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中国动画片:中国动画片-概述,中国动画片-辉煌历史
二 : 黄埔村——散落民间的历史辉煌_广州
黄埔村——散落民间的历史辉煌
在珠江沿岸名字带有“黄埔”二字的地方很多,如琶洲的黄埔村、长洲岛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遥遥相对的黄埔港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系列“黄埔”,源自于与它们隔江相望的一个湮没的古港——海珠区黄埔村。
4月8日,一个细雨朦朦的周日。难得的春寒,难得的清爽,难得的全家在一起,我们照例一起出去春游。原定要去帽峰山的,因为担心山路湿滑,临时改变行程准备去黄埔的菠萝庙(南海神庙)。路上我心血来潮的建议:顺路参观一下黄埔古港。
车子在经过琶洲大桥后,向东转入窄小的马路。路旁的现代建筑夹着一条窄窄的、弯弯曲曲的乡间水泥路。车子七拐八拐,来到海珠区黄埔村。这里是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一个歌德堡号浮雕树立在村口。沿着涌边新修的道路往里走,来到一座新建的石牌坊前,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里面有黄埔税馆、酱园码头、买办馆、夷务所、关巷、永靖营等当年商务、治安管理机关的遗址以及海傍街、大南门门楼等众多重要文物遗址。博物馆外面,有新修的、供人游览的码头;有现代的、简易的渡口;也有一处“黄埔古港”遗址,地砖很陈旧,在它上面有一颗树冠方圆几十方的榕树,显示出其古老的沧桑。
本来没有看好这座小博物馆,既然来了,花10元钱,随便看看。可是这一看还真看出点门道:
黄埔村最早并不称“黄埔”,对于黄埔村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有一凤鸟飞来,从此该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也由于该地位于珠江岸边泥滩地段,称为“浦”,所以该村取名为“凤浦”或“凰洲”。关于“凤浦”和“凰洲”两字,重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位于村内的天后宫里有一副对联曰:“迹著莆田恩流凤浦,德敷海国泽被凰洲”。坊间传说,清代外国商船经常停泊汇集,外国船员讹读“凤浦”为“黄埔”,久而久之,“黄埔”之名日著,“凤浦”反而被人淡忘。
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乾隆22年至叨光22年(1757-1842),石广州独揽对外贸易的时期。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封闭了广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这种做法,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基本断绝,但是广州却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朝廷的支持,不但逐步确立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而且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步扩大和发展,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这一时期,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纷纷随着商船来到广州,他们带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令广州在绘画、制瓷、教育、医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黄埔村里不仅有古老的对外窗口——黄埔古港,它还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我只抄录下几个最突出的:
梁诚(1864-1917),曾经留学美国,回国后受清政府委派出使美国、秘鲁、古巴等国。其间,让美国当局退回“庚子赔款”中多出的款项,后来此退款作为留美学生及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的费用。梁诚的出使,还成功交涉赎回兴筑粤汉铁路的权益。梁诚一生的外交活动对维护祖国利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胡栋朝(1872-1957),曾经留学美国,专攻铁路桥梁专业,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生前发表《中国铁路指南》一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他的一生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冯肇宪(1895-1922),黄埔海军学校毕业,曾担任永丰舰舰长,在陈炯明炮轰永丰舰时出色完成了保护孙中山的任务。
……
如今的广州仍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援引一套媒体公开的数据说明: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广州港吞吐量就会相应增加4万吨。2005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是5115亿元,广州港吞吐量是2.5亿吨。据广州市发改委预计,“十一五”期间,广州市GDP年均增长12%,到2010年将达到9500亿元。依此预测,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将于2010年远远超过3.5亿吨。
就广州港功能区分,目前广州港包括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及珠江口水域。内港港区以广州市原8区范围内的内河航道为基础,主要为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原材料、粮食、散杂货和集装箱的装卸及旅客运输服务。黄埔港区主要承担沿海、近洋集装箱运输和粮食、煤炭、化肥、成品油等散货的运输。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为综合性港区,以集装箱、煤炭、矿石、石化、粮食和化肥等物资运输为主。其中南沙港区中沙仔岛作业区以汽车滚装、杂货运输为主;小虎作业区以能源、液体化工运输为主;芦湾作业区以杂货运输为主;南沙作业区以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相应发展保税、物流、商贸等功能,并结合临港工业开发承担大宗散货的运输。
古老的黄浦港早已旧帽换新颜,以宏伟的气势迎接海内外货船。而散落民间的历史遗迹,能够时时向人们招式它曾经的辉煌。
