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工作狂是心理有疾 没安全感盼“自我毁灭”
我们身边有些“工作狂”,他们会受到上司赏识,可能年年被评为“先进”、“劳模”。不过德国有报道认为工作成瘾可能是种心理疾病。广州的心理医生及心理咨询师也常接触到一些“工作狂”是由于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导致,长期透支使得他们中的部分人身心耗竭,或家庭埋下隐患,不得不来看医生治心病。
工作太狂 纵有千万身家妻子也离开他
肖董(化名),44岁,自己一手创办了家大型企业,目前有员工1000多名。为经营好这家企业,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目前也算事业有成,个人资产达数千万元。
肖董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因为他凡事都是事必躬亲,只要与钱有关的事情,无论多少,都必须找他本人签字,签字前他还要去查清楚是否真的需要这笔开支;领导的发言稿一般都要秘书写好,而肖董却每次都亲力亲为,甚至下属技术经理出差参加行业会议的讲稿,肖董也亲自撰写。企业的每个细节,他都尽全力做到尽善尽美,否则就心中不安。
肖董妻子平常是晚上11点多睡觉,且睡眠浅,不喜欢被打扰,而肖董往往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常常影响妻子休息,而且很少有时间沟通,最后肖董干脆在办公室睡觉,周末也很少有空回家。最后妻子感到“两人的感情已经慢慢在隔离中消亡,离婚算了”。
自己努力工作功成名就时,结发妻子却提出离婚,这让他怎么也想不通!雪上加霜的是,他被查出患上严重肾结石,是饮食不规律、休息不够导致。如果不是这双重的打击让肖董有些崩溃而去咨询心理医生,他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这种玩命的工作,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德国的报道,认为工作太玩命其实是种“瘾”,这种“瘾”通常发生在高管、工人、职员、学生以及家庭主妇、退休人员身上。从趋势上看,他们大多从事照顾别人的职业,例如医生、护理员等。相对不太特殊的工作领域的人也面临同样的危险,例如记者、科研人员等。这篇报道认为,目前有大约13%的职业人口受到威胁,且越来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现象。
如何区分正常地热爱工作与“工作瘾”?这篇报道这样描述“工作瘾”的症状:有时把办公室大堆的工作带回家里做;有时午休也停不下来,无休止地加班。但是某个时候身体和精神会出现问题,导致的后果是:睡眠障碍、盗汗、抑郁和身心耗竭。
工作太狂 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记者随机采访了广州多位心理领域从业人员,他们中的个别人对于“工作瘾”这种提法不太认同;不过,没有争议的是“工作狂”往往是一定的心理问题导致,这些人当然不会因为工作太卖劲而来求助,与毒瘾、网瘾、酒瘾等会受批判不同,“工作瘾”往往会获得社会、同事、亲人的赏识,他们大多是由于过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身心问题,如焦虑、失眠或婚姻等,才想到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铃接触了不少这类“工作狂”的求助者。他总结,较常见的一类是“逃避现实型”,往往单恋、失恋、婚变、升学、升迁失败、意外丧亲等,都会出现以疯狂工作的方式来麻木自己,逃避现实。另一类常见的就是肖董那种情况,为了工作,不顾婚姻、健康,表面看是“劳动模范”,其实是自我毁灭、慢性自杀的表现。通常这类人内心深处没有安全感,再多的财富也无法给他们带来安宁,而且他们的潜意识往往有自我毁灭的冲动。疯狂地工作,既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又可在疯狂工作中毁灭自己的婚姻、健康,潜意识完成自我毁灭的目的。
广医三院心理门诊主任周伯荣在工作中接触到不少80后男性,长期观察后发觉80后男性由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心理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由于家人过度呵护,男性心理敏感、脆弱、依赖性很强,甚至有些女性化;另一类由于家人忙于工作,疏于照顾,从小便特别独立,会照顾人,责任心很强,他们长大后工作时也易要强,容易成为工作狂,这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希望通过名利权上的成功来获得更多保障和社会的承认,更主要的是潜意识中想获得亲人,特别是父母的承认。
周伯荣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区别:有些男性会迫于妻子的压力,努力在工作上有所表现,以出人头地,这类男性就算努力工作也不容易成为工作狂,当妻子的压力加大时,有些会反抗甚至萌生离婚念头。但那种内心深处希望获得父母承认的男性,会忘情地卖力工作,反而极易成为工作狂。
工作太狂 与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有关
如果发现自己有“工作瘾”怎么办?王玲认为,这些人常见的特点是,整天忙里忙外,工作效率却不高,情绪不稳定,爱指责别人,睡眠浅,思维飘忽,往往不能进行细致的深度思维。他们宜寻求心理专业人士帮助,认识自己的潜意识,从而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情绪、婚姻、健康和事业。
《参考消息》的这篇报道中也提到,德国有一家诊所专门为工作瘾提供特殊疗法,比如教他们如何节制地工作、正确地对待批评、必要时放弃工作或交给其他人去干,等等。不过这家诊所的负责人说,“工作瘾”的治愈率比酒瘾还低,因为“通过工作获得承认,这个如此强大的发动机不是上瘾者很容易就能关闭的”,特别是在目前主要由工作定义自己的工业社会。
广州有一名心理医生认为,目前社会对人的评价体系太单一,两个陌生人见面,先问你是做什么工作、任什么职位;评价是否成功,也主要是看工作;“劳模”、“先进”、“杰青”也都是看工作上的表现,这样的氛围,很容易催生“工作瘾”。
潘非(化名),31岁,是广州的一位“工作瘾”患者,长期透支使她患上严重的失眠,家庭关系一团糟。接受了几次心理辅导后,她才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童年父母忙于工作,非但不能照顾她,她还需照顾弟妹,而且母亲对她很严格,从来不表扬。这一发现让她对自己的育儿理念发生了改变。她说,现在许多年轻人忙于工作,把孩子完全交给老人,甚至让老人带回老家抚养,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的爱是没有任何人、任何玩具、动画片能取代的,为了不让孩子重蹈她的覆辙,潘非刚刚作出决定,辞职在家照顾2岁的儿子,绝不把孩子送回湖南老家。
