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哲学含义与历史渊源,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发布时间:2018-03-12 所属栏目: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

一 :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哲学含义与历史渊源,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释合流”“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中国哲学_中国哲学 -哲学含义与历史渊源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2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

”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

西方注重实践,因此产生了近代物理学,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注重思想,因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如果说西方哲学是根据对身边物质的认知慢慢发展的,中国的哲学一开始就从宇宙去思考,远远走在西方哲学的前面。西方物理学至少要达到对太阳系的探索完成,其哲学才能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水平。(因为西方的哲学源于生活,只有在物质发展达一定程度,思想才会发展。而中国古哲学已经超越了物质,到达了宇宙层面。西方哲学就像1个一边赚钱,一边提升自己思想境界的人,不断提升自己。而东方哲学更像1个已经拥有了千万富翁看破一切的心态但物质层面却没跟上要求)

中国哲学_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禅宗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释、道三家影响深远。近代引入并发展了西方哲学,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陆被中共定为官方意识形态;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学者,则力图让中国传统哲学得以创新和发展。

中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是以孔孟之说为代表﹐佛家则以宣扬因果轮回、众缘唯心的道理与儒道互相辅助而成。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释合流”“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4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中国哲学_中国哲学 -春秋百家争鸣阶段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为源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价值优先观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1种集体潜意识。儒家的价值观影响古代中国大多数公开场合是以儒家的价值观作为优先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儒家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优先观。

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并讲求伦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义”,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人际关系以五伦为依归,有一定的规范。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对待;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于其他人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妈妈属要孝顺;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重视追求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推己及人的思想。关于生活工作的人生,小孩子的时候,就倾爱父母;年轻的时候有了女友(恋人),就倾爱恋人;婚后有了妻儿(配偶爱人和儿女),就倾爱爱人和儿女;当官员、公务员(广义地说是职员),就倾爱君主(及或上司)。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儒家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发扬人性、完成人格为起点,直至达到建立仁治之国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因此,儒家的理想,是成为通才,或者多才多艺而不仅仅是一才一艺,或者在一才一艺基础上能触类旁通,也即专才和通才的结合。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经济学,是为了人类理想社会而服务。儒家重义轻利,以义为本,以义导利。尊重利用自然市场经济规律,反对违背破坏市场规律,同时反对操纵市场,但认可“待价而沽”。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了“用力少,见功多”的原则,并发展出了实学,但同时注重全面的人格发展,反对把人变成物质的工具。儒家形而上学在以后的理学、心学中进行了展开。儒家相当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

道家思想是中国重要也是具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道家起源有一说是有出于史官。道家还有隐士1类的达观厌世者,他们驱使人们以“达观”来解决人生问题。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又名《道德经》),与《庄子》(又名《南华经》)为主要思想典籍。

道家崇尚自然相处之道,以天为道并顺天而行事,就可消灾解祸。认人类社会中的难题之所以无法解决,皆是因为干预行为过多,故提倡行为上要以无所作为即可达到无为养息。道家也向往着反璞归真的朴实社会,认为人类对事物不妄加任何人为的作用,回归原来朴素、无知、无虑的境界,人类的纷争和烦恼就可以真正的解脱。老子在总体上倾向治国方面,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由人生观和社会观扩展至宇宙论,提出“道”、“气”、“自然”等哲学概念。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既是生物之源,亦是生成万物之根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为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道家强调“游心”,并推崇自由,道家强调“虚心”,并推崇自然。主张要联系性、心、情三者又有所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为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内在精神,突出者为人之为人之主体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观情感,突出者为我之为我之情绪感受。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对人之命运,持1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以这样1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来保守心灵之宁静、淡泊与自由。道家对于生死,持1种纯自然的态度。与(今之所谓)道教(传统中国并不区分“道家”与“道教”)之追求长生不老有所不同,道家并不追求长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着。道家修养论之主旨是致虚守静。老子首倡致虚守静,庄子则将致虚守静具体化为“心斋”与“坐忘”,并进而将致虚守静提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物”。

