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简述元杂剧概况-《绿光》:《绿光》-影片概述,《绿光》-影片简介

发布时间:2018-05-10 所属栏目:过敏反应

一 : 《绿光》:《绿光》-影片概述,《绿光》-影片简介

法国电影《绿光》是导演埃里克·侯麦《喜剧和谚语》系列的第五部,是一部文艺佳作。影片在写实中融入了一丝童话色彩,在即兴创作的外表下有着严谨的结构和自然的表演,共分为十九个段落,相当松散,没有起伏高潮,观众与女主角一起淡淡地分享着她的寻找幸福的历程。影片获得威尼斯影展的金狮奖,也是埃里克·侯麦作品中最被人推崇的。


法国电影 《绿光》DVD封面

绿光_《绿光》 -影片概述


法国电影 《绿光》 海报

中文译名:《绿光》

外文片名:《Rayon vert Le》

导 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

主 演:

类 型:爱情

首映日期:1986年1月1日

类型:欧美 爱情

绿光_《绿光》 -影片简单介绍

1个巴黎秘书戴尔芬为度假操碎心。戴尔芬本来约了朋友一块去希腊玩,但朋友临时爽约,其他朋友都有自己的男朋友,眼看她就要孤身一人在巴黎人潮中度过八月天。她希望找到梦中情人,但追求她的全是她看不上的。最后她来到海边听着人们谈论:谁能看到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终于她在车站遇上了1个腼腆害羞的男孩,他们来到海边,戴尔芬朦胧间似乎看到了传说中的绿光。

绿光_《绿光》 -看点


《绿光》 剧照

电影《绿光》是埃里克·罗麦尔1986年的作品,通过《绿光》向世人展示了1个寻找幸福的过程,1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国谚语里说,“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

影片描写了将近而立之年的某公司女秘书德芬在8月的巴黎——一年一度的休假时节,因为朋友的失约以及前男友的婉拒,而不得不面对1个孤独的假期。一方面,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参与到1个嘈杂和纷乱的群体中,同时,她又不愿意独自度过这个假期。在这期间,她曾受好友佛朗索瓦兹的邀请去她瑟堡的家中做客,但是与其家人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使她仿佛"异类",而与佛朗索瓦兹一家的其乐融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以及苦闷和无所适从。

整部影片的情节和结构都非常简单,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德芬的假日经历。在这部片子中,影迷没有看到罗麦尔惯常使用的精妙的巧合的设置(比如他在《莫德之夜》(最后的安排),或者是他对于影片对白的精细推敲,而是以1种前所未有的朴实的风格呈递出全片,使观者将更多的注意放在了故事本身,进而有更多的空间和精力去思考影片想要凸现的东西。

其拍摄手法也遵循了这一要求,以1种纪实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工作,运用了许多的长镜头。摄影机起到的仿佛只是"记录"的作用,而且留给了演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所有的一切都给予了影片1个统一的风格,1种质朴的表达以及"取自现实"的真实感。因而,人们将《绿光》这部影片看作罗麦尔在对电影艺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在对其以往[www.61k.com]风格的一贯坚持中,对于自身的突破而达到的另1个颠峰。而观赏这部影片,或许是需要耐心与细心的,在冗长而平淡的对话中,或在时而静默的场景里,影迷渴望的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契合与激赏。

绿光_《绿光》 -导演简单介绍


埃里克·侯麦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1920年4月4日-),为法国新浪潮中最细致入微的导演之一。侯麦生于法国南锡,其中产家庭信奉天主教;在从事电影前,曾当过八年的文学教授。1940年代,侯麦开始为多家专业报刊撰写了大量影评,论述多位大师的电影如沟口健二、希区柯克等,并因此而获博士学位。

自1950年代开始,侯麦开始拍摄短片。1951年推出了短片《表演,或夏尔洛特和他的牛排》,由后来也成为新浪潮主将的高达(Godard)主演。直至1959年,侯麦导演了其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但票房失利.侯麦认为“故事不是在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在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所以电影与其说是行动的,毋宁说是思想的.其中2001年更在于威尼斯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

绿光_《绿光》 -影评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女主角那种强烈的孤独感,1种不被人理解与关注而带来的自卑。或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绿光终究不过是1种隐喻,而爱的美好或许正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和不可预测,所以我们的期待才有意义,也值得尊重。影片展示了1个寻找幸福的过程,1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国谚语里说,“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
从表面上看,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态度很消极。她不寻找,她只是等待。然而,这种消极,却正出于1种积极,1种更为深刻的信念。因为她相信有真正的,也就是纯粹的爱情存在。在她看来,苦苦追来的东西不是爱。她相信自然而然的东西,相信偶然。

二 : 灸法:灸法-灸法概述,灸法-灸法简介

灸法,以艾叶等可燃材料或其他热源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烤,以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施灸材料主要为艾叶。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温阳起陷,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着肤灸、间隔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药物发泡灸)等。

灸法_灸法 -灸法概述

[www.61k.com)灸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1个主要部分。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灸疗法又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灸疗法是通过温热、寒冷及其他非机械刺激的作用,来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十分重视。《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疗预防“瘴疠温疟毒气”。《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1步发扬。同时,对灸法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

灸法_灸法 -灸法简单介绍

我国灸法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2大类。

一、艾灸法

艾灸法,它是以艾叶制成艾绒作为灸材的1种施灸方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临床上应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本法。
艾灸法分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又有着肤灸(直接灸)、隔物灸(间接灸)之分;艾条灸则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及按压灸、隔物悬灸等不同种类,其治疗作用各有特点。由于“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名医别录》),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因此,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的干燥叶。又叫冰台、医草、灸草、家艾、甜艾等。艾名的来源,《本草纲目》载为:“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 ,而名‘艾’”。“冰台”一名来自“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博物志》),医草(《名医别录》)和灸草(《埤雅》),均因医家用其灸治疾病而得名。我国各地均产,故还常根据其产地定名,如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诗经·王风》:“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屈原名篇《离骚》中写道:“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表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以药用为主,这可从其他的一些典籍中可得到印证,如《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之说。
而将艾灸作为1种具体治疗方法并记载于医学典籍上,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内载二个用艾治病的处方,其中一方即为以艾叶作直接灸疗,治疗男子肠疝:“秃贵() :取 垢,以艾裹,以灸颓者中颠,令烂而已”。意为取粗麻的碎末裹在干燥的艾叶里,在颓疝患者的头顶正中部灸治,直至局部皮肤烧灼溃烂为止。稍后的《灵枢》一书中,提到的灸疗也是以艾叶作材料的,并有“其治以针艾”之说,已将“艾”作为“灸”的代名词了。历代医籍虽也曾记载其他灸材,但均无艾应用的广泛和历史之久远。艾叶作为药物记录,以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对其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宋·苏颂《图经本草》是最早对艾叶生药学内容有较完整记载的专著,云:“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明代李时珍则十分推崇用蕲艾施灸,他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日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
施灸用的艾,首先要求采嫩的艾叶,以春季采集为佳,且放置的时间要久。故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说:“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者方可用”。唐时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七》则认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肤”。其次,艾绒制作时,要去除杂质和灰尘,艾绒要捣得烂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叙述颇详:“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古人的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对艾叶的应用研究更趋深入。在品种方面,发现全国各地除了正品艾叶(A.argyi)为主要使用品种以外,还有不少地区将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魁蒿(A.princeps Pamp.)作为艾叶使用。据统计目前国内艾的品种达20余种之多。前三种因历史的原因,可视作艾叶的代用品,其余20多种则应视为艾叶的混伪品而予以区别。在艾叶的品质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蕲艾在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含量、燃烧放热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所产艾叶。在艾叶采收期研究中,以艾叶的挥发油的醇浸出物含量以各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少为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艾叶的采收期以端午节前后(5~6月份)最为适宜。在每天的采集中又以中午采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
由于艾叶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艾绒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艾炷、艾条;艾易于点燃,燃烧时热力温和持久,能窜穿皮肤,直达深部等优点,所以应用至今,久盛不衰。

二、非艾灸法


非艾灸法是指不是以艾绒作为剌激源的灸法,是我国丰富多采的灸法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艾灸法又因其剌激源的不同而可以分为3类,1类是以温热作为剌激源的热灸法;1类是在常温下以某些对皮肤有一定剌激作用的物质进行灸治的冷灸法,也称为天灸法,现代亦称为;发泡或引泡疗法;另1类则是以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的剌激物作用于穴区达到灸治目的的冰冻灸法。
非艾灸法,尤其是热灸法和冷灸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就载有用蜡灸法治狂犬咬伤,方法是“火灸蜡以灌疮中”。唐?《千金翼方》治疗疔疮以竹茹为热源:“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在宋代的《针灸资生经》中更对冷热2类灸法均作明确记述。如热灸法,就提到用干燥的鼠粪燃着施灸:“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壮效也。”另如冷灸法:“乡居人以旱莲草捣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二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到明代,非艾热灸法有进1步发展,出现了类似艾条灸的桑枝灸、桃枝灸等,如李梴的《医学入门》:“桑枝燃着,吹息火焰,以火头灸患处。”而桃枝灸则更类似雷火针法:“取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平之。用时,以棉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本草纲目》)。除此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非艾灸法,诸如灯火灸、神灯照法、药锭灸法、药捻灸法以及水灸等法。非艾灸法在现代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方面是对传统方法的扬弃,即将一些已不适应现代临床的灸法如桑枝灸、桃枝灸及鼠粪灸等淘汰出局,而对一些确有价值的灸法予以挖掘、完善、推广、提高,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灸法如壮族药线灸,更得以继承发扬。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参与,出现了大量新的非艾灸法。这些,我们都将在以下章节中分别予以介绍。

