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多数人死于贪婪-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

发布时间:2018-03-07 所属栏目:十二生肖最贪婪的动物

一 : 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

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

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的参考答案

[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

x05x05x05

上周的读书笔记书目选择了慕容雪村的《原谅我红尘颠倒》,觉得看的不够过瘾,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于是这一周又选择了慕容之前的一部作品——《多数人死于贪婪》.我总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翻开他的作品,心里憧憬着一个法学人眼中的世界与普通大众有何不同.

这本书延续了作者所一直关注的“金钱对人性的吞噬”这一主题.全书分为二十二章,除尾章外,每章均以一个相关的奢侈品为名.小说主要讲述一个青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一位神秘人物邂逅,获赠一支名贵的万宝龙水笔,随之便逐渐堕入一个“物质的陷阱”——路易威登皮包、宾利轿车、劳力士手表、阿玛尼西装……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顶级奢侈品的包围之下,在锦衣玉食、香车美女的簇拥之中,主人公的心灵渐被腐蚀,金钱的作用令亲情、友情与爱情逐渐离他远去,原本一息尚存的良知也在强烈物欲的反复攻击之下不断沦陷,直至堕落到饮血、食人的地步……最终,当他发现周围似真似幻的世界正随着自己一同腐坏,当他明了“吃人者恒被吃之”的道理之后,一切都已经晚了……

这部小说充满着魔幻小说的味道,书中的主人公和那个总数说他像自己的富翁其实只是一个人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贫穷时期和富有时期.最后一部分后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厌恶,对贪婪、奢侈的憎恨.

神秘的富翁,像是一个天真又邪恶的孩子在逐渐毁灭一件华丽的玩具.像是我们以邪恶的心念,天真地以为可以操纵世界,然而世界把我们当作玩具、毁灭了我们的灵魂,读后感《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主人公人性的本质在这个富足的人面前被彻底辐射.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富有?如果金钱的多寡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发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样的词语?要知道,在古代的中国,车是运输粮食的工具,斗是称量粮食的工具,而粮食是那时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准.这样看来,不管是学识还是才智都跟财富是分不开的了.可是到了现代,我们衡量财富的标准的范围似乎正在逐渐的缩小.尤其是现代人们大部分都被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冲昏了头脑,眼光一致向“钱”看.金钱的积累总有到达顶峰的一天,追求金钱的道路也总有完结的一天,当人们所拥有的金钱已经无法换取更多的享受,那时候的人们追求再多的金钱又有何用?如果金钱不发挥作用,又与粪土有什么区别?相反的,追求知识的道路永远不会完结,因为你学到的知识越多、跨越的领域越广,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所以,在我看来,那些真正有知识、有智慧、有学识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书中里有这样一段话,觉得很好:“比一生更长是这一夜,比一夜更短是这一生.”这一生和一夜的长短根本无从比较,因为贫穷的人们每走出一步,都被时间紧紧地扼住喉咙,通向财富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书中的乞丐,因为富翁一个已经设计好的赌局,而赢得了一张千万支票,富翁明知道赌局是输掉一切财富,却仍然愿意去赌.乞丐用短短的一次赌注换来了一生的财富,富翁却用一生的财富在那一刻换来了救赎.

书中举了不少的例子,例如哥哥与弟弟为了分割财产而大打出手,甚至弟弟以哥哥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自己应得的报酬,却永远的失去了亲情,最后自己也只落得了一个进精神病院的下场.听完这个故事,主人公只关心他们兄弟俩财产的下落.可是这个故事的重点真的是钱吗?我认为其中更重要的是贪婪的代价.弟弟不甘心总是给哥哥打下手,于是也想自己更有钱,就向哥哥开口索要.有些时候,那些贪婪的人们,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贪婪的代价.最后,弟弟找到黑道上的人,去和哥哥的人火拼,哥哥身中三枪、就快死去的时候,又回忆起了小时候弟兄俩曾经历的贫穷时光.在这一刻,人性又回归的弟弟已经追悔莫及,因为他因贪婪而失去了亲情.

