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端午节香囊-端午节为什么佩香囊

发布时间:2017-11-04 所属栏目:民俗文化

一 : 端午节为什么佩香囊

端午节期间,大家都会佩戴一个香囊,下面yjbys小编整理了端午节为什么佩香囊,欢迎阅读!

由于端午节期间,温度大幅升高,蚊虫、细菌等将大量的滋生,消化道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相比较其它的预防工作,香囊在驱除蚊虫方面具有绿色、天然、无污染等优势。加之端午节也素有佩戴香囊驱瘟避邪的习俗,因此这也是香囊为什么在端午节前受到民众追捧的一个原因。

。www.61k.com)

由于近期传染性疾病增多的影响,市民对中药香囊的兴趣明显增加。他介绍说,研究表明香囊中的药物并没有直接杀死病毒和细菌的作用,而是药物散发出持续的芳香气味,刺激人体呼吸道黏膜产生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这种抗体对病毒和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使这些微生物在呼吸道黏膜不能存活,因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说,香囊中的中草药物所散发出的天然香气,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香囊可用别针固定于小孩的身上,距离鼻孔越近越好,成人也可挂在手机上、钥匙扣上,或睡觉时放在枕头边,每天闻几次,每次几分钟。中药袋每十五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价格也比较低廉,是用来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一下附上端午节日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悬挂艾叶菖蒲、钟馗像等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二 : 端午香囊

端午香囊的制作

此次制作的小香囊包含六味中药,有八角茴香、藿香、苍术、甘草、艾草、肉桂。据说可以预防甲型HINI流感病毒,暂且不管是真是假,但是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偶很想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宣传一下,一来可以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二来,端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是个毒日,天气燥热,五毒俱出,易爆发瘟疫,古代人就是用佩戴香囊来增强免疫力,驱邪避秽,保佑安康,估计忙碌的现代人除了每天吃一些昂贵的保健品之外,试试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也不错。

有喜欢的可以自己尝试亲手制作送给家人朋友当作端午节的礼物,或者没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偶的小店,现在是当作小礼物做优惠活动哒,小店主要做皂皂,不指望这些赚米。呵呵。

大家收到后可以将装皂皂的小袋子用来装香囊,放在包包里、爱车里或者办公桌上,用小绳子系在钥匙上当钥匙扣或者挂在手机上做手机链也很好玩,其香气可以增强抵抗病毒的能力,抗菌杀毒驱蚊虫。

八角茴香(俗称大料)120g

生产抗甲型HINI流感病毒的达菲主要原料莽草酸是从八角中提取的。但是直接食用不仅不能预防流感,盲目过量食用也许会引起中毒,所以千万要注意噢。

苍术20g

味道芳香,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可保肝抑菌。

甘草20g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抗菌、抗病毒、抗炎。

肉桂20g

镇静,祛痰镇咳,杀菌健胃。

藿香20g

抗真菌、抗病毒,用于发热恶寒,呕吐等。

艾草20g

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草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现在台湾流行的药草浴,大多是选用艾草。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增强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其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年端午话香囊收藏香囊(2011-08-07 15:44:10) 不觉,端午节又将到了!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似乎离这个亲近自然的节日越来越遥远了!然而,锁在我们记忆里与端午节有关的记忆却从未消失。那些成长在小城里的孩子们,我敢说在某些方面要比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更快乐,他们不仅拥有着洁净的空气、阳光和流淌在山峦间的清泉,更拥有一个幸福快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童年。

还记得三十年前在我的故乡过端午,那时当然还没有端午假期,但是孩子们早早就开始盼望这个节日的到来了!这一天,家里不仅要改善伙食,更能为多分到几个咸鸭蛋和煮鸡蛋而兴奋。端午节终于到了,仿佛整个小城都睡不着了,一大早(除了伤病在身者),人们都早早起床了!最有虎气的是那些年轻气盛的男孩子,午夜刚过,他们就向山里进军了,山很高很陡,谁也不知道这帮孩子是怎么上去的,反正前半夜能听到他们进山的口哨和吆喝,后半夜三四点甚至凌晨一两点,山上的篝火就燃起了,他们将端午节推向了高潮。

