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宋氏家族族谱辈分排序-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发布时间:2018-01-13 所属栏目:张氏家谱序言

一 :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为诸暨孝义花亭黄氏所写的谱序,目前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因原文系文言文,又无句读,传抄之后出现许多谬误,现根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影印件(注:原文来自《钦定四库全书/宋濂文选集》),我对此进行了整理,改为简体字,加了标点,并对难解字句进行了注释,有不当之处,敬请同好指正。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原件:

(注:浦江黄曙光宗亲提供)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

(已改为简体字,但未标点)

宋濂

——《钦定四库全书/宋濂文选集》

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至汉尚书令香居江夏故世之黄氏咸以江夏为望隋开皇间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历十九传至萦生二子洪浩洪生二子瑕珌浩生三子琛玘璞其子孙析为5大族瑕之枝则丰城珌之枝则剡琛之枝则监利玘之枝则分宁璞之枝则弋阳皆自金华而迁稽之金华丰城二谱及黄庭坚魏了翁李心传诸儒所采著者颇同当可信不诬诸暨孝义之黄氏实出于珌珌之季弟有子曰瞻以策于南唐用为著作佐郎知洪之分宁县珌与之俱遂同家县之双井江南兵起珌之冢子惠自双井迁于剡寻从剡迁今所惠之曾孙宋赠卫尉少卿振仁及于乡待之举火者数十家其妻仁寿县君刘氏斥嫁赀以规义田均给婣族故其三子十孙多跻膴仕而十孙之中广西提刑育为最显育之从子朝请郎汝楫当方腊之乱罄家藏金帛以赎所俘者数百人汝楫生八子開閌閣同登绍兴(www.61k.com)甲戌进士第而聞与誾亦相继擢绍兴庚辰乾道已丑之科闛复占特奏名终荔浦丞闡补官将仕郎閎修职郎兄弟一时荣贵文墨彬蔚人比之荀氏八龙云自时厥后子孙益繁庶与禄食者代不乏人而书诗之泽至于今不衰少卿之裔孙周爰辑旧谱而续为新图釐为若干卷而征予序之呜呼氏族之学难言者久矣他未睱深论故以黄氏言之有谓出于高阳氏自伯翳赐姓嬴而其后有江黄诸国为楚所灭有谓出于金天氏自台骀封于汾川而其后为沈姒蓐黄诸国为晋所灭皆以黄为氏今去唐虞以前殊为极远其所出难稽犹可言也黄氏之望非止江夏而已若栎阳若安定房陵若汉东上谷谯郡如此之类多至四十余房而5大族不与焉氏族之书虽或志之何以不表其所自出今去汉亦已远其转徙之未易明犹可说也孝义之谱以钟为始迁之祖而以瑕之五昆季为其子丰城之谱则以五昆季系于洪浩之下且谓自秀州崇德而迁金华新昌之谱又谓江浙之黃皆出建之浦城而迁金华黃鲁直则又谓七世以上失其谱而各谱乃推至十二世若合符节近世有聚庭坚诸行作《山谷老人传》则又谓六世祖瞻如分宁县瞻实生玘抑又何邪今去五季宋初其時为甚迩其事宜可征何为纷纭而莫之有定也盖因图谱日废而无官以涖之民间以所传闻论著不能旁搜广览以会通其故矛盾不齐宜无足怪予尝侍先师黄文献公相与论及谱事公之先亦自金华析居浦江洊迁义乌其上世之讳亦曰珪亦曰琳岂亦萦之从孙耶窃意萦之兄弟必众支裔实繁谱所不及者则亦无如之何要之江夏之后金华实为黄氏之望故予历考群谱参以诸儒之论备书之于首简信其所可信疑其所可疑在览者之自择焉周字思文群从子姓之一百余人敦厚而善施皆无忝于先世云。

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

宋濂

——《钦定四库全书/宋濂文选集》

会稽山人黄汉良点校

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至汉尚书令香居江夏,故世之黄氏咸以江夏为望。

隋开皇间【1】,有自江夏迁婺之金华者,其讳曰苾。历十九传至萦,生二子洪、浩。洪生二子瑕、珌,浩生三子琛、玘、璞,其子孙析为5大族,瑕之枝则丰城,珌之枝则剡,琛之枝则监利,玘之枝则分宁,璞之枝则弋阳,皆自金华而迁。稽之金华、丰城二谱,及黄庭坚、魏了翁、李心传诸儒所采著者颇同,当可信不诬。

