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7 所属栏目:知识产权

一 : 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二 :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摘 要: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宏观背景下,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我国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提出要“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展望;综述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59-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14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2014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年GDP增长率在为7.4%,略低于7.5%的经济增长目标,延续了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下滑趋势。一是经济增速连续跌破下限。进入2014年,我国第2季度GDP增速跌至7.4%,第3、4季度则继续下滑至7.3%,基本打破了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区间,全年经济增速创24年新低。二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显疲态。2014年2月,我国出口出现了-18%下滑,之后继续维持低位震荡,全年进出口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4.9%,进口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30%已经回落到15.7%,其中,扣除土地购置款的房地产投资2014年11月以来已经进入负增长;消费虽然取代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但消费需求也保持着一个逐年下滑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回落到10.9%。三是物价水平持续走低。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2014年9月CPI跌破2%,连续4个月运行在2%的下方,11月和12月分别为1.4%、1.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四是经济发展预期有所恶化。2014年7月份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51.7%的高位回落到12月的50.1%,已经靠近经济强弱的分界点50%。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的指数从3月就一路下滑,从3月的62.7跌至12月的48.7。在2014年宏观经济在增速回落的过程中同时表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拉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改善,民间投资开始发力。二是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呈现服务化态势;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中低速增长、高就业”格局初现。三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正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显现。” 2015年是新常态统领中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年份,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将面临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动力、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型切换。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力量在逐渐弱化,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新的常态的经济驱动力还没有强大起来,再加上美元升值、全球贸易政策变动等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增强[1],总体看,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
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风险
(一)发展速度换档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镇化红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1978―2007年均增长率高达9.8%,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瞬间急速下滑,从2007年14.2%的高峰滑落至2013年的7.7%和2014年年均经济增速的7.4%,2008―2014年比1978―2007年低一个百分点。顺应经济增速的下滑,中央政府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的判断。增长速度换档切换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反应,但是在切换的过程中也存在换档的风险,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容易陷入停滞,近期我国增长速度连续跌破7.5%的下限,出现继续探底的趋势,预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滑,突破7.5%~8%的区间波动,这一风险值得警惕。
(二)发展动力置换的风险
从旧的发展方式向新常态过渡,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但转换过程如果发生动力断档,那将会给经济造成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当前依靠要素投入为核心的增长动力在弱化,新的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培育起来;依赖投资、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减弱,新的以消费为主的推动力还在上升;旧的支柱产业在衰退,新的战略性产业虽然蓬勃发展但其主导性、牵引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旧的经济增长点在多年发挥作用后在削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动力一旦青黄不接,经济可能出现失速风险。
(三)发展体制转轨的风险
不可否认,过去多年来,在赶超型的经济模式中国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套体制的缺陷,开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过度依赖高投资和进出口的问题更加突出,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在经济“新常态”要求下,发展驱动力要从投资、出口转移到创新上来,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体制转型势在必行。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力程度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程度,这种体制转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波动很可能使经济发展出现断层,从而影响发展速度,而2015年恰恰是这样一个关键时点。二、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六大挑战
(一)宏观调控效用递减
2014年我国面对经济持续下滑,通过微刺激来稳定经济增长,避免了大水漫灌,但连续刺激也出现了边际刺激效应递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近几年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2003年到2007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73个百分点;2008到2014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提高0.47个百分点。基于投资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计算社会融资对资本形成的作用,2002年1元社会融资贡献的资本形成为2.27元,2008年下降到1.98年, 2014年进一步下降为1.68元。这意味着通过增加社会融资来扩大投资的边际成本在增加,随着增量资产产出率的上升,等量投资的GDP贡献率在下降,这些都增加了2015年经济刺激的难度。
(二)金融“融而不通”带来的融资约束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血脉如果不通,实体经济也很难有好的表现。近年来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融而不通、结构异化、脱实入虚、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等现象,对2015年经济发展不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总量增速下滑。货币增速连续下滑,2014年M2同比增长12.2%,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年初13%的目标。M1的增长速度更低,2014年仅增长3.2%。M2和M1增速之差已经扩大到9个百分点,意味着货币流动性下降,表明人们消费信心降低,投资信心趋弱。贷款同比增速是2005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比上年下降4.8%。货币发挥作用具有时滞,2014年连续出现的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低增长将会制约2015年的经济发展。
2.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从M2与GDP之比来测算,2002-2008年货币流通速度一直保持在0.61-0.67的水平,2009年以来则连续下降,2014年已经下降到0.52,这意味着同样的GDP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实现。
3.融资成本高居不下。据统计,2014年我国贷款基准利率为6%,在11月22日贷款基准利率才下调至5.6%,远远高于美国的3.25%、欧元区的2.43%、日本的1.246%和英国的0.5%,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根据调研,现在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平均在15%左右,甚至20%。
4.货币金融资源配置出现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金融与工业经济的背离,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大企业融资便利,国有企业融资便利与非国有企业融资难。我们一直在鼓励金融资源更多向中小企业与创新型企业配置,但目前金融体制下金融资源却更多向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领域配置。2014年上半年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债券市场上,国有企业和城投平台发行债券合计占比高达87.63%,而民营企业仅占5.47%。金融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将对2015年的经济发展形成较强的融资约束。
(三)房地产行业新常态化后的低增长
房地产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受刚性收入约束和库存销售双重压力,房地产投资很难出现20%以上的高增长,受市场力量的自身调节,未来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进入低速增长区间,行业竞争倒逼市场出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市场力量主导的自我调整。截至2014年11月,商品住宅施工面积50.49亿,商品住宅待售面积5.72亿平米,两者合计56.21亿平米,而过去5年年均商品房销售面积9.8亿平米,即使未来没有新开工建设,消化这56亿平米的供应就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随着保障房建设加快,住房登记制度实施、房产税等将挤出部分存量房,这都增加了潜在供应。从需求面看,我国人口拐点正在出现,20~49岁的购房人口总量在2015年将达到高峰,随后进入下降通道,城镇化速度也有所减缓,2014年城镇化率已经放缓到1.04%,国内民众对房产的投资性需求在2015年将减弱。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地产的投资意愿也有所下降。2001―2013年13年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速[www.61k.com)度高达25%,其中住宅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19%。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11月同比增长11.9%)、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增速、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以及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等指标全面回落,预计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还将回落,房地产投资将从超高速增长逐步降落到中低速增长区间,房地产行业逐步回到理性、常态、均衡的状态,适度、中低速、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新常态。
(四)全球价格下行将给经济增加通缩风险
从国际上看,现在主要经济体基本处于低通胀环境,有些经济体正在滑向通缩。美国2014年12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月率创下3年来最大跌幅,欧元区PPI已经从2013年7月持续17个月负增长,11月CPI下滑至0.3%。在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下,欧元区通胀仍然有继续走低的可能。日本的物价虽然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走出通缩,但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通胀水平, 2014年11月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2.7%,但如果扣除4月份上调消费税的影响,其CPI仅有0.7%。全球低通胀环境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到中国的价格水平。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来看,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连带铜、铝、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于大宗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来讲,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使得中上游部门的通缩愈演愈烈,2014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价格下跌将传导到下游消费品领域。展望2015年,有几个因素会对价格走势形成负面影响,增加通缩风险。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输入性通缩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价格暴跌将通过中上游部门向下游部门传导,这种传导效应将在2015年上半年出现;二是PPI连续负增长传导到消费品价格领域导致CPI继续走低;三是在美元升值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价格稳定导致人民币贸易指数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带来输入性价格下跌风险。在我国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通缩将使债务人处于一个更加艰难的环境,2015年要防止生产和价格、通缩和债务的恶性循环。(五)就业出现阶段性萎缩
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把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下限联系起来,提出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持续下滑,但是就业展现出很好的态势,从2009―2014年,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但有数据表明就业市场上的岗位需求实际上是在下降的。从2012年以来,各年度第三季度的招聘人数在持续下降,2012年为461万,2013年448万,2014年为420万。2014年度相对招聘指数(报告期需求人数/往年同期需求人数的平均值×100)为101,处于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特别是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增长趋势在减弱。由于制造业升级和工业4.0等的冲击,未来制造业可能会转移出大量的就业人口,这部分人口可能会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这意味着2015年我国将从原来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吸纳第一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转变为第三产业单独吸纳第一、第二产业对外转移就业人口,压力之大值得关注。
(六)企业“三座大山”的压力持续发酵
当前国内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的三重压力。首先,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当前经济面对的突出矛盾。发改委披露2013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随着经济增速逐阶下滑,产能利用率预计也会进一步下降。这意味着针对当前需求,2014年我们有20%以上的产能过剩。其次,成本过高则在近几年一直威胁企业的利润。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企业成本从年初85.18/百元增加到86.02/百元,这将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认为未来6个月的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会上升。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价格竞争,收入减少;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支出增加;一增一减之间企业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降。第三,债务过重也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债务过重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负债水平高,企业债务规模迅速扩大,杠杆率就会快速上升,据统计201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106%, 2013年进一步增至109.6%,这一数值远高于德国的49%、美国的72%、日本的99%,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增速下滑,导致2012―2014年企业的杠杆率再度上升[2]。债务过重另一方面表现为债务成本高,从我们调研中发现,由于过高的融资成本,国内有很多民营企业陷入了债务黑洞和债务链条,形成了新时期的三角债。
三、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平衡稳增长与调结构
面临宏观经济的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我们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2015年稳增长的压力将更大。同时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提出要“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3]。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我们认为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一)服务改革这一主题稳定经济增长
当前不仅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更要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待稳增长,稳增长要致力于为重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经济增长跌破底线的风险越来越大,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防止经济跌破底线和陷入通缩。
1.实施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近些年,我国一直秉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每年在稳健的总基调下有所差异。我们建议2015年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采用更加灵活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除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的流动性。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表示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建议央行适当增加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常规的货币政策仍然有空间的情况下,注重预调、微调,更好的实行定向调控。
2.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激发企业活力。营业税改增值税自2013年在全国推广以来,2014年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业纳入, 2015年,营改增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在企业困难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可以适时启动结构性减税,增加企业利润,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期。二是扩大公共支出,初步构建福利社会基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通过减少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盈余,每增加1%的财政支出,并平均用于教育、健康和养老,将使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1.2%。2015年实施更加积极、有力度的财政政策,加大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方向的政府性投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织好社会政策的托底网。将以公共支出的适度增加促进引导合理消费的制度建设。三是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推进公私合营(PPP)平台。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9年,欧盟近1400个项目是通过PPP实现的,价值2600亿欧元。2015年我国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套上预算监管的“紧箍咒”,未来地方财政资金能够用于基础设施的部分不会有太大的增加,依据PPP模式,以政府出资和公共资源为依托,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更多的公私合作平台项目,使民间资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在市场原则下互利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还可以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社会凝聚力。四是适度利用地方债,有序化解债务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大多数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局部存风险隐患。新预算法第35条和第94条,从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做了规定,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等问题。如何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2015年财税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健全债务扎口管理机制,严控新增债务。继续扩大自发自还试点省份范围,启动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强化对地方政府举债的市场化约束,维护投资者权益和市场信心。(二)围绕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15年应尽快推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各项改革,推进更好发挥各类企业积极性的改革,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项经济增长要素相关的改革,使各项要素、各个主体能够释放新的活力来推动我国在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能保持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1.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降低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抓住现在低通胀的时机,尽快推进水、电、气、油等价格改革,把凡是能由市场定价的都交给市场;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消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的各项地方规定,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2.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当前对地方财政的改革将使地方政府渐次退出经济建设领域,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主力军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培育一个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结构合理的企业体系。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制定中央层面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分类施策,提高企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好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要稳步推进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改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创造良好条件;推进金融机构改革,适当增加金融机构主体,促进金融机构间的有效竞争,以竞争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创新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鼓励企业更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要在金融领域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要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金融覆盖,发展普惠金融。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国资本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创造条件,为此要提升对外投资便利性,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体系。
4.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又是工商业发展落地的载体,还是部分人群的资产,也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土地改革要按照土地不同的角色和职能进行分类设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建立公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通过市场配置土地使用权,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土地成本。探索试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增加农民财产。
5.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首要的是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要完善职务发明、技术入股等相关规定,让创新人才在创新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创新的主力军是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创新得到最大化利益;完善财税、金融、贸易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其次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创新真正面对市场,面对经济发展主战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能放则放,能推向市场的就推向市场。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来形成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公开透明的技术交易市场,让技术走向市场,同时也让市场来引导技术创新。
(三)抓住企业这一关键激发其发展动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当前国内大量企业因产能过剩、成本过高、债务过重而喘不过气来,很多企业既没有生产动力,更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帮助企业消减三座大山的压力,激发企业活力乃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甚至为未来保存增长活力的当务之急。
1.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消化企业产能。过剩产能的消化一方面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市场需求的扩大来消化。从市场需求看,一方面可加大力度开发国际市场需求,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链而言,目前仅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缺口就达到8万亿美元,通过建立可行的融资方案,这些潜在需求可以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为我国相关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要深挖国内市场潜能,减少区域市场壁垒,通过打造无障碍的统一国内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
2.依法推进企业破产清算,消融企业债务链条。根据我们在地方的调研,很多债务链的形成并扩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导致其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拖垮了债务企业,也拖垮了债权企业,不如迅速破产清算掉,这样债务企业的企业家也能轻装上阵,重新出发,而债权企业也能够拿回部分债权资金,结算自己的债务。
3.以“少取”、“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在此关头,我们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从现实来看,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基本思路是 “多予少取”。多予,意指给资金、给项目、给行业准入、给补贴;少取则是实施结构性减税,减少企业负担。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我国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面对经济增速下滑,中央将坚持不进行大规模刺激,而是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予以应对。这种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率,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责任编辑:李兴发)
参考文献: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
[2]中国人民银行杠杆率研究课题组.中国经济杠杆率水平评估及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5).
[3]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新阶段[J].宏观经济管理,2015(1).