古港遗风
税务馆
黄埔村一户人家的“私家码头”
三 : 缙云中学:缙云中学-简介,缙云中学-辉煌历史
缙云中学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坐落于缙云县城五云镇缙中路18号。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百年名校、省模范集体、省文明单位、省级绿色学校。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学生2600余人,教职员工216人。
浙江省缙云中学_缙云中学 -简单介绍
浙江省缙云中学,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模范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 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校现有7两个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职员工280人。浙江省缙云中学_缙云中学 -辉煌历史
学校创建于1929年。70余年的风雨沧桑铸就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敬业、勤学、求真、务实”的缙中精神,1大批优秀毕业生经过深造,已成为杰出人才,遍布海内外。她以科学的管理、严谨的教风、优良的学风、过硬的质量饮誉浙西南。浙江省缙云中学_缙云中学 -优越条件
校园占地面积215亩,总投资1.18亿元,建筑面积7.5万m2,功能齐全,配置合理,被人们称为园林式校园。浙江省缙云中学_缙云中学 -办学目标
以“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科研为途径,以实施人文管理、激活全员积极性、团结协作为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三至五年中实现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体制、办学效益4大突破,把缙云中学办成具有“一流办学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质量、一流教师待遇”的全国示范性高中。浙江省缙云中学_缙云中学 -雄厚师资
现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75%以上,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5522”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省教坛新秀6人,市学科带头人14人。学校长期聘有外籍教师2名,专任口语教学;聘有曾任市、县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等教育专家5名,指导教学。浙江省缙云中学_缙云中学 -优质服务
本着“育人为本”的宗旨,学校实行“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服务”的管理体制,拓展学生发展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浙江省缙云中学_缙云中学 -优异成绩
多年来,缙中人以“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精神,教学质量一年1个台阶,巅峰永远在下一年。四 : 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历史发展,广州十三行-辉煌的外贸之路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开放海禁之处,并没有设置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历史发展
[www.61k.com)起始时间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1种特殊的组织。
关于广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问题,没有详细记载的史料。过去的学者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归纳起来,约有以下3种意见:
第1种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见,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广州洋货商人组织公行的一年,认为是广州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国摩斯、美国亨德等西方学者主张这一说。后来梁嘉彬着《广东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说的谬误,认为“是年无非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组织(公行)之一年而已”。
第二种意见认为广东十三行出现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如日本学者稻叶岩古郎以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十三行逐渐变成了公行的代名词。这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3种意见认为广东洋货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这是《广东十三行考》的主张:“粤海设关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确定已有十三行”。吴晗在介绍《广东十三行考》所写的书评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说法。不过,他根据昭涟《啸亭杂录》记吴兴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认为这是吴兴祚始任两广总督到粤海设关之年任内时期的事,因而断定说:“则十三行之立,当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间事。”
公行制度
在清代前期,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
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1个“公行”贸易制度。
