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沉与浮记录表-从创业明星到被骂骗子,落跑丁伟与町町单车沉浮录

发布时间:2018-02-27 所属栏目:沉与浮记录表

一 : 从创业明星到被骂骗子,落跑丁伟与町町单车沉浮录

  创业项目频道上线 你有项目来A5招商吧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北冥

  “因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公司与栖霞工商局失去联系,因此被栖霞区纳入异常企业经营名录。”这是町町单车收录在百度词条的信息,“异常经营企业”6个字眼格外醒目。

  町町单车是南京一家共享单车品牌,由南京铁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是最早出现在南京街头的共享单车品牌之一。

  2016年12月18日,“町町单车”网约公共自行车投放启动仪式在江宁大学城南京晓庄学院方山校区举行,单车车身为绿色,押金为199元。至2016年底,在南京市场已完成5000辆的投放,预计2017年上半年完成8万辆左右的投放计划。

  然而2017年8月2日,仅半年左右的时间,公司人去楼空,结局潦草收场。这也是6月以来,继悟空单车、3Vbike停运后第三家倒闭的企业,也因此,町町单车在共享单车行业“声名在外”。

  从“创业明星”到“跑路老板”

  创业邦记者通过IT桔子提供的联系方式拨通电话(电话地址显示是江苏泰州)。

  “您好,请问是町町单车吗?”

  “町町单车已经倒闭了,难道你不知道吗?”

  “您知道丁伟吗?”

  听到“丁伟”二字,对方迅速挂断电话,等再拨打过去想寻求更多细节时,已无任何回应。

  丁伟是町町单车创始人,酷爱跑车,同时也是SCC超跑俱乐部会员。90后、南京本土企业、首家投放,三个标签让丁伟迅速“晋升”为当地的创业明星,多家媒体也对其进行了报道。

  在今年1月份当地电视台《早安江苏》对丁伟的采访中,丁伟向大众陈述自己做町町单车的历程:

  “如果我晚做一天,那么我进入和占领这个市场,让大家看到我的产品的可能性或者是时间就会推迟,就跟打仗一样。”

  镜头前的丁伟描述入局的急迫性。

  

丁伟在接受电视台采访,讲述自己为何入局共享单车,在采访中,丁伟称此时的町町单车在南京的投放量已近10000辆,注册用户6万人,日活近2万。视频中的丁伟,俨然一个“明星”

  丁伟在接受电视台采访,讲述自己为何入局共享单车,在采访中,丁伟称此时的町町单车在南京的投放量已近10000辆,注册用户6万人,日活近2万。视频中的丁伟,俨然一个“明星”  然而,“创业明星”的光环并未给丁伟带来持续的好运气。

 

  早在今年3月份,有网友便陆续反映町町单车的退款押金迟迟未入账。在町町单车的微博账号上,大量用户反映自己少则一百、多则几百的押金加充值金额,仍未返还。

  町町单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单车系统出错,但退款一直在进行中,然而随后的澎湃新闻报道中称,经相关监管部门证实,他们已经联系不上町町单车工作人员,此前的调解不得不终止。公司也早已“人去楼空”。

  车还在,人却不见了。

  共享单车除了是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对老板的社会责任也提出了考验,尤其是在大量用户押金未退的情形下,以“跑路”这种方式收尾在全国范围内或是首例。

  

据悉,自事发以来,町町单车已拖欠用户押金大概200万元以上

据悉,自事发以来,町町单车已拖欠用户押金大概200万元以上  当创业邦记者打开App Store搜索町町单车,评论里充斥着“缺德公司已跑路”、“垃圾单车”、“非法集资的骗子”这样的言论。南京市停车设施管理中心也于9月28日发布通知,称即日起开始清理町町单车。町町单车供货商迈卡拉雷公司负责人称,“500多辆町町单车货还没发,那边公司就跑路了,厂里一下就损失了几十万。”迈卡拉雷是位于天津武清区王庆坨镇的一家自行车厂商。

 

  

 

  App Store 的评论中,町町单车注册者除了反映车子并没有那么好用之外,更多的是对于押金无处可退的愤懑,他们纷纷呼吁相关部门能够介入,先不说把所谓的“骗子”管制管制,最起码要把押金给退了啊,毕竟,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

