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罗辑思维的“地下江湖”一切都有 但和知识无关
罗辑思维的社群江湖里,有生意、有人脉、有领袖、有品牌、有骗局、有道义,还有佛法,但一切都无关知识。
(PingWest “黑镜”深度报道组 采访/撰文:张信宇 编辑: 骆轶航)
2015年12月31日傍晚,“罗辑思维”的主讲人罗振宇,即将在北京水立方进行《时间的朋友》主题跨年演讲,对超过530万的罗辑思维粉丝和社群成员来说,它是一场盛大的节日。
随着日期逼近,杭州的“罗友会”——罗辑思维的核心会员和社群成员组织——的发起人吴明春,人称“皮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这场盛典的筹备中。他放下了手头的棉麻服装生意,与“罗友会”的另外两名灵魂人物——重庆罗辑思维社群领袖“黎叔”和“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核心成员谢飞,联合发起一次全国性的“罗友跨年活动”。
响者云集。北京、上海、杭州、重庆、武汉、郑州、大连、南京、内蒙古赤峰、广东惠州、安徽芜湖等多个城市的罗辑思维社群,各地少则10多人、多则数百人,都要跟罗振宇《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同步,同一时间在全国各地举办跨年聚会。
这是一场完全自发的全国范围的大型民间群体聚会活动。
《时间的朋友》演讲门票早已售罄。就像罗辑思维此前尝试的各种营销一样,图书包(几本不同的书籍组合成的书箱)、月饼、茶叶、会员资格,每次开放购买,都瞬时抢购一空。
罗振宇号称要将跨年演讲连续进行20年,直到他离不开轮椅为止。皮爷获得的这张门票票价就印着“20年联票”。罗振宇说这场活动面对的是“爱学习人士”,大家用“涨知识”的方式跨年,一起进行20年。
罗振宇真的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没人知道。对罗辑思维的铁杆粉丝和社群铁杆会员来说,这些并不重要。罗振宇提供的那些“知识”?似乎也不重要。
香火钱和与宗教仪式
他承认自己对罗振宇有宗教般的感情:“如果他跟我借钱,我会毫不犹豫给他,不要他还”。
作为一档以前知名电视人罗振宇为主讲者的人文和商业视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于2012年12月21日在视频门户优酷上线。8个月后,高呼“爱智求真 积极上进 自由阳光 人格健全”16字箴言口号的罗振宇,宣布要组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把罗辑思维变成中国最大的“知识人社区”。
为了这个社区,他搞了一次大型社会实验——推出了罗辑思维“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普通会员200元会费,5000个名额;铁杆会员1200元,500个名额。
“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这是罗振宇的“会员促销”口号。5个小时,全部会员资格销售一空。
当时中国互联网消费和用户还很“屌丝化”,以“知识人社区”和提供知识型内容消费而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寥寥无几。罗辑思维很快声名鹊起,一大群看上去“年轻、上进,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人,为罗辑思维敞开了他们的钱包,送出了“香火钱”。
来自湖南湘潭的周天祥很“幸运”地买到了罗辑思维第一期“铁杆会员”资格。在遇见“罗辑思维”前,周天祥的工作是在老家卖电瓶车。他生于1989年,没上过大学,高中时数学成绩非常差,但喜欢看课外书。
(从没上过大学,在湘潭卖电瓶车的周天祥是罗辑思维的第一批会员)
“主要是看社会科学类的书,”周天祥在一家咖啡馆里跟PingWest品玩记者见面,随身带了好几本书,并将一本罗辑思维定制版的《世界为何存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比如那时候有一本《百万富翁快车道》,还有像军事类的书,还有洛克菲勒传记之类的书,”周天祥给我列着他的书单。
这些书都有关快速致富、经商和成功。以前,他只能通过财经报刊的编辑荐书来买书。直到遇见罗辑思维,他的“被荐书”需求就被满足了。“因为用语音和发视频的推荐方式更好。原来我要看别人的推荐,那是一篇文章,很累的。”
“罗辑思维”就是靠每天一条60秒的微信语音推荐文章和图书,以及每周一期的优酷视频节目,聚起了第一批用户。
罗辑思维刚问世时,惠怀松还在江苏科技大学念大四,准备毕业。因为晚了一步,他没能买到罗辑思维第一期的会员资格,至今都觉得很遗憾。
惠怀松一直是罗振宇的忠实粉,每周四晚上,他都等着罗辑思维在优酷视频节目的更新,他觉得这特别有仪式感。
“就跟做礼拜一样”,惠怀松对PingWest品玩说。
惠怀松说,罗辑思维重塑了他整个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整个推倒了碾碎了又重新建立起来”。
这种世界观是不是“爱知求真”和“自由阳光”,却很难讲。
惠怀松承认自己对罗振宇有宗教般的感情:“如果他跟我借钱,我会毫不犹豫给他,不要他还”。
从大学到毕业,从江苏到北京,3年来,惠怀松说他自己一直按照罗辑思维提供的“大方向”成长。他习惯每天凌晨4点起床,6点多准时守着“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3年以来,他只有不到10次没能在第一时间打开罗辑思维每天凌晨推送的罗振宇60秒语音,然后2个小时内赶紧补上。
他会用手写的方式,把每天的这段语音“内化”到自己的身体里。“不是抄下来,也不是背下来。就像吃饭一样,把它形成习惯。不是用脑子,其实是用心去看。”
“罗辑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嵌入到了我的人格当中,价值观也好,思维方式也好,嵌入了我。”。
惠怀松现在是一个皮包设计师,开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已是第二次创业。这也是他响应罗振宇“U盘化生存,即插即用”的表现。
所谓“U盘化生存”,是罗振宇向80后一代朋友提供的生存困境解决方案。总结起来是16个字:“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罗振宇说:历史记住的往往是一门手艺,因此掌握一门手艺,用个体的方式与外界合作,做一个快乐的自由职业者,比加入一家公司或机构要好得多。
惠怀松现在生活在北京,月入10000元人民币左右。这个收入在北京并不算高,不过只要“罗辑思维”店铺里有的东西,书、月饼、茶叶和油,他差不多都买,跟我见面的时候,也背着一个从罗辑思维店铺上买的包。
他的朋友圈每天会转发一篇罗辑思维的文章。他就像一个传教士,跟我说:“我建议你可以试着参与进来,进来玩。那个跟你在外面看是不一样的,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整个人彻底“罗辑思维”化了。
对那些希望获得成功和机会,但社会上升通道有限;还有那些想获得一些知识,但获取知识和阅读的能力有限的年轻人来说,“替您读书”的罗辑思维的出现,给他们批发了散装的智慧,让他们与知识、与成功、与机会的距离看上去近了。罗振宇,成了他们的知识看门人。
