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美津浓羽毛球拍-浓浓的美国气息 实拍1960款别克Invicta

发布时间:2018-01-17 所属栏目:美津浓羽毛球拍官网

一 : 浓浓的美国气息 实拍1960款别克Invicta

  [61阅读 经典车实拍]  提到别克,想必大家脑海中就会浮现那个经典的三盾车标。1959年,别克家族一年内推出了LeSabre、Invicta、Electra三款车型,车标也随之由一个盾牌改成了红、白(后来变成灰色)、蓝叠加的三个盾牌,分别来代表这三款车。近期,编辑在美国宾州参加别克美国俱乐部50周年庆典时,有幸目睹了其中一辆——1960款别克Invicta Custom。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经典。

61阅读

历史简介:

61阅读

『1959 别克Invicta四门硬顶车型』

61阅读

『1960 别克Invicta四门轿车』

  Invicta是别克公司在1959年以别克Century概念车为基础,采用与别克LeSabre相同的B-body平台制造的一款全尺寸轿车。它的名字Invicta源于拉丁语,意为:无敌的、不可战胜的。1960年推出的第一代小改款车型在外观上有轻微变化,车身整体还是保留了一个非常浮夸的造型。

61阅读

『1961 别克Invicta两门硬顶车型』

61阅读

『1962 别克Invicta敞篷车』

  1961年Invicta换代,从外观到内饰均有变化。和第一代相同,第二代Invicta也搭载了6.0L和6.6L的两款Nailhead V8发动机。一年之后,6.0L排量的发动机不再使用,被6.6L的彻底取代。1962年的小改款在格栅、尾灯等细节之处有所变化。

61阅读

『1962 别克Wildcat两门硬顶车型』

  1962年,Invicta的衍生车型Wildcat首次亮相,最先推出的是一款两门硬顶车型。Wildcat的外观和内饰与Invicta Custom大体相似,但在车标、尾灯及一些车身装饰方面有所区别,更加偏重运动风格。

61阅读

『1963 别克Invicta四门硬顶车型』

61阅读

『1963 别克Invicta旅行车』

   1963年,四门硬顶和敞篷版的Wildcat陆续推出,象征着Invicta车型彻底被取代,Invicta系列只剩下一款6座的Station Wagon旅行版车型。但只生产了3495辆,之后这个名字就完全消失了。

实拍照片:

61阅读

  此次在别克品牌聚会上遇见的,正是1960年小改后的第一代Invicta Custom车型,两门硬顶版本。

61阅读

61阅读

  大量的镀铬装饰、弧形风挡玻璃以及夸张的尾鳍,给这辆车赋予了地道的美国范儿。

61阅读

61阅读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当初参加二战的美军洛克希德P-38战斗机,因为它那对儿优美的纵向尾鳍,成为了一个时代烙印,由此开启了“火箭车”的时代。当时不仅美国车以此为美,甚至部分德国车都忍不住借鉴了这种设计。

61阅读

61阅读

  这个位于前翼子板上的装饰叫做“Ventiports”,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发明它可以说是为了美观,每一个孔对应一个火花塞,当火花塞点火时,透过Ventiports看就像战斗机排气孔的火焰。正因为此,Ventiports的数量也等同于气缸的数量。之所以命名为“Ventiports”是因为当时的宣传手册中提到,这个装置可以帮助“ventilate the engine compartment(为发动机舱通风)”。时至今日,在别克的部分车型上我们仍能看到这个特征,只不过已经变成了一个封死的装饰条,没有通风效果,其数量也不再能表示气缸数量了。

61阅读

61阅读

  反光镜支架上带有两个垂直方向的转轴,以此实现各个角度的手动调节。有意思的是,在反光镜的背面还装有一对儿照明灯。由于我们无法启动车辆,因此看不到点亮的效果。但凭猜想,应该和现在汽车反光镜上集成的转向灯意思差不多。

