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中国葛之都、幸福新横峰的概述
中国葛之都、幸福新横峰的概述
一、横峰基本县情:(历史沿革、管辖范围与交通、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等状况)
上饶市横峰县地处江西东北部,信江中游,秦朝时期属于九江郡;元末明初因陶瓷业而繁荣,于明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建县,原名“兴安”为“兴而安之”之意,因为与广西兴安县同名,所以在1914年更名为“横峰县”,因县城北面的岑山携上饶县灵山之灵气,横卧城北,故此地得名为“横峰”。横峰县东临上饶县,西接弋阳,北靠德兴市,南邻铅山,处在黄山、庐山、三清山、九华山、龙虎山、武夷山、龟峰、灵山、鄱阳湖、千岛湖等华东黄金旅游区域的腹地,是一颗镶嵌在赣、闽、浙、皖四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解放后,横峰隶属于上饶市管辖,横峰县同属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发展区域。
横峰县国土面积655平方公里,呈菱形状态,大体是“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的格局,辖区内耕地20万亩,林业用地62万亩,现辖有兴安街道办、岑阳镇、葛源镇、龙门畈乡、青板乡、莲荷乡、司铺乡、港边乡、姚家乡、新篁办事处、红桥场等11个乡镇(街道、场、办),63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和4个农场,680余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22万,其中农业人口18万多。横峰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地为兴安街道办。全县“十三五”国定贫困村3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人,2016年实现了6800贫困人口脱贫、6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10.12%下降到6.7%,剩下的人要在2017年全部完成脱贫攻坚的总目标。
横峰交通便利,是四省要冲的重要枢纽。横峰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距南昌市175公里,距上饶市35公里。境内交通体系发达,浙赣铁路、峰福铁路、杭昌长高铁穿境而过,上万高速、311高速、320国道、204省道四通八达,2小时左右可达衢州、武夷山、杭州、南昌、景德镇、上饶三清山等6个机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9--1934年),1927年,赣东北、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及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方志敏在赣东北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暴动,在红色省会---葛源成立苏维埃政府,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浙赣省,葛源作为省政府机关所在地。在赣东北这块红土地上先后诞生了58个中共县级组织和32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红色省会---葛源作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省府所在地,方志敏、黄道、粟裕、邵式平等革命先驱在此谱写了一幕幕铁血抗争的革命史诗。在葛源,沿着时空交融的红色之旅,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片根据地曾经的“一等的工作”,无论是在革命斗争方面,还是在经济文化建设上,都取得了永载史册的光辉业绩。根据地为了支持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奉献出了自己唯一的主力部队——红十军;在经济建设方面,构建了省属全民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民个体经济相结合,农工商为一体的较为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发行了第一枚“红色股票”,先后两次向中央苏区捐献1350两黄金,50箱银元,购买了20万中央债券(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在文化建设方面,它开创了农民读书社,建设了我党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列宁公园,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坚贞不屈,坚持斗争,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近14万字的文稿,为党和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横峰因生态环境优美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横峰的自然风光是其魂之所在,境内群峰耸立,河溪纵横,古木成群,风光秀丽、各具特色、气候宜人,绿色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3%。红色省会---葛源既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红色省会所在地,又是“爱国、创造、清贫、奉献”方志敏精神的首创地和“清贫精神”发源地,葛源因产葛、为葛的发源地、产源地而得名,据《横峰县志》记载,当地出产的葛根产品,曾作为明、清两朝贡品供奉朝廷,获得“北参南葛”之美誉。横峰之幸福,幸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幸福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幸福在发展与保护的齐头并进,故被外界誉为“中国葛之都、幸福新横峰”。
二、横峰之幸福,幸福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幸福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幸福在保护与发展的齐头并进
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位于赣东北的横峰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在中国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版图上,横峰却有着舍生取义的人生信仰、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薪火相传的美丽乡愁和筑梦前行的幸福渴望。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道千秋大题的答案,就散落在横峰的岁月深处、寻常巷陌,等待着后人被再次发现。祖辈的生存智慧、先烈的高洁理想、今人的谋篇布局、子孙的民生福祉于此交集,汇聚成横峰人的“精气神”,固化成横峰人的“中国梦”,也使横峰人找到奋力前行的方向,横峰作为方志敏精神首创地和“清贫精神”发源地,县委书记饶清华、政府县长潘琍团结带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将以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按照县第十九次党代会部署,围绕打造“经济结构优化、民生发展优先、生态环境优美”幸福新横峰的目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传承红色基因,决胜全面小康,为打造“富裕美丽幸福江西”作出横峰应有的贡献!
红色历史辉煌是人杰地灵的红色沃土。横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老区县和全红县,当时,横峰6万人民就有2万儿女参军参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9--1934年),方志敏、黄道、粟裕、邵式平、汪东兴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横峰葛源领导过叱咤风云的革命斗争,创建了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被中央苏区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多年来,横峰县委、县政府加大了革命旧址保护力度,加快了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步伐,保存完好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旧址群被先后被列入“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葛源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3年,横峰县被纳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县”。
古色文化璀璨是底蕴深厚的文明新城。横峰建县虽晚,如若追溯元末明初“横峰窑”的历史,横峰的文明史有近千年。历史上“横峰窑”曾经与景德镇瓷器齐名,生产的仿龙泉瓷畅销江南,自宋、元、明、清至民国初期长盛不衰,尤其在元、明盛极一时。舞龙灯、串堂、赣剧流传至今,提线木偶被评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横峰积翠与龙泉晓钟、横溪曲水”等为代表的“横峰八景”流传至今;以横峰葛根发现者----葛玄(164--244年)在道教流派中形成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以横峰窑、傀儡戏、横峰剪纸、岑山传说、畲族村等为代表的古镇文化绚丽多彩;以葛文化、葛源豆腐、港边鹅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葛源除具备红色资源外,最令人赞叹的是它特有的古镇风貌,这里古韵犹存,土墙、瓦顶、禾基、走廊、拖步、天井构成了独特的赣东北居居房屋造型;村社祠堂、板壁店铺、小桥流水、卵石巷道,都保存着古朴纯厚的历史风貌。镇上大部分乡土建筑建于清末民初,不仅外观上赏心悦目,其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横峰乡村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的五古三雕,即古宅、古树、古街、古井、古城墙和砖雕、木雕、石雕。这种赣东北民居建筑除葛源镇外,也零星分布在横峰县其他乡镇,古色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生态环境优美是盛名在外的绿色葛都。横峰境内“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为主线的红色和古色资源和以江西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线的绿色生态资源,赭亭山景区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山水相依,景色旖旎,类似桂林。横峰这里除了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之外,还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孕育出这方水土独有的色彩。放眼横峰葛源深处,到处是层层叠叠、曲线蜿蜒的葛梯田;横峰葛粉具有品质优良、清热降火、生津解酒功效,葛花、葛根、葛粉、葛佬凉茶、葛佬葛根汁等葛佬系列产品备受游客青睐。赭亭山位于县城以南莲荷乡境内,典型的丹霞地貌山体,四面绝壁悬崖,唯有一小径可供攀援登上山顶。油筒石景区位于岑山西南侧,丹霞地貌特色突出,油筒石高耸而立,造型独特,以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老传说共同吸引着游人观光。正所谓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横峰内水资源也较丰富,奉为横峰县母亲河的岑港河纵贯中部,南至边界汇入信江。同时,分布于各乡镇的黄源水库、岑山--天台水库、石马官塘水库、赭亭山水库、姚源水库、关田水库、坊源水库等水域风光使横峰变得灵动和富有生机。五里铺自然村位于葛源镇西部,葛溪河边,该村家家户户栽有桂花树,有一棵年达360年的“夫妻”金桂,故有“五里铺十里香”的美称,水岭畈现存3株500余年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考坑罗汉松位于红色省会---葛源镇东郊,离列宁公园仅2公里,已有3500年树龄,吸引了很多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在这里驻足。横峰的绿色不仅体现在资源和山水风光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上。绿色、生态、环保是横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最重要的前提,只有留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矿产资源丰富是产业集聚的金色基地。横峰拥有丰富的钨、锡、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钽、铌的储量居“亚洲第一”。通过招商引资,“无中生有”发展铜产业,目前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达到34家,通过环评的有色金属产能达到77万吨,达产达标后产值将超过200亿元,税收可突破10亿元。2012年,我县获批“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基地”;2014年,横峰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产业集群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光伏应用、电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晶科电力一期50MW地面光伏发电站成为全省规模最大、首个并网发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500强县。
生态环境优良是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横峰拥有全省第4个、全市第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省级商贸物流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发展平台,建成了“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基地、江西省动力与储能锂电池产业基地”;先后被评为共和国60年最受关注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和“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先后获评“江西省平安县、江西卫生城、江西省投资环境十佳县、江西省转型发展试点县、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
三、“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与全域旅游和脱贫致富相结合、“里子和面子”并重的产村融合发展之路成效初显
