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发布时间:2018-01-09 所属栏目:杂文收录

一 : 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九集中学  鲁大国

邮编:441513   电话:0710——5181646

简介:鲁大国,男,30岁,中文本科学历,97年任教初中语文至今。教学教研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优秀语文教研组长”。曾多次在市、县教研室组织的论文

教案评选活动中获奖。《创新作文-初中版》特邀编辑。

   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回顾近百年的教育史,持续性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没有停息,它经历了三次高潮——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改革促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70年代至今的改革既是上一次教育改革的发展又是对上一次教育改革的批判。创新教育是第三次高潮的重要课题,这就意味着21世纪将是创新的新世纪。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的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从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语文老师的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单纯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是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一下教师的口才听听课,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无论你怎么用屈子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或爱斯梅拉达和卡西摩多的美与善、铁的人物血的斗争的牛虻、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来熏陶,但这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差距,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不会“应世”,反而恶性循环。其实,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因为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只是‘静听’的另一种形式,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当今时代,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我从事语文教学7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最近我讲综合性学习课《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制作了17页网页,图文并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加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 “块状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化万在一次讲学中提到了“块状教学”这个概念。从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模糊地向往“块状教学”。
我想,“块状教学”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线形教学”提出来的。“线形教学”可以引进多种教学策略,包含多种教学风格,但总体框架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从个例来分析,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作为一种模式来分析,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师“把”得过多,“圈”得太牢,学生则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不同于被张伟老师形容为泥淖的“条块分割式”教学。就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单设一节课识字、学词、分段、概括大意。或即使不单设一节课,也会在一节课中拿出一段时间,进行上述教学活动。这种以各项机械语文知识为单位的“块状教学”虽步骤清晰,操作性强,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我所向往的“块状教学”也不同于周一贯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优课论》里所介绍的“板块研读”。他所提到的“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例如《田忌赛马》一课就可以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进行研读。
第一板块?第2自然段?:为什么第一次田忌赛马失败了﹖
第二板块?第12~第16自然段?:为什么第二次田忌赛马却胜利了﹖
第三板块?第3~第11自然段?:这“转败为胜”是怎样“转”过来的?
这种“板块研读”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烦琐简单的串联式提问。教程变细密为宽松,学生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自悟式的钻研和小组讨论。但这种“板块研读”归根结底仍是以情节为中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而不是以学生感悟为中心。它忽略了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性培养。
那么,我心目中的“块状教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左友仁老师的《航天飞机》一课,贾志敏老师的《两个名字》一课均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2001年2月28日,我承担了余杭市的公开课,所选的是《惊弓之鸟》这篇课文。说实话,这篇课文的教案和课堂实录很多,但我都把它们搁置在了一边,我想凭年轻人的冲动与勇气“瞎摸索”一回。我苦思冥想,尽量让我的设计方案?包括一些具体操作方式?符合我的教学设想,即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单位把课堂划分成若干块。

具体到《惊弓之鸟》的第一课时,可分成三块:
第一块:尽情地“读”。语文课要以读为主,我愿意花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我和学生商量,我们该怎么读才能读得过瘾,读得开心。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自个儿“美读”,有的说分角色读,有的说表演读等等。这时候,我不失时机地向他们郑重推荐一种新的表演读的方式——“双簧”读?一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人对口形并配合以动作神态?。学生听了之后,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这时我提醒他们:“不管选用哪一种方式来读,都先要自己试一试,练一练,体会一下。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读,感情最难把握。”我觉得这个问题具有一箭双雕之妙,既集中力量突破了朗读难点,又使学生在陈述理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接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朗读方式。练习过程愉快而又紧张,因此,汇报表演时高潮迭起。最后,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读,师生双方都很投入,在朗读中获得了一种愉悦和满足。

大 雁 报

第二块:尽情地“说”。我通过一则想像性报道,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当中。这则报道是这样的:
本报讯昨日一大雁飞经魏国,魏国著名射手更羸?人类?竟不用箭就将我们的同胞活活“射”死。据目击者讲,当时,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大雁就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由此看来,更羸是具有魔法之人,杀雁凶手必更羸无疑。
据悉,死者的母亲已准备上诉,状告更羸伤害野生动物。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记者 小雁

学生看了之后异常兴奋。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是,看了报纸之后,总会很自然地随便聊几句,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意见。因此我对学生说:“你们看了这则报道之后,有什么想法,就大胆说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则报道失实,更羸并没有魔法,那只大雁也不是被射下来的,而是被弦声吓下来的。于是我顺势表示疑问:“那你怎么解释当时目击者所看到的景象呢?也就是说,大雁听到嘣一声响后,为什么会从空中直掉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得很起劲,有的说得条理清楚,有的说得逻辑混乱。因此,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了规范他们的“说”,我出示了一段话对他们进行引导:“大雁之所以从空中直掉下来,是因为____。大雁的伤口之所以裂开来,是因为_____)。大雁之所以扑着翅膀忙往上飞,是因为______。大雁之所以听到嘣的一声响后心里害怕,是因为_____。”学生在这种有所帮助的“说”中或多或少领会了关联词在表意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接着,我请学生以律师的身份为更羸进行辩护。先小组讨论,再分组辩护。学生立即投入到老师设定的角色中,为更羸辩护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雁的死不能完全归罪于更羸,大雁的死跟以前射伤大雁的猎人有关,跟它的同伴有关,跟魏国大王有关,跟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们纷纷回到课文当中寻找依据,整场辩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在充分扩散的时候得到适当的聚合,我又问学生:“你觉得到底是谁害死了大雁﹖”这个问题掀起了课堂中第二次辩论高潮。

第三板块:尽情地“写”。学生的思维在辩论阶段完全被激活了,紧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以“记者小雁”的身份来写一则追踪报道。我没有提什么要求来限制他们,惟一的说明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从最后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在原先辩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这则追踪报道写得很精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写得很开心。

这种以“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为单位的“块状教学”在我个人看来,具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要使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浓的兴趣,自动投入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并且不脱离课文这个媒介,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挖掘训练“块”,设计出具有强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各种交际情境。

扩展: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2.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以及智力不会消耗在经常性的环节转换和思维变换中,其各项语文能力得到了集中培养。
3.语文课的中心任务得以被顽强地保护。在这种“块状教学”里,语文课很难被上成“情节分析课”、“思想教育课”、“常识课”以及各种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

扩展: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三 : 语文课教学模式

文言文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里的创设情境,就是要把文言文和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至于让学生有文言文完全脱离实际的感觉。文言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形式:

(一)假设的形式。通过假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强烈的直观感受。如,教授八年级的《陋室铭》,课前不妨假使这样的情境: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房子,你会怎样设计?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的形式。这是加强文言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教授《爱莲说》,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莲花吗?为什么?你对莲花还有怎样的感觉?由于莲花很常见,所以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讲故事的形式。对于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因此,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的话,相信效果也是不错的。如,教授蒲松龄的《狼》之前,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聊斋志异》里的其他有趣的故事,以此来引入。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好的形式要我们继续摸索。总之,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引入,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学习目标要紧扣文本,尽量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但又要根据情况有所侧重,不宜面面俱到。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注释,认真落实文言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个体不容易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教学生。小组内经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来讨论,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拨讲解,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加强翻译训练,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尽量对号入座,便于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四、品读课文,分析课文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多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多读,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忽视读的作用,而要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读”,而不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认为“读”只会增加文言文的枯燥,其他再无作用。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读的时候应该带着一些简单的问题,问题可以是:对文章字词的了解,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文章美点的探索,对文章主旨的探讨,对作者意图的把握,对文章意境的拓展等。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了解之后,引导学生精读读课文,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方式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分别找出一部分(自己喜欢的一部分,优美的一部分,有道理的一部分,难理解的一部分)小组内朗读,交流。并着重于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要尊重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就加以指导,而不要全权代劳,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的实施形式可以是先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整个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应多持肯定的态度,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宜过于强调自己的看法,否则自主探究就失去了意义。

四、课外链接,延伸拓展

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自己的见解,对文章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课外链接就是要加强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这一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意义。

课外链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链接不是无限止的随意扩散,不是天马行空的无的放矢。而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放有收。“放”要有目的的放,收要恰到好处的收。要把握好“放”和“收”的分寸。如,教授《三峡》这一课时,链接的这一部分不妨提这样的问题:郦道元用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三峡的优美风光,那么三峡的今天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三峡的将来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两个问题就能很好的将古人眼中的三峡和今天的三峡很好的链接起来,但同时问题又是建立在课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就做到了收放有度。这里的“放”是以课文为基础的“放”,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自然也有利于必要时的“收”。

五、检测反馈,当堂达标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中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以《新课标》为基础,要体现教学的人性化,要突出阅读的个性化,要着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要增长学生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张扬师生个性,要强调朗读品位,要突出学法指导,要重视合作探究,要渗透时代观念,要注重与时俱进。一句话,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由“厌学、怕学”变成“爱学、乐学”。

现代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使人们去探索、钻研、实践。要使语文课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之“乐学”。这一环节可采取语言激趣,情境激趣,设疑激趣等方法。或从题目入手,或从文中重点词句入手,找出能发挥导向作用的、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趣要让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如《死海不死》一课时,是这样激趣导入的:师:夏天,同学们在河里游过泳吗?生:游过。师:游泳时是不是最担心安全问题呢?生:是。师:有这么一个海,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想知道这是什么海?又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疑惑)。师:不信,请读《死海不死》。这节课以游泳激趣,制造悬念,将学生拴住引到登堂入室的门边。

二、目标导航,检查预习

目标的确定以中等学生知识水平为准,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三、自读感知,鼓励质疑

“自读感知”是个体性的自主活动,教师一定指导好“自读”,注重读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读”的主体,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读时教师可提出恰当要求:如:①正确流利地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后再细读,品味并积累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可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恰当解释,剩下的可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

四、精读论辩,合作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要求他们精读多想,比较分析,展开论辩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要不惜花费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提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就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有的认为是于勒,还有的认为是“我”,教师敏锐洞察这一矛盾,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研究、讨论和争辩,从而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精讲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把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

