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倒闭大潮背后的真相-“O2O寒冬”提法偏颇,倒闭潮背后是教训更是机遇

发布时间:2017-08-31 所属栏目:创业

一 : “O2O寒冬”提法偏颇,倒闭潮背后是教训更是机遇

  摘要:万吨黄沙中掏出一两金!在这次危机中生存下来的O2O企业,将更加清晰地看清他们的未来发展之路,以服务为基础,为C端创造更高价值,形成自有的发展土壤,帮助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O2O寒冬”提法偏颇,倒闭潮背后是教训更是机遇

  2015年下半年,随着一大波O2O行业倒闭潮的袭来,给原本火热的O2O行业着实泼了一大盆“冷水”,O2O死亡名单还在不断更新,关于所谓“O2O寒冬”的担忧和言论甚嚣尘上,许多从业者心中忐忑不安,寒流来袭,谁能安然过冬!

  就如何看待当前O2O行业寒冬现象及未来发展趋势,笔者同社区O2O项目易成云超市的创始人谢来璋做了深入交流。谢来璋认为,这一波O2O企业倒闭潮的出现,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相比“O2O寒冬”的说法,倒不如将其视为O2O领域换血重生、自然进化的重要拐点。

  以下是谢来璋先生的几个核心观点:

  1、“O2O寒冬”提法偏颇

  谢来璋认为,“不问是不是,先问为什么,都是耍流氓!”,表面上看,近期市场上O2O企业倒闭有着集中而明显的爆发趋势,但据此推断O2O行业整体不景气,寒冬将至是否准确和合理呢?

  事实上,在中国,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创业公司倒闭,并不存在忽然变多的情况。为什么这段期间O2O领域倒闭得比去年同比要多,很简单,是因为O2O去年热潮融到资金的企业特别多,理所当然,今年自然淘汰的也多,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基数和比率的关系,恰恰说明了这一市场的可挖掘性。

  另外,“O2O寒冬”认知的形成,媒体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随着O2O概念的火爆,O2O领域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行业人的目光,正如孕妇效应一般,行业的任何风吹草动,在关注人群的心理投射下,都会不自觉的被无限放大,优胜劣汰的现象被解读为普遍的整体唱衰,最终导致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低落,从而造成了连锁反应式的坍塌雪崩。其结果着实让人唏嘘。

  作为一种创新的商业运作方式,O2O的诞生就是要经过反复验证和调整的,特别在经济放缓资本寒冬时节,如果O2O企业发展的战略目光还停留在依靠单纯烧钱圈市场的层面,那么关门大吉就在所难免。我们要看到,在倒闭数据的背后,是更多的O2O幸存者正厘清思路,积极应对,坚守着行业春天的到来。

  2、倒闭潮现象背后,是教训更是机遇

  纵观所有倒闭的社区O2O企业,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都存在着一个同样的特性,在商业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的情况下,便大规模烧钱圈地盲目扩张。但凡这类以增长换生存的公司,对企业资金和外来资金的依赖都是致命的。依靠单纯烧钱补贴,除了提供流量外,无法创造任何价值,更别提建立可攻可守的市场据点。

  在资本市场上,能让风投认可并持续投入,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变冷的时期,创始人及团队的清晰思路和高效控制力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目前O2O创业环境中最欠缺的。

  万吨黄沙中掏出一两金!在这次危机中生存下来的O2O企业,将更加清晰地看清他们的未来发展之路,以服务为基础,为C端创造更高价值,形成自有的发展土壤,帮助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谢来璋认为,基于O2O需要布局线下产品服务链的特点,社区O2O的未来发展,将不会像PC领域那样,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将出现以省份为据点的群雄割据时代,行业整体的竞争格局需要3-5年才会稳定下来,并出现面对面的良性竞争,真正的行业龙头之争届时才将尘埃落定。

  3、BAT布局有益行业整体发展,中小企业不必担忧

  “如果腾讯/阿里/百度也打算做这一业务,请问您和您的团队如何应对?”这是任何一个创业者面对VC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谢来璋表示,做生意不是谁资产多谁就一定能赢,如果这样,现在的BAT就不会仅限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大家也都可以洗洗睡了。尤其在O2O领域,BAT在C端流量上的优势无可比拟,但线下的基础资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去搭建,而不是单纯的巨资堆砌。O2O市场足够大足够细分,BAT难以做到这么大的市场形成全国性垄断,每一个拥有自己领域优势的中小企业在里面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领航者,BAT的介入将有力的推动O2O行业的整体发展,一方面行业准入门槛将相应提高,行业泡沫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市场教育也会更加顺利,更多的真正优质O2O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更好地成长。