诸暨孝义之黄氏实出于珌,珌之季弟【2】玘有子曰瞻,以策【3】于南唐,用为著作佐郎【4】,知洪之分宁县,珌与之俱,遂同家县之双井。江南兵起,珌之冢子【5】惠,自双井迁于剡,寻从剡迁今所。惠之曾孙宋赠卫尉少卿振仁及于乡,待之举火者数十家;其妻仁寿县君刘氏斥嫁赀以规义田【6】,均给婣族【7】。故其三子十孙多跻膴仕【8】。而十孙之中广西提刑育为最显,育之从子【9】朝请郎汝楫,当方腊之乱,罄家藏金帛以赎所俘者数百人。汝楫生八子,開、閌、閣同登绍兴甲戌进士第,而聞与誾【10】亦相继擢绍兴庚辰乾道已丑之科,闛【11】复占特奏名,终荔浦丞,闡【12】补官将仕郎,閎【13】修职郎,兄弟一时荣贵,文墨彬蔚【14】,人比之荀氏八龙【15】云。自时厥后【16】,子孙益繁庶,与禄食者【17】代不乏人。而书诗之泽至于今不衰。

少卿之裔孙周爰辑旧谱而续为新图,釐【18】为若干卷,而征【19】予序之。呜呼,氏族之学,难言者久矣,他未睱深论。故以黄氏言之,有谓出于高阳氏,自伯翳赐姓嬴,而其后有江黄诸国,为楚所灭。有谓出于金天氏,自台骀【20】封于汾川,而其后为沈姒蓐黄【21】诸国,为晋所灭,皆以黄为氏。今去唐虞以前,殊为极远,其所出难稽。犹可言也,黄氏之望非止江夏而已,若栎阳,若安定、房陵,若汉东、上谷、谯郡,如此之类,多至四十余房,而5大族不与【22】焉。氏族之书虽或志之,何以不表其所自出?今去汉亦已远,其转徙之未易明。犹可说也,孝义之谱,以钟为始迁之祖,而以瑕之五昆季为其子;丰城之谱,则以五昆季系于洪浩之下,且谓自秀州崇德而迁金华;新昌之谱,又谓江浙之黃,皆出建之浦城,而迁金华。黄鲁直则又谓七世以上失其谱,而各谱乃推至十二世,若合符节,近世有聚庭坚诸行作《山谷老人传》,则又谓六世祖瞻如分宁县,瞻实生玘,抑又何邪?今去五季宋初,其时为甚迩【23】,其事宜可征【24】,何为纷纭而莫之有定也?盖因图谱日废,而无官以涖【25】之,民间以所传闻,论著不能旁搜广览以会通,其故矛盾不齐,宜无足怪。予尝侍先师黄文献公相与论及谱事,公之先亦自金华析居浦江,洊【26】迁义乌,其上世之讳,亦曰珪、亦曰琳,岂亦萦之从孙【27】耶!窃意萦之兄弟必众,支裔实繁,谱所不及者,则亦无如之何。要之江夏之后,金华实为黄氏之望。故予历考群谱,参以诸儒之论,备书之于首简,信其所可信,疑其所可疑,在览者之自择焉。

周字思文,群从子姓之一百余人,敦厚而善施,皆无忝【28】于先世云。

注释:

【1】隋开皇间: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于58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改年号为“开皇”,至600年,共20年,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

【2】季弟: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

【3】策:计谋,主意,办法。这里是名字用作动词。

【4】著作佐郎:古代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晋代改属秘书省,号称大著作。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出身之管。隋代于秘书省置著作曹,设著作郎、佐郎。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曾一度改称司文郎中。著作郎下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

【5】冢子:即嫡长子。

【6】斥嫁赀以规义田:嫁赀即嫁资,即娘家嫁过来的财物。规:谋划。义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拿出自己的嫁妆财物购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设置的田产。

【7】婣族:婣通“姻”。有姻亲关系的各家族或其成员。

【8】膴仕:读音wǔshì:高官厚禄。膴,肥厚。

【9】从子:侄子。

【10】誾:读音yín。

【11】闛:读音táng。

【12】闡:即“阐”,读音chǎn。

【13】閎:读音hóng。

【14】彬蔚:文采美盛貌。

【15】荀氏八龙: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河南许昌)荀氏。东汉时期的荀淑(83-149年),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八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