五、拓展训练,大胆创新

语文教学还应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博引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不同的语文课可进行不同的拓展活动,例如:①积累语言欣赏运用:如:学习《筏子》后,可摘抄佳词佳句,模仿课文衬托写法描摹事物。②培养发散思维,想像说话,如:学习《古代英雄的石像》后,试拟一段对话,设想石像“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③课外延读:如学习《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后,向学生推荐有关伟大科学家的书籍。④课后活动:如学习《向沙漠进军》后,举行一次校园环保宣传活动,学习《皇帝的新装》后,表演课本剧等等。以上拓展训练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语文第二课堂进行。

六、达标测试,反思升华

及时进行达标测试,可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中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本堂课的所学、所悟,总结规律,运用规律,体验语言,运用语言。

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使学生活跃了,主动了。敢于辩驳,敢于争论,敢于坦露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创意的表达,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语文教学定会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彩。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河南省义马市二中---毛长明 日期:2009年10月22日

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义马市第二初级中学-------毛长明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理解认识、应用创新,最终在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学习了一定量的内容之后,教师要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精心准备试卷讲评课,通过讲评课达到查缺补漏的作用,并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找到解题规律和技巧,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且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一、讲评课要掌握的原则:

1、 效率原则。时间就是效率,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每个题都讲的方法,而是讲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个性问题在个别辅导是解决。

2、 先学后教原则。学生自己能看书做会的坚决不讲,学生自己能够讨论做会的坚决不讲,学生不会的要讲,而且要总结规律,然后再设计练习,讲透、做会,能触类旁通的效果。

3、 高效利用多媒体终端,及时呈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做到及时纠正。

4、 情感投入激励原则。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的答卷优点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等,提出表扬。讲题时可将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用投影于课堂,也可由学生上台讲解。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做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增添其成功感。

5、 主体性原则。讲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板演,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凝练观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精神。

6、 当堂测试原则。讲评课必须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当堂测试,这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包括错解)收集在错题本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教师要及时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当堂测试题,作为讲评后的测试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二、讲评课的一般模式:

(一) 课前准备。

操作:(1)、 课前批阅试卷,分析归纳学生的错题原因,并 且做好错题归类。 (2)、备好解决办法。

目的:(1)、让老师掌握第一手材料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好处:(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能够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出解决措施。 (3)、能够再次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

问题:(1)、要重视对错题的归纳,没有详细的分析归纳, 就没有好的试卷讲评课。 (2)、要做出规律总结和习题备课。

(二)课堂教学。

1、出示教学目标。 时控:3分钟 操作:

(1)、分析检测的总体情况。

(2)、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知道那些知识要学生自己掌握,那些要同学小组讨论掌握,那些教师要讲解。

目的:(1)、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 (2)、让学生了解自己答题的情况。(3)、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达成目标。

好处:(1)、能够起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2)、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客观分析。

(3)、能够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 问题:(1)、要把握好度,不要让受到表扬的学生飘飘然,也不要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失去信心和勇气。 (2)、要言简意赅,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自主解决试题。 时控:1 5分钟 操作:

(1)、对出错率较低,学生可通过查阅教材、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给学生指出哪些是学生看书做的,哪些是小组讨论做的。

目的:(1)、学生自己分析错题原因,是知识该记的没记住,还是表述不清、书写不规范引起,还是方法不对。 (2)、让学生兵教兵。

好处:(1)、有利于学生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在下一步的考试中注意。 (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问题:(1)、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还有需要老师讲解的题目,并做好个别辅导。 (2)、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问,提高合作效率。小组内仍有不会的问题要反映给老师。

学法指导:(1)、理化生学科,具有理解记忆的特点,所以要让学生真正通过看书、讨论,达到理解应用的目的,而不仅是知道正确答案。 (2)、要让学生知道表达的逻辑性,能够正确应用定理和规律,注意答题规范。

3、疑难点拨:时控:10分钟操作:

(1)、教师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和学生反映上来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 (2)、教师展现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例和解题规范的正确例子,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规律总结。

(4)、利用多媒体,对难点进行攻破。如电池的原理的难点攻破,可运用计算机展示彩色图片、视频动画等功能,展示新科技材料——心脏起搏器、燃料电池;演示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目的:(1)、归纳需补缺的知识点。 (2)、加强规范性训练。 (3)、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好处:对问题的分析和归纳有深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问题:(1)、讲解题目要有代表性,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 (2)、不仅要诊断整体上知识的漏洞与能力缺陷,还能指出不同层次学生的主要错因,重点聚焦一些重要试题的答题亮点以及常见错误的解剖分析上,让每个学生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要能给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和方法指导。 (3)、要在课前对需要讲解的题目做好备课。

4、当堂测试。时控:12分钟操作:

(1)、对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目和需要进一步练习规范的题目,要再次设计题目让学生完成。

(2)、题目要进行当堂评价。

(3)、评价时,利用投影进行集体评价,与小组长进行评价相结合。目的:(1)、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让知识和能力再次在 变式中应用。好处:达到熟练、巩固和提升的目的。

问题:(1)、试题的选择要体现本节课的目标。 (2)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并进行评析,进一步强调

5、作业布置。(1)、覆盖面要宽,难易程度要适中。(2)、要有前瞻性和启发性,为新课程的开发留下启迪的欲念。

语文课导入方法大观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语文教育心理学》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的推敲一下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名家,无不在导入的设计上精益求精,设计精品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却忽视导入的设计,甚至有人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那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这种导入固然简洁,但它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教育时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集注意

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活动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越强,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靠。

2.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

3.引上正轨

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4.引入佳境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创造一个和谐,活泼,愉悦,热烈的情境,用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导入好比演奏前的定调,它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成败。

5.启迪心灵

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导入,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调节其心志,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6.给予享受

优秀的导入设计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

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同时应当予以注意的是,导入是艺术也是科学,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以下原则:

1.规范性原则

2.知识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思想性原则

5.趣味性原则

6.针对性原则

7.抒情性原则

8.灵活性原则

9.精炼性原则

10.实效性原则

综上,设计导入应注意“实”(讲求实效),“精”(简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其中,“实”与“活”是设计导入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导入的形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导入的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体裁及教者的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例来具体说明常见的导入方法。

1.析题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

例.《故都的秋》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

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看谁读得又快又好。(作者:肖家芸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3)

2.悬念法

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例.《孔乙己》

本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冬,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 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 于漪)

3.温故法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例.《守财奴》

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两篇法国作家的小说,一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另一篇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想一下,于勒哥哥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热切地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神一样地躲开于勒呢?

生:他们盼于勒,是因为听说于勒发了财,想沾光;他们躲开于勒,是因为看见于勒是个穷光蛋。

师:请大家考虑一下,他们家庭中亲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什么关系呢?

生:金钱关系。

师:对。“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加重“脉脉”的读音,起正音作用)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概括。所以,凡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而又愿意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家,都必然会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的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也生动深刻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性。

师:这篇课文是从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中节选出来的。

(出示《欧也妮 葛朗台》一书,学生抬起头注意地看着,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它由著名翻译家傅雷译为中文,译文流畅优美。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课文上所选的,只是这部名著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作者:安徽省特级教师 鲍弘用)

4.图画法

利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并以这些挂图作为导入工具,或者选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名画作为导入手段。这种导入能迅速调集学生的注意。

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几个高个儿同学帮助老师把十幅挂图张挂在黑板上方,几个人七手八脚,十幅画挂得既不整齐,也没有先后顺序。有的同学准备自读。)

师:请大家不要看书!

师: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十幅浮雕,展现了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面。这就是那十幅浮雕的挂图。图下的标题已经遮去,刚才张挂的同学又把次序搞乱了,现在要请你们仔细观察,要求根据每幅图的背景人物,分别说出它们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并说明自己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然后给每幅画加上标题,并按时间先后重排一下。

生:这太难了。

生:老师,可以看语文书吗?

师:不,不能看书。

生:这么难,马马虎虎,让我们看看吧!

师:不行。

生:(讨价还价)我们只看一会儿,就合拢,怎样?

生:(“哀求”)老师行行好嘛。

师:(看时机已经成熟)唉,真拿你们没办法!不过,最多只能让你们看十分钟,时间一到就自觉把课本合拢,能办到吗?

生:(齐声)能!

(学生打开课本,边观察,边阅读,边做记号。)(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 钱梦龙)

5.音乐法

就是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例。《“友邦惊诧”论》

(投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师:这是一段没有标点的话,你能十分流利的把它读出来吗?

(学生观察一会儿后,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大家反应很快,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段文字其实是一首歌的歌词。

(学生纷纷点头,个别同学恍然大悟。)

师:你们熟悉这首歌的旋律吗?

(有的学生在下面开始小声哼唱歌曲《松花江上》的旋律。)

师:(观察一会儿后)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唱一段就可以。

(八九名学生举手,其他同学流露出惊讶的神色。)

生:(唱,十分投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

(教室里的气氛显得异常严肃。学生唱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的演唱十分成功,那悲怆的乐音似乎把我们带入了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在这首歌中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你知道这一事件的名称吗?它发生在何时?何地?

(学生交头接耳,纷纷举手。)

生:这首歌中涉及到的那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地点就在我们的家乡“沈阳”。

师:看来,大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相当不错。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绝对不抵抗”政策,使得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东北沦陷。事件发生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反日高潮,各地爱国学生云集南京,先后两次向国民政府请愿。第一次请愿,蒋介石要学生们“忍辱含愤,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第二次请愿,蒋介石口头答应三日后出兵抗日,随后溜之大吉。半小时后,他派人给请愿学生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安心读书。被骗的学生无比气愤,在12月17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蒋介石见欺诈无效,便命令军队向请愿学生开枪,进行镇压。当场打死30多人,伤百余人。为了掩盖罪行,国民党反动政府强加给爱国学生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血案发生后的第三天,鲁迅先生针对这一情况,写了一篇极具战斗性的杂文。这篇文章如一记重拳,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无耻谰言击得粉碎。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友邦惊诧”论》。 (作者:东北育才学校 孙永河)

6.引用法

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生动活泼,知识性强,它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能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

例.《济南的冬天》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作者:山东省教学能手 魏凤传)

7.渲染法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精心组织一段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气氛,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这种方法感情真挚而浓烈,极具吸引力。

例.《听潮》

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放手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状,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味。 (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 于漪)

8.实物法

借助实物引入,简洁直观,易于为学生接受,并能增强真实感。这一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例。《景泰蓝的制作》

师:(把一个纸盒放在讲桌上,指着纸盒)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虽谈不上价值连城,但也十分名贵的手工艺品。说来惭愧,本师买它不起,还是从一位颇讲究居室摆设的朋友家借来暂供一用的。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

生:(齐声)想!