有这么一句话,很多人应该都印象深刻:“多数人死于贪婪.”

x05x05x05x05x05x05x05

x05x05

〔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二 : 于立:当人变得贪婪时

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发力过猛、气力不济的情况,这或许也可以算作自己对于人生的一种贪婪行为吧。

由于出生于农村,清苦的成长环境中过早地锻炼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人生习惯,以至于后来尽管生活条件逐渐有所好转,我却还是一直保持着这份甘于“贫贱”和“坚韧”的“良好”作风。倘若我是生在古时候的清誉社会,或许还会受到人们的大加夸赞呢。

可惜时代发展得太快了,一切仿佛都在经历着一场场的过山车似的,情况瞬息万变。所以,这种癖好逐渐为我带来难以意料的影响和恶果,因为很多时候美德往往会成为无知的象征。回想过去上学的时候,就曾因为省钱导致着凉感冒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引发了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慢性鼻炎,甚至现在的生活也在受着这一病魔的痛苦折磨。

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和认知范围的拓宽,我已经不再过多地考虑物质改善的重要性,而是将心思转移到了思想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提升上面。这种思维的转变是教育和自学的结果,也是受到周围浓厚文化氛围的影响所致。

成长步入了正轨,一切看起来都光明极了,可惜脱缰的野马总会受到各种野蛮力量的诱惑和牵引。面对可以学习大量知识的机会,我开始花费巨力来阅读各种书籍、积累各类素材、记录心得体会,我不知道止境何在,也不清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我要做的只是全心全力地将我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这些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的搜集和占据上面。逐渐地,我感到了力有不逮,产生了可能被它们淹没窒息的风险,我的生命将进入好大喜空式的徒劳无功的危机当中。

种种迹象表明,物质上的过度吝啬和思想上的过度贪婪,会将我们推入到生命的陷阱和人性的漩涡当中。普观众人,又何尝不是陷入到这类泥淖里面又难以自拔呢?在西方,贪婪作为“七宗罪”之一被人时常提起;在东方,也有贪多必失的警戒犹言在耳。贪婪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特征,虽然人人憎恶却又人人身而兼之。(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古时候有一种生物叫做蝜蝂,极其嗜好背负东西,最终因为背负过多导致难以继续行进;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直到跌落下来摔死为止。类似这种螳臂当车、饕餮暴食的做法,虽然也有好处,毕竟名声在外,而且还能够作为自我安慰的筹码。不过,什么事情都要落于实处,需要考虑当前的情况需要和时间的轻重缓急。

现在,我常常在想,历史上有多少人因为过多地敛聚物质财富而导致一生徒劳无功,又有多少人因为急剧地追求名声而导致人生过早地凋零绝世。如今的社会,物质已经称得上非常地丰富,知识也在大力地得到普及,只是人心也越来越欲求不满,但是传名于千秋万世也越来越非人力所能独自完成。

认清了自身的吝啬和贪婪,我决定一改前非,我宣布从此开始适当地追求物质的享受,以此来遏制精神上的舒适。令人迷惑的是,那么下一步又极有可能会陷入到与以前截然相反的误区——奢侈和堕落,那时的我又该怎么办呢?

补:青青子衿悠我心,但为君故唯沉吟。呦呦鹿鸣食于野,可有嘉宾邀笙临?

三 : 谈小说《多数人死于贪婪》

1.