【16】自时厥后:厥,代词,那个。从那以后。

【17】禄食者:吃官饭的人。

【18】釐:同“厘”,分,分开。

【19】征:征招,招致。

【20】台骀:传说中国古代治水第一人,早在大禹治水前已奠定了山川。

【21】沈姒蓐黄:沈、姒、蓐、黄都是商、周、春秋时国名。

【22】与:依附。

【23】迩:近。

【24】征:证明;证验。

【25】涖:同“莅”,监视;监督。

【26】洊:jiàn,古同“荐”,再;屡次,接连。

【27】从孙:兄弟的孙子。

【28】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二 : 孔孟家族辈分排序

孔孟家族辈分排序

蓟州孟凡生作于2011年6月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这首顺口溜——孔孟2大家族辈分排序中的20个字,在当代孔孟姓氏的族人中,许多人都会当做家谱来背诵。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说这是孔孟2大家的家谱,也有些人说这是孔孟颜曾4大家的共同家谱,号称通天家谱。但是对它的来源却是众说纷纭,谬误种种。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幼小之际,听到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辈论高低”。传说孔子孟子老哥俩是拜把子兄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成为一家人,就制定了共同的家谱,要求各代儿孙起名(乳名不受此限)时,第1个字都要使用家谱中事先设定的“字”,用来标明辈分,以便体现“天下孔孟是一家”。后来,我上学读了《中国历史》课以后,才知道孔子孟子不是同时代人,不是老哥俩,由孔子和孟子老哥俩亲自制定家谱说法肯定不符合历史事实。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读初中之际,曾听1个在某机关上班的孟姓叔父背诵过“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钦绍念显扬”。这20字家谱,说这是早年皇帝赐封给孔孟两家的家谱,每辈1个字,用完再从头来,轮番反复使用。是那个皇帝赐封的,这个孟姓叔父没说清,根据历史知识我觉得应该不是秦始皇,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反对孔孟之道的。可能是汉武帝,因为汉武帝是罢辍百家独尊儒术的。但这20个字是不是汉朝皇帝赐封,是否轮番使用,从历史课本上也未找到答案。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通过看宣传材料,知道山东曲阜的孔府和邹县的孟府都设有“点户厅”,分别掌管分布在各地的孔子后裔、孟子后裔的世代传承情况,也就是户籍名单即家谱。并且听人讲孔孟家谱中不是二十个字轮番使用,而是一代1个“字”,原来的“字”不够用了,有孔府掌门人往后“续”,每个“字”代表1个世代不重复,孟家随着孔家走的。如果每代1个辈字,那样孔家的辈字就应该有上百个了,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也未得到证实。

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天津日报》农村版上看到一篇关于孔孟家谱辈分排序的报道,作者的名字记不得了,这是我第一次从官方报纸上看到的关于家谱的报道资料。上面说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二月七日,乾隆皇帝赐封孔府三十字家谱:“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到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二十个字,报北洋政府批准后登报公布,后二十个字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承锡世绪昌”。看了这篇文章,对我们孔孟后裔来说当然如获至宝,于是记载下来。但当时我也有了疑问,因为这时我已经从蓟县图书馆借阅过二十四史,我也记载了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十月庚午(日,究竟是哪天我不会换算)以孔克坚之子希学为袭封衍圣公”,和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十一月诏孔子五十六世孙希学为衍圣公秩三品”。这与三十字辈分排序都是乾隆皇帝赐封相矛盾,赐封的“辈字”,只能给当时的人或者后代人使用,皇帝也不可能为前代人赐名呀。因为那时《清史稿》还没有出版,我也查不到乾隆皇帝是否赐封的历史资料。由于后20个字合辙押韵,我就认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是孔府本来就有的。只有后二十个字是乾隆皇帝赐封的,《天津日报》那篇文章的作者给搞错了。十几年来我对别人也是这样解释的。现在网上也还是有这种观点,同时网上还有1种说法,说“公彦承宏闻贞尚衍”这8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后边的二十个字是乾隆皇帝赐封的。这些说法都对吗?直到我退休后,清闲无事,学会了用电脑登录互联网,才找到了准确答案,解开了多年的迷惑。

为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家谱和辈分排序的关系。家谱是记载某个家族世系传承情况——即各个支脉的男性家庭成员及其配偶、儿孙年龄职业住址等情况(封建社会中女性长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计入家谱)的花名册(类似家族内部的户口登记薄)和家族成员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迹的记录本(书)。也就是说,家谱是1种家族中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是文字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家谱也是家族祭祖活动的产物,没有家族的祭祖活动,就没有家谱。

