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新会计准则学习-新会计准则学习计划序言之方法篇一

发布时间:2018-01-27 所属栏目:综合辅导

一 : 新会计准则学习计划序言之方法篇一

方法一:留意“路标”  

  所谓路标,就是在某个具体准则中,将相关内容导引致其他准则。比如,由于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极具中国特色的第8号准则—资产减值,第一章第三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中,便将相关事项指引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所得税、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与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准则上去,从而竖立了八个“路标”。  
  38项具体准则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有机体系,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的路标。在整个具体准则体系中,这种路标一般体现在两部分内容中,一是适用范围部分中,如上述资产减值准则中的情况;二是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内容中,如第11号会计准则-股份支付中第四条“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这样,将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确定的内容指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上去。  
  路标形式不是单一的,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单向标,就是一对一的指引;第二种是多向标,就是一对多的指引;第三种是互向标,就是此指引到彼,彼又指引回此。第二种比较常见。对于第三种,倒不是准则间相互踢皮球,如上述股份支付准则中,将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指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而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条规定:“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 号——股份支付》规范的股份支付,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 号——股份支付》”。可见,是指引的内容不同。  
  同时,这种指向也有一种聚集的特点,把握这种聚集趋向能使我们发现准则中的核心内容。如第10号准则-企业年金基金第六条,在说到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投资的计量问题时,规定:“投资公允价值的确定,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该注意到,股份支付准则中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也是指向第22号准则,这样,就彰显了第22号准则在公允价值确定方面的重要性。而相关的核心内容就是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第七章“公允价值确定”,这也正是新准则体系与旧有准则相比,变化最大处之一。  
  通过路标,各项具体准则之间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严密格局;通过留意路标,使学习者逐渐由散乱分离的印象上升为系统深刻的认知,并在这过程中自然透析出准则内容的核心部分。 

二 : 07中级会计实务相关会计新准则学习会计政策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的概念: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在理解会计政策时,要注意:会计政策包括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下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变小)。 
2.可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下列两种情况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例如,财政部有关法规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下列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比如,以前租入固定资产属于经营租赁,本次租入固定资产属于融资租赁,两者有本质差别,分别差异不同方法进行处理,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的交易,比如企业本期新增了期货交易业务,应按相应办法进行处理,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对不重要的交易,比如将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由五五摊销法改为一次摊销法,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会计政策变更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如果对不重要的交易也采取追溯调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明确规定不重要的交易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就不用进行追溯调整了。  
 4.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思路 
 (1)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比如,在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将由原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转变为执行新准则,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财政部已作了相关规定,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但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3)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通俗地说,就是可追溯的要进行追溯;不能追溯的就不追溯,采取未来适用法。  
  
5.追溯调整法的运用 
(1)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采用追溯调整法时,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 
(2)追溯调整法在会计处理时有四个步骤: 
①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留存收益包括当年和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和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取并累积的盈余公积。调整期初留存收益是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两个项目的调整。   
   