但是罗振宇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替您读书”的人。
官方社群与民间结社
全场起立,所有人手拉手,冥想五分钟,背景音乐放着李宇春演唱的励志歌曲《和你一样》。结束的时候,大家睁开眼睛,银幕上出现了两块支付宝二维码。这些刚被改变了磁场的“信徒”纷纷掏出手机,扫码付钱。
2014年,随着订阅用户和会员数量的激增,罗辑思维开始组织一些“社群活动”。
凭借罗辑思维的号召力,这些社群活动在很快大江南北蔓延开来。除了罗辑思维官方的会员活动,各省各市的罗辑思维粉丝,也自发组织了自己所在地的“罗辑思维朋友圈”——以信奉和热衷“罗辑思维”为名的线上和线下社区。
罗辑思维也有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吃饭不叫吃饭,叫霸王餐;聚会不叫聚会,叫思想碰撞;交朋友不叫交朋友,叫建立连接;侃大山不叫侃大山,叫线下High聊会,”一个匿名的知乎网友语带讽刺地形容罗辑思维的这套“黑话”。
与作为一档微信公众号语音媒体和作为一档视频或音频节目的“罗辑思维”不同,罗辑思维的“社群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功利的。
第一批“铁杆会员”,没上过大学,但喜欢读创富类故事书,在湘潭卖电瓶车的周天祥就是罗辑思维“社群活动”的受益者。尽管人在湘潭,他却靠QQ和微信远程参与组织罗辑思维在全国的会员活动,从邀请嘉宾到组织志愿者,每个细节都身在其中。两年下来,周天祥参加过罗辑思维所有的线上线下活动,组织过超过10场罗友线下沙龙。
2014年12月20日,周天祥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会来事”,希望通过社群的资源,在“电子商务、社群运营、创新产品”的行业里找一份“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的工作。
“会来事”是一项罗辑思维针对会员推出的福利,会员有权利通过罗辑思维微信号发布信息,会员找工作、商务合作和招聘都是会来事常见的内容。
“找我的人有一千多,最后面试了一百多家”,周天祥对PingWest品玩说。接着,周天祥辗转深圳,来到北京,做了两份互联网运营工作,又开始捣鼓自己的创业项目。
现在周天祥是“在行”上的“社群运营师”,主要帮人们解答“怎样通过社群帮助你创业”的问题。“在行”是科学知识社区果壳出品的一个经验交流平台,主打付费制、一对一的经验分享。
周的“在行”主页自我简介几乎所有内容都跟他的罗辑思维社群经历有关:“对三年来罗辑思维发展的全部细节了如指掌”、“朋友圈中一度人脉3000位罗友、二度人脉约200万罗友”、“一分钟认识CEO和信任背书”……
另一个“罗友”戚泽明,今年刚从合肥工业大学法律系毕业,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成熟得多。2015年夏天,他成立了一家演讲设计公司,专门为需要演讲的人提供整套的演讲设计服务。他同时也在“在行”上开了课,“如何用故事思维设计TED式演讲”。
(“偏内向”的戚泽明是罗辑思维社群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戚泽明认为自己性格“偏内向”,但他确信自己仍能在短时间内结识想结识的陌生人,社交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
“我念大一的时候就可以找到500强的人力资源总监,我也会认识宝洁的前辈,联合利华有一个总部在合肥,跟他们关系很熟。”戚泽明对PingWest品玩说,“所有到我们学校来演讲的嘉宾无一例外都会成为我的朋友,我会通过各种手段去接触。”
“如果没有罗辑思维,我可能就是进个世界500强,一级一级地往上爬。”戚泽明对PingWest品玩说,他也是罗振宇“U盘化生存”的信奉者和实践者。
他作为演讲设计师的第一次工作也是来自罗辑思维社群。2014年11月刚来北京没多久,在参加罗辑思维北京的线下活动时,戚泽明见到了著名的重庆罗辑思维社群召集人黎叔。那时公司还没成立,他就从黎叔那里获得了演讲设计的第一单活儿。
他还跟黎叔一起组织了“罗友长江行”,开车从重庆出发,遍游长江流域各大城市,拜访当地罗友,除了吃喝玩乐,还与当地“罗友”一同举办各种线下High聊会。
“罗友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罗辑思维郑州朋友圈发起人高磊对PingWest品玩说。他觉得罗辑思维的铁杆社群成员在职业上有些共性,不是那些“求知求真”的读书人,而是“偏社交类的一些职业比较多。”
对这些散步在全国各地的“罗友”们发起成立的各种罗辑思维社群和线下活动,罗辑思维官方的态度有点暧昧。
2014年,罗辑思维官方的角色还偶尔出现到各地社群发起的聚会上,比如罗振宇偶尔还出席个“霸王餐”的饭局。但到了2015年,罗振宇和罗辑思维的其他核心成员就鲜有在各地粉丝发起的罗辑思维社群中露面。
但罗辑思维的民间社群活动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反而益发如火如荼。他们发起了长江行、杨梅节,还有这次全国各地罗友自发联动的群体跨年大趴——罗振宇在北京跨年开讲《时间的朋友》,全国各地不在现场的朋友远程同步开派对。
罗辑思维官方依然保持着和这些民间群体活动的距离,从不替它们背书。但这次杭州的罗辑思维群主“皮爷”发起策动的全国联动跨年大趴,分别登上了12月16日和28日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会来事”栏目。这也许仍然不算是一种背书,但至少是默许。
2015年10月20日,罗振宇发了篇文章《有奔头,一起过》。宣布暂停会员招募,但支持会员资格的转让。对罗辑思维的会员机制和会员社群可能带来的一些“意外”效应,罗辑思维官方开始有意控制。
(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可转让罗辑思维会员资格)
于是“会员资格”成为一项可交易的标的物。那之后的几天,罗辑思维会员资格买卖交易在许多罗友的微信群里如火如荼,最贵的时候一个会员资格的价格被炒到了6位数。甚至还有人每天统计普通会员和铁杆会员的价格波动,制作K线图。
但很快,在罗辑思维以会员机制为核心的官方社群体系之外,一个完全由罗辑思维粉丝自发的独立的社群体系“言罗会”浮出水面。
“言罗会”就是讨论“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罗辑思维”,同时“言”又有说的意思,大家一起讨论研究罗辑思维。2015年11月,“言罗会”在厦门成立,发起者是重庆的罗辑思维社群领袖皮爷、杭州的罗辑思维社群领袖黎叔,还有“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的核心成员谢飞。“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是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发起成立的学习社团,号称专门为创业者服务。这次“言罗会”成立大会,全国各地的罗辑思维社群群主、组织者和核心人士等超过30人都赶到厦门参加。
这是罗辑思维的一次最大范围的全国线上线下联动的“民间结社”。