从客观上看,家庭是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随着人口的繁衍和生产生活的需要,象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发展扩大。那些基于同一血缘关系(通常表现为姓氏)的若干后代人的家庭便组成了1个家族。社会上所有的家庭都是某个家族的1个细胞,都有它的原始祖先,只是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大多数家庭都不知道原始祖先是谁而已。当然,由于战争或者疾病的原因,也有些家族断绝了后代,从历史上消失了。

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提倡忠孝节义的道德观,讲究上坟祭祖活动,外边有祖宗的坟茔,家里要供奉祖宗的牌位。可祖先太多了,上溯到哪一代呢,通常的习惯是以五代为限,俗称没出“五服”。五代以内的祖宗坟茔容易保护和管理,家族成员也容易集聚统一活动。皇帝家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称为太庙,普通人家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称为祠堂(最高的祖宗祠堂为总祠堂,因地域关系,下代的祖宗也可设分祠堂)。而有些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过世后,其政治待遇(爵位)是可以继承的,过去实行的是长门继承政治权利制度,由长子长孙继承祖上的政治待遇,担任族长。长门没有儿子时,要把血缘最近的弟弟门的孩子收养过来,继承长门的血脉,担任族长。管理老祖宗的坟茔和祠堂的权利和义务自然由长门的族长(掌门人)来负责,其余各门的子孙们要定期来总祠堂祭拜祖先。为领导组织本家族祭拜祖先的活动,由族长负责建立起来的,家族成员花名册(户口登记册)就是家谱。随着祭祀祖先的活动不断进行,家谱即可不停地延续,祭祀祖先的活动停止了,家谱也就中断了。但是,只要家族户口本上记载了所有族人的情况,就是这个家族的家谱了。如《孔子世家谱》是专门记录孔子家族繁衍脉络的谱牒,从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个代次,共登记近200万人。2005年,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在法兰克福宣布,中国的《孔子世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

在各个不同的家族中,有的为标明辈分,制订了不同的“辈字”,如蓟县从近代到现在的青甸吴家,柳子口付家,和孔孟家一样,男子的姓名都是3个汉字,中间1个用来表明辈分。但是也有的家族,每隔一辈用3个字,另外的隔辈用2个字。如富王庄刘家,一、三、五代姓名3个字,二、四、六代姓名2个字,3个字的同辈人有共同的“辈字”,容易区分辈分。2个字的就难以区别祖孙的辈分了。

我国许多有家谱的单姓大家族都有着明确规定,家族男性成员的姓名由3个字组成,前1个字是“姓”,后两字是“名”。不论哪个辈分,表示“姓”的前1个字,当然都一样了。表示“名”的后2个字,是不能完全相同的,那就分不清谁是谁了。而为了标明不同的辈分,多数是末尾字异中间字同,也有的是中间字异,末尾字同。如孟子第五十代孙孟德成,有3个儿子,起名为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而孟述祖的4个儿子,起名为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这些由某一家族制定的,在家族成员中统一使用,以此表明辈分的名子中的相同的“字”,应该称为“辈字”。把“辈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是辈分排序。也就是说,辈分排序只是家族内部规定的起名规则。所以说,有家谱的不一定有辈分排序,有备份排序也不一定有家谱。如孔孟家族,解放以后许多人都是按照原来的“辈字”起名,但是没有向旧中国那样的续家谱活动(按祠堂管辖逐级上报男子的户籍情况,直到孔府、孟府的点户厅),就属于只有辈分排序而没有家谱了。可见,家谱和辈分排序不是一回事。