  或许这是当初雄心万丈的丁伟如何也无法料想的一幕。

  “淘汰赛”开打 行业洗牌加剧

  短短一年时间,共享单车行业处于二、三梯队的小企业接二连三倒闭,作为大玩家的双寡头摩拜与ofo逐步站稳国内市场的脚跟,并向海外拓展业务,也把入局门槛抬高到其他二、三梯队的小企业望尘莫及的地步。

  

 

  共享单车行业业已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梯队等级,第一梯队当然是资本青睐、市场规模庞大的摩拜、ofo,在仅存不多的资源下,二三梯队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更加严酷(图片来源:TrustdataQ1共享单车数据)

  据媒体报道,两家公司都已制定了年底进军20个国家200座城市的目标。摩拜目前已进驻意大利、英国、日本、新加坡四座海外城市;ofo已进驻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哈萨克斯坦、泰国、马来西亚七座城市。

  在两大巨头环游世界之时,市场的“淘汰赛”却从未终止。算上“老板跑路”的町町单车,已有三家共享单车企业遭遇洗牌。最新传出的哈罗单车与永安行合并消息,使得竞争格局逐步明朗的同时,也在不断刺激着其他玩家。

  政策方面,交通部等十部委在《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从源头上杜绝押金隐患。企业已收取押金或者预付资金的,要在注册地设立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接受交通、金融等部门监管。

  新出台的管理办法或许也意味着该行业默许发展的政策红利期已成为过去。留给二、三梯队企业的问题正在变得更加棘手,要么把自己快速清算出去,要么变成一个资产,由大企业去收购。

  从风口骤起到一地鸡毛,共享单车热潮起起伏伏,创业者也陷入由迟暮到疯狂、再由疯狂到嗟叹的无奈循环之中。

  也许正如网友所说,尚无盈利能力的行业,融资不畅、巨头围剿、一纸政令,或许不需要三方,一方足可让“小玩家”的噩梦提前到来。

二 : 老司机雷军与新企业小米沉浮录

  之前还有人说酒仙桥和望京附近风水不好,互联网公司去那里都不行,现在阿里巴巴过去了,估计就镇住了。

  老企业家雷军

  有人说,雷军的名字带火,原来做金山,是火克金,虽然有成绩,但总没有大成;后来做小米,小米名字里有木,木生火,所以小米火了。

  这个说法,权当玩笑吧。反正一个人、一个公司火的时候,你说什么都是对的,不管是科学逻辑还是封建迷信,反正都能往上按。

  之前还有人说酒仙桥和望京附近风水不好,互联网公司去那里都不行,现在阿里巴巴过去了,估计就镇住了。

  在41岁之前,雷军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位重要人物,但雷军和他领导的金山(金山的事比较复杂,这里不详述)一样,虽然不错,却不能和马化腾与腾讯、马云与阿里、李彦宏与百度相提并论。

  2010年,雷军41岁,在互联网圈子里,这个年龄如果还没有大成之相,似乎很难再折腾出大名堂来了,就像新浪的创始人王志刚一样,似乎金山也就是雷军的人生铭牌了。

  可是雷军却准备做一家手机公司。

  后来小米当红,雷军分享过很多经验,雷氏语录也曾经在互联网圈子里风行。

  比如雷军总结的创业成功三要素:巨大的市场需求、靠谱的团队和花不完的钱。

  当然还有一句更知名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常常被一些互联网创业者拿来提醒自己、以及教育别人。可是,好像大部分人也没有搞明白究竟什么是战术,什么是战略。

  不过雷军创办小米的时候,可没有这个自信,说手机项目一定能成,所以小米创立初期其实是对外保密的,可能觉得做不成会很丢人。尽管他自己组建了一个超豪华创业阵容,其他六位联合创始人如下:

  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

  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

  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

  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

  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

  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

  小米当红

  小米当时要做手机,但是供应商对小米完全不鸟。

  小米最早曾经与夏普谈,想用夏普的手机屏,但被夏普拒绝了,因为夏普觉得小米订单量太小。

  后来日本因为海啸发生了核泄漏,雷军和刘德等人在这期间亲自拜访夏普,当时日本人很感动,因为那时没有人敢去日本了,小米是夏普在那个时期唯一的客人。

  小米从MIUI开始聚集粉丝做手机的故事在《参与感》这本书中已经讲了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小米卖出第一个30万部手机的时候,用了不到3个小时。雷军在创业之初曾经跟兄弟们说,要用4年时间做一个100亿美金的公司,结果小米手机开售的3个小时后,这个目标就变成了要做一个1000亿美金的公司。