道家哲学是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为基础,展开以自然为义理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认识1个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道家哲学发展的社会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个客体,人们是在其中生存的主体,所以应该要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默认立场,并更加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道家相当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就是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并以修身达观的生活功夫来处理世界事务。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韩非子提倡的“学本黄老”,将“理”与“道”连结再一起,认为“道”是成为万物运行法则。吸取儒家仁义思想,与法家治理之数,产生道法共冶一炉,成为汉朝早期的黄老之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仍有发挥的舞台。

道家则自老庄玄虚之说,后来成为两晋大夫竞尚清谈,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彦德创立“玄学”。另外变化为方士神仙之术,自汉朝张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为“道教”之始。

中国哲学_中国哲学 -汉唐儒道释合流阶段

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与其他宗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六道轮回与善恶果报,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具体表现在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进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佛陀之学即为佛学,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借以出世解脱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无常转变生死痛苦为理论。以无我、缘生、苦空为方法﹐以证得无为自在为目的。为达此目的强调需要出世与解脱,出世就是指必须厌恶世间欲望,不断自我修练,解脱是在脱离人世痛苦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进1步强调要舍己救世。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与灭苦。“四圣谛”学说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就是苦缔、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佛教认为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这些苦难不会因为人的死亡而结束,因为人死之后并不是彻底的消失,仍然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不论在天堂、地狱还是人间,苦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佛教还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没有永恒,这叫做无常。对众生来说,因为于无常败坏法起贪着,则将造成身心的炽燃大苦,因此说无常故苦。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在于因无明而于六根触受起爱执,而导致后有生死的纯大苦聚集。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无法避免会受苦。有情众生要想从苦中真正的、彻底的解脱出来,只有脱离轮回这1个办法。道谛为了脱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给出的方法主要为戒、定、慧三学。依八正道,便可以达到涅槃,永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阿罗汉。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哲学_中国哲学 -宋代儒学的发展阶段

宋朝

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乃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政府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惠栋在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明朝

明朝中叶,王阳明承陆九渊而阐发心学,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宗羲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王是真说: “今之学者,偶有所偷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清朝

理学在清初以后走入空谈,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以学术为工具博取政治利益的手段。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读了崔蔚林的文章,说“岸然自负为儒者”实在“可鄙”。又说: “伊以道学自居,然所谓道学未必是实。闻其居乡亦不甚好”。康熙说“今视汉宫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在人主前作一等语,退后又别作一等语”。他曾说:“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皆讲道学之人,然而各不相合。”即便如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颁布诏令,规定朱熹成为孔庙十哲之一,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学术。

现代

现当代儒家信仰者亦多崇奉宋明理学,而其中又分为程朱理学派及陆王心学派。

中国哲学_中国哲学 -基本特点

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

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秩序相对稳定,故中国哲学在殷周哲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历史久远,具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的哲学。而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哲学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只是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哲学遂逐渐发展。

主要同经学相结合

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哲学一直以儒学为正统,儒学虽因袭了传统的天命观念,但着眼于现实社会,不注重彼岸世界;强调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说教。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以“正统”自居,批判宗教神学观点。而在西方,中世纪时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唯物主义思想只能披上宗教外衣或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存在。

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诸家都以天道观为其伦理学说的理论依据。秦汉以后儒学被奉为正统,无论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还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都是通过各自的本体论为儒家的纲常伦理作出论证。在宋明理学中,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结合更为显着。张载以气为万物本原,宣扬“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为本体,强调天理即是人伦的最高原则。在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也往往和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相联系。孟子的“思诚”,荀子的“虚壹而静”,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发明本心”无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方法。

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

中国哲学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传统,许多哲学家运用不同的术语表达了他们的辩证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

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

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_中国哲学 -著名哲学家

老子

(约)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哲学含义与历史渊源,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概述中国哲学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着《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馀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墨子

(约)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 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庄周

(约) 公元前369 - 公元前286

〖战国〗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着有《庄子》。

荀子

(约)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战国〗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着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着有《荀子》。