其次,我们看一下孔孟家族的族长——也就是后来封建王朝任命的奉祀官(衍圣公),俗称掌门人的传承情况。

通过互联网查看孔府和孟府保存的家谱得知:孔家的世代传承是:1、孔丘——2、孔俚——3、孔伋——4、孔白——5、孔求——6、孔箕——7、孔穿——8、孔谦——9、孔鲋——10、孔忠——11、孔武——12、孔延年——13、孔霸——14、孔福——15、孔房——16、孔均——17、孔志——18、孔损——19、孔曜——20、孔完(孔融的大哥)——21、孔羡——22、孔震——23、孔嶷——24、孔抚——25、孔懿——26、孔鲜——27、孔乘——28、孔灵珍——29、孔文泰——30、孔渠——31、孔长孙——32、孔嗣悊——33、孔德伦——34、孔崇基——35、孔璲之——36、孔宣——37、孔齐卿——38、孔惟眰——39、孔策——40、孔震——41、孔昭俭——42、孔光嗣——43、孔人玉——44、孔宜——45、孔延世——46、孔圣佑——47、孔若虚——48、孔端立——49、孔琥——50、孔拂——51、孔元用——52、孔之厚——53、孔浣——54、孔思晦——55、孔克坚——56、孔希学——57、孔讷——58、孔公鉴——59、孔彦缙——60、孔承庆——61、孔宏绪——62、孔闻韶——63、孔贞干——64、孔尚贤——65、孔衍植——66、孔兴燮——67、孔毓圻——68、孔传铎——69、孔继濩——70、孔广棨——71、孔昭烜——72、孔宪培——73、孔庆鎔——74、孔繁灝——75、孔祥珂——76孔令贻——77、孔德成(1920年生人)——78、孔维益——79、孔垂长——80、孔佑仁。

再1个问题,就是孔家的辈分排序是自家制定的还是皇帝赐封的?通过查看孔府的家谱资料,也就真相大白了。

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孔子后裔的辈分排序,是在明朝初期由第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洪武十七年袭位)提议规定,从第五十八代衍圣公孔公鉴开始实行的。开始是8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允”。由于长兄幼弟的年纪差距,其他支脉还有五十六代的新生男童需要起名。所以,后来又加上孔希学,字士行(洪武元年——1368年袭封衍圣公)名子中的“希”字和孔讷,字言伯(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封衍圣公)字号中的“言”字(古代人有名子还有字号,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生鲤。字伯鱼,鲤生伋,字子思。伋生白,字子上。白生求,字子家。求生箕,字子京”等等。家谱中的“辈字”是名子中的“字”,不是字号中的“字”)变成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允”,用这十个“字”,来表明从第五十六代到第六十五代的辈分,供子孙后代起名使用。虽然孔家第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的名只1个“讷”字,但以后出生的其他支脉的五十七代孙起名要二个字,开头字为“言”字。到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长门的十个“辈字”已用完,又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允植续了二十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规定了从第六十六代到第八十五代的“辈字”和排列顺序。这二十个辈字尚未用完,到民国八年(1919)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承锡世绪昌”。规定了从第八十六代到第一百零五代的辈分排序。这就是孔府自己对家谱中辈分排序来龙去脉的解释。

需说明的是这三次制定的家族辈分排序的“辈字”,当时都是上报中央政府“奏准”的,第一次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批准的,第二次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批准的,第三次是由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批准的。但是“奏准”与“赐封”毕竟不是一回事,“奏准”是指对臣下本来就有的事物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赐封”是指皇帝赏赐给臣下的,臣下原本没有的事物。如果老百姓不懂得它们的区别,把“奏准”说成是“皇封”,还勉强说的过去。但是,无论怎么讲,“乾隆皇帝赐封”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另外辈分排序中的辈字,在修订家谱中也是有改动的。而且修改后的家谱及“辈字”,也是得到皇帝批准的。根据史料记载孔府所保存的《孔子世家谱》原为手抄本,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首次刻板印刷。因为家族成员有因出生而增加和因死亡而减少,所以需要定期修订。明朝时《孔子世家谱》形成“六十年1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约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只大修过四次,分别在明朝天启年间、清朝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7年民国时期(此次收录近60万人)。1987年,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副总理和会长匡亚明向孔子后裔建议,认为历朝历代《孔子世家谱》都有续修之先例,当今社会不应断修。为此,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第七十七代孙孔德墉在取得了居住在台北的孔令贻之子孔德成(孔家奉祀官,具有当代衍圣公的身份)的“授权”后,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承担起第五次续修的重担。这次把女性后裔也收录入家谱,共登记130余万人。最小的是八十三代“念”字辈。

在清朝康熙年间大修家谱时,因为康熙皇帝的儿子们“辈字”都是“允”字,为避皇家忌讳,孔府把第六十五代的辈字“允”字改成了“廕”字;后来为避讳乾隆皇帝“弘历”的名讳,把“弘”字改为“宏”字。所以后来修订的家谱中,辈分排序的辈字就变成了现在所说的,也就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见《天津日报》农村版上刊登的三十字家谱:“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大概是孔府第三次大修(清朝乾隆年间)后的家谱,报经乾隆皇帝“奏准”,于是便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乾隆皇帝赐封的了。但是“奏准”与“赐封”毕竟不是一回事,“奏准”是指对臣下本来就有的事物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赐封”是指皇帝赏赐给臣下的,臣下原本没有的事物。乾隆年间的衍圣公是孔子的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和七十二代孙孔宪培。所以,把这三十字辈分排序说成是乾隆皇帝赐封,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以上就是孔子家族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而孟子家族的辈分排序,也是在明朝初期才开始就效仿孔家,一字不差的使用孔家的“辈字”的。大概过去孔府没有对自家的“辈字”申请专利保护,没有认为自家的知识产权被侵犯,还是引以为荣,非常高兴的吧。