灸法_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总结古往今来的实践经验,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就可以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5.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1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1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灸法_灸法 -二、灸法的作用机理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灸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实现的。为了探讨艾灸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用艾条灸治856例患者,灸感出现率达85%,病情愈重愈急,感传现象也随之减弱与消失,在感传线与感传区域内出现温度上升与痛阈提高,且灸感走向与腧穴位置、疾病部位有关,说明艾灸是通过腧穴经络而起作用。国外有人观察单壮(艾炷0.5~2毫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的温度亦明显上升,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用艾条熏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内关、足三里和膻中等穴,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39例均明显改善。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波幅升高30%~50%;高血压者的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艾灸内关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艾灸冠心病患者的内关、膻中、心俞穴各20min,可使心电图的ST-T波均明显升高,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表明灸法对心脑血管病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国外学者在鼻两侧距皮肤 2~3cm处行艾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88%患者症状显著性改善,47%患者灸后10min给过敏原无反应,也无症状表现;5例自愿参与本研究者灸后鼻内温度平均增加3.1℃(1cm点)和30℃(4cm点),其中4例灸后鼻液中白细胞数显著降低。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使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即高值者下降,低值者上升;使E-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且均有显著差异。以艾炷灸实验性结核病小鼠的“大椎”、“关元”穴,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作用,并对该病有明显疗效。以上表明,灸法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良性的积极的,总体上是沿着对患者有利的方向进行调整。另外,对于灸疗治疗肿瘤的现代医学机理,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证实,艾灸能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灸疗治疗肿瘤的主要机理。
灸犬“足三里”穴,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在20次艾灸实验中,有18次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或抑制性改变。艾灸小鼠的“神阙”穴,不管是空腹状态,还是在用不同的药物使小肠运动已经有所改变的状态下,都可以使小肠内容的推进速度减慢,具有抑制小肠运动的作用。在以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家兔中艾灸“至阴”穴,并记录子宫活动曲线,发现艾灸可引起子宫活动的增强。说明,灸法具有调整内脏活动功能的作用。
用艾灸急性失血性休犬“百会”穴发现,在血糖含量增高的情况下,灸后更见上升,提示灸后血浆中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认为灸法可能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艾灸流行性出血热大鼠模型的“肾俞”穴区7次,14日后,其血浆和肺、肾组织中的5-羟色胺与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说明艾灸能缓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并能提高其血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发现艾灸可使豚鼠气体代谢适量增高,并推断其耗氧量的升高,可能是艾灸刺激了其作用部位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的,植物神经与内分泌腺是其中间环节。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温热刺激外,应用艾烟熏灸,观察外科化脓性疾病患者575例,效果明显者528例,抑菌试验表明,艾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综述诸家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艾灸对血液循环、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这些研究为艾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在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1步探讨和研究。

灸法_灸法 -起源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


灸法相关书籍火的历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据考古学的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moxa)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据《左传》记载,鲁成公10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可火”与“不可火”的记载,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

灸法_灸法 -发展

“灸”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也是指的艾灸。从中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颇为盛行的。1973年在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在医学专着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产生与中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条件和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灸法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着作,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可见当时对灸的重视。以后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到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无不注重灸法。历代灸法的专着还有很多,如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如《太平圣惠方》指出:“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也说:“凡灸诸病,火必足气到,始能求愈。”同时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艾叶是菊科植物艾的叶。系多年生草本,普遍野生。艾叶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三经,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的功效。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等成分。艾叶制成艾绒,则易燃而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而直达深部,且便于取用,价格低廉。艾绒的制作,于每年35月间收采新鲜肥厚的艾叶,阴干后放入石臼中捣碎,筛去杂质,摘去硬梗,即成淡黄色洁净细柔的艾绒。艾绒以陈久者为佳。除艾叶外,还有灯心草、硫磺、黄蜡、桑枝、桃枝等易燃药物和材料。在艾绒中也可掺入芳香类药物,如麝香、冰片、丁香、木香、乳香等。

灸法_灸法 -分类

根据治疗需要,在临床上依照施灸材料、施灸方法和温度高低的不同,可分为各类灸法。①依照施灸材料分类:有艾灸法、药艾灸法、药锭灸法、电热灸法和其他材料灸法。艾灸法用单纯艾绒施灸;药艾灸法则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施灸,如太乙神针等药物艾条灸;药锭灸是用芳香类药物(麝香、冰片等)和易燃药物(硫磺等)混合研末,制成锭剂施灸;电热灸法采用特殊的电灸器施灸;其他材料灸法,包括灯火灸、黄蜡灸等,是以除艾叶以外的易燃物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的施灸方法。②依照施灸方法分类:有艾炷灸法(见艾炷灸)、艾条灸法(见艾条灸)、温灸法和温针灸法。艾炷灸法是用艾绒做成圆锥形的艾炷施灸,根据艾炷是否直接置放在皮肤上,又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2类。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③依照施灸温度分类:有烧灼灸法和温热灸法。烧灼灸法是施灸温度较高的灸法,如用艾炷直接置放皮肤上,使其烧灼,引起水泡和组织损伤(灸疮)的化脓灸法(见艾炷灸)。药锭灸和实按灸即直接烧灼穴位皮肤,温度较高,也属烧灼灸法。温热灸法则是施灸温度较低、热力温和、不损伤皮肤组织的灸法,包括上述的艾条灸法中的悬起灸、艾炷灸法中的间接灸及电热灸、温灸、温针灸等法。


灸法多采用艾叶

药锭灸

把多种药物研末或溶化在一起,制成药锭,放在穴位上点燃以治病的方法。常用的有阳燧锭灸,取蟾酥、朱砂、川乌、草乌、白僵蚕等研末,加入微火烊化的硫磺之中搅匀,再加入麝香、冰片少许,收贮备用。同时,先用红枣擦施灸处,然后取约甜瓜子大药锭(上尖下平)一枚,置于皮肤上,以灯草蘸油点燃,灸57壮(枚)。局部起小泡者,以消毒针刺破,外敷保护。主治痈疽流注久不消、内溃不痛之阴证。

灯火灸

取34寸长的灯心草,一端蘸上少许植物油,点燃,对准穴位快速动作,猛一接触,发生火爆声时即迅速移开。如无音响,当重复进行。灸角孙穴,可治痄腮;灸少商、合谷、风池,治喉痹;灸足三里、内关、中脘、中枢、天枢,可治呕吐、泄泻。

电热灸

用特制的电灸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或远红外线施用于穴位的1种灸法。随着现代灸法的发展,常用的电灸器有吹风式和可控温度式电灸器2种。电热灸也适合于其他灸法的适应症。

温针灸

又叫温针。主要是利用烧燃的艾条或艾绒使针体温度升高,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在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穴位内适当深度,取2厘米长艾条一节,套在针柄上,从艾条下端点燃,直至艾条燃尽为止。使用温针灸时,应该将针下的穴位附近的皮肤用阻燃物隔开,以免艾条或艾绒从针柄上掉下烧伤皮肤。也可在针柄上装裹如枣大的艾绒(必须捏紧),从下端点燃施灸。

操作规程根据应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使该部位易于暴露,又能舒适持久。用温和灸法,可在点穴后随即施灸;如用烧灼灸法,则应在局部消毒后进行灸法治疗。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洒落,以免烧毁衣物。施灸部位较多时,宜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有时则可先灸主穴,后灸配穴。

灸感和补泻在一般情况下,用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施行烧灼灸法则局部灼痛。但如集中在1个部位连续较长时间地施灸,就会出现温热感循经脉传导,称为灸感或灸法得气。感传路线的宽窄与施灸面积的大小有关,感传所到处可有微汗、肌肉震颤及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如胃肠蠕动、鼻腔通畅等。灸法在临床上也有分补法和泻法的:①在艾炷灸时,让其缓慢燃烧到皮肤的为补法,吹气助燃使其迅速燃烧到皮肤的为泻法。②烧灼灸法(如化脓灸)为补法,以扶正为主;温热灸法(如悬起灸)为泻法,以祛邪为主。但灸法不如针刺补泻操作严格,不必过于拘泥。

灸法_灸法 -注意事项

一、作用机理:艾灸疗法的治病机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局部温热刺激效应


灸疗是1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1个红外辐射源,又是1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1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2.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人是1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 经络系统、 大脑 、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1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1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其它作用


灸疗的治疗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灸法_灸法 -二、艾叶的药理作用:


艾绒

抗菌作用:艾叶油及艾叶水煎液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与苍术,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均 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艾叶对病室进行烟熏消毒,可以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下降率达73%。 有报道,艾叶及艾叶合并苍术用于病房消毒,效果明显优于电子灭菌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繁殖。烧伤患者创面经艾条烟熏后,创面菌落减少率 74.64%,用艾条烟熏消毒烧伤病房可提高治愈率。采用艾叶煎液薰洗的方法防治会阴部伤 口感染,效果理想,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豚鼠结核杆菌感染后以艾炷灸治疗,腹腔渗 出液涂片镜检结果表明,大单核白血球已吞入细菌的细胞百分数,艾灸组明显较高,平均17.75%。 结核病豚鼠腹腔注射死结核杆菌液,腹腔渗出液涂片,施灸组涂片中成熟巨噬细胞较多,吞噬作 用较强。艾叶热水提取物具有强抗补体活性成分。用野艾油以0.5ml/kg给小鼠灌胃3d,能使腹 腔炎性渗出白细胞吞噬率明显增加。
平喘作用:艾叶油能直接松驰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 能对抗乙酰胆碱、组织胺、氯化钡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增加豚鼠肺灌流量。用艾叶油给豚鼠灌服 或肌注或气雾给药,对由组织胺或乙酰胆碱引 起的哮喘均有平喘作用。艾叶油对致敏豚鼠肺 组织及气管平滑肌慢反应物质(SRS-A)的释放有 阻抑作用。挥发油中的α-萜烯醇、萜品烯醇4、β-石竹烯、反式-葛缕醇、芳樟醇均是平喘的有效成分,α-萜品烯醇能使豚鼠气管平滑肌内cAMP增加,这有可能是其引起气管平滑肌松驰 的生化基础。艾叶油喷雾吸入、灌胃或肌内注射 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喘息性抽搐 有明显平喘作用。从艾叶中提出的4-松油烯醇 灌胃亦有显著平喘作用。α-松油醇灌服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哮喘即有保护作用,反式香苇醇亦为平喘有效成分。艾叶油对豚鼠离体气管有轻度松弛作用;艾叶油乳剂能明显 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艾叶油即能拮抗组胺和氯化钡对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作用。
抗过敏性休克作用:艾叶油灌胃,对豚鼠用卵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有保护作用。艾叶油在体外可抑制豚鼠肺组 织释放组胺。艾的热水提取物(多糖)加入人的血 清中,能使血清补体值下降,并证明这是补体激活结果。山田氏发现生艾叶热水提取物中具有强 烈的抗补体活性,活性的主要成分为酸性多糖。
镇咳作用:艾叶油灌胃对丙烯醛柠檬酸引发的豚鼠咳嗽有明显镇咳作用,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祛痰作用:艾叶油灌胃,对小鼠酚红法有明显祛痰作用;其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或丁香烯腹腔注射亦有祛痰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脏、离体兔心的收缩 力有抑制作用,艾叶油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 引起的收缩。用1∶50浓度的艾叶油1~2滴(2× 10-4)能明显抑制心脏收缩力,可引起房室传导阻 滞现象。对离体兔心,艾叶油1∶150浓度1ml 可使心脏收缩力极度抑制,心率及冠脉流量也 明显减少。对兔主动脉在紧张力提高的情况下主松弛作用。艾叶油给家兔注射1mg/kg,可使兔活动量减少。
对血凝和血小板的影响:艾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纤维蛋白溶 解,从而发挥止血作用。艾叶制碳后可加强止血作 用,艾叶经热加工处理后凝血作用可显著增强。
利胆作用:艾叶油混悬液(每1ml含艾叶油75ul)8ml/kg 经十二指肠注射给药,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 91.5%;3ml/kg增加89%,对四氯化碳中毒大鼠 也有利胆作用,但较弱;对小鼠也有利胆作用。
兴奋子宫作用:艾叶煎剂对未孕家兔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 使收缩加强,可引起强直性收缩,维持1h以上。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家兔腹腔注射艾叶叶油1ml/kg,活动减少;小鼠灌胃0.5ml/kg,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 眠时间。
抗肿瘤作用: 实验证明艾叶有抗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作用。
此外,药理实验证明艾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休克、护肝、防治脑血管疾病等作用,还可抗溃疡、促消化、镇痛、解热等;药理实验还揭示了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精神分裂症、肾上腺皮质萎缩等病的机理。

灸法_灸法 -三、艾叶的临床的用途主要有:

治呼吸系统疾病: 用艾灸法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 感冒、鼻炎、扁桃体炎、肺炎等。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


艾灸


治消化系统疾病: 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脾胃冷痛,病毒性肝炎,胃下垂,术后腹胀,肠炎,痢疾,溃疡性结 肠炎,脱肛,腮腺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治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用于泌尿系统感染,遗尿症,血尿,乳糜尿, 产后排尿异常,阳萎,膀胱炎,睾丸膜积液等疾 病。洁尔阴洗液的主要成份是蛇床子、艾叶、独活、石菖蒲、苍术等。艾叶是妇科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治妇科出血等疾病:用于崩漏,月经不调,产后子宫收缩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阴痒,妊娠呕吐,不孕,外阴白斑,盆腔炎等疾病。孕妇也可使 用艾灸疗法纠正臀位。
治心血管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用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炎后遗症,休克,美尼尔氏综合症,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减退症等。
治骨伤及类风湿疾病: 可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治疗扭、挫伤、外伤滑膜积液、骨髓炎、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等。
治皮肤疾病: 治疗皮肤搔痒,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臁疮,褥疮,硬皮病,毛囊炎,斑秃,白殿风,银屑病,痔疮,肛裂,疣赘等皮肤科疾病。
治疟疾、癌症: 苦艾素可治疗蚊虫传染的疾病,如疟疾等, 是因为它对含铁多的细菌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能够集中力量杀死受到感染的细胞。美国华盛 大学的教授发现,同样的原理也可用于控制癌细胞。他们增加癌细胞的含铁量,再让癌细胞和苦艾素接触,结果癌细胞很快就被杀死。此 外,艾又用治脊髓肿瘤、子宫肌瘤、子宫癌、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
治毒蛇咬伤:《针灸聚英》对艾灸治疗蛇伤有详细记载:“凡人若是蛇伤者.亦把咬处灸三北,仍以蒜片贴咬处,灸在蒜上即安康”。晋·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也明确指出:“一切蛇毒,急灸疮三五壮·则众毒不能行”。艾灸有直接破坏蛇毒的作用。被毒蛇咬伤后,先用清水冲洗伤口,刺血排毒。然后,立即用艾灸、艾炷、点燃.反复直接灸灼伤口,以达到破坏蛇毒的目的。也可灸百会、关元能回阳救逆,增强人体抵抗力。1973年《赤脚医生杂志》报道:艾灸中泉穴(位于腕背、阳溪穴与阳池穴之间.伸指总肌脆挠侧.挠骨头尽处凹陷中)治疗银环蛇、眼镜蛇早期咬伤,疗效显著。治疗200例(咬后半小时至1小时接受治疗)全部治愈。
可防治“禽流感”,艾叶烟熏可防治非典。在古代针灸文献中,关于治疗“时病瘟疫”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以刺血与艾灸疗法为多。艾叶性温,燃之则有温阳补气、扶正祛邪之作用,而灸疮溃破,犹如“开门驱贼”(《外台秘要》),可驱邪外出。故古人亦用灸法治疗“时疫”。如清代《太乙离火感应神针》灸气海穴,治疗“凝滞若痞,山岚瘴疠”;唐代《外台秘要》载:“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锯,极渴不能服药者,宜服干粪汤”,同时灸巨阙“三十壮”。灸法双有预防瘟疫感染的作用。如唐代《千金要方》说:“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艾灸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故用灸法预防治疗“时疫”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灸法_灸法 -灸法的适应证

一、古代灸法治疗的病证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古人对灸法适应病证的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对此,历代医著多有载述。如《黄帝内经》提到灸治癫狂、痈疽,《诸病源候论》也有灸治中风及各类心痛急症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尤倡灸疗治疗急难诸症。《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灸治小儿急症,达4七种之多。《备急灸法》详述了二十二种急症的灸治方法,为灸治急症的专书。《针灸资生经》创天灸截疟。《外科正宗》力倡灸治疡科急症。《神灸经纶》对伤寒发热、白虎历节风、癫狂、中暑、肠痈、乳痈。青盲、喉痹等诸多病证均施以灸法。