  4、做O2O要落实到线下服务

  真正的O2O现在应该做什么?线下深耕!而不是简单的烧钱。多做些符合商业本质的服务,创造出更大的用户价值,树立起本地商家的诚信服务体系,这样才能实现O2O多方共赢。

  谢来璋以自己正在运作的“易成云超市”为例,前期试错和想象的部分已经基本实现,盈利模式已经基本定型,各方面流程都已经过推敲验证和实践,并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据笔者了解,目前该项目拥有5000多家线下合作便利店,实现福建地区加盟渠道覆盖率30%以上,日订单量稳定在300单(客单价600元左右)。随着新增子公司不断成熟上线,预计三个月后日订单量将突破至1600单。谢来璋透露,近期他们还将落实线下门店整体升级方案,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总结

  O2O从来就没有“寒冬”之说,随着移动互联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生活中的O2O现象就越来越频繁。这次交流,我看到了O2O践行者的潜心努力,也是在向关注O2O发展的所有人展示信心。O2O是互联网的落脚点,是互联网经济发展至今消费者提出的必然需求。毋庸置疑O2O拥有着广泛的市场基础和前景,但受限于整个市场尚未成熟和稳定,成长历程肯定无法采用互联网式的快狠准,还需要时间慢慢探索,行业服务仍在沉淀, 所有O2O从业者任重而道远。

二 : 胖东来倒闭了:一个童话破灭的背后

导读:前几天,百货业的“海底捞”胖东来传出关店的消息,业内外哗然!胖东来素以反传统商业逻辑著称,这个以高薪水、高福利、自由、快乐闻名于世的企业,和海底捞一起曾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店”
 而今,这个童话破灭了。一个曾经因福利同胖东来有差距而被质疑的老板,看到于东来的消息后,提笔写下了以下文章——《以胖东来为榜样顶撞我并辞职的员工们,你们现在过的好吗?》,以感性批感性,值得一读。
现在,笔者郑重的把这篇好文章推荐给餐饮朋友。


“你给员工吃草,你将迎来一群羊;你给员工吃肉,你将迎来一群狼。”、“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这或许是胖东来风光无限时讲过的名言,也是我的好几个员工转发给我或者分享在朋友圈故意让我看到的一篇文章。

我曾怀疑过,也曾动摇过,甚至为此提高了公司的福利待遇及奖励政策。

然而,仅仅1年,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的微博发了这样一条状态:



许昌胖东来的关店,也意味着河南最后一个本土商业品牌的倒掉。

胖东来总部位于许昌市,旗下涵盖专业百货、电器、超市。鼎盛时期,胖东来百货在许昌市、新乡市等城市拥有30多家连锁店、7000多名员工。虽然规模不及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大型连锁超市,但在业界的名气丝毫不逊于它们。

它以反传统商业逻辑著称,以高薪水、高福利、自由、快乐闻名于世,曾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店”,更有“百货业的海底捞”之称。他打破了国内零售业无假日的先例,宣布胖东来“每周二闭店休息”,据称胖东来商超的一个普通店长,每年都可以拿到年薪十几万以上。胖东来的工资高于同业30%以上。

经过查证,胖东来确实倒掉了,未来3年将会只保留时代广场店,其他店面全部关闭。在这个胜王败寇的年代,夸父传媒也和各位老板及员工聊一聊,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运营和管理,老板们还在企盼某一天员工会感恩回报吗?