二 : 正确对待心理疾病及自我治疗方法
正确对待心理疾病及自我治疗方法
心理疾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不好治疗的“疯病”。心理病患者,也常被认为是“疯子”,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心理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心理疾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心理疾病都是有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时一定要抓住引起发病的内隐性病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受到效果。目前,治疗心理疾病,一方面鼓励患者自身励精图治,也就是应用心理疗法自我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尽可能提供适合的医疗帮助,激励心理康复的意愿和潜力。
心理疾病,心理治疗是必须的。通过实践证明,如果患者懂得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有许多心理障碍可以借助自身力量加以克服,使病情趋向缓解。为此患者应作出不懈的努力,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克服疾病和痛苦,使心情恢复恬静、愉悦。
自我治疗的方法有:
1、 认知疗法
2、 音乐疗法
3、 暗示疗法
4、 笑疗法
5、 色彩疗法
6、 运动疗法
7、 气味疗法
8、 系统脱敏疗法
9、 厌恶疗法
10、工作娱乐疗法
下面我把这十种疗法一一做解释,供朋友们参考。
认知疗法
这种疗法取自知与行的关系。一个人表现出的种种行为、思想,指有因果联系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该事物有些什么认识。一定的知,对应着一定的行为,要改变错误的行为,就要考虑改变错误的认识(知)。
根据知与行的因果关系,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病态行为,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致。因此要先改变病人因此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和情绪,才能纠正其异常行为。例如,恐惧症,虽然导致恐惧的刺激有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所以引起恐惧则主要是由于人们感知了它,对他有了认识,判断和评价。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绝不会产生恐惧体验与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认知的作用是绝对不因忽视的。假如只靠行为的矫正而不消除认知上的根源,就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疗效是不会巩固和稳定的。因此,重视人们的认知、情感、动机、信念和人格等因素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就成为认知行为治疗的重要依据。
认知,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疗法,应用时必须先划界。即患者自己把摆脱现实而导致适应不良的想法(错误的认识)与真实的客观现实(正确的认识)之间作出区分。也就是“分清是非”。第二部就是要遗弃错误的认识,坚持和执行正确的认识。进行这一步工作,如果意志薄弱,胆小怕事,舍不得或不敢扔掉错误的东西,那是治不好疾病的。因此,一定要有大无畏精神。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健全成长,大多得益于认知的精确周全。
我国古人对认知疗法早有记载,中医上称为“说理开导法”。《灵枢.师传篇》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这里“告”、“语”、“导”、“开”四个字就是这种心理疗法的涵义,这四点也是言语开导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败”指健康失败的原因,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病机的分析;“善”,正确的作法为让病人了解祛病愈病、保持心身健康的知识;“便”,指导病人选择适当方便的治疗方法;“苦”开导病人之苦处,使之情志舒畅。如果尽到这几个方面努力,即使无知无识的人,或蛮横无理之人,也不能不听医生的话。
这就是一种心理开导式的心理治疗。它的中心思想是使患者把认识疾病与行动结合起来,调动自己的治疗能动性,积极地防治疾病。这些,对任何患者均应有所启示。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所强调的“只有了解病的本质,才能成功地医好疾病。”这也是说认知在起作用。如果认识到心理疾病没有什么可怕的,不必大惊小怪,则疾病很可能灰溜溜地跑掉。人只有自勉自强,才能踏上健康之路。
认知疗法,普遍应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症患者,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如人际关系中的障碍,出现生活事件后的再适应,主要意思与客观现实间的距离,以及其它可能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
音乐疗法
