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美式的情怀与坚守 新300C造型设计解读

发布时间:2017-11-05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美式的情怀与坚守 新300C造型设计解读

  [61阅读 设计解码]  传统汽车三巨头的颓势似乎已经从底特律的萧条中走了出来,或许也正是这场浩劫才让它们向外扩张的欲望变得越发强烈,但现实情况,包括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旗下的很多车型产品都带有美国市场的特殊性,这无疑会在无形中成为推进的阻力,而在造型设计方面,就需要权衡经典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在克莱斯勒位于底特律奥本山的研发中心,我见到了两位造型设计师,眼前的2015款克莱斯勒300C(以下简称300C)正是他们近期的作品,而话题则围绕如何延续美式设计展开。

61阅读

  事实上,这两位设计师是2015款克莱斯勒300C的外观和内饰造型的负责人,在开始正式的话题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对克莱斯勒的设计体系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

61阅读

  克莱斯勒旗下现有,克莱斯勒、Jeep、道奇、道奇Ram(在国内,基于品牌层面,道奇Ram隶属于道奇,但在克莱斯勒研发体系中,道奇Ram是独立运营的)。这四个品牌都有独立的外观造型设计团队,而内饰设计则是由统一的设计部门协调完成,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几个品牌的内饰趋于雷同的原因了,从体系建立的策略来看,外观在第一时间区分出不同品牌的风格、定位,以确立各自的辨识度,而内饰在这方面则退而求其次,在回归集团统一风格的同时,还能控制成本。

61阅读

  克莱斯勒300C在进化到第十代产品时才逐渐在中国用户心中建立起了较为广泛的认知度,一段国产的经历让中国消费者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接触有着典型美式风格的汽车。如果你想详细了解克莱斯勒300车型从无到有的这段历史可以点击下面这篇文章。

相关链接:

  只因发动机而生 克莱斯勒300历史揭秘
  

美式设计就是彰显美式技术

  在Brandon看来,坚守带有美国元素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克莱斯勒的产品无论走到哪里都显得与众不同,但绝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吸收来自各个方向的新鲜元素并将其与传承的理念相结合,从而迸发出具有时代背景的想法和创意。

61阅读

  造型的理解是抽象的,如果用技术路线的调整来解释这个问题或许更容易理解,大排量、V8、OHV底置凸轮轴这些都是美式发动机的标志性元素,为了在精神上得以延续,它们开始与可变正时、缸内直喷、铝制缸体等主流技术相结合,从而在保留原味的同时,还顺应了时下的发展。

61阅读

  造型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微妙,工程师在技术上的坚守与突破要依靠设计师的双手才能传达于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彰显。笔直且不加修饰的线条、隆起的发动机舱盖似乎永远难以按耐不加修饰的动力输出。不过,在现有的大多数有着纯正血统的美国车身上你已经不能很直观的感受到那种不受约束、张扬的设计了,这是否就意味着美国车摒弃了传统的设计元素呢?其实不然,美国人的设计思路正在发生变化。

● 300C改款后的外观设计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就拿造型评审车间里的这辆2015款克莱斯勒300C来说,它与在国内现售的2014款克莱斯勒300C都隶属于第十一代产品,尽管此前在中国的销售境况只能将其归纳为小众车型,但在车流中颇高的辨识度还是能让人一眼就看到它,对此稍有了解的路人或许还能猜到这是一辆美国车,当然,要是碰到行家,还会发出“300C都进化成这样了!”的感叹。是的,现售的300C与那会国产的车型(第十代车型)确实有了不小的变化,然而,即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改款车型则更为注重细节的精致化打造。在聊到这个话题时,Brandon很兴奋的把我们拉到他的作品面前。

