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发布时间:2017-08-05 所属栏目:培训方法

一 : 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如题,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二 : 论农村档案建设的组织管理

【摘要】目前,农村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相对滞后,在尚未脱贫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针对这种现状:一必须建立农村档案建设的领导机构和执法监督检查机制;二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员;三建立村级建档的法规体系,使村级建档有法可依;四采用灵活的农村档案建设组织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档案;组织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应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对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维护农民权益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农村档案工作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档案工作相对滞后,推动力不强,规范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强有力的档案建设领导机构及执法监督检查机制,笔者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一、必须建立农村档案建设的领导机构和执法监督检查机制
目前,仍有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工作岗位不被重视,乡镇档案业务指导缺乏力度,少数乡镇的档案多年不立卷归档,个别甚至出现损毁现象,而村级档案管理基本上没引起重视,即使是一些基础比较好,县级档案部门抓得比较紧的乡镇,往往也会出现时紧时松的情况,无法保证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为使农村档案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保证档案的规范管理。一建立创建工作责任机制,成立了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主管领导挂帅,县档案局馆牵头,相关涉农部门积极响应,镇村具体落实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档案工作机制。二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把创建工作列入县政府折子工程,县委、县政府把档案工作纳入对镇级督察考核验收体系。三建立表彰激励机制,镇每年召开农村档案工作会,总结部署工作,表彰奖励先进,激发了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二、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员
一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建设,如有条件,尽可能地配备微机,确保已形成档案的安全。二是要求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真正摆正档案工作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和位置,同时,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档案事业经费列入年度财经计划,并予以适当倾斜,档案工作在领导头脑中有位置,档案工作的投入就有力度。三是针对档案队伍业务素质差,文化素质低,人员不稳定等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培训方法。对专职档案员主要是“重点提高”,除了订阅各种专业杂志外,还要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全国档案管理学术交流会议和各种档案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对于兼职档案员则采取“逐步提高”的方法,举办各种学习班,请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为他们讲授档案和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三、建立村级建档的法规体系,使村级建档有法可依
目前,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很不健全,法制观念较淡薄,为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笔者认为:一是要增强广大农村档案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律意识,与此同时,认真抓好违法事件的查处工作,对不建立健全档案工作、不依法办事、领导不重视、人员不落实、档案收集不齐全、管理不善,造成档案丢失、损毁,轻者给予限时改正并通报批评、罚款;重者要追究刑事责任;反之,对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的单位或个人,则给予表彰和奖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二是按照《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主管领导责任制,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监督检查等制度,使农村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采用灵活的农村档案建设组织管理模式
我国各地区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开展村级建档不可能搞“一刀切”,应尊重客观条件,允许有差距,对于经济条件差的村,其档案工作标准可以定得低一点、灵活一些、管用就行。
(一)在贫困地区实行村档乡建乡管模式。所谓村档乡建乡管的模式是指行政村的档案由乡镇以村为单位立卷归档,统一集中保管,村级建档的主体是乡镇,行政村只负责定期收集及其他辅助责任。村级档案由乡镇专职档案员定期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行政村兼职档案员做好形成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是自建自管。
(二)在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地区实行村档村建村管模式。所谓村档村建村管模式是指行政村的档案由村里自建自管,村级建档的主体是行政村,乡镇只负责监督、指导责任。村档村建村管从长远看,是符合档案工作发展规律,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档案工作必须要围绕农村工作的重点和农民关心的热点,扎实做好工作,全力做好服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战略部署,立足实际,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开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辉.村民自治与档案.档案与建设,2001,2
[2]刘涛,卜凡意.谈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黑河学刊,2006,6
[3]王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实践.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三 :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产业集聚区转移,新型农村社区方兴未艾。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边缘化”、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缺位”、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的挑战。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转变领导方式,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强化主体素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农民工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机制。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6—0021—04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正视问题与挑战,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环境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河南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1.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农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对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就特别迫切。改革开放之前,河南农村与全国一样,人民公社是主要的经济形式和经营形式。这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体制存在着吃大锅饭等弊端,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粮食产量长期低迷,人民温饱成为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速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到1979年夏,河南“47%的生产队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②。河南省委、省政府肯定并坚决推广了全省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基本解体,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鼓励和支持农民经营家庭副业,之后,又提出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经过多年发展,河南农村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既有个体经营、集体经济、农村合作制、中外合资合作的经济实体等多种经济形式,又有种植、养殖、经商、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形式。
2.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河南农业机械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到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代,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现已达到71.8%。③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了耕地闲置状况。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国家政策允许土地合法流转。土地实现正常流转后,农业规模经营就有了基础。农业生产方式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兴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观光农业等现代产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涌现,农村出现了生产大户、经济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新经济组织。2011年,河南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④同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的实行,农村不同利益群体迅速分化,利益主体地位迅速强化,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经济协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构成了农村社会中一种重要力量。