  
(注: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取消了提取法定公益金的规定)②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即将累计影响数及相关项目记录到变更年度中。③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企业在会计政策变更当年,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年初留存收益,以及利润表上年数栏有关项目。④附注说明【例1】甲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率为33%。2006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800万元,计税基础为900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000万元,计税基础为2200万元;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300万元,计税基础为0。假定甲公司按10%提取法定公积金。按照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进行追溯调整,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1)计算累计影响数,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①应收账款项目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900—800=1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00×33%=33(万元)②固定资产项目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200—2000=2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200×33%=66(万元)③预计负债项目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300×33%=99(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合计=33+66+99=198(万元)(2)2007年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①调整累计影响数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9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98  ②由于净利润的增加调增的盈余公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9.8            贷:盈余公积 (198×10%) 19.8(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利润表(部分项目)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度               单位:万元项目上年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利润总额(略) (略)(略)减:所得税 -198 净利润 198                       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资产年初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年初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    盈余公积(略) 19.8(略)递延所得税资产(略)198(略)未分配利润(略)178.2(略) (4)编写会计报表附注: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①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②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彩缤纷策变更累积影响数的或会计政策变更可能对未来期间产生影响的除③  ③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略)。  二、会计估计变更 1.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项目通常有:坏账;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与净残值;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等等。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 2.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例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原预计为30年,后因发生地震,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受到一定影响,应将使用年限缩短为25年。(2)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例如,对甲公司原按10%计提坏账准备,新的信息表明,甲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计提比例改为20%。3.对于会计估计变更,企业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如果无法分清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也应按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4.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2)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例2】甲公司2006年12月购入一台管理用电子设备,原价为32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2万元。购入时,企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8年1月1日起,折旧方法由直线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净残值由2万元改为1万元,折旧年限由5年改为4年。要求对2008年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假设甲公司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可在所得税前抵扣,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税率为33%。(1)会计估计变更前2008年折旧额=(32万-2万)/5=6(万元)(2)会计估计变更后2008年折旧额=应计提折旧总额×尚可使用年限/年数总和=(32万-6万-1万)×3/6=25×3/6=12.5(万元) (3)会计估计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数=(6-12.5)×67%=-4.355(万元),即由于估计变更,使2008年净利润减少了4.355万元。[注:2008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5万元(32-6-12.5),计税基础为20万元(32-6-6),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6.5万元(20-13.5),故在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2.145万元(6.5×33%) 同时,减少所得税费用2.145万元](4)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略)。三、会计差错更正 1.会计差错的类型(1)会计差错分为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本期差错直接更正当期相关项目,更正后才编制会计报表,不存在“重述”报表问题。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①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②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2)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应特别注意的是,存货和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差错进行更正,改变了原会计制度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的做法。例如,2005年6月购入一台设备,价值100万元,货款未付;2006年末财产清查时,盘盈设备一台,应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同时补提折旧。这种做法,比原制度将盘盈结果100万元转入营业外收入要合理得多。2.前期差错的处理办法(1)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①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比如,2005年年报中的收入为1100万元,在2006年10月发现多计收入100万元;在编制2006年年报时,应重编2005年年报,视同该差错在2005年没有发生过,即2005年的年收入应改为正确的1000万元。
  ②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这里应注意:a.在发现前期重要差错时,才需要采用“追溯重述法”;如果不是重要差错,可以直接调整当期损益等相关项目。b.在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比如,2006年12月发现2005年少提折旧500万元,则在编制2006年年报时,调整2006年利润表中作为比较基础的2005年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调整2006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③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下列信息:前期差错的性质;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④在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重复披露在以前期间的附注中已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信息。(2)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即对于前期重要差错,本应追溯重述,但因无法取得数据等原因无法重述,则不重述。【例3】甲公司2007年财务报告在2008年4月30日批准报出,报告年度为2007年度。甲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2007年度所得税申报在2008年3月15日完成;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1)如果2007年12月5日,发现2007年3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则在2007年12月补提折旧:借:管理费用  3000000贷:累计折旧  3000000(注:当年发现当年的差错,直接调整相关项目) (2)如果2007年12月5日,发现2006年3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属于重大会计差错),则在2007年12月会计处理如下:①补提折旧: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3000000贷:累计折旧                    3000000 ②将调减的净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0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00000(注:按税法规定,当年应提折旧在当年提取可以在税前抵扣,2006年所得税申报后补提2006年折旧不得在税前抵扣;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没有暂时性差异) ③调减盈余公积借:盈余公积(3000000×10%) 3000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④在2007年年报中调整比较数据  对于2007年利润表,应调增上年度(2006年)管理费用3000000元;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整2007年年报的年初数,调增累计折旧3000000元,调减盈余公积300000元,调减未分配利润2700000元(3000000×90%);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应在本年金额栏中前期差错更正部分分别调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00000元和2700000元。见下表:利润表(部分项目)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度               单位:万元项目上年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管理费用(略)300(略)。。。。。。   利润总额 -300 减:所得税费用 0 净利润 -300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资产年初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年初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       累计折旧 300 盈余公积  -30     未分配利润  -270 资产合计 -300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300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部分项目)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度               单位:万元项目           本年金额            上年金额。。。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上年年末数        加:会计政策变更        前期差错更正 3000002700000     二、本年年初余额        。。。                   ⑤对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还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性质、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的金额(略)。  (3)2007年12月5日,发现2005年3月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300万元(属于重要差错),则在2007年12月会计处理如下:①补提折旧: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3000000贷:累计折旧                    3000000 ②将调减的净利润转入未分配利润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0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00000③调减盈余公积借:盈余公积(3000000×10%) 3000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0000④在2007年年报中调整比较数据  对于2007年利润表,因只有2006年和2007年发生额,故不做调整;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整2007年年报的年初数,调增累计折旧300万元,调减盈余公积30万元,调减未分配利润270万元;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应在上年金额栏中前期差错更正部分分别调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00000元和2700000元。  见下表:                        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12月31日               单位:万元资产年初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年初数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调整前调整数调整后。。。。。。       累计折旧 300 盈余公积   -30     未分配利润  -270 资产合计 -300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300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部分项目)     编制单位:甲公司            2007年度               单位:万元项目           本年金额            上年金额。。。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上年年末数        加:会计政策变更        前期差错更正     3000002700000 二、本年年初余额        。。。                   ⑤对于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还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性质、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的金额(略)。  (4)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报告年度或前期会计差错,按《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处理,详见“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章。