61阅读

◆ 进一步加大中央进气格栅

  中央进气格栅仍旧是大嘴造型,类似的设计你可能会率先想到奥迪,但克莱斯勒与奥迪的观念不同,德国人在最新的大嘴格栅造型上希望能够表达出它们最新的材料技术(新一代奥迪Q7的立体格栅边框在概念车阶段与铝车身融为一体,量产车考虑到行人保护和工程问题,选用了带有铝质感的饰条),而美国人则把心思用在了精细化方面,Brandon跟我强调的是格栅的面积比现款车型更大,扩大的幅度被精确控制在33%,而边框的宽度反而做的更窄,从而提升视觉的精细程度。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不过,变窄的边框就不能像现款车型那样承载克莱斯勒飞翔徽标了,进而,正如你在图片中所看到的,飞翔徽标浮现在格栅表面,自然融入其中的徽标会吸引你的注意力,随即你会发现经过修饰的网状格栅在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层次感。结合三个环节的调整,中央进气格栅让车头整体的视觉效果在更显大气之余,还强调了精致。而这样的理念在其它部位的打造同样能够展现。

  若严格划分,克莱斯勒300C的中央进气格栅虽然设计为大嘴造型,但从本质上来说仍属于分体式设计,只不过上、下两部分格栅的尺寸相差较大而已。下部格栅同样使用饰条勾勒出了轮廓,看到这,或许你才意识到饰条并非常见的镜面银效果,设计师希望它能呈现出铂金的视觉质感,但传统的饰条处理工艺会因环境光线的变化造成视觉差异,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设计师的心思,最终采用了磨砂处理的方式。

◆ 雾灯颜色为了与大灯一致,改为LED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下部的饰条在勾勒格栅轮廓的同时还很自然的将新设计的雾灯融合为一体,除了造型外,雾灯的光源也是新的,由原先的单一卤素灯换成了双LED光源,在问及缘由时,Brandon耸了耸肩说:“我们只是想让雾灯的颜色与大灯的日间行车灯颜色保持一致。”对于一辆美国车而言,这样的想法是很任性的,在其后我又追加了一个LED光源在雾天穿透力能否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则是“我们把想法提出来,只要工程部门认为可以实现就去做了。”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刚才提到的日间行车灯与现售车型一样,都是通过若干LED二级管组成一个犀利的C形状。这里要跟大家聊聊为什么厂商都开始重视日间行车灯的设计,印象中应该是从第六代奥迪A6中期改款才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的,现在,美国车也加入玩灯队伍了。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一种强调品牌认知度的方式,白天,你可以清楚的通过车身轮廓判断出这是一辆什么车,日间行车灯更多的用于提高车辆白天行驶时的安全性,但在夜晚,车身象征品牌的设计都会沉没于夜幕之下,车灯便成了唯一有机会向外界展示的部位。当然,要想提高车型认知度,就需要把光源的造型设计沉淀下来。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现在你所看到的便是克莱斯勒300C的日间行车灯造型,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C型日间行车灯会成为300C的专属元素而得到保留,至于用多久?想想宝马都已经抛弃“天使眼”了,还有什么能够预估的呢?如果非要问个答案,我想每个设计师都会用“市场需求”来打个圆场,因为,这谁也说不好。

◆ 线条使得车头整体感更强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棱角被抹平的保险杠与大灯、中央进气格栅精确统筹相对角度实现平缓过渡,凸显了车头的整体感,进而在视觉上缔造出了更宽的效果,也契合了稳重的车型定位。而力量的彰显则出现在发动机舱盖区域,我说的不是像道奇挑战者(Challenger )那样,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让发动机舱盖隆起的方式是一个表现力量感的设计技巧,不光是美系车,宝马也运用的惟妙惟肖。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说回整体,300C发动机舱盖表面的线条更多是服务于车头的整体化设计,你会发现,几道线条最终都延伸至或徽标或格栅或大灯的边缘位置,至于力量感的表现则出现在车头两侧,也就是发动机舱盖与翼子板之间。

车尾造型设计

◆ 采用颜色统一的尾灯且平面化处理

  顺着Brandon手指的方向,我饶有兴趣的绕到车尾,在我回头准备向他讨教尾灯的设计理念时,发现他已经一头钻进了驾驶舱,一遍又一遍的向我展示尾灯在各个功能开启时的状态。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2015款300C的尾灯利用LED光带的物理特性获得更均匀的环状光效,与现售车款强调立体的设计有所不同,尽管尾灯灯罩是立体造型,但光效是平面化释放的。