而那些褪去青涩年龄稍长些的人们,在山上的篝火燃起之后,也陆陆续续呼呼啦啦地开进山野,用河水或泉水洗脸、洗眼睛,据说可以不得眼病。回家时,人们手里抱着握着的满是艾蒿、柳条、桃枝、还有老奶奶自己扎制销售的纸葫芦,到家之后,人们将这些系挂在自家的门楣上……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披红挂绿热闹非凡,这是北方过端午的场景;而我国的南方是怎样过端午的呢?据说更是热闹。他们的门楣不仅悬钟馗像,更会挂艾叶系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

然而,无论南方北方,最令孩子们心动的可不止这些(尤其是女孩),他们早已不满足于脚腕手腕系着的五彩丝线了,而对跟吃粽子一样,端午必不可少的小小工艺品——香囊,更情有独钟。这些花花绿绿或大或小,摸起来软软的,闻起来香香的,挂在脖子上美美的小饰品,曾令我们的童年无比心动。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形形色色的小家伙,它们中的每一枚每一款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制作历史,它们是爱的结晶,是希望的化身。

香囊质地种类非常多,丝绣的普通多见,但也有玉镂的,象牙的,更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等工艺,但无论是使用哪类材质制作而成的香囊,其功效都是一样的,香囊内部会被装进各种香料(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随身携带,香气扑鼻。而这袋囊内容虽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到避虫的雄黄粉,再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小小香囊不仅蕴藏着中国妇女的勤劳聪慧,更将祖国的中医药学蕴含其中。它们浓缩着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甚至更久远的,人类为适应自然与自然相抗争的奋斗史。

我们的先祖生活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的寿命普遍很短。活着,不仅要对付自然灾害猛兽袭击,更对毒蛇毒虫叮咬细菌侵蚀惶恐不安。端午节,在现代人的感觉中,是假期的享受、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是亲朋故旧举家出游的契机,但是当我们将时光拉回到几千年前,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

商周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端午时节过后,随着逐渐炎热的气候,蝇虫开始飞动,毒气开始上升,疫病开始流行……《吕氏春秋》中曾载,五月后不仅要禁欲、斋戒,更需将新娶的媳妇送回娘家养生。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五月毒月,五日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而东晋著名将领王镇恶乃五月初五日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就被寄养在宫外。可见,人们对于五月初五的避讳之重。甚至还将“端五”,称之为“端午”。可见人们对其的恐惧。

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界的对抗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夏小正》中就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由此可见,人们正在或已经寻找到了可以慰藉心灵的良方了!美丽精巧的香囊,便是其中之一.

纫秋兰以为佩

香囊又名花囊、香袋、佩伟、荷包等,甘肃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宋代典籍诗文中叫它“香囊”,俗语把它叫做“香袋儿”。

先让我们将时光翻回到2000多年前,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们,不仅可以尽情谛听天籁,更熟悉每一种植物的味道。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离骚》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显然,古人对于植物的味道不仅熟悉更是热爱的。而我们在屈子的诗作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佩带香囊的习俗至少在战国时就开始了;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所释经书《礼记·内则》载,那时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是要佩“衿缨”,以示对长辈的尊敬。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可见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有佩戴香囊习俗的。而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更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诗句。由此看来,无论是容臭、佩帏还是被唤作香囊,它们更多的是作为具有薰香效果的物件而丝结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古人利用这天然尤物以祛恶气、辟邪秽、醒脑提神、预防疾病等。

披花香以为礼

那么,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又是怎样晕散开来成为一种时尚的呢?

几千年前的端午,大人们喝着自酿的雄黄酒,家里门楣上插着菖蒲艾蒿,成人在小儿的额头耳垂点抹着雄黄。人们以兰草汤沐浴(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可见那时的人们认为经过自然界中这些带着芳香气息植物的洗礼,才可以驱走疟疾,安全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后来不知哪位草药郎中或是慈爱的母亲,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等香草原料,缝制在软布包包里,佩戴在孩童身上。香囊就这样诞生了。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将之长久戴在人体上,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香囊流传至唐代,绣品已经广泛开始使用,当时的妇女尤其喜欢将包裹着一缕花草香气的小囊作为服装上的佩饰随身,心爱之,即精雕之细作之珍藏之。唐代边关许多少数民族也都效仿,这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多有体现。如敦煌壁画中唐第158窟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中,便能清楚地看到有两个少数民族人物的腰上挂有香囊,而且所制作的香囊都很有特色。如第一排中的单腿跪者,其左腰上挂一心形囊,看上去就像一朵云彩。第二排中双手用刀插胸者的左腰上挂一花腰形囊,颜色为白底湖蓝色边。这两个香囊看上去都很精致,做工非常考究。显而易见,这种佩囊礼仪习俗,流传至甘肃境内,不能不引起当地居民的效仿。而甘肃的庆阳香囊,则是我国香囊艺术的集大成者。