三 : 国际局势简单宏观分析:昊天经纬|2014-04-01

国际局势简单宏观分析:昊天经纬|2014-04-01 国际局势简单宏观分析(2014-04-01)

本文现先对国际局势做一个简单的、宏观上的概述,很多概念需要后续详细剖析。

从乌克兰写起

  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将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号沙特,原因如下:

  1、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前苏联的军事工业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负责苏联很多尖端武器的生产和配套(如:中国歼15的原型机T10就是从乌克兰搞到的,俄罗斯给长不爽这笔交易)。这其中就包括配套“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重要核心部件。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则意味着俄罗斯的路基战略核力量的机密对西方完全透明,这是俄罗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2、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赛瓦图斯波尔港作为黑海舰队的驻地,对俄罗斯控制黑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黑海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二战后期土耳其要不是战胜国一头的,苏联红军绝对会将扼守黑海与地中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收入囊中。1855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战败后,俄国沙皇是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的历提醒我们,俄罗斯对黑海重要性的认知是深入的骨髓和基因里的

  3、如果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即完全加入欧盟、北约),鉴于莫斯科距离乌克兰边界最近大约460公里的距离,北约的刺刀就直接顶到俄国人的脖子上了。

  4、俄国人为拓展影响力而主导建立的的关税同盟、欧亚联盟及独联体,如果失去乌克兰的加盟,将失去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对联盟的建立具有致命的、无法挽回的打击。

  5、失去乌克兰,俄罗斯将失去巴尔干半岛影响力。

  6、综上所述,俄罗斯承受不起失去乌克兰的代价,乌克兰之于俄罗斯远大于台湾之于中国。

  乌克兰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我们先看几条新闻

  1、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准成员国协定的准备工作。

  2、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国防部23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根据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一九九五年十月三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二〇〇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3、11月21日,伊朗核问题6+1谈判在日内瓦进行,11月24日,伊朗与六国在瑞士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达成一项阶段性协议。伊朗承诺停止进行5%浓度以上铀浓缩,不再增离心机,美将取消约70亿美元制裁。

  4、2013年11月22日,数千名乌克兰民众在首都基辅示威,抗议政府前一天宣布放弃与欧洲联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在迈向欧盟的“西进”道路上突然调头“向东”。至此,乌克兰危机正式爆发。

  5、伊朗与伊核问题六方周二(2014年2月18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展开新一轮核谈,中新网2月20日电据外媒报道,伊朗官方通讯社消息称,伊朗外交部副部长兼伊朗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阿拉克奇20日表示,德黑兰已同意与伊核谈判六国达成全面核协议的框架协议。

  6、2014年2月18日,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近三个月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截至20日,冲突造成包括多名军警和记者在内的75人死亡。中新网2月24日电据外媒24日报道,乌克兰内政部临时部长称,对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的逮捕令已经发布。

  根据上述事件发生的事件顺序,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乌克兰危机的本质:乌克兰危机与伊朗核问题有着某种关联。事实上乌克兰危机仅仅是伊朗核问题的一个外围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插曲)。

  上述新闻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从而摆出一副准备解决日本问题(相关的解析将在后面给出)的态势逼迫西方在伊朗核谈判上让步(伊朗核谈判是从11月21日开始的,23日中俄美的外长才到谈判现场,王毅外长刚出发去日内瓦,中方就宣布防空识别区)。而俄罗斯看中西方在伊核谈判中有求于俄罗斯,借机唆使乌克兰政府废除联系国协议,西方摆出街头政治反击(反击过程一直不温不火的进行着)。2月18日,俄罗斯又借伊核谈判的时机(西方有求于俄罗斯),唆使乌克兰政府强行清场,而反对派在欧美的配合下(包括:英国威胁冻结乌克兰寡头们在伦敦的钱,致使这些原先支持亚努科维奇的寡头们纷纷倒戈),一举将亚努科维奇推翻。同时伊核问题达成全面核协议的框架协议(西方利益不惜在伊核上让步,也要牵着俄罗斯的鼻子,其目的是要始终要牵着俄罗斯的鼻子,防止其在伊朗核问题上与中国站一道支持伊朗通过核爆威逼西方社会解除对其的制裁或直接支持伊朗核爆)。

  综上所述,决定乌克兰国内政治走向的不是乌克兰的反对派,不是俄罗斯、更不是美国和欧美。而是伊朗核问题,可以这么说,乌克兰下一步的走向与伊核问题息息相关。

  乌克兰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是西方利用俄罗斯无法承受失去乌克兰的代价去威逼利诱俄罗斯不得与中国站一道支持伊朗通过核爆威逼西方社会解除对其的制裁或直接支持伊朗核爆。

俄罗斯的对策---乌克兰下一步的走向

  核弹在发射架上时威胁才是最大的,放在乌克兰问题上也一样,乌克兰只有保持一种既可能完全倒向西方也有可能完全倒向俄罗斯的态势才会对俄罗斯形成威胁,否则,这种平衡一旦打破,不管是彻底倒向哪一方,都对西方利益不利。因为俄罗斯一旦确认乌克兰彻底、不可逆的倒向西方(再也没有可能倒向俄罗斯),俄罗斯必然会在中东(在伊核或叙利亚问题上做出的不可逆的举动)做出不利于西方的反应,到了这一步,恐怕是西方那石头砸自己的脚。西方应该不会这么愚蠢。乌克兰加入欧盟、北约欧盟东扩,这些都很重要,但对西方利益来说,眼下最为重要的是如何防止俄罗斯与中国站一道支持伊朗通过核爆威逼西方社会解除对其的制裁或直接支持伊朗核爆,这事关西方霸权的废存问题。

  亲西方的乌克兰反对派彻底倒向西方既不符合西方利益(美国国家利益除外),也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所以尽管现在乌克兰反对派实际掌握了乌克兰的政权,但是我相信,接下来欧盟会向乌克兰施压,乌克兰政权机构绝对不会将亲俄派排除在外,甚至亲俄派再次上台执政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局势发展到今天(2月25日)这一步,诡异的一幕出现了,俄罗斯和西方出现了利益一致的情况(乌克兰不能彻底倒向西方),而乌克兰反对派与中国的利益出现高度一致(乌克兰可以彻底倒向西方),之于个中原委我们接下来分析

美元霸权的本质:

  美中俄欧争霸的具体是什么东西:答案是金融霸权。说白了就是大家都想印钱买东西(按照基辛格的话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现在掌握国际货币发行权的是美联储(其后面的8大股东,分别是:柏林和伦敦的Rothschild罗斯柴尔德银行、巴黎的Lazard兄弟银行、意大利的以色列摩西Seif银行、纽约的Lehman兄弟银行、纽约的Kuhn,Loed银行、纽约的ChaseManhattan银行、纽约的Goldman,suchs银行、阿姆斯特丹的Warburg银行)。而现在中国和俄罗斯做到就是瓦解美元本位制,建立以自己货币为本位的国家金融体系。具体的手段有那些?这还要从美元本位制的基础说起(这是个啰嗦是事情,我们以后再详细剖析),我们先从二战及冷战结束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说起,支撑美元本位制的是石油美元,支撑石油美元的美国在全球的军事、政治实力,支撑其军事、政治实力的主要为三个框架:北约、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和中东安全框架,所以只要废掉这些个安全框架,就能废掉美元本位制。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几个安全框架的实质:

  1中东安全框架:主要包括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特殊关系,美国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一系列经济(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基辛格博士通过沙特政府与欧佩克缔结秘密协议。这个协议确定美元与欧佩克的石油销售挂钩,即美元必须作为欧佩克石油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安全协议。其本质是通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事平衡建立一种“均衡态势”,其中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安全中心,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经济中心。所以要废掉美元本位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废掉沙特、一种是废掉以色列,总之要废掉他们之间形成的平衡。具体方法有:1、让伊朗核爆,从而让伊斯兰世界拥有与以色列一样的核能力(现在的阿拉伯国家都忌惮以色列的核武器,从而在军事被其压制,不敢再挑起第六次中东战争,而以色列的核能力就是美国核能力在中东的体现),同时由于伊朗的弹道导弹已经很成熟,这种平衡将会被彻底打破。即时。沙特等逊尼派国家为保证自身安全,必定相继拥核,在中东出现核扩散直至出现战争,在大国的博弈中废掉“石油美元”。另外一种方法是让战乱中的叙利亚将战火外溢到以色列或者沙特。从而实现与伊朗拥核同样的效果。说起来容易,但是伊核问题、叙利亚问题都涉及到各个大国在中东地区不同的利益诉求。所以实现起来也不容易,具体细节将再以后花很多篇幅来分析中东各个环节之间的掣肘,情况还蛮复杂的。

  2、西太平洋安全框架:主要包含日美安保协议,美韩关系协议和美澳协议,再加上与台湾关系法及东南亚那些一些国家的关系。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日美安保协议,所以中国废掉日本同样可以废掉美元本位制,当然,说起来容易,这其中涉及到各个大国的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受到各个环节的掣肘,情况也同样复杂。

俄罗斯对中东的影响

  俄罗斯的抉择决定伊朗核问题、叙利亚战局的走向,从而也就决定者中东安全框架的走向,而中东安全框架事关世界霸权的走向,决定西方利益(包括美国国家利益、欧洲国家利益,欧洲资本利益,美国资本利益)、中国、俄罗斯在全球实务中国决定权和话语权。

  俄罗斯作为叙利亚最重要的盟友和坚定支持者,是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能撑到现在还不倒的最重要原因(相比利比亚的卡扎菲,埃及的穆巴拉克),叙利亚问题本质上还是从属于伊朗核问题,因为叙利亚是伊朗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双方签有军事同盟协议),伊朗无法承担失去叙利亚的后果(失去叙利亚,将会在中东引发骨牌效应,伊拉克、黎巴嫩等等会纷纷倒向西方从而制裁伊朗,伊朗在中东将陷入无比孤立的境地),所以2011年爆发的叙利亚危机本质上是美国资本利益颠覆伊朗的一个手段(逼迫巴沙尔政权与伊朗反目或者直接颠覆这个政权)。

  叙利亚还有一个功能:穷途末路的巴沙尔政权有可能向以色列或者沙特阿拉伯开战,如果俄罗斯放弃对巴沙尔政权的支持或者严厉督促巴沙尔政权将战火蔓延到以色列境内,美国的中东安全框架就有可能坍塌,

  但是由于俄罗斯在叙利亚的重大利益(事关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和事关俄罗斯对待盟友的声誉,俄罗斯不愿意放弃对巴沙尔政权(或者督促其向以色列开战)的支持。俄罗斯更希望中国从东亚方向通过解决日本问题从而解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实现颠覆美元本位制的目的(普京的小九九有:与日本举行2+2会谈;彼得大帝湾的中俄海上军演被说成是中国被迫俄罗斯增加演习舰艇;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仅仅几句不痛不痒的关注,态度连美国都不如。种种的迹象表明,俄罗斯在怂恿日本不断的挑衅中国,目的是给日本一个信息,中日开战时,俄罗斯绝对不会站在中国一边对付日本,从而怂恿日本继续挑衅中国,以达到让中国以损害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出手解决日本的目的,从而颠覆美元本位制)。

  如果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鉴于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一个保不住自己最核心利益(乌克兰)的俄罗斯,还继续保护巴沙尔政权吗?失去保护的巴沙尔政权要么彻底倒向西方(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将设计到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等,后面会详细分析),要么就是将战火外溢,挑起阿以矛盾,乱中就存。所以西方利益也不笨,在点燃乌克兰问题之前已经将叙利亚的战事基本熄灭,就是要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如果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鉴于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一个保不住自己最核心利益(乌克兰)的俄罗斯还会约束伊朗进行核爆吗?

  这就是前面我说的而乌克兰反对派与中国的利益出现高度一致的情况,只有将俄罗斯逼上绝境,对中国才最有利(也许能实现:自己不用出手解决日本问题就可以颠覆掉美元本位制)。原先下面开始分析。

西方利益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玩心里平衡的游戏:

  鉴于叙利亚战事外溢、伊朗核爆,解决日本问题对西方利益都有颠覆性的作用(对西方各种利益颠覆程度不同,对应的处理方式也不同,这个比较复杂,后面再分析),所以西方利益根据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三种方案的选择上做大做文章,

  俄罗斯不愿意通过牺牲叙利亚而实现上述目的,中国不愿意自己家门口出现战事而不愿意解决日本问题。所以西方利益大玩平衡游戏,在叙利亚内战(包括后来的乌克兰乱局)的同时让日本不断的挑衅中国。从而让俄罗斯觉得随着日本的挑衅,中国会失去耐心对日本下手,同时让中国觉得随着叙利亚内战(包括后来的乌克兰乱局)的发展,俄罗斯会让叙利亚的战火外溢或者同意伊朗核爆。双方都希望颠覆美元霸权,但都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而西方利益真是看透了双方的心理,从而在叙利亚内战(包括后来的乌克兰乱局)升级的同时让日本的挑衅也跟着升级(12月份安培参拜有很多的因素就是为了平衡乌克兰局势发展造成的中俄之间的心理落差)。从而最终的目的是在双方的相互猜测中,让解决问题的时间一点点的流失,从而达到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目的会在下面分析)。从目前来看,这种策略非常成功。

  而乌克兰如果彻底倒向西方,将这种平衡彻底打破,

  俄罗斯别无选择,想要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就只有将叙利亚危机外溢或者与中国一起全力支持伊朗以核爆威胁西方解除对其制裁。否则就支持伊朗核试验。

  为什么西方解除伊朗的制裁这么重要,这就涉及到两个协议TPP和TTIP,我们下面开始分析。

  伊朗为什么迟迟不愿意伊朗核爆,以后会分析。

随着乌克兰局势向彻底倒向西方的方向滑移。出于上述平衡的需要,日本近期是否会做出对中国的重大挑衅行为,我们试目以待。

西方利益的策略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随着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8月),世贸组织的使命已经完成(WTO就是西方利益限制、瓜分其他国家的工具)。西方利益开始筹措这两个协议,这两个自贸区协议建成后将完全取代WTO的位置,中国和俄罗斯面临“二次入世”的问题。

  这两个协议的内容及其苛刻,协议内容将完全限制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升级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如果完全遵守协议,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体永远只能做西方产业链的低端配套,发展中国家(主要为第三世界国家)是没有机会成为发达国家的。西方利益及其子孙后代将永享产业链顶端,作为顶级掠食者可以不劳而获。

  有人回问,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既得利益者西方之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可以选择不加入,西方利益有让你不得不加入手段,关于什么手段我们下面开始从美、欧对伊朗的制裁讨论

  欧美利益对伊朗进行制裁包括石油禁运、金融流通(通过其掌控的国际清算银行,对伊朗的国际贸易不予清算,使得其他经济体与伊朗的贸易失去货币结算能力)等等,其目的是为了限制伊朗国家能力,颠覆伊朗现政权,改变其对西方利益强硬的外交政策。同时又另外一个目的:建立一套常态化的制裁机制,这个制裁机制包含加入制裁伊朗的国家(包括:日韩澳新加,部分东南亚国家,中东逊尼派国家等等),大家都是体制内的,以后谁敢不加入TPP或者TTIP,同样将这套制裁机制套到谁的头上,逼迫其加入上述两个协议,先从土耳其、埃及、南非等中等国家入手,直至逼迫巴西、印度、俄罗斯、中国依次加入。从此西方利益将永享产业链顶端,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接下来,将就西方的既定策略,谈谈中国的应对策略,将简要的分析南海、东北亚、中亚等区域。

中国的应对策略

  针对西方利益集团的既定策略,中国可以从以下三种情况组织应对:

  1、尽一切手段威逼利诱俄罗斯,携中国一道支持伊朗通过核爆威逼西方社会解除对其的经济制裁或直接支持伊朗核爆,如果那套制裁机制被废掉,则意味着西方利益力推的TTP和TTIP将失去着力点:中国作为全球有6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完全有能力胁迫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决绝加入上述两个协议,西方倾心打造的美梦将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胁迫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加入而破产。如果西方利益不愿意解除对伊朗的实际制裁,则放手让伊朗核爆(中、俄两国放手伊朗核爆的原理后面分析),由此,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彻底崩盘,即时,中国建立起一个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储备货币的经济圈(类似于建立一个以人民币为中心的仅包含部分国家的微型的国际贸易、结算、安全体系),这个体系潜在的对象包括东北亚4国(中日韩朝)、东南亚10国,中亚5国(哈吉塔土乌五国)、南亚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中国准备向印度投资8000亿美元这条新闻就是拉拢印度必要时加入中国主导的体系中)、中东(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俄罗斯及中东欧洲国家(渝新欧铁路覆盖的区域)、非洲、南美等。

