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有理数按定义分类-有理数笔记(初一):有理数的分类,定义

发布时间:2017-11-03 所属栏目:输液的危害

一 : 有理数笔记(初一):有理数的分类,定义

正数和负数是2种意义相反的量。

对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人为规定其正负。

0既不[www.61k.com]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

整数可以看做分母为1的分数。

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正整数

正分数

0

负有理数:负分数

负分数

自然数与整数的区别:自然数不包括负数,整数包括负数。

0既是整数又是自然数。

数轴:1正方向

2 0刻度(既原点)

3刻度尺

相反数:1在数轴上分别位于原点两旁,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的2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像2和-2,5和-5,只有符号不同的2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a不一定是负数,则a不一定是正数。

多重符号化简:正数前有偶数个“-”号,则是负数,有奇数个“-”号为正数,0无论前面有多少的“+”“-”号,化简后皆为0.

在1个数前面加“-”号表示它的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之和为0.

绝对值: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1个非负数。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化简:同号为正异号为负数。

二 :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

媒介是能让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产生关联的任何物质。也有人认为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媒介_媒介 -定义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媒介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www.61k.com)在英语中,媒介“media”系“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如“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等),就是在传播学著作中也屡见不鲜。在麦克鲁汉(M.MeLuhan,1964)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媒介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即使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的。有时它与符号混淆:“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前者如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信息传播器材等;后者如声波、光、电波等。” (龚炜,1988)有时它与传播形式相混:“媒介是1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乐。” (巴勒特,1986)有时它与渠道、讯息混淆:“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词、印刷单词等等。但是,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渠道和信源两者,有时甚至包括讯息。”“当我们说到‘大众媒介’之际,我们往往不仅指大众传播的渠道,而且指这些渠道的内容,甚至还指那些为之工作的人们的行为。”(戴维·桑德曼等,1991)我们认为,媒介概念的混乱,会引起论述的混乱,而论述的混乱又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而混乱的理论是无法指导传播实践的。所以,对于媒介的概念,必须予以澄清和定位。

地理学意义的媒介是指反应或者表征传递自然地理信息和文化地理信息的内容与相应物质的统一体。例如,遗址是考证文化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各种地域文化圈的存在,就以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方面这媒介进行解读各种文化地理现象。还有古籍,传说等。现代媒体主要是声光电于一体的载体媒介,如广播,电视,因特网,卫星通信等。无论哪种媒介,它是我们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综合灵活选用,是达到最好效果的基本原则。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传播媒介大致有2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媒介_媒介 -分类

根据媒介的便捷程度,现代科技技术的运用程度,可分为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

传统媒介

传统媒介主要包括诸如纸质报纸,广告,人力,畜力之类的媒体介质。

报纸杂志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报纸

纸介质如报纸杂志广告等传统媒介因为其消耗自然资源,时效性差且容量有限,可及时重复性编辑受到限制,虽不能说很快会消失,但与网络、电子纸、手机等新的介质相比,其的确存着失去主流介质地位的可能性。即使是现在,这样的趋势已经明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传统纸质媒体就开始了启蒙意义上的数字化工程,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报纸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大中城市的纸媒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机报、网络电子报及电子纸,虽然到目前还仅仅是停留在介质层面延伸与利用,但这种由单一介质向多种介质并存的趋势已经形成。

驿马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媒介

古代国家为传递公文、军事情报,自古即行设立。初时设传车,后改为释马,以进行传递。在一定距离设宿所,以备投递驿使驿马休息。设释长管理,设驿户以生产,设驿马以更换脚力。《礼记》中有“驿传车马,所以供急遽之令”的记载,颜师古注《汉书》,传字为今之驿,唐岑参有“寒驿远如点”的诗句。

邮箱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丹麦邮箱

泛指邮政机关设置于路旁及公共场所接受公众投寄邮件的收信设备,尤其指公用邮筒。

其主要特点是有专门的邮递员负责定期投递发件和收集寄件;收件人要负责把投递物件送到邮箱里。如果是物品的话,则要及时与邮局联系,带好证件做收取处理。当电子邮箱出现时,它的地位迅速下降。

现代媒介

现代媒介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而产生的媒介。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互动性好,自然资源耗费也较少。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手机报,电子书,互联网等。

数字电话

数字电话(Digital Telephone )是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话(相对于早期的模拟电话):具有高科技数字扩频、自动跳频技术,信噪比高,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很强。

网络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网络

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

突出特点

开放性

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

多元性

在中国,新闻媒体应该是党和政府是主控的,但在网络上,从技术上讲,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

实时性

网络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发布。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只有网络媒体才真正具备可以随时发布的可能。
交互性

网络沟通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关系。

大容量和易检性

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有时间性。而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媒体的报道是线性的,而互联网的报道是网状的。我可以通过做相关新闻、做专题、做资料,1步步地把1个新闻做深入。除了大容量之外,网络媒体还有“易检性”的特点:查以前新闻、查相关新闻非常方便。
多媒体化

网络媒体可融文字、广播、画面为一体。
个性化

这是互联网媒体的1个本质的特征。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体都是大众化的。而互联网却可以做到面向特定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在网上订制他需要的新闻。如新浪、21CN做到了。