为积极策应江西上饶市努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的要求,把上饶市12个县(市、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瞄准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工作目标,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横峰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到任后,通过前期大量调研,创新思维方式,坚持“以红带绿,以绿促红”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一核一线四区”战略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这个核心区域,以国省道主干线为纽带,重点打造北部以葛源镇为主的红色旅游核心示范区、南部以莲荷乡为主的休闲旅游区、东部以司铺乡为主的野生动物园游乐区、西部以岑阳镇为主的生态农业体验区,以红带绿,以绿助红,引领和带动全域旅游统筹协调发展。 去年以来,横峰县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建设要求,以“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留住乡愁”为建设标准,大力开展“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以“一核一线四区”为重点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即培育以葛产业为主的“1+N”农业特色产业,新建13个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文化科普、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产村融合中心示范村,打造100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村、培育100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努力把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新村,实现该县1.8万名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达到脱贫致富的扶贫攻坚的工作目标,从而提升22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为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扶贫等领域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横峰县特意聘请国内一流的城乡规划设计团队,对秀美乡村建设进行全域规划,并实行“多规合一”,真投入、出实招、重长效,创新破解秀美乡村“钱从哪里来、建设如何推、建后如何管”三大关键难题;2016年,横峰县多渠道共筹措资金6.5亿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四高”要求,强力度推进113个村庄的建设,并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初步走出了一条“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与全域旅游和脱贫致富相结合、“里子和面子”并重的产村融合发展之路。全县把秀美乡村连线成片,形成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农事体验、运动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风景带,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或乡村旅游节,实现“卖风景”和“卖农产品”的完美结合。去年以来,全县先后成功举办了横峰县首届美食节、莲荷荷花节、新篁割蜜节、岑阳和龙门葡萄节、港边红薯节、岑阳甘蔗节以及秋韵新篁旅游节等一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尤其2016年9月16日,第七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第五站在横峰成功举行,吸引了周边县市近3万名观众到场观赛,为横峰县乡村旅游做旺人气并带来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增加46.8%。
如今的横峰,正如当年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所预言的:“朋友,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2016年初,横峰县正式提出“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之际,就确定了“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协调发展”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强力度推进。高起点谋划。横峰县出资700余万元聘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专业团队,按照“全域规划、城乡一体”理念,精心编制了《横峰县秀美乡村建设全域规划》,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六规合一”,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乡村,力求“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高标准建设。在秀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七改三网”(改环境、改房、改路、改沟、改塘、改水、改厕和村庄网线整齐)的标准建设,并实现分类建设,因地制宜让村庄“各显其美”,同时按照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旅游干道型三类,以三条主线串起村点;尊重村庄原有风貌和自然肌理,按照保存好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符号,能留的就留,能改的则改;就地取材、就势造景,挖掘乡土文化,找回乡愁。同时在规划农户建房当中,适当融入旅游元素,免费提供10种房型设计图纸,由农户自主选择。在规划执行上,让村民自治组织全程监督,有效杜绝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现象,并按照“已建抓提升、在建抓规范、待建抓管控”思路,统筹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穿衣戴帽”改造提升工程,有效管好农民建房。迄今为止,全县已精心打造了葛源石桥梯田、前山瀑布、崇山头、鹅坞、新篁五月雪驿站、平港、青板徐村、坞塘村、姚家桥头、好客王家、莲荷梧桐畈千亩荷花基地、蔡家红石部落、上畈和岑阳瓦石塘、王家旅游新村、司铺火车风情小镇、下付、龙门钱家、港边邱坞等一批特色主题村。全县还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村民房前屋后“有花、有果、有景、有乐、有效益”。并通过“龙头企业+支部+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做好“现代农业+扶贫”、“农旅融合+扶贫”、“电商+扶贫”三篇文章,实现产业富民。目前,全县已建成葛根、高产油茶、水稻育种等3个万亩示范基地,葡萄、蔬菜、茶叶、白莲、甘蔗、猕猴桃等6个千亩示范基地,并正在加快药植园、农业产业园、荷博园、葛博馆“三园一馆”建设步伐,尽快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该县葛产品、葡萄、红薯和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实现“触电上网”销售。为实现2017年横峰县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全县各级领导达成了共识:要把扶贫资金和各项资源用在能为贫困农民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致富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莫道他乡春色早,且看岑山起蛟龙。秀美乡村建起来不易,管起来更难。没有长效管理的办法,美丽乡村就是昙花一现。县里已出台制定秀美乡村建设长效管理办法,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从全域层面,横峰县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常态化。横峰县“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工作既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又有效落实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此举得到了江西省委农工部和上饶市委、市政府的肯定,2016年11月初,全市秀美乡村建设现场会就选择放在横峰召开,同时还接待了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周边县市的领导以及游客,他们对横峰县“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工作交口称赞!
秀美乡村不仅给当地农村带来了秀美,也给当地乡村带来了一系列可喜变化,成效初显。一是乡村经济新业态正在形成。过去横峰乡村产业单薄,业态单一。通过建设秀美乡村,横峰乡村经济正在形成新业态:现代农业、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各类合作社、农家乐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涌现。目前横峰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325个,总数达677个。例如岑阳镇蔡坞村王家新村经过新一轮规划建设,村庄空间格局和产业格局均进行了全面提升,建成了农村电商创业园、葡萄观光长廊、红色文化公园、红军泉、革命烈士纪念塔、燕辰山庄等,形成了新的乡村业态。二是乡村治理秩序得到优化。在横峰县秀美乡村的规划创建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发挥重要作用,得到群众的认可,提高了号召力与影响力。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也得到练兵。村规民约在创建中复苏,村民自治文化也得以践行。姚家乡百家村王家自然村是村民自治能力较强的一个村。在秀美乡村建设中,这个村的村民理事会创新推出了微信平台,先后推出了“王家议事群”、“基地建设群”、“基地活动接待群”等若干个村庄管理与议事群,每天通报村里的情况,共同议事,分工负责,村民自治能力得到提升,乡村治理秩序得到优化。三是一部分村民借此在家门口实现创业脱贫。姚家乡百家村王家自然村村民王有贵,以前一年收入非常单薄,是村里的贫困户。创建秀美乡村后,这个村往来游客不断增多。看到机会的他今年把40多年的老房子修缮一新改成农家乐,年收入预计十余万元。在调研中发现,秀美乡村建设让当地一些农村的乡村旅游活起来了,农村的特色产业做起来了,类似王有贵这样正在创业脱贫的农民开始增多。四是吸引回来了一部分在外务工的致富劳力。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秀美乡村建设也让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家乡的机遇,有一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或者直接创业。在蔡坞村王家自然村,返乡创业人士吕海丰创办燕辰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亩,高峰时吸引40多名农民就业。村支部书记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民的收入来源稳定了,不再是靠天吃饭。一有土地租金,二有国家补贴,三有工资收入,农民成了“农业工人”,一个劳动力一年挣三五万不是什么难事。如今走进横峰县秀美乡村,屋前屋后不再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随着文明新风的宣传,“高品质示范户”、“最美庭院”、“最美保洁员”的创评,村民也初步养成垃圾定点处理的习惯。
“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工作一直在路上。横峰县委、县政府从富民强县的高度,及时提出以“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载体的未来五年横峰县“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其核心就是快速推进“个十百千万”工程,多举措强力推进横峰县确保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提前实现“脱贫摘帽”总体目标,从而有效实现横峰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工程计划总投资10亿元,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建成集高端绿色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农民生活品质提升高地、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体验区。2016年全县以11个乡镇(场、办)13个中心村和100个自然村为重点的“秀美乡村、幸福家园”的建设场面已呈现出“全面启动、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良好态势,干群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并有效实现全县农村党建工作水平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经济结构优化、民生发展优先、生态环境优美”的幸福新横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诗骚,两汉大赋,六朝骈文,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的先人以他们富有智性的文学才华,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灿烂的文学景观。
一、先秦秦汉文学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上溯至远古时期的文学,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由于春秋以前书写文学留存不多,现存先秦文学作品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以前,书写文学尚处于萌芽状态,从后人的记载看,主要是远古先民口头相传的原始诗歌、神话传说,以及文字出现后的殷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易经》中的卦爻辞等。
从文体看,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可分为两大类型,即韵文文学的《诗经》、楚辞,散文体制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三百零五篇作品(另有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不算在内),所以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乐曲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在艺术上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兴则是感物起兴。《诗经》的精华是《国风》和《小雅》中的民间诗。其中既有苦难的农奴之歌;也有或哀伤或慷慨的战争徭役诗。既有男女相思相恋的婚恋情诗;也有被弃女子无尽感伤的弃妇诗,。这些诗是老百姓的口头歌唱,内容紧扣民众生活,基调健康,风格淳朴。《诗经》的写实主义传统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对后世中国诗歌创作和理论构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楚辞”本义是楚人或楚地的歌辞,后来特指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楚辞的篇制宏伟繁复,句式参差多变,一般以六言、七言为主。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他一生尽心国事,却遭谗被疏,流放边荒,最终蒙冤自沉汨罗江。忠怀见屈的无尽幽怨,理想失落的无奈感伤,坎坷不平的生命遭际,凝成了屈原笔下壮丽多姿的楚辞诗章,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诗,具有幻想性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伟大诗人的名字。继屈原之后,楚辞的作者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两大源头。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商代已有了专司记事的史官,先秦时期的史家记事之文已有发展,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先秦历史散文中,《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春秋》开创了历史散文编年纪事的叙事模式,二者奠定了我国历史散文记言、记事的体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赡的编年体史书,《国语》开创了国别体的叙事体例。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的成熟。《战国策》虽分国记事,然却以记战国游士策谋为中心,《晏子春秋》以人系事,二书的出现,为纪传体历史散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先秦诸子散文,也表现出渐次演进的过程。春秋时期的《论语》、《墨子》,均为语录体,语约义丰。战国时期的《孟子》、《庄子》,不仅文词繁复,而且说理畅达,已表现出专题论说文倾向。战国末期的《荀子》、《韩非子》,说理透辟,论证严密,已是成熟的论说文了。