他们当中有商人、咖啡馆老板、摄影师、大学教授、公益人士、销售人员和各种创业者,聚在一块儿,围成一张圆桌,分享社群玩法、交流社群管理经验。每个社群群主被称作一个“连接点”,表现形式主要是建立了很多各种主题的微信群。这些人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罗辑思维的会员资格,这是他们在罗辑思维江湖中地位的标识,但这次的“言罗会”与罗辑思维的会员体系无关,大家都决定要另搞一套。
(厦门,各地罗辑思维社群领袖讨论成立独立的“言罗会”)
“在罗老师宣布不再招新会员的那天,我们就聊,怎么把这些活跃的社群连接起来,”言罗会的发起人、重庆罗辑思维社群群主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
他们在一起聊怎么玩社群,准备把自己变成更大的连接点,让罗友全国大联动。还在厦门就地发起High聊会,一起参加“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社群成员举办的论坛。
在PingWest品玩记者参加的这场由罗辑思维核心群主和颠覆式研习社核心成员发起的论坛上,一个台湾来的禅宗大师李淙瀚,正在做《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样》主题演讲。李大师演示了几个“意念可以改变磁场”的魔术,进而要求工作人员把灯光关闭,拉上窗帘,营造一种全黑的环境。李大师让全场起立,所有人手拉手,冥想五分钟,背景音乐放着李宇春演唱的励志歌曲《和你一样》。
结束的时候,大家睁开眼睛,银幕上出现了两块支付宝二维码。这些刚被改变了磁场的“信徒”纷纷掏出手机,扫码付钱。
皮爷的罗式“行骗”
没有被“骗”的罗友纷纷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表达失望和遗憾。
在“言罗会”和罗辑思维其它的民间社群活动中,杭州罗辑思维社群领袖的皮爷和重庆的社群领袖黎叔成了重要的发起人和连接点。被罗友的江湖圈里称为“东皮爷,西黎叔”,是两个重要的堂口老大。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整合罗辑思维在全国各地的分散社群,形成一股合力。
黎叔组织过罗友长江行,皮爷在浙江青田组织过杨梅节活动,包括在厦门的言罗会,都是对社群从地域性升级全国性的尝试,他们在这些活动里投入大量精力、金钱,对社群的影响力也自然形成。
皮爷原本是一个皮衣生产加工商,所以叫“皮爷”。开始玩罗辑思维社群以后,转做了棉麻服装,但“皮爷”这个称号越叫越响。PingWest品玩记者几次见到皮爷,都是一身自己生产的素色棉麻穿着,搭配他标志性的“方便面”发型。
皮爷是典型的“浙商”,中小企业主,从农村出来到杭州定居,做皮制服装发家,有房有车,“基本需求是解决了,但也不是土豪。”他自己这么自嘲。
皮爷不到40岁,相信个人奋斗的价值,也有冒险精神;他想让生活更丰富、更充实一点。他是罗辑思维的二期会员,2014年底开始参与到罗辑思维社群活动和社区建设中。
对罗辑思维的“社群效应”,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因为生意,他有时需要跟政府部门谈合作,他发现那些地方县市的领导仍然对中小企业主端着一副牛哄哄的姿态,这让他感觉不爽。但做社群就不一样,大家可以自助和互助。“我做社群,并不需要求着你跟我合作,”皮爷对PingWest品玩说。
“既然我觉得罗胖蛮厉害的,他的思维也很好,我为什么不离他近一点呢?我离他近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我帮他干活,帮他做事。”皮爷就这么成了罗辑思维第三期会员的引荐人,通过这个认识了很多“罗友”。
“大家就在社群里面玩,也看到很多人最后不玩了,也看到很多原先不玩的人后来慢慢玩了,但是我自己觉得,从去年开始玩到现在,每一次活动都让我成长了。”皮爷对PingWest品玩说。
(成功借助罗式“魅力型人格”在罗辑思维社群里“行骗”的棉麻衣服商人皮爷)
这一年马不停蹄地参与各种社群活动中,皮爷自称“亏进去30多万”,往里面投入了很多金钱。以他在罗辑思维社群里的影响力和个人品牌,要拿回来也很轻松。
他也这么尝试过,在朋友圈发起过两次“行骗”活动。
2015年11月5日,皮爷心血来潮,发了一条朋友圈:“受罗胖的影响,我也想做个实验,每人200元,我给你个惊喜(捂嘴笑表情)记得用微信转账哦(大笑表情)。”
这条朋友圈一发出,皮爷微信上的罗友们,立刻开始给他打钱。37个小时,有204位“上当受骗者”通过微信转账及微信红包给皮爷打钱共计40800元。
皮爷收到这些钱后,号称这些钱用来“吃大餐已经花光了”,所以,他不可能给“上当受骗者”什么回报。接着,皮爷发了篇文章,召集“好心人”安慰这些上当受骗的人。所谓的“安慰”,就是让这些“好心人”卖货给当受骗的人。谁有商品和货物需要推广,皮爷来进行连接,然后把这些货物免费分发给那些上当受骗者的人——也就是给皮爷打了钱的人。
但这不符合正常的商业交易逻辑。皮爷先收钱,再找货物发放给金主,在收到货物之前,对方并不知道自己会收到什么东西,甚至不一定有回报,很多人心甘情愿地给皮爷打钱。而那些提供货物的“好心人”,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产品在社群内做推广,如果推广效果不理想,皮爷会给他们一点金钱补偿。
但这么做竟然没有引起“上当者”的怨言和法律诉讼。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模仿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上售卖产品的一种模式——事先不告诉你卖的是什么东西,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先交钱再说。2014年6月,罗辑思维就曾售卖了8000套“事先不告诉你是什么”的图书包。
有不是社群和罗友的老朋友不理解“行骗”,以为皮爷是遇到了困难,给他打了6000元钱。皮爷认为这是一件好玩的事,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学习罗振宇“商业思维”的想法。
1个月后,皮爷再次“行骗”。这次的单价是1000元,名额100个。一天时间,“上当受骗者”爆满,10万元人民币躺在皮爷的微信钱包中。对爆满后仍然打钱过来的罗友,皮爷都陆续退款了。
这两次“行骗”活动中,没有被“骗”的罗友纷纷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表达失望和遗憾。
厦门会议期间的一个凌晨,刚参加完一场High聊会的皮爷跟我清晰复盘了他的“行骗”活动:“你要是去模仿他的活动的组织方式,因为你资源跟他是不一样的,有可能他能成,你就不能成。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告诉你,我们其实可以这样玩、那样玩,用这种方法、那种方法去做商业,跟之前不一样。以前我们做商业,肯定会非常严谨,但是现在我们做商业,有可能我们不会很严谨,但是我们会知道,只要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圆满,它最终的结果就是圆满。”
在皮爷的身上,已经隐约体现了罗振宇所谓的“魅力人格体”。他投入数十万,短期内不求金钱回报;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己在全国社群范围内的知名度;社群成员愿意信任他和尊敬他,他已经具备一定的靠这些信徒的变现能力。随随便便行个骗,就那么多人主动来投怀送抱。
那接下来他会做什么?