媒介_媒介 -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现代媒介通信卫星

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作为1种代码或手段,符号反映了人对事物认识的过程和信息表达的逻辑特点,因此往往具有抽象性、有序性、思维性和意识性的特点。作为1种物质实体,媒介反映了物质和能源的本身特点和存在形貌,如石碑坚硬,纸张薄软,大喇叭粗犷,电视机精致……它们都有形体、有重量、有尺寸,可移动、可保存、可毁坏。信息与符号、符号与媒介之间关系,犹如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媒介_媒介 -传播形式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电磁波

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如口头传播形式、文字传播形式、图像传播形式和综合传播形式等。在政治传播中,过去人们常采用文艺形式、音乐形式、忆苦思甜形式、参观访问形式等。在文字传播形式中,人们可以运用书籍、报纸、杂志、传单、小册子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1种传播形式可以动用不同的媒介,而1种媒介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形式,如电视即可显示这一功能。但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媒介_媒介 -传播渠道

媒介:媒介-定义,媒介-分类_媒介
数字电视传播

传播媒介还有异于传播渠道。英语“Chnmel”(渠道)一词,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径、通路、门径、渠道等。在传播学中,它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例如,人际传播渠道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决定了只能使用人体器官媒介(如发射媒介——嘴,接收媒介——耳)和空气媒介。但是,信息一旦通过广播、电视传播,就又是大众传播渠道了。人际传播媒介可以随意进入各种传播渠道,并与其间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会改变其渠道形态,但大众传播媒介则完全不同。可见,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播渠道。

三 : 姓氏:姓氏-定义,姓氏-分类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其研究的相关学科是人名学。

百 姓 网_姓氏 -定义

(www.61k.com)姓氏:标示1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1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1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1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1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1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百 姓 网_姓氏 -分类

中华姓氏,分为2大类:

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1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

如:“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

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一个。

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2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中华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43二十九个、三字姓16十五个、四字姓56九个、五字姓9六个、六字姓二十二个、七字姓七个、八字姓三个、九字姓七个(如: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十字姓一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百 姓 网_姓氏 -发展沿革

姓字本义

《说文》中有“姓”字,从女生,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殷墟甲骨卜辞文字中虽已有几片残辞中见到“姓”,但与《说文》所列这种会意兼形声的“姓”字似有不同,由于甲骨卜辞残破,其在卜辞中用法多不详,仅一片略能知道是作女子之名或字,此种加了女旁(性别符号)之字,一般只作为女子个人名号使用,不同于《说文》中的姓字。西周古文字中尚未见姓字。春秋时代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这个汉字亦见于战国时代玺印文字。战国时代晚期秦诅楚文方有“姓”这一汉字。由此可知,“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

杨希枚着《姓字古义析证》,对“姓”字在文献中的用法详加整理,得出结论是“姓”字古义有三:其一,训子或子嗣;其二,训族或族属;其三,训民或属民。

姓氏:姓氏-定义,姓氏-分类_百 姓 网
姓氏甲骨文

姓在先秦的含义

朱凤瀚着《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

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说文》:“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左传·昭公》所谓:“问其姓,对曰:‘余子长矣’。”《左传·昭公》:“二后之姓,于今为庶。”《礼记·丧大记》:“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注:子姓,谓众子孙也。姓之言生也。)”等例中之“姓”皆属此种本义。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1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现在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1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其最初必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即夫从妻居,子女属于母族,世系以母方计。对于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织的名称,杨希枚先生主张称为“姓族”。典籍所记姬姓、姜姓,最初应皆属母系姓族,姬、姜则是此种母系姓族之名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此后,父系姓族仍然使用着母系姓族的名号。现在所见古姓族名号如姬、姜、姒、妫等皆带女旁,虽造字时间不早,但从女可能表明其本原与母系姓族有关。父系姓族所以沿用之,则当是因为在母系向父系转变之初,子女虽已属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号为族名,后延续作为父系姓族的名号,同于传说的黄帝诸子异姓之例。在商代、周代这一历史阶段,诸父系姓族实皆已分化为若干独立的、以宗族形态存立的分支(即卜文所谓氏)但姓族在商代的作用仍比较明显,仍有实体性质,可以认为是1种高层次的家族。姓族到周代后多只有名义上与观念上的作用,已非实体,不具有组织上共同的联系与政治、经济或宗教生活,亦即不属于所谓的家族。

其四,“姓”在东周文献中有时是指姓族之名号,如《国语·周语下》言“赐姓曰姜”之“姓”,即应理解为所赐姓族之名号即姜。又如《左传·哀公》“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很明显“姓”在这里是指吴女所属姓族之名号,即“姬”。所谓姓族之“姓”与作姓族名号讲的“姓”是一实一名,属于2种概念范畴,所以会发生此种混同,当如杨希枚先生所言是由于名代表实,积久而以实为名,于是产生姬、姜之类姓之名号就是姓的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常言姓某氏,没能区别古代姓与氏之不同,但他所说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号。

姓氏:姓氏-定义,姓氏-分类_百 姓 网
轩辕故里中华姓氏树

氏在先秦的含义

“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说文》以巴蜀方言训解之,当非其本义。此字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仅一见,刻辞残破,含义亦不明。西周文字中“氏”字巳较常见,其字义与东周文献中“氏”的含义有彼此相同者,故并在一起分析,其主要用法大致是:

其一,指称个人。有多种用法:如可以接在官名后,作官称,像师氏、尹氏等。《左传·昭公》讲少昊氏诸鸟官名,亦是鸟名加氏为称。接在爵位后表示尊称,如“侯氏”。接在字或亲称后表示1种较亲近的称谓,如伯氏、叔氏、舅氏。接在姓后,指属于该姓族的女子,如“姜氏”“姞氏”“任氏”等等。接在作为家族组织讲的“氏”之名号后,指称属于该家族的个人,如叔孙氏、雍氏、庄氏。除以上用法外,东周典籍中称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亦在其名后加氏为称,如“黄帝氏”、“少昊氏”、“共工氏”等。

其二,与表示姓族之“姓”义同,如《左传·昭公》:“姜氏、任氏,实守其地。”(杜预注:姜,齐姓;任,薛姓。)又如《国语·周语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此“姜氏”即“姜姓”,但这种用法较少见。

其三,指一些上古的部族,《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除此所谓有夏氏、有吕氏外,《左传·襄公》的所谓陶唐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等等,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诸上古国族,均未必是单纯的血缘组织。刘师培《释氏》论及此种氏:“是氏即所居之土,无上则无氏。”其实质乃是1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先秦典籍在记述商周时代的历史时,已很少使用此种含义的氏的概念,只是偶用以称一些边远地外的部族,如《国语·周语上》中“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之“犬戎氏”。

其四,指1种家族组织。此种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可见羊舌氏即叔向所属宗族的十一支分族之一。《国语·晋语八》:“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韦昭注:“宗,同宗也。”由知羊舌氏本身亦构成宗族。《左传·昭公》:“子皮之族饮酒无度,故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子皮氏显即子皮之族。《左传·襄公》:“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候氏、子师氏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这五氏亦即五族。《左传·哀公》中宋皇氏、灵氏、乐氏又叫“三族”。《国语·晋语九》:“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辅氏即从智氏中所分立出来的,智果本人之近亲家族。以上文字可说明氏即族。实际上《左传》、《国语》中凡列国卿大夫家族多称“某氏”,如鲁桓公之后称“孟氏”、“叔孙氏”、“季氏”,齐国的“崔氏”、“田氏”,郑穆公之遗族统称“穆氏”等,皆属于氏的此种用法,显然不同干上述那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之氏。指称家族之氏,已经见于西周金文,如散氏、虢季氏等。春秋金文中所见厚氏、干氏、彪氏、京氏也是。这种属于家族组织的氏与姓族的关系,当如《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世本》所言:“言姓即在上,占氏即在下。”即是说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

其五,“氏”亦可专指族氏这种血缘亲族组织之名号,也可以说只是1种标志。如《左传》中可见有“某氏之族”之称,如“游氏之族”,细析之,所谓“某氏”在这里实仅专指该族氏之名。又如《左传·隐公》:“公命以字为展氏”,即是命以“无骇”之字“展”为其氏名,称展氏。郑樵《通志·氏族略》列举了多种氏名来源,如“以官为氏”、“以地为氏”等,此种“氏”均是指族氏之名号。“氏”亦与“姓”一样,具有名(族名)实(族之实体)2种含义。由此也可以进1步领悟到作为亲族组织的氏的1个重要特征,即凡称“氏”,皆表未该亲属组织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按照典籍中旧有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个独特的家名。所以所谓“立氏”不仅意味着在组织上相对独立,而且意味着起1个足以表示其独立性的名号。

其六,在西周、春秋时代,作为贵族家族之“氏”,虽本身是血缘组织,但往往不是以单纯的血缘组织形式而是以1种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休的形式存在,其自身只作为这共同体的核心。此种共同体有时亦可以“氏”相称。如《左传·昭公》记载昭公伐季氏,叔孙氏之司马言于其众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因。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可见这些家臣、私属是将“我”归入叔孙氏之内。此时的叔孙氏严格起来讲,不是指叔孙氏家族组织,而是指包括其家臣、私属在内的共同体。但是,此种用法的“氏”显然是由“氏”的亲属组织含义引申而来,并不能因为有此种用法,而认为所有的“氏”皆是指此种共同体。

姓氏:姓氏-定义,姓氏-分类_百 姓 网
姓氏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1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1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着明确的、可以追溯到1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在《左传·文公》曰随会,《左传·昭公》曰范会。《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叫辅果。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1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

姓与氏合而为一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1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姓氏:姓氏-定义,姓氏-分类_百 姓 网
姓氏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10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百 姓 网_姓氏 -现状

姓氏:姓氏-定义,姓氏-分类_百 姓 网
姓氏图腾画像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汉族姓氏,每1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每1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高、低、富、贵、贱之分。如祖逖 、

王莽、张衡、赵匡胤、谢安、文天祥、史可法、卫青、左宗棠、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袁隆平、叶剑英、雷锋、黄继光、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都是中国民族的一员。宋朝、明朝和当代3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3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2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1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

全国最大的3个姓氏是王、李、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3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3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十九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十九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1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1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1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中国每1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2015年中国最新名义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1王 2李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

百 姓 网_姓氏 -命名方式

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妈妈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