  上海自贸易区、新丝绸之路、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及渝新欧铁路等都在不断充实和完善这套体系。这套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体系生产全球70%以上的实物商品,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而被踢开了美元和欧元或将因为实物商品的短缺而面临崩溃。由此,这套开放的体系将逐渐吸收全球其他的经济体加入,最后逼迫欧盟、美国依次加入。最终成为全球的体系和标准。

  2、体系建立的最大威胁是日本,日本从2007年安倍第一次上台执政时曾有意愿加入这套体系,到了野田佳彦时期甚至与中国签订了货币自由兑换协议,但是后来发生的情况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日本逃脱不了美国的控制,换首相就像换尿布一样勤。最终倒向了美国,成为反华急先锋。当然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远不是表面所看到的鸡飞狗跳(这部分内容以后分析)那样。

  如果国际局势发展那到中国不得不以解决日本问题来解决美元问题的地步的话,则意味着东北亚出现战乱,不利于中国那套人民币体系的建立。此时只能以霹雳手段迅速解决日本问题,鉴于战事一拖长,将对中国非常不利,所以必要时用任何手段(可以自己想象,为什么中国提及日本钚问题和核问题)来迅速解决。同时迅速拿下南海,启动那套体系。

  3、当然如果出现叙利亚战事外溢的情况,这是对中国最有利的,中东安全框架崩塌,石油美元被废掉,世界进入多级化,人民币与美元、欧元平起平坐,中国作为世界的重要一级,依靠世界工厂的地位,假以时日,完全可以做到世界贸易计价、结算、储备体系人民币本位制。

  下面开始分析伊朗核爆的原理和为什么俄罗斯迟迟不愿意支持伊朗核爆。

而俄罗斯不愿意支持伊朗核爆的原因:

  我们先从伊朗核问题的前世今生开始说起。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肢解了伊拉克逊尼派萨达姆政权。关于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可谓是众说纷纭,但在笔者看来,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下一步肢解伊朗什叶派原教旨政权做准备;其二是为了控制全球石油定价权。

  中东安全框架作为美国的核心利益,事关美元本位制的稳定运行,任何威胁石油美元安全的因素都必须摧毁,中东的伊朗就是其中一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美国和伊朗的君主政权巴列维王朝打的火热。但是一场伊斯兰革命使伊朗彻底变色,革命刚刚成功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事件,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自此,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急转直下,伊朗也成为中东的反美急先锋,这个急先锋手握中东第2大石油储量和世界第一大天然气储量,拥有近7000万人口,国土面积是伊拉克的3倍,实力不容小觑。于是,再这个新政权诞生之初,美国支持和怂恿萨达姆对其发动战争,8年的两伊战争使双方付出了近百万人伤亡的代价,在悲剧发生的同时,战争也使得胜利者伊朗通过战争凝固了其政权在其国内的合法性,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美国通过911事件成功蛙跳进欧亚大陆的心脏阿富汗后,2003年又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成功跳进伊拉克,东西两地数十万美军剑指伊朗,这根最难啃硬骨头被美国啃下来,则从此中东无战事,石油美元享受太平时光,掌握全球70%的石油储量定价权的美国恐怕再也有没有什么力量能限制其(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称霸全球,并以地球唯一主人的身份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了,地球之王呼之欲出。

  鉴于上述情况,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就合伙弄出了伊朗核问题,必要时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以此来阻止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问题来了,伊朗拥有核武器对美国能构成威胁吗?或者说伊朗拥有核武器能成为美国解决伊朗什叶派政权的障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21世纪初如日中天的美利坚军事力量来说,伊朗的正规军事实力(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和伊朗国防军)在其面前根本就是小儿科,即使拥有少量的原子弹,在美国眼里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美国真主惧怕的不是伊朗的军事实力,而是伊朗背后的正主,包括俄罗斯、中国和欧盟。二战后,美苏发动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国站向哪一方,另外一方结局必定是失败。1951年朝鲜战争中的中苏对美国(联合国军),1959年开始的越南战争中的中苏对美国(此次战争的失利直接导致美国全球战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而苏联刚好相反),1979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中的中美对苏联(此次战争的失利直接其全球战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间接导致苏联亡国)。如果伊朗在中俄基于各自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下拥有了原子弹,则意味着美国的伊朗战争面对的是由中俄全力支持的伊朗国防力量,基于伊朗的山地复杂地形,美国可能是否会被拖入下一个“越战”的境地,这个时候美国不会低估中俄支持伊朗的决心,因为这事关全球霸权的最终走向。

  综上所述,伊朗拥核武器的核心要义:在伊朗拥有核武器的同时,中俄必须同时(注意,必须是双方同时,缺一不可)发表政府声明,不准美国诉诸于武力,否则后果无法想象。就象每次朝鲜核试验后中国政府发表的外交声明一样(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妥善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

  我们说,伊朗拥有核武器的前提是中俄的军事力量必须同时对伊朗提供相应的保护承诺,否则这种核武器就是空中楼阁,不会对石油美元造成根本性的冲击,以为美军随时可以突袭、炸毁这些核武器和核设施,

  接下来,分析俄罗斯为什么迟迟不愿意放手伊朗核爆(即提供相应的军事保护承诺)。

1、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有何异同?朝鲜总共进行了3次核试验,分别是2006年,2009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2009年5月25日的核试验是为了救援巴基斯坦。2009年时巴基斯坦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背后是美国因素),当时的总统扎尔达里跑到中国要钱,鉴于南亚局势(保证巴基斯坦通道的安全——巴基斯坦是中国物资、人员进入伊朗最快捷的通道,是中国对伊朗发挥影响力通道)对中国的至关重要性,中国瞄着美国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进行“围魏救赵”的核试验。

  2013年2月12日核试验的背景:2012年1月23日,欧盟作出决议,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实施制裁,加上早前美国对伊朗实施的单边制裁。致使伊朗货币里亚尔大幅贬值贬值约50%以上,伊朗中央银行行长马哈茂德?巴赫马尼说,伊朗陷入与世界的经济战,央行已着手干预汇率,但收效不大,伊朗经济几近瘫痪,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伊朗政府多名高级官员声称制裁已经起到了作用(这是释放求救的信号),鉴于伊朗对中俄的极端重要性,于是中国再次放手朝鲜核爆。

  由此可见,朝鲜核问题本质上从属于伊核问题,朝鲜后两次核试验属于围魏(西太平洋安全框架)救赵(伊朗局势整体稳定)的性质。至于朝鲜核问题将在后面专门讨论。

  2、金融霸权要想崩溃是不是必然有一场三战?战争是外交的延续,同时战争威胁也是实现外交目的的手段。基于核大国之间的恐怖核平衡(后面会讲到中东战争时苏联核威胁以色列时再谈核平衡),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微乎其微,当然局部战争不可避免。

1、俄并无支持伊核的倾向,何来逼迫不支持?俄罗斯暂时没有支持伊朗核爆的倾向;但是有“与中国站一道支持伊朗通过核爆威逼西方社会解除对其的制裁”倾向。因为这套制裁机制关系到TTP和TTIP的成型,这事关俄罗斯核心利益(如果这两个协议成型,俄罗斯先与中国深受其害,俄罗斯明白其中的厉害)。

  2、以乌克兰来做交换,感觉筹码不对等等级差不一致?乌克兰之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和伊朗核爆之于西方利益的重要性基本一致。

  3、中国目前不可能废得了日本,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军事能力无力挑战日美同盟?废掉日本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经济及金融层面废掉日本:将东海防空识别区从空中扩展到黄海、南海,同时完全控制距离中国海岸线2000——3000公里的海域(这点目前中国军力能做到),“图穷匕见”的时候切断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方向的经济、贸易联系(注:“图穷匕见”注意这四个字),即时,我相信日本会跪下来。其二是军事政治层面废掉日本:如果其一完成后日本还不跪下,那就只能用就是军事手段解决了,此时不管俄罗斯是否同意,强行让伊朗核爆(同时供能伊朗提想想到的所有武器),加上伊朗拥有的弹道导弹的能力(2013年1月29日-1月28日,伊朗宣布将一只猴子送入超过120公里的深空并且成功返回,注:我不相信伊朗自身有这样的能力,这种技术的获得非常耐人寻味),对美元本位制和欧元本位制将造成重大的冲击,在中东牵制美军,然后再辅以霹雳手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掉日本,同时强行启动那套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储备货币的经济体系。

  4、入欧怎么反倒又和中国想要的一致了?楼主还没解释吧?基于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极端重要性,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能将俄罗斯逼上绝境,此时的俄罗斯能对西方构成重大威胁或报复的层面有两个,中东的伊朗核问题和叙利亚战事外溢,不管俄罗斯选择放手伊朗核爆和让叙利亚战事外溢到以色列或沙特。对中国来说都是非常重大的利好。这个利好远远足以支付在乌克兰的损失。就怕西方利益和俄罗斯都不希望乌克兰目前彻底倒向西方,因为他们都承受不起由此带来的后果。

伊朗在中东的利益——什叶派之弧

  伊朗在国家目标是什么——称霸中东,统一中东的穆斯林世界,就像8世纪的波斯化阿巴斯王朝一样。公元651年,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征服后,波斯人固执的选择了伊斯兰教中的少数派——什叶派,以保证自己文化上的独立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仅凭几盘录音带就能在伊朗君主国家(美国支持的巴列维王朝)掀起滔天巨浪,建立了什叶派原教旨主义政权(精神领袖掌握国家最高权利),这种以伊斯兰宗教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方式一度令其他拉伯国家恐慌,于是什叶派的身份使成了攻击的借口,一场宗教战争拉开了帷幕,伊拉克的萨达姆被美国人扶上总统宝座,条件消灭伊朗什叶派政权,这也符合萨达姆统一阿拉伯的理想。美国出装备,海湾的阿拉伯君主国家出钱(仅科威特一国出资达150亿美元,想想80年代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不足100亿美元)。战争的结果是伊朗打退了伊拉克的进攻,保住了革命果实。伊拉克也凭借这次战争成为了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后来自信心爆棚的萨达姆吞并科威特未果,叫美国人通过两次中东战争要来小命。