公行确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为为外贸经手人。此人纳银4万两入官,包揽了对外贸易大权。后来,各行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1个行会团体,即所谓的"公行"。据史记载,于1720年11月26日,公行众商啜血盟誓,并订下行规十三条:
第一条:华夷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拆图报称。
第二条: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第三条:华夷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货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处罚。
第四条: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订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购入货物者罚。
第五条:货价即经协议议妥贴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受处罚。
第六条: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货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第七条: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国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第八条: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第九条: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第十条: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合同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第十一条:夷船欲专择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货物者处罚。
第十二条: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最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第十三条: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二等者五;三等者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初时,公行没有法定的共同领袖,也没有取得完全统一的部署,组织相当松散,时散时复。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东巡抚李湖等奏请明立科条,建议“自本年为始,洋船开载来时,仍听夷人各投熟悉之行居住,惟带来各物,令其各行商公同照时价销售,所置回国货物,亦令各行商公同照时定价代买”即是说要复设公行。两年后,经清政府批准,公行正式恢复,从此一直延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再也没有解散过。
历史沿革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这种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属讹传。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1760 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 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 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
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1步加强对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乾隆帝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他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尽管外商对保商制度表示不满,但清廷一直加以维护。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时,就互相勾结;利益矛盾时,就互相欺骗敲诈,酿成种种纠纷。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间投机取巧,获利致富;但大多数行商则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夹击下,招致破产。
乾隆帝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王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福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福建商民往来买卖税务。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个别商人倒账破产而被官府革除,其业务划归外洋行,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
嘉庆帝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范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货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它由封建官府势力“招商承充”并加以扶植,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
广州十三行建立有同业商人行会组织,即所谓“洋行会馆”(公行)。公行议定行规,表面是为约束不法行为,扶持对外贸易,实际上却增加了不少禁约。它对货物实施公行垄断,以便按照行会的利益自行调整价格。英商为打破公行垄断,通常用收买个别行商、贿赂官府的手段,使公行难以持久,如乾隆帝二十五年广州公行正式奉准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此外,公行存在期间,在行商之间及行商和散商之间,又为争夺商业利润互相倾轧,外商得以乘机在进出口货价和交易量上利用矛盾,遂造成公行的亏损和债务;公行制度下的行商,因对行欠债务负有连带责任,故不断出现倒闭。乾隆帝四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复,并开始设立利用行佣积累起来的公所基金,用以清偿行商的拖欠、罚款等,以维护公行的稳定。重建后的公行,延续了近六十年。 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规定,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1843年7月27日),广州开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仍旧营业。他们曾经对新定的自由通商进行种种抵制,力图保住昔日的独占地位,但未能如愿。咸丰帝六年(1856),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
