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产品经理如何入门-产品经理该如何做用户增长?

发布时间:2018-04-23 所属栏目:如何了解一个产品

一 : 产品经理该如何做用户增长?

对作者来说,这是一篇蜕变自己产品思考过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看,去思考,和作者一起探讨。

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渐步入成熟阶段,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以微信、淘宝、今日头条、美团、滴滴、ofo、摩拜等为主的互联网产品时代。百度已经远远掉出了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产品不再只是靠抄袭的一模一样去生存了。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上的创新又很少,这样更别说去做用户增长。

那么,什么是用户增长?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用户注册、使用量进行增长。对一条增长函数曲线来说,需要在这个数据保持在一定高度上增长的曲线。

随着2014年硅谷提出增长黑客概念之后,硅谷随后出现了用户增长团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需要招募自己的用户增长产品经理,甚至是增长黑客。最著名的莫过于airbnb、facebook的用户增长团队。facebook的增长团队让facebook拥有15亿月活的用户量,这些都是用户增长团队的功劳。

为什么会诞生用户增长?

国内的用户增长诞生和国外的用户增长诞生并不一样。首先硅谷的互联网产品极少有抄袭,大家都以抄袭产品为耻。所以国外的产品更专注每个使用上场景的挖掘。比如以facebook为首的产品,在软件上,让注册每一步操作都清楚简单。在app端,输入手机号一个页面,然后下一步就是输入密码,再下一步就是输入验证码。还有进入印度市场时,发现印度网速太慢,所以在网络传输等硬件上下功夫,甚至是在卫星技术都要升级。而对于每个场景上,国外产品会遇到各种用户增长的问题,然后诞生了用户增长的职位。

而国内的产品用户增长诞生就是源于各大产品抄袭成风,所以产品同质化严重。那么怎么吸引用户过来使用我们的产品呢?那么用户增长的产品经理就诞生了。虽然诞生的原因不太一样,但是用户增长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以用户为中心产生价值的商业模式,找到用户更多核心的使用场景。然后为这个核心场景进一步进行付费的行为,从而形成盈利模式。

用户增长能为产品带来什么?

用户增长基本涵盖了互联网常见的三大职能中的能力,技术、产品、运营。

举例子来说:

技术上,我们常见的页面静态优化,搜索引擎爬虫和反爬虫都是用户增长的范畴。

产品上,我们经常做的数据分析、A/B测试、灰度迭代、用户画像、个性推荐等等都是属于用户增长。

运营上,我们经常做的SEO,用户运营中的用户沟通等工作都是属于用户增长。

综上所述,能够胜任的用户增长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而用户增长在硅谷的增长团队基本都是复合型人才。

所以在国内的职业发展中,用户增长这样复合能力较高的职位与产品经理的职位的能力定位比较相近。所以产品经理诞生了用户增长产品经理这样细分定位。

怎么做用户增长?

可以看得出,用户增长并非一般有个三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可以胜任的。在国外的增长团队中,基本都需要5-10年经验的人去担当。而用户增长上,又有很多点需要去做。比如在大范畴上,我们增长的用户是否可以为我们的产品带来盈利,而不是一些无效的用户。在小范畴上,我们的增长用户是否可以为我们的产品带来持续的活跃。(这是对社交产品而言)我们的增长用户是否可以为我们带来购买量和复购量。(这是对电商产品而言)

1. 宏观大形势

任何的产品诞生都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比如PC时代,大量的个人电脑诞生和使用。比如移动时代,大量智能手机的诞生和使用。任何的产品都逃不出时代洪流,还记得有句话说,时代造就英雄。

1.1 大社会经济趋势

从宏观上,大社会经济趋势是什么?国内的房地产为什么那么贵?因为中国人从小受儒教思想感染,成家立业的影响。结婚时房非买不可,所以导致了国内房价居高不下。而国外则不同,哪怕租房也能结婚。而现在的中国经济步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而中国人的消费奢侈品的比例占全球已经40%多了。

所以现在国人的消费升级意识特别强烈,在这个大趋势下,诞生了海外代购为主的产品,如小红书,洋码头等产品。

而在消费升级同时,实际上国人对产品的品质也开始了进一步追求,不再是淘宝那个蛮荒的时代,从无到有了。所以诞生了像网易严选那样的产品。大趋势基本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未来所占市场的大小。像小米一直提倡的顺势而为就是这样去做的。

1.2 当前环境和机遇

说到小米,不得不说切入的时机恰到好处。09年,智能机刚刚兴起的时代,小米诞生了。成功是由努力+机遇的组成的。而努力是前提,没有努力,机遇给你也没有用。而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中能遇到几次机会呢?然后又有几个人可以把握住呢?所以对于一件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对当前的大环境进行分析和思考。然后去判断这件事有没有机遇。而这个机遇需要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了解才可以找到的。

1.3 行业发展态势

这里又要提到小米雷军的事情,他在决定做小米手机之前,基本把当时市面上的40多款手机全部研究过了。且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都分析很清楚。这样他就知道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就可以准确去做我们的产品需要去满足什么样的用户群体。此刻就是我们的产品如何切入市场去定位了。

