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藏族民俗文化-苗族的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17-11-21 所属栏目:蒙古族民俗文化

一 : 苗族的民俗文化

民族概况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www.61k.com)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干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数为8940116。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社会经济

苗族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唐宋年间,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在汉族封建经济的影响下,推动了苗族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时,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业也有一定发展,并出现了苗、汉人民定期交易的市场。元代,苗族地区已出现了很大的封建领主。到明代,苗族地区领主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并且开始解体,地主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明朝开始在湖南城步苗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的发展。清康熙、雍正年间,在苗族地区先后实行改土归流,这一措施对瓦解领主制和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地主经济仍继续向前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开始渗入到苗族地区,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就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商品输入和掠夺原料的结果,一方面把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变成了半殖民地经济,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苗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萌芽,把苗族地区的经济变成了半封建的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经过了民主改革、民主建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苗族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苗族地区从1951年开始,先后建立了自治州和自治县,苗族干部也大批地成长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苗族地区社会济的发展。

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从无到有,许多工厂包括现代化企业已在苗族地区兴建起来,产生了第一代苗族工人,并出现了象凯里、吉首等工业城镇。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由于电力的发展,给开发山区经济带来便利。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不仅公路修筑到边远的苗寨,而且铁路也修到了苗寨。贵昆、湘黔、枝柳、黔桂等铁路干线的建成通车,对沿线苗族地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苗族地区除办了小学、中学,还办了大学,已培养出教师、医师及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和专家。各州、县都设有医院,基本上消灭了天花、疟疾等疾病。农、林、牧、副、渔各业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逐年改善。

文化艺术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著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陆科闵著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二 : 藏族民俗文化-简单介绍

民俗是1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藏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2大类藏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藏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藏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藏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1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1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藏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藏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藏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在这里养育了无数的生命,栽培了可歌可泣的藏族文化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藏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藏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1大特色。
藏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1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藏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1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

三 : 纳西族的民俗文化

民族概况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及。[www.61k.com]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根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但都未在群众中推广使用,只是记载了古代的许多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

根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与汉代称“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称“磨些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公元3世纪初,越膂郡定作县(今四川盐源)已有“摩沙夷”居住。8世纪末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些蛮”的分布。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些族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定作地区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亦称“磨些诏”,为当时洱海地区六诏之一。唐代吐蕃势力兴起,向东向南扩展。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六诏中的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来牵制吐蕃。今丽江、永宁一带成为南诏、吐蕃角逐之地,先后为吐蕃、南诏所统治。公元1253年,蒙古征大理,由丽江东境渡江,木氏祖先麦良迎降,被授为茶罕章(丽江)管民官。1276年置丽江路,设军民总管府,麦良子孙世袭总管。丽江路隶云南行省,属呈朝中央的一级地方政权。明初,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授为世袭丽江府土官知府,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丽江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世袭丽江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木氏由世袭土知府改为土通判。

社会经济

丽江地区纳西族社会在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居于社会生产的主要地位。从10世纪初叶到13世纪中叶,丽江地区纳西族的农业生产超过畜牧业而居社会生产的主要地位,手工业也有了一定发展。元代丽江地区已出现“民田万项”,“地土肥饶,人资富强”。明代中叶,丽江纳西族社会已进入了领主经济发展的阶级。明代后期,丽江地区由于受到邻县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响,开始出现了土地的买卖和租佃,从而产生了地主经济。清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为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纳西族虽早已进入封建社会,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丽江、维西南部和永胜等地为地主经济的地区,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因素;中旬县的金江、三坝等地区有领主经济的残余;维西县的北部、宁蒗县的永宁和四川的盐源等地基本上是领主经济的地区。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地主经济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已达到相邻地区的汉族、白族的水平。占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60——70%的土地,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租率为50——80%。高利贷剥削残酷,年利率为100——300%。此外,有的地主还强迫农民每年为地主服无偿劳役一两个月,交纳“礼米”和贡献一定数量的土特产。这类地区的商业资本也相应地有所发展。抗日战争后期,中缅之间的交通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破坏,中印贸易活跃起来,丽江成为印度、西藏与内地贸易的枢纽,于是丽江城区出现了一些拥有巨资的商业资本家,其中有的是纳西族地主兼工商业者。这些地区,特别是丽江r县的手工业比较发达,有铜器、铁器、皮革制造及纺织、造纸、缝纫、建筑、雕塑等行业。铜器和皮革制品远销接壤的民族地区。