  伊拉克这个国家3500万人口中有60%的人是什叶派,伊拉克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什叶派穆斯林,这还要追溯到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分家的历史: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后,到第4代哈里发(哈里发即为伊斯兰的统治者)阿里掌权时,统治阿拉伯帝国叙利亚的倭马亚家族杀害了阿里后自立为哈里发。而阿里的追随者们不承认这个新的哈里发,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于是这部分人就成为了天生的反对派——什叶派,这部分人从麦加迁徙到两河流域的纳杰夫安家落户,并将纳杰夫作为什叶派的圣城,当然什叶派也承认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圣城的地位,(注:此外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丝绸之路从中亚进入中东的第一个城市)也被什叶派奉为圣城)。2003年美国推翻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逊尼派政党)的统治后,依据一人一票的原则,伊拉克就成为了什叶派的天下,逊尼派成为了少数派(还有一个更加少数的库尔德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也被空前激化(电视上经常看到伊拉克针对什叶派聚居区或者逊尼派聚居区的自杀式爆炸),什叶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伊朗这个什叶派的大本营最为盟友,伊朗也需要伊拉克的什叶派来拓展自己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双方一拍即合。

  叙利亚执政的阿拉维派也是什叶派政权,在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大潮中,大叙利亚(法国殖民地)被法国刻意安排成了2个独立的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深受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影响,法国也在这两个国家分别扶持了少数派掌权,叙利亚的阿拉维派(什叶派)和黎巴嫩的马龙派(原始基督教),法国的想法是以后这两个少数派政权依靠法国才能稳定国内政局,自己依然可以在大叙利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只是第三次中东战争让叙利亚靠上了苏联这课大树后就没法国人什么事了。后来伊朗宗教革命后,什叶派的共同背景使伊叙两国成了天然的准军事盟友。

  1981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赖在叙利亚国土上不走,1982年的黎巴嫩正处于内忧外患,内战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没有工作,也没有人关心。他们渴望返回自己的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一手支持下,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诞生了。真主党成立以来受到伊朗和叙利亚的大力援助。伊朗为真主党训练士兵,提供政治、军事和财政支持。真主党精神领袖法德拉称伊朗为伊斯兰运动的根据地,他本人同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有30余年的友谊。

  就这样,中东地区一个什叶派联盟呼之欲出: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而这条地带地形上呈现为一条弧形,所以又被称为“什叶派之弧”,这条弧线的龙头就是什叶派的大本营——伊朗。这就是伊朗称霸中东的地缘基础,中东是伊斯兰的中东,也是伊朗的中东。

  伊朗要在中东称霸,就必须站在伊斯兰教的天敌以色列的对立面,为全体阿拉伯人出头,于是,我们看到了伊朗前总统内贾德说:“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我们也要拥有核武器,这是伊朗为中东全体穆斯林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话绝不是心血来潮的发言,而有深层次的地缘政治目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中东逊尼派国家(如果:伊朗的死敌人沙特等)中60%普通民众支持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在逊尼派的心目中,什叶派是死敌,以色列却是天敌。中东谚语"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付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付外人"。什叶派是堂兄弟,以色列是外人。

  伊朗只有不断的诉求核武器,才能给将色列视为天敌的什叶派(注:伊拉克、叙利亚和真主党为什叶派是阿拉伯人,伊朗为波斯人)和逊尼派阿拉伯人当领袖,才能当中东的老大,这就是伊朗现政权孜孜以求、不惜损害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而甘愿冒着被西方集团集体严厉制裁的后果,也不放弃拥核的理由。像中国人一样,波斯人历史上无数次的统治过中东这片热土,从波斯王朝、安息帝国、萨珊王朝到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伊朗有无数个理由恢复他们祖先的荣光。

  目前,拥有核武是伊朗称霸中东、成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2003年中俄欧为对付美国而共同策划的伊朗核问题,对伊朗来说的天赐良机。

  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等待,等待伊朗与中国、俄罗斯在核爆的问题出现利益高度一致的时刻。伊朗时刻准备着(具信,伊朗境内有5颗左右的随时可以引爆的原子弹,至于来源……)等待中俄国家利益需要伊朗引爆原子弹。当然核爆后中国和俄罗斯必须同时发表“有关各方须通过对话核协商解决伊核问题,军事解决伊朗问题不可想想,中俄无法置身事外”等等。于是乎,美国的重中之重——中东安全框架彻底崩塌,美元本位制和欧元本位制的基础——石油美元被彻底废掉。新的世界霸主则由大家公平竞争上岗。

  值得重点强调的一点:本质上来说,主导世界的几方力量(中俄美欧)都不愿意伊朗拥有核武器,因为一个武装了弹道导弹和原子弹的伊朗将会主导中东,你主导中东了,那其他几个大力量(中俄美欧)还玩什么?如果不是形势所逼,中国和俄罗斯绝不愿意伊朗拥有核武器。中俄还想着由自己主导中东安全、经济局势。只不过形势比人强,当西方利益通过TTP、TTIP和不断的量化宽松来要中俄的命时候,中俄也只能自损300,杀敌1000了。

什叶派之弧

国际局势简单宏观分析:昊天经纬|2014-04-01


俄罗斯为什么迟迟不愿意放手伊朗核爆

  经过上面大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俄罗斯放手伊朗核爆”的原理是:核爆后俄罗斯是否愿意发表带有“有关各方须通过对话核协商解决伊核问题,军事解决伊朗问题不可想想,俄罗斯无法置身事外”字眼外交声明。并且视情况提供武器装备武装伊朗军队。
  俄罗斯为何暂时不愿意放手伊朗核爆?鉴于俄罗斯的整体实力,尽管从前苏联继承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个体系与世界潮流严重脱节(典型的就是俄罗斯造的大型客机基本上没有什么国际市场份额,尽管这与拿不到西方的适航证有关,但是俄标与世界潮流脱机也是不争的事实),俄罗斯目前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根本无法建立以卢布为主要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当然,俄罗斯也在努力,我们看到的关税同盟、欧亚联盟、独联体,都是努力的方向)支持俄罗斯角逐全球霸权,这一点俄罗斯领导层心知肚明。假如俄罗斯同中国一道通过支持伊朗核爆废掉美元本位制后,世界金融体系崩盘,中国可以建立以人民币为基础货币的经济循环体系来应对,而俄罗斯所能得到却相对有限(甚至不得不加入人民币主导的经济循环体系),鉴于此,如果那天俄罗斯同意放手伊朗核爆了,不是因为它能得到什么(能得到一些,但相对有限),而是一定是被逼无奈。
  对于俄罗斯来说,让局势走向“中国不得不通过解决日本问题来解决美元本位制”能让俄罗斯获益最大化,鉴于日本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背后还有西方利益集团承诺的日美安保协议(暂且不管战时这个协议有没有用处),战争的结果只能是同时损害中国、西方利益集团(包括美国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的实力,甚至有可能下降与俄罗斯同等的水平,此时俄罗斯角逐全球霸权的过程相对有利,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至于伊核问题,对俄罗斯来说那是用来跟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西方利益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就有了乌克兰问题,这是西方利益集团反过来跟俄罗斯讨价还价的筹码。
  顺便再次强调一下,对于中国来说,让局势走向“俄罗斯不得不放弃在叙利亚的利益,让巴沙尔政权将战火外溢到以色列或者沙特”能让中国获益最大化。因为不用自己动手解决日本问题,同时中东也不会出现核武国家(便于以后中国主导中东安全、经济局势),就能废掉石油美元及背后的美元本位制。当然“通过叙利亚战火外溢实现中东破局”的过程比较复杂,以后专门讨论。

接下来,将详细讨论TPP、TTIP和持续的量化宽松对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中国在国家利益层面上的损害原理。将详细说明西方利益集团对伊朗的制裁机制和这2个协议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西方现在只能通过TPP、TTIP和持续的量化宽松来解决中俄问题,这牵涉到近年来中国尖端武器井喷式的发展(按西方的话说:新武器像雪崩一样出来),一系列尖端武器如:歼20、中段反导、1万公里以上的反卫、超级计算机(甚至传说中的量子计算机)、北斗导航、全球覆盖的通讯卫星(天链卫星)、东风41、094或者096核潜艇、巨浪2、全球快速打击范畴的乘波体巡航导弹(美国命名为wu14)等等。使得西方利益集团已经失去了军事解决中国的能力。
CHTV-2-----中国版“一小时打遍全球”
CHTV-2取意于美国HTV-2,前面冠以CHINA的第一个字母。我做了个简单的示意图,这种武器用弹道导弹发射,前半段与一般的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一样,不一样的是再入大气层助推器和载具分离,载具开始工作(一般弹道导弹的弹头分离后就直接沿着抛物线轨迹冲向地球),这个载具(弹头装在载具里)实际上就是个飞行器(升力体),它有翅膀(类似于B2这种的飞翼布局的飞机)、有发动机、有布满周身的小喷嘴(就像嫦娥3号周身的那些小喷嘴,主要作用是调整载具的飞行姿态),可以在大气层内依靠自身动力滑翔。相种对于正常的、抛物线轨迹的弹道导弹,这个载具的好处显而易见:、
1、射程增加,具体增加了多少,这个不得而知。2、无法拦截:美国所谓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用来拦截具有固定弹道(固定的飞行轨迹)的导弹或者弹头的。这个载具进入大气层与助推器分离后用自身携带的动力系统改变助推器赋予它的原始飞行轨迹,变成一种石头打水漂式的飞行轨迹,它没有固定的弹道,所以常规的、用于拦截弹道导弹的方法也就对它失效了。3、黑障区通讯:弹头、再入舱等空间飞行器以很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时,飞行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这就使飞行器的前端形成了一个很强的激波。由于飞行器头部周围激波的压缩和大气的粘度作用,使高速飞行的动能大量转化为热能。飞行器表面达到很高的温度时,气体和被烧蚀的防热材料均发生电离。于是,在飞行器的周围形成一层高温电离质,等离子体鞘和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用于通信的电磁波传输衰减或反射,此时,地面与飞行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便中断了。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气层间。CHTV-2再入大气层后不是按照弹道轨迹直接俯冲下来,而是俯冲到一定深度,由载具自身产生的升力(本载具在高超音速下的升阻比高达3-4,这个速度下神舟九号的升阻比大概0.2~0.3)和自身携带的动力系统改变飞行方向,形成类似于石子打水漂式的飞行轨迹,让载具的高度和速度沿正比关系降低,等进入传统意义上的黑障区后(35-80公里),由于速度相对较慢(10倍左右),载具周围形成的高温电离质有限或者形不了高温电离质,能保证基本的电磁波传输,此时,载具可以根据地面传输实时更新攻击目标的坐标方位,用载具身上的小喷嘴调整攻击角度。如果速度非常快,载具只有出了黑障区才能对攻击目标做出调整,此时留给载具的调整时不足10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这个载具是可以打击移动目标的,它的速度优势造就的毁伤烈度是传统巡航导弹(一般3倍音速左右)无法比拟的。CHTV-2代表地球上最尖端的常规武器(截止2014年1月9日)。
最为重要的是,美国在这方面的2次试验都失败了。
CHTV-2示意图国际局势简单宏观分析:昊天经纬|2014-04-01