用“妖怪”来称呼慕容雪村,大概是对他最大的褒扬,是我能想出的对一个作家最谄媚的谀辞,在一篇随笔中,他说他最佩服的作家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喜爱的作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很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洛.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他大段大段地背诵了《百年孤独》的开头和结尾,赞叹道,简直怀疑这种文字不是人能写得出来的,事实上,马尔克斯的确不是人,他是个老妖怪。在一个寒春雨夜,我读完小说《多数人死于贪婪》,开始确信,慕容雪村应该也是一个妖怪,要不然书的封面怎么印着他的名字。

好几年前就看过了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和《深圳想左,天堂往右》,大概是上前年冬天,网上看了《原谅我红尘颠倒》,今年春节,又看了他新近的作品《中国少了一味药》。而对于这部出版较早的《多数人死于贪婪》却迟迟未读,大概是因为出版以来并没有受到如他其他作品那样的追捧,媒体评价不高,介绍不多。几天以前,为一个朋友下载电子小说,看到“慕容雪村全集”,就下载来看了,也在空闲的时间里看完了这些以前未读的作品。

2.

大学时代,我们社团一大帮文学青年曾专门聚会讨论慕容雪村。当年那些如今已游离在生活之内文学之外的文青都曾在那次讨论会上说过些什么,谁也不记得了。不小心提起当年某个人的名字,另一个人会木然地说:“唔……你是说那个诗人啊?谁他妈知道他现在在卖保险还是修汽车……”。不久前,我和一位的当年朋友碰面,我跟身边的人介绍:这是我大学时的哥们,是个诗人,大学时代写的抒情散文骗了不少女生……。那个朋友听我这样介绍,“嗨”一挥手,几乎就要回敬:你才是诗人,你全家都是诗人,你祖宗十八代个个都是诗人!如此这般,当年的那些人哪怕再聚首重拾旧题,也不可能发出:“天下就他妈慕容雪村最牛……其次就要算我了”的深叹。工作后部门有位同事,是一位民间或者草根思想家,某次我跟他谈起慕容雪村,不小心把这个名字和“大师”放在了一起,思想家立即跟我急,说“慕容雪村和我有过接触,我对他略知一些,他写的东西还可以,但是你要说他是‘大师’只会害了他”,“我要说一句他是大师就能害到他,那我讨厌谁我就背后说他是‘大师’,谁想害谁,只要开个价,我就可以说他是‘大师’”当然这样的话只是在心里说,因为思想家的确是我崇敬的人。思想家最后温和地补充道:“慕容雪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打工作家……”

在这里,我想作一下解剖,“打工作家”是怎么定义的?

一,是“打工者”和“作家”这两个身份的重合。他一边给人“打工”,一边靠发表作品“挣外水”,这样解释“打工作家”是通的。

二,作家虽不用“打工”(比如豢养于某作协创作院带薪搞专职创作),而写作的主题较稳定:都市的草根阶层(亦即“打工者”),这样的作家称作“打工作家”也能解释得通。

依据慕容雪村写的若干作品和书上、网上、访谈节目中对他的介绍,可以得出他的确算是一个“打工作家”。而问题是“打工作家”就写不出好的作品?“打工作家”的作品就一定比创作院里的御笔们低俗?恐怕未必。作家是用作品是质量说话的,而不是看他出镜率高低、是不是某协会的主席等等,判断一部作品的质量,也不是有没有出精装本、定价有多,甚至不是销量大小——因为很多精品并不是人人都一读就明白,何况精品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检验的。真正判断一部作品的质量,要看其“艺术性”、“思想性”以及“现实意义”。

3.

《多数人死于贪婪》讲的是一个穷困、成天想着发财的青年人遇到了亿万富翁然后跟着他亲历了种种糜烂生活、见识种种人间悲情的故事。“我”有一天在饭馆里吃饭,遇到一个开豪车的人送我一支钢笔,在生活和工作万般艰难的情况下,“我”于是挖空心思盼着在这个豪爽而又癫狂的富豪身上榨取钱财,但计划总是落空,甚至与富豪不欢而散。但是后来这个富豪又带着“我”去享受世界上最昂贵的豪宅、最昂贵的早餐、最昂贵的交易,“我”也习惯了荣华富贵……但很多年以后,人们发现了“我”的尸体,“我”的尸体旁边堆着数不清的钞票。有人把“我”的人生经历编写成一部叫《多数人死于贪婪》的话剧,这部话剧在城市最大的剧场了上演,演到最末尾时,舞台上的火光点燃了整个剧场,剧场的熊熊烈火让整个城市化为灰烬。

