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社戏导学案-16社戏导学案配答案14

发布时间:2018-03-26 所属栏目:藏戏阅读答案

一 : 16社戏导学案配答案14

16 社戏

1、知识和技能: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学习对人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竞赛抢答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 行辈( ) 惮( ) 絮叨( ) 怠( )慢 ......

撺掇( ) 凫( )水 潺潺( ) 蕴藻( ) 家眷( ) .......

皎( )洁 漂渺( ) 纠葛( ) ...

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

模糊、不清晰。

歌吹:歌声和乐声。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

《鲁迅全集》里。

4.背景链接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

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

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二)深层探究

1.朗读第1至3自然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

用是什么?

2.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4.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

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2.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并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3.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二)语言品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

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

说山“踊跃”?)

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句中哪几个动词运用巧妙?妙在哪里?)

4.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三)手法探究

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

平桥归省乐趣多,钓虾放牛多快活。

登船看戏心难耐,月夜行船景动心。

船头看戏难尽兴,月下归航拾豆趣。

童年美好易消逝,劝君惜取眼前时。

四、拓展延伸

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吗?请你应用刚学的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夜景。(100字左右) 五、课外阅读

燕 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

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8.通观全文,本文写了哪些“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说这些错误是“美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标题是燕子,但一开始却写了一件有关歌曲《送别》的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朦胧的欢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朦胧的悲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候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大豆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古代称为"菽",已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本世纪初,大豆还只有我国和我国近邻

的一些国家种植。近几十年,世界上到处引种,成为栽培面积扩大的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大豆播

种面积有一亿多亩,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大豆品种众多,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无霜期在一

百天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大豆。我国北起黑龙江的最北部,南至两广,大豆分布极广。东北地区、黄

河、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大豆色泽有黄、青、褐、黑和双色五种。子粒大小差别很大:

小粒品种百粒重只有四、五克,大粒品种百粒重可达五十克,小粒的重量约是大粒的十分之一。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1

2

3"世界上到处引种"的"引"字与前面的_________字相照应。 "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应选括号中的__________字。 "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中的"不下"去掉,写出一个不改变原意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中的"多"是不能改成"都"的,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你

认为正确的是:( )

A

B

6"8-9点钟"最多只有一个小时,怎么能说开放"一个多小时"呢? "8-9点钟"是指花初开的时间,"一个多小时"是指一朵花开放的全部时间。 "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怎么又说"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粒大小差别很大"时,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二 : 藏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自学导航: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写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3.本文在介绍藏戏时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4.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色。
5.向父母简单介绍藏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䥽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6.向同学介绍藏戏(先小组内交流,选出代表班内交流)
四、目标检测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咆哮  (    )  俊俏(    )
敦厚 (    )  两面三刀(    )
2.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
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在藏戏里,(  )的人物所带的面具,其(   )和(   )
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  )色的,代表(      );
国王的面具是(  )色的,代表(      );
王妃的面具是(  )色的,代表(      );
活佛的面具是(  )色的,代表(      );
巫女的面具是(  )色的,象征其(      )的性格;妖魔的面具(  ),以示(  )和(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  )或(  )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         )。
1.这几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2.这几段话与前面那句话相照应?
五.布置作业:
向父母介绍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要说清楚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特点:戴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排比  反问)
没有时间限制
藏戏的来历:唐东杰布
面具的象征意义:善者 国王 王妃 活佛 巫女 妖魔 老人

三 : 社戏 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社戏》学案 鲁教版
预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 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预习重点:  

感 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 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法设计:   

指导诵读, 启发学生品味研讨,模仿写作。  

预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 技巧的感受。  

二、基础知识:  

1、了解背景  

社戏:社、原指 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回顾作者  

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4、理解下面的词语 。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自失:  

皎洁:                                    归省:  

三、整体感知:  

二读课文,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 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 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 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思考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戏 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作者以《社戏》为题目,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体实在,点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时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戏的生 活经历为依据,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
   d、许多读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戏”,以此为题,具有吸引力。  

五、延伸拓展 :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四 : 《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体验美的心灵,缺少描述美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5、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自主学习案
文学常识积累
(一)、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的字音。
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 宛转
絮叨 怠慢 蕴藻 家眷 渔父 喝采 旺相 桕树 楫子
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 絮叨: 撺掇: 弄潮:
依稀: 宛转: 悠扬: 皎洁:
归省: 漂渺: 自失: 弥散:
3、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体裁是    ,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 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2:从事情角度来看:
( )——( )——( )——( )——( )——( )——( )
3、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4、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5、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6、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如: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附鲁迅的几条名言。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课堂探究案
(一)、预习汇报 
1、字词 2、作者及文章出处 3、预习收获及困惑
(二)读课文,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学生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练习。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阅读船头看戏部分)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16 《社戏》导学案
主备人 石娅 审核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2011年4月15日
班级 组别 姓名
当堂检测案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的意思是 ________。 “踊跃”的意思是 ________。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______、
________的特点。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5.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7.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 __ ___ __》。
8.本段主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当堂检测题答案
1.模糊不清 跳跃
2.点 磕 退 上前 出 动作熟练 干净利索
3.比喻 拟人
4.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5.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6.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7.月夜航船
8.开船动作利索,行船动作快从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五 : 《社戏》导学案与答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前预习】

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背景: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归戏”。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贯穿全文,刻画人物。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 怠(dài)慢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jiǎo)洁 漂渺(miǎo) 纠葛(gé)

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歌吹:歌声和乐声。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4--30):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交流点拨】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交流点拨】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合作探究】

(一)内容、人物探究

1、朗读第1至3自然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交流点拨】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4、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

5、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交流点拨】“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交流点拨】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描写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7、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并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交流点拨】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

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8、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二)语言品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句中哪几个动词运用巧妙?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蕴含着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4、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写作探究

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等。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课堂延伸】

1、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点拨】例: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你记得哪个季节的美丽月夜吗?请你应用刚学的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夜景。(100字左右)

【交流点拨】黑天鹅似的夜幕上,一轮残月静静地。站在尖顶高塔上风吹起蔷薇的花瓣轻抚过脸颊。点缀着水晶般星星的夜空,寂静幽邃,宛如镜花水月,一触即逝。雏蛙高唱着梦的旋律,缓缓流入我的心中。再树的黑色剪影下,一片落叶掉落,那枯黄,在月夜燃烧,掉落,静止、、、、、、 在一个寂静的月夜,我漫步走过荷花池边,微风如婴儿搬轻轻的抚摩着我的脸庞,那么惬意,那么舒坦。耳边传来一阵阵蛙鸣,青蛙们都不甘寂寞的从荷花池中探出头来,四处张望着,好一片和谐的初秋夜景。

【学后反思】

课堂小结

平桥归省乐趣多,钓虾放牛多快活。

登船看戏心难耐,月夜行船景动心。

船头看戏难尽兴,月下归航拾豆趣。

童年美好易消逝,劝君惜取眼前时。

本文标题:社戏导学案-16社戏导学案配答案14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162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