艾条

值得一书的是,古人在灸疗保健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保健灸在唐代开始得到重视,当时主要从防病角度出发。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而《外台秘要》进1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这里实际上已涉及到灸疗的健身强体作用了。到宋代灸疗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认识,如《针灸资生经》提及:“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除气海穴外,不少医著还总结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释为化脓灸后,灸疮未愈之前即为不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扁鹊心书》还提到了保健灸的某些操作之法,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该书也载述了一些实例:“王超者……年至九十神彩腴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针灸资生经》也载有:“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
最具借鉴意义的是某些宋代医家的自身体验,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中提到“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一、二次灸之。”窦材也深有感触:“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扁鹊心书》)。明清医家有保健灸上虽无较大发展,但也有所继承,如明·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卷八载:“在神阙行隔盐灸,若灸至三、五百壮,不唯愈疾,亦且延年。”《玉龙经》亦载有:“膏肓二穴治病强,此穴原来难度量,斯穴禁针多着艾,二十一壮亦无妨。”
民国时期的著名针灸家承淡安曾介绍1种叫“仙传寿灸疗”的保健灸疗,具体操作为:取涌泉穴,“每月初一日起灸到初七日止,每日卯时灸到辰时。每逢艾灸时,艾团如小莲子大,如痛则除之。姜片用与不用,随人自便 ,均至知痛止而已。每逢初一日,每足灸二十六壮,初二日灸七壮,初三至初七日均同初二日之法行之。”
总之,古人认为艾灸对寒热虚实诸证都可应用,但无论用于何种疾病,医者都必须详察病情,细心诊断,根据患者的年纪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灸方法,掌握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和灸量,该灸则灸,以适合病证为原则。这些都可供临床借鉴。

二、现代治疗病证

目前,灸治病证约在二百种左右,其主要适用病证如下。
1.内科病证感冒、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肝硬化、支气管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病、流行性出血热、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肥胖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艾滋病、硬皮病、中风、遗传性共济失调、急性脊髓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雷诺病、红斑性肢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不宁腿综合症、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肾炎、肾下垂、阳痿、功能性射精不能症、精液异常症、恶性肿瘤、放射反应等。
2.外科病证急性炎症、疖、指(趾)感染、急性淋巴管炎、颈椎病、骨折、切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褥疮、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骨结核、血栓性浅静脉炎、腹股沟斜疝、痔、直肠脱垂、输血输液反应、乳腺增生病、前列腺肥大症等。
3.皮肤病证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寻常疣、黄褐斑、腋臭、鸡眼等。
4.妇产科病证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外阴白色病变、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5.儿科病证脑积水、流行性腮腺炎、婴幼儿腹泻、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等。
6.五官科病证近视眼、麦粒肿、单纯性慢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内耳眩晕症、颞下颔关节紊乱症、复发性口疮等。
7.保健 戒烟、抗衰老、抗疲劳等。

三、灸法临床应用的研究

内科病证

有研究者报道灸治双侧内关穴,配以膻中、心俞,对6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ST-T及q-TC、HR指标进行了灸治前后疗效对比观察,收到较为明显疗效。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以灸法,经过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相对保持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明显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收到了较好效果。

有报道采用艾卷悬灸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百会、天窗穴施灸,并以脑阻抗血流图和血压为客观指标,观察灸治前后的变化。经灸后脑血流图流入时间缩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显,说明脑血流量较灸前增加,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其收缩压降低明显。

有报道以雀啄法灸治患者百会穴,观察血压变化。经灸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25 kPa,舒张压平均下降1.34 kPa。此外,采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疗三期高血压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病人,发现艾灸能降低血液凝聚作用,有预防脑血栓形成再次发生的可能。

有报道用麦粒灸与隔附子饼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4例,经灸治三个月后,转氨酶下降明显,血清白蛋白升高也明显。从免疫学方面的有关指标观察,亦证实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病情改善。

有报道采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87例,总有效率为74.3%,通过对血清总IgE含量变化和外周嗜碱粒细胞计数的比较,作者认为化脓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同时,认为化脓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优于非化脓灸的方法。有报道经对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铺灸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观察,结果表明,经铺灸治疗后,多数患者血红蛋白升高,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淋巴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结形成率提高,补体C3提高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项变化,说明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采用隔药饼灸治疗42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近期治愈率达85.17%。通过对细胞免疫功能及甲皱微循环有关指标的测定和比较,作者认为隔药饼灸,可显著提高E-RFC数值,并接近正常人,确能改善微循环,有利于止血和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灸法抗休克作用,有报道用艾条灸关元穴,治疗30例休克,有效率为73%,经灸后患者收缩压、脉压明显提高,舒张压也有所增加,指尖温度上升,肛-指温度下降,外周毛细血管灌注有所改善。

外科、皮肤科病证

有报道,对病程在4~8年,皮损面积在2×4cm2~8×16cm2不等的120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采用小艾炷灸治方法,痊愈率达98%。有人以隔药饼及丁桂散间接灸为主,治疗21例硬皮病患者,有效为12例。经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其中36.8%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其中毛细血管襻极度驰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亦有明显提高。

有报道采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对43例患者先以艾条施以局部回旋灸,至皮损部位充血发红,待疼痛瘙痒感消失后,再在相应穴位上施非化脓灸。其结果可以改善局部营养,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病理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时也起到很好镇痛效果。此外,以灯火灸治疗瘰疬、湿疹、肉瘤等均收到较好效果。艾灸对毛囊炎、痈疽、疔疮、白癜风、头癣、体癣、冻疮、褥疮、外阴白斑、斑秃、疣等均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妇科病证

艾灸矫正胎位的报道颇多,这种传统疗法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人报道,灸至阴穴,对妊娠期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孕妇施灸,在2069例中有1869例的异常胎位得到纠正,占总治疗例数的90.3%。并在41例实验观察中,推论艾灸至阴穴可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子宫活动,同时胎儿活动也增强,这些动力学因素,均有助于胎位自动转正。

妇科疾病中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更干期综合征及乳痈、乳癖等采用灸法治疗很多,且疗效可靠。

预防保健

保健灸在防病健身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报道对61例55岁至78岁健康老人进行为其三个月的保健灸(即取足三里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7壮),观察结果显示血浆TC、TG均明显降低,表明保健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意义;对IgG IgA IgM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降低,对3H-TdR-LT的显著升高,也提示保健灸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这些变化对于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减退所引起的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能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有报道运用灸大椎、风门、肺俞穴预防感冒,收到满意的效果;也提示说明,运用灸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可以未病先防。


无烟艾条

灸法_灸法 -灸法的操作要求

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关于灸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指适应病证,这在上节中已作说明,在中下篇更有具体介绍;灸法的取穴组方,其普遍规律在一般教科书中已有详述,其具体例子亦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故本节不作赘述。下面重点谈谈后面两条。

一、恰当选择施灸方法

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本书即总结了1十四种。面对十分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
首先应因人而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其次须因病而宜。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所以在选用灸疗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疗。

二、严格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不同的年纪、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扁鹊心书》言:“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西方子明堂灸经》指出脐中穴“主泄利不止……灸百壮”等。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类经图翼》则认为应以却病为度,“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适合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另1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这也是1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由施灸次数定灸量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恰如《神灸经纶》所云:“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必须指出的是,从历代记载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效果较佳。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往往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用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类似创伤剌激的效果。

三、诱发灸感传导


近年来,安徽的一些医家提出灸剌激亦可和针刺激一样引发感传,并初步总结出引发灸感传的操作要点和灸感传的一些特征。从临床中观察到诱发灸感传导,对灸治疗效有一定帮助,现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一)操作要点


1.灸材 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亦可引发灸感传导。
2.取穴 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强度 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具体要求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1种动态的剌激。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

(二)灸感传的特征

根据已有的实践表明,灸感传导大致可分4个时相:
1、第一时相感传先兆期。指灸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的时候,灸处产生与针刺感觉相类似的酸、胀、重、麻等得气感应。此种感应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有时甚至使同侧肢均受波及,然后再显现感传线。先兆有时可先出现于病所,再在施灸穴区逐步显现。不少患者可没有先兆期,直接进入第二时相。
2.第二时相 定相传导期。即出现酸麻重胀等灸感后可按照一定的径路传导,其方向直指病区,传导的速度及传导带的宽窄均不一致。但感传所止处,多为病痛所在。即所谓“气至病所”。
3.第三时相 作用发挥期。对此时相,曾有医家作过形象描绘:“初只氤氲扩布,嗣乃弥漫升腾,凉者如同拂扇,热者可同熏蒸,或如蚁行旋转,或如气泄风生。体温每能下降,肿处可见皱平。既平烦躁,亦定呻吟。病热有轻有重,感应有减有增。高峰既已下降,低者即不再生。”在这个时期,感传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律性。大多是以患处中心为强烈,随着病情的好转,感应将逐步减弱或消失。
4.第四时相 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也就是灸感传导最后一期 。大多至此,感传逐渐消失。但多可出现以下这些现象:感传在原处往还,或轮番出现;全身周流,上下连贯等。即所谓循经再传。再传可能是同一部位,也可以是另一患病部位。
灸感传导并非是每个患者或同一患者每次均可重复出来的,它既要求施灸者正确操作,细心体念;同时又有个体特异性。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和探索。