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纳西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生活极其困苦。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推行反动的保甲制度,在封建领主经济地区,把保甲制度与土司制度结合起来,于是纳西族人民又加深了一层苦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干部的60——70%是纳西族干部。由于兴修水利,增加灌溉面积,改良土壤,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林、牧、副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纳西族地区的工业主要是个体小手工业和少数工场手工业,现已建成机修、采煤、发电、电机、化肥、造纸、水泥、毛纺、化工、制药等中小型工业企业。他们生产的藏鞋、包银木碗、铜锁等民族手工业产品,畅销各个藏族地区;劳保皮手套、各类皮褥子、虎牌猪鬃、窖酒等名牌产品,已成为外贸出口物资,享有盛名。过去,纳西族地区没有公路,行羊肠小道,运输靠人背马驮;现在丽江地区70%以上的村都通了公路,90%的乡都通了公共汽车。过去丽江地区中学极少,有的县没有中学,多数乡村没有小学。如今仅丽江县就有40多所中等学校,适龄儿童都上了小学。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文化艺术

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纳西象形文字产生于1000多年前。最初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写《东巴经》,故亦称为东巴文。13世纪初年,又创造了一种表音文字,叫哥巴文。《东巴经》卷帙浩繁,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对这两种文字产生的时间尚有不同看法。

明代丽江土司木氏努力学习和传播先进的汉文化,土司木公的《雪山始音》等六部诗集,木青的《玉水清音》诗集,木增的《云过淡墨》诗集,得到了明代学者杨慎、徐霞客的赞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分别选收了木公、木增的诗。到清代中叶,又出现了一些传世的诗文作品,如马之龙的《雪楼诗钞》,桑映斗的《铁砚堂诗集》,都有一定的造诣,反映了当时汉族文化在纳西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纳西族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创世纪》,是一部描写纳西族人民开天壁地、与大自然博斗、歌颂劳动、反映男女忠贞爱情的著名的长篇史诗。还有《游悲》、《相会调》等都是以浪漫主义色手法、富于独特的民族风格的文学作品。纳西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或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民间流传较广的有“喂麦达”、“哦热热”、“阿丽丽”等古老歌舞曲调。乐曲以笛子曲、口弦曲、葫芦笙误区较为普遍,优美清新,粗狂有力。《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是有名的两部大型古典乐曲。

著名的寺庙建筑,如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五凤楼”(福国寺内)及束河“大觉宫”等,是一群明代建筑,其技术既揉合了纳西、汉、藏3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壁画颇有艺术价值,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吸收汉、藏艺术以丰富自己艺术创作的智慧。

风俗习惯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维西、永胜部分地区的纳西族,基本上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下的个体家庭。普遍盛行一夫一妻制,夫权极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无财产继承权。在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的部分纳西族中,直到民主革命前夕,还残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制度。家庭世系按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妇女为家庭的主要人物,担任家长。财产是母系继承制,由母亲传给子女或由舅父传给外甥或外甥女。这类地区在婚姻的缔结方面,有“阿注”异居、“阿注”同居、结婚三种形式。缔结“阿注”关系的双方通常是男子晚间到女家过偶居生活,次日清晨返回自己家中。这种婚姻关系没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因而建立和解除相当容易。由这种“阿注”关系所生的子女,属于母方,男子对这些子女没有必须扶养的义务。“阿注”关系到中年以后,一般都固定下来。还有一些男女,通过“阿注”关系的发展建立一个家庭。子女完全可以确认父母,如是女居男家,子女的世系按父方计算;如是男居女家,子女的世系则按母方计算。此外,姊妹共夫,兄弟共妻的群婚遗风,在个别村落还有发现。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有风俗等已有改变。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纳西族比较普遍地信仰“东巴教”,这是一种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巫师称为“东巴”。凡遇婚丧、年节、治病,都要请东巴念经。在明代,喇嘛教传入丽江地区,曾为部分纳西族群从所信仰。道教、基督教都曾先后传入,但信仰者不多。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四 :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易贡藏刀 藏民族文化之藏刀