孟家是:1、孟轲——2、孟仲子——3、孟睾——4、孟寓——5、孟舒——6、孟之后——7、孟昭——8、孟但——9、孟卿——10、孟喜——11、孟鎡——12、孟兴——13、孟尝——14、孟展——15、孟戫——16、孟敏——17、孟光——18、孟康——19、孟宗——20、孟揖——21、孟观——22、孟嘉——23、孟怀玉——24、孟表——25、孟斌——26、孟威——27、孟恂——28、孟儒——29、孟景——30、孟善谊——31、孟诜——32、孟大融——33、孟浩然——34、孟云卿——35、孟简——36、孟常谦——37、孟遵庆——38、孟琯——39、孟方立——40、孟承诲——41、孟汉卿——42、孟贯——43、孟昶——44、孟公济——45、孟宁——46、孟存——47、孟况——48、孟彬——49、孟澄——50、孟德成——51、孟述祖——52、孟惟清——53、孟之平——54、孟思春——55、孟克刚(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56、孟希文——57、孟元——58、孟公綮——59、彦璞——60、孟承光——61、孟宏略(明朝天启年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其子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62、孟闻玺——63、孟贞仁——64、孟尚桂——65、孟衍泰——66、孟兴铣——67、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奉祀官,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和孟毓纍——68、孟传梿[www.61k.com)——69、孟继烺——70、孟广均——71、孟昭栓——72、孟宪泗——73、孟庆桓(因庆桓无子,故由其弟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74、孟繁骥(于一九四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通过以上孔孟两家掌门人世代传承名册,可以看出,在两家的五十三代——也就是在元朝之前,是没有共同使用辈分排序的“辈字”的,当然更不是20个“辈字”轮番使用了。第五十四代“思”字,五十五代“克”字,是孔孟两家掌门人共用的“辈字”,而且第五十八代孔讷与孟元的姓名都是2个字。但是,因为孔思晦孔克坚都是元朝时代人,孔希学是元末明初人,而孟思春孟克刚都是明代人。这只能说明是孟家效仿孔家,制订了与孔家相同的辈分排序,并不等于孔孟两姓是一家。因为孟轲是孔伋(字子思)的学生,孔子是孟子的曾祖辈,孔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与孟家第五十三代掌门人也应是曾祖孙关系。如果孔孟两家的某个世代的掌门人,为结成一家亲而制定通用的家谱排序的话,应该是孟家的五十一代与孔家的五十四代同用1个“辈字”。以此类推,每个“辈字”都应该是两家差三代,这样的排辈方法才能真的做到“天下孔孟是一家,同代同字同辈分”。而现在同字同辈的原则只在本姓氏家族中适用,孔孟两家之间,“字”同辈分并不相同。现实中的同用的辈分排序,只能反映出孔孟两家同“字”同“世代”,即某个字代表某个“世”,或者某个“代”,如孔希学是孔子的五十六代孙,孟希文也是孟子的五十六代孙。但是,孔希学的衍圣公爵位,先受封于元顺帝,后受封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一月)。洪武十四年(1381)故去,其子孔讷于洪武十七(1384)年袭位。而孟希文的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职位授于明景泰三年(1452),故去后,其子孟元于弘治二年(1489)袭位。可见2个“希”字的掌门人不是同时代人。

三 : 益宁周氏族谱序

益宁周氏族谱序

族谱是一个家族根之所系、情之所在。一部传承有序、纲目有属的宗谱,犹如一部信史。拜读宗谱,可以知悉祖辈先贤的光辉业绩,可以领略宗族文化的瑰丽传奇,可以感悟族规家训的谆谆教诲。吾汝南堂周氏乃世家大族,系轩辕黄帝之冑裔,史上人才辈出,声名赫赫。祖辈创立的丰功伟绩璀璨夺目,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为后世子孙所景仰。