黎叔的罗式道义
我的“爽爽鸡”完全是基于罗辑思维的才有的
与浙江的皮爷不同,重庆的黎叔是另外一个罗辑思维社群领袖典型。
黎叔本名黎强,是重庆罗友社群创客公社的社长和发起人,也是有上千亩地的养殖场老板,身家以千万计。在罗辑思维的庞大社群里,他给自己贴了三个标签为其他罗友熟知:一个“做鸡”的男人,一个爱学习能执行的农民,一个重庆典型的“袍哥”。
黎叔觉得自己“从小学习的意愿和态度都比较强烈”,从知识性谈话节目《晓说》到《罗辑思维》,从微博到微信,快40岁的黎叔一直对互联网,对互联网上的知识和文化保持着好奇心。
(用罗辑思维成功推广了两个食品品牌的重庆罗辑思维社群领袖黎叔,他觉得罗辑思维的知识功能很难说)
开始参与罗辑思维的社群活动后,由于喜欢交朋友,讲“江湖道义”,黎叔慢慢成为了重庆罗辑思维社群的领袖人物,名声远扬。他发起成立了一个“创客公社”,后来各种名义的社群越来越多,十点读书会、吴晓波读书会和锤子手机等社群,都会到黎叔的创客公社来做线下的活动。
“我们的场地免费提供给其他社群来做,他们会传播创客公社的场地,会传播这个社群。”黎叔说,“他们要的是利,我们要的是名。”
黎叔没算过自己在罗辑思维社群里投入了多少钱,“肯定比皮爷多,”他说。
他常把一句座右铭挂在嘴边:“付出不计回报,付出总有回报。”除了付出金钱和场地,他也喜欢像堂口老大那样,在罗辑思维的社群里捧红新人,让新人跟着他走。
前面提到的戚泽明就是黎叔提携的“后辈”之一,因为在北京参加罗辑思维的活动认识了黎叔,自己开的演讲设计公司第一单就来自黎叔的介绍。此后黎叔还在不同场合推荐和捧过戚泽明,让他的生意做的更多。
“泽明现在影响力很大,也是我不停在捧他,”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在我们这个圈子,知道我的基本上都知道泽明,因为他有一个演讲设计的特长,这种可以叫匠人,可以说是一种手艺,不是每个人都学得会的。所以我觉得这种有手艺的年轻人就该捧。罗辑思维特别倡导U盘化生存。”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
戚泽明跟着黎叔发起了跨区域的罗友“长江行”。黎叔已经成了罗辑思维民间势力的一张招牌。很多罗友无论是出差还是参加罗辑思维的社群活动到了重庆,都会求见黎叔“拜码头”,好客的黎叔有时间就会见一见,求见的人太多也只好推掉了事。
为人豪爽,并不意味着黎叔不精明。他认为自己是罗辑思维的受益者,是“社群里面出来的为数不多的能把商业逻辑讲清楚的”。他通过罗辑思维的线上社群,分别建立传播了“爽爽鸡”和“有它小面”两个食品品牌。
黎叔对重庆的传统食品行业非常熟悉,他的养殖场年产值超过1600万,参加社群活动对他来说“更多是一个广告”。包括他在社群里推广的“爽爽鸡”和“有它小面”品牌,由于是大众速食消费品,“必须要规模,规模越大,品质越能保障”,而罗辑思维社群就是他现在做广告的一个重要渠道。
“我在罗辑思维上发了4次会来事,上了很多次公众账号,给我带来了一些名声,为我做快消品带来很多无形的广告。现在会来事的商业价值大概在30万到50万一次,”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
谈到社群商业化的时候,黎叔的逻辑极强,他能一条一条地解析罗辑思维社群能给它的产品带来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通过社群来给产品引流,带来广告和宣传,他甚至可以通过数据算出来:罗辑思维社群传播的衰减度大概在70%。
黎叔说,他现在随便在朋友圈上发点什么,点赞和评论人数都能过百。但对用社群影响力和魅力人格体“行骗”的做法,黎叔并不赞同:“如果我真的想骗人,要骗300万、500万,我觉得不难,但是你的一生就这么过了吗?不是这样的,没有意义。互联网会把这个放得很大。”
但无论是黎叔还是皮爷,他们共同的烦恼在于微信好友的上限只有5000。这是扁平化的微信用来做社群营销方式的掣肘,黎叔只能通过人工退群和删好友来尽量保持好友质量。
“我现在微信里有很多大咖。”黎叔认为社群的价值大于劳动的价值,因为劳动是加法,社群是乘法,有可能倍增,“我为什么热衷于到这么多社群来分享,其实都是有成本的,它实际上是把我们传统的广告成本缩小了,”他说。
对黎叔来说,罗辑思维并不是一个“求知求真”和“自由阳光”的知识工具,而是一个社群化的,能让人们信奉和追逐他的产品的生意渠道。
“我觉得罗辑思维对当今的中国最大的贡献,它不是筛选了一些书,也不是筛选了一些产品,也不是每天60秒语音,也不是每个礼拜40多分钟的视频,而是他把一群人筛出来,把这群人筛出来以后形成了社群,这些社群自生长,”黎叔对PingWest品玩说。“我去上海、北京、甘肃,去哪个城市,如果说我要找,都能找到他们,这种感觉特别舒服。”
(来自全国各地罗辑思维的社群群主)
“罗辑思维对我个人的价值,它是有意义的,以前有很多人攻击罗辑思维,他会觉得罗辑思维很空,落不下地,我正好是一个落地的,我的爽爽鸡完全是基于罗辑思维的会来事才有的,”黎叔说。
“求真求知”的罗辑思维,最终被各种各样的粉丝和社群们,用到了月饼、精油、鸡肉和小面上。
“释迦牟尼是个社群”
他准备在功德箱上贴支付宝二维码,方便信众捐香火钱。
有用罗辑思维模仿罗振宇的“魅力型人格体”玩“行骗”游戏的,有把“求真求知”的罗辑思维当成生意工具的,也有用罗辑思维弘扬佛法的。杭州南山讲寺的住持昌乐法师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罗辑思维社群里一些人的“精神领袖”。
昌乐法师生于1976年,年少出家,先后求学多所佛学院,是地道的佛学科班出身。2005年被佛教协会派往南山讲寺,从事“人间佛教”的探索实践工作。
张贴在南山讲寺里的昌乐法师简历上写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法师积极探索网络弘法,从早期的寺院网址、QQ、日志、博客;到近年的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以及正在开展的移动网站、优酷视频弘法、微信语音弘法等。”
显然,这个40岁的法师试图用罗辑思维的打法复制一个“弘扬佛法”版的罗辑思维。也许,就是这种打法,最适合宗教传播。
昌乐的网龄不短,2002年左右开始上网,当时他还在佛学院教书,一天到晚在QQ和新浪聊天室泡着。到南山讲寺后,电脑和互联网是他区别于其他法师的标配。现在,南山讲寺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了两年,积累了一万左右的用户。昌乐效仿罗振宇每天早上发一条语音分享,还准备做一档视频访谈节目,塑造一个自己的“魅力人格体”。
2015年12月初的一天,PingWest品玩在杭州拜访昌乐法师。昌乐所在的南山讲寺,院子的很多角落都贴着微信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关注“南山讲寺“的微信公众号。昌乐法师本人用的是一部iPhone 6手机,后壳上也贴着一块二维码。他解释说这是因为要加他好友的人实在太多了,打开扫一扫都太麻烦,直接在后壳上扫描了事。
昌乐法师对PingWest品玩说:他准备在功德箱上贴支付宝二维码,方便信众捐香火钱。
刚听说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出了这么一个“魅力人格体”的昌乐法师之后,杭州罗辑思维的舵主皮爷吓了一跳:“这个和尚怎么也这样乱搞?”
2014年,昌乐加入了罗辑思维的社群。他自己弘扬佛法,自成一体,与皮爷治下的杭州罗友会互不统属,井水不犯河水,但他也为杭州罗友会的日常线下社群活动提供南山讲寺的场地,顺带手给罗友们讲课弘法。
(用罗辑思维的方式弘扬佛法的昌乐法师)
昌乐觉得杭州罗友会跟南山讲寺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好玩和有趣,不同的地方在于目标不一样。昌乐觉得杭州罗友会没有共同目标,但南山讲寺有,就是弘扬佛法。“目标就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东西,”昌乐法师对PingWest品玩说。
昌乐平日里弘扬佛法,讲的都是网络用语。这让他很快成为一些罗辑思维社群成员的“精神领袖”。现在昌乐每个月都会出差四五次,全国各地的寺院做讲座,还去企业做佛法培训。这一套在二三线城市的民营企业甚至国有企业,很吃的开。
“我们接受任何人的邀请,”昌乐法师说。如果出差目的地在3个小时车程以内,昌乐就会跟小和尚一起,开着他那辆灰色的斯柯达速派轿车,插一根音频线在车上,用喜马拉雅FM听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或高晓松的《晓说》。
通过各种培训和扫码付香火钱,南山讲寺的收入基本上能维持运营。昌乐不太在意创收,“我管流量,管客访量,这才是我们的工作重心,和互联网公司一样。”
PingWest品玩问他怎么考量寺庙的“流量”,他说看吃米的情况。因为提供斋饭,所以香客和来参加社群活动的人都会在南山讲寺用餐。“比如我买1000斤米回来,这个月吃了多少,眼睛看一下还剩多少袋就行了,”昌乐法师说。
昌乐很善于把佛学跟当代互联网联系起来。“释迦摩尼是媒体人。”他说,“因为他把每一个参与到身旁的人都进行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他的形象代言人。”
“那他是一个社群吗?”我问。
“当然是一个社群,僧团不是社群是什么?他的社群不是以简简单单的兴趣为粘合力,甚至他不是以信仰为粘合力,而是以个人成长,所谓的觉悟为粘合力。”
这个说法,释迦牟尼同意么?