二 : 云南菜系形成的历史渊源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山脉绵亘,平坝与江河湖泊镶嵌其间,形成多姿多彩的地理风貌和干湿分明的立体气候,极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香料王国”和“药材之乡”。“花木之乡”的美称。全省有淡水鱼类36六种、两栖类动物9两种、爬行类动物14三种。鸟类78两种。兽类27四种,分别占全国的45.7%、39.8%、37.1% 、65.9%和53.3%;野生食用菌200多种,野生花果蔬菜更是品种繁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烹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云南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为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剑川海门口出士的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铜器,为当地制造,由此证明在3200年前铜在云南已开始冶铸。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滇池区域已处于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至南朝为止,炊、餐铜器有釜、甄、壶、洗、尊、锥斗、案、杯、盒、罐、勺、碗、筷、盘;陶器有灶、庖厨俑;铁器有刀。餐铜器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烹调方法的变革,即由水烹阶段进入油烹阶段。烹调的食物逐渐多样化。据文献记载,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田广用兵益州,“获畜十万余头”。2000多年前《庄子》已记载云南食用鸡纵,说它的形状就像鸟飞行时把足收束起来一样,故称鸡菌。

云南自古就是1个多民族的地区,生息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世代沿袭的菜肴则是当今滇菜的源和流。秦汉时汉族始人云南垦殖。唐宋时期,云南出现了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在南诏时期,唐朝用兵南诏,丧师刀万,至少有10万人流落云南。当时在一给田,二不谣役的优惠政策下,促进了云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云南刀、大理马享誉中原。在流入云南的能工巧匠中不乏扈厨名师,滇菜异常兴盛。明代沐英治滇,推行军屯。民屯和商屯,中原人民至滇约有四五十万之多。从明代中期开始,云南汉族人口超过当地民族,滇菜起了质的变化。《滇南本草》有大量的医食同源的记载。明末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馈赠鸡纵;到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公以80味相待,内有柔猪(乳猪)。牦牛舌等,此外,他还吃过竹鼠等。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余部及吴三桂的部属等,留滇不下数十万人。特别是南明桂王人滇,改云南为滇都,名师成批涌人,滇菜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清代学者师范为家乡的弓鱼吟下了“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的诗句。鸦片战争后,自豪自、腾冲、思茅。昆明开关和滇越铁路通车,内外贸易兴旺,各地餐馆云集云南,形成了以汉族菜为主,兼具备少数民族菜的滇菜。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通车,云南成为大后方。在昆明和交通沿线的滇东北及滇西,云集各帮的名厨,加速了烹任技艺的交流,促进了滇菜的进1步发展。这一时期,在厨师队伍中分化出行厨,以满足达官贵人。富商名流的要求。

三 :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追溯到远古时期,青藏高原逐渐隆起最终与黄土高原握手,黄河从两大高原的指间流过……千万年后,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文中的“积石”则是对今天的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所在地域的最早记载。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这个地方。积石山最有名的特产是花椒和保安腰刀,在当地商店里,也以这两种商品最引人注目。据《积石山县志》记载,保安腰刀是由于聚居于大河家乡甘河滩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故称为“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溯源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折花刀

保安族人冶炼钢铁,打制金属器具的历史有800多年的历史,与元代成吉思罕的军事活动相关。据成书于14世纪的:《元史》、《蒙古秘史》、《世界征服者史》都有记载:“太祖征回回七年”,成吉思罕自公元1219年至1225年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伊朗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把为数超过十万的工匠、艺人跟其余的人分开,孩童和妇孺被夷为奴婢,驱掠而去”。“蒙古人结束花喇子模的战斗,虏掠驱奴,进行抢劫屠杀,血腥镇压,再把居民中的工匠瓜分,送到东方诸国”。