清朝政策
清朝以后我国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影响: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占统治地位;自明朝中后期始,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商人分类
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
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1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1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
福建商人
翻开中国贸易史,太平路曾经是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龙口地。十三行的潘、伍、卢、叶4大行商,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广州不仅对海外商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国内商人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仿佛这片土地特别适合经商。十三行的行商,不少就是从福建移居来的。他们在家乡不过是碌碌庸流而已,但一到广东便如飞龙在天、鱼跃大海,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广州,永远是天下英雄创业的最好平台。
不过,当时却谁也不认为这是“英雄创业”,反倒觉得脸上无光,既怕朝廷追究,也怕累及后人,所以和洋商打交道的十三行商人,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名字,不是改名换姓,就是沿用爸爸的名字,或者兄弟几人共用1个名字,像梁纶枢改名梁承禧,伍秉鉴在史书上也有好几个名字。
叶上林祖籍福建漳州诏安,经营义成行,与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号称“广州4大富豪”。在泮塘筑有叶家别墅花园,是唯一成功退休的洋行行主。
伍秉鉴祖籍福建泉州,自从经营怡和行后,凭着长袖善舞的经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后跃居第二,再过两年雄踞总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创造了1个惊世骇俗的金钱神话。
伍秉鉴拥资超过2600万银元,不但在国内拥有数量惊人的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千万家财,都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同时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了他7.2万元银票,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听说后,满不在乎地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2001年,《华尔街日报》发行专辑,统计上个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伍秉鉴名列其中。
这些亿万富翁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重墨浓彩的一笔,并非他们个人有什么特别值得颂扬的美德善行,而是因为他们是1个时代的缩影,在多种文化价值的冲突与纠缠之间,得以自成段落,俨然一派。清咸丰六年(1856)一场大火,把十三行付之一炬,结束了它长达一百多年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显赫历史。世事变幻无常,见几家贫了又富,见几家富了还贫。
牙行
潘振承——十三行行商首领
1.伍秉鉴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卢继光的广利行,商名茂官,
3.潘绍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
4.谢有仁的东兴行,商名鳌官,
5.梁亟禧的天宝行,商名经官,
6.严启昌的兴泰行,商名孙青,
7.潘文涛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8.马佐良的顺泰行,商名秀官,
9.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10.吴天垣的同顺行,商名爽官
11.易元昌的学泰行,商名昆官,
12.罗福泰的东昌行,商名林官,
1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达官。
潘振承
潘启又称潘振承,字逊贤,号文岩,于清康熙
五十三年(1714年)生在福建漳州栖栅社(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卒在广州,后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灿坤工业园区)。
其父潘乡是1个地道的农民,家庭较为贫苦。潘启是潘乡5个儿子中的老大,也是广州十三行的商总(即行商首领)、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商帮形成
广东拥有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商品性农业发展蓬勃,明清时期,朝廷对广东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广东商人从此崛起,并称雄海内外商界。