  2011年,小米销售收入5.5亿。

  2012年,126亿。

  2013年,316亿。

  2014年,743亿。

  2011年很美好,2012年也很美好,2013年小米红透了,我记得当时我们创业做第九课堂,组织过一次小米的参访培训,一下午3个小时,收费1200,当时爆满,小米成为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竞相学习的对象,那时候也有无数营销大师认领了小米策划、顾问的头衔,并通过讲小米方法论圈了好多钱。

  2013年12月,雷军和董明珠小姐打了一个赌,10亿。

  2014年,小米显得特别美好。那时候小米主要用线上销售的方式卖出了6000万部手机。我在听联合创始人刘德讲课的时候,说那时小米内部显然膨胀了,觉得做得太好了,没有意识到后来的很多问题。

  2017年,今年刚刚过了半年,如果你关注互联网,应该会有感觉,2105年和2016年小米是有点沉寂的,很多有的没的消息满天飞,一会儿说小米融不到钱了,一会儿说小米海外市场出现了问题,一会儿又是增长乏力。

  小米在2015和2016的营收,分别是780亿和790亿,如果以一个传统企业的角度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就非常大。过去几年的高速成长一旦慢了下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家企业高速增长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吸引一流人才的。比如现在的共享单车,比如去年的直播,比如两年前的滴滴,比如四年前的美团,比如六年前的微博,比如八年前的开心网。

  而一旦发展速度慢下来,人才就会流失,资本就会质疑,媒体就会唱衰,好的时候会越好,差的时候会越差,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沉寂两年

  传统行业有个好处,尽管发展得不会很快,但也不会衰落得很慢。

  但互联网公司不是这样,红得快,死得急,一旦出现颓势,往往很难复兴了。这种故事在互联网行业里一再上演,小米面临的这种局面,是非常危险的。

  小米在2015、2016两年的增速放缓,有几个背后的原因。

  1、这两年互联网挤进了几个玩家,魅族、乐视、360、一加、锤子等等。魅族的VP李楠曾经跟我说过一个事情,他说手机市场很有意思,一家出来锁定了100万部,那这100万部的市场份额就抢走了,我们很难为市场再创造100万部的新增需求。所以360出来做手机,不管怎样都会搞走大概100万部的需求,而乐视这样完全不在乎是否盈利的做手机的方式,又会抢走一部分份额,所以各家发手机的时机、配置等等都非常谨慎,做手机尤其要精打细算。

  2014年算是互联网手机的顶峰,这个量出现了一个天花板,而且又有一些互联网手机的友商杀入,结果小米的份额就被抢了一部分。

  2、因为前几年线上卖手机卖得太好,导致小米完全没想到要做线下,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晚了,线下的能力不是一天能做出来的,所以在2014的后两年,虽然线下渠道在建设,但小米几乎没有增长。

  3、三星在这两年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三星手机定位在3000以上,小米基本是2000以下,所以三星的份额虽然让了出来,小米却没有对应的机型来补位,结果华为和O/V两家接棒,没有小米玩的什么事。

  4、这两年小米供应链出了问题,据传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根本没有货可卖。

  5、随着友商水平的提升,小米手机在这两年产品力相对下降,没有推出特别拿得出手的机型。

  反思与行动

  和大部分一夜爆红的互联网创业者不同,雷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企业家。

  面对这种情况,小米的反思和反应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小米没有死守自己前几年的经验,而是深刻地反思并行动。雷军在公开场合说,2017年的销售目标是1000亿,而从上半年的数据看,这个目标似乎不难。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小米重拾升势呢?