(二)秦汉文学
秦因暴政,至二世而亡,且秦始皇焚书坑儒,士阶层文化创造精神遭受摧残,故秦代文学几乎一片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的《谏逐客书》,笔力恣肆,富于文采,但该文作于秦
统一前,属于战国后期作品。
汉代疆域统一,国力强大,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汉代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尊重儒学,优礼文人,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汉代文学因此而获得了蓬勃发展。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当为这一文体之滥觞,其后在发展中,汲取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文学表达形式和铺张扬厉的文风,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从而形成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的新型文学体制。
汉初赋作,多是祖述楚辞体制的骚体赋,汉武帝时期,枚乘《七发》的出现,标志着含有诗、骚、散文等的综合性文学体制——赋体文学的定型和成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则代表了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赋体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扬雄,所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因事而作,颇富讽谏意义。东汉班固是赋体文学由全盛走向没落的最后一个代表性的作家,所作《两都赋》运用征实与夸张相结合的笔法,叙写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和风貌,甚富创新意义。汉末抒情小赋日渐兴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历史散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作者司马迁融情入史,将自己的身世感受不平之痛,借笔下的人物一倾怀抱,开启了传纪文学的新纪元。东汉班固的《汉书》记录西汉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后来的“正史”都是断代史,其体例大都以《汉书》为基准。《史记》、《汉书》可说是汉代历史散文的两部巅峰之作。
汉代论说体散文承先秦诸子散文余绪,形式上并无大的突破。西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和晁错的《论贵粟疏》,是汉代论说体散文中的两篇力作。
先秦诗歌多四言,到了汉代,兴起于民间的五言诗逐渐受到了文人阶层的关注。除文人五言诗外,汉代还有很多无名氏的五言诗,其中《古诗十九首》,或写游子仕途失意的苦闷与悲哀,或写离人相思之苦,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汉代诗歌中卓有成就的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两汉乐府诗。乐府是自秦朝就已设立的国家音乐机关。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扩大乐府规模,乐府除制作雅乐外,兼采各方乐歌。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乐府诗达138首,今存者不过四十首。宋人郭茂倩总集汉至唐乐府诗而成《乐府诗集》。《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杰作。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度动荡的时代,这对两汉以来已然稳固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文学已逐渐摆脱了“经学”的依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所以有人将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文学自觉时代。具体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一是文人诗歌创作获得长足发展,二是辞赋创作骈文化和小说创作的虚构性倾向,三是文学理论和批评渐趋繁荣。
文人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大宗,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安、正始时期。文学史上的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指的是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活跃于文坛的主要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瑒)以及女诗人蔡琰。这是在动乱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飞扬的政治激情与衰蔽乱离的政治时局,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动荡社会对儒家理想秩序的冲击,这一切形成这一代作家渗润于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感受,这就是后人所称说的“建安风骨”。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多以“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文学。这一时期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为排除异己的血腥屠杀,形成恐怖的政治气氛,带来这一时期明哲保身、逃避政治、归隐园林的玄学思潮,文学风尚也由建安风骨的慷慨悲歌,一变而为“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王戎、阮咸、山涛、刘伶、向秀)高蹈世外的隐者追求。嵇康、阮籍是“七贤”中成就最高的作家。第二个阶段是西晋、东晋时期。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坛呈现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然他们的作品形式华美,诗风柔靡。惟左思之作,多抒寒士阶层的磊落不平之气,颇能接续“建安风骨”,所以钟嵘《诗品》誉之为“左思风力”。东晋时期,“理过乎辞”的玄言诗渐成主流。晋宋易代之际的伟大作家陶渊明,其诗平淡自然,意境高妙,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崭新的诗歌园地,对后此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南朝刘宋时代,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以山水自然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内容,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淡乎寡味”的玄言诗从此在文坛上渐行消匿。鲍照的七言歌行体,为七言体诗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又将四声知识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强调诗歌创作的声律和对偶。因这种诗歌已不同于传统五言古体诗,故被称为“新体诗”,又因其形成于永明年间,故又被称为“永明体”。“永明体”诗人中,沈约、谢朓成就最高。南朝梁陈时期,浮艳轻靡的宫体诗充斥诗坛,一直延续到初唐。
与南朝政权对峙的北朝,文化上却甚为荒凉。梁朝末年庾信北渡,其诗劲健浑灏,对唐代诗歌发展具有开启作用。
除文人诗歌外,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也有新的发展。由于南北文化风尚、地域风俗的不同,民歌的题材、风格迥然不同。南朝乐府清新婉媚,多写男女情思,代表性的作品如《西洲曲》、《子夜歌》等;北朝乐府刚劲苍凉,多是马上征战之曲,代表性的作品有《敕勒歌》、《木兰诗》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创作的特点是盛行骈文,尤其是齐梁时期,无论是抒情写景之作,还是书启铭诔一类的应用文字,几都用骈体。骈文的流行,也带来辞赋创作的骈文化,这种骈文化的辞赋后人称为俳赋。代表作品有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叙事性的小说创作也获得了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多是“粗陈梗概”,志怪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的繁荣也带来文学批评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部杰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
品》等,还有(梁)萧统(昭明太子)《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划时代的著作,为建立完备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隋唐五代文学
隋代存国三十余年,隋炀帝穷奢极侈,于文化建设了无兴趣,隋代文学虽也不乏少数优秀篇章,但总体成就不高。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初唐百余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思想兼容并蓄。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唐盛世风采已成记忆。一方面是盛世风尚所造就的文人的昂扬激情,另一方面是衰世变乱所形成的文人的颓废心态。大繁荣与大动荡局面的生活的感受,是前代文人所未曾有过的,唐代文学也因此获得了全面的繁荣和发展。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被王国维称为“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的“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史》)。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初唐约一百年,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高宗时“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崛起,他们将诗歌从宫廷台阁移到市井社会,边关塞漠,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容;将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柔之风相融合,荡涤了六朝以来弥漫诗坛的靡靡之音。其后沈佺期、宋之问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既有固定程式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与沈、宋同时的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提倡“风雅兴寄”,为唐诗的进一步发展确立了方向。正是基于上述诸家的不懈努力,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
诗坛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形成了后世学界所极度艳羡的“盛唐诗风”。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无疑是盛唐“众星”中最为璀璨的双子星座。李白之诗以雄肆奔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飘逸不群的风格、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其济世拯物、忧怀民艰的理想抱负,以及傲视权贵、高蹈世外的胸襟品格,集中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在其《将进酒》、《行路难》等诗作中有突出表现。杜甫之诗号称“诗史”,其“三吏”、“三别”之作,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真切纪录。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感,乱世漂泊的生命感叹,圆熟生新的语言锤炼,形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李、杜之诗,代表的不仅是盛唐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其流风余韵,泽被后世,影响深远。在盛唐诗坛上,还有两个著名的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歌以清丽淡雅的笔墨,发掘山水田园中的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诗画相生,与六朝山水诗的模山范水迥然不同。一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诗描写苍茫辽阔的边关景色,抒发立功疆关、报效祖国的高怀壮志,洋溢着激昂慷慨的盛世豪情。
“安史之乱”后的五十年,史称中唐,是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诗作数量超过前期,而且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不亚盛唐。自大历至贞元中,“大历十才子”腾跃诗坛。另外还有元结、顾况等人的乐府古体。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元稹、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其中,白居易成就最高,《卖炭翁》、《杜陵叟》所写的弱势群体的生存艰难,《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悲切感慨,《长恨歌》帝妃之恋的历史感伤,情蕴纸背,历来脍炙人口。不同于元白之作的浅易适俗,韩愈、孟郊等人则力求古奥奇崛,形成险怪诗派。此外,李贺的奇诡绮艳,刘禹锡的沉着俊朗,柳宗元的峻洁清新,均各具风格,别开生面。
唐王朝灭亡之前的八十年,衰颓的国势为这一时期的诗歌蒙上一层浓重的感伤情绪。李商隐的诗感怀时事,思绪绵密,境界朦胧;杜牧的咏史诗作,借史写实,寄寓幽深,情境凄迷。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二人以其夭矫之才,创造了唐诗的最后辉煌。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继杜甫、白居易的写实精神,然忧愤之感远胜谏诤之情,已无复盛、中唐诗人的胸襟胆识了。
唐代散文在初盛唐时期,骈文统治文坛,虽遭到陈子昂等人的反对,却未能转变局面。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以复兴儒学相号召,力倡古文,发起并领导了一场革新文体的古文运动。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柳宗元的“辅时及物”说,强调文章创作的社会干预意识和批判精神,丰富了古文创作的内容,而“陈言务去”、“气盛言宜”、“文从字顺”等主张,又从形式层面为古文创作确立了规范。韩文以雄横奇崛见长,其论说之作,析理严密,笔势横放;记人之文,仿史迁之笔而犀利透辟。柳文以精深峻洁见胜,其寓言之作,文字简洁传神,富蕴哲理;传纪之文,或叙或议,或骈或散,均缘情而发,跌宕有致。山水游记是柳文之精品,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形成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的独特品格。
诗文之外,小说在唐代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唐人传奇小说“作意好奇”,即有意识地虚构奇幻故事,这与前之志怪、志人之作不同。虽不乏幻设之语,然大都是秉笔纪实,这标志着小说文体的成熟。唐人传奇小说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其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品如陈玄佑《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等,此外,梦幻题材作品如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沈既济《枕中记》,历史题材作品如陈鸿《长恨歌传》等,也是颇受时人推赏的名篇。