师:(从纸盒中取出一个景泰蓝花瓶)这个貌似普通,个头不大的花瓶,至少也值几百元!为什么如此昂贵呢?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也许有的同学要问:“‘景泰蓝’是什么?何以昂贵如此呢?”要搞明白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

9.谐趣法

幽默感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法宝。一个谜语,一个动作就可能带来一阵欢笑,一片温馨,使得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例.

师:我打个谜语你们猜一猜,好不好?

生:(刹时惊愕,高兴地回答)好!

师:“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

(场上静得出奇)

生:“钱梦龙!”

(学生欢笑雀跃)

师:宣布上课。(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 钱梦龙)

10.竞赛法

上课之初,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立即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快速运转状态,必然会使课堂气氛热烈,并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

例.《变色龙》

师:对于许多人来说,无论他喜不喜欢语文,有一种文学体裁对他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就是“小说”。同学们读过,听说过哪些小说呢?请你把它的名字写在答题板上,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又好。开始!

(学生紧张的忙碌,教师穿行于学生中间。三分钟后,老师要求学生亮出题板,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但是大家在题板上列出的小说全都是长篇小说。其实,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短篇小说同样是光耀文坛的精品,一些短篇小说巨匠的经典之作更是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作者:东北育才学校 孙永河)

11.谈话法

上课伊始,不急于立即阅读,而是从远处着眼,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知不觉中引入正题。这种方法使人感觉亲切,有利于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例.《竞选州长》

师:你们参加或者看过竞赛吗?

生:参加过,看见过。

师:竞赛是什么意思?

生:(略加思索)就是比赛,比谁的成绩好。

师:对。请问真成绩好还是假成绩好?

生:(毫不犹豫地)当然是真成绩好。

师:有假成绩吗?

生:有。

师: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面面相觑。片刻。)

生:考试作弊得来的成绩就是假成绩。

师:作弊是什么行为?

生:弄虚作假的行为。

师:对,弄虚作假的行为。(教师将话题一转)今天我们学习小说《竞选州长》。你们说说竞选和竞赛是不是一个意思?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

生:不完全一样。两个词虽然都有一个相同的语素“竞”,但还有不同的语素“赛”和“选”。

师:(赞许地)好,用语素的知识来辨词义好。你能再具体解释一下竞选的意思吗?

(学生低头思考。其他学生迅速翻阅词典。教师叫学生坐下。)

生:(看着词典上的内容)在选举前互相竞争选票的活动。

师:对。竞选有弄虚作假的吗?

生:(齐声)有。

师:有例子吗?

生:《竞选州长》里面讲的就是。

师:对。是怎样弄虚作假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去写这些弄虚作假的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弄虚作假呢?

(学生跃跃欲试。)

师:我知道同学们有准备了,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吧。(作者:贵州遵义五中 冯秀芳)

12.实验法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似乎决定了语文课与实验绝缘。然而,这不是绝对的。一些有趣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能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欣喜。

例:《死海不死》

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当语文课代表把一只盛满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个鸡蛋放到讲台上的时候,好奇的学生一下子涌到讲台四周,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

“课代表,这是干什么用的?做实验吗?”

“语文课做实验?新鲜!”

“大概是请咱们吃鸡蛋吧?才一个蛋,给谁吃好啊?”

“没有酒精灯,只好吃生鸡蛋喽!”

“这满满一大碟盐,吃下去还不咸死人?”

(上课铃响)

教师走进教室,在学生迷惑目光的注视下,把鸡蛋投入了大烧杯。鸡蛋很快就沉到了底。

师: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

生:(把握不大地说)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鸡蛋煮熟了,也许能浮。

师:不,只能用讲台上提供的条件。

(学生的目光不期而然地都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盐上。不少同学举手,希望到讲台上试试自己的办法。)

一个男生走上来,先把鸡蛋从烧杯中取出,用匙子舀一些盐放入烧杯,拿玻璃棒拌到盐溶解了,再投入鸡蛋。遗憾的是,鸡蛋没有浮起来。“多放些盐”,同学们提醒他。于是他又舀了几匙子盐溶入水中。鸡蛋虽然仍然下沉,但没有沉到底,而是半悬浮在水中。这个现象使操作者受到鼓舞,于是他把一碟子盐全部到进了烧杯搅溶。鸡蛋终于浮到了水面上。

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鸡蛋为什么能浮出水面?

生:清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以后,密度就会大于鸡蛋的密度,鸡蛋就会上浮。

师: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大湖,含盐量比一般海水高七倍,名叫“死海”。(板书:死海不死。)请同学们猜猜,为什么这个大湖叫“死海”?为什么又说“不死”?

(学生们七嘴八舌)

师:(发现学生急于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开,看一看你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 钱梦龙)

13.明确目的法

在阅读之前交代学习目的,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使得一堂课的学习有着极强的针对性。

例.《故都的秋》

师:学习本文的目的任务是:

(1)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进而理解散文“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2)研究作者简洁清丽的语言特点。

(3)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以及写作本文的背景。

(4)掌握8个字的读音与用法。

目的明确了吗?

生:明确了。 (作者:浙江省特级教师 王朝林)

14.背景介绍法

有些文章其中心之所以较难理解,关键就在于背景的复杂或年代的久远,因此,在授课之始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些文章而言,其背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材料。

例.《故乡》

本篇文章写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后编入小说集《呐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我国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社会情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军阀连年混战,酿成横征暴敛,农业凋敝,农民破产。1911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的专制政权,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军阀混战),匪(盗贼横行),官(官僚统治),绅(地主盘剥)相互勾结。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苦难之源。

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鲁迅很是不满,一度陷于孤独和苦闷之中。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受到极大鼓舞。这时他在北京,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举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说和杂文解剖旧社会,与反动势力斗争,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19年12月,他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赴北京,目睹故乡残破景象,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后以这次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故乡》。(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 于漪)

15.作者简评法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多为名家手笔,作者中不乏光耀文坛的巨匠,初露头角的新秀,也有曾为人类,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其中的优秀者其探求人生真谛及真理的勇气,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景仰。教师在授课之初,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例.《我的叔叔于勒》

师: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从事创作都十分认真刻苦。他们的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思考,不断地提高语言技巧,才取得惊人的成就,法国19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1850--1893)就是杰出的例子。他早年参加过普法战争,后来在政府里担任过文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一开始学写小说,就虚心地向当时的文学前辈求教,给他帮助最大的是法国的大作家福楼拜。这位名师首先指导莫泊桑要从练习观察入手,不但要求写形,还要求传神。莫泊桑在语言上也刻苦磨练,他无论描写什么,都要去寻找那“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

莫泊桑在初学写作的头7年里,严格遵照老师的教导,苦练本领,默默无闻。到了30岁时(1880年),他写出的稿子堆起来已有一人高了。就在这一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震动了文坛。工夫不负有心人,从此便从一人高的稿子堆中站了起来,成为了一代文学巨人。

勤奋写作,呕心沥血,莫泊桑一生共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珍品,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阅读它,不但还有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把它作为观察生活,描写人物的借鉴。(作者:福建省特级教师 陈日亮)

16.检查预习法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预习必须进行检查,否则就将流于形式。预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检查的形式也应灵活多变。这一方法可以对学生起督促作用,同时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例.《小桔灯》

师:今天我们学习《小桔灯》。前天我曾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遍,读过了没有?(学生:读过了。)是不是出声诵读了?(学生齐声答道:是。)都动口了,很好。我来提两个小问题,看看我们除了动口,还有没有动过心思。

师: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齐声)1957年。

师:写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一部分学生:春节前夕。

师:哪一年春节前夕?(短暂静场,思考后,有学生在座位上作答,有学生举手)请你说一说。

生:四五年。

师:你怎么知道是四五年的事呢?

生:课文末尾写到“十二年后”,十二年后是五七年,十二年前就是四五年了。

师:很好。这个时间非常重要。全国还没有解放,但离全国解放又不很久,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地点呢?

生:(齐声)重庆郊外。

师:前些日子重庆在咱们厦门开了个展览会,你们去参加了没有?(学生有说“去了”,有说“没有”)白公馆,渣滓洞?(学生齐声:参观过了。)看过展览会,你们就知道了,当时的重庆,正是反动统治最残酷的地方。《小桔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作者:福建省特级教师 陈亚仁)

17.联系时事法

知识贵在“新”,一两则近期的新闻无疑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无形之中也拉近了语文和生活的距离。

例.《俭以养德》

据报载,韩国新任总统金泳三就职后的第三天在青瓦台总统府设午宴,招待内阁各部长官,给每人提供的竟然只是一碗面条。他还宣布,今后除接待外宾,总统府的宴会一律只许以面条待客。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而韩国总统为何如此吝啬呢?读了这个材料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它的题目叫《俭以养德》。 (作者:东北育才学校 孙永河)

18.故事启情法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例.《从三到万》

师: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楚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

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

生:(齐声)《从三到万》!(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 钱梦龙)

19.明知故问法

明知故问而不露声色,或是故作“憨态”寻根究底,而学生一本正经地为老师排忧解难,这必然会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统筹方法》

(上课铃响过之后,教师没有立即走入教室,而是故意迟到了两分钟。当教师“急匆匆”地大步迈上讲台时,几十双眼睛一齐落在他的脸上。看得出,那眼神里满是疑惑,或许在他进入教室之前,学生早已做出了十几种甚至更多的假想。)

师:(做焦急状)最近一段时间,老师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现在,我想请大家帮帮忙。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睁大眼睛,听得入神,都想为老师排忧解难。)

师:(看时机成熟,边说边板书)我每天6:00起床,用10分钟洗漱,20分钟煮饭,6:30--7:00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7:00--7:10做菜,接下来用10分钟吃饭,再用5分钟洗碗,最后用5分钟时间急急忙忙骑自行车上班。一旦塞车就难免迟到,我又不愿早起,你能帮我解决问题,使我不迟到吗?

