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算法时代到来 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发布时间:2017-09-11 所属栏目:访谈

一 : 算法时代到来 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摘要:当只有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那可能是探索,但当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那可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1. 里程碑:算法推送超过人工推送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随便打开一个视频网站或新闻资讯APP,都会有“个性推荐”或“猜你喜欢”之类的栏目,系统会根据你的浏览记录和爱好,自动为你推荐内容。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两年前,这种个性化推荐并不常见,而近来已成为各大渠道的主流配置。

  当只有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那可能是探索,但当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那可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近日,第三方监测机构易观发布了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数据:2016年,在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的内容将超过50%。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这成为一个分水岭。它意味着,我们以后接触到的信息,将主要由“智能机器人”为我们准备,而以往看似不可或缺的“人工编辑”角色,则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自2012年今日头条开启算法分发的尝试,4年之后,算法时代正式宣告来临。

  人类的信息分发模式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专业编辑—社交传播—算法推送。算法模式能不能成为信息分发领域“历史的终结”?

  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福山提出现代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以此为喻,算法推送是不是信息分发的最终形态?还会有其他模式挑战它吗?

  2. 三张图包含所有秘密

  当我们称一个时代到来时,绝不仅是基于一个指标。它应是新主角对关键性资源的“全面接管”。

  互联网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资本、流量、人才。

  1. 资本

  先看这张图。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这张图显示,不仅各大传统门户客户端加入了算法潮流,BAT在2016年到来时也悉数出手。各种资源开始向算法推送聚集。因此,2016年成为拐点,并非偶然。

  现有资讯分发产品可分为三类:媒体型,倚重人工编辑;关系型,依托社交链传播;算法型,基于算法对信息和人进行匹配。

  这三种类型的产品各有特色,各有阵地。不过,眼下的一个大变化是,媒体型产品和关系型产品纷纷纳入算法功能,无形中向算法型产品靠拢。

  当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和微信、微博都开始往自身产品功能添加算法时,标志着算法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主流资讯分发产品的标配。

  互联网升级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设施,这是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而算法被设定为资讯分发不可或缺的主要驱动力乃至唯一驱动力,则无疑是“算法时代”最好的注脚。

  资本对新趋势最敏锐。可以看到,资讯产品领域,风投的大手笔基本集中在算法类产品。

  今日头条C轮融资获得红杉资本领投的1亿美元;

  一点资讯获得凤凰新媒体的四次投资,总额超过7400万美元;

  天天快报,腾讯砸下重金以及巨大的流量支持。

  艾瑞咨询7月份发布了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榜。在前300强的排名中,“新闻资讯”行业的上榜企业只有三家,其中算法资讯分发平台有两家,分别是排名第6位的今日头条和排名189位的一点资讯,另一家是排在121位的36氪。今日头条以92.3亿美金的估值,仅次于蚂蚁金服、小米、滴滴、陆金所、新美大等巨头。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不久前,甚至有传言腾讯以高达8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今日头条。虽然消息被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否认,但终不免引人浮想联翩:难道腾讯无法用产品来打败对手,最后只能用资本来收购这个“算法分发”的独角兽?

  2. 流量

  流量之于互联网,犹如土地之于地产商,是价值的来源、一切的根本。

  看下面这张图: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注:算法类客户端以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和一点资讯为样本;非算法类客户端为新浪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和凤凰新闻为样本。数据来源:安卓市场

  算法类资讯客户端下载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非算法类产品,差距多达2倍以上。

  算法类产品,增长率都在50%以上,处于高速成长期。传统门户类产品,则明显感受到了“天花板”,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率,这在互联网界与“停滞”同义。

  越来越多的用户和流量将集中在算法类产品上。

  根据前面提及的易观发布的数据,算法推送的内容今年将超过50%,完全占据主体地位。

  对于流量的准确描述是:流量=用户数X使用时长。

  现在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传统门户类产品在用户数上还占有优势,但平均使用时长大大落后于算法类产品。

  TrustData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今日头条平均用户每日打开时长为41.8分钟,而网易新闻和凤凰新闻分别是26.1分钟和24.7分钟,腾讯新闻仅为19.8分钟,不到今日头条的一半。2016年8月,今日头条的平均用户每日打开时长已经超过70分钟。

  使用时间长,意味着给用户的信息,更对胃口,更为精准,更具粘性,一用就停不下来。这是算法类产品抢占流量高地最令人恐怖的地方。

  3. 人才

  三要素中,钱是最敏锐的,人是最理性的。人才变动是反映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上图是各资讯客户端及视频类网站近期的招聘统计。整体来看,内容分发环节,各大机构对于算法工程师的需求大于人工编辑。

