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发布时间:2017-08-06 所属栏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一 :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主张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_唯心唯物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法国);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国);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战国)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以上观点都是把感觉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最后必然导致“唯我论”。

(www.61k.com)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_唯心唯物
费希特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陆九渊(1139—1192)、王守仁(1472年—1528年)。
主观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门格尔、帕累托、希克斯

门格尔认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较,并且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在门格尔等人思想的基础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无差异曲线。

门格尔、希克斯等人实际上认为,2件棉衣加上三个面包,同1件棉衣加上五个面包可以“无差异”。也即物理、化学等客观状态不一样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可以是一样的。进1步而言,人的主观感觉可以脱离物理、化学状态而独立存在,并成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源泉——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的精神症状。

可恨的是,希克斯、门格尔等人糟蹋了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2个概念,效用和函数。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_唯心唯物
贝克莱

门格尔、希克斯等人糟蹋了效用的概念。效用本来可用于描述商品满足人某种需要的能力,可是希克斯等人出世以后,效用就成了人的主观感觉,从而“商品具有的满足人某种需要的客观的能力”这一重要的内容就没有了合适的概念去表示。

希克斯等人还糟蹋了函数。学过数学、物理等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函数都是指变量之间的固定的统一的关系。一旦上升到了函数,必将是1个客观的、精确的规律。可希克斯等人的效用函数却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已。同样的2件棉衣和三个面包,张三的效用函数的取值今天为8、明天为10,李四的效用函数取值明天30、后天50。这哪里还是函数?当然,严格而言这也可称为函数,不过是没有任何规律的函数。人类创造函数这一概念,是专门用来解释规律的,而到了经济学家这里,函数却是没有任何规律的函数。

马歇尔:在主观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煎熬


马歇尔马歇尔提出了局部均衡,认为商品价格是供求均衡的结果。实际上,马歇尔综合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我们不得不佩服马歇尔的勇气,他竟然将主观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如果要评价马歇尔,我倒觉得马歇尔错误最多,以为它不仅仅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西方经济学界对马歇尔推崇有加,我看过一篇英文文章,把马歇尔说成价格理论的终结者。这让我很失望。1个不明是非、不负责任的和稀泥的人,会成为价格理论的终结者?

我看到的马歇尔,是1个在主观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煎熬的学者。他不喜欢像李嘉图那样的主观主义,因为李嘉图的主观主义显然不符合事实,他也不喜欢门格尔的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因为现实中有许多现象需要客观一些的解释。他最后选择了和稀泥。

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主义


陈独秀有些人以为,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宗教。事实上,佛教的理论是相当深奥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领袖陈独秀先生,1920年在上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被选为总书记,他说:“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唯物唯心的判断就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它们只不过是不同的系统而已。

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人生、宇宙世界总的看法,涉及到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佛教就应该是1种哲学。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并且佛教也是1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唯识派等等。关于对伟大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盘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互相进行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1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在藏地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1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所以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主义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从此语中可得知,佛陀以前整个人类都处于迷茫而无有成熟辩证思想的状态之中。


爱因斯坦另外有一些人以为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佛法里所有的教义和理论也是凭空唯心构造,或是仅凭个人的经验和信仰而建立起来的,并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才是客观的、唯物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但这样的看法并不被佛教徒所认同,因为佛法包括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对宇宙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看法,但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且还包括有一整套的修行实践,这就是证法。1个人若是完全地遵照佛法的教义去实行,最后他就会亲证到佛陀所说的境界,那时佛法的教义就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已,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所以历代证悟了的高僧大德皆异口同声地称赞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的每一句经文皆真实不虚。从需要客观实践的验证这一点来看,马克思哲学、科学与佛教也都是相通的,而并不是相悖的,如科学家哈尔坦因所说:“有智慧的人将宗教和科学理论并用。”李石岑教授,曾赴欧洲各国考察西方哲学,是较早介绍宣传马克思哲学的著名学者之一,他说:“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现代科学之父、相对论的开创者爱因斯坦则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1个人化的神,无须死板的教条及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科学是最讲求客观实际的,既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认为佛教能与现代科学相依并用,那么对于那些思想陈旧老化的人,依然以为自己信仰的是客观唯物的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佛教水火不相容,抱着这些老思想的人现在是应该认真观察之际了,不要以为自己的智慧和对现代科学的认识比爱因斯坦还伟大。

如今,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世界各国正在出现种种佛教中所说的事实,如很多人能够回忆前世,显示神通神变,以及发现非人城市等,若这些实实在在的真实例子都不承认,那就只有在这个世界中闭塞视听来过日子,否则将无法面对现实。假如真正的现实也不承认,那怎么还会是1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呢?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应该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并且我们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又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跟得上现实社会的发展进步,如果只是一味地抱着一些陈旧观念,机械地摹仿一些过时的传统教条模式,那怎么会有新鲜的活力和强盛的生命力呢,这也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事物是辩证发展的观点,这岂不成了假唯物主义了?