(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交头接耳筹划开了...... 很快,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微笑)看来,大家都那么热情,乐于助人,那你能不能用图示的形式把你的结果表示出来呢?

(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笔纸磨擦的“沙沙”声。教师穿行在学生中间,观察,指导。3分钟后,从众多的候选答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并板书。)

师:你们完成得很好。其实大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都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那么,到底什么是统筹方法?应用统筹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些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怎样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的。

(学生的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翻动书页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那么悦耳,那么动听……)(作者:东北育才学校 孙永河)

20.内容预想法

课文的题目往往能为读者提供至关重要的阅读信息。授课之初,不急于接触课文内容,而是首先在课文题目上做文章,即借助题目预想课文内容,以待阅读课文时对自己的预想加以检验。这种方法能大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能在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中取得极佳的效果。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但是大家仍可以从中领略到导入艺术的丰富多彩。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这些导入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设计导入的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归根结底,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皮亚杰说过:“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深有体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至于卢梭的论述就更为精辟,他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语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辅导

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认为,好的学习方法是:

1、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3、准备好了再学习;

4、先复习后预习;

5、情绪不好时,开始先学喜欢的功课和得意的功课;

6、要善于利用辞典和参考书,经常把它们放在身边;

7、上课时,要认真听教师讲课,重要的地方要记笔记;

8、要研究记好笔记的方法;

9、考试的时候,先从容易的问题做起,做完后一定要再检查一遍,加以修改;

10、退回的答卷要仔细看,作为反思材料;

11、不要边看电视,边听广播边学习;

12、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问个明白;

13、游戏和学习必须区别开来。

一、有计划地学习

一份理想的学习计划,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保证切实执行计划的措施和办法。

1、如何确定学习目标

⑴学习目标要有激励性,略高于现有的实际水平。制定学习目标时,在学习份量、时间、进度、难度、范围等方面要比原有水平适当拔高,以利于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能逐渐稳步前进。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学生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必然事与愿违,不仅不能发挥学习积极性,而且将引发热情减退、信心丧失等负面影响,无异于“拔苗助长”。

⑵学习目标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学习目标的重点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外语不好重外文,体质不好重体锻,毕业班重系统、重补漏,非毕业班重基础、重积累。

⑶重点目标要具体明确,不要笼统含糊。重点目标要明确到时间、内容、分量等,如“每天记忆30个单词”就不如“早上6:00至7:00,记忆30个单词”好。

2、如何安排、使用学习时间

⑴要积极、主动、热情地学习,不要脱离自身实际的能力、体力和特点,单纯延长无效的学习时间。

⑵避免心情好时彻夜苦读,心情不好时几天不学。

⑶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不要让找东西、乱翻书、走神等小动作浪费时间。

⑷要珍惜短暂时间而不浪费。

⑸计划要有弹性,留有机动时间应付学习任务的变动。

⑹单位时间(如半小时、一小时)的学习任务不宜变化频繁,安排太碎。

3、保证切实执行学习计划

计划的关键在于执行。计划制定后,要积极去完成,不使之流于形式,要“严格执行不打折扣,定期检查及时补救,注意验收逐项通过,留有余地及时纠偏”。

二、有效的预习

1、为什么要预习

⑴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知识障碍。课前预习一遍,能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⑵能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可大致知道学习内容,容易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和思路,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疑难处,“带着问题听课”,就能在听课时抓住重点、要点。

⑶有助于提高课堂笔记的水平。上课时能准确记录讲解要点,少记或不记课本中已有的内容,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

⑷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预习习惯后,就能提高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独立思考的能力。听课有信心,听课较容易,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课前预习的方法

⑴通览教材——“读”。初步与日俱增教材大意,明确其在单元中的位置,对读不懂、读不透的地方提出疑问。

⑵找出疑难——“写”。简单整理自己不懂的问题,划分教材的层次、重点,批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以便在听课时验证。

⑶尝试练习——“做”。预习完后,可试着做课后练习,不会做的上课时要留心学习这类问题的解法。

在实际预习中,上述方法可因事而异,因科而异,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如语文科重在分析文章内容和写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数理科重在概念理解和解题思路;外语则注重单词的记忆的词汇的运用。

3、预习要求

⑴预习要有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

⑵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要在上课的前一天预习,而且要先复习后预习,避免准备不足,影响新旧知识间的衔接。

⑶预习要循序渐进。

三、科学地听课

1、做好听课准备

听课准备包括知识、物质、心理、生理上的准备。物质准备要求带齐学习工具,以免上课时为找东西而分心;生理上要求大脑能保持量佳状态;心理上要有旺盛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意志;知识准备则主要通过预习来实现。

2、要专心听讲

课堂学习中,常有学生“心不在焉”,不是分心走神就是与其他人讲话,心理学称之为“注意分散”。出现这种现象,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前者如外界声响(噪音、乐音)、天气突变等,后者如自身知识水平低于或高于教师讲课内容、对其他事情的期待、生病、肚饥等。影响学生注意分散的主要是内因。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对听课重要性的认识,善于从课堂活动中发现兴趣,保持注意,善于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分心人人都有,关键在于能否自觉及时地把思绪拉回,自觉集中注意力。

3、要学思结合,当堂掌握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课要学思并重,学重点,学难点,跟上教师讲课思路,主动适应每个教师的讲课风格。对讲课内容要用心思考,仔细鉴别,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行不行”一类问题,当堂消化。多提问,多质疑,有助于澄清模糊概念,全面深刻掌握知识。

4、要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要弥补听课的不足,为日后复习提供清楚的提示线索,而不是教师的“讲话录音”。课堂笔记要记的是:①教师讲课纲目;②讲课重点、精华,如总结性、提示性、评议性话语,结论的推导过程,教师的补充内容;③听课时发现的问题。笔记是给自己看的,可自创“语言”;还要注意“留白”,便于随时补充;要“图文并茂”,有助于一目了然;要简洁浓缩,课后要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听课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四、复习的任务

1、课后复习

⑴尝试回忆。看书前独立回想老师上课的内容,反问自己:今天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哪些懂了,哪些不懂。及时检查当天听课效果,增强记忆,提高看书、整理笔记的针对性。

⑵阅读理解。阅读课本时根据尝试回忆的情况答疑解惑,勾勒重点、新知识点以及容易忽略的地方,在书上做些简单提示。

⑶整理笔记。把笔记加工提炼成适合自己使用的复习材料。整理笔记时,要补上课堂上未记的内容,更正自己理解错误的内容,补充参考书中得来的精妙之处,使知识系统化、精确化。

⑷看参考书。参考书宜精不宜多,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两本即可。切忌脱离教材只看参考书。看参考书时也要围绕学习中心,即当天讲课内容或自己的疑问,同时适当地进行摘录。

2、系统复习

系统复习是用较集中的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有周复习、月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从内容上分,有章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回忆重现,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查缺补漏,使知识更完整系统,并能综合应用。

五、完成课外作业

作业可帮助学生在家里复习和预习,养成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做作业一定要自己做,“实践出真知”;做时要仔细审题,“看得难,分得清,联得起”;要认真解题,“准确、规范、迅速”;要细心查题,“查步骤,查运用,查结果”。

初 中 “五阶段”作 文教 学 模 式 实 验 研究论证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

此课题根据我校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校级课题“作文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此课题于2001年12月被审批为区级课题。

写作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的力气没少费,学生也感觉很累,可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研究,我们觉得,中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较低,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抓不住作文规律。

2、材料贫乏,没的可写。

3、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成文。

4、抄袭现象严重。

5、作文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讲评的“三环节”作文教学方法,已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1998年~2000年,根据我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进行了“作文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这一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效果,初步形成了“作文讨论课”、“作文评改课”等作文教学课型,并建立了“学生作文档案”。2000年,《大兴教育通讯》刊登了该课题的阶段总结,结题论文通过了大兴县“九五”科研成果鉴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积累素材、选择材料、语言表达、限时作文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初中 ‘五阶段’作 文 教 学 模 式 实 验 研 究”,就是旨在通过此项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对作文教学模式的分析: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一定的作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在提出这一课题之前,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在网上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归纳一下,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判文、讲评作文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作文前的准备活动,学生的思路没打开,就盲目去写,因此,很难把文章写好。另外,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判文上,而忽视了写文之前的指导和写作规律的,因此,力气没少费,却事倍功半。

2、大运动量训练模式。这种方法,“涸泽而渔”,把学生作文的激情和文思彻底毁灭,无异于揠苗助长。

3、“套路”作文法。有的老师,想走捷径,作文课上,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作文套路,甚至包括怎样开头,中间用什么话过渡,最后怎样结尾。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抽象干瘪,缺乏生气。

4、“因文设题”法。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课采用的写作训练模式都是用文章范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体系。就是用一套文选教材来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表面看,这种写作训练模式理论结合实际,似乎比前几种写作训练模式有些进步,但实际上,这无异于让学生照虎画猫。初中生尚处在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学生对此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但够不着,越看这些名作,越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拿不出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和发展。

近几年,在教学改革中,涌现出一些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有:

1、 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补充教材:《作文》:按文体,分年级,分单元安排训练内容;片段练习与整篇作文结合;把作文知识穿插在单元训练之中。每个学期六至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训练要点、 训练指导、 训练题目、 引路范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材编审部)。

2、“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法:《北京教育丛书》·《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把作文分成:‘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

