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16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理解有关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他教育学生有独到之处,这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精读课文。
1.学习2—4自然段。
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寻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现和动作。
(1)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学生思考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埋头 看看……;看看……又……。)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
生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2)再读这一段。想想、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
师: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如梦初醒)
(3)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弟子,你在麦地里,你会怎么做?
2.学习第5—6自然段。
过渡: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话,你认为应用怎样的口气说?为什么。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1)学生自读体会、交流。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嘲笑”。
(3)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4)指名读。
(5)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1)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2)感悟道理。
反复诵读文章第六自然段,理解:事物是比较出来的,有小的就有大的,有最小的就有最大的,因此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麦地太大,麦穗太多,所以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判断不出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摘到那真正最大的一穗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3.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
(1)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习,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a.“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b.“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c.再次理解苏格拉底的要求“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联系下文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弟子们定会出现进进退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人的一生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3)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4)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三)总结课文。
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 “麦穗哲理”,让我们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课前修改: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话?
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三)“你们已经到头了。”
1. 谁来读一下?
2. 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5.出示:苏格拉底 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7.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8.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
9.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心里想:“ ”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四)“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五)“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3.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5.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6.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7.理解、齐读
8.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 不失时机 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课前修改: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课前修改: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
说体会。
“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激qing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二 :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 ), 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 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 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 母亲是接生婆。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 希腊哲学家,他和他 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 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被并称为“希腊三 贤”。他被后人广泛 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 基者。他长期靠教育 为业,苏格拉底的教 学方式独特,常常用 启发、辩论的方式来 进行教育。
我能行
lǒnɡ
垄
垄断
? 垄:在田里用土堆起的一趟土线,宽30公 麦垄 分左右,萝卜、地瓜等这些作物就种植在 这样的地垄上。
? 但麦子不是种在垄上的, ? 麦垄只是形容一行行的麦子罢了。
读一读
苏格拉底
沉甸甸 麦穗
定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麦垄 错失良机
惋惜 实实在在
定夺: 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 用言语挖苦、取笑人。 苍老: 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 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 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 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 了做人的道理。
质疑问难:
1、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2、苏格拉底说的“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 摘下的”是什么意思? 3、“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中 的“麦穗”为什么要加引号?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 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该怎么 理解? 5、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方法是什么?你赞同 这种教育方法吗?为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
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次话?
分别说了些什么?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 们。”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 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自由读读这些话,也可以同桌讨论,联系上下文想想该用怎 样的语气读,并把它读懂读好。
1、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 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 尽头等你们。” 2、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 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3、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 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www.61k.com必能碰见它;即使 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 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 的麦穗,只许进
不许退,我 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提出几点要求? 1、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2、只许进不许退 (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重 新回头选择的机会。)
苏格拉底 严肃地 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 地的尽头等你们。”
齐读第2至4自 然段,画出弟子们 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 “﹏﹏”,怎么想的用“ ”。思考你 从中体会出什么。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 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 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 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 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 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 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 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 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 段时间。
弟子们的做法: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 ﹏﹏﹏﹏﹏﹏﹏﹏﹏﹏﹏﹏﹏﹏﹏﹏ 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 ﹏﹏﹏﹏﹏﹏﹏﹏﹏﹏﹏﹏﹏﹏﹏﹏﹏﹏﹏﹏﹏﹏﹏﹏﹏﹏﹏﹏﹏ 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 ﹏﹏﹏﹏﹏﹏﹏﹏﹏﹏﹏﹏﹏﹏﹏﹏ 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 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 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 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动作: “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们在一丝不苟的 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埋头”、“低着头”: 弟子们的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 意,便随手扔掉了”: 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 了很多机会。
弟子们的想法: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 还在前面呢。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 ———————————————— 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 们的体会。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 们的体会。
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他们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 把本应该完成的
目标一再往后拖,不 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从 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你们已经到头了。”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 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 到头了。”
“苍老”与“如同洪钟一般” 在这 句话中自相矛盾了吗?为什么?