3.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产业集聚区转移。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在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工业化的强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异军突起,服务业、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出现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向沿海的大转移。和全国一样,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流动规模不断增大,流动方向逐渐增多,从单一的农村向城镇流动到农村向城镇或发达地区农村流动。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465万人,省内转移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省外”⑤。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兴起,河南省进入产业集聚区的农村劳动力大幅增加。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河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各地把集聚区建设与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县城对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河南有产业集聚区180个,吸纳了262万人就业,其中农业户口176万人”⑥。
4.新型农村社区方兴未艾。城镇化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村社会的转变具有关键意义。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以及城市间的人口相互流动,形成了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城乡二元结构。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口众多、空间狭小、资源紧缺,城镇化进程受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而明显滞后。到2011年底,拥有1亿人口的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⑦。6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民人均占有生产要素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民期望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地、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而在农村人口不可能大量融入城市的情况下,农民开始了就地城镇化的探索。发端于新乡等地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探索,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寻求在户籍管理、产权改革、社区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河南省委、省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此给予了强有力地支持和引导。目前,全省已经规划近万个,启动2000多个,建成3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方兴未艾。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环境和任务的变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存在着“边缘化”的危险。“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⑨但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形势,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存在着“边缘化”的危险。改革开放之前,管理村里的资产以及组织生产和分配,是农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能和权力来源,而随着包产到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支配权,村集体参与重要生产资料分配管理的实际作用越来越小,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逐步淡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遭到弱化。同时,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农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要求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参与意识的增强重视不够,在如何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如何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上一些村民对村民自治和村委会直选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说了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被边缘化。
2.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缺位”。如何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广大成员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总体上看,由于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性质上具有社会性,运行上具有独立性,隶属关系难明确,在党组织的建立、活动开展的领导和指导上有一定难度,党建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组织覆盖“缺位”。传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原则是按农村党员自然居住地设置党支部,形成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一村一支部的设置模式,加上目前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相对稳定成熟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工作力量相对不足,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经济组织的党员、社会组织的党员、企业改制回归社会的党员,难以及时成立组织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在已经成立了党组织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往往存在着工作覆盖“缺位”现象。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领域党组织的职能如何“定位”、党组织如何找准角色、如何处理与业主的关系等,在理论和操作上存在一定困惑,导致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普遍存在党员身份难掌握、党建活动难开展、积极分子难培养等问题,制约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3.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首先,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部分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观念及工作方法陈旧、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在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头脑相对灵活的中青年农民、农民党员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使许多村支部班子建设缺少了高素质人才群体的支撑;二是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报酬低、保障差、出路窄,导致队伍不稳。其次,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化,农民的价值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党员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再像过去那样受人重视和尊重,而富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不少农民认为入党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不来什么好处,相反还得缴纳党费,承担各种责任和义务,受组织纪律的约束,既失去了自由,又耽误外出挣钱。尤其是受当前农民党员荣誉感、自豪感丧失,政治地位下降,权利义务失衡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被边缘化的影响,相当多的中青年农民认为入党“政治上没盼头,经济上没甜头”,不愿入党或入党积极性不高。也有个别党支部书记在党员发展问题上有抵触情绪,怕培养发展新党员抢了自己的位子,进一步加剧了党员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
4.党员流动性增强,教育管理难度加大。随着谋生手段和劳动方式的多样化,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工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党员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对这部分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以往主要是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的办法,在农民外出时由村党组织发放《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返乡时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目前,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党员跨地区流动和频繁流动的需要。一些农村党员经常换工作,或经常在不同的地域流动,导致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或长期不按时足额交纳党费,长期不做党组织布置的工作。农民工流动党员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流出地党组织很难准确把握,流入地党组织也很难为其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也很难得到保障。离开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教育,一些地方的农民工党员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党内生活制度基本上流于形式,使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断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5.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亟待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群众的桥梁、纽带,处在服务农村群众、调解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组建的时间普遍较短,许多工作开展尚处在摸索阶段,党建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体制尚未理顺。