此外,广东商帮的形成,还与广东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浓烈的商品意识有密切的联系。自秦汉以来,广东就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镇。千年的商业沉积,孕育了广东人强烈的经商意识,促使了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辛勤的经营,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辉煌的外贸之路
平定西域德胜图
平定西域战图由郎世宁向乾隆皇帝建议送往法国制成铜版画。广州十三行承担与法国东印度公司签订合同。
特殊艺术
由于当时广州对外贸易的鼎盛,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艺术品——外销画(见《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及外销瓷器(详见广彩)。是为迎合外国人口味而作的画,制的瓷器。也诞生了一批外销画家,如,林呱(见呱五十二岁自画像)
。这些艺术品都记录着当时广州十三行的辉煌。
茶叶丝绸
17世纪茶叶与阿拉伯咖啡同时进入英国。茶叶以礼品赠与英女王。英国家庭每年用1/10的收入购入茶叶。中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交易总量的92%为茶叶。在广州也逐步形成了茶叶商业的交易网。丝绸也是受外国人喜爱的商品,当时流行“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童谣。
魏源对白银研究统计,近代以前中国白银60%-70%都是海外贸易得来。
鹰洋
鹰洋18世纪到19世纪,墨西哥铸造的8里亚尔的银币大量流传到印度、日本,主要是中国市场等远东国家。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走向衰落
欠债风波
在“一口通商”的时代(1757年起),为满足皇帝对西洋奢侈品的很大的需求十三行的商人经常自掏腰包,苦不堪言。此外,他们还经常接到名目繁多的“捐款”。最让十三行商人难以忍受的是,朝廷在债务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若是外商欠行商的债务,朝廷不闻不问;若是行商欠外商的债务,朝廷首先对行商抄家入官,用来还外债,倘若资不抵债,则要公行全体成员负担债务,维持天朝体面。
1780年时有八家行商,其中有四家欠了107万银元,但高利贷利滚利变成380万。要面子的乾隆皇帝不爽了:你们这些人怎么能欠外国人钱,我们堂堂中华怎么能欠外国人钱呢 ?桌子一拍,好,欠380万,好,还给人家760万,加倍地还,因为你借钱就是不对的。可谁还呢?乾隆皇帝想了半天,好,就由剩下的行商来还,分十年把760万还了,所以这四家行商的欠债到最后由其他的行商来还。同时,这四家行商全部抄家,充军伊犁。清朝政府就是这么对行商的。
英国政府是怎么培养东印度公司的?要什么给什么,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炮舰为后盾。清政府如何对待行商呢?层层压榨!而且从乾隆开始,还形成了保甲制度,生怕外国人在借钱给中国人后受委屈。如果对双方都设限还好,可是只对中国人设限。外国人向中国人借钱,没关系。如果跑了呢?无所谓,跑了就跑了呗。
1814年,终于有一场官司出来了。十三行中有个丽泉行,其商人名叫潘长耀。他在1814年竟然去美国最高法院控告纽约以及费城的外国商人——向他借了钱不还。我们中国的皇帝自然不管,于是他跑到美国打官司,不但打官司,在1815年还写了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麦迪逊,说好好管辖你的商人,不可欠钱不还。可惜美国总统没有乾隆皇帝那样的心态,他就装作不知道。潘长耀写的信还是中文、英文、葡萄牙文3种语言的信——这些行商的外文还是不错的。信留存在美国博物馆,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1814年他开始告,十年后丽泉行倒闭了钱还没拿到。美国的司法制度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还是稍微有一点公平性的,欠债要还钱。但问题在哪里呢?徒有法律,欠缺执行力。10年之后,丽泉行倒闭了钱还没拿到,尽管已经判出胜负。这就是我们行商可怜的处境。
历次火灾
从广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间,广州十三洋行先后发生过多次大火。火势迅猛。1822年,十三行附近一家饼店失火,波及十三行,大火连续烧了两日,夷馆、洋行多间被烧毁,损失惨重。
据后统计,11家洋行未被烧的只有5家。外商的货物全部烧毁,所有行商房屋货栈变成了灰烬,牵连附近的房屋店铺千余家。第二次大火是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名英军士兵在洋行前中国人开的水果店抢水果吃,还用刀将店主划伤,激起了广州民众的愤慨。半夜,广州民众火烧英国商馆,广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被群众掷来的密集石头阻截,使之不能前进。大火一直烧至第二天才熄灭。
第三次大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驻扎在十三行地区的英军,为阻止中国军民对外国商馆的袭击,拆毁了十三行地区周围大片民居,留下一片空地以防止中国军民的偷袭。12月14日深夜,痛恨侵略者的广州民众从被拆毁的铺屋残址上点火,火势舜间即蔓延至十三行外国商馆区。15日凌晨烧及美法商馆,下午2时延至英国商馆,到下午5时,十三行地区除一栋房子幸存外,全部化为灰烬。据当时南海知县华延杰在《触藩始末》一书描写:“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烈所至。”英军失去据点,被迫撤回泊于珠江上的军舰。十三行商馆区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
1915年7月13日,正当广州遭受水灾之时,十三行一带不慎失火,祸及专售火油、火柴等的同兴街。油箱爆炸,油浮水面,火随油流。火势更借珠江上首尾连结的船艇蔓延至河南大基头,珠江两岸顿成火海。同时因街道水深数尺,难以施救,大火持续两天两夜,25条大小街道尽成火场,烧毁商号、住户2000多家,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要求“租借”位于十三行商馆区残址西面的沙面重建新的商馆区。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与鸦片
广州十三行的兴衰同时也见证了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败。洋人不满清政府由十三行垄断的中介贸易地位(详见《南京条约》),而清政府则认为鸦片的大量流入与十三行狼狈为奸脱不了干系。
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伍秉鉴包庇外商走私鸦片,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国商船被官府查获走私鸦片,伍秉鉴被迫交出罚银16万两。林则徐封锁商馆,断绝粮、水等供应,伍秉鉴供应给外国人食品和饮水。