1225年成吉思汗回师中原,军队中大量补充了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1227年占领河州、洮州和金朝所属的积石州(辖现甘肃积石山,青海循化、同仁、贵德等地)。为了巩固这些新统一的地区,蒙元军队组建了一支由保安族先民工匠参加的“探马赤军”,派到现青海同仁县保安地区驻防。他们亦兵亦工,仍然从事工匠营生。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当地的蒙、回、土、藏、撒拉等各部族相邻而居,互通共融,到明代时形成了保安族。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蓝鞘什样锦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的文化内涵

保安腰刀有许多传奇的故事和传说。相传,在南宋时期,保安族先民铁匠们,在一座宋军驻守的城门外开设铁匠铺,那个时代,在中国的境内并存着南宋、西辽、蒙古、金朝,西夏、大理6个政权,它们之间的残酷战争长年不断,宋军认为,铁匠们在城门口打制农具和刀具不安全,就派兵驱赶铁匠们。铁匠们说:我们安分守纪给百姓的打制日用品,没挡你们的路,为什么赶我们?发生争吵后与宋军打起来了,铁匠们手劲大,且有工具,就一锤打瞎了1个宋兵军官的眼睛,然后骑马跑了几天,来到了蒙古军驻守的一座城门口,蒙古守军一问来的是铁匠,就十分欢迎。因为,蒙古军人都来自草原部族,缺乏各种工匠。就让他们在城内开铁匠铺。后来,因为手艺好,被元朝编入军户,为他们打制骑兵套具和兵器,后来就跟着元朝军队来到保安地方定居了。这个故事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保安族亦兵亦匠的历史。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简单介绍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品。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境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现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伊斯兰教。这里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源头。

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品种特点

保安语把打制各种金属器具的工匠称“果尔”,在清代的河州志记载“古族有果尔族”,说明元、明时代“果尔”

(工匠)已形成1个社会群体被称为“果尔族”。在保安语中,把打制金属器具的工匠,仍沿用古代对工匠的称呼“果尔”。到近代保安族“果尔”已分为6个工种:

1、黑活匠,制做各种农牧用具,保安语称:“黑活也斯君”,主要产品有斧、镰刀、铲子、铁锨、夹脑、马掌等。因产品不抛光,就叫黑活匠。

2、刀子匠,保安语称:“什都乎也斯君”。

3、锁子匠,保安语称:“锁子也斯君”。

4、剪子匠,保安语称:“亥其也斯君”,主要打制羊毛剪子,特受牧民欢迎。

5、勺子匠,保安语称:“特勺也斯君”,制做各种铜、铅质的勺子。

6、银匠,保安语称:“明够也斯君”。这些工匠方便了当地各部族的生产生活,促进了保安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

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几下子,可把铁棒削得火星闪烁,铁屑飞溅。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旧锋利无比,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吧! 保安腰刀还有1个特点,如果试刀锋,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刻断了;接着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断为两截。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制作工艺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做工艺相当复杂,如一把十样锦腰刀工序有40多道。在制刀工艺中有二道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技术。一是“加钢背铁”, 二是“沾水”。 把好了这二道关的刀,其刀刃锋利到可以剃头刮胡子,坚忍到砍铸铁不卷刃。

保安腰刀近20个系列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这种刀因工艺复杂,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体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著称。这种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失传,2006年甘河滩的马生福、马自正、马志俊三位工匠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全面恢复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工艺。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诗人张宪在诗中写道: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圆鞘什样锦

唐人宝刀夸大食, 于今利器称米昔。

十年土涮松纹生, 戎王造时当月蚀。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工作流程

诗文中“十年土涮松纹生”除去艺术夸张,其工艺和纹理与保安族折花刀一样。折花刀工序有:

1、制做地炉备料:上山烧制沙棘木的木碳,挖做保温地炉,安装倒扣的风箱。

2、“炒铁”:把生铁碎块放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沙泥锅(容器)中,放在地炉上,用木碳火烧炼,俗称“炒铁”。 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铸铁成液态时杂质浮出,提高了铁的纯度。