61阅读

  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该车的内饰虽然明显经过了后期翻新,但还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厂状态。厚实的真皮座椅、怀挡以及尺寸超大的双幅方向盘,都在散发着浓浓的美国气息。

61阅读

  虽然Invicta的生命周期仅有短短的4年时间,但刚好赶在了美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可谓是生逢盛世。因此它身上的一些技术亮点和文化元素,直到今天还依然对别克家族的新生成员起着指导作用,在家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61阅读 郭松)

二 :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文:redding

入手Arc10后第一次参加羽毛球活动,当然不能放过与Arc 10作一次亲密的接触。
由于已经使用多次,我和TC500的磨合已经日渐成熟,什么时候能无意识下完成击球,什么时候需要有意识去做得更好,已经慢慢形成了习惯。
对于TC500这把妖刀,新入手的碧血剑Arc10与她相比会更容易上手吗?同样以“一剑封喉”和“弓上之剑”的快速出球为特点的两者,性能上的区别又有多少呢?
身为一名菜鸟,只能用菜鸟的技术、菜鸟的角度和菜鸟的语言去进行描写。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VS.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心情篇:
  写文章时断网,就正如打球中断线,1个字形容:郁闷。
  两把拍子,1个娘家,姐姐TC500深情妖艳,妹妹Arc10热情奔放,同属本人的心头好,所以本次的评测在本人的主观意识中是公平,公正,公开的。
  TC500和ARC10在论坛已经拥有的,和想拥有的人都不少,希望本文能给大家提供1个参考的意见,如果说得不对,希望各位多多跟帖拍砖,不过“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所以希望拍砖力度不要太重,呵呵。


漆工篇:
  看拍子和看女人一样(有兄弟建议把“看”换成“玩”,不要得!要和谐啊!),首先得从外表开始。再好的内在美,没有过得去的外表,我想兄弟们也未必看得上眼。
  TC500我已经在另一篇关于TC500的枪文中已经提及,在此就只简单地说一下。TC500的漆水看上去十分坚固和干净,在这点的处理上面比一会谈到的ARC10,以及胜利高端的亮剑姐妹实在好太多了。只要亲眼看过TC500的话,是绝不会担心在球击中框,或者胶地和地板上捡球会划花的情况发生。当然,交拍或者撞地这些情况就很难保证了。不过如果是这种情况,ARC10轻微掉漆的话,TC500可能只是一条很难看出的划痕。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ARC10的拍框白色、黑色和红色的边界都有突出感,何解呢?)


  ARC10的配色只可以用1个字来形容:华丽!我相信除国手和某些老鸟外,入手ARC10的一般都是喜欢她的配色为主的。ARC10源自Yonex的血统,当然漆水的质量也是一脉相承地“一般”(说差我怕被扁,呵呵),很简单的1个例子,我个人的想法是之所以Yonex的拍子辨别真假的最好方法是看钢号和底盖,这和漆水的工艺太容易模仿有关。用手抚摸手上的ARC10,让人的感觉是漆水是厚厚的一层附在拍子的胚上,而不是紧紧的“一体成型”(前段时间某女性内衣牌子提倡的新技术,这里借用一下。。。)这被部份的欧美牌子比了下去,反而TC500的漆水却与欧美风格有点相似。言归正传,ARC10辨别真伪的其中1个方法是用手去触摸拍头红白色相交的地方,看看是否突起。菜鸟们可能以为突起的是仿货,其实错了,啊?!突起的才是正品。。。拍头边框上白色和黑色的油漆明显与旁边的红漆是分开的,就好像是后期加工上去一样,也不清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而其余地方的漆水应该来说在Yonex的产品中算得上是上乘,也给人1种相对安心的感觉。提起Yonex的拍子,我想起了我的初恋Mp99,在漆水上我更喜欢Mp99,并非是全黄色中一抹红色的点缀,而是激战多场依然完美无暇的漆工。