不同地以为奇

人说甘肃“西有敦煌,东有庆阳”,石窟与香包,是丝绸之路的双宝两翼,特别是民间珍藏的早年绣品,多为旷世奇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在看过甘肃庆阳的香囊之后大发感慨:“我考察过全国的香包,好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庆阳,一个是云南。相比之下,庆阳,特别是庆阳的正宁香包是最好的!”精美的庆阳香囊据说起源于黄帝时代,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时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既粗犷豪放,又精细纤丽;既浓烈娇艳,又清纯素雅;既是大写意,又是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古老;色彩大红大绿,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沉重,形态稚拙传神。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因此,庆阳香囊节,总会吸引国内外商人和大批收藏家的到来。

当然,起始于端午的香囊流传至今,不同地域亦会承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它们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这种自端午取香辟邪的小小香包,由最初具有的实用功能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被国内外藏家追逐。当然,香囊不仅有丝质的,更有金属等材质的,好的香囊,价值连城。

航海陀螺仪小囊内部装

这种价值连城的香囊,一为早期出土的布艺香囊,再就是我们提到的玉镂,象牙,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等形形色色从古代留存下来的香囊。这一期我们主要介绍目前名气最旺遗留最多的银制香囊。

经常逛古玩市场的人或许还记得,前些年一种金属构成外壁,呈圆球状,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内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皿形器,外壁、机环、皿形器之间,用金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但是在圆球滚动时,随之转动的皿形器重心始终不倾;器盖包紧器身,器身扣合;系绳松开后,器身自启,神奇之处,就是内部的结构类似航海的陀螺仪,无论球体怎么放置,里面的皿形器总是朝上。整个球体由一根链子相牵连,能别能挂。

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人们将它的功能似乎都淡忘了。藏家在研究它的结构时发现,球体内部的皿形器常有烟熏或火烧过的痕迹,那么!它们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金属香囊呢?

袖里藏香囊数里不绝香

虽然在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文中不乏对金属香囊的描述,但必定考古需要证据,在没有证据之前,人们送给它的名字暂且叫“香球”。直到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法门寺地宫发现9件熏香器连同地宫内《物帐碑》所记载,才知道这种如铃铛般的镂空金属小器既为唐代两位皇帝供奉给佛祖的金属香囊。自此,那个设在人们心中多年的疑问也有了答案。《旧唐书》卷五载: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为此还写下了《太真香囊子》诗: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香囊被埋地下而不腐烂呢?后人在读诗中曾经议论过一阵子,多以绸布缝制。因为在我们的记忆中,发端于端午节用以祛恶气、辟邪秽、醒脑提神、预防疾病的香囊,到了宋元明清时,早已被普遍用作佳节馈赠的礼物,并成为日常生活寸步不离的随身饰物。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无人不佩,并一直沿袭至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可见一斑)。其实,这种金属制成的球形香囊来自于博山炉,周时熏香是直接利用某种草本植物,无须用特别的熏香用具。春秋战国时才有金属香薰炉出现,直到汉代才出现真正意义上专门用于香薰的博山炉。而唐代才彻底出现了用于熏香的香囊,并迅速流行。正如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所述,汴梁贵妇乘车出行时,常于袖中置“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这些金属香囊不仅可以佩戴在身上,更可以悬挂在居室的所有角落,甚至用它们来暖被窝熏衣饰。更可以用于佛事,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端午虽已远小囊依旧香

端午已过,香囊似乎已远。而我们笔下所描述过的各种材质的香囊犹如一条涓涓溪流跟随人类在世间流淌。翻开香囊所经历的历史,如一幅幅灵巧而又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尽是古朴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这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它们表达出人类对于美对于自然的需求,是思想信仰的艺术,是展示生命活力的艺术。

一款款材质各异、气味芳香的小小香囊,承载着一份深深的爱意。现代人追思怀古收藏它们,将它们挂在居室挂在车上,佩于裙边,置于床侧,睹物思人,是一缕永远的心香……

收藏小宝典:

质朴香囊藏大美

古人留给我们的金属香囊,无论外部球体如何转动,中间的香盂总能保持平衡,里面的香料火星永远不会撒落到外边。香囊中的持平装置完全符合陀螺仪原理,这一原理在欧美近代才被发明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而中国最晚在唐王朝时就已完全掌握了此项原理。

各类材质的香囊到了今天,不仅可以成为一品精巧可爱的室内小百,更可以将其放置在衣箱案头,让衣物充满淡淡的花香。

当然,作为一个小小的物件,它们最初的许多实用功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然而,蕴藏在它们身上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价值却不容低估,它们以质朴精巧的外形,承载着祖祖辈辈精神层面的情愫,在快节奏的今天,收藏品味这种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失为一种雅趣。

香囊语言知多少

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桃形、如意形、石榴形、倭角形、葫芦形、腰圆形等各式香囊造型异彩纷呈。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吉祥语、诗词文字无所不包。在收藏品市场上,不仅大量上施彩绣的清代香囊实物传世,更有现代精美香囊受到藏家追捧。

收藏时,香囊图案语言不容忽视。例如: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香囊,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拥有赠送者一般为老人成人;飞禽走兽类的香囊拥有者一般为孩童。双鱼、双蝶、蛟龙等别致的香囊,非青年人莫属。

佩带香囊之用意

1.香囊,是男女之间爱情的信物和见证。

2.香囊,可用于佛事。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3.香囊下附着红色长缨,民间又称长命缨。

4.香囊,襟头点缀之风。端午节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是襟头的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5.香囊,有香味的取暖器(指金属制)。唐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唐王建《秋夜曲》之一:“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

三 : 端午香囊配方几则

端午香囊配方几则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www.61k.com)

把它佩戴在孩子的胸前,药物浓郁的香味散发,在口鼻周围就可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中药成分吸入人体后,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具有较强的杀死病毒等病原体的能力。每天睡觉时放在枕头边,半个月到一个月后香味消失再换一个。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价格也比较低廉,是用来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配方一:甘松100克、山奈60克、白芷60克、苍术60克;

配方二: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5克,山奈、丁香、雄黄各3克,冰片、薄荷脑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

配方三: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此方解春困)

配方四: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

配方五: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

配方六:苍术30g、川芎30g、辛荑20g、山柰30g、草果30g、白芷30g、细辛15g、艾叶15g、薄荷20g ;

配方七:公丁香150克、甘松250克、白芷500克,山柰300克;

配方八:白芷100克、甘松100克、山柰100克、公丁香20克、檀香20克、陈皮150克;

配方十:公丁香100克、白芷100克、山柰100克、甘松100克、檀香100克、陈皮100克;

以上可任选一方,药料研细末并过筛,装入小布袋,每袋10~15克,佩带在脖子上,或用别针固定于衣襟,香袋距离鼻孔越近则效果越佳,布袋中药末每10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做香袋多用的是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冰片、藿香、樟脑、陈皮、薄荷等中草药,其中苍术能祛风散寒、开窍;白芷可祛风解表、化湿通窍;丁香能芳香理气、温中降逆。

1、苍术30g、川芎30g、辛荑20g、山柰30g、草果30g、白芷30g、细辛15g、艾叶15g、薄荷20g ; 打成细粉,每个装5——8克。10天换一次药粉。

2、丁香100克、白芷100克、山柰100克、甘松100克、檀香100克、陈皮100克; 打成细粉,每个装5——8克。10天换一次药粉。

3、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肉桂,辛夷,细辛,白寇仁各2克;

打成细粉,每个装3——5克。10天换一次药粉。

香囊配方 端午香囊配方几则

可以增加呼吸道的防病能力。(www.61k.com]

4、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山奈,苍术,藁本,菖蒲,冰片,甘松各20克;除冰片外,研为细末,加入冰片,每袋5克,佩戴宝宝胸前,可以防治宝宝的上呼吸道感染。

5、防治冠心病

玄参,当归,菖蒲,花椒,桂枝,薤白,冰片,三七等各20克。(可加入麝香适量。)打成细粉,每个装10克。10天换一次药粉。坚持长期佩戴可防治冠心病。

6、预防四时感冒

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各3克

打成细粉,每个装3——5克

本文标题:端午节香囊-端午节为什么佩香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29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