3、锻铸铁片:把熔化的液态铁倒入预先挖好的土槽中,形成条状熟铁片。再把熟铁片放在炉子上烧红,锻打成两指头宽的薄铁片。上述三道工序,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被线型圆钢和软铁代替。

4、锻打钢片:把硬度高的钢材置入炉中烧红后锻打成薄钢片。

5、加钢背铁: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切割作用,有较高的硬度才能保证刀的锋利,所以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夹在刀体上。“加钢背铁”,就是一层铁片一层钢片,这样6层铁片夹5层钢片共11层叠加,用金属片或铁丝捆扎为一体,放在炉子上锻烧,当炉温升高到1300℃时生铁条开始熔化,钢花四溅时用火钳夹住铁件左右转动,使软铁均匀地淋入钢条四周;用火钳夹住铁件拿出用锤锻打为一块,这样反复烧打,即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又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软硬不一的钢材融为一体的毛丕。

6、折花:工匠们在刀体上制出奇特的图案。把毛丕再置入炉中锻烧,钢花四溅时拿出,两头用火钳夹牢,像拧麻花一样先右拧后左拧,这样烧化一次拧一次,最终达到右拧8转,左拧7转,目的是在刀体上最终呈现出各种纹理。怎样拧出现什么花纹,全凭匠人的经验和技巧。

7.整刀丕:把拧成的麻花丕子炉子上烧红后反复锻打成刀丕。

8、整丕子:把刀丕冷锻后,用自制的剔子把刀膛剔平,把刀丕镇平,分别用粗锉和细锉出刀刃,用磨石块擦亮刀膛表面。

9、淬火:俗称“沾水”,把刀丕烧至黑红后,掌握好角度,迅速插入冷水中,可以使刃获得特殊性能,方法不当刀丕变形。其火侯、角度和入水的速度全凭匠人经验。

10、按刀把、做刀鞘:先做刀把。按刀具尺寸和品种做刀鞘。

11、抛光:先用磨石块擦亮刀膛表面。然后把割来的鲜麻黄草捆绑在木桩上,把刀插入草捆,来回抽动反复磨擦,利用麻黄草汁的化学反应和磨擦,达到刀体抛光,显露出道道花纹,这个工艺比元人的“土涮”又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12、煮刀:按刀的大小备一口锅,放入适量的明矾和水,把刀放入水中烧煮,因明矾有除锈去污的作用,所以煮上一段时间后,被“折花”熔为一体软硬不一的钢铁,呈现出各自的本色,铁现白、钢现青。刀堂上呈现出青白相间的流线性纹理,有的像行云流水,有的像松枝繁叶,十分好看。匠人们说“我们的折花刀千锤百炼成一刀。”

“折花刀”刚韧锋利,不易折断,不仅得保持了其冷兵器时代的实战特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易磨刀刃锋利,不会卷刃耐用。

保安腰刀锋利无比。削铁,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发,只要把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头发立即就断。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而成。其中制坯时的加钢、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处理能保证刀具刚韧相济。

仅制作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抛光打磨完毕,顿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刀柄由红、黄铜片和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泽艳丽,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钢制镊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样的美观,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每户保安人家都有铁匠,每位铁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图案。有的图案是某位铁匠的标志代号,有的图案蕴含着1个美好的传说,或记载着1个悲壮的故事。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传承意义

生产保安腰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腰刀是没有鞘的木头把子,后来发展成牛角把子,但是。造型、刀口、式样仍然不够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腰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汁、锻打、粹火、锒嵌、砸铆等等,都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商业、外贸部门不断订货,把保安人忙得更是应接不暇。

保安腰刀制作技艺不仅巩固了保安族的文化根基,也丰富了中国金属工艺的内容。周恩来总理曾将保安腰刀作为礼物馈赠给外宾。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打制腰刀素来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工巧匠们带着各自的绝招,在一起不断切磋打刀技艺,对于造刀的复杂工艺过程,像设计、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品种也不断丰富。市场开放给保安腰刀打开了销路,给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主要价值