由于农村社区党总支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明确、关系不清、权力运作不规范现象,导致有些地方社区党总支与村党支部分别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权威性和领导地位,在工作中缺少互相支持、协调配合。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社区党组织面临整合压力。在自治组织方面,社区“两委一站”(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工作站)并存,村级组织随着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两委会”变为“三委会”。社区党总支与其他管理主体的关系缺少规范性文件的指导,如何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面临的重要任务。三是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当前,很多地方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还较为薄弱,缺少活动经费,缺少活动阵地。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果不认真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削弱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正视问题与挑战,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1.转变领导方式。在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只有把过去以行政权为依托的领导方式、方法转换到引导、示范和服务上来,才能真正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一些地方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仍然紧张,一些党员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农村干部领导方式陈旧、滞后,工作方法简单,法制观念淡薄,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影响了干群关系。转变领导方式,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狠下工夫。在工作推动上,以提供服务为主,使群众感到党组织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在处理村务上,完善、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使群众感到党组织是真心实意地支持他们当家作主的;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典型引路的方法;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
2.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不断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一是优化党支部设置。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从有利于组织区域化规模生产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基层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原来按行政村设置党支部的传统方式,跨地域设置党支部,使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二是探索以企带村设置党组织。一些乡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与所在村形成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更好地形成区域优势,可以突破行业界限,将乡镇或者村级骨干企业党组织与行政村党支部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厂长兼任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书记,在组织上村企实行统一领导。三是拓展设置领域。要根据农村社会结构形态、经济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行业协会、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上,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同时,要增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扩大工作覆盖面。要找准开展党建工作与促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员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服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发展上下工夫。
3.强化主体素质。面对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要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下降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把那些具有一定特长的“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和“经济能人”作为培养重点,加强对回乡高校高职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的培养,深化他们对党的认识。推广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改善农村干部结构。各级党委要努力使大学生村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加强跟踪培养,完善政策措施,构建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带头创业。继续加强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工作力度,扩大规模,加强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在选拔干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以竞争上岗、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干部选用机制,充分体现公开、公正、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拓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来源,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建立以针对性、实用性、开放式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机制。
4.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党员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机制。近年来,河南省针对农民党员进城务工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课题,在全省实施了“金桥工程”、“回归工程”和“温暖工程”,开辟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加强了城乡党建工作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流动党员队伍的实际,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建立健全农民工流动党员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机制,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要突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树立农民工党员是“社会人”的新观念,使党员教育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把部门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教育管理。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明确划分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流出地、流入地、工作单位和中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向互动、有机衔接、共同负责的双向共管机制。
5.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第一,明确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要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是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着领导功能,管理着社区内各项组织。第二,合理划分社区党组织与村支部及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职责。事关社区工作的重大问题必须经社区党组织研究;社区党组织支持和保证村支部及驻区单位党组织依法行使职权,有序开展工作。要明确社区党组织对村支部及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关系的规范运作。第三,完善组织架构。坚持“一社区一总支”的原则,做到农村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农村社区党组织由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社区内各村党支部及其他驻区单位党组织组成。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般由乡镇派驻社区的机关干部担任,也可由社区中心村或其他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担任;其他各村和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为成员。第四,在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的转变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在社区建设上,一切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积极引导,不强迫[www.61k.com)命令,不强制拆迁,不让群众吃亏。特别是在承包地和宅基地问题上坚持“不从农民手中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把整合节约出来的土地的升值主要用到农民身上。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②喻新安、龚绍东、陈明星、林凤霞:《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河南模式》,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③胡心洁、王永亮:《河南农业生产迈入机械化新时代》,《河南日报》2012年8月20日。
④陈学桦:《利用资本市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河南日报》2011年12月14日。
⑤郭庚茂:《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⑥戴鹏、任胜利:《“三化”协调城乡巨变》,《人民日报》2012年8月21日。
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人民日报》2012年9月24日。
⑧罗盘、曲昌荣:《中原旧貌换新颜》,《人民日报》2012年8月8日。
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03页。
责任编辑:浩淼思齐