  无论是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算法类产品,还是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老牌门户,都在重建内容分发的人员结构。占据重要流量的视频类产品,发力更为明显,爱奇艺和乐视招聘的算法人员之多,远超于人工编辑。

  收入上,算法工程师月薪起点25000元,人工编辑为8000元,相差3倍。各机构宁愿支付更多的人员成本,一定是算法的方向能产生更高效率。

  算法工程师普遍吃香,折射的是算法分发的欣欣向荣。

  以上,从资本、流量、人才三个核心资源的流向来看,算法时代来临毋庸置疑。

  3. 算法崛起的根本动因

  算法为什么会接管信息分发的大权?在于两个关键词:“免于匮乏”与“免于过载”。

  人类的信息传播经历了“匮乏”和“过载”两个阶段。

  互联网之前的所有媒介形态,就是在解决信息匮乏问题。报纸最初只有一页纸,后来发展到上百个版面皆为常事。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更是文字向音频、视频的跨越,信息的丰富程度呈几何级增加,最后网络把这几种形态都囊括其中,集大成。

  这一步步的进化,就是满足人们的信息饥渴。免于匮乏,多即是好。

  如果以数据单位来描述不同媒介之间信息量的大小,大致是: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报纸文章是KB量级,1KB大约是500个汉字。

  广播节目是MB量级,1MB音频节目的数据量约等于60万个汉字。

  电视节目是GB量级,1GB视频节目的数据量相当于7.5亿个汉字。

  网站更新是TB量级,1TB约等于9000亿个汉字。

  这一阶段,媒介演化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追求信息的“免于匮乏”:

  增大数量。比如报纸增加版面,电视增加细分频道等。

  减少延时。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事件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直播更实现了同步。

  免于匮乏的需求终于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实现。信息爆炸,由匮乏转为过载,此时最大的痛点,是如何在海量资讯中过滤出最适合用户的信息。

  解决信息过载,出现了三种模式。

  首先是编辑分发模式,由专业编辑筛选出重要信息,依序放在网站不同位置。这实际上是传统媒体模式的照搬,只能解决头部信息的问题,无法处理海量的长尾信息,也与互联网“去中心化”相背离。

  接着出现了社交分发模式。你的朋友、你关注的人帮你推荐、过滤信息,他们的评论、转发形成了一种信息筛选机制。

  社交分民模式最大的颠覆,是大众传播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千人千面”。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朋友圈”有了个性化的信息世界。

  2010年Facebook主页访问量超过Google,可以看作是“社交分发”在全球成为主流的里程碑。

  随后情况就出现了一些变化。“社交分发”的机制,慢慢出现了某种“退化”。

  有分析者概括了这种“退化”的几个重要特征:

  极少部分组织(比如大V)垄断平台上极大部分的流量,掌握流量分配权;

  新兴内容生产者获取流量成本剧增;

  用户社交关系爆炸,基于社交关系的推荐质量不断降低;

  内容生产源爆炸,信息过滤难度几何增加。

  直观来看,就是微信朋友圈中养生、微商、晒娃晒吃类的无效信息越来越多;微博上则是大V和营销类账号占据了主体流量。随着用户社交关系数量的增加,信息过载逐渐加重。单纯通过社交分发并不能解决信息过载问题。

  因此,第三种模式算法分发模式出现。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试图做到更精准。

  Facebook是主流社交平台中最早开始布局算法推荐机制的。时至如今,机器算法在facebook的分发机制中已经非常重要。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而最近微信推出“朋友圈热文”,也是引入算法机制来提高信息推送质量。

  算法之所以能有效地抵御社交分发机制的“退化”,有分析者认为是因为:

  算法对流量的分配独立于社交关系,不被“大号”垄断;

  算法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几乎没有上限;

  算法能够对用户的社交推荐机制进行二次过滤,优化推荐结果

  正是这些特点,使算法在这两年异军突起,成为信息分发的主流。

  在信息分发上,人类对“免于匮乏”的追求,历经上百年,终于在互联网时代得以实现。现在,对“免于过载”的追求还开始不久,在技术的帮助下,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社交+算法”的利器,并在2016年成为信息分发史上的拐点。

  4. 美丽新世界

  算法时代会带来什么变化?