主人公“我”每天都在经历着恐惧:女友随时可能背叛自己去找有钱人;亲兄弟因为争夺资产,哥哥被打死,弟弟进了疯人院;为了一百万,可以同意让至爱的女人在自己面前被轮X;当红明星可以卖身,只要价钱够高;一个乞丐一瞬间成了成功人士到处宣扬成功经验,因为他捡到了一千万;有了钱,可以买每一种奢侈品、每一种珍稀动物的肉,甚至人奶、人肉、人皮衣服……故事展现的简直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老头剧烈地咳嗽着,帮我脱衣除帽,贴身穿上了那件马甲,一呼一吸之间,我闻到了一股浓郁的腐尸味。“年轻人,你真幸运,咳咳,”老头一边帮我扣着扣子,一边臭烘烘地说,“全世界唯一的,咳咳,唯一的……”

马甲很合身,我扩了扩胸,感觉十分舒服,用手摸了摸,说不出的光滑细腻,还带着一种难以形容的香味,我对着灯照了照,这马甲几乎是透明的,光线漫漫透射,发出一种金子般的灿烂光辉,我有点疑惑,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心里有个东西蓦地一动,汗毛腾地竖了起来,我哇呀大叫,一跳多高:“妈呀,是人皮!”

然而“我”的每个生活阶段,都在不断的拷问自己,“人要的为什么那么多”、 “人为什么那么虚荣,用上千倍的价格去购买奢侈品?” 、“人类为什么那么贪婪”:

石头已经足够了,人类为什么还要木地板?松木已经足够了,人类为什么还要云杉?

棉花已经足够了,人类为什么还要动物皮毛?羊皮已经足够了,人类为什么还要黑貂青狐?

牛肉已经足够了,人类为什么还要野味?山鸡野兔已经足够了,人类为什么还要果子狸?

水已经足够了,你为什么还要喝处女血?

小说每个小节开始都有一大段来介绍前段中曾提到的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名称、由来、生产过程、特点、曾被多少名流追捧等等,当然,还有奢侈品的售价,然后作者会罗列出卖这个奢侈品的钱可以买多少大米、植物油、铅笔、书包、建几所希望工程学校等等,让人们看到绝对真实的夸张对比:

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Dior,法国品牌,华丽女装的代名词。创始于1946年,产品除高级女装、高级成衣以外,还有香水、皮草、头巾、针织衫、内衣、化妆品、珠宝及鞋等。2004年戛纳电影节上,香港女星陈慧琳身着CD晚装,仅饰物的价格就接近两百万港币。辣妹维多利亚曾为其夫贝克汉姆向该公司订制过一瓶CliveChristian香水,价格高达三万英镑,合人民币近40万元,如果将这瓶香水换成桶装纯净水,可以换40000桶,用以买家庭用水,可以买12万立方米,够一个三口之家用300年。

4.

《多数人死于贪婪》从艺术性来说,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不同于一般的网络纪实小说。首先故事采用“回环”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先给观众讲一个精彩的故事,等到观众“最入戏”,开始期待揭示故事关键的时候,观众的胃口算是吊够了吧?故事嘎然而止,结局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小说下一小节又继续讲之后的故事,在下一个故事的某个角落,你或许会发现(亦或是自然而然的猜到)上一个故事的结尾,然而等到这个故事到了精彩点,故事又立即收笔。整个小说几乎都是这样环环相扣。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慕容雪村之后的另一部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中发挥到了极致。

说到这个故事的艺术性,要回到本文的开头,慕容雪村说他最喜欢的小说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我认为《多数人死于贪婪》是不撇脚的《百年孤独》中国版。