隋唐之际,西域及外国音乐大量传入中土,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燕乐”。适应这种新的音乐体制,一种新的音乐文学——词——诞生了。词在唐五代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称谓本身便表明其与音乐的不解之缘。初盛唐时期,词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晚唐时期,清新活泼的民间词开始引起文人的关注,文人词作日渐繁多。如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均有词行世。尤其是温庭筠的闺思宫怨词,风格上香软秾丽,确立了“词为艳科”的文体樊篱和婉约为宗的词体风范。五代时期,词体创作形成西蜀和南唐两个中心。西蜀词家多沿袭温庭筠香软词风,后蜀赵崇祚编有《花间集》,收作者18人,词500首。后人遂将这些西蜀词家统称为“花间词派”,其中成就最高的是韦庄。南唐词人主要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南唐词较之花间多了一份雅致之气,然在内容上也多是春愁秋怨,难脱花间窠臼。只有后主李煜,其国亡后所作之词,于今昔对比、伤春悲秋感慨中寄寓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扩大了词的题材,洗脱了花间词的脂粉之气,为五代词向宋词的发展转型奠定了基础。
四、宋辽金元文学
自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到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这四百余年间的中国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家创作心态的时代调适。如果说唐前文人的文学创作多出于自娱,宋后文人则不只是自娱,还须娱人。二是处于文学结构圈边缘地带的俗文学日渐活跃。自娱之作以雅为高,娱人之作重在适俗,故传统诗文为中心的雅文学结构圈已开始松动,一直处于文学结构圈边缘地带的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日益繁兴。三是民族情绪的主题指向。宋辽金对峙,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宋政权的强力威胁,元蒙统治者以武力征服中原,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因民族矛盾的激化而带有浓厚的民族情绪,南宋文人抗金复国的呼号,元代作家不满异族统治的愤懑,在这一时期文学中有鲜明的表现。
(一)宋代文学
宋代作家以其深厚的修养和矫拔的才力,在前代作家业绩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拓展,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话本小说、宋杂剧的出现为后世章回小说和杂剧传奇戏曲的成熟繁荣奠定了基础。诗歌至唐虽已达顶峰,但是宋人另辟诗道“蹊径”,恰如南宋诗歌理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指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唐人诗歌重情致,宋人诗歌重理性;唐人诗歌多想象,宋人诗歌多议论;唐人诗歌注重意象,宋人诗歌强调才学。
宋初诗坛,作家多尊唐音,如效仿白居易的“白体”,追摹贾岛、姚合的“晚唐体”,模仿李商隐的“西昆体”等,成就不高。北宋中期,欧阳修以其横放才华和人格魅力成为文坛盟主,发起了一场旨在涤荡浮靡文风重构文学风尚的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苏舜卿、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极富才华与学养的诗人崛起诗坛。他们的诗作虽在风格上各有所尚,然好议论、擅典故、逞才学则是其共同特点。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他的诗题材广阔,几乎无所
不包,各体兼备。北宋后期,活跃于诗坛的主要是苏轼门人及与苏门关系密切的诗人,其中以黄庭坚成就最高。黄庭坚的诗,宗尚杜甫,瘦硬生新,而追步其风范者甚众,如陈师道、韩驹等,因黄氏为江西人,后人遂将他们统称为江西诗派。南宋初期,主要是江西诗派诗人主持诗坛。南宋中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被后人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成就最高,他一生作诗9300余首,批判南宋小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抒写抗金复国的民族情怀,是其诗作的主旋律,风格豪健俊朗。代表作如《关山月》、《书愤》等。杨万里的诗,师法自然,幽默活泼,人称“诚斋体”。范成大的诗,寄情田园,温润精工。南宋后期,中兴之梦的破灭,偏安承平的现实,使爱国题材诗作渐趋消歇,代之而起的是逃避现实、怡情山水的江湖诗派和“永嘉四灵”诗人。只是在宋代亡国之际,文天祥、汪元量等爱国诗人的出现,为宋代诗歌画上了一个刚劲的句号。
词至宋代走向鼎盛,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宋初词坛沿袭晚唐五代花间词风,所作仍是樽前月下,伤春怀旧,代表作家如晏殊、张先等,但也有例外,如范仲淹之词,其名作《渔家傲》写边关荒凉与戍卒之叹,开豪放词风之先河。宋初词坛于词体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柳永。其所作或描都市风光(《望海潮》),或叹羁旅行役(《雨霖铃》、《八声甘州》),或写市井青楼(《定风波》),拓展了词体的题材空间。更重要的是所作多为慢词,一改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创作格局,且用铺叙白描之法,写景抒情,不避俗语。这种富蕴平民色彩的词作,很快赢获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北宋中期,欧阳修的词作,虽仍不过写伤春怀人,然清新亮丽,尽洗五代脂粉绮罗之气。苏轼之词,题材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还以词寄托了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或暗寓怀才不遇的伤感,发抒自己出世之思和红尘之恋,也有抒写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等,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域。苏轼于词之贡献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域,还在于突破了词必香软的樊篱,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王士禛《花草蒙拾》),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创立了与传统婉约词风迥不相侔的豪放词派。北宋后期,词坛上活跃的重要词人有秦观、晏几道、贺铸、周邦彦等。秦观之作凄婉哀怨,晏几道之作语淡情深,贺铸之作秾丽精致,周邦彦之作融合诸家之长,以格律谨严而著称。
南宋初期,李清照、张元干、朱敦儒等南渡词家,以凄厉之词笔,抒写国破家亡的生命沉痛。其中,女词人李清照以其女性敏感细腻的心理感受着时代风雨,使得她的词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前期的词多写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南渡后,一变往昔词作的闺门闲愁而为家国沦亡之痛,《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等,将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溶注笔端,感人心魄。南宋中期,以辛弃疾为代表,陈亮、刘过等人为羽翼的辛派词人,踵武苏轼,在天崩地坼的时代巨变影响下,紧密结合关系民族命运的斗争现实,发为英雄豪杰的慷慨悲歌,使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在两宋词家中,辛弃疾作词最多,存世词作六百多首。他的词不受音律限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然与苏词不同,辛词追求生前身后的殊勋盛名,表现为悲壮慷慨,多入世之情;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词作笔法有别。南宋后期,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上承周邦彦词绪余风,审音度律;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人绍接辛派词风,刚劲凌厉。然所作已乏新鲜活力,宋词随着南宋小朝廷的覆灭而走向衰歇。
宋代散文较之唐代更为繁荣,其成就也在唐文之上,后人所谓“唐宋八大家”之说,宋代占有其中之六。宋初散文沿袭晚唐五代浮艳文风,成就不高。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首的文人集团掀起诗文革新运动,既推崇唐代韩、柳言之有物朴素流畅的古文,但也反对道统文学观过于重道而轻文的偏激主张。欧阳修等人创作的大量优秀散文,为其时乃至后世文坛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欧阳修等还识拔的一批文坛新人,诸如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皆为一时俊彦。作为文坛盟主,欧阳修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其史论文,结构紧密,转折自然,得《史记》神髓;叙记之文,有的侧重于记事和议论,有的重于抒情和写怀,《醉翁亭记》即是融写景与抒情于一体的杰作。王安石之文,立论警绝,逻辑严密,《答司马谏议书》言辞犀利,文势充沛,充分体现了这位执着改革的政治家傲岸倔强的个性和睿智深邃的眼光。苏轼之文,代表了宋文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其叙事记人之文,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写景抒情之文,则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前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北宋后期以迄宋亡,散文创作虽不乏佳制,然总体成就不高。
话本小说是在宋元时期城市中“说话”伎艺日渐兴盛的背景下产生的。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之为“话本”。当时的“说话”伎艺略分四家:小说、讲史、说经(包括说参请)、合声(生)。其中小说、讲史两家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最好,对后世影响最大。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志平话》、《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
宋代大都市的瓦肆、勾栏中,还有专供演出戏曲的剧场,当时称为“杂剧”。宋杂剧“大抵全用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吴自牧《梦粱录·妓乐》),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戏曲艺术了。宋杂剧的民间流播,为后来元代杂剧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辽金文学
辽、金文坛甚为寂寞。辽代能文之士多是皇室后妃,其中以辽道宗及其皇后萧观音较有成就。金代作家中,以元好问成就最高,其作于金元易代之际的诗词,苍凉激愤,雄爽峻拔,颇有老杜之风。此外,金代的说唱文学对南方文坛以及后来的元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铺演唐人元稹《莺莺传》传奇故事,改崔、张爱情悲剧为私奔结合的喜剧,突出歌颂了真纯爱情,批判了陈腐婚姻观念,为元人王实甫《西厢记》的成功创作奠定了基础。南方的宋杂剧流传到金朝,称为院本。院本的主流也是滑稽小戏,表演体制与宋杂剧没有太大的差别。但金院本的流播,也为后来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艺术营养。
(三)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新的转折时期。戏曲、散曲、小说等俗文学在元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传统雅文学圈中的诗歌、散文等却甚为寥落,雅俗文学的这种调适自是元代都市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市民文化勃兴所使然。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诸宫调等说唱艺术基础上形成的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因其主要用北方乐曲演唱,故又叫为北杂剧。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元代的杂剧创作和演出十分繁盛。据钟嗣成《录鬼簿》,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八十余人,杂剧458本。元杂剧的兴盛不仅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多,还表现在这些作品中不乏精品和绝唱,产生了许多大家与名作。首屈一指的当然非关汉卿莫属。他与马致远、白朴、郑德辉(一说为郑廷玉)被并称为“四大元曲家”。他的《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等剧作,直到今天仍活在戏曲舞台上。尤其是《窦娥冤》,作者通过展示一个正直善良、安分守己的青年寡妇的毁灭过程,广泛而深刻地暴露批判了元代政治的黑暗、官吏的腐败及其他种种社会问题,宣泄了蓄积在被压迫被欺辱的广大群众之中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窦娥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既是一幕元代社会的悲剧,也是一幕封建专制下人道主义的悲剧。所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实甫《西厢记》被认为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王西厢》突破了《董西厢》及其他传统“西厢”故事“怜才爱色”式的才子佳人陈套,鲜明地提出一个进步的婚姻理想:“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个口号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代表了广大青年男女的愿望,表现出爱情至上的倾向,达到了此前此后的爱情剧所不可企及的思想水平。当代论者将它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德辉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北曲杂剧在元末渐趋式微,这时一直活跃于南方民间的南曲戏文——南戏日渐兴盛起来。在传世的十多种南戏剧本中,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智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简称为“荆刘拜杀”)和高明的《琵琶记》最为著名,尤其是《琵琶记》,对后来的明清传奇影响极大。
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之所以称“散”,是相对于元杂剧整套剧曲而言的。
散曲在形式上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又称“叶儿”是单支小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小令还包括“带过曲”,它是由同一宫调里习惯连唱的两支或三支曲调组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子联合而成的组曲。套数要求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元散曲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著名作家有王和卿、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曲作风格朴实自然。其中马致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所作[天净沙]《秋思》,藉秋日意象叠加所构成的画面,抒发一种衰残、萧瑟秋日的怀乡之愁、迟暮之感,而用语浅显易懂,“纯是天籁”,周德清《中原音韵》誉之为“秋思之祖”。后期作家中著名的有睢景臣、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等,他们的散曲逐渐趋向华丽工整,与前期作家的风格颇有不同。其中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张养浩[山坡羊]是元后期散曲中的经典之作。
