平台实力。采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采取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发行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探索利用保险资金等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专项支持政策,运用市场化原则,引导开发性金融机构与民间资金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鼓励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服务设施建设运营。

第二十一章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一)建立国土空间保护制度

— 44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加快完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开发管控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政策。(www.61k.com]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聚集更多人口和生产要素,建设绿色低碳生产体系和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限制开发区域要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将超载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化地区,建成安全高效粮食主产区和生态产品供给区。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实现环境污染“零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原则,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制定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范围,积极推进地区间横向援助试点工作。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节能量、水权交易试点。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三)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破坏、环境损

— 45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害赔偿制度。(www.61k.com)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生产总值考核。

第二十二章 推进行政区划管理创新

(一)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选择部分产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突出、人口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县,启动省直管县试点工作,深化省内计划单列试点,在财政体制、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赋予更多发展权限,减少行政层级,理顺条块关系,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实力。

(二)加快行政区划调整

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撤县设区,合理调整镇村规模,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建设县域副中心城市,重点支持陕南地区人口较少、自然条件较差的乡镇合并。

(三)建立城镇化区域合作机制

按照经济发展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原则,理顺西咸新区和西安、咸阳合作体制,积极推动西咸一体化和西渭、西铜同城化,支持宝鸡向东承接大西安辐射,建成关天副中心城市,推动关中产业、城乡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发展。支持陕南三市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推动陕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与呼包银榆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互动发展。支持韩城、神木、商南等省际门户县城加强与周— 46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边城市合作,主动融入周边经济圈。[www.61k.com)

— 47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八篇 规划实施

第二十三章 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城镇化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制度设计,统筹政策研究和制定,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www.61k.com)省发展改革委要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开展试点示范,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全面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措施。

第二十四章 推进国际国内合作

利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友好城市关系、城市圆桌会议等合作平台,围绕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融资等领域,巩固与欧美、东亚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与丝绸之路沿线、东南亚城市间合作交流,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周边城市间合作交流方式,学习借鉴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企业、社团和民众多方参与,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建立省内城镇化协商推进机制,按照区位最优原则,打破行政区划,联合招商引资,合建产业园区,合理分担税收等收益,引导城镇群产业向开发区、产业园区(基地)集中。

— 48 —

陕西全省最新规划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二十五章 开展试点示范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选择部分市县和建制镇积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www.61k.com]研究制定《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选择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聚集能力较强的部分市县开展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在多规融合、土地流转、投融资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推广示范。

第二十六章 健全完善监测考核体系

加强城镇化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统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根据各市(区)不同城镇化基础条件、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进行分类考核。

— 49 —

三 : 推小型SUV/轿车/MPV 昌河新车规划曝光

  [61阅读 新闻]  日前,我们从昌河汽车官方了解到,昌河未来将利用北汽的资源和技术推出多款新车型。

61阅读

  昌河福瑞达M50于28日上市,该车其实是北汽收购昌河后,北汽技术导入昌河的一个开始。这款车之后据了解,昌河未来还会有小型SUV、轿车以及MPV将推出。目前这些新车的详细情况还不了解,但从北汽拥有的资源来看,不排除是将绅宝品牌的一些技术共享给昌河。

  今年7月18日,昌河汽车景德镇新基地奠基,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40亿元,第一期工程计划在2015年底竣工投产,随着逐步扩建,到2017年底,工厂可以实现年产30万辆乘用车、30万台发动机;到2018年底,再新增年产15万辆整车生产线。届时,基地产品将全面覆盖交叉型乘用车,小型、紧凑型至中型轿车,SUV、MPV、新能源汽车等级别。随着新产品的推出,我们期待昌河能够重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编译/61阅读 王寅)

  更多阅读:

  完成昌河收购 北汽打开资本合作大门
  

  售4.89-5.19万 昌河福瑞达M50正式上市
  

四 : 推七座SUV/小型车 昌河新车规划曝光

  [61阅读 新闻]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昌河汽车未来计划推出一款全新七座SUV,内部代号为F41S,另有一款小型车也在研发当中,内部代号为F4B。

昌河汽车 昌河Q35 2016款 1.5L 手动炫智版

  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北汽昌河九江工厂整体规划产能为30万辆/年,发动机60万台。目前已完成一期产能目标汽车10万辆,包括昌河铃木利亚纳A6、昌河M70、福瑞达系列等车型;发动机15万台,主要有1.2L和1.4L VVT自然吸气发动机,及正在研发中的N100/N130发动机。