失控和逃离
我们现在跟罗辑思维已经没太大关系了
显然,有着庞大粉丝和社群基础的罗辑思维,其社群核心成员平日里所做的事,正在离罗辑思维“知识型社区”的愿景越来越远。
最早的时候,罗振宇打出广告词,“让我们来进行互联网试验”,他希望集齐10万“爱知求真,积极阳光”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大社群。但是罗辑思维社群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脱离其知识传播路径的内在规律,越发展壮大,越兴旺蓬勃,越与知识无关,越去知识化。
2013年以来,罗辑思维一共招募了3期会员,前两期非常抢手,共25000名付费会员资格,很快就销售一空。第三期的时候,罗辑思维希望它本身是一个“以真实的人际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群”,于是采取了引荐人的制度,发动第二期会员“引荐”发展第三期会员。
很多原来的罗辑思维粉丝和铁杆会员,从这个时候开始分化。
宋波是河南安阳的一个医生,2013年底,他花1200元人民币买了罗辑思维铁杆会员资格。过了一年,第三期会员招募的时候,他不再续费,于是被从官方的罗辑思维微信群踢了出来。
“这个感觉,和被传销群踢出来,差不多,”宋波在知乎上评论说。
宋波确实进过传销组织,发现里面其实都是充满梦想的年轻人,不安现状,想自力更生回报父母。到医院上班后,他对一些现实社会中的潜规则不认同,屡屡碰壁,一直在书籍和互联网寻求心灵和思想上的安宁。“罗辑思维”的出现,让他产生了一丝期待。他对PingWest品玩说,他希望看到罗辑思维“在不违背自己价值观的前提下,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看过的罗辑思维节目越来越多,他发现罗振宇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煽动性,罗辑思维的销售模式是“耍猴式的抢购”,这都让对传销十分敏感的宋波无法认同。在QQ空间和知乎上,他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愤怒。
罗辑思维社群的当红炸子鸡、开演讲设计公司的戚泽明也经历过购买罗辑思维会员的曲折。当时他还在湖北恩施的乡村学校里当老师,晚上去学生家家访,回不了宿舍,就在学生家住。8点多睡觉,定了半夜11点50分的闹钟。但半山腰手机没信号,罗辑思维又特别严格地要求只能用微信支付,戚泽明穿好衣服出来跑了老远交会员费,第一次交钱交不上,他以为卖光了,上微博才知道系统故障,12点40分左右才成功把钱交上。
像知乎这样的社区成为了质疑罗振宇及罗辑思维的主要阵地,问题“为什么知乎上有一些人对《罗辑思维》的评价很低?”吸引了6000多人关注、700多人回答,最高票的答案得到了3000人同意。
在那条3000个赞的答案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吐槽罗辑思维。因为这些东西跟我认为的爱智求真实在差别太大。我无法接受。水平的高低都是其次。“用一种确定性的态度来对待不存在确定性的东西”不是爱智求真,你可以叫信仰,宗教,但绝不是爱智求真。 我不喜欢罗辑思维,就是因为它虽然爱智求真,但其实是《卡耐基成功学》,《犹太人的智慧》,《商场里的成功哲学》式的爱智求真。不是我所理解的把求真本身作为目的求真,是像人生导师演讲,牧师讲道那样的“爱智求真”,而不是课堂式的求知式的爱智求真。其实很多人都提过罗辑思维是一套成功学,我一直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听的时候总是在那儿跟这个节目较劲,越听越火。
类似的质疑变多了之后,罗振宇在2015年8月31日的微信公众号语音推送中亮出了自己态度:我从来都公开承认自己是商人,是生意人,是买卖人,如果您觉得我不是,那是您的误解。
可资印证的是,PingWest品玩近期接触的所有“罗友”,无论是皮爷和黎叔这样的堂口老大,还是昌乐法师这样的佛家弟子,还有依靠罗辑思维社区红利发家的演讲设计师戚泽明,卖电瓶车出身的社区运营师周天祥,每天像做礼拜一样对待罗辑思维的个体创业者惠怀松,他们都对罗振宇经常使用的词句了如指掌。“势能”、“U盘化生存,即插即用”、“爱智求真”、“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魅力人格体”、“有种、有趣、有料”……张嘴就来,就像语录一样,随时引用,随时背诵。
(《罗辑思维》第一本书里的插图)
但他们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讨论罗辑思维的某一具体言行,或者罗辑思维批发的某一段散装知识,其中的信息和逻辑正确与否。他们当中的所有人,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言行和这些道理,是否有用,有什么用,能产生什么效果,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
在罗辑思维体系内呼风唤雨的黎叔也对PingWest品玩承认,罗辑思维带给整个社群的知识性收获是“很难的”。因为“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好静,社群活跃的人好动,它本身是冲突的。”
而对郑州罗辑思维社区的发起人高磊来说,罗辑思维给他带来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做第三期会员引荐人的时候,高磊为罗辑思维引荐过200多位会员。以郑州为例,许多罗友在社群中卖货、找对象、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认识的罗友中,最小的不到10岁,跟着爸爸听罗辑思维已经3年了;最大的已经年近古稀,一个60多岁的老大姐,整天跟他们谈奇点大学。
但是在厦门“言罗会”和“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组织的论坛上,来自台湾的李大师带着台下的众多罗友手拉着手冥想“意念正在改变磁场”,听着李宇春的励志歌曲《和你一样》,睁开眼看着身旁的众人着了魔一样地扫着屏幕上的二维码付钱,经历了整套“法事”,从会场走出来之后,高磊还是觉得很不舒服。
高磊认为罗辑思维如果在美国,就没有在中国的作用大。“因为美国经历过大量理性的、文艺的洗礼,西方文艺复兴,各种运动,人的很多基本权利、义务、人性的东西都已经梳理清楚了。”他对PingWest品玩说,“中国在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明显能感觉到我们在精神上还是有所欠缺的,罗辑思维迎合了这种时代的需求。”
“罗辑思维一直是提倡自由主义的。他提倡的那些东西,很多人批判他是互联网成功学,说陈安之、刘一秒和罗振宇他们是一样的。但是陈安之、刘一秒我都研究过,刘一秒都几乎妖了,他喝剩下的水别人都想去喝,陈安之又太低端了,而罗振宇是很深刻的。”高磊对PingWest品玩说,“但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屑于罗辑思维的。”
罗辑思维社群的杭州领袖皮爷就不思考这些“终极问题”。在罗辑思维的社群里他成功学习和实践了罗式“魅力型人格”,行了两次收效不错的“骗”。他觉得现在罗辑思维的社群是什么,跟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和文章推送有什么关系,他都不在乎了。
“我们现在跟罗辑思维已经没太大关系了,你看我们现在的名字叫什么?叫皮皮圈。为什么叫皮皮圈?我觉得就是我皮爷的圈子,就是我周边的这一帮人,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就叫皮皮圈。那帮傻子进来说这个名称要改,要叫‘皮皮圈的傻子群’,一个个自嗨,说这个群是我们的,我们被你骗了钱,我们跟你玩,我们就是傻子。”皮爷对PingWest品玩说这番话的时候,很得意。
而昌乐法师仍在跟罗辑思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罗辑思维的“爱智求真”是什么对昌乐法师不重要,昌乐法师的“智”和“真”是弘扬佛法和寺庙的流量与收入。“不管是佛家、儒家还是罗胖说的东西,本质上是存在共通之处的。昌乐法师对PingWest品玩说。“你要跟时间做朋友的事”,昌乐用了罗振宇的话解释。
“跟时间做朋友的事”,正是罗振宇这次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的主题。而这场跨年演讲,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弘扬佛法”。
二 : 罗辑思维宣布召开001号知识发布会 定档5月18
“既然手机、汽车、电饭煲都能开发布会,为什么知识不可以?”