3、“四段九步”作文法

4、“四定六步”作文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六步: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批阅作文、作文评改、学生自改、写作心得(郑尚洲)。

5、农村中学四步作文法:即初作、互批、反批、重作(蔡明、施桂香)。

6、九步训练作文教学法:即讲、听、说、记、思、仿、写、改、评。

7、“三课型、四课时、五步骤”作文模型教学(舒兰县第二十一中学)

8、中学作文教学“四步法”:即观察以取材,摘抄以炼句,练口以激趣,感悟以构思。

9、八步十六字作文程序:即初作、议改、阅批、导评、复作、批改、品尝评优。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综合目前作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作文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按教学步骤,把写作教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比较符合写作规律。这五个阶段是:

1、课前准备阶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课上,学生提起笔却没的可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可供作文的材料。课前准备阶段,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和积累作文的有关材料。准备的方法:

(1)短期准备:提前一星期公布作文题目,让学生准备材料。

(2)长期准备:平时,指导学生写日记、随笔和观察笔记;

2、课上讨论阶段

针对某作文题目,指导学生从审题、选材、组材、详略、确立中心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

3、学生写作阶段

综合讨论课上同学们对某作文题的意见和自己的理解,列作文提纲(训练一个阶段后,可打腹稿),按规定开始写作。写作阶段,当堂作文与课下作文相结合。

4、作文评价阶段

上作文评价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评价中意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

在作文评价课上,我们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起组织作用。具体作法是:

(1)学生分组阅文

把全班 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循环阅读其他组的四篇作文 ,每人按自己的理解给作文按 A、B、C、

D(由好到差的顺序),评出等级,填写在《作文评价表》上。

(2)小组讨论

小组内对四篇作文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在《作文评价表》上填写每篇作文的评价意见。

(3)班内讨论

各小组长,对所评文章发表评价意见,然后推选全班得A等最多的一篇作文,让作者在课堂上朗读。朗读后学生自由发言,谈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修改。在发言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去感悟自己的文章还存在什么问题。最差的文章拿到班内去讨论、分析,指出那些地方存在问题,怎样去克服,也可以,但最好不提作者的姓名,由别人代读为好,以免挫伤该生的自尊心。我校课题组长穆瑞田老师,第一个上评价研讨课就获得了成功,从而坚定了课题组其他成员的信心。

(4)、总结规律,扩展作文层面。

在评价课结束前,总结这次作文的规律,进而扩展学生作文的层面,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例:写人的文章,要让学生明白,写人,要反映某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怎样去反映?人不离事,要通过事的记叙来反映。写什么事,怎样写,结构怎么安排?怎样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什么技巧来写等等。都可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中找到作文的规律性。

扩展作文的层面,是指在归纳总结出某篇作文的规律性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在该类作文上有较大的突破,写作的水平跃到一个新的台阶。

5、学生修改阶段

根据评改课上,同学们的意见和老师的总结,修改此篇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

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将诗词歌赋同语文教学结合的粗浅感受。也许有人会认为,语文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哪能再去顾及诗词歌赋呢?其实不然,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诗词歌赋,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学生作文要养成写提纲的习惯

不少学生作文时都没有写提纲的习惯。有的不懂得写提纲的重要性,怕耽误时间,会写而不写;更多的是不会写或不会写合要求的、有用的提纲。作文前应该写好提纲,这是保证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学会写提纲,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应该是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任务,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作战的计划,要力求写得符合要求。有些同学常写“1.事情的开始;2.事情的经过;3事情的结果”一类的“提纲”.这太空洞,对作文没有什么用处,不成其为“提纲”。也有同学把提纲写成文章的内容提要,这又太繁琐,也不好。还有的同学把提纲写得呆板、生硬,缺少变化,缺少特色,这样的提纲当然也不算好提纲,也会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

应该如何写提纲才合要求呢?

一、提纲要切题。例如,有同学写《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提纲是这样写的:1.“有心”就是有明确的目的;2.“有心”就是有正确的方法;3“有心”就是有认真的态度和创造精神。认真审一下题便可知道,这一种提纲就比较切题。

二、提纲要体现体裁特点。假如要以《门》为题分别写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则其提纲,应该分别体现出不同的体裁特点。

议论文提纲:

总说“门”启迪我们要入好、把好人生的扇扇大门。

知识、生活、社会的大门,门门入好:①入好知识门,才能获得知识;②入好生括门,才会懂得生活;③人好社会门,才可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

家庭、国家、思想的大门,门门把牢:①把好家门防风雨盗贼;②把好国门防敌人侵犯;③把好思想门防腐蚀变质。4 努力入好、把好扇扇人生的大门,让生命的航船扬帆远航。

说明文提纲:

l.门有古老的历史--与人类向时出现。

2.门有独特的构造--由门面、门框、门袖等构成。

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质地分,有金属门、非金属门;按作用分,有多用途门和专用门;按位置的所属物分,有建筑物的门、交通工具的门、其它器具的门。

门正向轻巧、牢固、美观、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记叙文提纲:

首先,舅舅家是一扇寒伧的小门;

后来,有了一扇红漆大门;

现在,新楼前是一扇威武的大铁门。

三、提纲要简洁。写提纲要根据需要或详或略。但详不是繁琐哆嗦, 略也不是空洞无物,要做到不管详略,都力求简洁、精炼。例如有同学写《十年以后返校来》时,其提纲是:

1、宣传窗内,有声有色地放映着历届校友和在校三好生的动人事迹。

2、展览厅里,小爱迪生们的小发明干奇百怪,琳琅满目;

3、图书馆名著荟萃,座无虚席……

其实,这些提纲完全可以精简成:1.宣传窗有声有色;2.小发明琳琅满目;3.图书馆座无虚席。

此外,提纲还要求准确,明确等,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

雷实

学科课程目标体现教育总目标,并决定了学科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实施学科教学计划和学科评价的准则。语文学科目标上的偏颇和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上,二是在工具性训练上,三是目标层次的孰先孰后和是否给予重视上,并由这些方面的偏失影响到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一、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

在我国,关于语文学科性质问题争论之激烈,延续时间之长久,恐怕在世界各国母语教学研究中都是少见的。

语文课曾一度被当成政治思想课给语文教学造成重大损失,后来有了重大的变化。时至今日,检查起来,这种偏失仍然存在。有批评认为语文教材“在具体选编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①,“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大体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考虑的,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②。

毋庸置疑,要在语文课中突出思想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注重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之中,关键是强调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念、哪些思想教育内容。1980年有16个国家代表参加的道德教育会议上,“各国的道德教育计划所强调的道德价值观念可分为如下几类:

1社会价值标准:合作、正直、和蔼、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社会责任感、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

2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忠厚、诚实、守纪律、宽容、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

3有关国家和世界的标准: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间相互依存的意识等。

4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③

当然,我们在讨论母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教育内容时,不能离开本民族伦理道德传统。当今中国,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包括革命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具有重要意义,怎样认识这些优良传统呢?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伦理产生的优良传统主要有四点:

1爱国主义理想;

2人格价值观念;

3人际和谐思想;

4社会责任观念。”

他还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陈腐传统主要有两点:一是等级意识,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不平等。”“二是儒家学说的迂阔倾向”即“割裂了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他指出:“中国古代法家主张‘法不阿贵’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法家所谓法制是专制主义的法,维护君权,是不可取的。”④我们是否可以从上列论述比较一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呢?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思想教育方面的四点主要内容是:

1使学生认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智慧,语言文字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使学生了解革命领袖、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3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状况,懂得社会主义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

4使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艰苦朴素、诚实勇敢、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等教育,陶治爱美的情趣。

稍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小语思想教育在“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继承无产阶级革命传统、认识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坏”等方面给予了重视,而在“合作、宽容、人格价值、社会正义、国际理解、尊重人类尊严、追求真理、辨别真伪、实事求是”等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态度、个性方面的要求显然不足,反映在教材上就必然出现一些偏颇和缺失。

例如在人教社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十二两册中,写外国人民(主要是少年儿童)生活的课文共有7篇。第十一册有3篇:《月光曲》写贝多芬为穷苦的盲姑娘弹琴;《小音乐家杨科》写8岁的波兰小孩杨科热爱音乐,动了地主仆人的一把小提琴被管家着人活活打死;《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小姑娘冻死在大年夜里。第十二册有4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写衣着褴褛痛苦不堪的一群纤夫;《穷人》写穷渔夫帮助贫病交加的寡夫;《凡卡》写9岁的童工挨打骂,急切盼望脱离苦海,“要不就要死了”;《高尔基的童年》写阿辽沙在主人家艰难地读书;《小抄写员》写穷人的孩子叙利奥熬夜悄悄地帮助父亲抄写签条,换钱补贴家庭生活,四个月没睡过一次好觉,以致“疲劳到极点了。”

应该说这些文章大都不错,对培养儿童的同情心、正义感是有益的,奇怪的是所选文章为清一色的写外国人受剥削受到压迫的主题,大约是在贯彻大纲规定的“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状况”的思想教育要求。

编者似乎仍然在向少年儿童展示:“除了我们之外,“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种扭曲了时空关系的比较。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要我们放眼看世界,而不是自我封闭;是要增进理解合作,而不是盲目自大。了解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既是历史的也应是现实的。在这一点上,教材选编者回避了当今世界的战争、压迫、剥削、专制、灾害给儿童造成的痛苦,回避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依相存,未能客观地展示我们的进步和不足,“没有当今社会图表和种种矛盾冲突”。现在的儿童少年在课外通过多少渠道该接受世界多少信息!时至今日,语文课企图这样去加强思想教育,必然苍白无力。

现行语文教学大纲都确立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然而,训练哪些内容?怎样训练?仍然存在严重问题。当今语文教学界呼唤语文学科的人文复兴,主要是针对“工具性”训练中的弊端,同时也针对“突出思想性”中的僵化、教条、形式主义的作法。于漪老师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一文中指出: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砝码越来越重,对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是寻章摘句,用解剖刀肢解,作为训练语文的例子。怎样弘扬人文呢?于漪老师认为:第一,既要注重语文形式,又要注重语文内容,重视语文文化内涵的挖掘;第二,要看到使用语文工具的人,引导学生学语文做人,进行认知、情感、人格教育;第三,赋予人文以时代精神;第四,开放语文教育空间。因此“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⑤