  其实,尾部光源的统筹理念与车头是相同的,都希望用更为均匀且颜色一致的方式强调设计的一致性和美式的细腻感,无奈,未来进口到中国的车辆需要满足中国的相关法规,将同色的制动灯改为黄色。不过没关系,其他部位的设计同样能够体会到这种美国设计的变化。

◆ 细节的精细处理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在车头设计风格的整体基调下,后保险杠的线条也采取了较为柔和的处理,上沿装配的铂金质感饰条也做得更秀气了,保险杠微微上翘的趋势结合黑色饰板给人留下轻盈的印象。

  另一个细节,我相信如果我不说,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融会贯通的车身腰线在接近尾灯的一段区域内出现了内凹,借助光线形成光影效果,讲究的是一种层次感。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更讲究的是贴在车位的300C徽标,你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其实它也呈内凹状,而这正是要与后翼子板的型面设计相呼应。

内饰设计采用传统与科技结合的方式,配色具有典型的美式情怀

  文章开头介绍过克莱斯勒的设计体系,四个品牌由一个内饰设计部门负责,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Jeep、道奇还是克莱斯勒,它们的内饰都很“克莱斯勒”,而由于股本之间的关系,与菲亚特的相互渗透也在所难免,总之,未来,内饰的资源整合会更直接。当然,也会有一些车型例外,像Jeep的牧马人等应该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风格。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传统的观念,豪华感是内饰不断追求的目标,而现在又多了一个方向——科技感。2015款克莱斯勒300C内饰的整体造型与Jeep自由光基本一致,对于车载娱乐系统、空调、座椅加热/通风等功能全部集中在8.4寸的触控屏上进行控制。这还不够,连带有力量感象征的换挡杆都改为旋钮式。Chris认为,300C现在并不是一款过于注重速度感的肌肉车,在沉稳、舒适之余,强调的是驾驶乐趣,而换挡杆的形式只是观念的问题,并不会对操作感受有很大的影响,方向盘后方的拨片更能提供驾驭的快感。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有人认为内饰豪华感一定源自上等的材料,这个理解不能说是错,但有些绝对且不全面,首先材料一定不能廉价,更重要的是设计师花费的心思和情怀。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克莱斯勒(进口) 克莱斯勒300C(进口) 2015款 基本型

  Chris从小生长在迈阿密,但相比迈阿密的海,他更喜欢加州的海,在他看来,加州的海更蓝,而他从小看的尽是因海水过浅而呈现浅蓝色的海,长大后他才知道,原来深海的颜色是那么迷人。2015款克莱斯勒300C的内饰配色正是源于Chris对海的情节,而与深蓝色搭配的则是来自沙滩的浅黄色。

编辑总结:

  曾经以为美国人的情感表达是直接的、是张扬的,但如果你有过长时间与深受西方教育熏陶下的年轻人共处的经历就会对此有不一样的感受,是的,他们的表达方式确实直接,在他们的思路里似乎只有一条笔直的单行道,但观念时常较为保守,认定的东西就很难给后来者留有存在的空间。

  这也是我在克莱斯勒总部与Brandon和Chris就2015款克莱斯勒300C设计话题沟通后感受到的一点,尽管要全球化,但300C仍旧是辆纯粹的美国车,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不用担心克莱斯勒在与其他汽车公司发生股本关系后,产品会不会被同质化的问题,这点Brandon可以保证,300C的造型依然保留本应传承的元素,而时代背景的写照则是设计思路的源泉,进而得到沉淀,即便时代变迁,在后续车型上还是可以看到当年的影子,就像即将在中国上市的新300C一样,车侧的线条还留着尾鳍被切割后的“疤痕”。在情怀的驱使下,美国本土特色的设计元素被不断精细化,表面处理工艺、颜色搭配都蕴含了设计师的心思,现在,如果要提到擅长诠释细节的设计流派,现阶段的美国车或许可以算一号了。(图/文 61阅读 李博旭)

二 : 《学会看病》教材解读和文本细读

《学会看病》教材解读和文本细读
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组课文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是继前三篇体现“父母之爱”课文的又一篇佳作,也是对“父母之爱”这个单元主题的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爱的补充——看似狠心地做出让生病的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的决定背后却是凝聚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展现那柔肠百转而又广袤深远的爱,给学生以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形象呢?这要从文本细读做起。