以邑名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

姓氏:姓氏-定义,姓氏-分类_百 姓 网
姓氏图腾画像

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现在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爷爷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以兄弟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官职为氏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职业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少数民族汉化

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以谥号为氏

如戴、召等。

改姓

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明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四 : 输液:输液-定义,输液-分类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输液最普遍而重要的途径是经静脉输液,其优点是输液量、质、速度易控制、调节,疗效迅速。输液一般均应用制备好的一套输液器。成人多选用四肢表浅静脉,婴幼儿则多用头皮静脉。此外,还可经皮下进行输液,其输入量、质有一定限制,且吸收缓慢,较少应用。

输液_输液 -定义

输液(infusion solution)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 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由于其用量大而且是直接进入血液的,故质量要求高,生产工艺等亦与小针注射剂有一定差异。

输液_输液 -分类

输液:输液-定义,输液-分类_输液
输液1.电解质输液用以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如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注射液等。
2.营养输液 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养的患者。营养输液有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输液等。糖类输液中最常用的为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输液与脂肪乳输液将在后面专门论述。
3.胶体输液 用于调节体内渗透压。 胶体输液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类等,如右旋糖酐、淀粉衍生物、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输液_输液 -质量要求

输液:输液-定义,输液-分类_输液
输液1、在无菌、澄明度及无热源这三项,应更加特别注意,它们也是输液生产中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
2、含量,色泽,pH也应符合要求。pH应在保障疗效和制品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接近人体的pH,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酸碱中毒。
3、输液的渗透压应调为等渗或偏高渗,这样可不引起血象的任何异常变化。
4、此外,输液还要不得含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异性蛋白和降压药物,不得损害肝、肾。
5、输液不得添加任何抑菌剂,并在存储过程中质量稳定。

输液_输液 -过度失控

[www.61k.com]人均八瓶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中国早已被颠覆。各方利益驱动下,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
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
输液问题此次引起国人强烈关注,是因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年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透露出来的几个数字: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原因

输液:输液-定义,输液-分类_输液
输液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但出口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
据顾维军介绍,1998年中国化学药品工业协会统计的输液生产数量是19亿瓶,加上医院自制输液四五亿瓶,总共不过24亿瓶,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不到两瓶。当时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扩大生产和降低价格,以求赶上国外平均水平(2到3瓶),满足国内患者需要。
结果自那之后,中国输液用量突飞猛进,年均增长率近20%,输液成为与抗生素、针剂、片剂等并列的医药行业5大制剂之一。南方周末记者从一份关于大输液市场分析报告中读到这样了字句:……2001年,一股改建、新建、扩建输液生产线的热潮席卷全国……当年产量即达到31亿瓶,比上年增长30%。
自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人均水平超出国外两倍以上
2013年1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持续严重空气污染,各大医院输液室爆满,空间告急

输液_输液 -儿童输液护理

输前护理

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导致了输液难度大,不仅对护士的临床经验、穿刺技术技巧和心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为一体的人文护理[1]。为了淡化患儿对“打针”痛苦记忆的唤起,减轻恐惧心理,配合输液操作,护士首先要与患儿进行良好交流,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获得患儿的信任,引导、鼓励患儿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主动的行为配合治疗。具体护理措施:①接诊后,热情接待患儿和陪护人员,不直接询问与病情有关的问题,通过微笑的表情,乐观的情绪,轻柔的话语给患儿形成可亲可爱的第一印象,消除患儿对环境和护士的陌生感,使其在相对放松的情况下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安全感和温暖感。②加深与患儿的感情联系,称呼患儿昵称,引导患儿称呼护士姑母、姨母,以稳定其情绪。偶尔抚摸患儿头和手,拉近与护士的感情距离。面对患儿切勿不能采取皱眉、怒视、呵斥、吓唬等错误方法,以免患儿产生对立情绪,更加不配合输液操作。③对于年龄较大,可以进行比较顺畅交流的患儿,要多采用表扬及鼓励的方法,对他们配合的行为进行赞扬,并可以小礼物作为奖励。④针对患儿家长开展健康教育。重点是向家长宣传患儿疾病的发病原理、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会家长正确辨别儿童患病期间的不良反应及表现,增加家长防病治的科学知识,达到治疗与康复的目的。

静脉穿刺护理

学龄前儿童,对疼痛敏感性较强,多数患儿对静脉穿刺表现出极其恐惧心理,常用哭闹、挣扎的方式表示反抗而拒绝穿刺,给输液工作增加难度。具体护理措施:①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可以通过让患儿讲述墙壁上卡通画的内容,观看电视动画片,或让家长配合讲一段小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为静脉穿刺做好准备。②以娴熟的技术快速完成静脉穿刺。穿刺前要选好穿刺部位,尤其是在头皮静脉穿刺时更要精心观察选准血管,同时做好患儿注射部位的固定,穿刺时做到稳、准、快。③穿刺后的固定。对于发热、出汗多的患儿要先用干棉棒擦干皮肤,再用胶布妥善固定。④如果遇到穿刺失败,要主动向家长表达歉意,对于穿刺难度较大患儿,可以请其他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操作,使家长感到受到重视,其不满情绪也会随之消失。整个服务过程要热情周到,体现以人为本,融洽医患关系,确保静脉穿刺的顺利进行。