61阅读

『上图为F41S;下图为F4B』

61阅读

  该工厂未来还将推出一款全新七座SUV,预计定位于中型SUV,车身长度达4.72米,轴距为2.8米。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1.8L发动机。而另一款小型车也在研发当中,新车将延续北斗星规整的厢式外观造型,车内空间更宽敞,车身长度达到3.924米,轴距为2.51米。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由铃木技术支持的1.4L发动机。

  此外,北汽昌河N系列直喷增压发动机项目于2015年1月启动,由昌河汽车与英国里卡多公司联合设计开发。在研的直喷增压发动机N100和N130样机(预计为1.0T和1.3T发动机)均已成功点火,未来将尽快实现N系列发动机样机向产品的转换。(编译/61阅读 张晓丹)

五 : 河北省物流规划

《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2006年3月16日省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www.61k.com)现代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新兴复合型产业,已成为继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能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环境。

1.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资源的全球性流动,为标准化物流服务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迅速普及,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进一步完善,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良机。适应消费多样化、流通高效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加速向优质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工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加快。

2. 竞争环境变化推动国内物流业迅速崛起。随着加入WTO后分销服务和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促使国内企业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整合有效资源,积极应对挑战。国内各省市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纷纷将其作为获取第三利润、增强区域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应政策,现代物流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主导产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开始通过分离物流服务等形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服务性产业,现代物流业既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又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省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日趋活跃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钢铁、医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的逐步巩固,为现代物流业壮大成为我省的主导产业创造了条件。同时,独特的区位条件便于我省现代物流业在立足内需的基础上加速与京津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物流需求实现有效对接。

(二)基础条件。

1.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十五”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5年,我省经济总量达到1011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标志着全省经济建设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不仅为“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物流相关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和批发零售等各个行业快速增长,物流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05年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70亿元,完成货运总量9.15亿吨,货物周转量 4939.6亿吨公里,物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2.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交通运输设施是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建设,我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场和货运枢纽等设施有了较大改善,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铁路密度和货物周转量居全国之首,拥有各种生产性泊位69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88亿吨,石油、天然气管道延展长度超过2000公里,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国有铁路和公路主干线为骨干,兼有地方铁路、水运、管道和航空运输方式,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我省将以建立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协调发展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和效率。到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500公里,为我省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3.信息网络的应用普及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省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基础地理、市场信息、科技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河北电子商务网”、“河北物流网”等一些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建成开通。到2005年底,全省程控电话机总容量达到430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52.8%,互联网用户达到311万户。物流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4.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培育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物流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到2005年底,全省入统物流企业1478个,其中运输和配送企业1088个,仓储企业390个。通过改组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国外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发展了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作,努力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加快改组改造,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物流的服务功能有所增强,物流技术装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技术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5.进一步扩大开放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和内地与港澳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现代物流业等为重点的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外商投资的新热点。随着环渤海地区崛起、京津冀都市圈形成尤其是曹妃甸战略增长极的培育,冀津签署“快速转关备忘录”,两地实现“大通关”。黄骅港口岸正式开放,曹妃甸港区临时开放,石家庄内陆港、邯郸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站实现与天津港口岸直通式监管,我省现代物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显著的比较优势。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总的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1.发展现代物流的观念滞后。现代物流理念尚未普及,对现代物流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思想。一些作为需求方的制造和商贸企业,受“大而全”、“小而全”和“肥水不外流”思想束缚,认识不到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致使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作为供给方的物流企业“小、散、差、弱”问题严重,经营模

河北物流网 河北省物流规划

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www.61k.com)许多生产企业仍比较关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价格策略,很少关注物流方式的合理性和调整物流组织方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体制和机制制约。物流的组织和布局不尽合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极大地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一体化运作,阻碍着物流产业的社会化进程,导致物流产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很多政策措施尚未落到实处。一些地方不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物流市场的培育,忽视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甚至出现了不顾实际需求盲目发展的倾向。

3.有效物流需求不足。许多企业不重视供应链管理,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自营物流方式基本为仓库加车队,物流效率处于低水平、高消耗状态,限制和延缓了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需求。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通畅,物流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困难。