我通过对毕淑敏关于爱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女儿,你是在织布吗?》《 母爱的级别》《爱怕什么》《孝心无价》等作较为深入的解读之后,再对《学会看病》这一文本进行了细致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了对文本意义较为准确的解读。

一、毕淑敏“爱之作”解读集萃

1、作者毕淑敏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自1987年起,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至今,毕淑敏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毕淑敏文集》(8卷)等。 曾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毕淑敏作品之爱的特点

毕淑敏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字富有灵性而又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在字里行间浅浅的流淌着一种清澈至纯的气息。这气息是那么淡雅,恰似山野里悄悄盈笑的野花,让你只一望便心有余香。然而,在毕淑敏的众多作品当中,以爱为题材的小说或散文更是给读者予深深的震撼。这类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家庭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世哲学的冲突,童年的快乐与生存竞争的矛盾……在揭示问题之同时赋予深挚的爱,并将“爱”上升到了一个人生的哲学的层次来思考,让爱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幽香。

(1)爱的隐匿性:毕淑敏在很多阐述爱的哲学的散文之中并没有像一些散文家那样用大量爱的字眼在文中的出现来显现爱这个古老话题的生命的重量,而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阐释这个字眼的真正含义,较少的用很显眼的字眼来避开老套的阐述模式。这在同类的作品之中这样的创作手法是超乎寻常的。这种爱较之于前人所述之爱则明显的不同,显现出了作者在自身对于爱的理解方面的独到之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爱的脚力不健,怕远。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万万不要人为地以分离考验它的强度,那你也许后悔莫及”。我想她这样来解释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以全新的思考方向。也许爱真的脚力不健,我们也有可能追悔莫及。在毕淑敏的平淡化论述之中我们随处可见,爱或是真的被爱自己给藏匿起来了,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挖掘。

(2)爱的交融性:毕淑敏的作品中有很多种的爱交合在一起构成了其作品爱的主题,有父母之爱、友情之爱、亲情之爱、同窗之爱、儿女之爱、婚姻之爱等等。在一篇散文之中可以同时出现多个主题相互交融混合的现象。这种爱的形式与爱的展现于他人较之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毕淑敏自身对于爱的不同的理解与看法,想到的与他人之不同而已,大爱之中存于小爱,众多的小爱又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爱。不管是母性之爱还是孝道之爱都能溶于一炉,汇成一锅,将爱的多种表现展现在一篇文章的外表与深层之中。内涵与外延的天衣无缝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爱的真正内涵。

(3)爱的多元性:不论是父母之爱、友情之爱、同窗之爱,还是儿女之爱,在毕淑敏不同的作品当中,所阐述的角度与所表达的情意又不尽相同。例如母爱,毕淑敏就以其敏锐、深刻、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多姿多彩的母爱,从不同的视角探索母爱的真谛,既对真情母爱发出由衷的赞美,也对提升母爱的境界发出深情的呼唤,特别注意以进步的母爱观去观照种种不同的母爱,表达作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出母爱的精神内涵。透过她的文章,我们可以体验到母爱的博大与深沉。

(4)爱隐含佛意:假若我们细细品读毕淑敏有关爱的文章,会不自然的发现她的这些文章都或有或无的隐藏了佛的爱语。这与毕淑敏自身的修养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佛家文化的修养有着一定的高度,在自身的佛性修养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不自觉地将这种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之中。但是她的这种自我认识的自有与众生的大爱以及与佛之间的认识程度和认识点却与其他文学创作者有着极大的区别。佛家的人生意境与思想索求是当下很多人想追求但又有所不能企及的,而毕淑敏的作品之中散发着的淡淡佛香,在潜移默化之中转化这人性的支点讲述着对于生活的暂时性思考。

读毕淑敏的“爱之作”,和她一起分享心灵的颤动,你一定会坚信:爱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有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你就一定会被其打动,被其感动,并久久不能忘怀。