答:“苍老”在文中指 的是苏格拉底由于 年迈而显 得声音老迈;而“如同洪钟 一般”则显示出苏格拉底说 的这句话如同警钟一般在学 生的脑中敲响,让学生受到
苏格拉底 惋惜地 说:“你们已经 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 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 似乎在嘲笑他们。
(1)自由朗读这句话。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的意 思。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 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 似乎在嘲笑他们。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 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4)再读这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 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 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 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 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 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读一读,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 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整个麦地里确 实存在着的真正的最大的那一粒麦穗,但不一定碰 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是指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 所能摘到手中哪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 是相对而言的。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在______里肯定有 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 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 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 判断。因此_________就 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 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 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 如抓住眼前颗粒饱满的那一 穗。
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 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 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 学生们听懂了吗?让我们继续读 课文。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 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 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 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 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 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 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 实在在的。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 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
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 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 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自由读,读出句子的重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课堂小结:
“眼前的一穗”: 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最大的追求”: 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就是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 任务,这样才实实在在,才不会“错失良 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课堂小结: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 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 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 的机遇,实实在在的完成好当前的 任务,这样才不会错失良机,一事 无成。
回顾苏格拉底的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 另外的收获,分四小组讨论一下,你能从中得 到什么启发?或明白什么道理?或想到什么名言?
1、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 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 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 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3、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 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 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 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 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 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 的机遇,实实在在的完成好当前的 任务,这样才不会错失良机,一事 无成。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讲了苏 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株 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 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 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 们已碰到它。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 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 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 一粒,直到全部落光。
◆名言积累◆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查理﹒艮科尔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九龄 ★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培根
读一读、背一背: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 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查理· 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 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今日诗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
,此事何时了?人生 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 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 请从今日始!
明日诗--(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 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 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每日一写◆
选择一题练习。 1、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2、 学习本课后,写一句凡人名言在 书上。 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 己遗憾深深的往事,注意细致刻画自 己的心理网络日记活动。
三 : 最大的麦穗
四 : 最大的稻穗
苏格拉底带着弟子们路过一片稻田,他让弟子们从稻田的这一端走到另一端找到并摘下他们心中的最大的稻穗,当所有的弟子最终走尽了稻田后才发现自己空着双手一无所获,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最大的稻穗永远都会在前方等着他们,所以他们错过了本该被他们摘到的最大的稻穗。
最大的稻穗会在前方等着我们,这样的心理是每一个人所普遍拥有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错过太多太多,最后只会一无所获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好的东西往往是被我们错过了之后我们才会发觉,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重来,但更多的时候却是错过了便就是永远的错过了,即使我们悲伤,即使我们叹惋,即使我们疯狂。世事无常,我们会错过许多事许多人,留待将来,我们只能唏嘘。
最好的人不会在脸上写着他会陪你到最后,最好的事不会让你轻易的就能够做到。时间,会抹去一切,它是一条奔腾着的洪流,而我们却是这条洪流里的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石头,经过了冲刷,经过了侵蚀后,我们才会明白什么样的人会同我们留在最后,什么样的人能值得我们去珍惜。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石头,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必须要独立思考,我们会沉默着思考人生,我们会安静的审视别人,我们会热切的爱着某某,我们会承受污言秽语,我们也会得到肯定赞扬,我们在追求,我们在等待,追求和等待的是我们想要的那一颗最大的稻穗。我们都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都是一颗有思想的石头,时间在打磨着我们也在改变着我们。
人与人的不同才使得这个世界很精彩,每一个人都是一颗与众不同的石头,而每一颗与众不同的石头都是一种不同的类型。我们不会被所有人了解,我们不会被所有人理解,毕竟我们不是所有人心里的那一颗最大的稻穗。人都是自私的,我们总是会把最好的留给我们最在乎的那一小撮人,他们就是我们心中最大的稻穗,对于我们不在乎的那一大把人,我们又何必让他们得到我们的付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当做是我们心里的最大的稻穗,我们也不会把所有人当做我们心里最大的稻穗,之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更看重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为自己而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别人的眼中,我们是一颗有思想的石头,做什么,该怎么做只有我们自己清楚,别人的指手画脚只会让我们错过本该属于我们的最大的稻穗。时间的洪流最终会把我们身边的这些让我们犹豫不决的人全都冲刷干净。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生活,把我们仅有的好只能给那一小撮人,给那一颗我们心中最大的稻穗,我们是一颗有思想的石头,活在时间的洪流里。
我们因为错过了太多太多,所以我们该懂得珍惜;我们因为听别人的看法太多太多,所以我们该自己选择。最大的稻穗没有在我们的前方,而是在此刻我们正在途径的路上。(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五 : 最大的麦穗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qing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教学后记: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2004年12月听我的课后的点评:
1、《最大的麦穗》作为六年级教材较深,课文选材可以放到初中学习,但是六年级学生体会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尤为活跃。
2、在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一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学生交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将最大的麦穗改为更大的麦穗在这篇课文中不一定准确。
3、教师把握教材能力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质更好,说明平时教师训练有素。
孙建锋老师是目前国内小语界人气飙升的少壮派特级教师,他的许多课都是底蕴丰厚、灵性十足、智慧无穷的大气之作。近年来,他诗情演绎的“对话”教学不但为听课的老师和专家所称道,更是成为了学生生命发展进程中的有意义的珍藏。现在,让我们到他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中去领略流动着的魅力。
【场景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今天是周六,你们和在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日,来到这里与我见面。我非常感谢你们!