正统诗文在元代远逊唐宋。较有成就的作家有许衡、刘因以及被称为“元诗四大家”的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等。
五、明清近代文学
自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至1919年五四运动,五百余年中,随着都市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中国社会进入了史家所说的近古时代,并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转型。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也因社会环境土壤的变化而酝酿出许多新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市民化和商品化倾向。都市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市民阶层勃兴,潜在的影响了这一时期作家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无论是位居馆阁还是游食民间,一旦进入创作,作家们大都将自己拟想成与普通读者(包括听众、观众)身份相同的一介平民。而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兴盛,书坊“润例”的丰厚诱惑,“卖文为生”逐渐成为许多作家下笔为文的内在动力,纯精神的文学创作开始渗透进金钱意识,这在晚清文学中有鲜明表现。二是文学结构圈的重新调整。如果说宋元时期以诗文为中心的雅文学结构圈已开始表现松动,明清近代时期,一直活跃于边缘地带的戏曲、小说等俗文学则表现出向文学结构圈中心地带的位移,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是张扬个性、呼唤人情的文学追求。中晚明以降,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日益受到怀疑和抨击,尤其是“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不仅遭遇到统治阶层内部有识之士的批判,也在民间激起强烈心理反弹。作为这一时期社会精神生活纪录的文学,开始转向对人性人情即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细描摹和大胆肯定,生动而鲜明地体露了其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个性觉醒。
(一)明代文学
明代前期百余年间,元明易代的战乱之痛尚未弥合,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1399-1402年)又添新伤,尤其是前期统治者为剪除异己的血腥屠戮和对文士阶层的高压政策,导致这百余年的文坛了无生气。
诗文创作上,由元入明的“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因其丰厚的人生阅历,发笔为文,不乏佳制。永乐至成化年间,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流行文坛,所作几都是歌功颂德,道学气浓厚。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标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将文学创作引向复古歧途。
明代前期的戏曲创作也了无建树,文人创作近乎一片空白。从成化、弘治年间丘濬的《伍伦全备纲常记》和邵璨的《香囊记》开始,才打破了这种沉寂的局面。然丘、邵以理学名儒身份介入戏曲,宣扬陈腐封建礼教,“令人呕秽”(徐复祚《曲论》)。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施耐庵《忠义水浒传》,却为这个沉闷的文学时代增添了些许光彩。魏晋以降,三国故事流行民间,喧腾众口,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杰出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又对该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饰润色,并将书名定为《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开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之先河。作者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明高儒《百川书志》),所叙故事起于184年黄巾起义,终于280年晋武帝灭吴,差不多描写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史。而该书“七实三虚”的史料改编模式,具有高智慧比值的战争描写,以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表述,为后世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自宋元之际始,宋江起义故事以说话、戏剧为主要形式,在民间愈演愈盛。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综合各类民间题材,加工整理而成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忠义水浒传》。作品前半部分,以“官逼民反”为总纲,通过对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众多英雄好汉的生存困境和走向起义的社会根源。后半部分的招安平叛,虽流露出浓厚的封建“忠义”观念,但对梁山英雄悲剧结局的安排,也表现出作者对封建朝廷的浓重失望情绪。《水浒传》的出现,奠定了长篇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的叙事风范。
明后期自嘉靖朝始,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都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而这一时期哲学上王阳明“心学”思潮以及王学左派李贽等对人性人情的张扬,为文学的全面繁荣提供了条件。
诗文创作上,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文学复古“旗鼓”。针对前后七子的盲目复古,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继承唐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传统,提倡唐宋古文,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唐宋派。万历年间,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一种具有时代性、个人性、真实性,能够表现内在生活情感与欲望的文学,沉重打击了复古文风,史称公安派。晚明时期,灵便鲜活、真情流露的“小品文”盛行文坛,以张岱成就最高,其《西湖七月半》是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从正德、嘉靖年间开始,民间戏曲演出繁兴,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为
代表的南曲诸腔竞相争唱的局面。嘉靖时期,江苏昆山人魏良辅又改革昆腔,戏曲创作出现繁荣局面。不过,此后文人们(www.61k.com)创作的与宋元南戏一脉相承的长篇戏曲,学界称之为传奇,以有别于短篇的杂剧。问世于这一时期的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记》和梁辰鱼的《浣纱记》,标志着明代传奇的第一个高潮。从万历初到明末(1573-1644)的七十年间,传奇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许多著名作家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如汤显祖、沈璟、周朝俊、吴炳、孟称舜等。汤显祖无疑是明代戏曲作家中的翘楚,其所作《牡丹亭》通过描写花季少女杜丽娘由生入死、死而复生的爱情追求,对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的扼杀人性的普遍罪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代表了时代的历史的进步精神与呼声。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纤丽缥缈的曲词表达,以及出入人间、梦幻和幽冥三种境界的奇幻色彩,更为该剧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明后期的杂剧创作也较繁荣,但大都成就不高。
明后期出现的小说创作高潮,引发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热潮。而万历年间问世的吴承恩《西游记》和托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又开辟出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两大小说题材类型。
唐僧取经故事早在民间流传,《西游记》以“三教归心”为总纲,成功地整合了原本散乱的唐僧取经故事传说,如“心猿”孙悟空,大闹天宫写其放纵之“心”,西行之旅是“心”之磨练,而求得真经成佛则是修“心”之果。但小说并非单纯宣扬“心”学哲理,西行之路上各路妖魔的兴妖作怪,让人联想到明代社会地方上权豪势要的为非作歹;玉帝的昏庸腐朽、人间帝王的崇道灭佛,也可说是对现实中明代帝王的影射和讽刺。《西游记》出入天庭、佛
国与人间,情节奇幻,叠彩多姿,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精品杰作,而人、神、兽三位一体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别具情趣。
与以往长篇小说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传统不同,《金瓶梅》借一个家庭的兴衰起伏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开世(人)情小说之先河,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小说通过对西门庆勾结官府、淫人妻女、为霸一方等种种恶行的描写,深刻地暴露出被金钱腐蚀了的封建官僚机器已彻底腐烂,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但作品也有肆笔铺张色情描写的不足。
明代后期白话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所谓拟话本,即文人模仿宋元话本体制而创作的主要供案头阅读的作品。代表作是冯梦龙改编创作的“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与《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和凌濛初创作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这两部拟话本小说集。
(二)清代文学
清代前期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三朝的近百年间,文学创作表现出繁盛局面。清初诗文中,以明朝遗民作家成就最高。明清易鼎之际清兵在江南的血腥屠杀和继其后的清廷对文人的高压政策,对这一时代的中国文人产生了悲剧性的影响,故尔这一时期的文学,几乎都深蕴着家国沦落之悲、侘傺失意之痛。如顾炎武、屈大均、魏禧等人的作品中,多具深沉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叹,即使是屈节降清的吴伟业、钱谦益等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明清动荡现实的深刻反思之作。康熙时诗坛主将王士禛(后因避雍正讳而作“祯”)标举“神韵说”,创作力求“超脱”,诗文创作渐次出现脱离现实的倾向。清初词坛也甚为繁荣,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宗法苏(轼)、辛(弃疾);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模仿姜(夔)、张(炎),成就均不甚高。惟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多直抒胸臆之作,卓有成就。
清初戏曲,无论在创作还是理论上均取得较高成就。其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艺术上也颇多创新,代表了清代传奇的最高成就。戏曲理论上李渔所作《闲情偶寄》,其中有关戏曲创作与表演的论述,是对一直处于零散状态的中国戏曲理论的一次系统总结。
清初小说中,文言短篇小说独放异彩,出现了蒲松龄的集古代志怪、传奇之大成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该书“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赋予花妖狐魅以人性人情,令人不觉其可怖可憎,反觉其“和易可亲”。其中如《婴宁》、《连城》等,是广为传诵的名篇。
清代中期以后,承平日久的社会环境,官方对封建伦理的着意强调,以及文网森严的残酷现实,使得文人们更多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了官方意志,而不敢轻易袒露真实的心灵。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渐趋衰落,然长篇章回小说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文言短篇小说在清代中期以后多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惟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追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质朴淡雅文风,别具风范。
长篇章回小说中,《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通过各类士人面对功名富贵的态度的穷形尽相的描写,藉以考察成形于明代、沿袭于清代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如何驱使一代士人在前有功名利禄的诱饵、后有穷愁落魄的压力下,为了这毫无文化积累价值的八股制艺耗费生命的。《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语言明净、精炼,准确生动,且富于机趣,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对后来晚清谴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小说。这部旷世杰作以贾府的兴衰过程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不仅写出了传统封建伦理信条的扼杀人性人情导致的爱情悲剧,而且通过贾府与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损与共,从更为深广的意义上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红楼梦》的艺术表现也是美轮美奂,人物众多而人人有其神韵,结构布局天然浑成,语言表达具有“追魂摄魄”之魅力。
嘉庆、道光时期,小说创作逐渐衰落,所作或模仿《红楼梦》,或借小说以炫才学,惟李汝珍《镜花缘》借奇国异闻以针砭现实,颇有新意。
清代戏曲在乾隆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但此期在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地方戏却蔚然兴起,对长期主导剧坛的昆曲形成威胁,尤其是乾隆末年京剧的形成,不仅形成了“花雅之争”的繁盛局面,也为这一时期寂寥的剧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清中叶以后的诗歌领域,先是受王士禛“神韵说”影响,继之又有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理说”、袁枚“性灵说”,众“说”纷纭。具体创作或宣扬封建礼教,或以考据为诗,惟郑燮、蒋士铨、黄景仁等不为种种主张所囿,写出过一些颇具个性的优秀诗篇。
散文方面,桐城派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一直影响到清末。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主张散文创作“义以为经,而法纬之”,提出义理、考据、辞
章三者交互为用的理论。由于他们过度强调文章的道德内涵,以宣扬程朱理学为己任,故所作散文内容上道学气浓厚,但一些叙事写景的散文,简洁雅驯,颇多佳制,如方苞《狱中杂记》、姚鼐《登泰山记》等。此外,骈文在清中叶后也走向复兴,代表作家是汪中,所作《哀盐船文》写仪征船难,凄楚动人,是骈文中的精品。