我们无论谈什么,都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服从最符合事实的观点,这是合理的科学态度,也是佛教的精神所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说:“要商谈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和平及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就如佛教所作的教导。”可惜在我们现代的有些人没有什么观察能力,对一些观点和说法也不知道用辩证发展和公正的态度去好好地思维。

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列宁一切有真正科学头脑的人,都要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承认先有物质世界,后有精神现象,承认精神、意识、感觉、思想等等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要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是第二性的东西”这1个哲学上最根本的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原理是一切科学对于世界的理解的唯一正确的基础。如果否认唯物主义的原理,而采取了唯心主义的原理,如果把精神、意识、感觉、思想等等看作第一性的东西,看做是最先存在的东西,而把一切物质现象认为,只是这些精神要素的表现,如果否认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如果采取了这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原理,那就必然要得到与一切科学的成果完全相反的荒谬经伦的结论。

我们说实用主义只是列宁所粉碎过的马赫主义的1种流派,因此我们先就马赫主义来作1个简单的说明。正如列宁所揭露过的,马赫主义,在实际上只是十七世纪英国已出现过的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再版。这类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人的主观的感觉当做第一性的东西,他们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仅仅是由人的感觉要素所构成,而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他们认为人的认识仅仅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联系,而否认认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人的主观里的反映。这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会引导出怎样荒谬可笑的、与任何科学常识完全相反的结论来呢?

这在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一书里就告诉了我们:(一)自然科学证明世界是在人类出现以前早已存在,证明人类和人类的感觉是物质世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然科学在这里正是符合于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是第二性的东西,客观世界在先,主观感觉在后这个唯物主义原则的。然而,主观唯心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却说世界不能离开感觉而存在,那末,当世界上还没有人类或任何具有感觉的动物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呢?自然科学告诉我们是存在的,

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却是相反地不能不引出否认这个存在的结论。怎样避免主观唯心主义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这个尖锐的矛盾呢?

马赫主义者阿万那留斯对这问题就用了1种强辩的办法,硬说只要我们“设想”自己是人类出现以前的世界的目击者,也就是“设想”那时也有我们的感觉,那时的世界就存在了。但强辩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这仍然不外是说,人类以前的世界原本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我们设想自己在目击着它,于是就由于我们的“设想”而凭空出现了这个世界!而且由此还可以推出更荒谬的结论:只要我们设想自己是天堂或地狱的目击者,那末天堂和地狱也应该存在的了!

(二)主观唯心主义在逻辑上必然要“走向唯我论”的结论,即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是“我”的感觉的表现:除了“我”和我的感觉而外,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其他的东西;就是我周围的朋友,我的父母,也是我的感觉所产生的!

(三)自然科学证明:人的思想是人脑的作用。但是按照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来说,人的思想也不能算是脑的作用,因为脑的本身也无非是1种“感觉的复合”。在这个问题上,阿万那留斯竟把“头脑底思维”叫做“自然科学底拜物教”,公开地向科学宣战了。(注:以上参看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第一章。)

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实用主义


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反科学本质,与列宁所揭露的这一切并没有多少差别。实用主义同样不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而把它归结为感觉和观念的复合。胡适写过一篇《实验主义》的文章,对实用主义做了个全面介绍,这篇文章里说明了实用主义者是如何来看“实在”的。胡适根据詹姆士的话这样说:“我们所谓‘实在’含有3大部分:(A)感觉,(B)感觉与感觉之间及意象(注:“意象”也可译作“观念”。)与意象之间的种种关系,(C)旧有的真理”(见《胡适文存》,卷二,一○五页)。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实用主义不承认“实在”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相反地却把实在看做仅仅是人的主观领域以内的东西。实用主义者所谓实在,原来是和马赫主义的看法一样,只是感觉,感觉(及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旧有真理”等主观要素的复合。(实用主义者的所谓真理,也是纯主观的东西,即“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这不是很明白的主观唯心主义么?