(三 )灸感病案举例

为使读者对灸感传导有一感性认识,现举数例验案如下。
例一 陈××,男,56岁,农民,于1995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胃下垂近2年。曾服用补中益气(丸)汤、黄芪建中汤及维生素等药物,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反复发作。因近来劳累过度而发。刻下见腹部坠胀难忍,站立或饭后加剧,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昏,心悸,钡餐造影示Ⅲ度胃下垂。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用五倍子和鲜蓖麻籽等量碾碎,做成直径为30mm、厚3mm的药饼。患者取坐位,将药饼盖在百会穴处并施灸,直至灸感出现,不拘时间和壮数,患者在艾灸40min后可相继出现似晕非晕的感觉,头热、脊柱热以至全身发热,有时下焦有上提之感。6次治疗后,症状大减,治疗12次后B超和钡餐造影显示胃体已恢复原位。随访1年末见复发。
例二 方××,男,52岁,教师,腰部疼痛1周。患者素有腰肌劳损,l周前因搬运重物腰部闪挫,继而疼痛难忍,牵掣右腿,经CT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暂时不适合作手法复位,遂用针灸治疗。刻下查体:见腰部平坦,腰肌痉挛明显,右腿抬高试验阳性。取命门及双侧肾俞穴施灸,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30min后,患者即感背部以命门为中心热气呈片状层层向脐腹部扩布,随即全腹温暖,继而热流向下扩展足底,此后似有一股热流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在腰部和腿部流动。患者自述有难以形容的舒畅感,腰痛若失。每日1次,7次后已无任何不适。嘱患者再灸命门及足三里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例三 李××,女,47岁,工人。患心律失常约10年。于10年前体检发现室性心律失常,并无其它不适。近1年来,感觉心悸,经多种方法治疗,效不显著。刻下见室性早搏9~11次/min,梦多,神倦乏力,左肩膀酸痛,左侧心俞穴附近常有冷感。穴位按压发现双侧内关穴胀痛,左侧为甚。治疗即在双侧内关穴上施灸,灸至40min时,患者自述热气呈团状向胸前区扩散,约50min时,左内关穴有一线热流沿手厥阴经上至锁骨下方传入心前区。经11次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嘱患者自灸半个月巩固疗效。
例四 王××,男,成年。风寒咳嗽已月余。夜间咳甚,同时脑中觉有声晌,引起头晕失眠。先灸少商,灸感约有一指粗细,沿太阴经入胸,当行抵左乳上方后,即均匀扩布二肺,同时口中有艾的气味呼出。约10min左右感应消失,胸部即感轻快。随即又灸左至阴,灸感自足背外侧始,由外踝前缘经小腿外侧,过膝,在股后经臀部中央,沿脊柱外侧约2横指,从后脑上至头顶左侧,头部发生清凉感 ,脑中晌声即止。灸感扩展至左目上方,即隐约消失。第二、三次灸治时,灸感传导同上。症状减轻而停灸。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楣声。灸绳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印 1985。
2、肖元春。灸感与灸治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11):32。

灸法_灸法 -灸法补泻法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都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阳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合用灸法。”
实际上,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1步商榷。如果机械地认为针法属泻,灸法属补,就会无形中否定了针和灸法补泻的实际意义。灸和针是2种各不相同的治疗方法,由于针和灸存在1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经穴为刺灸点,在临床上有着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阴与阳是相对而言的,补与泻也是相对而言。因此,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因此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中医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

一、灸法补泻的渊源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确指出灸疗补泻。如《灵枢·背腧》篇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内经太素》谓“传”字作“傅”,杨上善注解说:“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日泻也。 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灸火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朱氏发挥了《黄帝内经》灸疗补泻的要领。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李氏不仅对灸治的适应范围和灸治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而且明确指出灸疗适用于寒热虚实之证。清《神灸经纶》言:“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作了进1步补充。综观以上记载可见,灸疗补泻起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发挥,内容更加完备。


灸盒



古代医家不仅从理论上进行阐述,而且也积累了这方面相当的经验。例举如下。
补法:《类经图翼》介绍灸中脘,气海以治“脱血色白,脉濡细,手足厥冷……其效如神。”《古今医统大全》中言:“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气海、神门、丹田、关元,宜灸百壮。”《针灸易学》:“血崩漏下,中极、子宫灸”。
泻法:《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丹溪心法》灸治热病可令“火以畅达,拔引热毒。”为“从治之意也”,根据火性就燥,同气相求之理,或灸以引火化气,发达透泄,引热外解,是灸治实热闭郁之急重症的关键。《医学人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寿世保元》治腹中有积,大便闭塞,心痛诸痛“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等。
对于灸泻的机理,历代医学家亦作了不少阐述,如金·刘河间阐发火热病机,创火热论,他对外科阳证认为“疮疡者,火之属”,治之“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吴亦鼎在《神灸经纶·外科证略》中说:“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疗,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这都说明外科阳证可用灸疗,灸后可引毒外出,移深就浅,破结化坚,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故疮病可愈。在热证方面用灸疗,朱丹溪认为此灸可使“火以畅达,拔引热毒,此从治之意”也。他用灸治阴虚证,认为“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他已把灸治热证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王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以上这些理论对我们的临床仍然有一定指导意义。
近年来的临床观察表明,以艾叶为原料的灸治疗法,其灸治效应与灸术补泻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用泻法灸百会穴治疗急性神经血管性头痛,效果显著:用灸补法治疗遗尿疗效甚佳。对高血压患者使用艾灸泻法.结果灸后80%以上患者血压下降,对低血压患者采用艾灸补法,结果灸后全部患者血压均上升。用灸泻法治疗带状疱疹,炎后就可以控制症状。可见艾灸补泻已被应用于寒热虚实各种病证中。
现代许多学者对灸法的补泻机理也作了某些探讨,一般认为灸行泻法其机理有五: ①以热引热:使邪外出达到以热引热,使邪热泄之散之。并认为此灸火力猛峻,不能深入,很难循经深透远达,故无入里助热之弊,此同气相求之理,以热引热之法也。②开辟门户,引邪外出:认为灸后的起泡发疮,皆为给邪以出路。③温通行散、消瘀散结:因气血得热则行,行则通,通则散,故郁滞可通,火源可清,瘀毒可散。④灸法扶阳、阳生阴长:灸后可扶阳养阴,益气生津。⑤热因热用:用于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具有救急之意。有学者认为灸法可用于一切发热的急性传染病,不论是病毒或是细菌感染的均宜,它属于《黄帝内经》中的“从治法”及“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总之,灸法产生补泻的机理可归纳为“双重调节”作用,即当机体虚弱时灸之可补,邪实时灸之可泻。
现代有关灸疗补泻的作用机理实验研究的资料尚不多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份,能扩张血管,加速血细胞流速.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促进炎症吸收和局限化,有利于消炎,增强新陈代谢而达到祛瘀生新之效。

二、灸法补泻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灸火(或类似的其他剌激)特定剌激作用,剌激因子从腧穴这个“神气游行出人”的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这里面包含了补和泻。
灸法补泻,即时虚者灸之,则正气得扶;实者灸之,则邪气得除。从施灸的种类而言,又有热灸、冷灸、冰灸之分。热灸,多具有扶阳济阴、补中益气、温经散寒之以补为主的作用;而冷灸、冰灸,则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退热止痛的泻的功效。从灸法的材料而言,目前,灸材主要是艾叶。艾叶的药用,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肝、脾、肾),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具有苦辛二味,辛能宣通,有温补之力,故能温经散寒,回阳救逆,如《丹溪心法》所说:“大病虚脱,本是阳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苦味清下,有泻热之能,合之辛味宣散,故能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一如《医学入门》所云:“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而且灸火之热,气血得热则行,郁结壅滞可散,化火之源已去,其热可归于平复。外科痈、疽、疮、疡、丹毒等症,均由外感邪毒,内有蕴热、热毒壅滞经脉而成。均可用灸法治疗,则“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也。”(《圣济总录》)因此,以艾叶为基本材料的灸法也具有温补和泻热的双重调节作用。

三、灸法补泻的方法

临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预定的补泻效应,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按照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一)辨证施治是灸法补泻的基础
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辨证作为理法方药的施治基础。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辨证对于艾灸临床自然具有密切关系。辨证的第1步就是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其次就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和发展的各种规律,而制定出各种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方法是治疗方案,处方是治疗措施。方随法处,法不离方。艾灸辨证的目的即是为了立法,法则定则措施明。临床中欲使灸疗产生补泻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必须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辨证选病证 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
补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

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泻法:直接灸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2.辨证选灸穴 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与指抗性等特性,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气海穴为补气穴,对于气虚患者可予气海穴处行灸补法,则补益之效倍增、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可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泻法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而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阳气暴脱,用大艾盒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疗,亦能达到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这又是同一穴位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就可以提高灸治疗效。
3. 辨证选灸材 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3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本草纲目》),而桑枝灸对疮伤已溃者可“补接阳气,去腐生肌”(《本草纲目》),其补泻作用显然与前者有别。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4.辨证选灸法 在临床中只有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如化脓灸,发泡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幼幼集成》):温针灸或艾炷直接灸行补法,则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如欲行气活血,则可用艾条温和灸;急性实热证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等。另外,艾灸补泻的艾炷大小与壮数多少是一致的。一般虚证、寒证用艾补法,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其艾炷大小与壮数多少视具体病情而定),对于实证,热证用艾泻法,艾炷宜小,壮数宜少。不同灸疗其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临床中宜辨证施治,选用适宜的灸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益。

总之,要提高灸治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二)、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