输中护理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仔细观察患儿的输液反应,重点观察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认真查看病情变化,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热情帮助家长解决护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患儿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反应有:烦躁、多动、哭闹等。应对这些患儿,可为家长提供活动输液架,通过场景变换消除患儿的厌倦状态。医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建设儿童乐园的形式,让患儿在观看动画片等相对愉悦的情况下完成输液过程。另外,护士可以利用巡视停留的时间,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传授学龄前儿童的护理知识,帮助家长贮备正确、科学的护理知识、育儿知识,以及一些简单实用的护理技巧,为患儿的有效康复提供外延服务。

输后护理

输液后护理的重点是拔针后对穿刺口的处理。临床上常会发生由于拔针后按压不当造成穿刺口出血或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有的时候还会对医患关系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具体护理措施:①正确拔针。拔针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到位,边与患儿沟通边分离胶布,拔针后迅速按压针眼位置5s后交由家长继续按压。②告知家长执行正确的按压方式。告知家长在按压时切记不要揉按,以防造成血管穿刺点的隐性出血,导致局部皮肤青紫,严重的将形成血肿。告知家长按压针口要在5min左右,待止血后还要留诊观察20min以上,确认患儿无不良反应后再行离开。

五 : 阳萎:阳萎-定义,阳萎-分类

“阳萎”现在更准确的叫勃起功能障碍(ED),对阳萎病人来讲,正确地掌握阳萎的定义是相当重要的。国际阳萎学会阳萎的定义是:性交时阴茎不能有效而充分的勃起而致性交不满意。

阳萎图片_阳萎 -定义

阳萎是指阴茎不能勃起进行性交,或虽能勃起但勃起不坚,不能维持和完成正常的性交,是临床中最常见性功能障碍疾病之一。当怀疑自己患了阳萎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切不可自行判断及擅自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阴茎完全不能勃起者称为完全性阳萎,阴茎虽能勃起但不具有性交需要的足够硬度者称为不完全性阳萎。从发育开始后就发生阳萎者称原发性阳萎。引起阳萎的原因很多,除少数生殖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外,大多数是心理性和体质性的,五十岁以上男子出现阳萎,多数是生理性的退行性变化。

阳萎图片_阳萎 -分类

阳萎作为1种渐进性阴茎勃起功能减弱性疾病,根据有无器质性损害,分为功能性阳萎和器质性阳萎,临床以继发性因素所致的功能性阳萎较为多见。
1.功能性阳萎。勃起是1种复杂的条件反射,受大脑皮层神经中枢的调节,由于不健康的性生活,或婚前有不良性行为,或不正当的性交产生的恐慌、畏惧、焦虑现象等因素发生的阳萎,约占阳萎病人的50%~70%(既往认为90%)。
2.器质性阳萎。是指因神经、血管、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及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阳萎。大约70%的器质性阳萎由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引起,在慢性酒精中毒疾病中10%的患者可引起阳萎。
二、导致阳萎的常见病理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与精神因素和器质性因素有关。精神因素包括发育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如儿童期性问题上的精神创伤、强迫性的活动,性欲倒错等。器质性因素包括了内分泌性、神经性与血管性,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性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外伤、手术创伤等均可导致本病。
(一)性活动过于频繁(过度手淫和性生活过度)。这在年轻人中最为常见,年轻人性欲需求旺盛,不知节制过度手淫或过度性生活,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进行无限量的透支。不少出现阳萎的患者往往每天一次甚至每天多次进行手淫或性生活,不到精疲力尽不思罢休。在如此频繁的手淫或性生活的情况下,性系统性器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造成性系统负荷过重、性器官长期充血,没有足够的休息、恢复时间。长期下去,不堪重负的性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勃起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阳萎出现。
(二)长期早泄。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阳萎是由于长期早泄引起的。出现早泄后,男子的自信心、自尊心是受到极大的打击的,而且,这种低质量的性生活也影响夫妻间的感情,也降低了双方对这种低质量性生活的欲求。慢慢,男子就会出现不应期(射精后能够再次勃起的时间)逐渐延长(超过24小时就是阳萎的早期表现)。最终,阴茎勃起功能抑制,出现阳萎。
(三)偶然失败后的心理阴影。男子的阴茎的勃起不随意性决定了性交未必一定每次都成功的。特别是在疲劳,精神不振,心情不佳,紧张,性交环境差等因素的影响下,偶然出现一次性交失败是正常的。此时不应担心和怀疑自己,好好调节、休息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的。也有部分人对此认识不足,怀疑担心自己“失去”性能力而产生恐惧,留下了心理阴影。在这种心理压力下,陷入恶性循环中,最后真的出现了功能性阳萎。
(四)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深受人的行为、观念、精神压力等等相关因素影响的,如:工作责任重,压力太大,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者长期面临生活困境,经济出现危机等,这些因素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压抑人的性欲需求,出现阳萎。
(五)体质虚弱。性欲需求实质上是“生命能量的冲动”,是需要有1个良好的身体基础的。一些人特别是城市白领阶层长期缺乏体力活动,缺乏运动锻练,体质虚弱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此时他们的性欲需求本身就比正常人低,即使过性生活时也力不从心,草草结束,根本无法体验到性生活的乐趣,而没有的性生活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慢慢失去兴趣出现阳萎。
(六)肥胖性因素导致阳萎。肥胖常与性功能减退同时存在,两者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肥胖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肥胖者一般都有血脂代谢紊乱而出现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这些疾病本身就会使体内代谢紊乱。正常男子体内存在少量雌激素,这些雌性激素大部分由雄性激素转变而来,极少部分是由精囊直接分泌的。血中的雌激素虽然很微量,可它对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和睾丸分泌睾丸酮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肥胖者体内脂肪的增加,使雄性激素较多地转化为雌激素,血中浓度可增加1倍左右,雄性激素就相对地或绝对地减少,表现为性欲的减退,勃起性交机能减弱或丧失,也会出现射精功能的障碍。另外,一般的肥胖对性功能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如果体重过重,性交困难,从形象和自信心上也会发生问题。因此,精神因素也是肥胖造成阳萎的1种原因。
(七)一切其它错误行为因素。性生活的实质是人类行为的1种,性行为因素和功能性性功能障碍的出现密切相关。性是本能的需求,但这绝不是说正确、满意的性行为是天生就掌握的。即使社会并没有提供正确、足够的性教育,但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经历了1个性行为的自我“学习”、完善的阶段。对于一些悟性好、身体条件不错的人来说,他们容易学会、掌握正确的性行为方法。
上述的最常见的导致功能性阳萎的不同原因最终都导致了1个结果,就是正常的性生理反应模式受到破坏,慢慢出现形成了1种错误的性反应模式。这种错误的性反应模式医学上称之为“病理性神经反射”。要治愈功能性阳萎,就一定要纠正这种错误的性反应模式,重新建立正常的性生理反射。