吾族之源流,谓吾周氏远祖出自末代周天子赧王姬延,其后代以国为姓。五传至勃,为西汉绛侯,官至丞相。勃生子三:胜之、亚夫、坚。亚夫官至太尉、丞相,封条候。亚夫传十五世至瑜。瑜,字公瑾,东吴大都督,其性度恢廓,文韬武略,乃旷世之奇才。瑜生子二:循、胤。胤为吴都乡候。胤传十一世至玢,为庐陵太守。玢生穆,穆生朝奉。朝奉讳汾,隋会稽刺史,居庐陵乌东,生子五:归仁、归义、归礼、归智、归信。归仁讳举仁,唐襄阳刺史,封息国公。归仁传十七世至敦颐。敦颐讳敦实,字茂叔,号濂溪,北宋理学家,其秉承孔孟薪火,为程朱理学之宗师,赐封道国元公,配陆、蒲二氏,生子寿、焘。寿,字季老,号元翁,配程氏,生子六:伯达、叔夏、儒仲、季友、季仲、季次。儒仲生世耀。世耀公为我益宁周氏之开派祖。

开派祖世耀公,讳兴继,字先元,始居道州营道,由孝廉官授南宋江左总藩,后徙居衡阳。传至四世典诰公,由进士授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令,宦游吴西择吉水泥田而居。传至六世,有思派同堂昆季九公,于元明间徙益宁,遂以湘为家。其中思德居泉交河;思澜居牌口;思禄居泞湖;思达居欧江岔;思聪居岳家桥;思福居长春镇;思本、思净、思安居宁乡。至今已越六百余载,传子孙二十余世,现有裔丁约两万之众。而今族人分徙于益阳泉交河、欧江岔、兰溪、龙光桥、岳家桥、长春、宁乡老粮仓、南田坪、黄材及湘阴、华容、南县、沅江、湖北石首、公安、贵州安顺、陕西安康等地。

考先世谱牒,自清乾隆九年甲子创牒以来,续修于道光五年乙酉,三修于同治三年甲子,四修于光绪二十年甲午,五修于中华民国十六年,六修于公元2008年。2010年,全族商议重建周氏宗祠,各支族踊跃参与,纷纷捐款捐物,经两载努力,终建宗祠于仙峰岭。因族大丁众,分支别派,生齿日繁,经九房商议,于距六修不足十载之时,集同族续修思派九公通谱,此敦亲睦族,收族敬宗之壮举。

吾非续修族谱执事者,然主动请缨,采访本支系思德公次子文宣房立道裔知鹊公位下礼园至滋派齿录信息,并征得主修许可,据实修正部分信息。吾曾祖父五修时谱名“贤惠”,而父辈均认定为“贤德”,且尚存的神龛牌位上亦为“贤德”,为尊重老谱,又兼顾事实,遂加注“又名贤德”字样。同理,吾祖父才梅公字四喜,加注“又名四维”,叔祖父才东公加注“又名五常”。其他两处也作了修改:改才梅生年为民国九年,改才东生年为民国十一年。(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吾经多方查访,悉知文宣公一脉,自明初徙居益邑十八里长岭坪以来,历经世事变迁,今散居于龙光桥镇汪家堤村、李家垅村、叶家河村、兰溪镇独木桥村、槐花堤村,另有部分族人徙居沅江市琼湖、泗湖山镇、湘阴县南湖洲镇、南县中鱼口等地。纵观本脉族丁,数百年来平凡处世,虽无显赫名人,却也人丁兴旺,子孙亦多仁义勤勉。如吾祖父才梅公,一生重信义,多行善,广结友,名扬遐迩。吾父逢辰公,一生勤劳质朴,谦恭守信,有先祖遗风。

宗谱玉成之际,聊书数语以记之。惟愿吾族传承美德,效法先贤,崇尚礼义,世代昌荣。谨以为序!