从实用主义观点看来,“实在”既然是感觉和观念的复合,它自然是人造的了。胡适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1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验主义》,见《胡适文存》,卷二,一○六页)他举了一些例子,如诗人的感觉和植物学者的感觉如何不同,一百个大钱可以有各种摆法等,企图使人相信他们那一套胡说。其实,无论诗人或植物学者,其感觉都是物质的客观实在影响于其感觉器官而后发生的,人们的感觉虽然不同,物质的客观实在却自有其本来面目,决不因人们如何感觉它而改变。一百个大钱尽管可以有不同的摆法,可是这些摆法,无非反映了一百个大钱这一客观实在所有的各种数的关系,要多1种摆法或少1种摆法,都不是人所能任意造作的。

实用主义者从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荒谬地认为客观实在的变化发展是人的主观所“制造”出来的。胡适引用他的老师的话:“实验主义以为实在正在制造之中,将来造到什么样子便是什么样子”,并把这种实在论称为“创造的实在论”(《实验主义》,见《胡适文存》,卷二,一○七页)。我们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把“实在”看做一成不变的东西,但也反对这种主面唯心主义的所谓“创造的实在论”。

客观实在的变化发展是客观实在自己的运动,这样的运动产依循着客观实在本身所固的规律的,决不是象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由人的主观所任意“制造”出来的。天体的演化,生物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切事物的运动,毫无例外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个原理,而反驳着主观唯心主义。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人的主观对客观实在的能动作用。 我们是很重视这种作用的。人通过实践能够认识客观实在,能够发现客观实在本身所固有的运动发展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是研究和揭发这种客观规律的学问。不但如此,人还能够依靠、利用这种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这正是人区别于物的地方。可是,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人的主观的能动作用,和实用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说人能够任意地“涂抹”、“装扮”客观实在,任意地“制造”客观实在的变化发展,是根本不同的。首先是前提不同。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是第二性的东西,承认人们的生活条件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人的主观的能动作用的前提。而实用主义却相反。人的行为、行动,都是通过主观的,但人的主观,他的所见、所思、所欲,为什么正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却只有在人的主观的外面才能找到真实的答案。人的愿望、目的,要服从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在客观条件所许可的限度内,才能够实现,或大体上实现;否则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碰得头破血流,一定要遭到失败。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原理。主观唯心主义却不承认这些原理,要把客观实在任意地“涂抹”、“装扮”和“制造”。

实用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荒谬,和马赫主义是同样的。不管他们怎样狡猾地躲闪,总是免不了引导出唯我论的和彻底反科学的结论来。但仅仅指出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实用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荒谬可笑的反科学的观点,是反映着1种极端反动腐朽的阶级实质的。帝国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已是处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垂死境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定了他们的必然灭亡的前途,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就是要依循着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它1步1步地送入坟墓。但反动派并不甘心于自己的死亡,他们还要用一切方法极力挣扎,以图苟延残喘。其方法之一,就是在思想上否认物质世界有其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硬说“实在”的变化是可以任随便“制造”的。用这样的谎言来欺骗人民,其目的是想使人民看不清现实生活,看不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看不清残暴腐朽的反动统治者的必然灭亡前途,看不清人民自己的斗争力量就是打倒反动统治者以促进它的灭亡的决定力量,这样来图谋解除人民的思想武装。在后又在另一方观,趁机制造种种花言巧语,来把“实在”加以“涂抹”和“装扮”,把十分丑恶和腐配的反动派统治这1个“实在”“装扮”成纯洁无罪的漂亮女子,使它能够骗取人们的拥护,以达到苟延残喘的目的。实用主义者胡适,就曾经用了最大的努力想使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发挥这样的反动作用的。他无耻的任意“涂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他否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否认旧中国有封建势力的存在,硬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两千年前已经消灭了。妄图以此来欺骗人民,否定工人阶级所领导的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这就是实用主义用主观唯心主义来歪曲“实在”的真正的用意!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究竟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决不是可以任凭人的主观意志来随便“装扮”的“狠服从的女孩子”。只有认识了这些规律,依循着和利用着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胜利地进行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只有象原子物理学家那样揭示了原子能的规律,才可以使这种无比伟大的自然力量服从人的役使,使它变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只有象马克思主义者这样认识了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规律,才能领导劳动人民推翻俄国沙皇的统治,击败法西斯反动军队,打垮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匪帮在中国的统治,才能建设美妙无比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反之,如果违背了自然发展和社会发的客观规律,妄想依着主观的企图来倒行逆施,任意“涂抹”和“制造”客观实在,那末,最多也只能在极短暂的时间之内造成1种自欺欺人的假象,而这假象终归要被客观发规律淹没得干干净净的。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宋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想人工地使自己田里的庄稼快些长起来,结果一转眼间他的麦苗反而死掉了,这是说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那样“百依百顺”地可以任人随意“装扮”和“制造”的。中国古代的老子曾主张使人类社会恢复原始公社的某些状态,但原始公社终归一去不回。胡适死心塌地地拥护美蒋反动统治,但丝毫不能挽救美蒋的垮台。真麻烦,社会的“实在”竟是那样“顽固”,竟不肯成为胡适所幻想的那种“很服从的女孩子”!