胖东来如何倒闭的我并不清楚,成功的方法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也千奇百怪。在之前褒扬胖东来的文章中不乏对我们作为老板的挖苦和讽刺,似乎其他老板都像是耍流氓,一面给员工吃草,一面想有一支狼的部队。但我知道,企业的基本义务是盈利,马云说过“企业家不赚钱是在犯罪”,我认为:企业赔钱才是在耍流氓。

真正的狼,从来不会需要别人给他吃肉的。你用肉去喂出的狼,最终会在你没肉喂他的时候把你吃掉。当然,我不是说胖东来的所有员工都是这样,在企业最危难甚至倒闭的时候,一部分人还是站出来支持陈东来,但更多的人是选择了沉默、静观其变,甚至看笑话,还有的进行了上访、闹事......我要强调的是,即便是那些打条幅签名支持董事长陈东来的人,也只停留在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在营销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习惯性接受”,就是当企业给消费者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和服务时,消费者只会兴奋一段时间,时间久了就以此为标准,觉得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对于其他达不到此标准的同行企业会嗤之以鼻。其实这是人类最常见的行为,好比微信上很火的一个段子,大意是一个人每周给一个乞丐10块钱,开始乞丐很感激,后来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有一次这个人给了乞丐5块钱,乞丐问为何少了,这个人说自己刚找女朋友花销大,乞丐一巴掌打在这个人脸上,说:你他妈用我的钱去养女人。

你把一个员工工资从5万涨到年薪10万,刚开始会兴奋感激一段时间,久了他会觉得自己身价至少10万,年薪20万还差不多。可能有人说如果我是胖东来的员工我一定不会这么做,那是你没站在那个位置上,如果说人和狼的区别的话,狼是会吃饱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10月17日午后,于东来删除微博,撤销认证,并更名“走开了回到从前”,发布“许昌各部门员工,我把与许昌胖东来的遗留问题交接完,我不在是你们的成员,也不要再对我有什么要求,为了更好的将来,祝福你们!谢谢!你们曾经的东来哥!对不住的地方多理解吧!”。

做企业不是做慈善,更不能用感情去经营,规则是基础,盈利是前提,制度是保障。那些曾经以胖东来为标榜的人们,请你们体量一下自己的老板和公司,要知道,对于在你们心目中很牛逼的胖东来来说,赚钱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老板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果实,你会和老板一起真正意义上承担失败吗?那些曾经转发胖东来文章给我、顶撞我最后辞职的员工们,你们现在过的好吗?


胖东来倒闭了:一个童话破灭的背后

三 : 合并案和倒闭潮背后 O2O创业者怎么了?

  距离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尚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又传出了百度将糯米、外卖业务与新美大合并的消息。尽管百度迅速予以否认,新美大选择保持沉默,看惯了互联网“传闻—否认—否认—承认”套路的网民,依然嗅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同几年前O2O概念刚刚兴起时相比,如今的O2O早已是规模在万亿以上的市场。但对O2O创业者来说却走到了一个转折点,巨头们谋求合并,创业者相继离场。在这个庞大的蛋糕面前,O2O创业者为何仍旧步履维艰?

  合并or倒闭,O2O的新标签

  2013年O2O刚刚崛起的时候,不少人视之为创业的风口,雕爷牛腩、西少爷、黄太吉等大波O2O创业者一夜爆红。如今回头来看已是物是人非,曾经风靡一时的项目,要么黯然退场,要么走在了生死的边缘。由万众创业的焦点沦为众矢之的,O2O身上光环正在逐渐褪色,至少和三年前的风口相比,当下被提及最多的却是合并和倒闭。

  自滴滴和快的握手言和开始,O2O行业的合并序幕被正式拉开。或许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只有携程+去哪儿、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滴滴+Uber中国等大宗的合并案,O2O行业的合并却早已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

  从汽车后市场到餐饮娱乐再到生鲜、洗衣、美甲等垂直细分市场,合并无处不在。导致合并的原因有很多,或是资本寒冬之下烧钱补贴越发的不现实,抱团取暖成为必然。或是业务和市场高度重合,通过合并的形式优化线上运营并集结线下优质资源,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不管是什么原因,O2O创业者普遍认识到,即便是再小的垂直细分市场,类似的创业公司多达几十家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做大做强,要么等待的只有死亡。毕竟在O2O领域,成王败寇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媒体也屡屡无私的为我们奉上一页页的死亡名单。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外部环境来看,O2O领域的死亡潮多是出于资本寒冬、竞争激烈、服务同质化、缺少盈利模式等等原因。在这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领域,与其羡慕成功者幸运地作出了一次次正确选择,失败者最终被市场所淘汰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

  O2O创业陷入困境的五大内因

  高榕资本的合伙创始人高翔曾在演讲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资本寒冬从来都不是创业失败的原因。诚然,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在外部环境面前有着相似的境遇,绝不仅仅是运气好坏这么简单。那么又是哪些内因导致O2O创业者们最终陷入了困境呢?