英国取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垄断权利,自由商人使中英贸易摩擦激化,最终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相关纪录片
2011年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广州十三行”,这个已逐渐不为今人所知,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国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该片重现了“广州十三行”在清朝中后期,由极盛转向衰落的过程。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简单介绍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称“洋行”或“洋货行”。明清时期, 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开放海禁之处,并没有设置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2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2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日子一长,十三行就逐渐演变为1个特殊组织,享有了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在这些特权买办中,又尤其以商家潘、卢、伍、叶四族豪门获利最多,所以由此发展成为广州四家最大的买办阶级。 而广州也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十三行被称作是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第七。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批发商圈
概况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
路,熟悉的人一般简称为“十三行”。如今的十三行仍然是1个服装批发中心。批发零售均可,以十三行路为中心,故衣街、十三行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服装商场环绕成的物流商业圈,已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这里每天进出货物数千吨,人流量达数十万人次,商业辐射全国各地、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地区。
广州十三行商圈主要由新中国大厦和红遍天大厦构成。“新中国”的一楼到三楼的零售批发商铺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开门做生意,四楼以上的大户则八点开门。“红遍天”一二楼也是零售批发兼做的商铺,一般也在早上六点半开门,三楼以上的写字楼生意较稳定,主要是向全国的批发大户承接“打包”生意,很少做零售,大多在七点半后才开门。
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的定位:中低档服装批发为主,其中新中国大厦写字楼的服装中高档,批发档口以中档为多。红遍天服装批发市场,豆栏街等周边批发市场多以低档为主。
市场现状
每年八九月,都是十三行最旺的时段,一到换季,全国各地的服装批发商都到这里拿衣服,秋冬服装如今也已挂满了大小档口。从皮衣、针织、毛衣、套装、衬衣、牛仔系列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在“新中国”和“红遍天”两座大厦间有条长约400米左右的路段,全部堆满了如山的货物,都是用编织袋或纸皮箱打包好的货物,等待发货。在“红遍天”和“新中国”大厦之间有一排写着全国各地城市名字的发货点,堪比省汽车站的发车处,分有省内、上海、杭州、山东、北京、石家庄、内蒙古等多个方向,还分空运和陆运等不同运输方式。在这个发货点附近,还形成了“红遍天”货运配载城等物流中心,专门做服装批发生意。
十三行以卖20~30元的货色为主,在全世界的中国制造里面,凡是能用七八十元人民币买到的衣服,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时装杂志里最兴的蓝色,已经取代了曾经大热的白衬衣在十三行全面开花,每个档口都有一两件“克莱因蓝”或“姣婆蓝”坐镇;当北京动物园廉价时装街的批发商纷纷挂出了平价的窝钉系列,京沪甚至韩国首尔街头出现“窝钉党”和“蓝衣党”时,制作出这些流行款式的广州人都还在奋战35度高温。
十三行每天对外发货达三四千吨,只要两三天时间就能提供最新货色,一万多名时装从业者正日夜为全世界草根衣橱换季而奋战。
地理位置
地址:广州市十三行路
广州市内交通线路:乘31、38、61、102、106、103、128、134、186、202、209、217、239、251、288、521、541、556、823至“人民南路站”下车~·走约350米到十三行
地铁线路:直达的地铁口文化公园站。如果想通过地铁到达十三行的外地朋友,最快的路径是:
1.由广州火车站搭地铁二号线到“海珠广场”站,走路15分钟可到十三行路街口;
2.或者到地铁二号线“公园前”站下车,转搭102号电车巴士到“文化公园”站下车即到。
3.现已开通地铁六号线,可转地铁坐至文化公园站,下车步行数分钟即到。
十三行新中国大厦_广州十三行 -旧城改造
荔
湾区人口老化严重、南北发展不平衡。在此情况下,区政府在“十二五”
期间将重点落实统领旧城改造的“十三行商圈”战略思路。据介绍,十三行商圈策略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广州文化公园已下放区政府管理,
十三行历史博物馆正抓紧筹建;上下九———十三行岭南商贸文化旅游体验区被列入广州市战略性发展平台。
未来荔湾区将形成南有白鹅潭、北有十三行的发展格局。十三行的改造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老城的命运。该地区不少房子
已经残破不堪,直接危及到住户生命安全;同时,
大量批发市场占用了过多的道路以及其它社会资源,阻碍了旧城进1步发展。因此,尽管旧城改造困难可想而知,但十三行商圈必须从规划进入实施,
这是老城复兴的最好机会。
重在惠民
十三行地区以向2万个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家庭免费派发文化惠民卡。这些市民可以凭卡在特定文化场所参观古迹以及观看电影、戏曲等文化演出。但十三行地区文化设施少,一直是文化活动的最大瓶颈。在未来的五年内,十三行地区将加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力度。
向西看
在过去的五年,城市中轴东移被一次次提起。从现在算起的五年,土地资源紧缺,“包袱”却又非常重的十三行地区,会有怎么样的未来?