做工篇: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ARC10:
拍杆韧度:硬
拍框材质:高弹性碳素,叠杯碳素纳米管
超级高弹性碳素
拍杆材质:高弹性碳素,超级聚乙烯纤维
重量/尺寸:3U(85.0-89.9g)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注目技术:
  叠杯碳素纳米管
  叠杯碳素纳米管(CUP-STACK CARBONNANOTUBE)是特殊构造的碳素材料,其结构就像多个杯子上下叠在一起的样子,拥有比标准碳素纳米管更高的力学性能。最重要的是,叠杯碳素纳米管拥有更高的韧性,让受压变形的拍框能更快复原。添加了叠杯碳素纳米管的复合树脂应用于拍框两侧,拍框变得更有韧劲,能让击球时羽毛球在线床上的驻留时间延长,从而提升球拍对击球落点的控制能力。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TC500:
材料:高弹性碳素、碳素、纳米碳粒子、四轴织物
长度:675mm
重量:85-90克(3U)
球 杆硬度:偏硬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注目技术:
  四维织物中杆
  四轴织物”简单来讲是横竖交叉的线里又交叉了2根斜线,也就是加了个X(简单地说就是+加了个X),而MIZUNO把这种技术加进球拍。
球拍用这种东西包装,各个角度都能安定,更有效的存储力量。更主要的是弹性--因为球杆弯曲能保持最佳状态!!(简单的比喻--1个饮料吸管,把他弯曲,两边可以看见凌角,四轴的主要特点就是弯曲时也是可圆形~!并且,防止了侧面弯曲,使击球瞬间的力量集中而不分散,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击球威力。

--------------------------------------------------------------
  以上均为官方的资料。从资料中可以看出,目前羽毛球拍都是往“球速更快,力量更集中”的方向发展。所以TC500和ARC10的特点都比较相似,不过我个人从卖点中杆科技的描述来理解,理论上ARC10的出球速度会比TC500要高,而TC500则在各种击球的情况下作出更好的应对。

【决战篇】

  TC500(BG95 24磅,平衡点293) Vs. Arcsaber 10(BG68TI24磅,平衡点295)

  测试球:RSL6。地点:广州体育馆。

《初战之章》

  为公平起见,在本章我会以初次使用TC500和ARC10的感受进行对比,看看哪一把更容易上手。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1、妖刀出鞘——TC500

  回想起第一次使用TC500,刚上手时用手腕去快速抖拍子,TC500竟然沉风不动,几乎没有一点声响,如外表般沉静,内敛。踏进球场,拿起1个新球,发1个正手高远球,“哇,有点震手啊!跟刚才热身时使用的mp99手感果然不一样”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我试着加强自己对球拍的控制力量,果然感觉好多了,球也控制得不错,也可以发到两根底线之间。后来适应后,这种震动感就再也没出现过。

  以下转自本人另一篇TC500评测文章,补充后记:

  然后开始拉后场,拉了几下后场,不错嘛!得益于加长独有四轴织物技术中杆(比我女友的紫TI10还要长)比起标准杆长的MP99拉后场相当轻松,在回一些被动的头顶球的时候,比意料中回球的距离要远!

  网前小球呢?由于MP99上的是BG68TI,比95线要弹,加上还没适应长杆,网前小球很多时候都会打到拍框上或者在拍网上弹不起来。后来有意识地些微提高了网前击球的力量,再加上对拍子的骤步适应,放网前小球感觉非常好,甚至感觉来的时候能放出2个滚网球。(后记:经过使用多次的经验后,网前小球必须加强自己对拍面的控制意识,不能进行无意识的搓球或放网!因为TC500的网前手感会有点模糊,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去调整拍面,在这方面就影响了用眼睛余光观察对手走位的时间。这点不清楚是否跟长杆有关,有成语谓“鞭长莫及”,就是这个道理了。)