小说的另一个特色是天马行空的虚构,毫无疑问,小说展现的大多数情节都来自作者虚构,虚构得比现实更加淋漓精致,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几乎就会感觉这是事实,这些事情曾有板有眼的在某个地方发生。本质上说,这个故事是采用纪实的手笔来写的寓言故事。这是不是就是现代派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录此待考。

顺便说说,《多数人死于贪婪》虽然是慕容雪村的得意之作,但在一般读者中评价极低。究其原因,我想一是因为慕容雪村之前的《成都》、《深圳》和之后的《红尘》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在读者中形成了“纪实”的印象,而忽然有一部现代派的作品,读者难以接受;二是《多数人死于贪婪》的情节多为夸张和虚构,不能满足从《成都》、《深圳》、《红尘》一路读来的观众的猎奇心理;三是网络读者不喜欢小说数据太多、说教太多。

小说语言方面,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华丽与忧伤(作者或许否定这个评价),加入了这个时代的流行词汇,同时常常显露出他黑色幽默的才华。

这年头有个痴情的爱人是多么难呵,我激动地抱了她一下,喃喃地说:“等我有了钱……”“等你有了钱,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等你有了钱,老婆娶两个,一个自己用,一个拿去出租;等你有了钱……洗碗去吧你!”你看,生活就是这么没有人性。我垂头丧气地端起碗,任冰冷的水流过手掌,想在这烂掉底的时代,我可以不爱任何人,但怎么能不爱钱?

……

在地底三百米的深处,我是这世上最富的富翁。我的钱装在一只巨大的筐里,这只筐就在我的身边。

吃人者应该被活埋。我的朋友这样说,这是他最后坚守的道德。如果你吃过人肉,请你躺在我的左边,如果你喝过人血,请你躺在我的右边,如果你穿过人皮,请你躺在我的筐里。

在黑暗的地底,我是这世上最富的富翁,守着我的筐,我正在慢慢腐烂。

5.

如果要说这本书的思想,我想我用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最好能亲自去读一读。或许你也可以读《百年孤独》。我说过,《多数人死于贪婪》是《百年孤独》不撇脚的中国版。

《百年孤独》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原始的聚落(马贡多)从产生到发展成自给自足的小镇。后来,工业文明又给小镇带来了无数的美妙和富饶,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这个原始的部落,也把马贡多推向灭亡。

《多数人死于贪婪》提出的问题更为尖锐,一个青年(富翁也曾是另一个一无所有的青年)追求幸福的现代生活,但是在追求中,因为人类罪恶的贪婪本性,渐渐想得到得更多、更多,永无休止、永不知足……贪婪把青年以及所有贪婪成性人们推向灭亡。

《贪婪》中的那个市和《百年孤独》中的“马贡多”连灭亡的方式都惊人的一致:

大火烧了整整六个月,这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生还的人们敲敲打打地寻找,希望能从火场中发现粮食和来年的种子。一个孩子找到了一面腰鼓,他咚咚地敲起来,人们说:真好啊,我们还有音乐。一个孩子在泥地上画了一只老鼠(那时节老鼠成灾),人们说:真好啊,我们还有艺术。

(《多数人死于贪婪》的结尾)

就在这时,圣经所记载的那种飓风变成了猛烈的龙卷风,卷沙扬尘,团团围住了马贡多。

……马贡多这个镜子似地(或者蜃楼似地)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百年孤独》的结尾)

《百年孤独》中的“马贡多”,覆灭于早已注定的那场洪水灾害。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不可逆转,因此曾给马贡多(甚至是人类)带来财富的工业文明不可逆转地将马贡多(或人类)推向灭亡

人类不可能摆脱贪婪的本性,也没有人能够逃脱贪婪的魔咒,贪婪促使人们疯狂耗尽世界资源的那一天,就是人们的灭亡之时。

这城市后来最著名的就是那场大火。

大火烧起时,我女朋友已经死了很多年。她一生中嫁过七次,可惜没遇到一个真正的有钱人,最后抑郁而死,死前想起了很多人,有她的父母、同学、朋友、七任丈夫,还有一个是我。“如果他还活着,我说不定就能……,”她喃喃地说,泪流满面。