五 :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在国产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意义

随着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需要,国产动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表现形式上,尤其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比较大,国产动画在创作上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www.61k.com]本文通过对当前国产动画存在的问题与“中国学派”的代表性作品的分析,从中寻找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艺术的特征,民族的文化。进而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在新动画设计时代的创作道路——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才是动画艺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源泉。最后阐明民族文化在国产影视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在动画设计空前发展的今天,动画设计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愈加显著,当今世界动画艺术发达的国家日本和美国等也都是在动画民族化上具有鲜明特色的。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与加强。但是中国动画界在这两点上的发展尤显不足,因此探讨分析动画艺术不断发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特点,探寻中国国产动画发展的艺术道路尤为重要。世界动画强国的成功可以使国产动画找到自身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国产动画的发展必须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丰富养料。

一、当前动画创作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我国动画界应重新认识到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才是动画艺术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处于21世纪最初10年中的中国国产动画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我国现在的很多动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都多多少少的有外国动画和漫画的影子,尤其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比较大。(www.61k.com]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画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我国动画的发展不能否定国外动画艺术的成功实践,但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搬模仿,最终只会丧失国产动画自身的民族土壤。在开创我国的动画新表现形式的初级阶段,存在模仿并受到国外作品影响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创造和发扬中国风格表现形式的国产动画片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借鉴是必需的。借鉴要把握怎么“借”,“借”什么。国产动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不能盲目媚外,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产动画的创作找到正确的定位。为此,国内动画工作者正在从创作思路、制作方法、生产模式、营销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与探索,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正是我们的本土优势,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国产动画之所以能创立“中国学派”,并受到世界认同,最重要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并成功地将这些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糅合到动画作品之中。当前国产动画设计中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应用的缺失,更显现出国产动画应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形象,要选择传统艺术中品位较高、民族特色鲜明、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资源。作为中国国产动画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底蕴极其丰富与深厚,将其运用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成功范例却相对较少。

二、“中国学派”的启示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动画大多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使用线条来勾画形象,因此国产动画行业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是美术专业出身。[www.61k.com]这些动画设计人员谙熟中国绘画的精神和笔法,以其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断地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精髓同动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大量优质的画面效果。他们的创作能使活跃的线条富于节奏、韵律和抒情功能,从而呈现“中国学派”造型上的意象特征。 画面是动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元素。而绘画对于动画画面的意义非比寻常。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如果想获得质量好的画面效果,绘画就要发挥重大的作用,即使是在电脑动画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动画制作也不能忽视动画的美术设计这一环节。事实上,不同的绘画风格会使动画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国产动画制作在探寻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过程中,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和技法,创作出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这些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无论是在“中国学派”的代表性作品《大闹天宫》里还是在享誉世界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中国绘画的风格与技法都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 中国国产动画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我国的动画从业者创作过一大批视觉表现形式具有浓郁传统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动画作品,这些优秀动画作品尤其是其中的水墨动画更是被世界美誉为动画界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中曾经有过的成绩,证明中国动画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是有很强实用性的。探寻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深入了解,对今天的中国动画设计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已有的中国动画在应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不足之处,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在新动画设计时代的创作道路。(www.61k.com)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的地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这些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传统艺人们的不断积累、时代的提炼与升华,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不可缺少的珍宝。中华文化也因这些经典艺术而日渐丰饶,成为一块艺术养料丰富的沃土。只有在这块土壤上哺育中国的动画之树,才能使它茁壮成长,并开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之花。