1.4 切入市场的定位

切入市场定位中,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初步认知和分析。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成长路径不一样,看待一件事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在认知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式就是从反面的角度去提问这个结论。而切入市场时,我们的产品有优势和劣势,如何更好的发挥产品优势,如何把劣势给弥补。最后把这个优势转化成盈利模式。

1.5 盈利模式

在盈利模式上,显然小米是想得很清楚,也很清晰的。首先从手机切入用户市场,再以性价比打造用户认知品牌,然后打造智能硬件生产商概念,最后形成正向循环盈利模式:以硬件为切入点,以软件服务为用户打造终端价值。

2. 企业关注点

有了以上大趋势的“势”、机遇的“机”、行业发展态势的“态”、切入市场的定位的“定”、这四层思考后,就要落入企业的关注点。企业是我们产品立生之本,任何公司都需要以企业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中用户增长就是企业业绩增长,即企业价值的体现。

2.1 企业资源

企业资源中,最需要考虑的两点就是人与钱。而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的CEO就是担当其中的这2件事。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第一部分提到那些,那些就是战略。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把战略想清楚。而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这件事思考上,其实就是企业使命和愿景指定上的体现。马云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企业愿景即具有宏大的战略眼光,也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深刻。

2.1.1 人力

人力决定了我们的企业能力,企业以人组成,而这个团队中,每个人的能力决定了这件事情做成功的概率大小。还有团队环境,好的团队环境会让团队飞快的成长。

2.1.2 人脉

除了人力的多少之外,还有人脉也会成为重要的因素。比如,你之前在阿里工作过,离职出来后自己创业,有的都是阿里的人脉。甚至可以为你现在创业的产品进行导流量。这些人脉关系是很多人很难具备的。

2.2 运作能力

企业运作能力决定了这个企业存活能力。很多互联网公司戛然而死,主要是因为资源来源不足和成本运营不力导致的。

2.2.1 资本来源

成熟的公司,都可以拿自己的盈利利润去支撑公司运作,甚至可以进行投资。资本来源的方式,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趋势。

2.2.2 成本情况

我们的员工成本,公司资产,公司日常运营成本等等。这些成本情况都决定着公司方向,如果成本压力大,那么公司必然会优先考虑先存活下来,再考虑是否需要新的产品。这些都是大前提,也决定了我们有多少资源去做这件事。

3. 整体产品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是用户增长思考的根本。如果你不从很多维度去思考问题,是做不好用户增长的。而接下来,就要说说产品了,而这个产品就是我们要做的事。先找人,后做事。

3.1 市场方向

产品先要面对市场,市场中就有用户和渠道这两件事需要我们思考。

3.1.1 面对的用户

市场中的用户来源在哪里?在 to C和 to B 中,两者面向用户情况不同。

比如to C 中,我们最先在了解市场用户过程中,需要初步对用户情况做简单的分层。

比如小米对手机用户初期做了分层,普通用户和发烧友。而初期产品就是针对发烧友进行定制化的产品设计。而这些发烧友也成了日后小米推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而to B 中,我们最先了解这个市场中用户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判断这个市场大小。在后期需要做可替代的方案产品,而这个替代方案一定在节省工作效率和成本上是有帮助的。让企业方,有满足的感觉,然后进行持续性的付费行为。

3.1.2 市场渠道

在渠道来源上,to C 的产品需要从一个社区集团去引爆市场。比如,Facebook是通过校园传播的。微信是通过导入QQ通讯录的方式传播的。而to B 的产品需要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企业用户去引爆市场。比如,像天猫就找那些大品牌入驻,提升品牌认知和用户量。

3.1.3 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这里不作很大的展开,主要是对市场中的用户和渠道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去找这个市场中的相似用户增长点。比如,买女装的女性用户,也会购买化妆品,那么这个品牌就可以在这类用户上下功夫,去拓展卖化妆品,找到用户增长点。

3.2 产品方向

这里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经理,就是小产品概念,以上大环境趋势,企业运作等都是大产品的概念。

做任何产品,一定不能忘记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增长的关键核心。它能帮助你找到快速增长的方法,也能判断当前产品增长方式是否有问题。

产品经理第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就是做好产品本生,再去考虑产品特色。在产品特色上,作者推荐你去看作者之前写的(你会打造特色的产品,让它在市场中立足吗?)这篇文章。

3.2.1 平台产品

用户增长和平台产品有什么关系?其实平台型的产品是用户增长最快的,也是最考虑产品能力的地方。比如,你要思考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去撬动市场。

3.2.2 商业产品

一个产品的商业能力决定了你的用户增长眼界。比如,在商业化产品过程中,售卖广告是在消耗产品的过去价值。等到你的产品没有用户来了,那么你的产品的商业价值就没有了。商业产品上,对用户增长主要思考用户现有价值和用户未来价值。用户现有价值,就是用户现在购买能力的价值。而未来价值,是指用户未来可以为产品带来的价值。所以,一个商业产品需要充分发挥现在用户价值,挖掘用户潜在的未来价值。比如,QQ会员就是很好的商业价值挖掘的体现。