4.物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我省虽然各种运输方式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相互之间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发展缓慢,多式联运网络尚未形成。多数物流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使用等尚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自动识别、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起步。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采购及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工商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并举,整合现有资源,加快体制创新,推进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进程,重点培育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建设三十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逐步形成“立足内需、融合京津、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发展原则。

1.整合现有存量,积极扩大增量。在积极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按照“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围绕重大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城市、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生产基地规划新建一批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发挥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扶持力度,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统一技术标准,促进物流的市场化和资源利用的社会化。

3.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发展重点。本着“统筹规划、适当超前、分期实施”的方针,做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项目类别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防止盲目攀比和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培育精品,树立品牌。

4.服务主导产业,主动融合京津。现代物流业要为钢铁、医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建筑、食品、纺织、信息技术、旅游等其他主导产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促进其加速壮大,共同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区域产业格局的主骨架,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京津巨大的物流需求和最直接的消费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实现互补共赢。

(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全省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全社会物流成本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降到17%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基本建成功能完善、便捷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5个以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物流品牌,基本建成十大物流园区和三十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现代物流业成为全省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

着力构建“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配送)项目”等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重点建设五大物流枢纽城市、十大物流园区和三十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物流覆盖区域内有突出经济地位和综合优势、物流交换量大、物流企业集中的中心城市,它是物流活动高度密集的区域,也是物流发展的重要节点。物流园区是指有多家物流企业和相关单位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强集散、广辐射等特点,在全省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节点。专业物流(配送)项目是指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和大型商品集散地等进行建设布局,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或物流项目。

(一)五大物流枢纽城市。依据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条件,以港口带动、产业推动、消费拉动、交通枢纽联动等模式,重点建设石家庄、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等五个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规模较大、市场发育良好的物流枢纽城市,努力建成全国二级、三级物流节点城市。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1.石家庄物流枢纽。石家庄市为全省政治科教文化中心,全省重点建设的首善之区,中心城市人口规模207.6万人,2010年将达250万人;是全国二级铁路枢纽和京津冀三大铁路编组站之一,铁路货运量居全国第三位,公路客货运量居华北第三位,是全国2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城市工业以医药、纺织、食品主导型加工制造业为主,是辐射华北南部、影响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商品市场成交额居全国前十位。

依托石家庄市交通便利、人才集中、产业发达等比较优势,发挥其商贸经济发达,各类商品市场数量多、规模大、辐射面广的作用,围绕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医药、电子信息和通信装备、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现代商贸等物流需求易于释放的产业,以培育第三方物流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优惠政策为支撑,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和商业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物流、中储物流、航空物流、再生资源回收利

河北物流网 河北省物流规划

用物流等六大物流中心,增强现代物流业辐射能力,扩大现代物流业发展规模,构筑起适应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需求的国际物流体系和多样化服务的市域配送体系,增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辐射功能。(www.61k.com]

功能定位:华北重要商埠和陆路交通枢纽,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全国二级物流节点城市。

2.唐山物流枢纽。唐山市是钢铁、建材、能源、化工和机械主导型重化工业城市,建成区人口规模138万人,2010年将达185万人。曹妃甸深水大港的建设,标志着唐山市即将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国际性能源原材料运输枢纽港,承担起能源原材料海路运输的主通道和战略物资中转物流中心的职能。

发挥唐山市冶金、化工、建材、煤炭、陶瓷、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曹妃甸港区和京唐港区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整合现有运输资源,优化运输企业结构,完善面向企业生产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功能,发展外向型物流产业,建成我省物流资源由内陆发展型向陆港结合的外向型转变的重要通道;依托唐山作为东北与京津市场中转站的区位优势,完善配送、加工、包装、展示等服务功能;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积极参与全国及国际物流分工,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矿石、原油、建材和能源物流区,影响和带动腹地战略物资流通的中转配送中心。

功能定位:以进口矿石、进口原油、钢铁、建材、煤炭、液化天然气(LNG)等大宗商品为主要品种的国际性能源原材料集疏枢纽港,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努力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全国二级物流节点城市。

3.廊坊物流枢纽。廊坊市是依托京津两特大城市发展起来的中等卫星城市,在承接京津两市城镇功能疏散和产业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区人口35.7万人,2010年将达80万人。

发挥毗邻京津、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和成本竞争优势,依托现代商贸、城郊型农业、旅游业、补充配套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以京津为主要目标市场、与京津国际化物流体系相互补充的现代物流业,形成进出京津市场货物的中转枢纽,除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外,进一步完善京津往来货物的集散、进出口货物分流等功能。