二、《学会看病》文本细读

1、《学会看病》全文共27个自然段,1188个字(含标点),11个“二会”生字,是一篇带星号的略读课文。

2、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心灵独白的形式,倾诉着一位母亲的心声。正如作者所说:“我的这篇小文是以一个妈妈的眼光和心情来写的,不知道孩子们能不能体会到母亲的百感交集——那种既想让孩子锻炼成长,又怕孩子遭受磨难的复杂心理。”

3、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全文虽未出现“爱”的字眼,但字里行间爱意浓浓、感人肺腑。

4、纵观全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在儿子看病前,多数采用语言对话描写;儿子去看病时,多数采用的是母亲的心理描写;儿子看病回来后,采用的多是叙述性的语言。从写法的特点来看,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是本文的特色。

扩展:文本解读与细读 / 文本细读 / 文本细读法

5、文章之所以读来感人,就是因为作者用极细腻的笔触将母亲把儿子“推出去”和“拉回来”的心理活动写得真实、具体又富含层次性,母亲的矛盾、纠结的内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全文有三处直接点明了母亲的残忍、狠心、冷漠,有七处充分流露出母亲的关切、担心、后悔、心痛、自责及至痛苦的煎熬。在母亲“狠心”与“不狠心”的交叉描写中,引发读者的认知冲突,为更全面认识母爱提供了依借。

6、母亲要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时的语言描写看似朴实无奇,却是意蕴深长,初看像残忍逼问,细品是担心、关切,深沉的母爱蕴含其中。

7、文章感情真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给予学生亲切感觉。只要学生入情入景,就如文中的儿子站在母亲的面前,聆听母亲的心声,感受儿子的心绪。

8

学会看病 《学会看病》教材解读和文本细读

、“……独自面对生活……”,结尾处的叙述性语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与题目“学会看病”遥相呼应,明确揭示母亲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看病,更是独立,是爱!

9、本文是作者毕淑敏在听闻了“一个大学生只是由于感冒而万番依赖”的故事之后心有所触而撰写的。这是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看似狠心,其实是在诠释着尽责的爱。

扩展:文本解读与细读 / 文本细读 / 文本细读法

三 : 《作为生物的社会》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作者:方水凤

提起科学与文学,似乎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将它们划归思维的两极,毕竟前者是理性的代表,后者是感性的代言。然而,刘易斯·托马斯却在《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科普小论文中将两者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文章语言幽默风趣,通俗却不失深刻,洒脱而充满深邃的哲思,宛若无韵之诗,然又于不动声色之中流露出科学的冷静和严谨。

本文选自作者发表于1974年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当时的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在许多领域发生了巨大转变,理性取代了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传播,科学知识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普遍而坚定的追求对象。然而,启蒙运动在促使人类主观能动性觉醒的同时,却又悲剧性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人类在对理性和自身主体性的追求中陷入了异化和野蛮的深渊。人类将自己置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中心,以“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自居,相信自己是或者至少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这种盲目自大使人类将自身与外部环境对立起来。

刘易斯·托马斯以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整个生物学界与人类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在其《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里,他将自己戏称为“生物学观察者”,但他并未浅尝辄止,仅仅停留于“观察”阶段。在《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中,作者运用举例和比较的论证方法,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人类、蚂蚁、蜜蜂、白蚁和其他群居性生物生命形式共同的存在特征,强调物种间内在的相似性和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主张将生态系统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反对过分强调物种独特性,从而超越了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基本主张的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托马斯以温和却有力的方式讽刺了人类虚荣又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将我们把自身和自然界截然分离的虚妄暴露无遗,在对群居性生物和人类社会深刻反思中潮讽和否定着人类中心主义,意欲重新唤起人类对生物的谦卑和敬畏之心。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将医学家们举行的年会说成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把医学家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信息看成是“碰碰触角”,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紧接着在第二段,作者提出观点“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并说“用这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不过”若把话反过来讲,即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物总有点联系,很像人类,则会遭到生物学界的反对,将被认为是“违反科学”。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是非人性、非世俗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这里可以看出,传统的生物学界即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信仰的生物学家们,他们普遍认为人是所有生物中最高级的,由于人首先是由低级的生物进化而来,说人的身上有低等生物的影子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说还没有达到进化为人的群居性的昆虫很像人,他们则认为是很糟糕的,是伪科学的。