3.2.3 数据产品

数据产品的价值第一在于大量的数据收集,以多为主。比如,淘宝以卖家多,买家多,那么数据量就多。比如,爱奇艺等视频产品,就是以内容多,这样数据量就多。第二在于数据分析,对于数据分析越深入,就可以看出用户大量使用的真正原因,这样就可以得到用户增长的方法了。这里不再展开各种数据分析的方法。但这里要提一点,就是不要不信数据,也不要迷信数据,数据也会骗人。

3.2.4 策略产品

策略产品现在多半都是以快,准的方式展示给我们的。比如,滴滴和饿了么、美团等派代策略就是以更快方式。这样策略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用户增长机会。所以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又如,今日头条、网易云音乐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让产品更准确的获得更多的用户。这样策略也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用户增长机会。

3.2.5 用户产品

以平台为第一考虑,接下来从商业、数据、策略、用户的层级关系上的大到小的过程去思考产品。而用户层的用户增长方式也很多。比如:A/B测试,灰度迭代。也有成功例子,比如,airbnb的雇佣照相师去拍摄出租房的照片。又如,淘宝的卖家秀。都是一样在用户层上去思考用户增长方法。

回到用户体验的五要素上,其中的表现层对应用户产品、框架层对应策略产品、结构层对应数据产品、范围层对应商业产品、战略层对应平台产品。

3.3 运营方向

产品与运营不分家。更不要说用户增长是基于产品、技术、运营三者为导向的组合能力。

3.3.1 用户运营

运营的一切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展开,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需要去细分我们的用户,我们的用户到底是哪些人?用户画像上的用户是否是我们真实进入市场的用户。接下来需要考虑用户的拉新、留存、促活等三个环节,在三个环节中,参考数据对照。给出不同的运营策略进行调整用户增长的策略。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户的变化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像人人网在以前很火,他是以学生为主的产品用户。而随着那些用户步入社会,人人网就没有价值。而人人网却因为当时视频行业很火,强制转成了视频产品。最终导致失败的命运。因为视频行业的用户画像不仅仅是学生那么简单。

3.3.2 内容运营

内容上其实有很多,社区论坛内容、视频内容。而这里特别要提的是PC时代的SEO和移动时代的ASO这二者,这二者都是基本内容去进行用户增长的。SEO有百度百科,贴吧,文章等方式进行搜索引擎的结果展示。而ASO是通过优化排名、展示位和评价进行展示的。内容多数是以长期效果去体现用户增长的价值。

3.3.3 活动运营

活动上,我们需要知道活动用户增长曲线。这是一条初期陡增后期逐渐降低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如何做好初期活动预热和用户获取,将决定了这个活动成功与否。而在活动中的初期传播决定了这条曲线的高度。而活动则是快速集中资源去提升用户增长的方法。

3.3.4 社区运营

社区是产品主要传播的渠道,这里的气氛将决定了这个产品命运。一般性需要社区精心去维护,最终形成良性的社区建设。而社区是以用户量多少去决定了用户增长方式。

特别要在运营上特别要指出一点:运营是以用户为中心展开,去做内容、活动、社区等运营方式从而建立良性的运营体系。

又是一篇写了5小时的文章,也是基于作者最近很长的时间思考的文章。对作者来说,这是一篇蜕变自己产品思考过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看,去思考,和作者一起探讨。

#关于作者#

晓翼,微信公众号:上海人在北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关于作者。专注于电商、O2O的产品经理。会IOS开发、会P图、会运营的逗比一个。常关注社交、旅行类产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二 : 先入为主的心理如何产生的?

先入为主的心理如何产生的?


人性中的先入为主同偏见.见过很多主管对属下的好与不好泾谓分明,越高阶的主管越明显. 曾经有一位下属能力各.方面都不错,进取心也很强. 可是在提升迁时, 上上级主管如何都不同意,而理由是层次不够.究其原因, 原来N年前该同仁同该主管,当时还是基层主管,有过深深的矛盾. 因此,对其产生深深的偏见及对她印象也已经先入为主.

一位员工在面试是,因侃侃而谈而深得其主管赏识,招聘进来后确因反应太慢而使得其它同事不愿意同其共事.但因该主管已经先入为主得好印象.大家也不愿意到主管处"申诉", 因主管会劝大家给新人时间,而其实主管心中已经有良好印象.一下子不可能改变过来.

生活中对陌生人的印象, 工作中对同事的印象,主管对下属的印象,下属对主管的评价.等等其实都反应在人性中的先入为主同偏见. 好的先入为主同偏见给人机会,让人进步,而往往坏的先入为主同偏见却严重的打击人的积极性.让人可能永远无机会改变这种状况.从而沉伦下去.

如何让人性中减少甚至消灭这种先入为主和偏见的想法? 而有如何让别人有这种想法后去解除这些想法? 对于一般人, 对自己工作.生活影响不大的人,大可一笑而过. 但关系到别人的成长.进步.前途.关系朋友间的友谊, 应该看得远,不要轻易对别人下定义.多给别人一些时间也多给自己多一些时间. 如果被主管有如此认定. 更要借更多机会去沟通, 改变不了主管.只有改变自己.否则,只能一句 " 缘分 未到" 而接受彼此的分离.