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除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2个方面。
1.灸法补泻 系指根据不同症情,合理选择不同的灸治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
灸法的种类繁多,虽均为灸法,但作用上有一定区别,可以根椐不同的作用特点决定选 用具有补的或泻的性质的灸疗。
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就可以,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临床与实验均证实,灸疗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代偿能力,从而强壮人体正气。故一般来讲,灸疗多为补法。如温针灸、直接灸中的无瘢痕灸、电热灸、日光灸、艾条灸的温和灸、回旋灸、铝灸及各种代灸膏等,使患者产生温和舒适感。更为典型的是某些隔药物灸与敷灸的补泻。须根据隔物灸与敷灸时所用的药物,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选用。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由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但也有一些旨在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斑蝥敷灸攻毒蚀疮、破血散结而治痈疽、咽喉肿痛、瘰疬;毛茛敷灸利湿消肿止痛而治鹤膝风、恶疮痈疽、胃痛,石龙芮敷灸解毒消肿而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而治风湿痹痛,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而治腮腺炎;甘遂敷灸泻水逐饮而治水肿,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
2.灸术补泻 系指用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

(1)艾炷灸补泻: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俞》)。《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也说:“若补火,艾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千金要方》灸例亦云:“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补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由此可见,古代艾灸的补泻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区别。
操作方法: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一般而言,虚证可以用灸的补法,而实证就可以用灸的泻法,艾炷灸的“疾徐”内寓补泻二法,即疾能行泻,徐可达补。
艾炷灸的补泻关键在于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2)艾条灸的补泻: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上。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而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10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
上面仅是粗略的分类,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灸法_灸法 -灸法禁忌与灸法意外

一、灸法注意事项

灸疗虽然法简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胸部四肢施灸壮数宜少;头颈部更少。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时间宜长;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适合施灸。
4.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
5.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
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7.非化脓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就可以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8.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9.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二、灸法禁忌


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但和其他的穴位刺激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禁灸部位古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二十四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九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适合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3.其他禁忌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三、灸法意外

灸法是1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早在我国晋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渊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 。(《针灸甲乙经·卷三》)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所以在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之,以壮其神”。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

(一)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1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
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1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1.原因
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1)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3)体位原因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2. 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3. 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其实同样适于晕灸。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1)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
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2)生理预防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4.处理方法

(1)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就可以。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2)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适合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5.病案举例
谭××,男,14岁,学生, 1989年4月8日来诊。患者于1日前因饮食不洁而致腹泻,每日约7、8次,泻下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给予艾条用固定式熏灸器灸关元。熏灸至60min时,患者感 心慌头昏,恶心欲吐,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大汗出。当即停灸,针刺双内关穴,5min后心慌减轻,留针20min,症状消失。

(二)灸疗过敏


近年来,陆续有报道,采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单纯毫针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引起艾灸过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之法。
1.原因常见的有以下二种。
(1)体质原因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
(2)药物原因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结果10小时后,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引起过敏。
2.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则须一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10小时。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覆出现。
3.预防方法
(1)询问病史 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亦应慎用艾灸疗法。
(2)慎察先兆 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
4.处理方法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g。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5.病案举例
例一 李××,女,三十岁。1975年3月18日初诊。患者妊娠八个月,于3月17日经某医院产科检查胎位为臀位,嘱患者回家每日早晚取膝胸卧位20min。翌日晚,患者自用市售艾条,灸至阴穴20min,约一小时后,觉胸背,四肢瘙痒。第三日晨,眼睑,口唇及面部浮肿且痒,背胸、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瘙痒难忍。拟诊为急性荨麻疹,予中药三剂服用,停用艾灸后,诸症状消失。夜间,她自拿艾条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复现,且较前严重,并伴胸闷,呼吸困难。自述外阴亦肿,排尿困难。既住无过敏史。予服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

例二 巩××,女,28岁,1998年 12月 19日初诊。右侧口眼歪斜1日。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颅外段)。治则:疏风散寒,化痰通络。治法:1.背部膀胱经走罐。2.面部常用穴浅刺,留针30min,每日1次。3.艾条温和灸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各20min,每日1次。操作:患者仰卧,取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艾火距皮肤约3cm,局部觉温热为度,每穴各灸20min。

12月22日,针灸已2日。右侧耳郭水肿,以耳轮为甚,微红,非凹陷性,无疼痛及瘙痒。考虑为艾烟过敏,停灸,余治同前,次日耳郭水肿消失。12月28日,取下关、地仓、颧*s,每穴各灸20min,一日2次,艾火距皮肤约 8~10 cm,局都觉微热。 1999年 1月4日,右侧面颊部水肿,不红,不热,左侧无异常,四肢无水肿,查尿常现无异常。嘱停灸,余治同前,未再出现水肿及其他异常反应。

患者对青霉素、鱼类食物均有过敏史。

(三)灸疗中毒


灸疗中毒,多见于用药灸条施灸。

1.原因因药灸条中大多含有雄黄,点燃后可形成砷的烟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慢性甚至急性砷中毒。

2.临床表现一般于灸疗过程中或灸疗之后,出现流泪、咽痒、呛咳等症状,随之发生流涎、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气急。严重者可有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冷汗淋漓、吐泻交作等症。

3.预防方法砷中毒问题应引起医患人员重视,应用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限制用量(每次不超过半支),对孕妇、过敏体质者禁用;对长期应用药艾条的医患人员做砷的常规检查。为了彻底防止砷中毒,应研制开发不含砷的药灸条。

4.处理方法停有药灸条治疗,症状轻微者,一般予可采用绿豆汤送黄连素。以200g绿豆煮成500g汤剂,黄连素6片,每日分3次送服。症情重者应送医院治疗。

灸法_灸法 -灸伤

灸伤的等级

1度灸伤使用任何灸疗方法,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伤害发生水肿或水泡者均称之为1度灸伤。1度灸伤不损害基底层,灸伤的皮肤可以在5~8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不留瘢痕,故又叫之为无痕损伤性灸。

2度灸伤灸治温度对皮肤基底层造成破坏,但未损伤真皮组织而发生水肿、溃烂、体液渗出等,称之为2度灸伤。受损伤的皮肤在7~20天内结痂并自动脱落,留有永久性浅在瘢痕。

3度灸伤连续灸后,所灸部位的大部分或全部真皮组织被破坏皮肤发生干枯变白,而后水肿、溃烂,形成无菌性化脓者,称之为3度灸伤。伤面在20~50天结厚痂自动脱落,愈后留有较厚的永久性瘢痕。古代所记载的灸疮,多为3度灸伤,愈合时间较现在为慢,可长达数月之久。

灸伤处理

1度灸伤的处理1度灸伤后,95%会发生水疱,一般直径为1厘米左右,不需任何处理,待其吸收就可以。直径2~3厘米的水疱多数会破裂,待水流尽,可涂龙胆紫(甲基紫)以防感染(禁忌剪去泡皮),待结痂自愈。

2度灸伤的处理伤面如有水疱,在第五天可剪开泡皮放水,并剪去疱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为了延长伤面愈合时间,不使用外伤敛药物及干燥疗法,为了防止感染,可用含有薄荷的杀菌软膏敷贴,每4日换药1次,待其自愈。

3度灸伤的处理伤面不加任何处理,只直接敷贴含薄荷的杀菌软膏就可以,每4日换药1次。伤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痂自愈。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尊桂。晕灸一例报告 四川中医 1990,8(5):52

[2]哈孝贤。针灸所致过敏反应一例 天津医药1976;4 (11):封四

[3]、李晓清。艾灸法过敏一例中国针灸 2000;(1):63

三 : 槐花:槐花-概述,槐花-药品简述

槐花广义是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及花。中国各地区产,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多。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及时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概述


紫红色槐花槐花出自《名医别录》。《本草图经》:槐,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谨按《尔雅》,槐有数种,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四月、五月开花,六月、七月结实,七月采嫩实捣取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采无时。今医家用槐者最多。
槐落叶乔木,高8-20m。树皮灰棕色,具不规则纵裂,内皮鲜黄色,具臭味;嫩枝暗绿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细毛,皮孔明显。奇数现状复叶,互生,长15-25cm,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7-15,柄长约2mm,密生白色短柔毛;托叶镰刀状,早落;小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5-7.5cm,宽1.5-3cm,先端渐尖具细突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微亮,背面优生白色短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5-30cm;萼钟状,5浅裂;花冠蝶形,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脉微紫,翼瓣和龙骨瓣均为长方形;雄蕊10,分离,不等长;于房筒状,有细长毛,花柱弯曲。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cm,黄绿色,无毛,不开裂,种子间极细缩。种子1-6颗,肾形,深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营养成分表碳水化合物(克)2.10
纤维素(克)2.10
维生素A(微克)425.00
维生素C(毫克)46.00
维生素E(毫克)0.00
胡罗卜素(微克)2550.00
镁(毫克)44.00
钙(毫克)97.00
铁(毫克)1.40
锌(毫克)0.33
铜(毫克)0.06
锰(毫克)0.55
钾(毫克)221.00
磷(毫克)37.00
钠(毫克)28.00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药品简述