  1、追逐风口,没有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

  当O2O的概念出现在创业者的脑海中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头脑一热而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来。这种为了O2O而O2O的创业形式,早期的“画饼”或许可以吸引到投资者的青睐,可一旦项目具体实施,等待他们的只有淘汰。

  举个例子来说,从线上切入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2013年就突破了两亿台,其中私家车的数量接近一半,洗车、保养、二手车等等,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是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可结果呢?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在汽车后市场电商行业,2016年将会有大批A轮及A轮之前的创业型企业因资金断裂、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而倒闭或被并购。

  原因很简单,进军汽车后市场的O2O玩家多是互联网公司,鲜有汽车行业从业者,里面的水很深,且95%的玩家最终“游”不到头。这也是大多数O2O项目中途退场的原因。

  2、眼高手低,不懂得把目标和问题分解

  一份10页厚的商业计划书能否拉来融资?在O2O创业的高潮,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风投似乎并不在乎创业者是否有实际操盘的能力。商业计划书和项目本身的差距并不是一腔热血,而是如何将目标分解并逐次实现。

  一个眼高手低的创业者,在融资时向投资者承诺一年之内实现500万的拉新,结果未能如期完成。在作出这个目标时不但没有严谨的市场调查,甚至对市场现状缺少最基本的了解。

  到了正式实施的时候,不懂得按照时间、地区、团队能力去分解目标,最后向投资者汇报时连具体的原因都找不到,往往以市场、团队、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搪塞之。当然,一旦资本对你失去了耐心,大多数的结局还是死亡。又有多少早期项目是如此收场的呢?

  3、游戏心态,缺少风险预测和危机意识

  为什么要创业?成功了就是财富自由,即便失败了花的也是投资人的钱。况且,O2O市场这么大,积极试错总有成功的可能。不得不承认,这一病态的心理在创业圈并不少见。

  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O2O创业者,大学毕业之后没有选择找工作就业,而是积极投身到创业大军中。早期组建了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物流团队,帮助学校附近的餐馆送外卖,恰好被一位关注大学生创业的本地风投机构注意到,拿到了50多万的天使轮融资。

  先是外包开发了一套在线订餐系统,并将服务领域从餐馆延伸到超市。但当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杀来时,这个在当地盛行一时的小团队迅速崩溃。这就是典型的”被死亡“。

  4、依赖模式,对用户需求和成本不理性

  O2O风口来临时,很多经营者急切地踏入互联网,仿佛互联网就能在一瞬间解决资金、流量、用户粘性等所有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错把用户痒点当作痛点,对用户使用频率进行高估。

  就拿前些日子自曝创业初期通过剪学校洗衣机电线来获得用户的宅代洗来讲,尽管后来被演化成一场公关炒作,却也揭露了很多洗衣O2O对用户需求和市场现状缺少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看到了线下洗衣店无法提供24小时服务、标准化程度低、洗涤质量无保障等不足,连接到互联网之后这些问题就自动解决了吗?此外用户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大问题。结果通常是烧钱补贴一通之后,便再无消息。类似无疾而终的创业者还有很多。

  5、埋头深耕,未能把握竞争对手的趋势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在公司被微软收购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对O2O创业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O2O的商业模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滴滴收购Uber中国之后,曾有媒体总结了程维和滴滴是如何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创业公司成长为新一代独角兽的。站在滴滴早期竞争对手的角度来看,滴滴从小做大有很多运气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是“流氓习性”,相反自己则在对司机、企业、用户等进行深挖,以求有更多的创新玩法。

  可当滴滴重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却毫无招架之力,原因在于滴滴获得了腾讯的投资并拿到了巨大的流量资源,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结果,滴滴和快的言和,接下来收购Uber中国,成为出行市场上的垄断者,它的竞争对手们被收购或者退场。