但愿减少人性中的这些武断的观念,从而营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像最近的"抱抱团" "微笑行动" "爱心联盟" 都是为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三 : 小米如何让用户尖叫(下):雷军是小米最大的产品经理

昨天的《小米如何让用户尖叫(上):扁平化和粉丝营销真相?》,引发了不少点评和吐槽,有刀友说照片气氛很紧张,有人爆料说小米线下广告投放的很高。营销费用前天还专门跟黎万强聊过,小米今年的目标是1500万台,费用预算是2000万左右。为什么在小米上花这么多心思,是因为它或有意、或无意,打出了一套新玩法,而这些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干法。你对小米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吐槽。

小米如何让用户尖叫(下):雷军是小米最大的产品经理_雷军小米

======得产品经理得天下的分割线:

雷军创立小米时,对过去的金山模式有过深入骨髓的反思。一个最重要的反思就是产品思维。“中国很长时间是产品稀缺,粗放经营。做很多,却很累。一周工作7天,一天恨不得12个小时,结果还是干不好,就认为雇佣的员工不够好,就得搞培训、搞运 动、洗脑。但从来没有考虑把事情做少。互联网时代讲求单点切入,逐点放大。”

一开始,雷军就说要做互联网手机。但什么是互联网手机,谁也不知道,在产品思维上,雷军确定的方向是“让用户尖叫”。雷军找了一个很直接的单点切入口:把手机当电脑做。诺基亚是怎么输掉智能手机战争的?本质上苹果iPhone跟传统的手机最大的差别是,iPhone实际上是电脑。“我们做了30年的PC,PC最后胜出的招只有两条,高性能、高性价比。”

在小米,雷军的第一定位不是CEO,而是首席产品经理。雷军不喜欢开管理会议,小米公司现在2500多人的规模,雷军在整个公司的管理上却只有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的公司级例会,也没有什么季度总结会、半年总结会。雷军80%的时间是参加各种产品的会,每周都会定期和MIUI、米聊、硬件和营销部门的基层同事坐下来,举行产品层面的讨论会。很多小米公司的产品细节,就是在这样的会议当中由雷军和相关业务一线产品经理、工程师一起讨论决定的。

在产品思维上,雷军确定的方向是“让用户尖叫”的口碑产品。雷军反问我们:什么东西能产生口碑?“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真理,好的东西不一定有口碑,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口碑,不一定。我去过海底捞,只有一个小地方打动了我,就是他的服务员是真的在笑,是真笑不是假笑。海底捞的服务肯定不会比五星级的酒店服务好,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口碑呢?这个口碑的真谛是超预期,只有超越预期的东西大家才会形成口碑。”

小米手机一代为了制造“用户尖叫”,下的最大功夫就是高配低价,国内首家双核1.5G手机,4英寸屏幕,待机时间 450小时,800万像素镜头。当时这类智能手机的价位基本都是三四千左右,多低的定价会更能制造用户尖叫?成为关键,据说发布会前一周还在讨论定价,最后确定的是1999元,这个价格后来也成为很多智能手机的参考线。

但是,为了实现这个“尖叫”,雷军预估的困难是200%,实际上的困难是1000%。2010年,小米团队面临的最大难关是在供应链的信任和支持,找不到好的的元器件供应商,当时正赶上智能手机的换机潮,好的元件是稀缺品,求着供货商才能拿到一点。尽管雷军在互联网界颇有名气,负责小米硬件的周光平曾经是摩托罗拉的高管,人脉颇广,但对于做硬件的人来说,大家都觉得小米的硬件不够强。从2010年9月底到12月底,小米跟芯片商高通的谈判才初战告捷。高通选小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赌一下互联网手机这种新的模式。为了拿到夏普液晶屏的供给,花了很多时间沟通,小米是日本东北地区地震之后,第一个去拜访供应商的中国公司,小米去了三个创始人,雷军带队,总裁林斌加上负责工业设计和供应链的****。最终打动夏普的是小米那种无论如何都想把手机做好的信念和魄力。

过了供应链这一道关,第二道坎是生产关和品质关。小米手机的加工线是给苹果组装iPad的英华达,生产供应链都要有爬坡的过程,工人需要熟悉新流程的过程,如何能从一开始就保证小米手机的良品率成了小米最关心的问题, 十万台卖出去,品质不出大问题,你就可以生产一百万台了。到现在,英华达南京工厂将近80%的业务都是小米的。郭台铭曾经说过,他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小米。

另外一个尖叫型产品是小米2,打的发烧级四核高性能,是真正一个在四核时代里把内存标配、主流机器拉到2G内存的手机,那个时候主流机器的内存都是1G内存,价格还是1999元。

第三个尖叫型产品是小米盒子。在同类产品售价高达800元左右时(AppleTV的价格),小米盒子的售价只有299元。

雷军披露小米的硬件战略,“一开始的思路我们就是把未来的智能手机当电脑来做:第一,我们的手机可以装不同的操作系统,然后我们的系统能刷在其他手机上,这不是PC工业已经很清晰的软硬件分离,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是一上来就做了软硬件分离。第二,就电脑硬件制造而言,我们认为够用、适用是远远不够的,性能远远不够用。在别人的高端手机只有512兆内存的时候,我们率先一上来就是1G内存,在别人1G内存的时候我们一上来就是2G内存。你要是两年前的512兆手机今天用不了,太慢,这就是电脑业游戏规则。”