  1、首先是对线下渠道的重视和发展,联合创始人林斌转而负责小米线下店,2015年9月份,小米在当代商城开出了它的第一家线下体验店。到今天为止,小米之家线下店已经有100家。

  据林斌说,零售行业在2015年有一个排行,全球最高的零售店的坪效是苹果,大概四十万一平米。第二名是Tiffany,大概二十万,小米的线下店全部打平了是二十六万,如果小米参与这个排行,应该是全球第二位。

  我经常去的五彩城B1层的小米之家,那里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也有不错的人流,周末则真的是人来人往。

  2、其次是,产品能力的提升。

  小米MIX的研发是一个极度保密的项目,在2016年下半年推出的时候,惊艳了手机行业,一贯高傲的罗永浩也在微博上发文称,小米MIX是一次让人肃然起敬的了不起的尝试,但它不是好设计。

  对于习惯了吐槽对手的老罗来说,这已经算是最高评价了,因为罗永浩还顺便吐槽了苹果7,说苹果7已经跟设计没啥关系了。

  据说,因为MIX的突然亮相,小米内部一些已经递交辞职信的员工又主动要求留下工作了,MIX的产品势能一下子将小米的士气和对外的势头提升了起来。尽管2016年的销售情况并不完美,可是MIX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了。

  而且,从MIX开始,小米算是正式进入了3000元以上的手机阵营。

  小米6的发布,同样在业界和客户中开始赢得尊重。

  营销中经典的4P理论,把产品放在营销的首位,是有原因的。

  3、小米生态链的迅猛发展。2013年中,联合创始人刘德受命组建一支新的团队,在市场上去抢好的团队,用小米的模式和价值观去孵化一批企业。这是一支奇(ji)兵,没想到在小米沉寂的几年中,小米生态链却迅猛地发展了起来。

  2014年,小米生态链企业总的销售额是20亿,2015年50亿,2016年达到了100亿,而从今年一季度的销售看,有好几家小生态链企业的季度销售额超过了5亿。今年很可能会破200亿。

  4、海外市场发力。今年5月份,小米之家在印度的第一家线下店开业,造成了班加罗尔的局部大堵车,开业当天销售额超过500万,据说这是印度一家普通手机专卖店的一年的平均营业额。小米目前在印度和印尼发展迅猛,要知道印尼都有2.5亿人口,印度就更多了,这些国家对智能手机的需求还在迅猛发展中。

  5、友商落寞。小米挺过了2106年,从互联网手机的竞争中走了出来,至今的互联网手机也就只剩下了华为和小米,魅族出现了颓势,360和乐视基本不玩了。

  小米沉浮,人情百态

  昨天,刘润老师在他的小密圈发了一条话题,他说:

  关于乐视。最值得尊敬的人,是在乐视辉煌的时候,因为不认同乐视而批评的人,在乐视真的遇到今天的挑战,反而三缄其口,不推墙的人;不好不坏的是那些以前就骂,现在骂得更凶的人;最不值得尊敬的,是那些以前把乐视捧到天上,现在突然不说话的人。

  一家企业获得了短期的成功,或许是创始人有战略眼光,或许是团队执行能力强大,或许纯粹是因为运气。作为业界同行或者评论者和观察者,应该用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去审视这家企业,兴时唱多,衰时唱空,盲目跟风,既没看不出水平,也没有意义。

  一个公司,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评论商业模式,预测行业前景,分析大环境和机会风险,看多或者看空其实都没有问题。做企业的也应该有气度去看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但有问题的是,看多就坚持看多,看空就坚持看空,把死要面子当成了自豪,把动态变化当成了死理一条,把嘴硬当成了个性,也就只能呵呵一下了。

  小米挺过了艰难的两年,但是日后的路还很长,它究竟能走到哪里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无论结果如何,小米将在中国商业史留有重要的一笔。

  从小米这几年的沉浮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商业社会的人情百态图谱,社会生态比商业更有趣。

三 : 一个老厂的背影与墨江茶叶沉浮录

墨江云针 一个老厂的背影与墨江茶叶沉浮录

图为新华茶厂掌门人李荣明在老新华茶厂、老墨江三中旧址留影

“现在墨江茶不行,是因为国营老厂——墨江茶厂跨了。在计划经济年代,墨江茶厂挺有名气,经济效益好。而到了90年代以后搞市场经济,墨江茶厂转型跟不上,逐渐衰退,墨江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了卖原料。而以前,我父亲(墨江茶厂前副厂长)他们要到勐海、易武一带去收原料。墨江茶要复兴,我们有责任做好品质,坚守品牌,重塑墨江茶的辉煌:一方面挖历史,挖传承;另一方面开发优质茶园基地,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以高品质的产品赢取市场。”墨江回归茶厂掌门人朱继伟的一席话,让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厂浮出水面,映射的是,墨江现当代茶叶的百年沉浮史。