功能定位:面向京津、连接国内外、国际物流资源进出京津市场的重要物流节点,努力建成地区性物流中心和全国三级物流节点城市。

4.邯郸物流枢纽。邯郸市为连接晋冀鲁豫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著名的钢铁、纺织基地,主城区人口87万人,2010年将达到110万人。 发挥区位、交通网络和产业优势,依托冶金、纺织、能源、建材、农产品、食品加工和现代商贸等产业基础,建成北方重要的工业品物流中心,使之成为晋冀鲁豫四省货物集散枢纽,为永年标准件生产基地、邯郸纺织品基地、馆陶金凤禽蛋基地及周边省市货物中转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等全程物流服务。

功能定位:立足晋冀鲁豫、辐射全国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建成地区性物流中心和全国三级物流节点城市。

5.张家口物流枢纽。张家口市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我省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区人口规模86万人,2010年将达100万人。

依托地处京冀晋蒙交界的区位优势,挖掘中俄、中蒙贸易的重要通道和物资集散的潜力,借助于“黄金岛”区域综合开发,围绕装备制造、特色农业、食品加工、能源原材料以及旅游业,发挥连接东部经济带与中西部资源主产区重要纽带的作用,大力发展面向京津冀晋蒙、畅通国际贸易的现代物流业。

功能定位:连接三北、面向蒙俄市场的重要物流节点。

(二)十大物流园区。根据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本着整合存量资源、拓展增量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防止重复建设和避免盲目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十个以仓储、运输、配送为主的现代化、开放式和多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和物流网络。

1.全省邮政物流园区。依托邮政现有的实物运递网、信息网和金融网三网合一的独特优势、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以仓储管理、物流运输、区域配送等功能性物流服务为基础,以一体化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物流解决方案设计及各种增值服务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打造我省现代物流业品牌。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商贸市场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合理、定位准确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形成多点分布、连锁经营的大型综合性第三方物流网络和虚拟物流园区。发挥邮政行业的特点和优势,加快与其他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项目的衔接与融合,为其提供精益物流服务。

2.全省交通物流园区。依托覆盖全省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优势,系统整合全省交通系统的各种物流资源,重点建设石家庄和沧州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站、唐山港物流、秦皇岛物流、邯郸物流、承德物流、白沟物流、邢台物流、廊坊物流、张家口物流、衡水货运站和保定货运站等一批物流节点项目,提高信息化水平,争取培育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品牌,形成多点分布、连锁化经营的大型综合性第三方物流网络和虚拟物流园区。

3.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依托石家庄市医药、纺织服装、电子、商贸等优势产业,建成集报关、报验、订舱、集疏港、订货、储运、包装、配送、信息等多功能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发挥石家庄内陆港的直通口岸功能,形成国际采购中心、分销中心、集装箱集散中心。以石家庄内陆港口岸为依托,重点培育石家庄四诚物流、石家庄四药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努力形成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4.石家庄航空物流园区。依托石家庄机场交通便利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优势,抓住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分流京津航空货运的机遇,进一步提升石家庄市“华北重要商埠”的集散作用,积极发挥首都机场备用机场职能,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物流效率,提供运输、仓储、配载、包装、分拣、配送、报关、订舱、保险等多种形式的航空物流服务,努力建成“大通关”式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和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之一。

5.唐山港能源原材料物流园区。依托曹妃甸港区和京唐港区进一步开放开发,建设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出口集散枢纽。在京唐港区重点建设钢铁物流、配煤物流和仓储物流等项目。依托曹妃甸港区将形成的年储运铁矿石3000万吨、原油2500万吨、煤炭超亿吨的物流能力,建设一批大型第三方物流项目。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集疏港能力和效率。

河北物流网 河北省物流规划

6.唐山综合物流园区。[www.61k.com)发挥唐山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势,依托钢材、水泥、陶瓷和机械电子等优势行业,整合现有货运站场和交易市场,重点开展货物集散及交易、货运配载、储运与配送、流通加工与增值、集装箱装卸和信息服务等业务,形成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货物集散枢纽和综合物流园区。

7.廊坊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依托环京津一线和“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区等优势,面向京津和当地的物流服务需求,在廊坊开发区建设集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发挥广宇物流、绿龙配送等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仓储、运输和货代等各种物流要素向物流园区集中,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园开展物流配送业务,促进廊坊成为京津冀地区性物流中心。