  我们不去多谈用户中心的彻底实现、人工分发的逐渐消失、内容创业者的篷勃兴起等人所皆知的事实。我们关注一点:算法时代对“汝之毒药,我之甘饴”的重新诠释。

  “汝之毒药,我之甘饴”,意味着信息价值的重估。你觉得不感兴趣甚至是垃圾的信息,对于我可能极有价值。

  信息不再有统一的标准,不再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对刚生下宝宝的妈妈来说,PM值绝对比英国脱欧更重要。对旅游者来说,当地的天气信息绝对比当地的房价更重要。

  “汝之毒药,我之甘饴”,信息偏好的差异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的分发模式无法区分。算法时代,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头条,这一点得以实现。整个信息世界大一统的秩序被打破。

  这使得长尾信息被极大激活。“两个PS教学者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2016月6月起,一位网友在国内某知名视频网站创立了自频道“PS零基础教学”,上传PS教学内容。从视频质量来看,品质在平均水准之上,对PS初学者很有帮助。

  两个月内,博主上传约70个视频,然而,其自频道总播放量竟没超过600,平均每个视频播放量还不超过10,订阅者也仅有4人。

  流量的惨淡无疑给热情的博主浇了一盆冷水。7月8日后,博主停止了自频道更新。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有趣的是,在Youtube网站上,一位名为“Justin Odisho”的网友今年3月份同样创立了一个PS教学自频道,在其前两个月的24个教学视频,最低的点击量有541,最高达4万。

  仅六个月,Justin Odisho即吸引了超过6万名订阅者,总点击量数十万。

  

算法时代到来,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两个PS教学自媒体在流量上的巨大差异,有运营时间、内容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发生作用——两个视频平台不同的流量分配机制。

  国内视频平台以人工推荐为主,长尾内容无法顾及。YouTube是以算法推荐为主,能把长尾内容分发到需要它的人。

  算法机制下,每条信息找到了生命,找到了该去的地方。这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

  这其中甚至包括广告。某种意义上,广告只要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对的人面前,那么它就是有用的信息,受众不会反感,反而会乐于接受。算法根据用户需求推荐信息,广告也能变成有用的资讯,原生广告的前景值得看好。

  5. 历史的终结?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算法来了,这会是信息分发“历史的终结”吗?

  目前来看,算法还存在两大问题:

  1. 信息源瓶颈

  信息分发的效果,与信息源紧密相关:1.数量上,能否抓取到足够多的信息;2.质量上,信息源是否有足够品质。信息源瓶颈不解决,再强的分发技术也会成为无米之炊。可以看到,各个平台正在弥补这方面的短板:将算法从图文资讯扩展到音频视频,试图提升信息的量级和丰富度有了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为了改善内容供给端的质量,各大平台相继砸重金扶持自媒体,奖励优质的原创内容。算法是整个资讯传播生态中的一环,它既受整个生态的制约,但又改变着这个生态。

  2. 算法精确性

  算法如果精确度不够,由算法来分发资讯同样会导致很多噪音。对算法工程师来说,提高精确性是永无止境的挑战,精确到什么程度?或许能达到读心术的境地。

  最后的分发机制或许是这样的:系统囊括每一条信息、每一个数据,同时也分析出用户所有的需求(甚至包括潜在的),在此基础上实现“所有信息对所有人”的分发,在信息海洋中,每个人收到的是自己需要的和应该知道的信息,不稀缺,也不过载。

  这是信息乌托邦,也是信息传播的最后图景。

  【钛媒体作者:严九元;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

二 : 人工智能小冰独大 巨额代言敲醒BAT

  互联网产品请明星代言很常见,而互联网产品成为代言“人”却比较少见了,前日,英孚教育以700万的价格拍下微软小冰作为品牌代言人。在围观群众对此事津津乐道的同时,应该有不少巨头为此捏了把汗,小冰代言英孚只是表象,背后是微软人工智能已开始进入实际商用市场,BAT需要警惕起来了。

  700万代言费已经超过许多一线明星的身价,很多人觉得不值,但英孚却认为物有所值。根据微软官方说法,小冰上线100天时已在各平台完成5亿次对话,300万注册用户,月人均对话达到825句,已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显现出一定影响力。实际上,700万代言费的背后不是借助小冰的明星效应做广告,而是英孚对微软人工智能的认可,打算借势微软的大数据云计算能力来深度开发在线教育市场。

  此次小冰700万代言是人工智能商业化开始,而人工智能的市场价值远不仅如此。近了说,单身屌、宅文化等社会现象促发虚拟伴侣市场呈现爆发苗头,人工智能必然能在此派上用场。近期,有关淘宝出售手机女友(男友)的服务引发热议,早起闹钟叫你起床、睡觉前道晚安、聆听工作烦恼、给予打气鼓励等功能还是让不少漂泊在外倍感孤独的人愿意尝试一下。

  目前淘宝上出售的手机女友服务更多的是依靠人工来完成,虽然看起来有人情味,但金额味更浓,而且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得靠店主个人水平。从目前微软小冰表现出来的智能对话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手机女友的服务,而且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都要完胜人工方式,小冰以手机女友作为卖点的话能俘获不少屌丝宅用户。事实上,小冰已在微软与百合网的合作中用于婚恋交友领域。