(真诚地鞠躬,台上同学和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第一次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盐城,听说这里不但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还有历史景观“新、马、泰”。请哪位“导游”为我介绍一下好吗?
生:“新”,是新四军纪念馆;“马”是铜马广场;“泰”,是原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泰山庙。
师:谢谢“导游”的清晰讲解。(笑声)这堂课,孙老师也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
[赏析]异地作课时,执教者花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一番课前交流和预热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当前某些观摩课中,师生交流环节却常常给人一种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的感觉,有时甚至连一些名教师也未能很好示范。细品孙老师安排的这段沟通,看似闲谈却服务课堂,用时不多却极具效能,这种简洁雅致的互动交流寓师生融合与文本渗透于一体,真是匠心独运、耐人寻味、值得效仿!
【场景二】一字一句皆关情
师:现在,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吗?
(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该生再次朗读,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清楚、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一生自愿站起来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节,他读得响亮、厚重。)
师:看来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笑声)第六小节谁读一遍?
(一位女同学柔声细语地读起来。)
师:你的朗读如春雨,润“心”细无声,看来你是温柔派苏格拉底。(笑声)
师:课文还剩下最后一节,愿意朗读的同学请站起来!
(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读书,场上顿时书声琅琅。)
[赏析]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读,有所感悟主要*读,培养语感主要*读,情感熏陶主要*读,积累语言更要*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唯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为孙老师追求的“‘读’占鳌头”叫好!
【场景三】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短短的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接下去,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有时动笔写一写批注。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
师:请你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会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师生握手)
生: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笑声)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听课的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赏析]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是孙老师最突出的教学特色之一。我们看到,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但却由此而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这一做法真是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
【场景四】真情互勉“心相约”
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理想是考上北大,但如果南大(南京大学)录取了我,我就先上南大,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说道)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教师主动和他拥抱。)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四十分钟,我们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留连忘返,每人都拾到了一串最大的麦穗。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更加有个性,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单纯,变得更加细腻也更加大气!谢谢大家!(全场掌声!)
[赏析]孙老师的课堂始终洋溢着自由、平等、亲和的对话氛围,让教学成为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学生由此心扉开敞、精神漫游、衷肠尽吐。最让人难忘的是,孙老师敏锐地抓住“考南大、考北大、考清华”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机遇,趁势为“曾经年少爱追梦”的孩子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理想之灯,真是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
【总评】
我曾见过孙老师关于本文的设计,教学步骤很简约,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我想,正是由于孙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从他的极具个性、极具魅力的教学之中,似乎可令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启发: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曾有专家赞赏孙老师的教学是“追寻魔力的对话”。的确,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开掘潜能、催发真情、激荡憧憬;把课堂变成对话的平台,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个性飞扬、创意无限!
教学内容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最大的麦穗》。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是周六,你们和在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日,来到这里与我见面。我非常感谢你们!(真诚地鞠躬,同学和老师热烈鼓掌!)想不想认识我?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其中,有一位女同学高举着手并且站起来说。)
师:请你到前面来。(那位同学走到了前台,显得有些紧张。)听说盐城一小同学的字写得很棒,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
生:当然可以!(她很自信地说道。)
师:请你先写一个孙悟空的“孙”,再写一个建设的“建”,然后写一个雷锋的“锋”。(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孙建锋”三个字,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着黑板。)
师:你写下的就是我的名字。(她猛地愣了一下,又下意识地吐了一下舌头,鼻尖上闪动着几粒细小的汗珠。)勇敢地喊一声,好吗?
生:孙建锋!(她的声音清晰而又响亮。)
师:好样的!其余的同学尽情地喊一声!