。www.61k.com”

茶厂前传:李子忠和他的“民国模范茶厂”

墨江茶厂是墨江解放后茶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其前身是建于1937年的新华茶厂——这个建于景星镇新华村的茶厂在民国年间创造了不小的奇迹,被誉为思普地区第一家规范茶厂,请的是浙江制茶师傅,按照现代工艺制作绿茶、红茶以及传统普洱茶,建厂历史比大名鼎鼎的勐海茶厂还要早两年。源自1937年的墨江茶厂,可谓见证了墨江乃至云南茶业在民国年间迎来现代制茶工业的第一缕曙光,并在计划经济年代大放光芒,由于是老厂,墨江在六七十年代向普洱市、版纳等地的许多新建茶厂,输出过技术人才,比如景谷茶厂就是在墨江的技术人才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在古代,墨江茶业虽然出过迷帝贡茶与须立贡茶,但那时唱主角的是古六大茶山。墨江茶产业真正迎头赶上并领一时风气之先,是在民国年间。这是因为墨江作为茶马古道必经的繁华之地,官方在这里设置通关哨与通关汛,驻军与收税,而民间贸易与文化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经过一两百年的积淀成就了墨江人的财富,而军事、政治、经商、文化教育等各种人才也喷薄而出。清末民国的墨江人物当以“庾氏三杰”为代表,庾恩荣为云南商界大佬,当过富滇银行总办,庾恩旸则是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与护国运动的功臣、滇军著名将领,而庾恩锡则是云南的“烟草大王”——亚细亚烟草公司的创办人。有了雄厚的财力与第一流的人才,墨江人在民国年间做茶跳出了祖辈做了几百年普洱茶的老套路,直接将目光瞄向了代表当时最先进制茶水平的浙江与日本,制作迎合时代消费主流的绿茶与红茶产品,拉开了云南现代制茶业之序幕。

墨江种植茶叶的历史上千年,从遗留下来的古茶园以及五六百年的栽培型大茶树来推测,早在五六百年前墨江就已经大面积种茶,可惜现在只留下零星的古茶园,很难提供确凿的证据支持。墨江有据可查成规模种茶始于19世纪。墨江扼茶马古道北路要冲,从宁洱出发,到昆明与北京的官马大道,到大理、丽江与藏区的古道都要经过墨江,被誉为茶马古道的咽喉之地。1729年,清朝设置普洱府,颁布茶法,并将普洱茶列为贡茶,以六大茶山为代表的普洱府茶产业蓬勃发展,种植与加工出来的茶叶需要运到外地,从而在一条条古道上出现了马背驮出来的繁荣与辉煌,墨江县的碧溪古镇、通关古镇与他郎城,成为著名的茶马古镇与城市。见多了南来北往的茶叶客,墨江人也开始琢磨茶叶种植、加工及开办商号的事,迷帝贡茶与须立贡茶就是墨江人做茶的早期热身,而景星则充当了墨江兴起大规模种茶与制茶的策源地。

景星镇位于墨江县西部,距县城75公里,地处哀牢山之巅,横卧把边江、阿墨江两江之间,辖11个村委会,192个村民小组,有4545户,总人口22727人,属高寒山区,有哈尼、布朗、拉祜等8个民族。景星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百年古树、千年滇桐神树,墨江三中、涵德义学,有丰富多彩的革命历史文化、原始生态的布朗族民俗民风。早在1870年,景星就有许氏、谭氏、王氏、武氏等家族连片种茶。

到了民国年间,墨江商界能人辈出,马同恭做百货、烟土、食盐与洋靛等生意发家,经营遍及墨江、昆明、建水、石屏、玉溪、泰国、缅甸等地,成为云南的巨富。茶叶也是马同恭的一大经营项目,其在江城开设“敬昌号”茶庄,用上等茶叶加工而成的茶饼,销往香港、河内。这时墨江民国时期最著名的茶人李子忠也开始了属于他的传奇,创办了民国年间的云南模范茶厂——新华茶厂。此厂有基地、厂房、办公室、审检室、仓库、自制木制机械,制茶工艺流程合理,是新中国成立前建在思普地区的首家规范茶厂。