花瓣药名:槐花
汉语拼音:huaihua
英文名:FlowerofJapanesePagodatree,PagodatreeFlowerBud
拉丁文名:SophorajaponicaL.
植物学名:Sophorajaponica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japonicaL.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
科属分类:豆科。
别名:槐蕊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肝经;肺经;心经;大肠经。
功能: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主治:肠风便血;痔疮下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热头痛;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生态环境:栽培于屋边、路边。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槐的花及花蕾。
采收储藏: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和杂质。亦可在花开放时,在树下铺布、席等,将花打落,收集晒干。
炮制方法:
1、槐花:除去杂质及灰屑。
2、炒槐花:取净槐花,照清炒法炒至表面深黄色。
3、槐花炭:将净槐花入锅内,炒至焦黑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出晾干。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中药化学成分

槐花与槐米所含成分基本相同,主含三萜皂成: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Ⅱ、Ⅴ,大豆皂甙(soyasaponin)I、Ⅲ,槐花皂甙(kaikasaponin)Ⅰ、Ⅱ、Ⅲ。还含黄酮类: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rutinoside),山奈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又含白桦脂醇(betulin),槐花二醇(sophoradiol)。花油中含月桂酸(lauricacid),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十四碳二烯酸(teradecadieno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acid),十作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等脂肪酸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另含鞣质。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药理作用


槐花瓣

1、抗炎作用:大鼠ip本品所含的芦丁,对植入羊毛球的发炎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维生素P样作用:芦丁具有维持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减少脆性等作用,对脂肪浸润的肝有祛脂作用,与谷胱甘酞合用祛脂效果更明显。
3、抗病毒作用:200ug/ml浓度时,对水疱性口炎病毒有最大的抑制作用。
4、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芦丁10-5mol/L浓度时抑制率为95%。此作用有利于糖尿病型白内障的治疗。
5、祛痰、止咳等作用:本品所含的槲皮素有一定的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低血压,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作用。
6、其它作用:槐花提取物对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的抑制活性为34.4%,抑制率为60.6%,有强的抑制活性。抑制15一羟前列腺素脱氢酶可延长前列腺素E2(PGE2)的利尿作用。本品所含的Quercetin[2(3,4-dihydroxyphenyl)-3,5,7,-trihydroxy-4H-1-benzopyran-4-one〕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抗出血作用。

[www.61k.com)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药(毒)理学

芦丁小鼠ivLD50为950mg/kg。槲皮素小鼠po的LD50为160mg/kg。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临床运用


国槐花 为药有槐花 洋槐花为食用槐花

1、治疗银屑病:取槐花炒黄研成细粉,每次1钱,每日2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亦可将槐花制成蜜丸内服,剂量同上。临床观察53例,痊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9例,无效6例。此药对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有一定副作用,服药时加用维生素B1、B6可以缓解。也有部分病人开始有腹泻,几天后自行消失,因此服药宜从小剂量开始,2-3天后加至全量。


2、治疗颈淋巴结核:取槐米2份,糯米l份,炒黄研末,每天晨空腹服2匙(约10g)。服药期间禁止服糖。临床治疗30多例,均获治愈。
3、治疗暑疗:用干槐花米1-2两,加水1500ml煎汁,用棉花蘸洗局部。药汁可反复加热,1日洗2-3次。同时将药渣捣烂如泥敷于患部。一般用药1-2日后局部就可以消肿而愈。
4、注意过敏反应:曾报告1例小儿,因口含槐花后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发烧,颜面、颈及四肢皮肤潮红,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密集丘疹,加压不退,瘙痒、刺痛,面颊及颈前区有直径约0.5cm圆形隆起的白色水泡和片状糜烂,并有少许渗液;斑贴试验阳性。初用苯海拉明治疗效果不佳,后改给氢化考的松而渐恢复。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常用选方

1、治大肠下血: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钱匕。(《经验方》)
2、治脏毒,酒病,便血:槐花(半两炒,半两生),山栀子一两(去皮,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食前服。(《经验良方》槐花散)
3、治暴热下血:生猪脏一条,洗净,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满扎定,米醋炒,锅内煮烂,擂,丸弹子大,日干。每服一丸,空心,当归煎酒化下。(《永类钤方》)
4、治诸痔出血:槐花二两,地榆、苍术各一两五钱,甘草一两。俱微炒,研为细末,每早晚各食前服二钱。气痔(因劳损中气而出血者)人参汤调服;酒痔(因酒积毒过多而出血者)陈皮、干葛汤调服;虫痔(因痒而内有虫动出血者)乌梅汤调服;脉痔(因劳动有伤,痔窍血出远射如线者)阿胶汤调服。(《杜氏家抄方》)
5、治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箧中秘宝方》)
6、治血淋:槐花烧过,去火毒,杵为末。每服一钱,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7、治血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三、四钱,温酒调下;若昏愦不省人事,则烧红秤锤淬酒下。(《良朋汇集》槐花散)
8、治白带不止:槐花(炒)、牡蛎(煅)等分。为末。每酒服三钱,取效。(《摘元方》)
9、治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鼻。(《世医得效方》)
10、治吐血不止:槐花不拘多少。火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少许。每服三钱巴,温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槐香散)
11、治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槐花,晒干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毒,为末敷。(《奇效良方》槐花散)
12、治赤白痢疾:槐花(微炒)三钱,白芍药(炒)二钱,枳壳(麸炒)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13、治疗疮肿毒,一切痈疽发背,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名皆治: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钟。煎千余沸,热服。(《医方摘要》)
14、治疮疡:槐花二合,金银花五钱。酒二碗煎服之,取汗。(《医学启蒙》槐花金银花酒)
15、治杨梅疮,棉花疮毒及下疳,初感或毒盛经久难愈者:槐花蕊(拣净,不必炒),每食前清酒吞下三钱许,早中晚每日三服。如不能饮酒,滚水盐汤俱可送下。(《景岳全书》)
16、治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世医得效方》)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文献论述

1、《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2、《医学启源》:凉大肠热。
3、《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崩中漏下。
4、《本草正》:凉大肠,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
5、《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
6、《本草求真》:治大、小便血,舌衄。
7、《本草求原》:为凉血要药。治胃脘卒痛,杀蛔虫。
8、《东北药植志》:治疗糖尿病的视网膜炎。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槐花多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九个基部联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以个大、紧缩、色黄绿、无梗叶者为佳。
2、槐米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2-3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气微,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绿色。
①花粉粒类球形或钝三角形,直径球形或钝三角形,直径14-22μm,具三个萌发孔。
②非腺毛l-6细胞,长64-709μm,直径7-23μm,壁厚9μm,具不规则角质螺纹,有的可见微小疣状突起。
③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可见非腺毛及毛脱落痕迹;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八个。此外,可见花冠表皮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及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0.2g,加乙醇5ml,水浴温热5min,滤过。取滤液2ml,加镁粉少许,混匀,滴加盐酸数滴,即显樱红色。(检查黄酮)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于60℃干燥6h,含芦丁(C27H30O6)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不得少于20.0%。
含量测定
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20℃减压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200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70ml,置水浴上微热使溶解,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无水芦丁0.2mg)。
2、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ml、1.0ml、2.0ml、3.0ml、4.0ml、5.0ml与6.0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各加水至6ml,加5%亚硝酸钠溶液1ml,使混匀,放置6分钟,加10%硝酸铝溶液1ml,摇匀,放置6分钟,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5分钟,照分光光度法,在50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测定法:取本品粗粉约1g,于60℃干燥6小时,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120ml,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放冷,弃去乙醚液。再加甲醇90ml,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移置100ml量瓶中,用甲醇少量洗涤容器,洗液并入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3ml,置25ml量瓶中,照标准曲线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加水至6ml”起依法测定吸收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芦丁的重量(μg),计算,即得。
4、结论:本品于60℃干燥6小时,含芦丁(C27H30O16)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不得少于20.0%。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适应性较强,在土层较深厚的地方均可栽培,以湿润、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但石灰性及轻度盐碱地也能正常生长。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3月上旬用80℃清水浸种5-6h,捞出后掺入两倍的湿沙,拌匀平摊于室内,堆积厚度20-25cm,上面用湿沙盖严,为避免种子裸露,可再覆盖1层塑料薄膜,保温保湿。每隔3-5d翻倒1次,至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子有25%-30%裂嘴后,就可以播种。大田垄播,按50-65cm行距作垄。播时在垄上开浅沟条播,每1hm2需用种子150-250kg。播后覆土2-3cm,压实保墒。
分株繁殖:从老树脚下挖取分x苗进行移栽。栽前按1.5-2.5m的行株距开穴,每穴栽苗1株,栽完填土踏实,浇水封垵。数年后即成材。
田间管理
育苗期间,每年中耕除草和追肥2-3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腐烂病,发病时通常于幼苗绿色枝干上先出现溃疡病斑,然后逐渐扩大,严重时甚至全株死亡。防治应加强水肥管理,保护伤口,提高苗木的生长势,并于早春在树干上刷白涂剂(生石灰5份,硫黄粉1.5份,食盐2份,水36份);如苗木上已发生病斑,可用100%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
虫害有槐尺蠖,一年发生3代,防治不及时能吃光树叶。防治应于3月前在树冠下及周围松土中挖蛹,发现初龄幼虫时,应立即喷松毛虫杆菌500倍液或Bt乳剂500倍液。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槐花的吃法