(一)学术价值

1、人文学术价值:保安腰刀的渊源直接涉及到保安族的族源,追溯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可以推断保安族先民在历史上的经济、军事生活上的特点。因此,保安腰刀手工艺,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研究保安族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和思路。

2、科学技术价值

(1)保安族工匠几百年前熟练的掌握了,不同金属材料的冶炼熔合技术。铁匠都会用此项技术提炼钢铁,提高钢材的韧度和硬度,打造出精致实用的刀具。金银匠用此项技术制造出各种藏族宗教礼器和妇女的金银饰品。铜匠用此项技术打造出各种日用器具。

(2)淬火技术。保安族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热涨冷缩的原理,把烧红的刀丕快速冷却,提高钢材密度,增加刀刃的韧性和坚硬程度,保持刀刃锋利。

(3)焊接技术。保安族工匠在百年前就掌握了不同金属薄片 的焊接技术。制做刀鞘时,装饰刀鞘底端的铜、银、铁材料用铆接和焊接相连,并把珠宝镶嵌在银花或铜花中。

(4)应用植物有机化学和明矾的无机化学与金属材料的化学反应,在常温下反应,达到除锈、去污、表调、上底漆等多种功能,工艺简单、成本低、除锈时间短,对金属无腐蚀性,不含有毒有害物,对环境无污染。

(二)实用价值

1、牧民的餐具。牧民用腰刀就象用快子一样,天天吃肉要用腰刀来切割,一家几口人就有几把刀,而且易钝多磨,刀具消耗很快。笔者在青海果洛一家藏族朋友家里看到6把不同品种的保安腰刀。

2、穆斯林的必须品。广大穆斯林群众吃的牛羊肉,都必需用刀宰和切割。

3、装饰价值。生活在广漠草原上的藏族男人,喜欢在腰间挎一把腰刀,就可以防身,又能显示出男人的阳刚之美。藏族妇女喜欢在腰间带一把,挂带上镶嵌着银饰品的十样锦刀,即使用方便,又显其华贵。城里人把保安腰刀放在愽古架上,当工艺品欣赏,丰富了家庭的民族文化内涵。

4、体育健身价值。20世纪90年代,保安族工匠与天津金泰兰厂合作,研制出丢景泰兰镶嵌刀柄刀鞘的拐杖剑,适于中老年人舞剑健身。

(三)经济价值

打制“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保安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四)精神价值

保安族人民在从事几百年的“果尔”(金属工匠)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和精神财富。一是“一把手”表现的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二是折花刀“千锤百炼成一刀”的百折不扰、精益求精的精神;三是坚守信仰,乐观向上的精神,象刀把上镶嵌的“逊奈提”一样,伊斯兰教是保安族文化的核心,八百年来不论发生天灾人祸,保安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不动摇,因此才形成了保安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四是诚实守信,保证质量的精神;保安族工匠几百年来对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分不同阶层的顾客以诚相待,因此,不论什地方开匠铺都与当地人互惠互利。五是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如:鱼刀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学习印度的工匠技术研制的产品。现代的在刀柄和刀鞘上镶嵌金泰蓝工艺是与天津合作的。因此,保安腰刀也提高和丰富了保安族的民族文化。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扩展阅读

保安腰刀与马自正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马自正


马自正,又名马乃比友,甘肃省积石山县一民普通的保安族人,但是他不是1个普通的保安族刀匠。近几年来,他总是以保安腰刀作为自己要奋斗一生的事业,立志要让保安腰刀走向世界!