李子忠(1904-1951)又名李尽臣,云南墨江人,20世纪30年代先后任过墨江县建设局长,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被选任墨江普益社社长。1937年,他倡议兴办茶叶事业,约得20余人为股东,筹集得股金6万银元,在墨江县景星区班晓开办了茶场,他担任经理,当年边开垦边种粮食,为茶场职工提供口粮,第二年开始种植茶树,至1941年共种植茶树30万株。1942年茶场职工达40人。他从浙江请来两名制茶技师,制出烘青、炒青,生产玫瑰花熏红茶,研制“银针”“寿眉”“玉露”等名茶,销售均获好价钱。1943年,他在昆明崇仁街开设茶庄,专售墨江景星茶场生产的茶叶。后来制茶技师增至六七人,职工达50余人,年生产各种茶叶四五十担,最高年达60担,外地来买茶的不少,墨江景星街又成了一个比较集中而远近闻名的新茶区,他为墨江兴办茶叶事业开辟了路子,《思茅地区志》中有李子忠人物传入载。

回归茶厂掌门人朱继伟是景星人,也是墨江茶厂的子弟,其父亲是墨江茶厂的原副厂长,母亲是技术骨干。对于李子忠创办新华茶厂的那些事,以及从新华茶厂到墨江茶厂的沿革,他如数家珍,“我老家是景星的,我也是1963年出生在景星,到我这代种茶与制茶是第六代。最专业的是我父母这一代。父亲是1955年,母亲是1958年到墨江茶厂参加工作。

“1909年普洱府他郎厅(今墨江)通判易朝佐在受到朝廷要求调查发展茶叶的谕旨后,在民间采访时发现“厅民有种茶十余株者,仅供自用。署判易多方够买,始得数斤,似觉色味倶佳,谨封固壹斤呈宪台试验。他郎厅天时地利,适合种茶,种茶可杜绝种罂粟,对民有益。于六月茶树结子时,捐养廉银45两,派人去勐烈(今江城国庆)够获茶种五担,由公家播种成秧,每担约得三万余株,分发各乡,每户百株,推广茶叶种植。”在易朝佐劝喻种茶告示:“此项茶种,出在勐烈,与他郎相连,购买极易。凡你们百姓,都宜购种。倘能遵种到拾万株以上者,由本府奖与匾额。”从上述可以看出,墨江种茶历史悠久,仅为民间自发种植,而朝廷扶持规模化大量种植应该是1909年之后。而1937年李子忠等人到此建新华茶厂,在当地一定有相当规模的茶叶种植,并且茶叶品质非同一般,才会选择远离他郎厅几天路程的蛮荒之地建厂。

“当时没有电,用锅炒杀青,用牛拉的木制揉捻机揉茶,最后把茶叶放在竹制烘笼里用梨炭烘干。天晴做晒青毛茶,雨季做红茶与绿茶,在长凳上雕挖出一个模具,将茶叶蒸软放进去定型生产沱茶,并卖到昆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李子忠其实是革命人士,在1951年被误杀,坟墓就在景星街(小学)小操场山包上,79年其女儿将坟墓迁到县城旁边。”

墨江云针引领滇绿潮流

解放后,李子忠的新华茶厂开启的现代制茶文明之光,就由墨江县茶厂继承下来。茶厂最开始是在新华村新华组,后来搬到景星街龙潭(总厂)、新华村大平掌(分厂),再后来总厂与分厂于1966年集中搬到景星三康,1974年从景星三康搬到县城大坟头,最后于1983年又搬到县城附近的马肺山。虽然茶厂不断的搬迁,但其做茶思路,从李子忠到90年代初期的墨江茶厂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现代茶叶的精制路途上不断跋山涉水,尤其紧盯时代的消费主流——绿茶的生产,创造出了从“玉露茶”到“墨江云针”的辉煌。