上面,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为了引出下面这两条新闻:
第一条:中新社布鲁塞尔1月12日电(记者沈晨)1月9日至10日,伊朗副外长阿巴斯?阿拉克齐和阿什顿的副手海尔格?施密德在瑞士日内瓦,就落实双方于去年11月24日达成的阶段性协议进行磋商。代表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及德国与伊朗进行谈判的欧盟外交事务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1月12日发表声明,指出六国与伊朗日前在瑞士日内瓦达成的解决方案已得到各国“首肯”,临时协议预计于1月20日正式启动。
  第二条:美国媒体爆料说,1月9日,中国军方首次试验了10倍音速的超级武器,目的是突破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五角大楼发言人对此予以确认。
  通过上面的两条新闻,可以看到,正是中国军方的这次试验逼迫西方利益集团不得不落实去年11月24日达成的伊核临时协议,要知道,在此之前,西方利益集团压根就没有打算落实这个临时协议。
  至于落实临时协议的重要性,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下面开始讲述日本国家战略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伊朗为啥放弃核武?
下一轮伊核问题对话会将于2014年3月17日继续在维也纳举行。此时伊朗伊朗总统鲁哈尼发表讲话表示伊朗放弃制造核武器。其目的只有一个,占领下一轮伊核问题会谈的舆论制高点:伊朗已经放弃制造核武器,美国和欧盟还如果还不同意解除对伊朗的单边制裁,那就是别有用心或者怀有不可告人目的(其目的在前面已经阐述:用“成型那套制裁机制”来完成TPP和TTIP自贸区)。
  伊朗放弃制造核武器和伊朗能否进行核爆没有什么关系,伊朗作为中国外围最为重要的核心利益,其重要程度仅次于巴基斯坦,高于朝鲜、南海、台湾、东海(钓鱼岛)等其他核心利益。伊朗核爆根本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因为,主导伊朗核爆的是中俄两国,或者说伊朗核爆过程实际上就是中俄向伊朗间接转移核技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基本完成),伊朗能否核爆,伊朗何时核爆,其实不是伊朗自己的能决定的,这是有中国俄罗斯两国共同决定的(相关原理见前面的阐述)。

1、关于301事件,首先对死难者表示哀悼!
  关于这个事件,最大的看点在于欧盟和美国政府的外交表态,欧盟由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外交声明表示哀悼和谴责,而美国是由国务院(而不是国家元首奥巴马)发表外交声明表示哀悼和谴责。这里面的区别意义非常,它代表着欧盟和美国关于西方利益集团内部主导权转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相关内容较复杂:涉及到二战前后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及金融的变迁,相关内容以后将详细讨论。
  2、关于乌克兰局势,还是原先的观点,乌克兰西部的反对派彻底倒向西方即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也不符合西方(欧盟)的利益,只有保证一种“既有可能彻底倒向俄罗斯,也有可能彻底倒向西方”的状态才是西方需要的,才是西方挑起乌克兰乱局的目的。
  所以对于俄罗斯军队进入克里米亚,西方(欧盟)整体上表现的比较克制,西方的底线是: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绝对不能破坏西方掌控乌克兰的能力(随时可以让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的能力),否则西方绝不会克制。至于怎么样才算是“不能破坏西方(欧盟)掌控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的能力”,那只有他们两家才明白。
  乌克兰的局势会持续动荡(欧俄双方都需要测试对方的底线在那里?),也许到了3月17日伊核问题会谈时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剧烈的变化。

日本国家战略目标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以下为自2006年安倍首次上台至今,东北亚地区(中美日韩)发生的主要事件:
  1、2006年10月8日至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安倍将出任日本首相后的首次外访放在了中国。  2、2009年8月30日,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第93任日本首相。他表示将以首相的身份参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正式道歉,同时日本冲绳县近10万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将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迁出冲绳县或迁移至国外;2010年3月26日晚,“天安号事件”发生;2010年6月2日宣布鸠山由纪夫辞职。  3、2011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中日双方商定将于2012年6月起实行人民币与日元直接兑换交易。  4、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2012年3月提出以东京都名义购买中日存在主权争执的钓鱼岛。  5、2012年5月29日,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JunAzumi)表示,日本与中国将于6月1日启动日元与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  6、中国分别在7月-8月之间试射了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和巨浪2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  7、当地时间2012年9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8、2012年9月14日6时许,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和中国海监51、66船组成的2个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  9、2012年9月25日 ,中日钓鱼岛之争进入新的阶段,中日货币直接兑换受挫。  10、2012年11月22日,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20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宣布,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正式启动。  11、安倍晋三在就任首相之前就宣布与美商定在就任后的2013年1月份最早时期访问美国,但是1月7日的日本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安倍1月份访美因“美国国内事情”而不得不延期。  12、2013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华盛顿白宫会谈。  13、2013年3月20日黑田正彦执掌日本央行。2013年4月4日,日本央行宣布推出新的量化宽松政策。本轮宽松政策持续时间初步定为两年。日本央行将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向日本经济注入150万亿日元,市场没有预想黑田东彦会如此“一步到位”,日本央行官员也将本轮宽松政策称为“创世大爆炸”的方案。  14、2013年07月23日,日本正式加入TPP谈判。  15、2013年12月26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
  以上15条新闻就是自2006年以来,中美日三角关系中博弈主线。
  其逻辑:2006年安倍上台(美国次贷危机出现苗头),日本外交从小泉时代的极度亲美开始转向亲华—?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上台后,极度靠拢中国(主动表示参访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且公开要求驻日美军离开日本,陷入被动的美国策划“天安号事件”导致鸠山匆匆下台—?野田佳彦上台后签订中日货币直接兑换协议,中日两国公开联合向挤压美元本位制,美国利用日本国内国外(香港保钓人士)傀儡势力一手炮制出钓鱼岛事件,中日货币直接兑换协议受到极大冲击,关键时刻中国试射了3款覆盖全球的洲际弹道导弹,以图挽回颓势,钓鱼岛事件持续发酵,中日互派执法力量巡航钓鱼岛,中日货币直接兑换基本被废,日本的外交政策又开始转向亲美—?中日韩开始自贸区谈判,日本有意愿入中国主导的那套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经济循环体”,目的是在外交方向不明朗的情况下给自己留一条后路—?2012年12月安倍再次上台,此时的日本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从而加入中国主导的经济循环体中,要么加入以美国主导的TPP谈判,安倍想两边要价,但美国的态度是拒绝安倍访美,中国的态势是模棱两可(中国根本不想出价),美国同意安倍选择了带上日本准备加入TPP的文件访美,访美回来后,任命前亚洲开发银行行长(著名的亲美派)出任日央行行长,刚上任的日本央行行长迫不及待的追随美国QE3的脚步开始将大规模量化宽松,日本开始所谓的“安倍经济学”,7月日本正式加入美国主导的TTP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剩下中韩自贸区谈判,日本切断了自己的退路,将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了,目的是通过挑衅中国来挤压美元本位制实现日本国家战略目标(下面开始分析)
  日本的国家战略是什么:国家正常化,具体说就是拥有独立的军事、外交权利。日本从2006年到2012年9月期间尝试靠拢中国来挤压美国的方式,结果失败了,然后转向通过靠拢美国,以中国挤压美元本位制的方式,这就是下面要讲的内容。
中国解决掉日本问题就等于解决掉了美元本位制的原理:
  东亚地区是全球主要工业商品的生产地(全球吞吐量前十位的港口东亚地区占九个),中日韩台东盟国家持有全球大部分的美元储备(占全球美元储备的70%以上),所以美国的“西太平洋安全框架”的稳定关系到美元本位制的稳定运行(输送到全球各个角落的工业品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试想这些工业品用其他货币结算的场景),鉴于日本是美国“西太平洋安全框架”最重要的一支铁锚,颠覆日本就等于颠覆了“西太平洋安全框架”,既日本的国家安全就等于美元本位制的安全,也可以说是日本国家安全绑架了美元本位制。这也是中国解决掉日本问题就等于解决掉了美元本位制的原理(等同于废掉美国的“中东安全框架”)。
  就“日本国家安全绑架美元本位制”的情况,安倍政府通过不断的挑衅中国、激怒中国,诱使中国以贴近实战的方式威胁日本的国家安全,然后日本要求“美国爸爸”放松缰绳。
  日本媒体26日援引日本和美国政府消息源报道,美国正在催日本归还超过300公斤的放射物质钚,300公斤钚可制50枚核弹。
  上面这条新闻中美国和日本政府一唱一和,目的是告诉某些听众,万不得已时,美国可能容许日本发展自己的核武装。这个万不得已指的就是当中国出现“通过解决日本问题来解决美元本位制”的苗头时。
  安倍政府明白,要想让日本成为真正的政治、军事大国,光靠解禁集体自卫、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甚至修改宪法第九条是不行的,这些东西没有办法保证日本的国家安全,要想获得真正的国家安全,想成为与其经济相匹配的政治、军事大国,就必须拥有核武器。
  于是,我们看到了,安倍政府的一次次表演,什么要打曳光弹、活捉歼10飞行员、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等等。这些动作本质上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挑衅中国,让中国以贴近实战的方式威胁日本的国家安全,然后以日本的国家安全(如果我没有核武器,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抗中国的军事力量,你美国又不愿意与中国发生正面的冲突)为由要求美国容许日本发展自己的核武库,否则,等中国解决日本的那一天就是美元本位制的末日。
  中国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通过解决日本问题来解决美元本位制的问题的。其中的缘由下面开始分析。
  日本挑衅中国的同时不忘记同时挑衅韩国,双方在慰安妇、独岛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大家觉得日本就像是一条疯狗四处乱咬。其实不尽然,日本之所以在挑衅中国的同时不忘刺激韩国,其实是出于“日本极度害怕被中国解决”的心态,挑衅韩国其实是再告诉中国最高决策层:我压根就没想跟你发生冲突,我挑衅你是有其他的目的(上一节所述),我如果真想和你发生冲突的话,我没有必要与韩国树敌。
  每当安倍政府做出挑衅中国的举动时,日本国内的一些所谓的亲华人士(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甚至包括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就跳出来批评安倍、安抚中国。