  结语

  有理由相信,O2O不会是最后一波创业高潮,在此之前就有电商、智能硬件等全民创业的导火索,未来还会有新的风口出现。但愿创业者在O2O时代所犯的错误不会重复上演。

  文/Alter,微信公众号:spnews 本文仅供“劲霸·创富汇”《汇·观察》专栏刊出,除作者自己渠道发布外,任何形式的转载需获得“劲霸·创富汇”(ID:jinbacfh)的官方授权。

四 : 177亿的教训:192家公司融资失败背后的6大真相

  这些教训价值117亿,无论你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不要犯哦

  幸福的公司总是那么的相似,不幸的公司却各有各的不幸。

  根据读懂新三板研究中心的数据,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新三板共有192家公司的223次定增被中止,拟融资总额高达177.41亿元。

  定增中止,主要有两种情况:公司中止或证监会中止,其中公司中止的次数为210次,涉及183家公司;证监会中止的次数为13次,涉及11家公司。

  具体来讲,在七种情况下,定增会被中止。这就是读懂君与您分享本文的由来,是为定增梦碎6大真相。

  1,二级市场跌了那么多,上帝也帮不了你啦

  典型公司:华盛控股(430686.OC)

  二级市场股价崩塌,定增被迫放弃。最悲剧的公司非华盛控股(430686.OC)莫属。

  2015年3月13日,华盛控股协议转做市,此时正是新三板行情最为炽热的时候。

  11天之后,也就是3月24日,华盛控股拟以每股4.5元发行1200万股,募集5400万元。

  4月3日,公司股价收盘11.96元,次日,最高价冲至14.55元。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是不是!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股灾一来,他们的蛋都碎了。

  4月3日之后,股价接连阴跌,甚至连个像样的反弹都没有。截止2016年2月29日,公司股价收盘1.96元,相比11.96元的收盘价,刚好只剩个零头。与此相对应的是,其股价也跌去了83.61%,即使相比4.5元的发行价,跌幅也高达56.44%。

  二级市场股价比定增价便宜这么多,你觉得会有投资者来参与定增吗?

  2,还用员工持股平台参与定增?OUT了吧

  典型公司:华博胜讯(430494.OC)

  2015年9月11日,华博胜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方案,高管层直接由自然人持股,其他激励人员均以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方式参与持股。

  但两个月后,政策来了,单纯以认购股份为目的而设立的公司法人、合伙企业等持股平台,不得参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份发行。

  于是你看到,2015年12月29日,华博胜讯召开股东大会否决了上述定增计划,否决原因就是员工持股平台不得参与定向发行。

  3,定期去看看股东人数吧,200人以上规则不一样

  典型公司:中瀛鑫(831061.OC)

  在新三板做定增,股东人数超过200人是需要证监会核准的,但很多新三板公司不知道。

  2015年3月17日,中瀛鑫(831061.OC)每股6.3元发行1800万股,募集11340万元。4月2日,公司公告希望认购的投资者在4月6日前缴纳认购资金。

  但实际上,在本次认购的股权登记日2015年3月31日,公司已经拥有383名股东。但公司不知道在超过200人的情况下,定增需要证监会核准。

  于是你看到,4月3日,公司火速作废了4月2日所发的认购公告。公司称,由于公司股东人数已经超过200人,公司需在取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文件后,方可办理股票发行新增股份的挂牌手续。

  经过这次乌龙事件,中瀛鑫的定增一直被拖到8月31日。但由于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司管理层最终终止了此次定增。

  这就是不专业的代价。

  4,董事长就犯了那么一丁点错,结果人家已经到账的钱都要打水漂吗

  典型公司:中海阳(430065.OC)、奥美格(430406.OC)

  虽然被证监会中止股票发行的公司有11家,但最著名的非中海阳(430065.OC)莫属。

  2015年3月23日,中海阳拟以每股5.6元发行7300万股,融资40880万元。

  2015年5月8日,中海阳因其股票交易异常而收到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

  很快,证监会通知中海阳,根据有关规定,决定中止对中海阳增发行政许可申请的审查。

  现在你知道了,中海洋董事长薛黎明因操纵证券市场行为,被证监会没收其违法所得54.58万元,并处以54.58万元罚款。

  为这事,增发也黄了,代价好大。好在,中海阳又开始增发了。

  中海洋董事长薛黎明操纵证券市场耽误了公司增发,奥美格(430406.OC)实际控制人柳忠与汪腊梅在减持公司股份时未按规定披露信息,同时在限制期限内买卖股票,被处以120万元罚款;更为严重的是,公司两次融资9645万元都已经完成了,投资者都已经缴款,就这样,还是因为违规黄了。