阳萎图片_阳萎 -药膳

中医认为阳萎属肾阳虚败者居多,药膳通过补肾壮阳对阳萎有较好的疗效。
一、雀儿药粥
功效 壮阳,补精血,益肝肾。适用于肾气不足所致阳萎、早泄、遗精、腰膝酸痛。
配料 麻雀5只,菟丝子30~45克,盆子10~15克,枸杞子20~30克,大米100克,食盐、葱白、姜各适量。
制作1、把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一同放入砂锅内煎取药汁,去掉药渣。
2、再将麻雀去毛及肠杂,洗净用酒炒,然后与大米、药汁加适量水一并煮粥,快熟时加入细盐、葱白、生姜,煮熟就可以。
用法 每日服2次,温热食。3~5天为一疗程,冬季食用效果更佳。
二、圆肉党参炖猫肉
功效 健脾益心。也适用于病后体虚、神经衰弱等症
配料 桂圆肉15克,党参30克,猫肉150~250克。
制作 将党参、猫肉、桂圆肉共置盅内,隔水炖熟服食。
用法 吃肉饮汤,隔日1次。
三、核桃炖蚕蛹
功效 补脾益肾。也适用于滑精、小儿胃下垂等症。
配料 核桃肉100~150克,蚕蛹(略炒过)50克。
制作 将核桃肉与蚕蛹同放盅内,隔水炖熟。
用法 隔日1次。
四、枸杞羊肉粥
功效 滋肾阳,补肾气,壮元阳。适用于肾虚劳损、阳气衰败所致阳萎、腰脊疼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尿频或遗尿等。
配料 枸杞叶250克,羊肾一个,羊肉100克,大米100~150克,葱白少量,食盐少许。
制作1、将新鲜羊肾剖洗干净,去内膜,切细。
2、把羊肉洗净切碎,枸杞煎汁去渣,同羊肾、羊肉、葱白、大米一起煮粥。
3、待粥成后加入细盐少许,稍煮就可以。
用法 每日1~2次,温热服。
五、杜仲煨公鸡
功效:主治肾气虚型阳痿。
配料:黑毛公鸡1只,杜仲30克。
做法:取未成熟的黑毛公鸡1只,去毛洗净,加杜仲30克,文火煨至肉熟,加调料,吃肉饮汤。分2到3日服食,1周1只,连服4周。

阳萎图片_阳萎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阳萎的近现代报道,最早发表于1935年[1]。大量的临床观察则在50年代之后,但以传统针灸为主。进入八十年代,逐步发展到用多种穴位刺激法进行治疗,诸如电针、艾灸、埋针、穴位注射等。对刺灸法也作了较细致的观察,如针刺下腹部或骶部穴位,针感能直达会阴或龟头,效果往往较好,即使针刺远道穴,也最好使针感向腹部放射。同时,对穴位也进行了筛选,总结出一些确实有效的腧穴,并结合西医学解剖知识,发现了某些新穴。从疗效看,针刺或各种其他刺激法在有效率上大致相似,总有效率在90%以上。对某些适于针灸治疗的器质性阳萎,针灸也有一定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在针灸治疗同时,如能配合心理治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穴位埋针

(一)取穴
主穴:三阴交。
(二)治法
选定穴位后,先以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术者用左手拇指指压患者之会阴,嘱其深吸气收肛门,注意力集中于龟头上。然后,右手持止血钳夹住麦粒形皮内针(经严密消毒),从三阴交向上刺入,并作旋转提插,使患者有针感后,用胶布固定。双侧均埋。每次按压会阴穴约需5分钟。埋针时间一般3天,取针后停3天再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31例,痊愈28例90.3%,无效3例(9.7%)[13]。