5月8日,罗辑思维在其微信公众号宣布,将于5月18日举行“001号知识发布会”,深圳卫视和优酷平台5月18日晚20:30同步直播。
这场发布会定位于“一场学习者与知识生产者的大会”。“知识作为一种产品,这个时代终归要来。我们只是提前做了这件事情。”对于举办本次发布会的初衷,罗振宇在活动预告中这样描述到,“发布会本身不重要,它只是在向重要的产品致敬,向我们打造这些产品的日日夜夜致敬,向得到App的内容创作者和产品经理致敬。”
据了解,5月18日现场将发布“得到”App全新推出的十余款知识产品和全部知识产品序列,产品背后的多位知识生产者也将走到台前,分享产品背后的故事。现场还将邀请到一位重量级嘉宾压轴出场,分享对知识付费领域的前瞻思考。此外,“得到”App“打造内容产品的全部心法”,也将在本次发布会现场“毫无保留地对外分享”。
不仅在概念和内容上有别于传统发布会,001号发布会在形式上也力求与众不同。“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这场发布会本身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内容。”
在5月8日,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率先发布了整场活动的主题音乐,由“得到”App专栏作者严伯钧从肖邦作品中选出了8首,诠释发布会各个环节的内涵。
这是“得到”团队创立一年多以来又一次全新的尝试。自2016年5月产品正式上线以来,“得到”App不断邀请各个知识领域的头部知识生产者加入,目前其专栏作者阵容已经扩充到25人,覆盖经济、管理、科学、艺术、创业等各个知识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生态。其中,李笑来《通往财富之路》当前订阅人数超过15万;《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阅人数超过10万;《李翔商业内参》、《万维钢•精英日课》和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订阅人数皆已逼近10万。
除了付费订阅专栏以外,“得到”App提供的产品还涵盖了电子书、付费音频产品“每天听本书”、每日更新的“知识新闻”音频以及随时可看的免费知识内容等,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三 : 传罗辑思维拟融资9.6亿 知识付费是不是好生意?
品牌推广就用这几招,七月活动立减500-1000元
逻辑思维拟融资9.6亿元的消息近日曝光,财务数据披露,罗辑思维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一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860万元、4462万元和3805万元,本以为会遭遇规模瓶颈的知识付费拥有如此业绩让外界大跌眼镜。但鉴于罗辑思维IP效应较强,苹果抽成与政策监管尚未明悉的情况下,罗辑思维的成功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商榷。
资本认可
完成B轮融资21个月后,业界风传罗辑思维拟融资9.6亿元,投资方名单上新增了腾讯和红杉资本等大佬。相关文件披露,本轮融资为罗辑思维Pre-IPO轮融资,估值目前预计约为70亿元,本轮新股增发规模预计为3.7亿元,老股转让规模预计为5.9亿元,本轮共同投资者包括腾讯、红杉资本、英雄互娱等机构。
如果消息属实,这是罗辑思维在获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启明创投、合一集团和正心谷创新资本领投的1.32亿元B轮融资后再度被资本加持。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否认了相关信息,称公司只是“被上市”,却并未正面否认公司业绩。根据相关文件,罗辑思维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一季度营收分别为1.59亿元、2.89亿元及1.51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60万元、4462万元和3805万元,对应净利率分别为11.7%、15.5%和25.2%。
这是资本对罗辑思维运营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和“得到App”两大产品的褒奖,也是资本对知识付费模式的肯定。据不完全统计,获得融资的知识付费类企业还有简书和荔枝微课,前者于今年4月完成4200万元的B轮融资,后者同期获得A轮千万级美元融资。去年喜马拉雅、知乎、分答、微博问答和小鹅通亦均得到过资本支持。
在移动付费渠道普及、付费意识被逐渐激发的交叉点,知识付费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证明着自己的价值。根据互联网女皇最新的《互联网报告》,中国网民越来越愿意为网络游戏、在线直播、在线视频等娱乐内容买单,这被认为是付费内容崛起的重要信号。
此前有媒体报道,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3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万人,根据多家知识付费平台数据及多项报告估算,截至2017年3月,用户“知识付费”可估算的总体经济规模为100亿-150亿元左右。2017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300亿-500亿元。华菁证券则预计,到2020年国内约有2亿元潜在付费人群,按付费率45%,360元ARPU值(每用户年平均收入)计算,年收入规模约320亿元。
“2016年成为知识付费元年”的论调进而被公认,也是从去年起,知乎、得到、分答、微博、果壳、喜马拉雅甚至36氪和虎嗅等都前后杀入知识付费,该领域的变现手段也日益丰满,包括专栏订阅、付费课程、有偿问答、内容打赏和线下社群等
产品退烧
几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付费成为“码农”和意见领袖们体面的生存依靠,且让人侧目的成绩不少,如去年罗辑思维推出的付费订阅商业知识服务类内容产品《李翔商业内参》,每周更新六次,年费199元,该产品不但被柳传志、马云和雷军背书,产品首位订阅用户,马云还特意为之准备了60秒的推荐语音。
《李翔商业内参》上线当天订阅数超1万,订阅额超200万元,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收获近10万用户。喜马拉雅上的付费产品如《好好说话》、《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也收纳大批拥蹙。《好好说话》售价198元,《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售价为199元,两款产品播放人次分别为4878.2万次和214.1万次。此外,蜻蜓FM与高晓松联合出品的音频节目《矮大紧指北》也为近期付费内容的爆款,矮大紧指北官方微博显示,该节目上线仅一个月,付费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人。
与产品一起处于上升期的还有知识付费平台,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6年春季App实力榜数据,3月喜马拉雅月度活跃用户为2089万,知乎月度活跃用户数为753.4万,以上两平台的同比增长率在网络音乐App和数字阅读App行业中均居高位,分别为139%,同比增长127.2%。
不过,质疑在付费内容大势下悄然滋生,导火索来自于付费内容的复订率谜团,两个月前罗振宇宣布《李翔商业内参》更名为《李翔知识内参》(以下简称《内参》),由付费转为免费产品。“请不要再纠缠续订率的问题了,这是在质疑我们行骗。”罗振宇对媒体解释,他把得到的产品构想比做酒店经营,入住房间收费,但早餐、游泳池、健身房是免费的。订阅专栏是房费,而《内参》则是酒店的免费项目。
有人说这是罗振宇的“狡辩”,有人认为这是内容运营不必非付费不可的表现,从“本季《内参》由知识赞助商——全新BMW 5系特别赞助”即可见知识运营的多元方向。
“可以说头部内容质量还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更多的中尾部内容质量让人很难恭维。”内容付费用户王声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有不少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有很多还存在抄袭、不专业的情况,标题党严重。”