公元二零一六年岁次丙申春月

二十四派裔孙永利利民氏谨撰

四 : 壬辰《欧阳氏续修族谱序》

壬辰《欧阳氏续修族谱序》

欧阳一族,自越王无疆公子蹄封于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得姓。远溯吾祖,代有显宦,灿然可数者,自汉至唐,千乘(今山东高青境)睦公以经传家,世谓“八代国博士”者是也;渤海(今山东汉阳境)建公以功德显著,国誉“渤海赫赫,欧阳石坚”者是也;欧阳歙于汉拜相、欧阳通于唐拜相,史称“欧阳二宰相”者是也。其后,吾族北旺南兴,于不同时期分发于如今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海南、陕西、辽宁、安徽、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诸省,乃至海外越南、东南亚诸国……转徙蕃衍,弥久弥盛。尤以唐太宗贞观六年,敕定《欧阳氏谱序》,吾族逾显隆盛。唐宋以降,询以书显,修以文著。科甲入仕为宦者,代不乏人,不可胜数,皆昭然于史。近追德祖之孙念二公生五子:国俊居江西泰和、国信居湖南常德、国贒居贵州天柱、国辅居蜀江;而国英公则自元末自赣入湘,始以渠阳为家,既移会邑,终卜居人杰村欧阳大、小团山,其四世孙先和,明洪武初因军功授黎平世袭正长官司。永乐十九年,先和公之子以忠袭父爵,生三子:民福、民裕、民礼;民福承袭祖爵而以姓名其地,曰欧阳司村,子孙因以家焉,是为欧阳村一系之始祖也。民福公生四子:永贵、永任、永作、永勇。永贵后裔分发广荣、广前二房,自后诸地繁衍,或居欧阳新老二司,或迁黎平侗寨,或移马家庄、帮寨、密寨、螺丝田,或徙八受、高鸟寨、新柳(隶属剑河)、高聚(隶属榕江)、歹翁寨(隶属凯里)。复有因从业或以劳务寓居筑城贵阳、州府凯里乃至其它专州和外省区者,涣涣泱泱,瓜瓞连绵,吾族迄今发展已臻万众矣。亦耕亦读者有之,为师授业者有之,为官从政者亦有之,专家、学者、教授、作家复有之……其为族也显矣哉!

壬辰孟春,族兄克宁忽致函,叨及我族尊长笃念《欧阳氏族谱》自民国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纂修以来,迄今已近百年,旧谱散佚,新谱未创,犹恐繁衍之叙未继,根源后世之未详,爰鸠族众各加采访,倡首续修谱牒之事,余甚嘉赞。未几,克军、克宏、克宁、克清诸君,迢迢奔至州府凯里与吾族昌学、昌庭、克俭、克凡、克祥、克明、克书、克年、效礼、效树等叔兄弟侄孙辈复商谱事。既奈诸君群策群力,焚膏继晷,掇拾故旧,网络轶闻,辨纹明理,别宗明支,历数月而事初就。稿既成,诸君复至凯里以之示余。余不揣冒昧,窃就编纂组织、文本范式、结构体例、篇目凡例、序言后记、世系表图等尽述孔见,厘清“原谱”与“续谱”二者间之关系。确立承接其旧谱续编新谱,编纂新谱据之旧谱,“续新本旧”,在创新和发展中体现其传统;“如旧体新”,在继承中体现其创新和发展之特点诸原则。且就“凡例”,提出了母亲叙名、女儿入谱、公元纪年、时间断限、阿拉伯数字编排页次等旧谱未尽诸事项,还就人物传、后记、编排目次及其相关内容和文字做了力所能及的梳理与勘正。

家之有谱,若地之有志、国之有史。寻根清源,辨宗明支,固本彰末、承前启后。事显幽微,抑扬臧否,用以传世。谱之要义,古今一也。记迁徙繁衍、叙生卒婚葬、图姓氏世系、析宗支亲疏、辨人伦根蒂、明班序辈分、定长幼尊卑、叙官阶大小、述德贤事迹。率俱之于谱,传之族人,是以彰显先祖之阴德,教化后裔子孙。守而勿隐,启振后昆,别无它有。今日之苦辛,来世之厚遗也,事莫善焉,功莫大焉!事成,属余为序并撰二十字派以规后世历传不紊。余惶然久之,谓欧阳氏乃古今望族,世德之家也,才疏学浅者如我,何以堪当?未敢妄作也。然再三陈请终未获恳辞。余不敏,参之蜀江、三江、沙溪及民国六年《欧阳氏族谱》排行字派,既以字形字音字义虑,勉成五言一绝:“中华光曜远,睿智振家邦。文翰开鸿运,乾坤竞显芳。”

余揣固陋,聊赘述于前。略述原委,叙谱记之,以遂诸君之意,嘉善诸公之德,实则复乐其善举之有成也。惟俟乎将来之君子,有善睿继述者,得是谱而益彰之,传之万世而无穷,岂非余之大幸哉!是为序。

二○一二年岁在壬辰春月(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嗣孙欧阳克俭敬撰

本文标题:宋氏家族族谱辈分排序-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宋濂)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135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