“不过”在作者看来,想让一个旁观者不认为蚂蚁的确太像人,这是让人为难的。作者在这一段讲蚂蚁培植真菌,喂养家畜,作战,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使用童工等,则完全是将蚂蚁当作人来刻画,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蚂蚁的确太像人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而且,不仅蚂蚁像人,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好像也跟人类一样,过着两种生活,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组织的成分,也因而使人类感到不安,且从“最巴不得”“不愿看到”和“决不可能”等词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生物学知识已无法解释这些让人“为难”的事实。他们不愿认可,可“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如野地里的一只蚂蚁,尽管就单个的个体而言,它们微不足道。“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作者采取欲扬先抑的行文策略,以看似轻蔑的语气来评判其个体,认为它们的行为只能是“瞎猫撞着死老鼠。”但是随着群体慢慢变大,这时你会看到其思考、筹划、谋算。“智慧”、“活的计算机”这些饱含赞美的词语便不溢而出,体现了集体智慧的伟大。

在写蚂蚁建造蚁丘、寻找食物的时候,作者运用“着魔般”、“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伸、越、翻、绕过”等词或句子写出了蚂蚁群体的筹划、谋算、智慧和奇特,但还有比蚂蚁更奇特的白蚁: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那在集体智慧下形成的“美丽拱券”、“晶状建筑”使作者不禁慨叹其“像艺术家一样”。但在这期间,作者又由其特殊的身份而不愿只停留在“观察阶段”,于是他开始提问:如“不知道”、“无人明白”,最后又通过自己的渊博学识自问自答,有一种故弄悬殊之感,也使文章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与蚂蚁、白蚁相同,蜜蜂也同样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个体,又是动物的组织。作者通过写蜜蜂的寻蜜、营造蜂窠、分群三件事来表现其因内部组织明确的分工合作而使集体不断壮大。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作者跳出了昆虫的世界,来到了黏菌细胞、鲱鱼和飞鸟的群体。黏菌细胞由“保守党到互相接触、融合,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鲱鱼、飞鸟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使其动作更加协调。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群体力量的伟大。

然而,反观人类,作者在第11段中指出:“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并不是在贬低人类,而是希望人类能够在生物的社会中得到借鉴,使社会更好的发展。尽管我们被联在一些电路里,我们只是做着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却并不总是互相交流信息。且由于光子流的帮助,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使得人比其他生物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只是当我们回顾头来仔细想想,便会明白所有我们能得到的东西都是克服了其随机性而由人为因素重新安排的,比如从弹器、量子力学到后期四重唱,也正是因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更清楚人类前进的概念,即信息的联合与交流的重要性。

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群体信息的联合与交流,发挥人类的联合智慧?作者提出可充分使用科学中的通讯系统。利用这个通讯系统人们既能积累信息、联合信息,又能交流信息。并列举了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的文章,指出一份期刊、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在人类知识库中的重要地位,好似一只白蚁在建造白蚁窝时的作用。

况且,要想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除了上面的积累、交流信息,发挥联合的智慧,还需要依靠人类自身的不断探索。因而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分析了“探索”这一词,指出其本意有“喊出”之意。尽管开始阶段,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但到了后来,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需要合作的力量,这样才能完成“探索”,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文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与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既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那么,针对这类文体,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一、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什么是关键句子?即对文章的主旨、情感、结构等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内涵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复杂,还有的表达比较独特,不一而足。本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这句话就是第一部分的关键句,内涵丰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文中的“他论”,即“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相对。从而看出传统的生物学界不愿意也不敢承认这一事实,尽管事实与心理的矛盾让人为难,但由于害怕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遭到挑战,依然采取排斥的态度,讽刺了人类自大心理。紧接着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围绕关键句:“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写了蚂蚁、蜜蜂、鲱鱼等群体性生物的具体行为。正是在此基础上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指出,其实人类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而我们人类呢?“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警惕人类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人类社会的整体构建也要依赖这一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人类一定要尊重生物的社会经验。