8.黄骅港国际物流园区。以朔黄铁路复线和杂货码头建设为契机,发挥黄骅港致远国际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和河北省物产集团等物流企业的积极性,依托黄骅港集疏功能,以煤炭、杂货、矿石、液体化工、钢材等为主要品种,完善园区的各种物流功能,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为黄骅港将形成年储运矿石3000万吨、钢材500万吨和液体化学品90万吨以上能力提供物流支撑,建设综合性国际物流园区,形成港口货物集疏中心,服务于朔黄铁路沿线和广大腹地。

9.邯郸综合物流园区。以邯郸国际集装箱中转站为基础,建设邯郸国际物流、邯郸钢铁物流、高新区工业物流和成安农产品物流等四大物流节点,提供进出口货物报关、报验、仓储、配送、集装箱堆存、信息等专业物流服务,建成管理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10.秦皇岛综合物流园区。依托连接华北与东北大通道的区位优势,服务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依托秦皇岛北方综合物流中心和秦皇岛运通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储运、市场交易、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

(三)三十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

1.生产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立足于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区域产业格局的主骨架,围绕大产业、大园区、大基地和大项目,重点建设15个为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大型生产性物流项目。

(1)唐山曹妃甸能源原材料物流项目。依托曹妃甸示范区地理区位、深水大港、资源组合和产业后发等优势,以铁矿石、原油、液化天然气、煤炭等为主要品种,落实建设条件和项目业主,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年储运铁矿石 3000万吨、原油2500万吨、煤炭超亿吨物流需求的现代化物流项目。

(2)唐山港钢铁物流项目。依托钢铁产业集群和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建设,建设以钢铁原辅材料和产成品为主要品种的现代化仓储配送项目。发挥中钢集团、唐山百工和省铁矿产品市场等业主的积极性,加快项目建设。

(3)石家庄内陆港物流项目。以医药和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为服务重点,建设标准的集装箱中转站、保税监管库,开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货物存储、运输、货物代理等物流业务,发挥内陆口岸功能,构建“大通关”模式,力争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21万标箱,内贸货物年吞吐量145万吨。项目总投资 1.3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4)河北中储物流项目。发挥中储股份上市公司作用,利用河北中储物流网络优势,大力发展仓储、连锁配送、国际货代、市场、仓单质押、期货交易交割库等现代物流业务,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项目总投资2亿元。

(5)黄骅港液体化学品物流项目。依托沧化集团产业优势,增强为69万吨PVC总产能的配套服务能力,围绕液体化学品码头和液体化学品罐区建设,主要建设1座2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1个2万立方米低温乙烯罐,2个 1万立方米EDC罐,2条36公里的长输管线。项目由沧化集团与神华集团合作建设,总投资3.8亿元。

(6)邯郸钢铁物流项目。以满足邯钢集团释放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为重点,建设以钢铁原辅材料和产成品仓储、装卸、运输、配送、产品展销和信息处理等为主的大型第三方物流项目,形成多功能、综合性、强辐射的钢铁交易市场。项目总投资1.2亿元。

(7)石家庄四药自动化物流项目。依托石家庄四药药品物流需求,开展制药原辅材料采购、分拨、配送和医药成品智能化储存、出库等物流业务。在满足自身物流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开拓第三方物流业务,为石家庄“药都”建设做出贡献。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

(8)保定长城汽车物流项目。该项目位于长城汽车工业园,为长城系列汽车提供原辅材料和产成品仓储、商品车零公里运送等专业物流服务,形成长城系列产品的原材料和产成品集散地。

(9)邢台好望角国际物流项目。以邢台开发区的各类企业为服务对象,以钢铁、标准件、板材等为主要物流品种,建设具有仓储、配送、专线快运、车辆调度、安全监控等功能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项目总投资1.3亿元,总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

(10)衡水祥运工贸物流项目。依托衡水橡胶、焊管、玻璃钢、丝网和皮毛等五大全国知名生产基地的产业优势,完善货物集疏、配送、仓储、货代等物流功能,努力成为以衡水市区为中心,辅射周边地区的仓储、配送和进出口贸易集散中心。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11)肃宁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项目。依托京九和神黄铁路交汇的交通优势,着眼于产业迁移、交通发展和新的增长极的培育,大力发展以煤炭、钢铁等大宗生产资料为主要品种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12)承德四海物流配送项目。依托与中储公司的业务联盟,为当地钢铁、食品、纺织、制药及商贸流通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建立货物进出口代理、运输、包装、配货、装卸、加工、搬运、管理一体化网络。项目总投资1.98亿元,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