  再往远了说,人工智能显然比目前以手机作为集成智能遥控器的方式更适合作为智能家居入口。目前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最后都落脚在手机APP遥控上,这样的智能家居相对初级,只是将不同设备的遥控功能集成在手机上而已,更为智能的方式应该通过语音控制智能家居系统,达到说开就能开,说关就能关的“听话”程度。在这个方面可以将人工智能看成是”管家“的角色,微软小冰已在此领域有所尝试,目前以实现了对智能电灯的语音开关控制。

  人工智能的最大用处是与真人深度交互,也就是模仿真人的思维方式为真人服务,所以人工智能得适应扮演各种角色,虚拟女友、智能管家只是其中一二,好基友也可以扮演,家长、教师的部分智能也都能胜任,若无人驾驶技术成熟的话,当个司机也不是问题。人工智能若能达到钢铁侠装备的程度就足够智能化了,不过这可能要很久以后才能进入家用阶段。

  从表面上看,小冰是寄生于社交网络的陪聊工具,而这背后藏着是微软人工智能的野心。小冰不断寻找合作方,除了微信,已进入微博、易信、触宝等移动应用领域,微软积极进取一来是为提升小冰的市场影响力,为后继市场机遇做提前布局;二来通过不断的与真人对话来收集更多的用户语言数据,以便未来可以更形象的模仿各类人的对话方式。

  苹果Siri还不能引起BAT足够警惕的话,再加微软小冰则不得不重视了。Siri目前只是苹果的语音工具,但随着国内iPhone和iPad的用户越来越多,谁都无法排除苹果有一天会在Siri上大作文章。如今,微软先苹果一步开始人工智能商业化,而且势头很猛,反观国内BAT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还不见踪影,小冰700万代言英孚教育是在为BAT敲响警钟,再不加快脚步恐怕就来不及了。

  BAT三家中,百度最为积极的探索人工智能发展,这与其主营的搜索业务有关,移动搜索时代语音搜索的重要性提升,百度要想逆袭阿里腾讯,人工智能是最大的突破点,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认为谁能赢得人工智能,就会赢得整个互联网。所以,百度在5月份力邀国际权威的人工智能学者吴恩达加入后,9月又力邀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出任百度总裁,而吴恩达与张亚勤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百度已显示出了对人工智能的渴望。

  6月时,微信封杀小冰被部分人解读为腾讯要抑制微软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度,不过,封杀最多解决的了一时问题,长远的看还得靠自身的实力。百度已加紧脚步在追赶了,腾讯、阿里还坐得住么?

  文/王利阳

  关注微信公号: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

三 : 王小川脉脉首秀知识裸捐: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

作为一位知名创业者和极客,搜狗CEO王小川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学习能力,今年初,谷歌AlphaGo和李世石的围棋大战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和思考,到底人工智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搜狗作为一家技术公司该为即将到来人工智能时代做些怎样的技术储备?10月26日,王小川带着这些思考,在脉脉职播上贡献了自己在直播平台的首秀,向35万脉脉用户进行了一次知识裸捐。

在职播一开场,王小川就聊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今年最火的一件大事: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围棋对战。他认为,这个事件是对人类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个启蒙运动,AlphaGo以后,人类开始看到并思考一个问题,人跟机器是什么关系?

王小川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两大主导流派,一个流派是机器是需要向人学习,把人脑神经的结构弄明白,复制给机器,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另外一个流派是机器不需要向人学习,就像造飞机一样,我们懂得了空气动力学,我们不需要造一只鸟,但是我们就可以做出能飞的机器。

另外,王小川也表示,机器向人的学习是做不到。原因是人今天对自己的理解非常浅薄。他以自己在读研究生时候的经历举例对此进行了阐述了人类在自我认知上的局限性。王小川说 :“我们知道的更多一点东西,就发现我们还有更多不知道的事情,所以这是在我们科学发展里面很被动的一件事情,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的无知。”

“机器向人学习,这条道路现在还没有什么突破的点,我们真的要做一个像人一样思考的机器。目前最靠谱的方法就是生孩子,而不是做一个像人一样的机器,这是流派里面,向人学习并不乐观。”王小川坦承。

另外,王小川也在脉脉职播中对人工智能表达了自己的乐观,他认为,人类可以造一台机器,可以解决人很困难的事情,对我们只是一个辅助作用,但是机器并不代表能够取代人类,或者说产生对人类压制性的力量。

本文标题: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算法时代到来 工程师能取代人工编辑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379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