阳萎图片_阳萎 -穴位注射加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阳萎穴。
配穴:分4组。1、三阴交、肾俞;2、长强;3、八髎;4、关元、石门、气海。
阳萎穴位置:共由五穴组成。由脐部(神阙)至耻骨联合上(曲骨穴),作一联线。上1/3,中1/3,下1/3,各一穴;中1/3旁开1寸各一穴。
(二)治疗方法
药液:0.5%普鲁卡因注射液,士的宁注射液(2毫克/1毫升)或5%葡萄糖注射液31毫升与士的宁注射液1毫升混合液,丹参注射液和当归注射液各2毫升混合液。
每次选主穴及一组配穴。主穴针刺,配穴行穴位注射。阳萎穴以2.5寸毫针5根,依次进针,经提插捻转,使针感向阴茎放射为宜。配穴可选上述药液之1种注射。第1组穴用士的宁注射液,每次取1对穴,2穴交替,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后,待有针感出现,注入0.5毫升药液,每周2次。第2组穴用0.5%普鲁卡因注射液。经皮试后,常规消毒,用7号针头,顺长强穴刺入,沿尾骨上刺至坐骨直肠窝处,注入药液20毫升(切勿注入直肠内)。亦为每周2次;第3组应用混合液。先令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摸准骶孔,用龙胆紫标记。临时将两种药液按比例混合,抽入50毫升注射器内,充分摇匀。穴区常规消毒后,将5号齿科针刺入以上八穴,约1寸深,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4毫升。注意,必须使针尖刺入骶孔,并回抽无血,始能注药。隔日1次。第4组穴用丹参、当归液,每穴注入0.5毫升。
针刺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穴位注射据不同药液和穴位而异,一般以4次为1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27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判,痊愈347例;有效5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6%[8~11,14]。

针灸

(一)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曲骨。
配穴:次髎、阴廉、大敦、神阙、三阴交、复溜。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2穴,配穴2~3穴。下腹部穴针刺前,先令患者排空小便,以2.5~3寸毫针深刺,以获得电击感向尿道根部放射为佳。余穴以局部出现酸胀重麻为度。针感强,得气好者,以平补平泻法,轻快捻转提插,运针1分钟,留针10分钟。得气差者,用缓慢有力的提插捻转,施以补中有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20分钟。起针时,略加运针。大敦、神阙用艾条作雀啄灸,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每周能进行2次正常同房;有效:每周可进行1次正常同房;无效:治疗3个疗程或以上仍无改善。
共治疗370例,其中有疗效统计355例,痊愈220例(61.7%),有效96例(27.0%),无效40例(11.3%),总有效率为88.7%[2~6]。快者1次即愈,但亦有超过45次以上者。曾对20例,在接受针刺前采用暗示,指导同房方法及进行中西医药物长期治疗无效的患者,经用上述方法后,除3例为器质性阳萎无效外,其余17例均获痊愈[2]。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关元。
(二)治法
以陈艾做成中等大小之艾炷(约黄豆大),施无瘢痕直接灸,即以艾炷直接置于穴区点燃,至患者有灼热感,用镊子夹去另换1壮。每次灸100~200壮,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12例,治愈7例(58.3%),有效5例(41.7%),总有效率为100%[12]。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起阳、会阴;2、大赫、命门。
配穴: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
起阳穴位置:位于耻骨联合下缘。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1组,效不佳时加用或改用配穴。起阳,进针1.5寸,达到阴茎海棉体为度,使针感至龟头,提插,使局部有热胀感;会阴穴,用手接压阴囊根的阴茎海棉体,进针0.8寸,使针感亦传至龟头。用捻转补法,5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第2组,用1~3寸毫针刺入,轻微捻转使针感向阴茎放散。用烧山火补法,以刮针法使出现热感。退针时徐徐上提,当针尖将要拔出时,用左手拇、食指向下轻压,右手徐捻出针,急速按针孔,使热感传至阴茎。亦留针30~40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上述方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268例,结果痊愈229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9%[15,16]。

艾灸加指针

(一)取穴
主穴:关元、肾俞。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以艾条作回旋灸,每穴灸5~10分钟,关元灸5~15分钟,以局部红热为度。灸后以双拇指点按肾俞,小鱼际滚动补法按摩5分钟;食指点按关元,手掌顺时针旋转按摩5~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15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550例,痊愈512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8.0%[17]。

刀针

(一)取穴
主穴:上髎、中髎、次髎、下髎。
(二)治法
按上、中、次、下髎顺序,每次选一对穴,做好标记,严格消毒后铺无菌洞巾。以1号剑形小针刀直剌至骶骨骨膜表面,有针感后行上下提剌动作,割断1~2根白色纤维,取出小针刀,局部按压止血,用消毒敷料包扎,3日内禁下水。每周取1对穴,4周为一疗程,一般需1~2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3例,结果治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18]。