(13)张家口黄金岛物流项目。在宣大、京张和丹拉等高速公路之间546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域内,发挥张家口物流中心的带动作用,建设大型现代物流项目,为张家口市和黄金岛区域开发提供生产性物流服务。

(14)保定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项目。为周边地区提供化肥、农药、农地膜、农药械、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服务,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15)永清里澜城物流项目。依托保霸铁路和106国道交汇等交通优势,建设服务于当地钢木家具、板材制造和摩托车配件等产业的大型生产性物流中心项目。项目总投资1.02亿元,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河北物流网 河北省物流规划

2.生活性专业物流(配送)项目。(www.61k.com]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便民利民,围绕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区域特色经济,重点建设15个为生活服务的大型生活性物流项目。

(1)石家庄商业物流项目。适应石家庄建设“华北重要商埠”的需要,依托新华集贸中心、南三条小商品市场和北方商业物流中心等物流载体,新建或改扩建一批物流设施,进一步扩大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物流规模,实现仓储现代化、多式联运便利化、商品批发展示多样化。

(2)石家庄国大医药物流园项目。适应石家庄建设“药都”和便民利民的需求,建设电子商务交易、经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的医药仓库、配送中心、保健商品城、中药检测、药品分装等医药配送设施,完善医药流通服务网络,为医药生产企业和经销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项目总投资6亿元,规划占地1000亩。

(3)河北保龙仓物流配送扩建项目。依托河北保龙仓集团现代流通领域排头兵优势,扩大流通业态延伸范围,促进零售业向物流配送行业渗透,经营业态由单一功能向仓储超市、精品超市及仓售一体超市等多种功能相融合转变,加快保龙仓品牌向省外扩张步伐,推进金谈固东方广场项目建设。

(4)河北好日子商业连锁网络项目。发挥好日子超市股份公司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立足河北、覆盖周边省市城乡的连锁配送网络,以经营快速消费品和餐桌食品为主,满足城乡家庭消费便利需求,建设1万个农家店和社区便利店,20个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年销售收入160亿元。探索建立以“连锁超市实体网络”和“电子商务虚拟网络”相结合,以乡村商业连锁网络为基础,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等产供销一体化的网络服务平台。

(5)唐山冀东物贸汽车物流项目。依托冀东物贸企业集团销售网络和全国500强之一的优势,建设汽车展示、售后维修、配送中心、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在现有直营专卖店39家、连锁店和特许加盟店800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汽车服务网络,为集团连锁店和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项目总投资 3.5亿元,规划占地580亩。

(6)保定白沟物流项目。整合白沟现有箱包、服装、针织品和五金等十大专业市场的物流需求,进一步完善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服务功能,建设综合物流项目,促进白沟镇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购物天堂”。项目总投资5亿元,规划占地800亩。

(7)唐山北方物流中心项目。依托唐山商贸流通业发达、有效需求强劲的优势,以家电、食品、陶瓷、烟草、机电设备等为主要物流品种,开展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项目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

(8)秦皇岛金海粮油物流项目。为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粮油深加工和出口贸易,加快我国非转基因农产品出口,依托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设年吞吐500万吨的物流项目。

(9)邢台华龙食品物流项目。以方便食品产销为依托,建成包括仓储、运输、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促进华龙日清、中旺集团等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

(10)三河汇福粮油物流项目。面向京津和全国食品油消费市场需求,依托三河汇福粮油集团,建设年吞吐600万吨的大型粮油物流中心,扩大农产品的储运能力。项目总投资9880万元,规划占地230亩。

(11)邯郸鼎嘉新型建材物流项目。适应邯郸建成河北南厢区域商贸中心的需要,建设集仓储、装卸、现货交易、货运代理、配送、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商贸中心。项目总投资1.65亿元,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

(12)邯郸大地长青农产品物流配送项目。依托产业优势,建设农产品展示、交易及加工配送、信息、检验检测、仓储、周转货场等基础设施,扩大当地农产品输出能力,形成南北农产品集散基地。项目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