  从2006年观察至今,种种的迹象表面,日本国内应该存在一个凌驾于政党之上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主导着日本外交的方方面面。与中国、美国展开博弈的应该是这个组织,尽管我不知道这个组织叫什么名字。
  先看一段新闻:2013年12月28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就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谈话: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安倍必须承认错误,必须纠正错误。…….我们奉劝安倍打消任何幻想,改弦易辙,否则必将进一步失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两个关键点:1、我们奉劝安倍打消任何幻想;2、否则必将进一步失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关键词“打消任何幻想”。日本决策层在“幻想”是什么?
  关键词“进一步失信”。只有中日之间先存在“信”,安倍参拜才能损害这种“信”。那么这种“信”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幻想”,我在前面已经阐述:那个日本秘密组织妄图将日本变成一个“拥核的正常国家”。所谓的“互信”恐怕就是指双方私下交换的条件“只要中国满足什么什么的条件,日本就加入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
  西方利益集团精心打造的TPP和TTIP目的是替换WTO的功能(前面有阐述),这两个协议的精神要旨就是将中国、巴西、印度及俄罗斯等有潜力挑战西方把控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经济体永远固化在产业链的低端,使之无法积攒力量挑战西方。与之向抗衡,中国正在打造“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目的是在“关键时刻”我拉一票兄弟自己玩。你玩你们的,我玩我们的,看谁玩的过谁。
  顺便提一下,美国支持和操纵的南海周边宵小如菲律宾、越南、新加坡不断的挑衅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其目的是为了阻碍中国必要时顺利启动“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东盟加入这套体系对其本身功能的完整性及其重要。
  当然加入这体系的国家越多,这个体系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就越强,也就意味着更具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手中还握有一些尖端技术(如:佳能和尼康的光刻机技术),如果能拉拢其加入体系,那么在与西方体系的对抗中胜算更大。尽管中日世仇,但站在理性的国家政治层面上来说,我们与西方利益集团的竞争关乎华夏文明的兴衰。
  所谓西方利益集团掌握的金融霸权:以美元本位制和欧元本位制为基础,通过掌握的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这三个国际组织的最高负责人长期由欧美双方安排)来控制国际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间一般投资和资本投资)必须使用美元或欧元,以此为基础将美元和欧元散播的世界各个角落。其他国家使用美元欧元需要缴纳相应的铸币税的,而且这两种货币通过不断的贬值来攫取财富,据估计:从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的霸主地位)至2012年,美国资本利益从中的获利超过100万亿美元(你没有看错这个数字)。所以说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主宰全人类。
  下面开始分析,中国解决日本的2种手段以及如何威逼利诱日本加入中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如何威逼利诱日本加入中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日本的加入“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的益处上一节已经阐述。
  从基本面上看,中国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是日本无法比拟的,拜“完整的工业体系”所赐,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算,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搞定)。接下来是美国,大概占有94%左右,然后是俄罗斯,欧盟,日本勉强算的上一个(主要是民用制造业体系)。中国的工业体系产业链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在西南的大三线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一带)还有一套备份,等于中国有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链。这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建立“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的基础。
  中国可以依次通过以下两个层面来解决日本问题,分别是经济基层和军事层面。
  1、第一个层面:将东海防空识别区从空中扩展南海(从山东半岛南下覆盖到南海),同时中国海空军完全控制南海海域(这是关键步骤,美国会以帮助菲律宾为由破坏中国海空军控制南海),切断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方向的海上经易往来,胁迫在华日资企业倒戈,基于日本属于来料加工出口型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包括中国在内的外部经济体,切断商路等于掐死日本经济。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日本还不知悔改,继续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负隅顽抗。中国最高决策层可据此断定日本不想加入“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而升级对抗。
  2、第二个层面:此时,不管能否取得俄罗斯的支持,中国必须强行让伊朗核爆(同时提供给伊朗让准备肢解伊朗政权的力量投鼠忌器的武器),加上伊朗拥有“自主制造”弹道导弹的能力(2013年1月29日,伊朗宣布将一只猴子送入超过120公里的深空并且成功返回),此举势必会对美元、欧元本位制造成极大的冲击。全球金融体系将出现前所未有的震荡。停止东亚商品输入美国将使靠虚拟数字堆积起来的美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稳定出现问题,接下来就看缺乏生活物资(或缺乏低成本生活物资)的美国人民会不会揭竿而起。
  中国顺势启动“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
  通过控制南海、封锁日本、停止东亚商品输入美国、伊朗核爆、启动“中国主导的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循环经济体系”,美元本位制基本上被废后“日本国家安全绑架美元本位制安全”的情况不成立了,美国军事力量保护日本的意愿和决心将大大降低。局势发展到这一步,除非日本核武装自己,否则中国完全不用理会日本,把它凉在一边。
  没有美国军事力量做靠山的日本敢军事挑衅中国?挑衅等于找死,不挑衅等于等死?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中国主导的经济循环体系,接受中国的控制。
  综上所述,解决日本问题的关键“控制南海”,这也就是中美两国南海冲突最根本的原因,也是菲律宾上蹿下跳的间接原因。顺便提一句,中国控制南海的时间就是歼20正式成军的时间。
  西方对上面可能发生的情况心知肚明,所以在加快成型TPP和TTIP的同时努力协调欧美双方在“量化宽松”上的分歧,2013年11月7日,欧洲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5%下调至0.25%,与美国基准利率只相差0.25%。距欧洲央行协同美联储同步“量化宽松”只差最关键的临门一脚。我们看到最近美联储开始逐步退出QE3,等到欧洲央行再次将基准利率下调到与美元基准利率一致后,美联储的QE4(规模将远大于QE1、QE2、QE3)和欧洲央行的“大规模量化宽松”将携手放水,目的是赶在美元、欧元本位制被废之前用印钞机印出来的天量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来洗劫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经济体,使这些国家失去对抗西方的经济能力。
昊天经纬文集  

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中国---“惟有中华”新浪博客

为了让大众看清这个世界,理解国家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正气浩荡中华大地,欢迎网友在各类论坛、博客、qq群、空间转发“惟有中华”博客的文章。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eiyouzhonghua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让我们一起努力付出,与身边的人一道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 :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_李德水

中国市场 第32期 总第795期本刊特稿3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李德水*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各

个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01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亮点,稳中有上升,稳中有风险。中国处在格局变化的新常态中,即在换挡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高速增长的

状态换为7%~8%的区间状态。并提出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市场和有为

政府两者缺一不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做好防范风险的工作;加强软件建设,提

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创新对外开放的方式;坚持依法治国,抓紧建章立制等建议。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金融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一、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机遇大

于挑战

国际经济环境给中国带来的机遇要比挑战大得

多。世界经济确实复杂多变,但还是可以预测和期

待的。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作

出了重要判断,认为世界经济已经由危机前的快速

发展进入了深度转型调整期,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在这样一个时期,世界经济运行的表现往往时好时

坏,但总体处于低迷态势。好消息多一些并不意味

着全面复苏的时刻到了,困难多一点也不表明天就

要塌下来,将会发生重大危机,而是处于时好时坏

的总体低迷态势。

2014年美国因为受极端天气的影响,一季度

经济萎缩2.9%,世行和IMF在6月份都调低了对

2014年经济发展速度的预测,包括对美国等主要

国家。但是总体上看,2014年世界经济出现了温

和回暖的趋势。二季度美国经济有明显反弹,6月

份美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升57.5%,

4月份新房开工量同比增长26.4%,5月份新房、

汽车销售量同比分别增长16.9%和8.3%,6月份美

国的失业率已经降到6.1%,失业人数恢复到危机

前的水平。

欧元区一季度环比增长0.2%,基本走出了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俄罗斯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0.9%,二季度同比增长1.2%。英国经济强劲复苏,一季度同比增长3%。日本一季度同比增长1.6%,受到消费税率调高的影响,二季度经济可能出现回落。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将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的预测数上调为4.7%,而2013年实际增长是1.7%,世贸组织认为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趋于活跃,英国首相卡梅伦2013年12月份访华的时候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在迅速成长,人数超过了欧盟总人口,中国的消费需求潜力无穷,他对中国发展的前景有充分信心。德国总理默克尔7月8日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说,中国的任何决定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5月份我国与俄罗斯签订了经济合作的协议,7月10日举行了中美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共达成90多项合作成果。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各个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都在积极的和中国谈贸易合作,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7月19日在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时候说,当今世界最好的机会都集中在新型国家,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广泛合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签署了大量经济合作协议,落实好这些协议本身就是巨大的生机。所以,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来说,挑战与机遇同在,而机遇大于挑战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德水,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75号院 邮编:100045