三 : 新会计准则学习笔记

第一章 存货 
第一节 新准则下存货的主要内容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 
(一)第一章“总则”部分,说明了制定新存货准则的目的、依据以及该准则不涉及的内容范围。特别指出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二)第二章“确认”部分,明确了存货的概念以及存货确认的条件。 
1、概念: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2、确认: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三)第三章“计量”部分,说明了存货成本的内容、存货的初始计量方法、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存货的期末计量方法、存货成本的结转等。 
1、存货成本的内容: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2)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3)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此外,新准则对加工成本中制造费用作出了相应规定,指出: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存货的初始计量 
(1)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但企业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除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以外的仓储费用,以及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不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当在发生时确认当期损益。 
(2)新存货准则分别于第三章第十条至第十二条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和收获时的农产品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确定。 除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以外,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新准则在第三章第十三条中规定: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作为存货成本计量。 
3、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4、存货的期末计量 
(1)计量方法: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分别选择采用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若资产负债表日企业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2)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企业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因素等按照相关规定分别选择合同价格、一般销售价格和市场价格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3)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存货成本的结转: 
(1)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 
(2)企业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其损益。 
(3)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4)企业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四)第四章“批露”部分,规定了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相关信息内容,具体包括: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当期计提或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信息、用于债务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 

四 : 新会计准则学习计划序言之方法篇二

方法二:把握“边界”  

  很多情况下,边缘部位往往是美妙的,因为其介于新旧之间、不同事物之间、袒露的与遮蔽的之间。而就新会计准则体系而言,也存在着这种边缘或边界。  
  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是一种新旧会计制度的边界,转换时点可能是在2007年1月1日,也可能是在其后的某一天;另一个层次是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之后,相关准则内容中规定的边界,如公允价值应用的先锋-第3号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其中第四章“转换”中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样,就产生了互为反向的两种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层次的边界容易混淆,宜留意区分。  
  近期,一些研究机构与媒体上有诸多探讨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对上市公司影响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较有份量的研究报告,在解读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时,就存在两个混淆边界的瑕疵。一处是,将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理解为,上市公司在2007年披露的2006年报中便可采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另一处是,混淆了上述两个层次的边界,2007年1月1日的转换,是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转换”,而非执行新准则体系后经营过程中的“转换”;所以,该解读中适用的应该是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六条“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首次执行日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而不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第十六条。  
  这种混淆不同层次边界的个案,对我们有两方面的启发。一方面,要重视第38号准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关键之一,也是评估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司影响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对会计准则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突出对体系的考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涉及到“由远及近”的学习方法了。 

五 : 新会计准则学习计划序言之方法篇三

方法三:由远及近,由易到难  

  由远及近的阅读,能够使学习者的大脑结构化,树立一种全盘的考量。其实,现代知识浩如烟海,做到事事了知于心,不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贪求。身为财会从业者,要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个“抽屉”,抽屉里放着具体准则,而抽屉与抽屉间有着相互的关联。如同一些学者建议的读书方法一样,先看封皮、序跋与目录,掌握全书的大概,再进入到具体需要看或感兴趣的内容。初学新会计准则,也是这种方法。  
  会计准则体系有其自身内在的结构规律,而每个具体准则,也有其特有的架构。比如,一般准则的结构可归为基本概念、确认、计量与披露;但第22号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却主要是概念(含分类)、确认与计量;金融工具披露方面的内容成了另一项准则,即第37号准则“金融工具列报”。  
  由易到难地学习,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同时能够增强学习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对于学习的持续性是至关重要。新准则体系中,比较难懂的有金融工具相关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等。其实,这种难是由于准则语言的严密与企业经济业务的多样性而导致。但是,事物有着这样一种规律,越复杂的事物,一旦搞懂了,就显得极为简单了。  
  在学习过程中,为便于理解,可以采用一些技巧。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方法,就是一个人如果正在为某事愁眉不展时,可以尝试着将该愁事的弊处坏处等用笔一条条列于纸上,再仔细考量。结果,常常是在列完之后,发现其实事情没有心中想的那样严重、那样令人愁眉不展。学习新会计准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在学习第11号准则“股份支付”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将股份支付的授予日、资产负债表日、可行权日、行权日、结算日等时间点列于纸上,沿着这一个个时间点展开相关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这种利用列图等方式将知识展现于纸上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条理化、系统化的梳理过程,也是一种思维向高级演进的过程。 
本文标题:新会计准则学习-新会计准则学习计划序言之方法篇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96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