1、槐花饺子:在槐花含苞待放尚未完全开绽之时采摘,用清水洗净沙尘,入锅稍微煮一下,断生就可以;把槐花从锅里捞出,放在清水里冲泡,以去掉青气,然后用手挤干水分,摊在竹帘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收藏,备用。要做饺子馅时,取出干槐花若干,用热水充分浸泡后,用手挤干水分;鲜韭菜或蒜黄适量,择净洗净切碎;粉皮或粉条适量,用开水煮软煮透,切碎;鲜鸡蛋数个,煎熟,切碎。以上三种用料的总和应与槐花等量,即各占总量的1/2,加入精盐、芝麻油和少许花椒粉,拌匀即成。

2、槐花菜:把槐花放进开水里过一遍,再用油炒,加入一点盐和醋,倒进碟子里,象一盘碎玉,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色香味俱佳,让人胃口大开;

3、槐花糕:把槐花用清水淘干净,加进一些干面粉,拌匀后放进蒸笼,蒸到香气四溢时就熟了。槐花糕放时嘴里,又绵又酥,甜丝丝的余味无穷,好象那槐花已经进入了你的五脏六腑……

4、槐花闷饭:采一些半开的槐花,花瓣大开了不好吃,也落了一些尘土。用清水冲洗一下槐花,晾一会,放入盆里,倒入面粉,搅拌匀,每个花朵粘满面粉,在笼屉上放块沙布,再把槐花倒入,在槐花堆中用筷子扎几个出气孔,上火蒸十分种。出笼放在盆里,搅拌散开,待凉,入炒锅加油、葱、姜、炒热,放盐出锅。配小咸菜,汤。

5、槐花清蒸鱼:槐花15克、葱白7枚、紫皮蒜20克、鲫鱼或鲤鱼500克,姜片、盐、料酒适量。将鱼洗净,去鳞、鳃、内脏,鱼体躯干部斜切3—5刀,放入砂锅,加葱、姜、蒜、盐、料酒和适量清水,在文火上蒸20分钟。然后放入洗净的槐花,加味精、香油少许,就可以食用。

6、烙槐花饼:槐花控去大部水分。鸡蛋1个,打开打散,加入花椒粉、精盐搅匀,倒入盛槐花的盆中,搅匀。面粉均匀的撒入盆中,与槐花搅成稠糊状。平底锅加少量花生油,烧热。将调好的槐花糊倒入锅内,均匀摊开煎烙。待下面一层可以晃动时,反转过来再烙另一面。将火调小,反复两面烙,烙至两面深黄,内里已熟时,直接上盘。

7、槐花汤:把水烧开,放进洗干净的槐花,再放入调好的面糊,等凉了以后,满厅满院香气扑鼻,比上等的茉莉花茶还要香,吃过后整天觉得花香在口;

8、槐花鸡蛋汤:汤锅上火,葱花、花椒爆锅,加水、海米,精盐,烧开。准备好的槐花入锅。鸡蛋两个,加水3、4滴,打散,待锅中槐花汤烧开,立即将鸡蛋液均匀的浇入锅内,用勺推开,烧开就可以。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保健食谱


槐花炒蛋

大黄槐花蜜饮
【原料】生大黄4克,槐花30克,蜂蜜15克,绿茶2克。
【制法】先将生大黄拣杂,洗净,晾干或晒干,切成片,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煎煮5分钟,去渣,留汁,待用。锅中加槐花、茶叶,加清水适量,煮沸,倒入生大黄煎汁,离火,稍凉,趁温热时,调拌入蜂蜜即成。
【用法】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清热凉血。本食疗方适用于大肠癌患者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以及癌术后便血等症。
马齿苋槐花粥
【原料】鲜马齿苋100克,槐花30克,粳米100克,红糖20克。
【制法】先将鲜马齿苋拣杂,洗净,入沸水锅中焯软,捞出,码齐,切成碎末,备用。将槐花拣杂,洗净,晾干或晒干,研成极细末,待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煨煮成稀粥,粥将成时,兑入槐花细末,并加入马齿苋碎末及红糖,再用小火煨煮至沸,即成。
【用法】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本食疗方适用于大肠癌患者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症。
地榆槐花蜜饮
【原料】地榆60克,槐花30克,蜂蜜30克。
【制法】先将挖取的地榆洗净,也可从中药店购买,拣杂,切成片,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浓煎液,回入砂锅加入槐花,视需要可酌加清水,大火再煎煮1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收取滤汁放入容器,待其温热时,兑入蜂蜜,拌和均匀即成。
【用法】早晚2次分服。
【功效】清热凉血,抗癌止血。本食疗方适用于宫颈癌阴道出血等症。
两地槐花粥
【原料】生地、地骨皮、槐花各30克,粳米30-60克。
【制法】将生地、地骨皮、槐花洗净煎水去渣取汁,与粳米共煮为粥。
【用法】每日1次,可连服3-5日。
【功效】清热固经。用于月经过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质地粘稠有块,腰腹胀痛。心烦口渴,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槐花清蒸鱼
【原料】槐花15克、葱白7枚、紫皮蒜20克、鲫鱼或鲤鱼500克,姜片、盐、料酒适量。


【制法】将鱼洗净,去鳞、鳃、内脏,鱼体躯干部斜切3—5刀,放入砂锅,加葱、姜、蒜、盐、料酒和适量清水,在文火上蒸20分钟。然后放入洗净的槐花,加味精、香油少许,就可以食用。
【疗效】此食疗方功能重在清热利湿,对表现为红色丘疹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口渴、便秘、苔黄腻的寻常型银屑病且湿热盛者,有较好疗效。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蜂蜜


槐花蜜槐花蜜:其性清凉,有舒张血管,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长期服用有降压功效。另外,临睡前用槐花蜜1汤匙,能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起到催眠作用。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常服此蜜,可改善情绪,达到宁心安神的效果。
槐花蜜是春季蜜种。水白透明,质地浓稠,不易结晶;具有清淡幽香的槐花香味,甘甜鲜洁,芳香适口。本产品具有槐花之去湿利尿、凉血止血之功效,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能力,降低血压,并用于预防中风,同时亦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之功效。为蜜中上品,较适用于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用。
现代医学临床应用证明,蜂蜜可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镇静安眠,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作用。蜂蜜几乎含有蔬菜中的全部营养成分。在冬季每天喝上3—4汤匙蜂蜜,既补充营养,又可保证大便通畅。据《保健时报》报导,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著名科学家德漠克利经常食用蜂蜜,他俩都活到了107岁。俄国教授谬尔巴赫,每天早晚服用蜂蜜,1二十岁时还精力充沛。有人调查,在130位百岁老人中有80%的人经常服用蜂蜜。蜂蜜可用于体弱多病、病后恢复的辅助治疗。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每天早、晚各饮1杯蜂蜜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蜜中的钾进入人体后有排钠的作用,可维持血中电解质平衡;慢性肝炎、肝功能不良患者常吃蜂蜜能改善肝功能;对于肺结核、胃肠道溃疡等慢性病患者,蜂蜜是良好的营养品,能增强体质。此外,还可直接用蜂蜜外敷或涂抹来治疗刀伤、创伤和烧烫伤、冻疮。蜂蜜还是1种天然的美容佳品。作为润肤剂经常外擦,对皮肤的表皮、真皮起直接营养作用,可促进细胞新生,增强皮肤的新陈代谢能力。

槐花饼的做法_槐花 -营养知识


槐花知识介绍: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的花及花蕾。槐落叶乔木,常植于屋边、路边,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亦可在花开放时,在树下铺布、席、塑料薄膜等,将花打落,收集晒干。

槐花开放的花朵习称“槐花”,花蕾习称“槐米”。

1.槐花多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九个基部联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

以个大、紧缩,色黄绿,无梗叶者为佳。

2.槐米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至6毫米,直径2至3毫米。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气微,味微苦涩。

槐花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槐花、炒槐花、槐花炭、醋槐花,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醋槐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槐花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服。

槐花食疗作用:

槐花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入血敛降,体轻微散;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

主治肠风便血,痔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火头痛,目赤肿痛,喉痹,失音,痈疽疮疡。

槐花做法指导:

1.凉血止血宜炒用,清肝泻火宜生用。

2.槐花主要用于便血、尿血、痔血,还可配合仙鹤草、白茅根治疗咯血、衄血等。

3.可以之煎水代茶饮,亦可与夏枯草、菊花、黄芩等同用,以增清肝泻火明目之效。

四 : 山臊:山臊-简介,山臊-概述

山臊: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臊_山臊 -简单介绍


上古神兽——山臊

山臊,古代神兽之一。

传说为山神,人脸猴身,能说人话,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www.61k.com]臊_山臊 -概述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东方朔《神异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丈余,人脸猴身,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畏爆竹。

据《神异经》记载,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1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本文标题:简述元杂剧概况-《绿光》:《绿光》-影片概述,《绿光》-影片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204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