(三)近代文学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历史学界多称之为近代。近代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1898年维新变法和1911年辛亥革命为界而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自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前的四五十年间,诗文成就较高,尤其是龚自珍、魏源等封建开明人士的诗文创作,蒿目时艰,指斥现实,揭开了近代文学的新的篇章。但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创作却比较沉闷,狭义公案、娼妓狭邪类的小说盛行一时,戏曲创作也多是吟风弄月、才子佳人,总体成就不高。
自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的十余年间,是近代文学的中期,也是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改良思潮的流行,域外文学作品的大量译进,尤其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后倡导的“三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文学的影响极大。“三界革命”之目标,就是要借鉴西洋文学的话语规则,重新审视和改造乃至重建中国文学。“诗界革命”的结果是“新派诗”的出现,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其中黄遵宪成就最高。“文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他所标举的“新文体”突破桐城古文的束缚,感情充沛,议论纵横,在其时影响极大,代表性的作品如《少年中国说》等。“小说界革命”不仅带来了域外小说的大量译进,也引发了中国小说的创作高潮。其中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以抨击官场黑暗为叙事目标,被称作“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这一时期的戏曲创作,陈去病、汪笑侬等发起的“戏曲改良”运动,带来了地方戏的蓬勃发展,而梁启超借鉴西洋剧作模式创作的传奇《新罗马》、《劫灰梦》等,则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戏剧创作模式的重新思考。
自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夜,文坛上一方面是秉承前期文学余风,标举维新与革命;另一方面则由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国民政治热情逐渐衰退,复古思潮日渐盛行。诗文领域中,章炳麟、秋瑾及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部分作家,鼓吹革命,其作品中颇有可观者。戏剧创作出现了话剧的雏形——文明戏,虽然比较粗糙,但毕竟为中国古典戏曲向现代话剧的转型搭建了桥梁。小说领域,先是立意消闲的鸳鸯蝴蝶派小说风靡一时,以骈文笔法,写痴男怨女,少有新意;继之是揭人隐私的黑幕小说,飞短流长的小道消息满天飞,已不足称小说了。倒是也有一些宣传革命的小说,如陈天华之《狮子吼》、黄小配之《洪秀全演义》等,但多是革命理论的直接宣讲,高度的政治热情淹没了小说之为小说的文体特性。
三 : 中国方言:中国方言-概述,中国方言- 形成
中国方言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本词条主要介绍的是汉语的方言,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
中国方言地图_中国方言 -概述
中国方言地图_中国方言 -形成
中国方言地图_中国方言 -分类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7大方言:官话
综述华北官话
[www.61k.com)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官话方言──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临汾等地区。由于华北官话是按照地域划分而并不是依照语言特点划分的,此种划分已经过时。华北官话又细分为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等。
西北官话
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
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江淮官话同晋语一样官话地位有待探讨。而建议江淮官话的独立依据主要有江淮官话有完整的入声调,这是在其他官话中没有的;还有江淮官话同其他官话区交流并不顺畅,其他官话区并不容易听懂江淮官话,因为江淮官话有不同于其他官话区的用字与语法,例如:“藏”用“囥”等,普通话中常说的“给我一本儿书”,在江淮官话区说成“那本书把我”。
吴语
吴语,又叫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变迁,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一亿多。吴语是中国官方定义的中国8大方言之一,拥有国际语言代码。客家语
简单介绍赣语
湘语
又叫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7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1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1种。闽语
综述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各县市可以说成是1种地理方言,但各县市人都听不懂对方话,这闽东方言只能说是地理上的概念,如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去求证一下。再说一下1个县有三4种话很正常,我那里外村就能说4种话,绝对正确),共十八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武夷山、松溪、顺昌(东部)、政和、浦城(南部),通行于闽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以建瓯话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北方言。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粤语
综述中国方言地图_中国方言 -总结
在中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彼此明显不同的6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四 : 中国语言:中国语言-概述,中国语言-内容概述
中国语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语言文字多次普查,已确定了56个民族。在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比较多,有的民族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个别少数民族使用汉语。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
语言_中国语言 -概述
[www.61k.com]语言_中国语言 -内容概述
我国是1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六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三十种文字。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6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我国除占总人口91.59%的汉族使用汉语外,有些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通常分为7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北方方言分为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4个次方言。
除汉族外,我国5五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三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许多人转用或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不同的语言。
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
从语言的系属来看,我国5六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5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3个语族。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嘉戎、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傈僳、哈尼、拉祜、白、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语言。阿尔泰语系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3个语族。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图佤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还有回族的回辉话。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从古文字逐渐演变而来。汉字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一些民族也已经完全使用汉字,同时汉字也是全国各少数民族通用的文字。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对现行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标准。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订了文字方案。
从文字的体系和字母的形式来看,我国的文字有意音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体系和古印度字母、回鹘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块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准。
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一贯坚持语言平等政策,积极维护语言的多样化与和谐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共同确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共存,禁止任何形式的语言歧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坚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等基本语言政策。国家实行这些重要的语言政策,保证了各民族语言和谐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进1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注重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目标管理、量化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基本的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社会应用和语言文字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范围涉及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显示,现在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46%。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掌握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达到了68.32%。(教育部供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2月6日)
在5五个少数民族中,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40个,历史上曾使用过本民族文字的有十七个。在中国境内,古今共使用过少数民族文字5七种。
中国境内各民族的语言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系属,按通行的说法,除朝鲜语和京语系属未定外,其余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汉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它的雏形为刻划符号,现用汉字是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演变而来的。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共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通假等六种。汉字1个字1个音节,相当部分是由表意(形符)和表音(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声字。外国人常有的印象是汉字多得无数,中国也没有谁能够认识所有的汉字。那么究竟有多少呢? 1716年的《康熙字典》收字4.7万多个,而1986-1990年出版的8卷本《汉语大字典》收字5.6万多个。其实,常用的汉字也就3000左右。汉字除了作为书写符号具有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功能外,在书法家的笔下还是1种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在5五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满2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三个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二十一个,共使用二十七种文字。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除京族语言的语系尚未确定外,大体上分别属于五个语系:壮、傣、藏、彝、苗、瑶等二十九个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朝鲜等十七个民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佤、德昂、布朗三个民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塔吉克和俄罗斯2个民族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高山族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现在,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都各自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汉语属于独立语,分析语。汉语的书写方式是1种象形文字的汉字。五四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1种以孔子时代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五四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
语言_中国语言 -分类分布
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3个语族。汉语在语言系属分类中相当于1个语族的地位。据1990年中国人口调查的数字估计,说汉语的人口有11.09亿多。在中国说藏缅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2200万。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藏语、门巴语、珞巴语、僜语、嘉戎语、羌语、普米语、独龙语、土家语、彝语、傈僳语、纳西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基诺语、怒语、景颇语、阿昌语、载瓦语等。