另有用户曹溪表示,“教授技巧类的内容在收听的时候真的是觉得超值,感觉听完几节课胜过读几年专业课,实际操作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差得远呢”
对此,知名互联网评论人阑夕有同感,他认为软知识偏向于抽象性,属于知识以及学问的适伸,并不能直接作为实操工具使用,反之亦然。“硬知识销售受窘,软知识市场则没有这般尴尬。”
前景未明
相比于可以自控的内容质量问题,政策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更让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头疼。上周有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考虑允许用户向原创作者“打赏”时,不再强制通过App Store的“应用内购买”机制进行,这对苹果而言意味着放弃30%的抽成,对于内容平台来说则是付费渠道的疏通。
这并不是内容付费产业遭遇的首个政策门槛,分答的“假死”经历想必让同行玩家们记忆犹新。这种深刻来自于分答的瞬间爆红,王思聪等众名人的追捧,来自于上线3个月就消失的反差,还来自于长达47天的销声匿迹。
虽然分答对于关停与回归并未给出具体原因,但仅剩下职场、健康和科普三项境遇让业界认为多为政策层面的干预。易观分析师马世聪就曾直言,分答的暂停服务不只是技术问题,如果只是进行版本和功能的更新换代就不会直接停掉服务,需要经过一个半月的整顿也可能与内容监管方面有关。
从目前的内容付费产业特点来看,该领域玩家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PGC)和用户生产(UGC)的内容供用户购买。其中PGC模式以得到、喜马拉雅为代表,平台参与内容策划、制作和把关,UGC模式则是分答、简书等平台为代表,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从模式上看,UGC模式更容易引发政策监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知识变为产品和服务时,同样任重而道远。它与实物商品和视频等文化产业一样,需要运营、需要避免同质化、需要规避政策风险,同样需要时间。
四 : 从《罗辑思维》,看知识的运营商
A5创业项目春季招商 好项目招代理无忧
文章从“平台变革”,“内容变革”,“知识传播路径变革”三方面阐述了作者对“罗辑思维”这样的自媒体的知识运营商的期待和愿望,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我是一名罗辑思维的普通听众,从他的《第9期 慈禧的善与恶》开始,一直坚持听到现在,也订购过一些精英课程(我把其他付费课程称为精英课程),对于罗辑思维团队的主动进化,主动改变和创新一直都比较欣赏,更对于罗胖提出的要做知识的运营商概念非常感兴趣,加之本身我的业务研究方向又是服务运营,所以用下面的一些观点给《罗辑思维》提一些建议,而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些建议讨论一下什么是知识的运营商。
我们知道《罗辑思维》是一个创新和变革都比较大胆的节目(团队),从开始到现在的节目形式,运营策略和盈利模式不断发生变化。
比如:媒体形式从一开始的长视频,到长音频,再到去年的短音频变化;运营策略先后经历过:读书会,读书会+电商(卖书,卖月饼等),精英化知识传播(引入大V或者专栏作家等知识精英),知识运营平台等这几个阶段;盈利模式也从:电商卖书,卖月饼等转变为卖课程,而目前《罗辑思维》的主要收入来源应该就是卖课程的收入。
作为自媒体的一个创新和领军企业,他们的成功总有诸多成功的要素,但这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关注的是《罗辑思维》未来将怎么发展或者变化,这是因为对一家不缺少创新和主动变化基因的企业,讨论过去显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接下来我用我的认知从“平台变革”,“内容变革”,“知识传播路径变革”三个方面阐述罗辑思维可能的变化方向:
1. 从知识的运营体系上分析平台变革
罗胖曾经在很多期节目中强调,罗辑思维要做知识的运营商,但实际按照严谨的态度来看,《罗辑思维》离知识的运营商还比较远,这是因为目前他们的运营体系还是以电商体系而非服务体系为主的,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其实是一种服务过程,而非交易过程。
目前来讲我们在“得到”平台上订购和收听的其实只是一个个的知识产品而已,也就是说我们购买了“施展的中国史纲50讲”这门课程,其实平台目前运营的只是这个课程产品的交易,而不是用户对于这门课程的知识消化和吸收。我们从“得到”平台的:“今日学习”和“知识账本”的功能开发来看,《罗辑思维》视乎是想通过管理用户的学习过程来实现一定程度的知识运营服务。
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很显然也有很多制约和瓶颈:
首先学习过程是跨学科,跨知识提供商,跨平台的,如果只在“得到”上去实现一个学习过程管理工具就会有:不专业,不全面,不深入和产品核心理念不统一的问题(得到的内容和学习过程管理就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产品定义),所以我相信这两个功能目前的使用状况应该不太好。
其次平台并没有真正实现服务的特点,如果我们从知识服务的特点上去考虑整个平台的体系进化,就需要我们去实现具备如下特性的平台结构:跨领域,跨知识提供商,知识传递者和接收者有高频互动,认知的及时反馈,遵守请求2响应原则,按量收费。
而从跨领域,跨知识提供商来看,至少我觉得《罗辑思维》,需要另建平台,新平台应该主攻知识的传递和反馈,而且是跨领域,跨知识提供商的。
至于怎么传递我在第三点:知识的传播途径上分析。
2. 从知识的作用上分析内容变革
在去年(2017),罗辑思维也受到一些非议或批评,外界主要质疑的观点是:“碎片化学习就是快餐式学习”,“知识的传递其实传递的是焦虑和社会压力”,“罗辑思维相关精英课程缺少实际落地的指导性”,这使得大家开始思考什么是知识,而知识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个质疑会怎么影响罗辑思维的进化:
碎片化学习
首先来看:“碎片化学习就是快餐式学习”,的问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提出该观点的人往往批评碎片化学习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浮躁和虚荣的表现,真正的学习还是要静下心认认真真的长期连续不断的积累,其实这只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不同方法而已,而动态碎片化学习还是静态连续学习只是我们根据不同的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选择,没有什么可比性。
但对于《罗辑思维》平台,如果要坚持采用碎片化学习理念,那就需要从“得到”的工具性和课程的内容设置都要充分体现碎片化学习的关键要素:接续能力和关联能力。
接续能力:是指在知识学习连续过程被打碎后,要从新投入学习后的快速获取知识上下文的能力,使我们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目前“得到”的课程设置是通过缩短课程时间来体现碎片化学习能力的,其实这种方式过于简单了,就相当于直接把本来1小时听的内容,拆分为6节来讲,这样解决不了碎片化时间的问题,比如:听完前5个小节,最后过了10天后的某个上厕所时间听最后一小节,谁能保证还能记住前5节讲的核心呢?所以好的课程内容设计首先要求整体讲解内容,要从原瀑布式的依照某维度的顺序讲解,改为我称为的:可变内卷化讲解。见图:
可变内卷化内容
“可变内卷化”,的内卷指多维度围绕核心主题展开讲解,同时每个旋转圈能通过某角度(维度)很容易建立上下文关联和暗示;而可变的含义就是课程准备单元是内容A-Z的小单元,而课程的组合可以变化,这种变化如果教给内容提供者就显得比较困难了,“得到”平台应该尝试用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难题,通过一定算法和AI,实现课程按照用户的接续实际情况实现内卷的重新组合,让关联性强的内容,总是出现在接续点的周围,这样用户就能很容易获得接续知识的上下文。当然这是非常理想的设想,不过以《罗辑思维》的资源值得去探索。