还有一个让用户尖叫的产品点是MIUI。MIUI在安卓阵营奠定地位靠的是两个经典版本,一是MIUI2.3,在早期安卓操作系统界面很差劲的时候,小米的设计团队做了大量工作改进,对安卓系统做了相应的修改、优化、美化等,符合国人使用。另一个版本是V5,从5个主要的核心应用,18个小工具,8个主要的生态系统,包括浏览器、应用商店、主题商店,在线音乐、在线视频、读书等,进行了用户体验的全面优化。

但对用户而言,他们的尖叫点更多来自视觉化元素,比如个性主题、百变锁屏和自由桌面。MIUI的下一个尖叫点瞄向了NFC(简称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小米发现的一个痛点是用户随身带太多的卡,能否通过手机把钱包里的这些卡整合。

MIUI负责人洪锋认为,“尖叫很重要,但是一年让你尖叫一、两次就够了,长久以来让你会心微笑更主要。说得俗一些,因为MIUI产品是和手机一起,没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压力,我经常跟产品经理打个比喻,就是你做的是一个大奶产品,你的心态更多平和一些,就是让用户用得舒服。你的心态就是博妃子一笑的心态,而不是去炫耀。”

有人说,MIUI已经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另一个入口。这个入口已经成为小米新的营收来源,目前 MIUI 的月营收已经突破 1000 万。

这就是雷军所说的互联网手机的几大要素:1、手机就是电脑,小米一开始的思路就是按做电脑的方式做手机:高性能、高性价比是核心;在硬件上接近成本定价;2、在软件上,利用互联网的手段让用户一块参与打造产品和用户体验;3、在渠道上,减掉中间环节,以电商渠道为主。

在黎万强看来,小米产品的秘密,首先是一个品类的胜利,这就是互联网手机。有位叫@韩冰Bill 的曾在知乎中分析了小米手机的品牌定位: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所有的山寨机厂商生产的手机都叫山寨机,所有苹果生产的手机都叫iPhone,小米想做的一件事,实际上是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一种定位,小米手机不再是一款叫小米的Andorid手机,而是变成一个专有名词,从而占据一块特定的细分市场空间。从此以后,所有中档低价智能手机,就叫小米手机了!

对于互联网手机,大家最直接看得到是小米通过互联网开发操作系统,通过互联网渠道为主发售。实际上,这个新品类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产品形态也发生变化了,小米手机是活的,以前手机不是活的。另外就是商业模式的变化,小米坚信未来的硬件肯定是成本定价,硬件不是未来赚钱的方向,未来的方向是软件和增值服务。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互联网手机和智能手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智能手机的核心还是手机,而互联网手机的重点则是互联网。

在小米之后,出现了大量的互联网手机模式跟进者,他们能模仿小米吗?对于那些想通过互联网实现自我升级的传统企业,他们能借鉴小米吗?

他们的最大难题不是硬件方面,也不是软件方面,而是小米这种粉丝参与用户体验的产品经理模式。

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则是“得产品经理得天下”,雷军把这种产品经理方法引入到手机领域,产生了摧枯拉朽的力量。事实上,小米刚开始做手机时,HTC的G3给了很大的启发,但是,雷军用产品经理思维去看,G3还是太工程师思维,做东西不够细,这种产品经理思维也是小米早期最大的底气之一。

雷军是小米最大的产品经理。他带领小米的风格就是:在一线紧盯产品。如果确定一个需求点是用户痛点,就死磕下去,不断的进行微创新。 在内部,雷军的产品方法论就一句话——要把用户当朋友,不要当上帝。雷军要求所有员工,在朋友使用小米手机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使用方法或技巧的问题,还是产品本身出现了Bug,都要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帮助朋友。

有一次,雷军被朋友问到一个问题:如何给手机屏幕截屏存成图片。MIUI有专门的快捷功能键来实现这一功能,雷军就告诉他这个快捷键。但是被问过几次之后,雷军找来MIUI的产品经理说:“很多用户需要这个功能,但是我们的快捷键功能很多用户不知道怎么用。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让用户不用我们教,也能方便的截屏?”雷军就直接和MIUI的产品经理一起讨论,在白板上画产品设计原型,最终,设计出了在MIUI通知栏下拉菜单的开关上加入一键截屏的功能,非常方便。

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个痛点,很多记者用智能手机录音会遇到电话打断、录音时间太长容易中断等,在MIUI V5中,雷军以自己大量接受采访以及和记者们交流来的经验,做了MIUI 录音机的产品经理,设计了MIUI V5的录音机产品,很受好评。