未来十三行地区要“向西看”。投资商对地域特性划分非常清晰,十三行地区要发展,就必须有吸引人的特质。正如广州的“教育、医疗、文化”在全省的位置无法取代,十三行地区将承接这份“家底”,在广佛同城的背景下“向西辐射”,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 : 品味西安,那逝去的辉煌历史
西安,原来在我的脑海里,是一个记录了我国五千年文明、镌刻了千年辉煌的帝王古都。厚重的文化底蕴、大量的古迹遗存,带来的是一份神秘,一份倾慕,向往那昨日的圣地。
走进西安,是在去年那个炙热的夏天。火车轰鸣向前,奔驰于崇山峻岭之中,就如历史的车轮,后轮追赶前轮,将一切抛于脑后。一望无际的平原从窗外一闪而过,黄土地上随风飘摇起伏的麦浪,那个曾经的梦想已隐隐出现在眼前,西安到了。时光流逝、静静地流淌千年,文明从这里发源,曾经的辉煌已悄然隐去,留下的是那亘古不变的风。
行走在西安的大街上,感受到这座古城拥有的独特气息,古老之气、浑厚之气扑面而来。登上古城墙,先秦的风拂面而来,曾经的历史仿佛就在昨天。斑驳的城墙下,如飘带般的护城河水静静地流淌了千年,闪现出一份灵动,一份久远。
秦民族崛起于西北的草莽之中,走进秦陵,那巍然屹立的始皇雕像映入眼眶。“千古一帝”,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腰带佩剑,指点江山,凝视的双目刺破苍穹,分明在俯视昔日的强大帝国。你并吞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废除分封,设置郡县;修筑长城,抵御外族;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修建驰道、开拓边疆......
你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雄才伟略,千古英雄,短短十一年时间,“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代,华夏民族有了第一次的大融合。却有后人以你专制独裁为“一代暴君”,你严刑峻法,刑徒七十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功过是非,任凭后人述说,就是在你死后也将你的军阵带入地下王宫,守卫你不灭的灵魂。
秦的世界是那么辉煌,溶溶地带着一份土黄色。兵俑被埋葬沉睡千年,地下军阵终见天日。无论现今如何斑驳,依然是造型逼真、神态各异、流光溢彩。似沉思,似神情专著,似面露微笑, 似面容坚毅, 车、步兵配合协调。恍惚间梦回秦朝,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战马萧萧,车轮滚滚,大军到处,所向披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样的一支军队,诸侯谁与争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道出了华清池因杨玉环的美丽而闻名于世。这个位于骊山北麓,山体中流出一股汩汩的温泉之地,经沧桑巨变,仍千古不竭。池因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注入,杨玉环是美丽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隆基是专一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难看出杨玉环被赐死马嵬坡后李隆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此恨绵绵无绝期。时光如烟般消逝,永不停息地向前奔流,物是人非,而那不朽的爱情代代流传......
大雁塔,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大慈恩寺内,佛教圣地。置身于塔下,犹如见到遥远的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塔下谆谆教导、送别玄奘西去取经。多少年来,文人墨客荟萃于此、士人举子仰慕向往“雁塔题名”。如今大雁塔边的音乐喷泉规模宏大,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水的柔美、声的悠扬、光的灵动、色的多彩有机交融,带来一份舒心、快乐的感觉。
西安,“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半坡先民”在这里建立部落,钟鼓楼、碑林、大明宫、秦王宫遗址等无不显示着灿烂的过去和昔日的辉煌历史。
走进西安,徜徉在古城墙下、林荫道上,走过昔日诗人们曾经走过的路,心中多了一份久远的心情、一份古老的记忆。如今,现实与历史有机交融,处处镌刻着历史的印迹;仔细地品味、静静地聆听,你仍能感觉到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合上那一页史书,西安,铸造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本文标题:中国的辉煌历史-中国动画片:中国动画片-概述,中国动画片-辉煌历史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