4本刊特稿中国市场 第32期 总第795期

的概率要比过去增大了。也可以说,在同样的国际

经济环境下,中国的机遇会比一般国家多一些。13600多亿元,比5月份和去年同期都有较多的增长,6月当月的进出口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了。这些措

施在下半年的效果还将继续显示和发挥出来,甚至

对中长期发展都会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014年推出

的各项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2014年3月

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

主体同比增长25.8%,1至5月新增个体和私营企业

就业人员达到880万人,同比增长3倍多。

稳中有风险,是指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着地方

增长投融资平台、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等问题,

这几个方面出现问题,一般都会以债务违约的形式

暴露出来,加上金融系统自身也存在一些风险。所

以当前需要防范的主要风险是金融风险,但这些风

险还在完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我们有足够的手段

和能力去防范。二、2014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基本情况2014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亮点,稳中有上升,稳中有风险。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平稳,就业平稳,物价平稳等几个方面。一、二季度的经济运行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增长水平在预期的范围之内,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同比增长7.5%,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现了增速略有回升,总体运行平稳,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际上中高速增长的常态化是件好事,经济运行平稳的另外

两个重要表现是就业形势稳定和居民消费价格基本

稳定,6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5%,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

73.7%,上半年居民收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

与一季度持平。

稳中有亮点是指农业生产稳定,夏粮又获丰收,

特别是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

进展。今年夏粮同比增长3.6%,上半年猪、牛、羊、

禽、肉产量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

度为同比8.0%,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增长7.4%的速度,

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略有回落,主要是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增长和投资增幅回落拉下来

的。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增幅回落的幅度大于其他行

业,比重也下降了。高技术产业生产增长加快了,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5%,其中水利

投资增长34.2%,信息传输增长24.7%,公共设施

管理增长25.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增长20.2%,

而高耗能产业的投资只增长11%,其中钢铁工业投

资则下降8.4%,这正是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

我们所期待的。

稳中有上升,主要是指中央创新了宏观调控的

方式,推出了一系列“微刺激”措施,2014年以来

这些措施达到20多项,力度不小,含金量也很大。

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和惠民生,这些

措施已经开始显现成效,表现在6月份经济运行中

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例如,市场信心得到了提振,

市场预期持续改善,6月份PMI回升到了51.0,连

续4个月回升,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

长9.2%,比5月份加快了0.4个百分点,6月份新

开工10亿元以上的项目高达483个,计划总投资三、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与中长期展望中国目前正在处于格局变化的新常态中。即在换挡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高速增长的状态换为7%~8%的区间,这样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就叫做新的常态,我们要适应这种状态。以前总是处于那么高的两位数增长状态中,突然降到7%—8%的范围,能否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从心理上,其他各方面的安排上都要适应。我们不要勉强一定要争10%,要实事求是,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哪些事情该怎么做,从工业、投资、生产各个方面供需关系,市场的基本规律去安排,基本上这样一个中高速的水平发展,是一个新的常态。不是说今年是这个水平就叫常态,而是要比较长时期的坚持下去,保持下去,不能再掉下去。因此,还是要下还大功夫,努力做工作,使它真正实现新的常态,过去的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我们不仅可以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常态化,而且还可以稳步实现中国经济的中高端化,现在经济发展的水平实际上很多是在低端、中低端化的水平,要向中高端化的水平发展,不论产品质量、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包括诚信,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规则等,都是不健全的,中高端化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从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稳步推进,服务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等基本面看,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完全有条件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仅可以实现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且能够使经济社会发展稳步迈向中高端水平。但由于我国劳动年

中国市场 第32期 总第795期本刊特稿5龄人口比重和数量都出现下降,劳动力成本持续攀

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实体经济部门融资困

难,且融资成本高起,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等因素。

2014下半年,乃至近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中还是

有不少困难,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一些

传统产业至少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高峰期,而新的、

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有一个培养和增长的

过程,这就是经济转轨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镇痛期,

这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更要看到国际和国内

有许多积极因素和巨大的新机遇,只要全国坚定不

移的按照中央的各项部署去做,充分激发市场的活

力,全年实现年初设定的各项预期目标是完全有可

能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超重级的状态。因此,不应该继续简单的扩大产能,盲目的增加供给能力,而是要着力扩大需求。当然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软件建设,例如,加强市场秩序、商业诚信、精神文明等等建设,做好这些建设,也能解放和发展出无穷无尽的生产了,使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特别是实现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常态化,归根到底要靠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去驱动GDP的长期增长。在这方面要从教育、管理、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等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四是创新对外开放的方式,在巩固和提高我国货物出口总额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出口产品的

附加值和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继续努力,进

口国外先进技术和直接引进外商投资的同时,要积

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发挥我国在高铁、高

速公路、电站、特高压输电工程、水利工程等基础

设施方面有较先进的技术、建设成本低、施工效率

高等优势,积极参与国外项目的投标建设,既可以

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又能够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

伐。在这方面,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

着普遍的需求,市场潜力是很大的,而且可以实现

互利共赢。

五是坚持依法治国,抓紧建章立制,迎接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

时刻,也面临着发生重大历史转折的宝贵时机,把

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变为一种倒逼机制和新的强大动

力,并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促进加快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过努力奋

斗,使我国真正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四、政策建议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者缺一不可。2014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专题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驾驭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行家里手。由此可见,两只手都要去驾驭,而且要驾驭好,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责任十分重大,要以高昂的精神面貌做好各项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做好防范风险的工作。建议央行尽快出台基准利率或者政策利率,用短期和中期的政策工具来引导市场利率的水平,

使我国货币调控手段既有数量调控,又有价格调控。

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在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建立基准

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金融改革必须坚持

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正确方向,对金融风险要全

面把握动态监控,做好预案,妥善处理,坚决守住

不发生系统性、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是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

用率。我国现代化大厦的框架经过65年,特别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可以说已经建立起来了,

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00多种产品

产量在世界居第一位。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10万公

里,于2012年就超过了美国,且全部是新的。发

电装机总容量4万亿多千瓦,也超过了美国,而且

基本上是先进水平、新装备。钢的生产能力达到10

亿吨左右,可以说比美国、日本、欧洲总和还要多,参考文献:[1] 潘岳,李德水.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李德水.2005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 陈清泰,李德水.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2005):跨国并购重组与中国[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4]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报告(2004-2005):经济圈形成过程中的大型企业(集团)[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贺铿.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关注点[J] .中国市场,2014(11). (编辑:韦京)

五 : 201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先进经济体当前面临的尾部风险已经减弱能够保持长期复苏仍有待观察。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持续下滑的风险已经增大,各自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和瓶颈,深化改革成为新兴经济体前进的唯一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潜在增长率的合理区间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质量优于经济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升,有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投资率的高低应遵循储蓄率先升后降的客观规律,民间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房地产市场格局复杂。宏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健。

中国经济目前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中国政府正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再平衡,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实现可持续发展。2014年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内部因素

1、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周期主要是中周期的朱格拉投资周期和中长周期的库兹涅兹建筑周期,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性周期理论所阐述的政府换届、体制改革,以及投资过度理论所阐述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政治性周期理论,2013到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上升,然而,根据投资过度理论,随着经济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协调驱动的转变,我国经济在2013到2017年增速将减缓。由此判定,我国经济增速在2012年将出现拐点,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2、财政政策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货币政策

2014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替换了2013年强调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央行将通过综合运用存准率、正逆回购、央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目前来看,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推出。目标是通过利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开放资本账户

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价格体系。

4、通货膨胀

2014年 GDP增长预测从7.4%下调至7.2%。中国2013年消费者价格通胀率为

2.6%,连续第二年低于官方目标。今年,似乎通货膨胀率很可能再次大大低于政府目标;我们最近将2014年消费者价格通胀预测从2.6%下调至2.0%。

尽管温和的通胀趋势为可能必要的货币政策和资源定价改革的措施留有回旋余地,但也许更令人担心的是生产者物价指数持续通缩,这和企业利润以及制造业投资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进一步疲软,将会对一般物价水平造成下行压力,它可能加剧经济去杠杆化的痛苦,这在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中已有所体现。

5、利率水平

2014年流动性将从收紧态势走向紧平衡,利率不会单边上行,可能高位振荡。利率水平将改变2013年单边上升的趋势,走向高位企稳,流动性将改变一味收紧态势,走向一个紧平衡的状态。短期而言,春节前可能会小幅趋紧,但随着季节性因素的消失,春节后流动性状况将有所改善。利率市场化对利率上升的影响减少。2014年利率市场化将持续推进,但对市场利率的影响要略小于2013年。理财和国债等与基准利率的差值均已达到历史高位,未来上升空间有限。新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还将扩大,但冲击将小于其“从无到有”的时期。

6、汇率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两会”刚一结束,央行就采取了实际行动。央行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人民币汇率双向互动对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由于双向浮动,套利风险加大,过去进出口中的水分会被挤出,未来几个月的进出口 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但这并不说明贸易状况恶化。具体来看,一方面,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消失有利于出口。人民币走弱,有助于调动出口的积极性,起到鼓动出口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贬值和弹性扩大,可能会增加进口的成本和风险。

外部因素

2014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会继续分化,欧洲和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动力不足;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增速将略有提高,但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一)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上年。按照汇率法计算,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二)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

(三)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英国共识公司2

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消费价格将上涨3.0%,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下降0.6%,非能源价格将下跌

2.6%。

发达经济体宏观指标总体改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所趋稳,2014年世界经济恢复步伐有望略有加快,外贸形势将得到一定程度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10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2013年高0.7个百分点;世界贸易组织9月份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规模增长4.5%,比2013年高2个百分点。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节奏仍不明朗,欧元区债务上升和失业率高企问题依然突出,日本短期刺激政策效应递减,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和印度存在滞胀风险。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以及我国出口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也将对外贸增长形成制约。

总结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转换期。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要继续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特别是在具体政策工具运用、政策参数设置和不同政策组合上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处理好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关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完善事权财权配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加强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灵活性,保持金融信贷环境的基本稳定,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

本文标题: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882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