在弘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倡导中,还有论述者为纠正语文训练技术化倾向,提倡语文教学要重意会、重感觉、重自悟,倡导“天人合一”,反对“主客二分”。但是,我们还不能因此认为加上“人文性”就解决了语文学科性质目标问题。因为“人文性”仍然不是明确的合适界定。人文性指什么?是人文学科的特性吗?那么其他人学科同样具有。如果是指突出人文精神,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的,现代人文精神和现代科学精神的统一是每门学科都应追求的目标。在语文学科里只讲人文精神(尤其是只强调意会、自悟等)又容易导致模糊笼统和神秘莫测,也难以提高教学效率。中学语文界这一争论仍很激烈。在小学语文界这类讨论不多,研究者主要批评小学语文工具性训练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基础知识,忽视综合运用能力。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字词句的讲读多于篇章讲读,字词的练习多于段篇的练习,理解性练习多于运用积累性练习,“有的练习实际上是在做文字游戏”。“目前语文教学过于支离破碎,太机械,往往一个无关紧要的词不厌其烦地分析其深刻含义,而且必须与《教学参考书》的解释一字不差,僵化了学生的思想,造成了过重的负担。尤其是学语文需要一定的灵气,需要心领神会。哲学家熊十力曾说过:人的思维和智慧有两种,一种叫‘量智’,这是科学;另一种叫‘性智’,是指文学艺术的修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就缺乏这种‘性智’的训练。”⑥这实际上提出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问题。

对语文工具性训练目标的贯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如对很好掌握的汉字硬要作艰难的字形、笔顺分析,对极平常极好理解的词要求作出解释,对含义十分明白语句还要求说出这句话的意思。例如六年制十册《大理石街》一课,课后一练习:

1在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1)在昏暗的光线中,时时迸出金色的火花,飞溅着碎石,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年老的工匠,年轻的学徒,就在这样的小房子里长年累月劳动着。

(2)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要经过人的选择和琢磨。有经验人的看了开采出来的石块,就清楚它内在的含蕴,懂得它的价值,知道它可以做成一件什么器具。”

怎样才叫正确体会了句子意思?有的要发挥,有的只要换几个词,真是不好说清楚。但考试时一定要有标准答案,“标准”的答案是《教学参考书》上的如下解释:

“‘在昏暗的光线中……长年累月地劳动着’。这段话是讲工匠劳动的艰苦。第一句讲劳动条件很差,可以从光线昏暗,碎石飞溅,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石粉气味看出来。第二句讲要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长期工作。

‘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的……做成一件什么器具。’这段话主要讲经过人的加工,大理石的美才能显现出来。第一句强调人的劳动对于显示大理石的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句讲有经验的工匠善于发现大理石的美。‘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句话是对人的劳动的赞美。是说人通过劳动,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

小学生做这类练习,往往要背熟对应课文句子的这些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新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

二是体系化倾向严重和体系不科学。如试图编出一套序列分明的教学目标,从坐标的横轴列出语文知识内容,纵轴上列出语文能力的训练项目,每课书确定工具性训练的目标以循序渐进,“思维训练”也力求有序,一些很不周延的理论体系苦了小学老师,更害苦了学生。在教学中,往重点训练项目序列硬套的程序指令确实容易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创造、顿悟和审美情趣。语文训练应有一个基本体系,但它应是最基本的,是浅显明白的,是师生都好把握的。而且不能要求把一切训练都往体系上硬套。

在此,有必要提提语文教学的审美问题。学校中的美育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大自然、现实生活的美进行的。语文学科在美育中有独特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汉文字特有的审美价值更使汉字书写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重视语文学习的审美性对培养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丰富感情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审美特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

作为义务教育内容的小学语文首先是把握好基本工具性特征,而且应以相对成熟的理论作指导确定其最基本的内容,让教师、学生都好掌握。要以儿童感兴趣的方式开展教学,要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并力求在活动中让他们主动阅读,主动写作,在这些活动中渗透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教育目标的新三级层次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实现教育目标要求的主要手段和中介。关于教育目标的讨至今仍然活跃。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也是对教育目标的再认识,更具体地说是关于教育目标重心放在何处的大讨论。因为素质教育并未提出更多新的目标内容,只是更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主动活泼发展,强调在未来社会里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调整必然影响到对课程目标的再认识。

现代学习理论中的各种假设、派别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现代课程理论。对学习过程性质的认识不同,以及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反映在课程目标上的取向也就有差别了。我们有必要参考现代教育在教育总目标上的新认识和有代表性的课程目标取向来分析语文学科现行目标并规划其改革目标。

有研究认为,⑧依照惯例,学校在安排教学过程时,总是依据传统的教育目标三级层次,优先重视知识的获得,其排列次序是:

1知识;

2实用技术;

3态度和技能。

对照我国语文教学,除了突出思想教育内容外,基本上是按此三级层次安排教学过程。知识的传授与考核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小学语文“不论是课后练习还是编的各种练习册,大量的是看字词写拼音或看拼音写词语,组词、填词、词语搭配、反义词、近义词辨认、修改判断词句等等。这样的练习大约占一本练习册内容的80—90%,而段落的练习仅点20%左右。”⑨

而对教育目标认识发展的新趋势则表现为颠倒过来的新三级层次:

1态度和技能;

2实用技术;

3知识。

该研究认为:“现在人们知道,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及文化知识。”这自然指第一级层次里的“态度和技能”所应包括的内容。这些基本的人生态度、学习工作态度应通过各科的学习逐步养成。语言是人类最完备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通过语文教学,从小就应培养少年儿童通过听说读写主动获取信息,并能分辨正误、好坏,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做到互相理解与关心;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独立思考,不屈从也不固执;确立文责自负、言而有信的基本态度等等。这类目标已不单单是技能培养,而是一代好文风、一代好人风的培养。未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将此置于重要地位,强调这一方面的要求。并要考虑加速综合课程改革,让学生在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各种主题活动中养成态度,发展技能。

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在课程编制中有三种取向,10其分别是:

1行为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标准化、可操作性。以行为方式来陈述课程目标,“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2展开性目标:其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演进着”的,即在教学过程中内在地决定的目标。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的是学生的生长、个性的完善。而社会价值、规范的确立及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很难在预定的行为目标中加以陈述的。因此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自由发展、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

3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反应,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主张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就表现性目标举了一些例子,对我国语文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参考价值。他说:“典型的表现性目标如:‘考察和评估《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在一个星期里读完《红与黑》,讨论时列出您印象最深刻的五件事情’,‘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最有趣的几件事’这类目标不像行为目标那样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的,重点放在‘课程活动的结果上’,以便学生去探索、发现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11

这类要求既有挑战性,又让少年儿童感兴趣。一篇课文,学生可学的东西太多,有人提倡语文课“一课一得”,但这“一得”是很难全部预先确定的。学语文离不开学习者的意会、感受、顿悟。语文学科是有条件考虑如何在课程编制上给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一席之地的。

“就一般而言,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在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目标的形式较为适合。”12

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我们宜将这三者统一起来。应有明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但这基本的要求应是让大多数学生都容易达到的。那末,为什么中小学语文的一些基本要求许多学生没达到呢?如写好字,写通顺句子。是不是要再次降低基本要求?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反观这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是繁琐的情节分析(实际只是情节重复)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是把难以作为行为目标陈述的“思想教育目标”硬性地作了预先规定,并不惜花费大量精力;是用一些不该中小学生掌握的“文字学”“文章学”(包括半通不通的)“知识”、“技能”在折磨学生。因此,在明确的行为目标要求中应删减这些内容,在应掌握而且是可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则应突出和加强。

至于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一向被忽视。看看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题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封闭性(系指完全按作者、编者意图去理解)的问题,只要求学生按作者或编者的认识作为标准答案来回答。可以说把语文教死了,不应归罪于老师,首先归咎于教材中这类问题的大量充斥和刻板的考试。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大多数普通人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走人生之路,所以只能

成为普通人。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

娘,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

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 我不能" 或" 太难了" 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个要求可能太高了,但她所受到的教育在以后的年

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 残酷教育" ,才培养了

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

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

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永远坐在前排" 的

誓言。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示每个学生要用五年时间来学习拉丁文课程。她

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要难以置信的是,

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玛格丽特不单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

演讲及学校的其它活动方面出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 她无疑是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

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

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届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并

于1979年成为贡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 铁

娘子" 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 永远要坐在前排" 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

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在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

总是不多。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 坐在前排" 仅仅当成人

生的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

亲对孩子的教育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育我们的孩子永远都要坐在前排是

当父母的责任。

压力效应一位游客为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只身来到一片陌生的山林,被山

景所迷的他不一会儿就迷失了方向。" 危难时刻" 迎面走来一个挑山货的美少女。

少女嫣然一笑,问道:" 先生是从景点那边走迷失的吧?请跟我来吧,我带

你抄小路往山下赶,那里有旅游公司的汽车。" 游客跟着美少女穿越丛林,令人

陶醉的美景与美少女让他有点飘飘然。美少女说话了:" 先生,前面不远处就是

我们这儿的鬼谷,是这片山林最危险的路段,一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我们

这儿的规矩是路过此地一定要挑点或者扛点什么东西。" 被美少女一语惊醒的游

客忙问道:" 这么危险的地方,再负重痢行,那不是更危险吗?" 美少女笑道:

" 只有你意识到危险了,才会更加集中精力,那样反而会更安全。这儿发生过好

几起坠谷事件,者是迷路的游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一不小心掉下去的。我们每

天都挑东西来来去去,却从来没有人出事。" 游客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没有办法,