二、举例、比较的论证方法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1.对比论证;①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2.举例论证:①文章用了昆虫类,菌类、鱼类、鸟类来论证;②在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中,有详有略(详谈昆虫类,略谈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优美风趣的语言

赏读这篇文章,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这都得益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写人类的社会性聚会如“碰碰触角”,却带着敬佩之意把生物的群体性行为描述成“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带有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同样作为生物学界中的一员,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整个生物学界与人类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敢于怀疑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以夸张的笔法表现出一种智慧的幽默;再次,由于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知识链接,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本文选自作者发表于1974年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当时的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在许多领域发生了巨大转变,理性取代了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传播,科学知识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普遍而坚定的追求对象。然而,启蒙运动在促使人类主观能动性觉醒的同时,却又悲剧性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人类在对理性和自身主体性的追求中陷入了异化和野蛮的深渊。人类将自己置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中心,以“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自居,相信自己是或者至少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这种盲目自大使人类将自身与外部环境对立起来。

而本文的文题中“社会”一词本来是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作为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标题为“作为生物的社会”,意在提醒人们不可忽视这些群居的生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重要,它们有我们人类共同的特征。认识人类只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托马斯对人类的将来怀着一种自信的乐观。在他的观点中,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思考着的、行动着的生命。虽然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明了整体的思维,就像一只蚂蚁无法理解蚁群的思想一样。但我们都在为某个更大的目标努力地劳动着,我们劳动、学习、生活,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美好,因为我们同时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的需要,个体生存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本文充满智慧的幽默语言风格。

3.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引起学生对科学与生物的关注和热爱。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发掘本文作者幽默语言背后隐含的情感。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词读音,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搜集一些群居动物的生活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作者发表于1974年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当时的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在许多领域发生了巨大转变,理性取代了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传播,科学知识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普遍而坚定的追求对象。然而,启蒙运动在促使人类主观能动性觉醒的同时,却又悲剧性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人类在对理性和自身主体性的追求中陷入了异化和野蛮的深渊。人类将自己置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中心,以“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自居,相信自己是或者至少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这种盲目自大使人类将自身与外部环境对立起来。

3、文题解读 :“社会”本来是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作为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标题为“作为生物的社会”,意在提醒人们不可忽视这些群居的生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重要,它们有我们人类共同的特征。

4、文体分类

科普作品按照其所介绍学科知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物理学科普(如《时间简史》)、医学科普、生物学科普、 数学科普(如《拓扑学奇趣》)等等。

按照阅读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也可分为:儿童科普、中学生科普、成人科普等等。

按照科普作品的内容深浅可分为: 常识性科普、通俗性科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业性科普(如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按照科普作品的叙述风格可分为:传记型科普(如《我的大脑敞开了》)、故事性科普(如《物理学奇遇记》)、探索型科普、纪实型科普、历史型科普(《古今数学思想》)、学习型科普, 百科型科普(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夯实基础】

字词注音

鳟鱼(zūn) 迄今(qì ) 蜂窠( kē ) 毗邻( pí )

梗节(gěng) 阈值( yù ) 蚁冢( zhǒng )苜蓿(mù xu)

【课上活动】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3段):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同的形象特征。

第二部分:(第4-10段):举例指出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段):警示人类。

二、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黏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

明确:作者提到了蚁群、蜜蜂、黏菌的细胞、鲱鱼、飞鸟。在作者眼里,群居性的生物社会内部具有明确的权责分工,互相协作。

三、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怎样看待这些相似之处?

①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共同活动,步调一致;②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③当它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比如集体协作式的劳动,交换信息等。

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它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期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1、对比论证;①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2、举例论证:①文章用了昆虫类,菌类、鱼类、鸟类来论证②在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中,有详有略(详谈昆虫类,略谈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三)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类比,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做出了警示。

②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人类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③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以低姿态来谈论生物行为,体现一种自嘲式的幽默;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的优越,从而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用拟人化的语言写一两个小场景。

【板书设计】

互相依存 生物

互相联系 社会性

同步活动 人类

本文标题: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美式的情怀与坚守 新300C造型设计解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837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