  各位董监高,千万不要犯错误被监管抓到把柄啊。

  5,没拿私募牌照的机构投资者,千万不要引进来啊,这里有一个7.42亿的教训

  典型企业:垦丰种业(831888.OC)

  2015年8月18日,垦丰种业拟以每股15元发行4943.47万股,募集74152.05万元,认购对象为8名机构投资者。

  但是到了2016年1月20日,公司公告称,两个认购者北京鼎新垦丰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和北京鼎新新毅垦丰投资发展中心(有限合伙)没有做私募基金备案,于是公司不得不向证监会申请撤回发行股票。

  同学们,这可不是小事啊,7.42亿就这么没了。

  6,躺着也中枪,选国泰君安当做市商也有罪过吗

  典型公司:国鸿科技(834568.OC)

  这次就纯粹是躺着也中枪了。

  2016年1月20日,国鸿科技拟以每股3.6元发行248万股,募集892.8万元,认购对象为国泰君安等6家做市商。

  但是你知道,9天之后,国泰君安因“12·31砸盘事件”受到了股转公司的公开谴责。然后,国泰君安被证监会限制新增做市业务3个月。

  于是你看到,无辜的国鸿科技就这么悲剧的躺枪了。

  特么的认识国泰君安也有罪过吗?

  没办法。你知道吗,已经至少13家公司被牵连了。

  想要了解新三板,微信搜索“读懂新三板”关注新三板第一媒体「读懂新三板」。

五 : 倒闭潮的背后,你不知道O2O背后的四大痛点

  O2O大概是聚集了最多的创业者们关注目光的领域,也大概是死亡率最高的创业领域了。O2O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似乎先弄个微信号,找几个人在自己社区就可以干起来了,然而想要立足其实并不容易。并且,现在的O2O似乎已经不是轻型创业,而是越来越重了。这就有增加了创业成功的难度。

  

 

  近两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O2O创业公司在获得融资,也不断有O2O项目在死亡。巨头们鏖战O2O行业的背后,也是一片创业公司倒下的血场。有统计表明,已经有超过300家涉及16个领域的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相继倒闭。

  比如因为低频次、非刚需而死亡的美业O2O;因为线上流量不足、线下壁垒过高而倒下的家政、宠物照顾等社区O2O;因为消费低频、资源匮乏而关门的婚嫁O2O;因为“大鱼吃小鱼”的洗牌而倒闭的房产O2O;还有因为巨头林立、难以瓜分用户而倒闭的出行和餐饮O2O,等等。

  回归用户需求反观O2O行业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O2O倒闭潮?虽然O2O行业兴起的时间不久,但是“倒闭”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期笔者也和很多O2O服务商进行了交流,对于他们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难点,比如时机的把握、产业的潜力、现有格局、资源和速度等等,然而共性在于,O2O服务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用户需求本身,毕竟O2O只是形式。

  这一点可以从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需求属性的角度来看,大众的刚性需求必然带来高频次的消费,所以是用户最愿意为之买单的东西。产品或服务的刚需属性可以说是O2O项目的原始生命力,比如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相关领域,一定用户基数大、消费频率高、因此发展潜力强。但这一点基本上是每个O2O项目开始之前就已经成型的先天因素,于是接下来的核心问题就是,O2O的线下业务和线上导流到底先做好哪个?

  然而多数O2O项目都落在了非刚需的领域,或者说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刚需。因此这些O2O通常都提供垂直领域的服务,目标人群有限,比如使用美发美妆服务的人群多为女性,需要宠物服务的人群首先得家里养有宠物;其次这些O2O的使用频率较低,用户粘性较差,比如旅游和租房O2O就很难构成人们日常、高频的使用场景。所以对这些O2O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定位并抓住有精准需求的用户群体?