(13)廊坊绿龙无公害果菜配送项目。依托廊坊无公害蔬菜基地,充分利用廊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建成面向京津市场特别是首都高校,以经营净菜、配菜、套菜、礼品菜等为主,集蔬菜加工、检测、包装、配送、销售为一体的果菜配送中心。项目总投资6600万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14)承德怡达农副产品配送项目。依托承德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重点面向承德本地、京津和海外市场,发挥承德农产品无公害的特色优势,整合承德怡达集团遍布全国的200多家经销网点,加快农副产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15)张家口绿色食品物流项目。发挥张北错季蔬菜城、中德合作食品安全链等项目的积极性,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面向京津市场,发展以蔬菜、果品和肉类三大产业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产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加工、配送、分拣、包装等物流服务。

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1.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金融、税务、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信息系统,以建立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突破口,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政府提供部分启动资金,建设河北物流网综合信息平台,条件成熟后转入市场化运作。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推动企业物流信息化。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无线阅读识别(RFID)、条形码(BC)、智能标签、电子数据交换 (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等新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立足于物流信息平台,引导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及相关的银行、财税、商检、海关等单位联结,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二)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开展物流术语、计量与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加快推广普及国家各项物流标准,对国家标准尚未覆盖的领域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

河北物流网 河北省物流规划

(三)完善交通运输网络。(www.61k.com]

1.加强交通网络建设。以建立智能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协调发展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多式联运的现代运输网络。

陆路通道。完善公路路网结构,构建“五纵六横七条线”高速公路网架,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干线公路,加快高速网络建设,形成市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县通达高等级公路、乡(镇)通等级公路的公路网络。到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500公里。加快铁路改造和扩能,建设和改造重点干线,实施大秦线扩能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加强既有铁路扩能提速改造,建设与国铁连接以及为大型企业服务的地方铁路和专用线。依托陆路通道,拓展和延伸运输服务和代理的业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

海运通道。调整优化港口结构,拓展港口功能,明确港口定位,形成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重点建设曹妃甸港区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大型专业化码头,改扩建唐山港京唐港区、秦皇岛港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加快建设黄骅港三期工程。增强港口的物流集疏、通关、加工增值等功能,建设一批立足于港口优势、服务于临港产业、辐射周边区域的综合物流园区。

航空通道。合理布局省内机场,发展支线航空。完善改造石家庄机场和山海关机场设施,建设邯郸、承德、秦皇岛(民用)、张家口等支线机场,基本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

管道运输通道。发挥管道运输的独特优势,抓住国家调整能源布局的机遇,配合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和油气进口,完善省内管道网络,加快发展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各类管道运输。积极推进与陕京二线配套的省级天然气干线及支线建设,实现全省天然气管道的网络化,加快河间—石家庄原油管线、石家庄—太原成品油管线等项目建设,形成较完善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线网络。

2.有效整合运输资源。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等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衔接配合,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积极发展散粮、散肥、散装水泥运输物流方式,建立大宗货物高效、低成本运输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管理,为配送车辆在城区的通行和停靠作业提供便利。

加快推进单元装载化,推行以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大力发展以托盘租赁为基础的托盘共用系统,减少多次倒换托盘造成的无效搬运、装卸作业,引进单元装载化物流机械,支持单元装载化物流设施建设。

(四)加快仓储设施改造升级。加快现有仓储设施的改造升级,引导各类仓储企业按照国家中文码仓库的标准进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推广托盘、条形码、仓库货运平台、周转箱、各种物流作业、安全等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物流分类、物流设备设施、工具器具和作业流程等。鼓励和引导仓储和批发企业退出城市主城区。推进仓储设施运营的社会化进程,积极与工商企业共建供应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满足工商企业“零库存”的要求。加强与运输企业、交通枢纽和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的合作,大力发展供应配送、销售配送、加工配送等一体化服务。

五、培育和激活物流市场

坚持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相结合,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与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相结合,培育物流市场和规范物流市场相结合,鼓励工商企业将物流服务有效分离出来,实施物流企业再造工程,加快企业组织创新,变传统物流为现代物流,变物流自理为物流代理,变企业物流为物流企业,优化物流供给,培育物流需求和物流市场。

(一)鼓励大型二产企业剥离物流功能。积极推动第二产业企业开展流程再造,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和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快周转,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型二产企业在完善内部物流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把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分离开来,推进主辅业务分离。有条件的企业,可把分离的物流系统组建为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并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鼓励企业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促进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抓好邯郸钢铁、开滦煤矿、冀东水泥等一批大型二产企业剥离物流业务试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