在中国说壮侗语族语言的人口有2300多万。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五省。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黎语、仡佬语等。在中国说苗瑶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940万。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东五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包括苗语、布努语、勉(瑶)语和畲语。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在中国说蒙古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550万。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辽宁、吉林、青海、甘肃等省。蒙古语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和保安语。中国说突厥语族语言的有840多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黑龙江等省。中国境内突厥语族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塔塔尔语、撒拉语、西部裕固语和图佤语。在中国说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人口约有20万。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满-通古斯语族包括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现在满族通用汉语。
南岛语系又叫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中国台湾省高山族语言属这个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使用排湾、阿眉斯、布嫩、鲁凯、赛设特、卑南、邵、泰耶尔、赛德、邹、沙阿鲁阿、卡那卡那布等语言。说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人口约44万,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该语系在中国境内包括佤语、德昂语、布朗语。
中国境内的印欧语系,只有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于印度-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说俄语的有1.3万多人,说塔吉克语的有3.3万人,共约4.6万人。语言研究在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方面,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在古代就有自己的语文学家。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写出著作,取得重要成就。藏语学者图弥三菩札于7世纪参考梵文,根据藏语的语音结构,创制藏文。他还写出《三十颂》、《性入法》等语法著作。19世纪中叶,司都.却吉久赞出版《藏文文法》。维吾尔族至晚在8世纪就参考粟特文创制回鹘文。维吾尔族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在11世纪调查西域和中亚一带的突厥语言,编写《突厥语词典》。蒙古族学者搠思吉斡节儿于14世纪初写的《蒙文启蒙》奠定了蒙文正字法的基础。中国现代语言科学工作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_中国语言 -渊源发展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1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方言反映历史。汉语方言之间语音的差别大,语法和词汇的差别相对说来比较小。同样,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是语音的差别大 , 语法和词汇的差别小。从总体上看,从上古音(先秦时代)到中古音(隋唐时代)再演变到现代北京音,经历了逐渐趋向简化的过程。在先秦时代,塞音声母和塞擦音声母都有浊音、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三套。鼻音声母也分清浊两套。很可能还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复辅音。所有的音节都以辅音收尾,没有开音节。辅音韵尾除了见于现代方言(例如广州话)的[m、 n、□、p、t、k]之外,还有[b、d、g]。到了隋唐时代,复辅音声母和清鼻音声母早已消失,辅音韵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却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化为舌头、舌面和卷舌三套。在现代北京音里浊塞音和浊塞擦音都清化了,辅音韵尾只有[n]和[□]2个。
声调的演变是另1种情形。隋唐时期只有平、上、去、入 四个调类。在现代方言里,同1个古调类有时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化成阴阳2类。因此有些方言调类的数目比隋唐时期多,许多非官话区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来,在调类的分合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许多方言里,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跟古去声字合为1类。二是官话方言的入声韵尾消失以后,入声字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北京话就是如此。
分析谐声字和经典的注音,可以发现上古汉语有过以变调和/或变化声母的清浊作为转变词性(包括分别自动词和使动词)的手段的痕迹。在句法方面,先秦汉语的1个明显的特点是否定句和疑问句里的代词宾语要提到动词的前边去(吾谁欺│不我欺)。
宋元时期汉语语法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例如动词词尾“了” 和“着 ”的产生、动补结构的产生等等。“了”和“着”原来都是动词,后来意义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词尾。动补结构〔包括不带“得”的(染红)和带“得”的(染得红)2类〕也是在这个时期才定型的。
词汇演变的主要趋势是双音节词的不断增长。本来在先秦汉语里占优势的单音节词逐渐双音节化。这种趋势近百年来尤为明显。据统计,在180万字的现代文资料里,一共出现了3万多个不同的词,其中70%以上是双音节词。
汉语研究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领域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辉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义编排的字典《尔雅》是战国时代编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汉字偏旁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第一部对汉字的结构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韵书里,隋代陆法言的《切韵》(601)地位特别重要。无论是研究现代方言,还是上推《切韵》以前的音韵系统,都是重要的资料。9世纪开始出现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是1种表示整个音韵系统及声韵调三者配合关系的表格。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看,描写汉语的音韵系统,这种性质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飞跃的进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谐声字系统跟《诗经》用韵基本上相符。清代学者根据这2种材料给上古音韵母分部,取得了显著成绩。到了王念孙、江有诰,这项工作几乎已经达到了顶点,可以补充修改之处已经不多。在训诂学方面,清代学者也有重大贡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语法学方面,中国学者向来着重虚词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最有影响的著作。马建忠(1845~1900)的《马氏文通》出版于 1898年。这是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
20世纪上半叶,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的成绩是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构拟。这方面工作的开创者是瑞典学者高本汉。其后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研究的对象是古汉语。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是从 20世纪开始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两部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达到的水平。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52)虽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来的语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响。6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进步很快。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1968)是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著作。
在历史语法学方面,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1955;增订本,1984)里的一部分论文开创了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王力的《汉语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1958)也是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方言的报告。这部书对以后的方言调查工作有重要影响。1956~195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方言调查。1979年创办了专门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对方言调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动的作用。
20世纪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商代甲骨文字和战国、秦、汉简帛的出土,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促进了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语言_中国语言 -涵盖内容
语音:
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四个字的声母都是[tang],韵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国际音标,表格里的国际音标省去括弧),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 四个不同的语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在书面上写成 四个不同的字。
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1个符号表示(例如:ㄠ=[au],ㄢ=[an]),体现了传统的声母韵母两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广泛流传,影响很大。台湾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话声母、表3北京话韵母)。自1978年开始,中国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了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
语法:
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有30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000年以前。汉字的发展可以划分为2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字到小篆是1个阶段;从秦汉时代的隶书以下是另1个阶段。前者属于古文字的范畴,后者属于近代文字的范畴。大体说来,从隶书到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方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情况复杂。下边把汉语方言粗分为官话和非官话2大类来说明。官话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与镇江之间沿江地带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4省,包括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几个方言区。官话区域的面积占全国3/4,人口占全国2/3。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程度比较高。从哈尔滨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两地的人通话没有多大困难。非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包括吴方言(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粤方言(广东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闽方言(福建,台湾,广东的潮州、汕头、海南地区)、客家方言(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非官话区域比官话区域面积小,可是方言差别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1个方言区内部(例如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交谈都有困难。
书面语和口语 :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 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1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
语言_中国语言 -语言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联合举办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训练班,组织700多人的七个语言调查队,分赴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十六个省区调查蒙古、达斡尔、东乡、保安等4两个民族的语言。三年的语言普查,主要取得以下成绩:①对有方言的语言,提出了划分方言的科学论据;②对各个语言的结构、语言亲属关系、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③帮助要求创制文字的民族,提出了关于标准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的意见,并设计出拼音文字的方案;④在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和专家的指导下,大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语言学专业科研人员成长起来了。对于新发现的一些语言或方言,也正在进行研究。