  最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为了满足本地生活服务的需求,用户可能需要安装上百个APP,而其中打开频率高的往往不过20个,如果出现一个APP能满足所有的生活服务,必将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另外,在线上,用户需要方便快捷的闭环体验,一站完成登录、下单、支付、订单管理等系列环节;线下,用户需要优惠优质的服务体验,包括高质量的产品、标准化的服务、安全可信的品牌等等。所以问题回到了,如何形成闭环、从线上线下两头同时提升用户体验?这也是众多O2O服务商的痛点所在。

  O2O行业背后的痛点是什么?

  对于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笔者研究了很久,近期参加了触宝O2O开放平台发布会,CEO王佳梁对O2O行业的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个人觉得有道理。今年6月份他提出的O2O“象限法则”可以大致描述现在服务商的状态,而问题往往集中出现在“垂直+低频”这个象限里面。

  

 

  

 

  对用户来说,过多的同质化服务让人容易产生“选择焦虑症”,O2O服务商即使提供免费试用,他们体验之后也未必能转换为长期活跃用户。而对O2O服务商来说,高频切入低频、综合兼容垂直是大势所趋,靠烧钱来刺激消费的路子也走不长。

  以上的“象限法则”概括了O2O行业的普遍问题,服务商基本上要面对“地推贵、补贴高、频度低、黏性差”这四大难题,O2O企业的倒闭潮就和这些痛点密切相关。不管是O2O创业公司还是行业巨头,都必须逾越这些坎。

  案例研究:外卖巨头-饿了么

  虽然已是外卖O2O里的巨头,饿了么仍然难免面对同样的O2O行业痛点。饿了么CEO张旭豪在触宝O2O开放平台发布会上表示,饿了么推出物流开放平台,就是要把线下体验做到极致,但在线上更低成本地获取用户,这还需要触宝电话这样的平台来提供流量。

  回到前面提到的问题,线下业务和线上导流到底先做好哪个?显然对于O2O服务商来说,online与offline的拓展能力都十分重要,但限于资源和规模,O2O服务商通常很难两头都顾得上。所以在专注发展offline的服务体验同时,O2O服务商往往入驻多个平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用户和品牌曝光。此时,如果有5-10%的订单都由某一个平台来获得,那么开放平台对这个O2O服务商的渠道价值则毋庸置疑。而如果一个平台可以给出帮助治疗O2O痛点的解药,那就意味着值得尝试的新出路。

  什么样的平台可以解O2O的燃眉之急?

  1、具备移动互联网入口的特性-高频应用所延伸的平台

  如果一个APP本身就聚合了巨大的用户基数,并且是非常高频的应用,那么“数量×频率”之后,这个APP就具备了移动互联网入口的特性,以此延伸的平台就有很强的拓展性和承载力。典型的这种APP就是微信,从最开始取代人们传统发短信的通讯方式,到变成用户数量和使用频率都首屈一指的移动应用,微信已经成为一个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入口;类似的超级APP还有支付宝。

  以这些高频应用为入口延伸出的O2O服务平台,已经有牢实的用户基础和粘性,所以入驻的O2O服务商可以省去地推和跑马圈地这些高成本、高难度的环节,轻松获取用户、转化成订单。

  2、具备流量聚合能力和精准的用户分析能力

  现在能聚合巨大流量的APP并不稀奇,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多数O2O服务都并非大众的刚需,而是针对特定人群、落在垂直领域、相对低频的服务,所以能在洪流中进行精准的用户分析和用户定位的APP能更有效地帮助多数O2O服务商,比如帮代驾O2O找到有车并且需要代驾的用户,帮房产O2O锁定需要找房或买房的人群。

  联系到之前提到的问题,在聚合了巨大流量之后,如何定位并抓住有精准需求的用户群体?这需要平台精确切入用户的使用场景,针对场景提供相关联的服务;同时根据数据来分析用户行为、制作用户画像,向用户推荐直接相关的服务。

  免费电话可以解决O2O的燃眉之急吗?

  前面讲到具备入口特性的高频应用,比如取代了传统异步通信方式的微信,那么从传统的同步通讯方式入手,如今的网络免费电话又有多大潜力成为下一个入口、进而解决O2O行业之痛呢?