雷军发现用户需要漂亮的壁纸,在小米论坛和MIUI论坛上,用户对于手机壁纸资源的讨论和交流非常多。于是从小米手机1代开始,雷军一有时间就和设计部门的设计师在一起讨论壁纸、挑选壁纸,他自己就看过了近万张壁纸,还发动公司内的所有同事去推荐漂亮的壁纸。最后,决定出资100万征集手机壁纸。

为了让工程师拥有产品经理思维,小米(www.61k.com]采取了反常规的办法。和许多公司都禁止开发人员上网聊天什么的不同,小米公司从一开始就鼓励,甚至要求所有工程师通过论坛、微博和QQ等渠道和用户直接取得联系。让工程师们直面每一段代码成果在用户面前的反馈,当一项新开发的功能发布后,工程师们马上就会看到用户的反馈。小米甚至要求工程师参加和粉丝聚会的线下活动。洪锋说:“这样的活动让工程师知道他做的东西在服务谁,他感受到了用户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是一张张脸,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女用户、女粉丝非常热情地拉他们过去求签名、求合影。这些宅男工程师就觉得他写程序不是为了小米公司写,是为了他的粉丝在做一件工作的时候,这种价值实现是很重要的。”

在产品上,粉丝不仅是参与者,也是裁判。黎万强在MIUI早期确定了两个机制:一是以论坛为核心的互联网开发模式;二是在易用性和个性化上重点发力。这成为小米后来激发粉丝力量的关键,小米的产品经理设计了不少工具,让粉丝参与用户体验的评测和优化。比如,小米有个每周固定升级迭代的机制,每周二会开放粉丝参与的四格体验报告,由用户选出本周更新程序中你最喜欢哪个,最不喜欢哪个。小米内部每周会据此颁一个“爆米花奖”,奖励得奖者,给他拍一张照挂在办公室,然后送一些很小的礼品,也是一种来自粉丝的投票激励。

在访谈中,雷军有一句话才是小米秘密背后的秘密,他说: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这种参与感首先来自雷军自身的经历,他曾经作为发烧级用户给诺基亚提过很多建议,而且直接提给当时诺基亚负责研发的全球副总裁,对方说很有道理,但最后还是改不了。这让雷军很愤怒:“我跟他提了很多条意见,他都说有道理,他们最后改了吗?改不了。当你喜欢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其实没有经济目的了,你就是觉得这个东西不好,如果能改一下会更好。所以,小米的出发点很简单,我们有一个极其清晰的定位,就是聚集这么多人的智慧做大家能够参与的一款手机。你天天用手机你有一堆的想法,你有一堆的抱怨,能改呢?除了小米之外能改吗?你抱怨三星有人听吗?你注意啊,我们在网上发动过百万人参与,当你真的参与完了以后,你提的这个建议被我们采纳了,这个功能我设计的,你看我多牛,你会跟朋友说你说改用小米吧,这种荣誉感是他们推销小米很重要的动力。”

换句话说,有上百万的粉丝免费给你做产品经理,做用户体验评测员,这是一股多么强悍的力量。就如互联网革命最牛的思考者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所说:所谓“领先用户创新”,并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该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

小米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战车还在高速前进,今年上半年,已经实现了去年一年的销售额。

小米的野心也不只在手机领域,它希望用互联网的方式重塑消费电子。

但是,小米的面前,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一些手机大厂商,像三星、华为、联想,都在小米赖以发家的高性价比上发动强力进军;另一方面,打着互联网手机概念的小米模仿者,扎堆出现,很难说会不会冲出一匹黑马。

不过,在我们看来,小米作为互联网手机这一品类的开创者,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能否持续生产“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这对所有擅长以用户体验取胜的公司而言,都是一个魔咒,即便是苹果公司都难逃这一魔咒。

且看下一部小米版的《惊声尖叫》?

作者:金错刀

四 :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何去构思一个APP?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如何去构思一个APP?_构思

古元道@知乎的回答

“如何构思一个app”,更具体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发现一个需求,并构思一个产品为app的解决方案”。

具体的策略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何谓大胆假设?

首先要有一双敏锐发现需求和痛点的眼睛。通过观察生活,观察业界发现,发现某些人群的某些痛点,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

若被你发现了,那么你有没有灵光一现,想到某种颠覆性的解决方式?如果你的想法只是“更好”,那么我建议你再想想,或者放弃这个领域,再去发现其他的需求。 要知道,能打败瑞星杀毒的,不是更好的瑞星杀毒,而是免费的360杀毒;能打败诺基亚的,不是摄像头像素更高,速度更快,外壳更炫的诺基亚,而是一个全方位革命的iPho[www.61k.com)ne。

OK,现在你发现一个切实的需求,并且你的想法是“不同”,而不是更好,那么接下来可以把这个需求,现有的痛点和你的解决方案一并列出来。然后跟你的同行、同伴详细交流简单用常识验证一下。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解决方案有一些微妙的不妥当的地方(如果你没有这个感觉,也许是你太相信自己了)。往深里想,其实是因为里面包括了一些假设,一些未验证的假设。

举个例子,陌陌的想法构思的时候,唐岩肯定有考虑过以下几个假设:

    年轻人(目标人群)都有认识陌生人的需求。

    年轻人(目标人群)把自己的照片和其他信息给陌生人看,并感到安全。

    年轻人更愿意跟附近的陌生人进行交流,进而把关系引到线下。

唐岩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先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开始,假设这些前提都被证实下,陌陌这个产品是可以做起来的。

如何小心求证?