根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范围涉及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显示,现在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46%。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掌握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达到了68.32%。
语言_中国语言 -语言文字
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字,汉、回、满3个民族通用汉文,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十二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多数都有较长的历史。其中蒙古族使用1种竖写的拼音文字,通用于蒙古族地区。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还使用1种以通用的蒙古文为基础而适合卫拉特方言特点的拼音文字。云南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四种傣文。上述十五个民族共使用十七种文字。
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1种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颠倒形式的字母拼写傈僳语的文字,还有少数人使用当地农民创制的傈僳音节文字“竹书”。云南省东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众使用1种把表示声、韵、调的符号拼成方块的苗文。云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数群众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壮族、白族和瑶族中还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方块壮字、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二十一个,文字种类有二十四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有壮、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纳西、白、土、瑶共十二个民族和景颇族中说载瓦语的人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别大,分别给其黔东、湘西和川黔滇3个方言创制了文字,给滇东北次方言也设计了1种文字方案。因此,现在共有十六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还有一些在历史上使用过,后来停止使用的文字,即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窣利文、八思巴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东巴图画文字、沙巴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书、满文等十七种文字。这十七种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加上现在使用的40种文字,共有5七种文字。
语言_中国语言 -濒危状态
中国虽然不在全球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是至少也有数10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东北地区、陕晋黄河中游地区和西南边境地区列为中国濒危语言最集中的地区。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等;有20%的语言已经濒危,如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比如,云南的子君语也只有十几个老年人会说;这些老年人辞世之时,也将是子君语退出历史舞台之日;子君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的“极度濒危”语言之一。
语言濒危是1种全球现象,但是却值得所有人关注。保护民族语言和抢救濒危语言就是为了保护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各民族成员的平等权利。这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曾经指出的那样:一些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全球化、工业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有关部门、机构以及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弱势的民族语言和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语言。这样既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语言_中国语言 -中国语言-学术发展
复旦中文系于1925年秋在国文部的基础上扩充建立,归属文学院。30年代初,中文系已发展完备,颇具规模,课程亦逐渐丰富完善,并趋向系统化,授课名师如云,其中有刘大白、陈望道、谢六逸、夏丏尊、应照伦、傅乐华、郑振铎、田汉、赵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实秋、冯沅君和叶绍均等。1937年10月,复旦内迁至重庆,部分留沪教师在租界办复旦大学补习部,也设中文科。1946年10月学校复员回沪,补习部中文科回归中文系。1949年 8月,同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暨南大学文法商学院奉命停办并入复旦,并划归中文系,中文系由此分设文学组和典籍组。至1951年,又改为文学史和语文2个教学小组。到1952年09月全国院系调整,中文系从文学院中独立出来,同时因沪江、圣约翰、东吴、大同、震旦请大学及上海学院等校的中文系师生和设备调整来系,据此,中文系组成新的教学组织格局,1954年,中文系建立起资室。1958年,又设立文学研究室,并将由陈望道校长于1956年创设的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改名为语言研究室,同时挂靠在中文系。文革初期,中文系曾一度停止招生,至1971年始恢复。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文系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中文系的教学秩序随之进1步得到恢复、调整和稳定。1981年又增设了外国留学生教学研究室。同年六月,文学、语言两研究室合并扩充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成为与中文系平等的机构,行政上由中文系办公室统一管理。目前中文系的教学组织调整为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写作、汉语和比较文学等6个教研室,另设语音实验室、近代文学研究室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室。1989年新成立的台港文学研究所也挂靠在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则设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现当代文学、语法修辞学、吴方言、理论语言学和美学6个研究室。
中文系的学制,解放初为4年制本科,设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955年起,本科改为5年制。1958年起分设语言和文学2个专业。文革期间;学制3年,设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2个专业。 1988年,学校将新闻系书刊编辑专业转入中文系,并增设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2个专修科。1990年本科设中国文学和汉语言学2个专业,同时招收秘书学专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生。中文系在文革前已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国家实行研究生学位制以来,中文系又正式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本系共有硕士点 九个(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 电影学、 民俗学、 汉语文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比较文学),博士点 七个(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文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也于1995年正式建立。复旦大学中文系自成立以来,经历了曲折前进、不断发展的不寻常历程,目前已形成专业门类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系科,因此被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本科学科点。
目前中文系(含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在编的教职工共80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 18人),副教授36人。长期以来,中文系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绩,仅以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十几年为例,本系教师共获得国家和海市教学和教材奖16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 3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90多项。
该系对本科生的培养注重"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对本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实际应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近年来,该系毕业生除了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以外,主要到各大报刊杂志社、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各大出版社、旅游部门、各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公司的管理机关和宣传部门工作,由于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和素质良好,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该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语言_中国语言 -中国语言-学术发展
语言_中国语言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该专业培养在中国文学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理论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
主要专业课程: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美学、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通史、世界历史、中国哲学等。
语言_中国语言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该专业培养在中国文学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理论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
主要专业课程: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美学、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通史、世界历史、中国哲学等。
语言_中国语言 -文字类型
中国不但语言类型较多,文字类型也很丰富。从类型上看中国文字有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2大类。属于非字母文字1类的:
①图画文字。在中国发现的图画文字有2种。1种是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图画文字,另1种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尔苏人的尔苏沙巴图画文字。这2种文字共同的特点是: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有从左向右的,也有由右到左的,既有由上到下的,也有由下到上的;常常利用字组构成的形象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读出来的经文中的词语,一般都比写出来的字多。这2种文字都还不是成熟的文字,只是文字的雏形。
②象形文字。它既包括整体像某事物形体或状态的字和以象形字为基础构成的指事字,又包括由多个单体象形字结合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词根是单音节的汉藏语系语言使用这种象形文字,基本上都是1个字读1个音节。云南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贵州水族的水书中的大部分字,都是1个字读1个音节。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有以下3个特点:1个字只能读1个音节;以单体象形字为主,也有形声字、会意字;就文字的作用说,已经由表意发展到表音。
③楷书化汉字和在汉字影响下创制的几种文字。有2类情况:字形结构虽受汉字的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属这1类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语言,也用形声或其他方法创制表达本族语词的新字。方块壮字、方块白文和方块瑶字,都属于这1类。
④音节文字。音节文字的共同特点是每个字表示1个音节,笔画比较简单。这1类文字,目前发现的有3种,即彝文、纳西族的哥巴文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部分地区的傈僳族使用的“竹书”。字母文字也称拼音文字。
中国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的来源和其他情况,分成以下7类:①藏文、八思巴字、傣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这些文字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间接参考印度的某种字母创制的;②窣利文、回鹘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窣利文来源于波斯时代的阿拉米文草书。回鹘文字母是参考窣利字母创造的。以后蒙古文字母的制定又参考了回鹘字母,满文字母的制定则参考了蒙古文字母。锡伯文是满文的延续;③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这4种文字都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同一字母的单写,在词头、词中、词尾、书写形式略有不同,④突厥文。根据突厥文献早期发现的地点,又叫鄂尔浑叶尼塞文;⑤朝鲜文、契丹小字和方块苗文。这3种文字在汉字的影响下,都把属于1个音节的字母拼成1个方块;⑥俄文。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有近3000俄罗斯族人,他们使用俄文;⑦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拉祜族、景颇族和佤族的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就使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还有一些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将根据他们的意愿、创制文字或者选用对他们适用的现有文字。
语言_中国语言 -参考书目
李荣:《语音常识》,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