在我国古代就已发现音乐对于人的思想和感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札记》中的《乐记》写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音乐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品德,能深刻地激发人的感情,能移风易俗。《乐记》中还写道:“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大意是说:当微弱充满焦虑的音乐流行时候,人民群众就会产生忧心忡忡的情感;而当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而又节奏鲜明的音乐流行的时候,人民群众便会感到康乐和幸福。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认为,音乐与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上、感情上以及举止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实践证明:音乐能调整精神神经系统机能,陶冶个性,启迪智慧,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消除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解除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激发精神和体力,提高劳动效率。音乐对人体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原因与物理上的共振现象一样,人对于音乐的共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音乐就是通过人体的共振、共鸣、协调、感染、感化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健康。正因为如此,音乐才作为一种疗法,被用于治疗心理疾病。
不同的音乐可以起到不同的疗效作用。让心理疾病的患者听旋律优美、抑扬感人的古典音乐和交响乐效果最佳,因为这种音乐可以促使患者精神宁静、心情舒畅,增加安全感,同时,也由于古典音乐和交响乐是悦耳的低分贝的音乐,能使听者抵抗心理上的干扰,不急不缓地和心跳速度相适应(正常人的心跳速度,平均每分钟七十至八十次)。如果音乐的速度每分钟超过七十至八十拍,就会使人感到精神紧张;相反地,低于心跳速度,则会使人产生悬念、难受的感觉。
有人试验,西方现在流行的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乐曲,可以使人近于发疯;柴可夫
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增加人们的悲哀、绝望的情绪。这些乐曲,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去听是不合适的。
音乐疗法,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不同,因人而异,有所选择,一般地说,要根据病情、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爱好情趣、欣赏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合病症的音乐治疗,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例如:
(1)心理躁狂的患者,宜常听节奏慢、让人思考的乐曲。这样可以调整心情,克服急躁的毛病。如听一些古典交响乐曲中的慢板部分效果为好。
(2)恐惧心理严重的患者,听一些柔和、轻松的乐曲为好。因为一个受到惊吓以后,最需要有恬静、优美的气氛,使其尽早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3)心情抑郁的患者,最好听优美的轻音乐,或严肃的古典音乐。它可以使人放松情绪,体会到生活还是平静而美好的,在音乐中使人心灵得到安抚,解除烦恼。
(4)心理悲观、消极的患者,可以多听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乐曲。由于这类乐曲中充满豪情奔放、无坚不摧的力量,会给患者“软弱”的心灵以鼓舞。从而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认真地考虑和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5)失眠症患者,要常听节奏徐慢与和声悦耳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有解除烦躁、思虑、不安等功能,使人有平静、放松、坦然、安全之感,同时也会给患者创造进入梦香的气氛。
(6)记忆有障碍的患者,最好常听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音乐往往是与过去的难忘的生活片断紧密缠绕在一起。想起难忘的生活,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些歌和音乐;哼起那些歌和音乐,也同样会回忆起难忘的生活,这对恢复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7)高血压患者,最适合听抒情音乐。因为高血压患者需要的是平静,最忌讳的是那些有可能使他们听后产生激动的音乐。实践证明:有的患者,听一首抒情味很浓的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即可下降10-20毫米汞柱,效果是很显著。
在这里音乐作为治疗的手段,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乐曲旋律、节奏中,使患者心理上产生自我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未完待续)
三 : 如何自我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自我治疗]如何自我治疗心理疾病?网友匿名用户对[心理疾病自我治疗]如何自我治疗心理疾病?给出的答复:
首先题主这样的对心理学的认识,自己“治疗”就只能是搞砸。而题主的水平其实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认识,都自己干的话也就只能还是搞砸
所谓自己“治疗”心理障碍最容易搞砸的地方,就是诊断。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有很多没学过心理学的人喜欢往自己身上贴标签,一会儿是抑郁症,一会儿是强迫症,一会儿是“拖延症”。但是心理障碍都是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的,和流行感冒一样,要符合多少条诊断标准才能算是确诊某个心理障碍。
我想医学生之外的人,也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分清楚感冒和流行感冒吧?那为什么很多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觉得自己能分清自己是否真的有心理障碍?有哪种心理障碍?