  杀球是我的弱项,基本上杀出的球的速度连自己都觉得慢,更别说对手了,呵呵。不过为了测试TC500,也就张就一下杀几球了。让女友放一下高球,杀!“啪”的一声(正确来说是“砰”的一声,自己击球时感觉声音非常清脆)球直飞边界,在边界前稳稳落地。再来一球“啪”,球竟然按照第一次的飞行线路直飞上一次杀球的落点,还把第1个在地上的球击中了。嘿,落点挺准的嘛!跟MP99相比,MP99的杀球一般是有意识下瞄着落点来杀的,但是落点却和预算的有点偏差,但TC500好想是无意识下杀球,但落点却比较准确,而且更为刁钻。(后记:杀球及TC500之强项:球速快,角度刁,落点准。最重要的是像我这种有点弱不禁风的男士使用起来也不会有打完后手臂痛之类的后遗症,消耗体力方面也不会比诸如TI10之类的球拍很严重,也说明了TC500的灵巧。)

  以上转自本人另一篇TC500评测文章,补充后记。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2、碧血洗银枪——Arcsaber 10

  论坛上一直有两派意见,其一:ARC 10是糖水拍。其二:ARC 10很难上手。

  经我初次的试打后,可以证明以上2个观点都是正确的。说ARC10是糖水拍的同志,应该是打惯暴力型的拍子,或者拍子的重量都是上2U的。。。而说ARC10难上手的同志,应该和我差不多,力量稍弱。

  初次上手,手腕快速抖动球拍,与TC500的内敛不同,ARC10竟然发出“呼、呼”的响声,仿佛在叫嚣着要马上上场撕杀一样。按照惯例,先拉几球高远,而和我对拉的是一位力量十足的猛男。由于使用了BG68TI的拍线,再加上传统YONEX的扎实手感,使我找回了昔日mp99的感觉。不过很快我就开始怀念以前的感觉了。。。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高远球部份:

  原因是拉了几球之后,明显有种“泥牛入海”的感觉,即使用了多大力气,击球的一刻总觉得力量被分散了,或许是没适应ARC10而打不中甜区的原因吧(而我的猜想在翌日的打球中得到了证实)。同时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拍线的问题,习惯了BG95的硬度,再使用以控制为卖点的BG68TI真的很不适应,从而在评测球拍时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剑有两刃,话分两头。这ARC10+BG68TI的组合,是中羽上的主流配置(曾在拉线前在论坛上作不完全调查),这样更能给打算为新入ARC10打算上BG68TI的朋友提供一点意见。言回正传,高远球的击球手感相对来说会比较发散,击球的声音有点像气球爆炸“啪”的声音,而使用BG95的TC500会有1种“啪砰”的清脆声音,同时BG68TI会有1种粘球的感觉,就是说明显感觉到球在拍面上停留再弹射出去,而和论坛的樱木同学交流后,他和我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同时令我觉得奇怪的是,按中杆的硬度和弹性来说,ARC10会比mp99要略软和有弹性,但是回球的距离和质量却比不上相同磅数上了BG68TI的mp99,即使打中甜区也总会有1种让人不安心,担心被人杀球的感觉。

劈吊部份:

  当回头顶高远球成为自己的软肋之后,在计分赛中只能作出相应的改变,接高远球较多采用劈吊网前的打法。打法的调整很快收到了效果,相比起TC500的弱项,ARC10在这点上处理得相当优秀。由于使用了BG68TI,粘球的优势在劈吊中显露出来,充份的包切球托,使回球更容易控制在离网不远的地方下坠。而使用BG95的TC500,在劈吊中由于包切球托的时间相对短促,使劈吊出去的回球离网会比较高,如果有意识去控制效果也有些微的改善,但稍不注意而造成下网也是家常便饭。ARC10在劈吊的时候可以听到一声很清脆的“嚓”的声音,就像划火柴一样,使你用耳朵就能预知到回球的质量,而这种集中的响声与打高远球时较分散的声音型成了强烈的对比。