在甘河滩村的老马家,是1个世代以打制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谓是1个刀匠世家。马自正便是在村里听着叮叮当当的锤声出生,长大的,他从能拿起锤的那一天起开始就跟着爸爸学习打制腰刀。随着他慢慢长大,打刀的技艺也是略有小成,在家乡打刀这一行业中也是小有名气。那时候,保安腰刀正处辉煌之际,当时的大河家出产的每一把保安腰刀都是一等一的精品,并且保安族刀匠生产的保安腰刀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所以保安腰刀的发展前景很是不错。这是,马自正心中便产生了1个可能会影响自己一生的理想,便是要将自己民族的保安腰刀做大,做强,要让所有的人知道保安族和保安腰刀。

但是,当时的他,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埋在心里,默默的努力将自己的每一把刀打好。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和波折后,马自正在大河家镇上开了一家保安腰刀专卖店,开始自产自销保安腰刀。这时,他准备自己进1步发展,觉得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保安腰刀收到受到1个很严重的打击,出现了没落的危险。低价的机制仿工艺刀冲击着保安腰刀的市场,并且,很多年轻人和许多优秀的刀匠都纷纷外出打工。对此,他是万分的着急,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后来经过他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很多刀匠和青年都认为在外地打工挣的钱比在家打刀挣的钱多,并且是比打刀要容易的也很多。在家里,整天都是与黑糊糊的铁打交道,脏、累、苦,哪有在外地打工容易……就这样外出打工的保安族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好刀都没有办法再打了。刀匠一少,保安腰刀的产量便越来越少,并且刀的质量也是逐渐下降。他知道,照这样下去,保安腰刀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差,直到这门技术灭亡。马自正心里感觉自己又离那个理想越来越远。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保安族

编辑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色、人种特征和生活习俗,
一般认为保安族是元朝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同当地蒙、藏等各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1个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据1954年语言调查认定为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6个工种

编辑到近代保安族“果尔”已分为6个工种:

1、黑活匠

,制做各种农牧用具,保安语称:“黑活也斯君”,主要产品有斧、镰刀、铲子、铁锨、夹脑、马掌等。因产品不抛光,就叫黑活匠。

2、刀子匠

,保安语称:“什都乎也斯君”。

3、锁子匠

,保安语称:“锁子也斯君”。

4、剪子匠

,保安语称:“亥其也斯君”,主要打制羊毛剪子,特受牧民欢迎。

5、勺子匠

,保安语称:“特勺也斯君”,制做各种铜、铅质的勺子。

6、银匠

,保安语称:“明够也斯君”。这些工匠方便了当地各部族的生产生活,促进了保安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什样锦”

编辑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
什样锦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什样锦


“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主要标志。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璜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刀的把子。五光十色的把子,多彩瑰丽,用鲜艳的什样锦镶嵌而成。金黄、翠绿、湛蓝、澄紫、黛黑、银白、桃红……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插着一把铮亮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8“折花刀

”编辑保安腰刀近20个系列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算“折花刀”,

折花刀(10张)这种刀因工艺复杂,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体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著称。这种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失传,2006年甘河滩的马生福、马自正、马志俊三位工匠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全面恢复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工艺。这种工艺与元代西域的“米昔刀”相似。元末诗人张宪在诗中写道:
唐人宝刀夸大食,于今利器称米昔。
十年土涮松纹生,戎王造时当月蚀。

保安腰刀_保安腰刀 -保安族刀匠

编辑保安腰刀与马自正
马自正,又名马乃比友,甘肃省积石山县一民普通的保安族人,但是他不是1个普通的保安族刀匠。近几年来,他总是以保安腰刀作为自己要奋斗一生的事业,立志要让保安腰刀走向世界!
在甘河滩村的老马家,是1个世代以打制保安腰刀的家族,可谓是1个刀匠世家。马自正便是在村里听着叮叮当当的锤声出生,长大的,他从能拿起锤的那一天起开始就跟着爸爸学习打制腰刀。随着他慢慢长大,打刀的技艺也是略有小成,在家乡打刀这一行业中也是小有名气。那时候,保安腰刀正处辉煌之际,当时的大河家出产的每一把保安腰刀都是一等一的精品,并且保安族刀匠生产的保安腰刀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所以保安腰刀的发展前景很是不错。这是,马自正心中便产生了1个可能会影响自己一生的理想,便是要将自己民族的保安腰刀做大,做强,要让所有的人知道保安族和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保安腰刀-溯源,保安腰刀-保安腰刀的历史渊源_保安腰刀
什样锦


