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短文两篇陋室铭-《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发布时间:2017-12-17 所属栏目:语文教案

一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22课、短文两篇

 

 

刘禹锡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板书设计 :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二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翻译及理解性默写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www.61k.com)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则:就 名:著名,出名 灵:灵异 斯:这 惟 吾 德 馨。 苔痕上阶绿, ..

惟:只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台痕碧绿,长上台阶,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弹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 案牍 之 劳 形。 .....

佛经 丝竹:指奏乐的声音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扰乱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形:身体 南何.陋.之.有.?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屋,(又如)西蜀扬子云的亭子。之:助词 (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诸葛庐子云亭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本文手法:

7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短文两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翻译及理解性默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www.61k.com)晋陶渊明独.爱菊。 之:的 蕃:fan2 多 独:只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自:自从 非常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我惟独喜欢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去不受沾染, 而:表转折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 蔓 不 枝, .....

濯:洗 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 生枝蔓,不 长枝节 香远 益 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笔直洁净地直立着 而:转折关系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予

莲,谓.菊花之,君花子之.隐者也逸。者噫也!;牡丹,花之陶富后贵者也; 谓:认为 之:的 判断句 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的隐士。 鲜.有闻.;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 ..

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爱, 人应该是很多了 。 宜:应当 菊.之.爱.,

理解性默写: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9、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写作手法: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三 : 两山铭南嘉人文千载秀

湖北省嘉鱼县城正东向有两座山,古代因山座落在大湖的西边,当地人就名为湖西伏虎山和猫儿山,猫虎同科,《易》理为阴阳合一,“宝合太和”。伏虎山东经113°54′54.7”,北纬29°41′3”,猫儿山东经113°54′54.8”,北纬是29°41′4”,今天人们把猫儿山叫大头山。山不在高有人则名,水不在深有灵则神,这里曾经闪烁着南嘉人文的历史星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唐时,江西武宁樱田唐代脉裔李璠不远千里,来到湖西伏虎山陈八龙庙(址在伏虎山),从教世俗之理,传阴阳之道,人称阴阳先生,从此落藉为业,成为嘉鱼人。 他的四世孙宗仪,宗儒继承先祖意志,在大头山东头建一义学,是为湖西义学。 开创嘉鱼私塾教育先河,后世因宋靖康之变国乱义学几废几迁。公元1200年,李桂复办于朱砂思姑台又几兴。到明代因嘉鱼人文兴起,公元1500年朝廷敇建“世祀堂”,时内设“义学堂”延续几百多年,直至民国。义学初为训李氏子姓,后惠泽蒲圻咸宁湖南临湘子姓,以后时逾久,地无疆重教倡学为家之范,嘉鱼人文由是而兴。代有科第禅联,世有人文尉起,“嘉半朝”闪烁历史星光,“俾嘉鱼之名丕显于南楚”。李承勋说“学校之建,将以俶人心,变士习,而美风俗也,人伦物理纲维世道。”一域莫以兴学为重,人文千载秀教化成龙。史载明代朝廷重臣三部尚书(吏部、刑部、兵部)李承勋、都察院副都御史李田,文化名人李承箕、李承芳、南京户部郎中李宝约、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李承恩、吏科给事中李太清、光禄寺少卿李僚、进士李宙皋、李聘臣、清末建威将军李士尹、当代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室主任李绍群、国防科工委导弹工程高师李德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博士生导师李青、中国现代产业的实业家跨国公司总裁李松、李平、都裔出其子孙。

北宋以后,贡士定斋公始立家谱,以后世逾久,地无疆,族大丁繁裔孙有序,伦理不乱。然宗亲地域之情由是相缘,客居他乡一家亲。他承载的千年家谱文化,记录的裔孙遍及湖南、湖北、河南、山东,贵州、四川五省十八县市,乡贤名宦誉奕千载,赞为世家大族。从此这里便成李氏族人信仰的人文文化的沃土。正是这一人文生态的文化沃土,养育了一个世续万代的生命脉系。于是,嘉鱼县湖西铁坡伏虎山和大头山远近闻名,成为族人的精神领地!明代工部尚书吴廷举应李承勋之邀,为李璠宗祠提写楹联曰:

圣世天民万种英裔传海内,

郁林仙李一枝老干发湖西。

(郁林指李世民三子李恪,时封王于南楚,谱传李璠为郁林王的十五世孙)(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山为地之脉,湖为地之孕,两山东西相向,西距嘉鱼县城两公里,可谓是南嘉临港新城之地脉。千百年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精神孕育了一个人文生态的血统文化。虽然在今天的公民社会里这一文化暗然失色,但在当代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仍然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的载体。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保有一个血统文化的情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普世价值的人文精神的内含。在生命的文化里,无论你走向五湖四海还是异国他乡,她都是你安身立命的基石和生命希望的精神力量。道法自然,地为生命之根,这里承载了几万血统生命的伦理、情感和道德。正是这个人文的生态文化让人们懂得社会明文和谐的纲维之理。正是这个人文的生态文化让客居五湖四海和异国他乡的嘉鱼人难舍一份故乡情。千万年的伏虎山和大头山留给嘉鱼人的是一个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12年5月县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2013年民间有识之士投资三十多万元建为“嘉鱼人文历史景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今天,在春光明媚的阳光下,伏虎山和大头山松柏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山岚烟波萦绕。坛壇祈运,每天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从这里升起,照亮一个朝气逢勃,欣欣向荣的南嘉临港新城。 现存上千亩的松柏森林林木繁茂,生机盎然,四季鸟语花香。两山座落在嘉鱼县城的正东向两公里,徙栖山上的各种野生动物在上面繁殖生息,自然生态之气与人文生态的文化之孕在这里形成了现代城市美好的生态景观。武深高速连接线在山的脚下鱼贯而过,时代发展的车轮已牵动了嘉鱼人文气运,这是嘉鱼发展的时运和机遇。从此将有更多的人认识生态优美的嘉鱼和文明和谐的嘉鱼人。将有更多的人来嘉鱼寻找和感受故土的文化底蕴,鳞次栉比的城市高楼将会接上时代发展的人气。宜居的,文明的卫生的,生态的“国家级文明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的光环将在这里永远闪烁着文明和谐的生命之光。

高山仰首,人为流水, 故土清曲,娘母情怀。尊重她,祈祷她,将是嘉鱼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珍惜她,保护她,可为嘉鱼的发展接上人文生态的地气。现代化的旅游产业链将会接上南嘉热土,故土文化将会成为嘉鱼人的财富之道,财路畅通 。

作者:李建雄 2014年8月

四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五 :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教师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本文标题:短文两篇陋室铭-《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168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