他只好接过少女递来的两根沉沉的木条,扛在肩上,小心翼翼地走过这段" 鬼谷

".两条沉木条,在危险面前竟然成了一张" 护身符" ,真有点令人不解。

与此类似的是香港启德机场,它就位于市中心,飞经九龙等闹市的时候,乘

客能够清楚地看见住家阳台晒的衣服。就是这么一个被称作" 世界上最危险的机

场" ,几十年来一直到关闭都没有出现过大灾难。探究其中原因,有人说正是因

为危险,所以全世界的飞行员都小心翼翼,不容许自己出一点差错,香港的启德

机场因此才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机场之一。

危险固然可怕,但比危险更可怕的是人的麻痹大意;危险不一定制造灾难,

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灾难的源头。人生中的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自觉地往自

己肩上压两根" 沉木条" ,有意识地给自己加一点压力呢?这正是我们学习" 压

力效应" 的实际意义之所在。

章鱼心态一只章鱼的体重右以达到32克,相当一个小学女学生的重量。但是,

章鱼的身体却是非常柔软,它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因

为它们没有脊椎,甚至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们最想做的事就是将自己

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破它们的头部,同时注入毒液,

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我们时常看到有关大章鱼将整艘船掀翻的事。

章鱼是海洋最可怕的生物之一,身体柔软是它的一个特点,却也是它的弱点。

渔民们把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见到了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

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是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鱼,成了瓶子里的

囚徒,成了人们桌上的美餐。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呢?是瓶子吗?不,是章鱼本身。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

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条路是死胡同,它们还是固执地往

里钻,而且不会吸取教训。我的家乡,位于东海之滨的松下镇,小时候我经常见

到渔民们只用一块表面有点粗糙的乳白色的普通石头,就可以将章鱼捕获。因为

章鱼会固执地利用自己强有力的吸盘紧紧地吸在石头上,直到被渔民们抓获为止。

如果我们的思想也像章鱼一样,钻牛角尖,那么固执的结果只有像章鱼那样

——死路一条;如果我们也像章鱼那样没有学会放弃,那么失败的厄运将不可避

免,甚至会像章鱼一样,把自己强有呼的吸附或特长,变成走向死亡的致命缺陷。

苍蝇与蜜蜂实验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的威克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首先,他把一只瓶子平放在桌上,瓶的底部向着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

放进几只蜜蜂。只见蜜蜂在瓶子内部朝着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

只蜜蜂。只见蜜蜂在瓶子内朝着有光亮的地方飞去,结果当然只能撞在瓶壁上。

经过几次飞行后,蜜蜂终于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从瓶底飞出来,它们只好奄奄一

息地停要有光亮的瓶底处。接着威克教授把蜜蜂倒出,仍然将瓶子按原先的样子

摆好,再放进几只苍蝇。没过多久,苍蝇一只不剩地全部林瓶口飞了出来,或向

下,或背光,或向光,一旦碰壁发现此路不通,便立即改变方向,最后终于找到

瓶口飞了出来。

在这个实验中,苍蝇与蜜蜂的命运截然不同。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苍蝇在

碰壁后总结教训,靠不懈的努力最终找到出路;而蜜蜂却一条道走到黑,即使面

对无法逾越的瓶底也不回头,自然只能陷于困境。于是,威克教授得出这样一个

结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横冲直撞,因为后者的做法比前者聪明且有用得多。

一个人在初生时,是柔韧的和流动的,一个人在死亡时,是坚硬的和僵化的

;花草树木在成长的鼎盛时期是鲜嫩的和容易弯曲的,在长成或开始走向死亡又

是坚硬和容易折断的。这是自然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可见,任何柔韧的和流动的

都将趋于成长状态,一切坚硬和僵化的都是萎缩与死亡的前奏。人的思维特征是

" 宁可坐以待毙,也不横冲撞".正如一位财经专家所言,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的

数量,而是思维方式。无数事实说明,成功的经营者遭受的失败或者犯的错误并

不见得少于一般人,只不过他们勇于尝试,善于改变,敢于成功,不轻言放弃。

苍蝇与蜜蜂所处的环境相同,都是一样的瓶子,但它们的思维方式却让它们有截

然不同的命运。

哈德飞实验

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在他那本只有54页、非常了不起的小书《力量

心理学》里指出,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和力量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他请了三

个人,实验心理受心理的影响程度。他要求三个人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尽全力

抓紧握力计。在一般的清醒状态下,他们平均的握力是45千克;每二次实验则将

他们催眠,并告诉他们,他们非常虚弱。实验结果,他们的握力只有13千克,还

不到他们正常力量的1/3.然后哈德飞再让这些人做第三次实验:在催眠之后告诉

他们说他们非常强壮,结果他们的力量几乎增加了50%。哈德飞实验告诉我们,

心理的力量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曼博士所做的实验,更加让人相信心理力量的可怕。

他花了二十多年,找了一万多人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显示,悲观

的人往往会自怨自艾生出病来,有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塞利曼博士举了下面这个实例来说明: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度人员尼克,

他工作相当认真,做事也很尽职尽责,不过他有一个弱点,就是他对人生很悲观,

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铁路公司的职员都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大

家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竟被关在一辆冰柜里。尼克在

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根本没有听到。尼克的手掌敲得红肿,喉咙叫得

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

他愈想愈可怕,心想,冰柜里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如果再出

不去,一定会被冻死。他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笔,写下遗书。

第二天早上,公司的职员陆续来上班。他们打开冰柜,发现尼克倒在里面。

他们将尼克送去急救,但他已没有生还的可能。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

冻开关没有启动,这巨大的冰柜车出有足够的氧气,而尼克竟然给" 冻" 死了!

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的温度,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因为他根本不敢

相信一向不能轻易停冻的这辆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

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度一度的念头都没有产生。冰柜之外我们,旭果有一天,变

得什么都不相信了,我们同样会死于无法预料的各种各样的心中冰点。

爱默生说:" 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可能不别种的样子呢?"

如果我们想的是快乐的,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全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

打翻牛奶瓶的启示

在美国纽约一所中学任教的保罗博士,看到多数学生常为过去的成绩感到不

安,充满担心,于是给学生上了一堂难忘的课。他在实验室中先把一瓶牛奶置于

水边,沉默不语。学生们也不明白牛奶和所学课程间的关系,只静静地坐着,眼

巴巴地望着老师。正在这时,他忽然站起来,一掌将牛奶打翻在水槽中,并大喊

:" 不要为批翻的牛奶哭泣!" 然后叫同学们到水槽前仔细观看," 我希望你们

永远记住这个道理" ——牛奶已被自来水渐渐地冲光了,不管你怎样后悔和抱怨,

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你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奶瓶还可以保住,可是

现在晚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忘记,然后注意下一件事。

佛雷德。福勒。夏德是一位报社的编辑,在一次大学毕业班讲演的时候,他

问道:" 有多少人锯过木头?请举手。" 相当部分的学生都举起了手。然后他又

问:" 有多少人曾经锯过木屑," 夏德先生说道," 因为那些都是已锯下来的。

过去的事情也是一样,当你开始为那些已经做完的和过去的事忧虑的时候,你不

过是在锯一些木屑。" "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去锯木屑!" 这是多么

普通的老生常谈呀,就像" 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 一样,不过,它却是人

类经验的高度浓缩,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

利用。既然打翻的牛奶无法收回,锯过的木屑不能再锯,那么,过去的事情就让

它成为过去吧。何心整天沉浸在痛苦的深渊之中呢?学会遗忘,忘掉过去的失败,

记住失败的教训,这才是现代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敢喝马桶水的女人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国酒店当服员。这是她

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很激动。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上司竟然在新

人受训期间,安排她负责厕所的清洁工作,每天都把马桶抹得光亮如新才算合格。

她出自贵族名门,细皮嫩肉,喜爱洁净,自打娘胎出生,她从未做过苦活、

脏活、累活,所以每天一接触马桶,她就想呕吐,更难完成上司提出的让马桶"

光亮如新" 的要求。她因此陷入困惑与苦恼之中。但是有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

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抹完马桶后居然伸手在马桶内劢了一杯水,并且当场喝了下

去,向她证明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都可以喝。

这件事对她有很大的启示,她痛下决心:" 就算一辈子洗厕所,也要做一名

最出色的洗厕工。" 结果要结训那天,她抹完马桶后也盛了一杯水,毫不犹豫地

喝了下去。

她就是日本最年轻的内阁成员,也是惟一的女性阁员,三十七岁的邮政大臣

野田圣子!

当我们做着不太理想的工作时,可以看作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做准备。而为明

日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

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惟一办法。我偿许多人都想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但却常常对工作一丝不苟,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拥有更多的财富。忠于小事才能成

就大事,当你爱上你的工作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时,还怕不成为最出色的人吗?如

果工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

哈佛学子的不同命运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

了。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

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

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 %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

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3 %的人,25年间

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

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

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和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

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社会,

抱怨这个" 不肯给他们机会" 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一些人知道什么叫做生活,

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很不清楚。

有一个年轻人由于职业发展问题跑来找拿破仑。希尔(美国著名成功学家),

这位年轻人举止大方,聪明,未婚,大学毕业已经四年。拿破仑。希尔问年轻人

说:" 你找我帮助你换工作,你喜欢哪一种工作?" " 喔!" 年轻人说," 那就

是我找你目的,我真不知道想做什么?" " 那么10年以后你准备干什么工作?"

破仑。希尔又问。

年轻人沉思后说:" 好!我希望我的工作和别人一样,待遇很优厚,并且买

了一栋房子。当然,我还没有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 破仑。希尔微笑地说:"

你现在的情形仿佛是跑到航空公司里说:' 能给我一张机票' 一样。除非你说出

去的目的地,否则人家无法卖给你。" 他接着说," 除非我知道你的目标,否则

无法帮你找工作。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的目的地。" 经过两个小时的长谈,年轻

人获得了八个字:出发前,要有目标。

道格拉斯。勒顿说过:" 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你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

的选择。要能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 哈佛毕业生的不同命运告诉

我们: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除了

才能、机遇之外,还有多种因素:一是要有明确而又长远的人生目标,二是要选

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好比登山运动员确定了要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

朗玛峰后,能否登顶成功还取决于运动员所选择的登山道路。当你有清晰远大的

目标时,你才有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福楼拜的摇头1880年,一位30岁的青年,带了他的新作品,来到一位老作家

家里。他在那里等着,等老作家看完之后发表意见。他虽然对自己的作品很有信

心,但是仍量心老作家又要摇头。因为,这位老作家已经摇了7 年头了。这位青

年从23岁开始,就不断地带作品来,可是,老作家却从来没有点头认可过。

是这位青年没有才华吗?不是,他的名字叫募泊桑;是这位老人冷酷无情吗?