  以典型的触宝电话为例,它作为同步通讯的基础工具,是大众的刚需,使用高频;从用户角度来看,免费电话、号码识别、通讯录管理等一系列服务,能进一步确保电话用户的体验和粘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的O2O开放平台首先也具备了流量入口的优势。同时,笔者在试用过该平台之后发现,通话后的挂断页面会有非常相关的服务推荐,并且平台上还有“猜你喜欢”的区域,都能针对性地定位有需求的用户。也就是说,触宝电话正如前面阐述的,具备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优势,并具有精准的用户定位能力,可以说是O2O服务商的又一个平台出路。

  触宝O2O开放平台的“五环疗法”如何解决O2O四大痛点?

  据了解,触宝电话现在的日活跃用户已达到5000万、累计用户近2亿。在触宝近日的发布会上,CEO王佳梁推出了以触宝电话为入口的O2O开放平台,并且针对他总结的“地推贵”、“补贴高”、“频度低”、“粘性差”这O2O四大难点,王佳梁提出了触宝O2O开放平台的“五环疗法”。“五环”比“四难”多一环,那么他说的“五环疗法”包括哪些呢?

  

 

  第一环疗法:闭环体验。也就是说用户只需要触宝电话这一个APP,就能一站完成账户、下单、支付、订单管理以及通讯的全部过程,不用重新登录别的账号,也不用跳转到别的页面或网址。而且这一个APP就涵盖了很多品类的生活服务,用户就不用下载很多别的APP了。好的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用户黏合度,解决“粘性差”的问题。

  第二环疗法:精准投放。该平台根据大数据的统计来分析用户喜好,向用户推荐有关联的服务,比如在挂机页面、“猜你喜欢”版块等等。这一步帮助O2O服务商获取有精准需求的用户,解决了用大量资源地推来锁定目标用户的痛点。

  第三环疗法:品牌展示。通过高频次的免费电话挂机页面,不仅帮助O2O服务商转化用户,还能对O2O服务商的品牌进行曝光,曝光的次数与用户挂机的次数相同,解决了“地推贵”的难题。

  第四环疗法:联合活动。触宝电话与O2O服务商联合推出促销活动,不仅帮助服务商品牌展示,还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提高O2O服务商的订单数量,一举两得,进一步解决了地推贵、补贴高、导流困难的问题。

  第五环疗法:消费返利。触宝与合作商联手奖励用户,比如向在该平台上消费的用户赠送免费电话时长和免费流量,通过这些奖励来提高用户对整个平台的粘性。这样一来能降低O2O服务商的用户补贴和维护成本,二来能为他们带来长期的活跃用户和订单,解决了补贴成本高、用户粘性差的难题。

  O2O开放平台,不仅要起到导流的作用

  如果开放平台没有一定的用户基数,则很难撬动服务提供商入驻。出行用车、外卖这样的高频生活服务尚且为了获取用户掀起风风火火的补贴大战,花费以百亿计,像e代驾等相对低频的生活服务,其获取用户的难度可想而知。企业早期往往因为获取用户之难而头疼,要不花费高昂成本,要不眼看着竞争对手攫取大量用户。此时能够为服务商真正带来用户的O2O开放平台则凸显出其价值所在。

  目前的服务提供商往往入驻多个平台获取用户和品牌曝光,使得具有一定用户基数的开放平台也都得到的发展机会。58到家、美团、360等巨头凭借自身过亿的用户基数,为它们在开放平台的市场竞争中奠定了一定基础;而像触宝这类创业企业,则通过其具有稳定活跃度的用户,加上针对性的运营,加入市场抢夺。当然我们不难发现,以电话为入口对于触宝做O2O开放平台来说,导流优势非常明显,而且还可以通过免费电话功能和补贴来增强用户的粘度。

  由于本地生活服务的区域属性与复杂度,巨头们暂时未能垄断用户形成唯一的服务入口。同时,服务提供商对多个渠道的需求,使得眼下各个开放平台仍将处于竞争格局;在触宝O2O开放平台接入的服务商中,美团、58同样位列其中,这就意味着这场争夺战中,企业的竞合关系或将长期持续。

  其实O2O的本质并不是将线上线下连接起来,这只是介质、渠道和形式,这当然也非常重要。而其核心的本质,或者竞争力就是如何让有需求的人们得到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这一点自然是商业社会的基本准则,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就更要将其做到极致。可惜的是,很多原因使你无法做到这一点。

本文标题:倒闭大潮背后的真相-“O2O寒冬”提法偏颇,倒闭潮背后是教训更是机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580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