在计划经济年代,普洱茶虽然是云南的特产,但主要针对的是港销与边销,除了换取宝贵的外汇与稳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以外,其产销量其实非常有限。而中国茶叶的主流是红茶与绿茶挂帅,对外出口是红茶打天下,内销则是绿茶唱主角。这就不难想象,民国三四十年代,中茶公司来云南开办勐海茶厂与凤庆茶厂,主要想开发的是红茶,而昆明的宜良茶厂、墨江的新华茶厂都是以钻研浙江的工艺,生产高档绿茶为荣。

墨江茶厂作为滇绿生产的重镇,朱继伟是这样述说它的辉煌:“以前墨江茶厂效益非常好,墨江的第一张进口车(日本的)就是茶厂的。许多村办茶厂都是县茶厂的原料基地,由茶厂派人指导生产,生产出来的毛茶交给县茶厂。做出来的红茶、绿茶都是出口的,1975年加工砖茶边销西藏。60年代初,墨江茶厂为普洱、版纳、临沧等地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种茶制茶人才,为云南滇西南片区发展茶叶做出了贡献。”

而墨江茶厂最值得骄傲的事莫过于“墨江云针”的研制与获奖。

“墨江云针”以外形细紧似针而得名,为云南省名茶之一。产于云南省墨江县,1945年李子忠从日本引进技术,仿日本“玉露茶”工艺炒制,故原名“玉露茶”,1958年改进工艺,由蒸青改为锅式杀青,提高了品质,改变了风格,由蒸青茶变成了炒青茶。1975年改名为云针茶,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4年被列为云南省六大名茶之一。

作为茶厂的子弟,朱继伟曾经参与了“墨江云针”的制作。“1975年,我就利用读书放寒暑假以及放学后参与做云针茶,每件计2个工分,因此我很早就会做云针茶。”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云针茶制作的工艺要点,鲜叶采用一芽一叶,用锅炒杀青,要杀透,然后摊晾几分钟,开始揉捻,一直揉成针状,再定型烘干。主要工艺有杀青、初揉、做形(包括理条搓揉、碾揉、滚揉三个过程)、晾干、筛剔、补火等六道工序。

工艺看似简单,其实繁复无比,尤其是做形技术一般人很难掌握,故墨江当地会做云针茶的人极少。即便会做的,也不愿意做,因为做一次茶下来,产量才二两,而要花费一整天的工夫。“云针茶要靠全手工,茶叶不能碎断。最磨人的是揉捻,初揉以后,温度降下来要回锅加热,再揉,一直揉6个小时以上,经搓条、理条、成型变成针形,放进簸箕里,要包装的时候才稍微烘下提香,将水分控制到7%以内。堪称只要功夫深,叶子磨成针。我一天只能做二两,别人也学不了,因为要求像针一样直,细的要像绣花针,最难的是理条整形,搞不好会弯,变成钓鱼钩——因为理条的时候变直了,但一烘就会弯。”

墨江云针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直如针,光滑油润,显毫,色泽黑绿,馥郁清香,味醇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明亮。是云南省名茶中别具一格的佳品。“云针茶的叶片泡开是完整的,像小鱼一样杯子里把头抬起来。豆香高扬,茶气足,因为是用纯手工将茶汁揉到茶叶内,非常耐泡,可泡八到十泡。茶汤黄绿,晶莹剔透,回甘生津,甜度好。80年代云针茶就卖360元一公斤,现在卖2000多元一公斤。”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期,墨江茶厂扛起滇绿的大旗,为墨江茶赢得了在云南茶界的地位与尊严。可是到了90年代——云南绿茶发展的黄金十年,普洱市以“名优绿茶之乡”驰名全国,来自甘肃、浙江与山东的茶商云集思茅做茶,以烘青绿茶与花茶的原料茶的名义,销往广袤的西北与北方,占据了中国茶叶的相当市场份额,而这时计划经济年代的风云儿——墨江茶厂,由于在中国于1992年以后走向市场经济的路途中,没有完成转型,从而淡出了茶行业。

这时非常令人惋惜的,因为茶行业是个传统的慢产业,非常讲传统与传承,如果传统非正常的中断,对于茶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勐海的茶业发展能有今天,离不开传统经典茶厂——勐海茶厂的支撑与提振。而墨江的茶产业就没有交上这么好的运气,离开传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墨江的茶企茶商一直以小打小闹,游兵散勇的面目示人,沦为拥有丰富的名茶资源,但缺乏知名品牌,靠卖原料或贴牌生产来生存。