四 :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中共商都县委组织部 米树云

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前沿和关口,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既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呢?我通过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 选好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农村党支部是农村的政治核心,而村党支部书记又是村级领导班子的带头人,也是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因此,选好党支部书记对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在村党支部书记人选上,要注重其政治素质,坚持把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岗位上来,切实做到举贤任能,宁缺勿滥。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办事能力,把能够驾驭全局、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善于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先进分子纳入选拔的视野。此外,还要拓宽选用范围,按照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思路,采取符合组织程序的形式和途径遴选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二、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向心力的村党支部班子,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

在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将那些熟悉农村工作、善谋敢干、群众公认的精兵强将充实到村组“两委”之中,实现班子的优化组合。与此同时,要增强农村党支部成员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以形成基层党组织向心力的思想基础。全党是一个有机整体,农村基层组织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细胞。所谓组织观念,即农村党支部每一个成员必须遵守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一党的最基本的组织纪律,并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党这个有机体之中。所谓大局意识,一是要顾全大局,即凡事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二是要服从大局,即在政治上始终同县委乃至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班子成员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还应体现在对支部形成的决议要坚决执行,抛弃一切小团体思想和个人私心杂念,做到在会上形成一个拳头,在会下发出一个声音,要坚决杜绝班子成员会上“一团和气”,会下 “各奔东西”、相互“拆台”的不良现象。从而形成党组织内部的强大合力,真正把支部班子建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三、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并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能否有一个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并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农村基层组织成员不仅要具备领导政治工作的能力,而且还要有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善于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制定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身体力行,带头实践,真正做到办实事,务实功,求实效。比如要从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带领群众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再比如要善于结合本村实际,发挥区位、交通、自然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就是实际,特色就是实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为主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形式,带领群众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其次,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多渠道挖掘农民致富潜力,并用发展城镇的思路发展农村,用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一要在从事零售、饮食、运输等第三产业上做文章,引导群众既做农民,又当商人,走“农加商”的路子,做“两栖型”农民。二要走科技致富的路子,利用农村土地优势,以科技为先导,靠科技来挣钱,引导群众做“技术型”农民。三要拓宽服务渠道,引导群众通过出租农具、农机;开展有偿耕地、收割等服务增加收入,做“服务型”农民。四要走“从农村到城市”的路子,鼓励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出务工中增加收入。

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带领和引导农民按照发展思路组织生产;善于运用说服、引导和服务农民的方法,推动农村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牢牢扎稳根基,并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四、创新组织制度建设,是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探索一条使农村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的新路子,有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各项工作。一要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制度,为村级决策搭好台。村级决策要做到透明、科学、民主,必须有健全的决策制度和规范的决策程序。要按照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逐步完善和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二要规范村干部管理,通过监督制约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比如为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可将村干部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奖励工资三部分,以利益驱动促进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再如在审批办理村干部养老保险或离职补贴时,要与任期工作成绩、荣誉称号、任职年限和工作得失进行“四挂钩”,以收到启示后人的效果。在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时,要注意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引咎辞职、村委会成员罢免制,解决干部“出口”问题;二是实行“两推一公示”发展党员、培养后备干部制度,解决干部“入口”问题;三是坚持定期审计制度,解决干部“伸手”问题;四是实行档案管理和目标考核,解决干部不思进取问题。

五、采取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是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

目前,农村一些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偏低,这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村党支部一班人要采取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使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利用阵地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以解决提高党员素质的问题。首先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创先争优活动,深刻领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实质。在学习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意识,做到秉公办事,爱民利民,不搞狭隘的家族主义。其次要在广大党员中搞好政策法规、科技信息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形成党员先富、带动群众后富的党建活动体系,真正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和支部的领头雁作用。二是要教育党员树立宗旨意识,既关心群众疾苦,又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而在群众中建立起威信。关心群众,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比如党员干部为群众去乡镇代办一个证件,在婚丧嫁娶、子女升学等方面设身处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要倾情奉献,就能赢得民心,凝聚党心。另外,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要经常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倾听,一是“广听”,只有广纳百家言,才能集思广义。二是“善听”,要能够从一片颂扬声中听出不满和反对的声音,清醒地找出工作的不足。还要从幽默的玩笑中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理解群众的批评和提醒;从七嘴八舌的品评、议论乃至牢骚怪话中去伪存真,从中找出工作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加以改进,使工作越干越好。