阳萎图片_阳萎 -阳萎治疗的误区

1、只要硬度不够就当阳痿治。临床中一些男性并非阳痿,只是由于硬度相对不够,一些医生就给予阳痿的“罪名”,并给施以各种治疗,反而伤及正常的性功能。专家介绍,硬度不够和多种因素有关,如性强度,性频率,精神状况,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有关,不一定是阳痿,如果按照阳痿治之,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损伤正常的性功能。
2、只要不勃起就当阳痿治疗。有些暂时性的不勃起或者偶尔出现不勃起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和心里因素,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关。一般是暂时性的,适度调节就可以恢复,不能按照阳痿来治疗。而临床中遇到这种误治的现象很多,因此而伤及性功能,导致真性阳痿。
3、临床治疗不分型、不对因。对于确诊的阳痿,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病因实施个性化的治疗,只有这样才确实有效。但临床中很多医院对于阳痿治疗不分型也不对因治疗,导致阳痿的治疗难度增加,而且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4、大多治疗方法只治标无法治本。目前临床中很多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暂时治疗效果,而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阳痿恢复性功能。这不但和治疗技术本身有关,而且和不当的治疗有关,这些因素使得阳痿整体治疗陷入困境。

阳萎图片_阳萎 -功能性阳萎预防措施

1、谨慎用药:避免服用或停止服用可能引起阳痿的药物。如因疾病必须服用某类药物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对性功能没有影响的药物。

2、进步身体素质:身体虚弱,过度疲惫,睡眠不足,紧张持久的脑力劳动,都是发病因素,应当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且留意休息,防止过劳,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衡。

3、节房事:长期房事过度,沉醉于,是导致阳痿的原因之一。实践证实,夫妻分床,停止性生活一段时间,避免各种类型的性刺激,让中枢神经和性器官得到充分休息,是防治阳痿的有效措施。

4、了解生理波动:当男子在发热、过度疲惫、情绪不佳等情况下出现一时性的或1个阶段的阳痿,多半是1种正常的抑制,生理的波动,男方不要徒增思想负担,女方不要因之抱怨、指责,以免弄假成真,导致阳痿。

5、学习性知识:有的未婚男子自称阳痿(无性欲或不能勃起),往往只是没有足够刺激引起性欲,不能视为病态。新婚夫妻性生活时,男方紧张、激动,女方恐惧、羞涩,配合不好,导致性生活失败是缺乏经验,不是病态,要互相理解、安慰,随着时间推移大多能满足和谐。

阳萎图片_阳萎 -阳萎治疗时注意事项

1.精神的治疗:在心里治疗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到血液的循环,运动也能够帮助人改善新陈代谢的失调,使排泄能够正常,患者需要充分的睡眠,逐渐恢复阳萎的状况。
2.提高身体的素质:体质虚弱,过度的劳累,不充足的睡眠,长久持续的脑力劳动,都会造成男性阳萎问题。所以应该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增强体质。3.心里治疗:让男女双方能够正确的了解性生活带来的正常生理反应,消除心理上的错误认识,也可以增加男性对于这方面的信心,太大的压力也会造成男性的阳萎问题,成为心理性阳萎。
4.不要吃违禁药物:在阳萎恢复的过程中,不能滥用药物。所谓的壮阳药物也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治疗阳萎的,所以在吃药物时,需要谨慎思考,某些药物也是会引起阳萎的。
5.严禁吸烟酗酒:烟酒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会引起很多的疾病,会对阴茎勃起的能力造成影响,从而导致阳萎的发生。

阳萎图片_阳萎 -预防

提高身体素质:身体虚弱,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紧张持久的脑力劳动,都是阳痿发病因素,应当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且注意休息,防止过劳,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衡。
消除心理因素:要对阳痿有充分的了解,充分认识精神因素对性功能的影响。要正确对待阳痿,不能看作是见不得人的事而厌恶和恐惧;不能因为一两次性交失败而沮丧担忧,缺乏信心;夫妻双方要增加感情交流,消除不和谐因素,默契配合,女方应关怀、爱抚、鼓励丈夫,尽量避免不满情绪流露,避免给丈夫造成精神压力;性交时思想要集中;特别是在达到性快感高峰,即将射精时,更要思想集中。
节房事戒手淫:长期房事过度,沉浸于色情,频繁手淫导致精神疲乏,是导致阳痿的重要原因,当属禁忌之列。实践证明,夫妻分床,停止性生活一段时间,避免各种类型的性刺激,让中枢神经和性器官得到充分休息,的确是防治阳痿的有效措施。
注意饮食调理:多吃狗肉、羊肉、羊肾等;动物内脏因为含有大量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强精子活力,提高性欲;此外含锌食物,含精氨酸食物都有助于提高性功能,预防阳痿问题。预防阳痿不必忌口,避免处处设防,增加心理负担,同时也避免营养缺乏,身体虚弱。
谨慎用药:中医对阳痿的防止,强调辨证施治,依照各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对证下药,不是单纯使用壮阳药物。盲目滥用壮阳剂,未必能提高性功能,反而导致其他疾病。到目前为止,西药还没有治疗阳痿的特效药,相反却有不少药物可以导致阳痿。

阳萎图片_阳萎 -参考资料

早泻阳萎专题:http://www.88rui.com
中医男科康复网:http://www.mulapuma.com/

阳萎方向http://www.long120.cn/xgnza/yw/

本文标题:有理数按定义分类-有理数笔记(初一):有理数的分类,定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97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