但是,当时的他,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埋在心里,默默的努力将自己的每一把刀打好。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和波折后,马自正在大河家镇上开了一家保安腰刀专卖店,开始自产自销保安腰刀。这时,他准备自己进1步发展,觉得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保安腰刀收到受到1个很严重的打击,出现了没落的危险。低价的机制仿工艺刀冲击着保安腰刀的市场,并且,很多年轻人和许多优秀的刀匠都纷纷外出打工。对此,他是万分的着急,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后来经过他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很多刀匠和青年都认为在外地打工挣的钱比在家打刀挣的钱多,并且是比打刀要容易的也很多。在家里,整天都是与黑糊糊的铁打交道,脏、累、苦,哪有在外地打工容易……就这样外出打工的保安族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好刀都没有办法再打了。刀匠一少,保安腰刀的产量便越来越少,并且刀的质量也是逐渐下降。他知道,照这样下去,保安腰刀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差,直到这门技术灭亡。马自正心里感觉自己又离那个理想越来越远。

四 : 红领巾的历史渊源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那时的饥饿、困难正威胁着全苏人民,当然考虑不到少先队的标志问题。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建议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特有的标志。在一次接受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新中国诞生不久,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建立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的优良传统,与过去的儿童团一样,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少先队队礼是五指并拢,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呼号是: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星星和火炬燃烧在队旗上,引导着少先队员在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和未来前进。

  20世纪20年代省港大罢工和五卅惨案时期,一群流浪街头的苦孩子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成长为光荣的劳动童子团团员,在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红领巾不仅仅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就是红领巾的由来。欲知更多详情,建议观看少先队队史影片《飘扬的红领巾》。

  大家都应该只是知道其中一角吧。其实红领巾的历史悠久,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

  当年,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领导人民在俄罗斯夺得革命胜利,时为1917年。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日上“主日课”时都会带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教导共产主义思想的少先队,由于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红旗的一角。

  中国共产党继承苏联的传统,所以我国的少先队也带光荣的红领巾。

 相关推荐:

关于少先队的作文 关于少先队的演讲稿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永不消逝的红色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红领巾伴我成长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飞吧,红领巾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我与红领巾的故事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为五星红旗骄傲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创造新的辉煌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永远飘在记忆里的一抹红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我们是新世纪的雏鹰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向着胜利前进,为着理想前进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今天是明天的奠基石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平凡的英雄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心中的红领巾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少先队员自己的节日
少先队建队60周年作文:红领巾在我胸前飘扬 少先队建队60周年演讲稿:第60个“建队日”
关于少先队的诗歌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红领巾大家都爱你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歌声与旗帜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我爱红领巾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党啊,党啊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小小的红领巾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胸前的红领巾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鲜艳的红领巾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你是红旗的一角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红领巾的诗歌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我爱红领巾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我的雄狮,我的祖国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旗帜下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我们是少先队员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我是飘扬的红领巾

五 : 太谷饼的历史渊源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谷县,有一种誉满三晋的传统功夫小吃饼,俗称“太谷饼”。传说太谷饼发明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太谷地区商业、手工业、金融业极为繁荣,一位烧饼铺里的老师傅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精心调制成现在的太谷饼配方。太谷饼制作精细,工艺讲究,成品色香味美,回味无穷,敢与京糕粤饼相媲美。太谷饼在选料上很有讲究,选用上好的面粉、白糖、食油和糖稀为原料,水的比重极小,食油选用山西北部优质熟榨的胡麻油,糖选用上等的砂白糖,糖稀选用米稀。太谷饼有四大特点:一是酥软至极,将鲜饼放不同的器皿上,它会随所放器皿的不同形状而弯曲。假如放在小碗里,便弯成碗底状;二是馨香诱人,甘凉爽口,令人回味不尽;三是稍嚼即化,余味绵绵,口感极好;四是易于贮藏,存放于适当之处,半年之内色、味如初。 
 


 

本文标题: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哲学含义与历史渊源,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概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75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