三、民族文化与动画的结合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化沉积所致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种类颇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艺术的特征,民族的文化。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视觉艺术资源,其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这个由传统艺术精品汇聚而成的艺术宝库已经成为国产动画艺术形式的“文化储备”,随时为国产动画提供所需要的资源,艺术宝库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样式,比如国画、剪纸、泥塑、木雕,等等。这些艺术样式只属于中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刻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宝库里还有各种成熟的技巧和优美的造型,能开阔动画艺术家们的视野,触动他们的艺术灵感。比如汉代画像石艺术中就有丰富的画面造型,为国产动画提供了优秀的艺术形式,从动物到人像,从耕作劳动到闲居休憩,从征战杀戮到祭祀游行,天上地下无所不包。在洛阳汉墓像砖中有一组讲述“二桃杀三士”故事的画面,极具戏剧感和表现力,作品将主人公三位侠士激动的神情、富有张力的动作都合理地展现了出来。这些汉代画像中的人物造型有的洒脱自在,有的率真自然,有的剑拔弩张,为动画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经过数以千年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种艺术样式,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成就了独特的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www.61k.com]中国画不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出来的独特韵味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画的传统艺术风格。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远古的岩画到徐渭、石涛再到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人的作品,除了其中运用纯熟的笔墨技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出的“意象”思维以及对写意性的创造。这种艺术的思维突破了对所画物体明暗、体积以及比例的写实表现,它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提高到通神会意的高度之上,这便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以“写意”为其精神内核的独特风格。以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为例:影片在对形象的塑造上采用了民族韵味极强的装饰画风格。动画的造型设计在对动画形象二维空间线条的处理以及对于色彩的选择上都很注重对于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借鉴,使得动画形象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影片在设计背景时,创作人员汲取了许多传统装饰画的艺术特点,将传统装饰性绘画中的精巧韵味与风景画的宏大气势有机地结合并运用到了影片造型中,使得动画片的背景显得既精致华美又雄伟壮丽。除此之外,影片的视觉设计还从我国的夏、商、周等朝代的铜器以及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历朝历代的造像、壁画、民间年画和民间版画等诸多传统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推陈出新,塑造了一幅幅既具民族特色,又具艺术新意的动画图景。这样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在动画片《哪吒闹海》中也有表现。动画作品以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映衬剧情,使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国产动画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运用中国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自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www.61k.com]动画艺术中的动画形象是其灵魂,动画的技术性是其发展的支撑,动画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艺术形象是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因此,动画艺术形象选择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主张国产动画应该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要选择传统艺术中品位较高、民族特色鲜明、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艺术表现形式资源。作为中国国产动画的设计者,应该注重发掘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生命力的造型语言。这就需要中国动画设计的有识之士从研究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入手,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传统的形式重新解读,并融入市场,借鉴传统也是要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如果照搬敦煌壁画、中国水墨画、民间剪纸、皮影、玩具等现成形象,将无法脱离它已形成的造型特点,或许又走入模仿抄袭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我国近期的动画创作中,国产动画证明了一条如何在众多国外动画中脱颖而出、塑造有中国特色新型动画形象的范例,这也正说明了运用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合众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在2009年为央视广告部创意制作了一条水墨风格形象广告。它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和现代三维技术完美结合,创造出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天高地阔,不如宇宙博大,任何“有形”的广阔,都莫如“无形”的包罗万象;任何“有界”的平台,都未有“无疆”之境界深远,将古代文明(艺术,建筑等)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科技)有机串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富有和谐的社会精神力量,令人耳目一新。它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传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或民俗文化论文

统与民间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中蕴藏着巨大的宝贵资源。[www.61k.com]中国动画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某种技术,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一套。

现在应该重视的是从我们本土的民族文化中,用时代的眼光来挖掘其中的生命力,国内动画创作者要具有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动画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重新塑造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独特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国产动画。由此塑造的动画必然能够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及国际上的公认。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藏族民俗文化-苗族的民俗文化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38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