五 : “五好”乡村党组织考评办法

为切实搞好“五好”乡镇、村党组织的考评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评的标准和实施
考评要遵循中央、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及《2004-2008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规划》、《2004年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意见》确定的创建标准和目标要求来进行。考核内容以2004度的工作为主,重点考察农村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履行抓农村党的建设的职责,全面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情况。
有下列情况之一,将取消参评资格,即一票否决:一是党政班子成员中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二是经济增长幅度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名均靠后(倒排名30%以内),尤其是村集体经济较薄弱的;三是计划生育率达不到97%的;四是凡县以上党委、政府规定的某项工作出现重大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或发生恶性涉农案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弄虚作假等的单位,不能参与评选。
二、考评范围和比例
1、考评表彰范围:15个乡镇,448个行政村。
2、考评表彰时间:每年元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评选表彰比例。新评选、命名、表彰的“五好”村党组织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0%左右,新申报“五好”乡镇党委数占全县乡镇总数20%左右。
三、考评表彰的程序
考评表彰分为以下四个程序进行:
1、自我评价申报阶段。2004年底至2005年初,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都要对自身农村党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按照本考评办法规定的标准、内容和目标要求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如认为基本达到标准要求的,即可逐级向上一级党组织进行申报,并呈送书面报告。
2、考核推荐阶段。元月份,各乡镇党委派出考评小组对所属各村党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按照考评标准重点对申报“五好”村党组织的村进行考核。考核工作结束后,各乡镇党委应按照县委分配名额数的两倍向县委推荐“五好”村党组织建议名单。同时上报“五好”乡镇创建和巩固提高自查报告。
3、县委考评验收确定阶段。元月份,在各乡镇党委推荐的基础上,县委结合党建检查,对各乡镇推荐的“五好”村党组织进行抽查验收,对“五好”乡镇党委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考评验收工作结束后,县委组织部提出“五好”村党组织和申报“五好”的乡镇党委建议名单,提交县委研究确定。
4、表彰奖励阶段。经县委审批确定后,“五好”乡镇党委建议名单报市委审批,“五好”村党组织结合党建工作表彰进行命名、表彰。
对考核分数较低、工作较差的乡镇、村,列为重点管理单位,限期整改。
四、考评的基本原则
在考评中,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坚持创建标准,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夸大成绩,也不能缩小过失,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成果,严格按照县委制定的标准进行考核。
二是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原则。“五好”乡镇、村党组织考评要坚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来展开,紧扣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突出领导班子好、小康建设业绩好两个重点。
三是坚持发扬民主,不搞“终身制”的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对拟表彰的“五好”村党组织和“五好”乡镇党委初步名单要在全县范围内公示,加强社会舆论和党员群众监督,同时要坚持命名表彰不搞“终身制”,已被表彰的单位要参加新一轮的评选。
四是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择优确定的原则。在进行量化考核的同时,要通过听、查、访、议等形式做出定性分析,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保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同时,严格按照创建标准择优确定优胜单位。
凡获得“五好”村党组织和“五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存在弄虚作假和隐瞒重大问题的,将取消荣誉称号,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五、考评的方式、方法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衡量和评价各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将采取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坚持半年一检查,年终结合年度考核和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分别对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抓农村党的建设的实绩进行全面考核。考核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查阅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
一是看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关于开展创建活动年度工作总结,听取单位主要领导抓创建活动的工作汇报,查看有关文件材料,了解创建活动的情况及效果;二是召开县纪检、计划生育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了解被考核的乡镇、村相关方面的情况,重点是检查落实有无一票否决的情况;三是分别召开乡镇直机关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分别民主评议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了解乡镇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情况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建立情况以及党员、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的满意情况;四是抽查2-3个村,召开村干部和党员群众民主评议会,了解村级班子情况、村风村貌和党员作用发挥情况,了解党员户、党群共同致富户的收入和农民负担情况;五是查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制度汇编、发展党员花名册和培训登记表等有关文件材料,走访农村干部和群众,了解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建设情况,有无一年不发展党员的“空白村”及乡镇、村干部的培训情况;六是察看乡镇党委书记负责抓好和扶持的致富项目,了解建设规模、经营和效益情况;七是在听、查、访、议的基础上,按计分标准逐项计分,最后综合得分,从高分值到低分值,排出位次;八是根据考核结果,对乡镇、村农村党的建设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并据此择优向县委和市委推荐。
六、组织领导
全县“五好”乡村党组织考评工作,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考核评选县委组织部牵头负责。

本文标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57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