高举墨江茶复兴大旗的茶人们

墨江茶厂衰落的缘由是这样的,“解放后直到三康时期的厂长叫王宙,1974年以后就是赵绍敏当厂长,直到1988年,然后是我兄弟朱继红当厂长。1983年以后,我父亲朱子泰是副厂长。我兄弟之后,1992年许江华当厂长,当到1995年,之后是杨忠当厂长一直到现在。1993年,茶厂收购大量的茶叶发省外,货款收不回来用酒抵债,使得茶厂一蹶不振,衰退在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朱继伟说。

墨江的制茶传统其实是两块,一块是以迷帝贡茶、须立贡茶为代表的传统普洱茶道路;另一块是以墨江茶厂为代表的现代精制道路,其代表产品是高端绿茶与红茶。与之相应的是,墨江县的23万亩茶园分为两大版块,一块是5万多亩的古茶园,以开发古树普洱茶为主,另一块是18万亩生态茶园以开发高端绿茶、红茶与生态普洱茶为主。古茶园与古树普洱茶可以做成墨江茶的顶级名片,但要论量还得从生态茶园与生态茶品想办法,高端红茶与绿茶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墨江县从2010年起,大力推行生态茶园建设,到了去年基本完成任务,被誉为普洱市生态茶园建设排头兵。“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屹立在世人面前,这是墨江县打造高端绿茶、红茶与生态普洱茶最大的福德资粮,墨江县有远见的茶人与茶企都在发力这一全新的蓝海市场,没必要都去挤古树茶独木桥。

这次来墨江采访,我们非常重视从新华茶厂到墨江茶厂的历史文化挖掘,因为其代表了墨江县现代茶叶精制的道路。墨江茶叶能在民国与计划经济年代创造精制茶的辉煌,必然能够书写更加灿烂的未来。

目前,朱继红的回归茶厂就在做续接墨江现代茶叶精制传统的事,推出回归普洱、回归红、回归绿三大王牌系列产品来重现父辈的辉煌。回归茶厂还聘请了功勋卓著的原墨江茶厂赵绍敏老厂长,任技术顾问,并积极筹备建设回归庄园。

而在景星大平掌,李子忠的新华茶厂原址,我们看到了重新矗立的新华茶厂。这个茶厂是景星人李荣明所建。原来,墨江茶厂搬离大平掌之后,政府利用旧址于1965年建成农业中学,68年改称茶叶中学,为墨江县培养了大量的茶叶专业人才。虽然这所学校于1973年改称墨江三中,并于97年搬到景星三康,但其长期设有茶叶课程,并有校办茶厂与茶园基地,供学生们实习与勤工俭学。李荣明80年代初在墨江三中读初中,1988年来学校做后勤,先是承包早晚点,后于1995年帮学校里做茶。也就是说,李荣明在1995年恢复了新华茶厂做茶的历史,先是帮学校做,后来出来自己做,并于2011年恢复使用新华茶厂名,2012年注册了厂名,利用传统工艺,加工普洱茶、绿茶、红茶,产品卖到山东、广州、辽宁、昆明、普洱等地。

在李荣明斥资100多万元进行改造的高标准、清洁化初制所,我们看到先进的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并存。李荣明还在利用李子忠时代工艺做红茶与绿茶——手工炒茶与揉制,装在竹制烘笼(篾箩)里用梨炭烘干。这种带有一点点炭香味的茶品依然受到老茶客的青睐,目前墨江县开始启动此项茶叶工艺的非物质遗产保护。

如今新华茶厂的3000多亩茶园成为墨江凤凰茶山上的“凤凰屏古茶园”,新华凭借厚重的茶史文化和古茶园成为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的原料基地。70多年前新华茶厂名振云南茶界,未来新华的后继者将在继承与创新之中不断延续下去,越来越多的茶人团结在墨江茶的复兴大旗下,共创凤凰传奇。

本文标题:沉与浮记录表-从创业明星到被骂骗子,落跑丁伟与町町单车沉浮录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096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