(二)提高流通企业物流效率。流通企业要加快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服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型批发企业要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加快商品周转,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批发服务的附加值。大型零售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并为其他各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中小型零售企业要逐步把商品采购、运输、仓储、加工、整理和配送等物流业务分离出来,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理。加强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配送服务。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资料和医药等行业物流。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代、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

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构建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工商企业的综合性、全过程物流服务需求。

(四)积极发展大宗商品和特种商品物流。重点发展粮食、煤炭、鲜活农产品、冷冻(藏)食品和药品等商品物流系统改造项目,拓展大宗商品和特种商品的运输通道,形成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围绕发展订单农业,加快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和冷冻运输设施建设,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发展。开展化学危险品物流研究,建立健全化学危险品物流安全管理体系。开展废弃物回收物流体系研究,鼓励资源再生利用,保护环境。开展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形成能够应对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爆发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物流服务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一是改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部门管理体制,打破行业分割,减少进入运输、货运代理业务的限制,推进运输市场化进程。二是改革商业、外贸、粮食、棉花、供销等行业管理体制和仓储经营体制,鼓励仓储功能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仓储设

河北物流网 河北省物流规划

施和业务的物流社会化。(www.61k.com)三是改革现代物流企业登记注册的管理方式,除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取消各种前置性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办事效率。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一是放宽物流市场准入。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开放物流市场,引导外商投资逐步由物流基础设施向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物流服务领域拓展。逐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范围,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调整外商投资股权比重。允许外商和民营资本投资现代物流业,参与国有物流企业改组改造。二是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借鉴、学习和合作尽快消化吸收。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直接投资落户我省,并在我省设立商品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鼓励省外物流企业采用多种形式与省内大型物流企业展开合作。三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合作,加快物流服务“走出去”步伐。建立沟通国际的物流网络体系,拓展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分销渠道,促进我省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物流服务市场竞争,推进国际化进程。四是加强内陆口岸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陆运口岸功能,实现与海港、边境口岸的直通,将其延伸至内陆城市,提高我省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拉动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加快技术创新。一是加快开发现代物流技术。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企业研制开发的各项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二是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推广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服务方式;推广应用当代国内外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技术,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率;推广应用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提高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的效率。三是重视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现代农村服务体系。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企业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的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为农民提供方便实惠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物流服务。

(四)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区域物流合作,建立健全非政府间的横向协调机制,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推进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大交通体系、统一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对接,修建连接各大港口的环渤海铁路和高速公路。谋划建设曹妃甸通往天津、沧州、石家庄等地石油化工骨干企业的输油管线。改革区域内交通线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实行区域内一费制,减少收费站卡。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由三地交通、农业、公安、林业和监察等部门统一标准、统一编号、统一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简化手续。

(五)加大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其鼓励、引导和放大作用,用于支持重点示范物流企业、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培训、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物流科技研发和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等项目。建立和完善全省现代物流重点建设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和分级管理,省重点联系50个左右大型物流项目,给予引导、扶持和推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现代物流业,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骨干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上市融资或利用境外资本。二是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对列入省重点的大型物流项目,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协议出让土地。对利用旧仓库、旧厂房改造为物流项目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鼓励各类企业将仓储设施迁出主城区。三是帮助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流通企业使用的大型冷藏、冷冻和各类生产加工设备,以及列入省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大型配送中心,其用电、用水、用气价格,与一般性工业企业标准并轨。四是培养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在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本地培养与引进吸收相衔接,以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为重点,加强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等学校要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的现代物流高等学校,或在本科院校设立物流学院。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物流科技和理论研究工作,强化物流知识培训,做好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六)提高通关效率。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减少各种收费,降低货物运输和装卸成本,提高内外贸货物的中转能力。推广应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立大通关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依托货物集散地和加工贸易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积极争取国家保税物流中心试点,拓展保税物流功能,给予税收和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动保税物流发展,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七)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综合组织协调,建立河北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商务厅为召集人,省科技、公安、财政、人事、交通、信息产业、工商、物价、国税、地税、统计、通信、邮政、检验检疫、海关等为成员单位,负责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各地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要抓紧落实国家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建立和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立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引导物流协会履行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发挥在规划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44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