在你提出一些假设后,可以做一些小规模的访谈,直接寻找你的目标用户,进行直接的沟通。如果你的想法得到验证,可以进一步做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切记,此刻不可故意引导用户倾向你的方案,或想当然,以为自己的假设就是现实情况。不然到最后直到你把产品做出来之后,才发现原来假设都不成立,你的所谓的好痛的痛点都是痒痒而已,你说的刚需都是伪需求。

如果你能认真地做到这一步,目标群众的客观调查得出一个统计结果中有60%以上倾向你的原始想法,初步地验证了你的假设。

那么你可以继续下一步,思考这个产品是否以App的方案去实现最好:

我接触过的很多人,构想出什么产品,都想做成一个App,而不思考下App是否一个最佳的产品实现方式,或者一个试错的方式。

App适合怎么样的使用场景?

    高性能要求的应用环境。

    高频次的启动和使用要求。

    交互逻辑复杂的应用。

    对网络要求较低,或使用App能大幅降低流量使用的。

做一个App和做一个移动网站,它的成本是差很多倍的,我见到有人说他要做修水管通马桶的App,那么问题最明显的是第二条,一个修水管和马桶的O2O App,我可能一年都用不到一次,那为何我要装一个一年启动还不一定多于一次的App呢?

现在各种实现方案这么丰富,微信公众号已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了,为什么还要为两个平台写App?

如果审问过这些问题,认为还是要做一个App的话,

如果你是老板,那么再思考以下几点:

    市场分析。思考这个市场是否能支撑你的产品成长,以及这个市场现在竞争对手有哪些,你的产品能从哪些方面切入这个市场的边缘?毕竟边缘的成功率有37%,而正面突击的成功率只有6%。

    商业模式。你这产品以后如何盈利?要思考是否会掉进“拼命做用户,最后无法变现”的墨迹天气式怪圈?

    推 广。你拼死拼活,最终发布了一个App之后,如果它没有爆红,那么你只做到了这个产品的10%。那么接下来如何推广呢?它是需要爆红才能成长起来的脸萌, 还是硬推,花钱买用户都能产生价值的美团?那么如果是后者,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推动这个App?说到底,就是这个行业,这个产品,是创意推动型,还是资金推 动型,你们的团队是否有足够的相关资源去完成这个项目。

所有问题都想清楚了的话,请集合力量尽快去完成你的App的第一版。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下面的PM,你需要针对上面的问题写一份BRD(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进而说服他。

至于如何画原型,先用纸画草图,再用Axure再细化,把交互做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搞一些花哨的高保真。

五 : 我想做产品经理,如何入行

这篇是写给0岁及以下的产品经理看的

高手阅读时请用批判的眼光帮我指出错误和不足,:)

全文三步走

确认自己真的想做产品

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

几个可行的切入点

=========================?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

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

“我快毕业了,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特别感兴趣啊,怎么入门?”

“产品经理都是招有几年经验的,我原来做技术,要转行怎么做?”

……

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

《研发转产品,真的很痛苦!》

《我是软件产品项目经理,如何成功转型做产品经理?》

……

这次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分几步吧。

第一步,确认自己真的想做产品

无色占位专用

很关键,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想做产品,主要证明给自己看,下面都以互联网、软件产品举例,因为是做这个的,熟悉一些。

做产品的大前提是要喜欢产品,不然将来你痛苦,团队痛苦,用户也痛苦,是不是?网络上那么多好玩的应用,是很有意思,通常觉得自己想做产品的同学都会去尝试、注册各种各样的产品,去用,去玩,去想(什么,你不是这样?那真要好好想一下大前提了),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你喜欢产品的原因,到底是喜欢做用户,还是喜欢做产品经理?

当我们对一个产品感兴趣的时候,回想一下脑中萦绕的问题是用户的角度,还是产品经理的角度,就可以基本确定上面的问题了。用户的角度是怎么用这个产品才能产生更大的效用,而产品经理的角度则是在背后,怎么设计这个产品才能更好的平衡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

举个例子,SNS里的抢车位游戏,很多人喜欢,用户角度的问题就是,我应该怎么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怎么最快的买到想要的车?怎么玩最爽……而产品经理角度的问题则是,为什么每个人是4个车位?如果车位多了会怎么样?不同档次的车为什么停车费是一样的?如果高档车停车费高了,会有什么优缺点?这些设计有人做过分析,都是和产品的商业目标有关的,举例说,车位多了,停车费高了,对好友数量的需求就会降低,意味着站内用户互动的减少,与商业目标矛盾,而反过来,如果粗暴的试图增加互动,用户又会不爽,也不行。

如果到这里,你觉得自己真的更多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想问题,一想到这些问题就热血沸腾、欲罢不能,那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不妨先做个测试,看看这个帖子《产品经理的56个特征》,特别是我标粗,加了注释的句子,自己有这些职业病的症状么?如果能看到很多让你莞尔的句子,那么我很期待你的加入,整个行业需要你!举几个很经典的症状吧。

你很想知道iPhone的产品经理是怎么给iPhone的功能排优先级的;很想知道常用的互联网应用里每个新功能都花费了多少工程师资源;很喜欢猜测手边的任何产品即将出现的3个升级是什么。比如不是很好用的msn,你很想要“最近联系人”这个功能,然后就会想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想法是否靠谱?用户研究?选什么样的人群?问什么问题?