也不是。老人就是募泊桑母亲的挚友福楼拜,当时法国著名文学家。老人对募泊

桑的爱是无可怀疑的,连募泊桑的名字都是福楼拜给起的呢。

福楼拜的摇头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向莫泊桑讲述创作的基本

法则。福楼拜对莫泊桑说:"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这一次,福

楼拜终于点头了。他向莫泊桑祝贺说:" 照样再写出一打来!" 他肯定的这篇作

品就是后来成为世界名著的《羊脂球》。

7 年,而且是持续" 摇头" 的7 年,这个长时间的失败感受对于任何人来说

都 是太难以忍受了,更何况只活了43岁的莫泊桑。可是如果没有福楼拜的摇头,

就不会有名著《羊脂球》的诞生,也不会让只有13年创作时间的莫泊桑,发表了

六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中。莫泊桑的成名正是福楼拜严格要求、真

心帮助的结果。他对他的老师福楼拜始终充满感激之情。

如果没有老师福楼拜的严格要求,就没有莫泊桑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如

果没有莫泊桑坚忍不拔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出不会有《羊脂球》等名

著的诞生。它不仅告诉我们严师出高徒的道理,还告诉我们" 高徒" 需要超人的

忍耐与毅力,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还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

失败1855次的史泰龙这是发生在2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昌的史泰龙是个无

名小卒,非常穷困潦倒,睡在他的破旧的小车里面,身上只有100 美元。他当时

有一个梦想,就是当演员。于是,他到纽约去找电影公司。

由于史泰龙英语说的不很标准,长相又不怎么样,全纽约500 家电影公司都

拒绝他。但是他想,过去不等于未来,也许我再去时有人会要。结果又被拒绝了

500 次。加起来一共1000次了。不甘心失败的他不久后又跑了一趟,一共失败了

1500次。他想,自己应该改变一下策略,采取一些不同行劝,于是,他写了一个

剧本,拿着崦本去向电影公司推荐。到了第1800次时,终于有一家电影公司愿意

花7500美元买他的剧本。但是有个条件——不让史泰龙在电影里出现。

史泰龙已经有三个有没吃饱饭了,但是7500美无一点出没有让他动心。他拒

绝了这家电影公司的要求。一直到1885次,史泰龙终于出现了他的第一部电影《

洛奇》中,也就是他自己写的那个剧本。他一炮走红,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片酬最

高的男演员之一,基本片酬为2000万美元。

被北京大学免试入学的我国女体操运动员桑兰说:" 跌倒了再爬起来,这对

体操运动员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也是我的人生信念。" 是啊,挫折不一定

是坏事,一路顺风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年轻人要以得住挫折的考验,100 次的摔

倒并不可怕,怕的只是摔倒一次就不想站起来的人。真诚地送你一句顺口溜:当

你遇到挫折重重,请你想想史泰龙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授课模式(转)

一、课内前3—5分钟激情演讲活动(约3-5分钟)

活动名称:如“梦想讲坛”“我最闪亮”(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活动名称),让学生进行3-5分钟激情演讲。

名称由来:各班学科班长或任课老师根据班级文化和学生特色来命名。

活动方式:课内前3-5分钟精彩演讲,轮流演讲或根据新授课内容而进行的相关主题的演讲。演讲的同学要脱稿,要有激情,要展现个人风采。

活动意义: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即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

二、课前检查(约3分钟)

检查内容:以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为主,突出重点,突出与本节课的知识联系点。意在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检查方式:多媒体展示检查内容,教师听写重点内容,小组长提问检查,小组内一对一互查,对抗小组互相检查等方式。注重手写,检查内容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重在落实。

三、学情与学案案批阅反馈(约1---2分钟)

1.总结上节课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课堂活动是否积极高效?)

2.反馈自主学习学案完成情况,表扬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同时指出讲义的重难点,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四、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约1—2分钟)

1.导入语要新颖自然,简短而富有感染力,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导入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熟悉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灵。

2.导入方式不拘一格,提倡围绕目标进行创新性的导入;

3.学习目标要表述准确、书写规范,板书在黑板的右上角,教师要进行合理的解释。

4.目标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要强,要设立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

五、分层讨论、分层达标(约8分钟)

讨论内容要注重能力的提升,注重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体现浓浓的文学气息,表达优美流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政热点,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生活的认识。

1.语文老师用幻灯片布置讨论方法明确讨论时间后,语文学科小组长起立向小组同学布置讨论重点和讨论目标;

2.根据学科组长的安排先进行一对一讨论,讨论时要用红笔做好记录,明确疑难点,以备交组内讨论。

3.分层立体达标。一对一讨论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交到组内解决,所有的组员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力争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实在是难点的交班内集体解决,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4.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准确定位,都要有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要有补充,要有拓展,要有规律和方法的总结,目标达成率要100%——120%。

5.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加讨论,控制好过程,了解到疑难问题或新生成问题,为高效展示和点评总结做好准备。

六、高效展示、点评(15分钟左右)

1.展示:

书面展示和口头展示相结合

①教师用多媒体等形式分配小组展示任务;

②展示的同学要概括要点,注重归纳和总结,用红笔标注重点;展示的同学要书写规范,条理清晰,面朝同学,大方自然;语言的表达要生动优美流畅。

③展示的形式以板演为主,可以加入灵活多样的朗诵、表演、辩论、采访、多媒体音乐视频等形式,能和非展示的同学形成互动。

2.点评

(1)学生的点评:到位、精彩

①点评的同学要在体态和语言方面力求规范;语言要流畅生动,有文采。

②点评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突出思路方法,杜绝浪费时间和简单重复答案的现象,点评完毕要问“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明白吗?”“有疑问的同学请提出来?”“同学们还有补充吗?”等问题。其他同学如果同意,可以掌声表示赞同;如果有不同意见,要马上自主起立质疑或争论。点评的同学最终要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把最佳的解释传达给同学们。

展示和点评都要围绕学习的目标进行,杜绝无效的争议和游离于主题之外的讨论,确保讨论的高效和有序。质疑、争议、辩论时针对问题,不对人,礼貌在先,重在探讨,形成激烈、高效、智慧的探讨氛围。

(2)教师的点评:及时、恰当、提升

①展示点评时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说法,指出学生错误的说法,对新生成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宣布答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进行多元化的理解。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②总结点评时要紧扣学习目标,语言准确到位、流畅生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感染,道德情操的熏陶。

七、课堂拓展(3—5分钟)

活动方式:课堂写作,课堂即兴演讲,课堂辩论

活动主题:围绕本节课的中心主题,进行拓展提升。由本节课内容引出话题,可教师确定,也可由学生确定,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八、晒晒“心情日记”(3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主题,采取学生完全自愿的方式(教师一定不要干预),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意在提倡学生“我手写我心”,养成天天写作的好习惯。

九、巩固落实,检测过关(5分钟以上)

1.学生自己梳理当堂所学内容,巩固落实。

2.完成当堂检测题目(检测题目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

方法:①利用导学案上题目 ②利用多媒体投影 ③学生之间互查、小纸条

十、总结与评价(1分钟)

1.“阳关乐园”积分晋级评价,特别注重小组评价,尽可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由学科班长每一节下课前公布各小组的评价结果,表扬优胜小组和优秀个人。

2.学科班长、小组长要总结课堂达标情况,出现的问题,注意的事情,及对同学和课堂的期望。

3.下课后收齐本节课的导学案,老师检查批阅,下一节课上课前先评价导学案,记入小组量化。

4.准备好下一节课激情演讲的话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如何。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开始就要考虑并告诉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问题。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全国各地用的教材不一样,但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因为课程标准比较原则,不可能具体到每课时做什么,所以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另外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是基本的门槛,全国各地同年级的学生都应该达到,但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高于这一标准。

老师上课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向45分钟或40分钟要效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24小时要完成的任务。

目前有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1、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2、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3、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达标问题)

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要当堂达标并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不能算是好课,对于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达标,所谓“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

我们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四 : 新课堂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总结

 
本学期学校大力开展新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方式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针对学生现状,我一如既往地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导入注重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在教<<雷雨>>一文,展示有关《雷雨》的话剧视频,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古典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XX/x/xx

五 : 新课堂教学模式语文复习导学案设计

本年度我校大力推行新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该如何引入新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如何设计?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转换并且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复习任务?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眼前,亟待解决。
我首从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导学案入手,根据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的设计进了一些尝试。
一、     设计原则:
1、目标明确:高考考什么就设计什么,其他内容不设计或尽量少设计。
2、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知识环环相扣,有梯度。
4、侧重引导学生把握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
二、设计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1、知识链接:考纲要求、分值分配、考查重点、设题方式。
2、讨论:课内示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总结解题规律)。
3、真题演练:用实践检验方法,熟能生巧。
4、分析答案:研究高考真题答案,规范答题。
成果:在一轮复习中,我设计了《文言实词推断导学案》《文言特殊句式导学案》《病句复习导学案》《现代文阅读导学案》《诗歌鉴赏导学案》《议论文训练导学案》等。导学案目标明确,内容完整,知识框架清晰,引导性强,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反思:
1、鉴于高三复习的特殊性,在导学案的内容的设计上并未体现层次性,但实际教学中励志班和重点班在导学案的使用上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2、由于学生在高一、高二时未系统地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且高三知识量大,课时有限,所以,教师课堂上并未完全放手,对于重、难点地落实并未完依靠导学案和完全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427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