非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的人最欠缺的就是诊断这一块。要是把没的诊断成有的,或者把A诊断成B,那之后的都不用谈了。只能搞砸
水仙花综合症这个叫法我还稍微可以接受,人格分裂我真是看多少次厌多少次了。
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就是题主说的“水仙花综合症”)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是羡慕别人或相信别人羡慕他。具体的更多的表现和诊断标准我也不熟,只能去查DSM。
然后人格分裂——大众传媒就是这样害人的。这种叫法很容易把解离型身份障碍/多重人格障碍(见维基百科:解離性人格疾患)和精神分裂症(见维基百科:精神分裂症)混淆,这两者无论是在临床心理学还是在精神病学里的差异都大得很。
最后附上一个大学心理学老师的建议
网友蒙面大侠对[心理疾病自我治疗]如何自我治疗心理疾病?给出的答复:
其实真正的心理治疗,完全就是依靠自己,心理咨询师也是帮你梳理思路,引导你找到方法,他们本身是不提倡直接指点你的。
至于你说吃药的那个,我估计是精神科医生给开的药吧?
四 : 如何自我治疗心理疾病?
经过测试,我有中高度的心理疾病,该怎么进行自我治疗?如看书之类治疗,该看关于心理的什么书?
心理疾病的自我治疗"?生活实践是最重要的,活着生活是最高的境界了,哈!!慢慢走吧 ,还有最是别把太多的期望放在心理医生那里哦
心理疾病的自我治疗?建议培养一个爱好,建立一个信仰,结交一个异性朋友,做事先从小事做起
病情分析:
建议培养一个爱好,建立一个信仰,
结交一个异性朋友,做事先从小事做起
指导意见:
理想不现实没关系,怕的是放弃理想,甘做庸人。
窝囊,孤僻,智商低也不可怕,,因你的情商可能很高,要好好利用或开发
五 : 拥抱自然治疗心理疾病
抑郁症患者经常需要人拥抱获得安慰。或许拥抱自然更是缓解病情的灵丹妙药。
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心理疾病治疗新方法,通过亲近自然帮助病人康复。
生态疗法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抑郁、压力大、焦虑等多数现代心理问题与远离自然有关,解决办法就是重归大自然怀抱。这些心理学家组成国际生态疗法协会,现有100多名成员,大多数成员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传统心理治疗专注于患者内在病因,通过服用百忧解等药物或者传统精神分析等方法进行治疗。而生态疗法专家认为,治疗过程必须包括参加室外活动。
而现代人的室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国际生态疗法协会创始人、心理学家琳达·巴泽尔-萨尔茨曼说:“一些病人发现他们除了步行往返于轿车和室内,每天在室外的时间少于15至30分钟。”
其实,重归自然并非难事。生态治疗专家建议,康复治疗可以从一次野外旅行开始,病人需要记录自己在室外度过的时间。
专家还建议患者放慢生活节奏,亲近自然,可以徒步旅行、整理花园或干脆出去散步。此外,其他治疗过程也可以从室内搬到公园等户外场所进行。
亲近自然
巴泽尔-萨尔茨曼说:“这是一种精神疗法,大自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2007年一项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了生态心理治疗的科学性。研究表明,每天坚持一定量户外散步对于治疗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效果等同于服用抗抑郁症药物。当然,坚持体育锻炼同样有利于心理健康。此外,人体在日光下活动产生的维生素D也有益健康。研究者指出,等量的散步如果地点在拥挤的购物中心内则达不到同样效果。
美国旧金山约翰·F·肯尼迪大学讲师克雷格·沙尔奎斯特说:“我们把亲近自然作为康复过程的一部分。人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宰者。”沙尔奎斯特与巴泽尔-萨尔茨曼合著新书《自然之心助您康复》。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