          YONEXArcsaber10(Arc10)Vs美津浓TC500羽毛球拍的对比评测。

三 : 浓浓的美国气息 实拍1960款别克Invicta

  [61阅读 经典车实拍]  提到别克,想必大家脑海中就会浮现那个经典的三盾车标。1959年,别克家族一年内推出了LeSabre、Invicta、Electra三款车型,车标也随之由一个盾牌改成了红、白(后来变成灰色)、蓝叠加的三个盾牌,分别来代表这三款车。近期,编辑在美国宾州参加别克美国俱乐部50周年庆典时,有幸目睹了其中一辆——1960款别克Invicta Custom。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经典。


历史简介:

『1959 别克Invicta四门硬顶车型』

『1960 别克Invicta四门轿车』

  Invicta是别克公司在1959年以别克Century概念车为基础,采用与别克LeSabre相同的B-body平台制造的一款全尺寸轿车。它的名字Invicta源于拉丁语,意为:无敌的、不可战胜的。1960年推出的第一代小改款车型在外观上有轻微变化,车身整体还是保留了一个非常浮夸的造型。

『1961 别克Invicta两门硬顶车型』

『1962 别克Invicta敞篷车』

  1961年Invicta换代,从外观到内饰均有变化。和第一代相同,第二代Invicta也搭载了6.0L和6.6L的两款Nailhead V8发动机。一年之后,6.0L排量的发动机不再使用,被6.6L的彻底取代。1962年的小改款在格栅、尾灯等细节之处有所变化。

『1962 别克Wildcat两门硬顶车型』

  1962年,Invicta的衍生车型Wildcat首次亮相,最先推出的是一款两门硬顶车型。Wildcat的外观和内饰与Invicta Custom大体相似,但在车标、尾灯及一些车身装饰方面有所区别,更加偏重运动风格。

『1963 别克Invicta四门硬顶车型』

『1963 别克Invicta旅行车』

   1963年,四门硬顶和敞篷版的Wildcat陆续推出,象征着Invicta车型彻底被取代,Invicta系列只剩下一款6座的Station Wagon旅行版车型。但只生产了3495辆,之后这个名字就完全消失了。

实拍照片:

  此次在别克品牌聚会上遇见的,正是1960年小改后的第一代Invicta Custom车型,两门硬顶版本。



  大量的镀铬装饰、弧形风挡玻璃以及夸张的尾鳍,给这辆车赋予了地道的美国范儿。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当初参加二战的美军洛克希德P-38战斗机,因为它那对儿优美的纵向尾鳍,成为了一个时代烙印,由此开启了“火箭车”的时代。当时不仅美国车以此为美,甚至部分德国车都忍不住借鉴了这种设计。


  这个位于前翼子板上的装饰叫做“Ventiports”,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发明它可以说是为了美观,每一个孔对应一个火花塞,当火花塞点火时,透过Ventiports看就像战斗机排气孔的火焰。正因为此,Ventiports的数量也等同于气缸的数量。之所以命名为“Ventiports”是因为当时的宣传手册中提到,这个装置可以帮助“ventilate the engine compartment(为发动机舱通风)”。时至今日,在别克的部分车型上我们仍能看到这个特征,只不过已经变成了一个封死的装饰条,没有通风效果,其数量也不再能表示气缸数量了。


  反光镜支架上带有两个垂直方向的转轴,以此实现各个角度的手动调节。有意思的是,在反光镜的背面还装有一对儿照明灯。由于我们无法启动车辆,因此看不到点亮的效果。但凭猜想,应该和现在汽车反光镜上集成的转向灯意思差不多。


  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该车的内饰虽然明显经过了后期翻新,但还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厂状态。厚实的真皮座椅、怀挡以及尺寸超大的双幅方向盘,都在散发着浓浓的美国气息。

  虽然Invicta的生命周期仅有短短的4年时间,但刚好赶在了美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可谓是生逢盛世。因此它身上的一些技术亮点和文化元素,直到今天还依然对别克家族的新生成员起着指导作用,在家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61阅读 郭松)

本文标题:美津浓羽毛球拍-浓浓的美国气息 实拍1960款别克Invicta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715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