关联能力:是指在跨领域或跨知识提供者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这些知识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得到”课程中需要具备网状关联性,这是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给知识提供者提出的要求。
目前“得到”课程的关联性大致是这样:
以罗胖为中心的星型关联
对这样的星网络大家一看就明白了,我们如果要设计碎片化的课程内容,不光是需要通过“罗胖”来串联各个课程,而需要建立不同课程的内容关联性,从而形成内容关联的网状网络,这对内容提供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也应该是“得到”(《罗辑思维》)应该尽力去创新的地方。
其次针对:“知识的传递其实传递的是焦虑和社会压力”,这个批评,“得到”在课程内容和课程方式的设置上确实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种批评的产生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翻看“得到”App的商业气息浓厚精英课程列表,你就能感觉到,平台是把知识当产品卖,所以卖的产品需要卖点和话题,我们看到的就是:“产品思维30讲”,“30天认知训练营”,“心理学基础30讲”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客户来说是充满期待和明确的结果导向的,用户会想:我上完这个“产品思维30讲”就是产品经理了吗?我上完“30天认知训练营”我的认知就提升了吗?等等等……
这样的期许显然是不能实现的,不要说听完这些精英课程不能成为精英,就是这些精英也不见得一定能在实际运用中实现这些预期,毕竟,知识本身也分为认知的知识和运用的知识。
我们用罗胖“罗辑思维”的本身课程和这些精英课程对比,也不难发现之间在宣传概念上的差异,罗胖的“罗辑思维”在概念上是反复强调:他提供的最重要的知识,不是他所讲的观点或者理论,而是一种多维,多角度的认知方法,能海纳百川接收各种观点的包容之心,罗胖讲的“罗辑思维”其实是一种观察,认知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论,不带具体的是非,对错判断。而其他精英课程讲述的其实就是方法,而这些方法就是显性的告诉读者,你读了肯定比你没有读要产生更好的效果(对于知识学习而言并不是简单的1+1=2的)。
所以最终外界产生“知识的传递其实传递的是焦虑和社会压力”担忧的根源,是我们把知识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功利化的过程和立竿见影的济世良药。
“别人读了这个课程,我没有读,是不是就会落后呢?”,为了避免这种读者(听众)焦虑,首先在平台课程的营销策略上舍弃那种精英光环和唯我独尊的气氛;其次要回归消费的是课程内容本质,而不是某个精英的名头,也就是说课程定价和购买策略上是允许选择性的拆分课程包(比如:30讲),也就是说可以单独购买某个章节(最好能实现可变内卷化的课程内容)。
再有就是要鼓励跨学科的学习,与其烟囱式的提供独立学科和领域的课程包,不如根据客户喜好或者知识缺陷,提供多样化的跨领域自定义或者推荐课程包,比如:产品思维30讲”,“30天认知训练营”,“心理学基础30讲”中的部分有关联或者有映射的内容(哪怕这些不同的知识体系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组成灵活的跨领域课程包,因为这样的组合,人与人的需求是不一样,是不会有相似性的,所以也就自然避免了相互焦虑和功利性,而且组合课程包的过程,本身也是《罗辑思维》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
最后实现听众(读者)按阅读(收听)量来计费,而不是现在的包干一次性收费。
从以上4个方法,也行可以解决目前广泛的自媒体中知识的功利性传播问题,不过也需要用实践来证明。
最后再说:“罗辑思维相关精英课程缺少实际落地的指导性”,这个批评,就需要平台在运营中重定义,罗辑思维传递或者运营的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如果是能直接帮助客户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这个需要差异化的为不同客户提出的服务请求展开响应,那么课程设置就是互动式的(互动式并不只是收集客户反馈或者允许客户提问,而是指客户的反馈,能实时影响到我们的课程讲解和内容提供,所以预定义课程是实现不了的),而不是现在的精英课程式。
如果定义传递的知识只是知识普世价值和方法论,则需要在课程设置,价格定义上就应该更体现用户知识的全面型和广泛性的重要,而不是单一领域知识的重要性。
所以这个问题我只能建议运营者要反思整个罗辑思维提供的社会生产力到底是什么?
传播途径
3. 从知识的传播途径上分析角色变革
从知识的传播途径上来看,“得到”平台只是给内容提供者发布浓缩知识的一个渠道而已,并没有实现知识在人群中的传递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说,整个《罗辑思维》项目目前还是知识的电商,而非知识服务运营商。
因为他的整个传播方式采用的是精英化放射状,广播的方式,是单向的(虽然也有一些问题反馈但明显还不是服务高频的模式,问题的反馈也不会实时影响课程内容,这就是判断单向还是双向的依据),这些精英化知识的生成是预定义的,而不是服务反馈的结果。
做过演讲的人都知道,我如果准备了一个30页的PPT,讲解过程中根据听众的肢体,表情或其他行为反馈,你可以判断他们的关注重点是什么,从而在思想中会重构你的预定义PPT。知识的传递也是如此,精英化的知识传递有他的局限性和瓶颈。
最主要的就是他没有办法高频和及时和听众产生互动,或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实践中的知识运用问题。精英化知识如果是方法论就还好,但如果是具体方法,还是收费的方法,就会受到客户的严厉质疑了,因为客户会用实践检验知识学习的效果,而精英们又没有办法知道客户的具体实践参数,所以就无从解决。
我建议增加 “知识传教士”的角色,我们都知道“传教士”并不能编写或者修改“圣经”,但他们深入社会各个社会阶层,总能将圣经的普世价值按照某个个社群的语言重新翻译;按照社群的需求重新解读。而传教士本身的背景和知识差异也是千差万别的,也许就是各行各业出身的你。
如果在这个知识传递网络中加入知识传教士的角色,并且还能让这些知识传教士也能加入到知识运营商的产业链中获取他自身的价值,这样就能充弥补精英化放射状传递的缺陷。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度量知识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知识学习最难评估和度量的就是效果,我听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的课程,施展老师怎么知道我的学习效果呢?平台又怎么知道呢?难度还用问卷调查吗?
如果我们有“知识传教士”角色,实现知识在平台中的传递和反馈,我们就可以度量效果,比如:我会对我朋友讲解这套思想,讲解次数,网络的层次都可以度量我学习该知识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来分析学习效果,知识在我这里传递的速度,数量,层次就可以说明我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总结一下:
我通过“平台变革”,“内容变革”,“知识传播路径变革”三方面阐述了我对“罗辑思维”这样的自媒体的知识运营商的期待和愿望,期间肯定有太多我自己的观点和背景的思考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各位就当一种角度的参考就好。
另外我也期待有真正的知识,旅游,出行,医疗等各种运营商的出现,传统电商终归要从产品化思维向服务化思维转变。
本文由 @乌士儿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标题:罗辑思维的骗局知乎-罗辑思维的“地下江湖”一切都有 但和知识无关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