2011年3月24日夜写于花园镇

四 : 屌丝情怀催生打车应用:生于创新 死于贪婪

屌丝情怀 打车应用

当欧美的监管机构还在与Uber、Hailo之类的创新应用艰苦搏奕时,后者在中国的第一批追随者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嘟嘟、滴滴、摇摇、快的以及数不清的同行,正以每年30款的速度进行同质化的复制,他们对VC摊出一张诱人的大饼:用移动终端搭起用户和司机之间的桥梁,既解决出行难题,又能让讨厌的、不作为的监管机构哪凉快哪呆着去。

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两全其美,可惜,看起来很美的东西往往有毒。

屌丝情怀,只破不立!

厌恶规则,蔑视权威,这是屌丝的特质,一如花果山的孙猴子,稍不如意就要大闹天宫。中国大城市的打车难早不是新闻,乘客、司机在拥堵、污染的交通环境中饱受折磨,还要忍受运管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出租车公司叠床架屋的低效率,他们当然想会愤怒,当然想改变!

打车应用适时的提供了解决方案,它不依赖自上而下的体制变更,也不乞灵于流程和规则的优化,它只是一种个性化、技术化、市场化的对策,这是屌丝喜欢的范儿,也满足他们既追求结果,也享受过程的情趣。

然而,如同猎豹浏览器打劫春运一样,打车应用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是自鸣得意的技术宅和潮流粉把出行痛苦转移给更低层的屌丝,只是有限的资源通过额外付费进行了再分配,在这个乐此不疲的游戏中,乘客将更加功利,司机将愈发贪婪,打车应用及其身后的VC将越来越难以遏制收费的冲动,直接后果是拒载和挑活的泛滥,隐性代价是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公平权益。

打车应用是对本已稀缺的交通资源的瓦解和破坏,只破不立的创新,绝不是社会的进步,少数人的、暂时的便利往往孕育着更大、更深层次的风险。

谁是受益者?

对于打车应用的价值,Uber、Hailo之流没少与监管部门打口水官司,他们喜欢自己打扮成无辜的第三方,致力于解决城市交通系统原本无力负担的问题,但资本的嗜血本性戳破了谎言。Hailo会向司机收取15%的调度费用,在不久前的纽约桑迪飓风期间,Uber暗中挑动和支持司机成倍加价,以牟取暴利,一度被指为流氓应用。

在中国,打车应用只是少部分先知先觉司机们的赚钱工具,除了满足一部分自以为是的潮流人群,没有也不可能缓解任何交通问题,反而增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风险,更不用说这些创新的背后还有打车应用公司急于变现的贪婪目光。

赢利模式在哪里?

不要相信任何煽情的表白,所有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都是利润!源自欧美的Uber、Hailo、get taxi、Taxi magic之流,可以动援足够的民间能量对抗监管部门,再加上风投的资本以及科技津贴的支持,未来确实存在名利双收的可能。

Uber的中国追随者们就比较郁闷了,他们要对抗的是远比欧美强势的监管部门,通过把自己塑造成公益性的科技创新,打车应用在部分媒体和屌丝中找到了同盟者,试图引导公众舆论力量对规则施加影响,以掩盖比出租车公司更简单粗暴的赢利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打车应用整合了社会力量,公众像支持小贩对抗城管一样义无返顾的热情投入,但他们支持的一种远比传统出租车公司更为高效的赚钱机器,可以想象,未来的某一天,打车应用变身连百度都自愧不如的加强版竞价排名。

打车应用的实质是加价的、没有任何增值的有偿服务,它以市场杠杆人为过滤客户,变相加剧了竞争。创新的前提是均衡所有利益相关人的需求,单纯用技术手段去挤占传统行业里原本稀缺的资源,创新以公平为本,莫让赢利成心魔。

本文标题:多数人死于贪婪-金钱和人性——《多数人死于贪婪》读后感 王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907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