你对描述事物背后逻辑的东东很感兴趣。比如看到一些影视节目,电视购物啦、快女啦,你的欣赏角度总是与众不同的,你会看到一个情节,然后大叫:“嗨,这个环节设置的不错,文案设计的很到位!真想和他们的策划聊聊”。

你的婚礼上会有一个PPT演示。也许,之前还有一张mindmap、一个project文档,一个feature list、还有……婚礼完了,会想把这些文档打个包,起名叫standard_wedding_docu_template_toolkit_by_yourname.beta1.0(额的神,千万别让你老婆知道你还打算升级版本号……),放到自己的blog上让别人下载。

你总是问“为什么?”比如接到一个任务,你不会马上考虑怎么做,而是首先想问:“为什么要做?能不能不做?为什么要我做?为什么现在就要做?”很不让老板省心,是吧?通常这类问题,我们大多数在心里问问自己就好了,实在没想通的,也请问的委婉一点,呵呵,进入下一个话题。

无色占位专用

第二步,明确自己现在的位置。

无色占位专用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资源,找到一条最近的入行之路。

先简单说说应届生吧,机会不可谓少,很多公司在校园招聘的时候言明要产品经理,但其实刚毕业的同学只能先跟着学学,因为学校里根本没有很对口的专业么,也许把类似的职位叫做“产品助理”更准确,我自己就是应届生直接入行的,不过开始的职位是“需求分析师”,比产品经理更偏技术一些,技术可以速成,但是商业感觉没个三五年是磨不出来的。

这类职位应聘主要看面试,要是我来面的话,最在乎的是这个人是否够机灵、好学,思维逻辑是否清晰,沟通表达是否顺畅,其他的都次要一些,比如对行业的熟悉,既然是招应届生,这块不会很看重,关键是潜力而不是实力,如果有类似助理职位的实习经历,当然更好,小结一下,这其实算一个非技术的职位,相应的经验到处都是,就不赘述了。

我发现确实有不少,而且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学校里对这行就已经相当有感觉了,加之半年到一年的实习,刚毕业就能独当一面的也有,但还是太少,不具普遍性。

然后,谈谈工作了几年的人,都可以算是转行的吧,做产品的有个特点,那就是从做啥的转过来的都有,身边就很乱:技术人员,比如开发、测试、架构;商业人员(泛化为非技术人员),比如市场、运营。这些信息至少能给人信心,不管现在做什么的都可能转化做产品,对比一下,做产品几年以后,正常人类是不可能再去做技术的。我想这和产品经理需要照顾产品的各个方面有关,所以一个产品团队的构成,我们也希望有各种背景的产品人员,可以让群体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加全面。

无色占位专用

第三步,几个可行的切入点。

无色占位专用

确定自己想做,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后,就剩下怎么去的问题了。也许你要失望,因为真的没有银弹!

在想转的时候,我的建议是先在本职工作上找到与产品有关的事情做一些尝试,并且考虑先从产品经理周边的职位做起

比如你是做开发的,那就经常要参与需求评审,不妨比别人多用点功,每次都预先了解需求,多多思考,然后在评审会上对需求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觉得你很有想法,做产品也许不错。关于职位,可以从“需求分析师”切入,说白了有些像系统分析的工作,比如业务逻辑、流程图这种,都是已经很熟悉,整天看的,慢慢培养商业的感觉,重点体会商业上的某个需求,是怎么转换成产品需求的。

又如做运营的同学,有时候会要专门做一些活动的页面,通常是把需求提给用户体验部门的同学,这样的事情其实就是在做一个小产品了,你可以改变原来用word随便写几句要求,甚至口述沟通的方式,而是把这个活动当作一个产品做,自己练习写一下BRD、PRD,虽然这类文档可能对一个小活动没啥必要,但这个过程帮助自己在以后碰到较大产品的时候,心里有点底。所以原来偏商业的同学,可以先做“运营专员”,对已有的产品做一些推广策划类的工作,增强自己对产品的理解,做一段时间,相信就能提出自己的对产品的想法了。

而项目经理也比较好切入,我们这里有很多项目经理直接过来做的,我经历过的团队,产品经理也是要带项目的,所以找个项目经理来也算先得个便宜,不过也正如《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区别》里说的,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弱点。

最最不济,你做过上面的这些事情以后,至少面试的时候可以多点谈资。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研究招聘广[www.61k.com)告,我一直觉得把这事儿做成一份漂亮的调研报告去应聘产品经理是个很靠谱的事,可惜还没见过有人这么做。

这次只说到如何入行,下次不妨再说说入行之后的前几步,应该怎么走。

本文标题:产品经理如何入门-产品经理该如何做用户增长?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78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