生:孙——建——锋。
师:六年来,你当着一位老师的面,既写又喊他的名字,有什么感受?
生:不礼貌。(她不好意思地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噌”地站了起来)你是在“师生互动”。(千余名听课的老师热烈鼓掌!)
师:真不简单?你小小的年纪竟然知道如此深刻而又前卫的教学专业术语。我很佩服你!(我双手同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听课的老师又一次热烈鼓掌。)?
师:第一次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盐城,听说这里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还有历史景观“新、马、泰”。(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起来)请为我导游一下“新、马、泰”,好吗?
生:“新”,是新四军纪念馆;“马”是铜马广场;“泰”,是原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泰山庙。
师:谢谢“导游们”清晰地讲解。(笑声)孙老师也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共490字,只有两个生字。我相信经过认真地练习,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同学们自由练习朗读,约六分钟。)
师: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生:请问孙老师,“麦垄”是什么?
师:问题提得好!请大家看我写“垄”,你们跟着“书空”……这是课文中的一个生字,翻开课后练习,先认真地描红,再临写一遍。“麦垄”是什么?有问题先问谁呢?
生:问自己。
师:有道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呢?
生:问老师,问同学,问字典。
师:看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可真多!孙老师愿意和大家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麦地?
生:同学们都摇了摇头。
师:转过身去,看一看下面坐着的老师。如果说这就是一大块麦地,这样(我用手一行一行地比划着)坐着的老师就像是“麦垄”。
生:(豁然开朗)哇,我知道了,“麦垄”就是麦地里那一行一行的小麦!(他那悠然的心会惊喜,宛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师:孙老师也像你们一样高兴,因为咱们的合作是成功的!(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一生自愿站起来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节,他读得响亮、厚重。)
师:请你们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
?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认可与鼓励!
生:谢谢大家!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请朗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师:看来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笑声)这一节谁再读一遍?
?一位女同学柔声细语地读起来?
师:你的朗读如春雨,润“心”细无声。看来,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同学们一听爽朗地笑了)
师:课文还剩下最后一节,愿意朗读的同学请站起来!
(霎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书声朗朗。)
师:短短的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接下去,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有时动笔写一写批注。教师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读书、思考。)
师:请你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1: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师:(我充满激qing地说)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孙老师非常欣赏你,咱们握握手!
生2: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同学们都笑了)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听课的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3: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师:好一个“一大于零!”(我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3:银杏叶!
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它是我从家乡百年的银杏树上采下的叶。我一直把它珍藏在书本中,如果有一天哪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赠给它。(说完,我双手递过这片银杏叶。)
?生3很激动地双手捧起这片叶!?
(全体师生热烈鼓掌!)
生4: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上去,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我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说道)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4: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4: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我的手中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我主动和他拥抱。)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四十分钟?我们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留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更加个性,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单纯,变得更加细腻也更加大气!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我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所谓情感撞击,首先意味着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其次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再次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
情感似一股扑面而至的春风,似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情感的力量可谓绵中有坚,软中有硬,轻中有重,柔中有钢。而且,越是形无实有,无中生有,潜移默化,越使学生觉察不到你是在实施感染,这种情感的劲往往越足,神效越大。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将带给师生同品共享合作学习的愉悦,将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所谓心灵对话,它既是优秀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又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一种具体操作。成功的心灵对话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场景,我们可以想像: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心门似春的柴扉,轻轻洞开;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对话场景!身置此境,只要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灵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所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分享,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所谓学会分享,首先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心境。一个心情浮躁、功利熏心、心胸如豆、城府深藏的教师,由于缺少颖悟的耐心、适度的宽容、舒展的心灵、好奇的天真,他所能听到的只能是铜臭的撞击、生活的噪音,而不是学生真情的呼唤,心灵的呐喊。其次意味着学会欣赏。有人讲,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别人的真诚褒扬和欣赏会使我们的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
教师学会欣赏学生的本意在于欣赏学生的真。天空最摄人心魄的美丽,并不是白云朵朵、彩霞飘飘,而是那一汪高远的湛蓝,那一份肃穆与深邃;原野最震撼心灵的风景,并不是姹紫嫣红、繁花似海,而是那苍茫广漠的皑皑雪景中,钻出一枝摇曳的竹绿。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生命固有的本色;真,是生命美的极致;真,是每一位教师永远值得欣赏的生命图画。
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变得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变得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变得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清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