胡适并不是不曾苦心地努力来把他那主观上的“女孩子”“涂抹”过和“装扮”过,但是,真麻烦,胡适的纸上的“涂抹”和“装扮”竟丝毫也没有改变客观实在的本质,甚至于也不能改变客观实在的外形,中国人民始终看得出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狰狞的野兽面貌,并且已经用自己的力量把它打倒了。人民并没有因为胡适的“涂抹”“装扮”而把它们误为漂亮女子。

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经验主义

我们已经根据实用主义才所谓的“实在”这个概念,揭露了它和马赫主义是同样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对于这1个事实,胡适的拥护者丁文江曾公开承认过,他在一篇叫做《玄学与科学》的文章里说:“……赫胥黎、达尔文、斯宾塞、詹姆士、皮尔生、杜威,以及德国马哈(注:马赫的异译。)派的哲学……以觉官感触为我们知道物体唯一的方法,物体的概念为心理上的现象,所以说是唯心。”并把这种唯心主义叫做“存疑的唯心论”(见《科学与人生观》上卷,该文,一二~一三页)。

意思就是说这是对于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抱有怀疑态度的唯心主义。但是,胡适却不象他的徒党这样老实,他极力想掩盖实用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面貌。他跟着他的狡猾的美国老师杜威假装说实用主义不谈唯物唯心的问题。他举了杜威关于“经验”的“见解”作为例子,想证明杜威对于唯心唯物的问题是采取了“以不了了之”的态度,并且还借此大捧杜威一顿,说杜威能把这样1类的问题撇开不谈,可算得“在哲学史上,是1个大革命家!”可惜,胡适对于哲学的历史未哆懂得太少了。实际上杜威并不是第1个这样的“大革命家”。以某种关于“经验”的见解为标榜来掩盖唯物唯心的区别的“大革命家”,在马赫主义者阿万那留斯的信徒中间早已出现过了。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一书里这样写道:“我们只能怜惜那些相信阿万那留斯及其一伙的人,他们以为经过‘经验’这个字眼就可超越唯物论与唯心论底‘陈旧的’差别。”(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一七六页。)


杜威

杜威也正是企图经过“经验”这个字眼的把戏来使人们相信他真是超越了唯物唯心的区别的。杜威真的超越了这个差别吗?让我们来仔细研究罢。据胡适的介绍,杜威关于经验的见解,有以下几条——

“(1)旧派人说经验完全是知识。其实依现在的眼光看来,经验确是1个活人对于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所起的一切交涉。

“(2)旧说以为经验是心境的,里面全是‘主观性’。其实经验只是1个物观(应译作客观。——艾)的世界,走进人类的行为遭遇里面,受了人类的反动发生种种变迁。

“(3)旧说于现状之外只是承认1个过去,以为经验的元素只是记着经过了的事。其实活的经验是试验的,是要变换现有的物事;他的特性在于1种‘投影’的作用,伸向那不知道的前途;他的主要性质在于联络未来。

“(4)旧式的经验是专向个体的分子的。一切联络的关系都当作从经验外面侵入的,究竟可靠不可靠还不可知。但是我们若把经验当作应付环境和约束环境的事,那末经验里面便含有无数联络,无数贯串的关系。

“(5)旧派的人把经验和思想看作绝对相反的东西。他们以为一切推理作用都是跳出经验以外的事。但是我们所谓经验里面含有无数推论。没有1种有意识的经验没有推论的作用。”(《实验主义》,见《胡适文存》,卷二,一一一、一一二页)

胡适还引用了杜威的话,把这几条作了1个简单的概括,说:“经验就是生活”,“经验不光是知识,经验乃我对付物,物对付我的法子。”(同上,一一三、一一四页)杜威的这些“见解”,乍看起来是很令人迷惑的。在这里,他把人和环境,主观和客观,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和周围的关系,以及思想等等,这就是说,一切的一切,象煮大杂烩一般地全部搅在他的“经验”概念的锅子里,以为这样一来,即可“掩盖了哲学上唯物论的路线和唯心论的路线”(注: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一七五页。),即可使人得到1个“以不了了之”的印象了。其实,杜威怎能掩盖得了?他又何尝是真的“以不了了之”的态度来对待唯物唯心的问题呢?他的这些“见解”里既然涉及到人和环境,主观和客观,我和物之间的关系,既然把经验解释做“我对付物,物对付我”的关系,就不能回避那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根本问题:在人和环境,主观和客观,“我”和物两者之间,哪一方面是第一性的,哪一方面是第二性的呢?

如果杜威把人的主观或“我”看做第一性的东西,而把客观环境和“物”看做是必须依赖人的主观为转移的东西,那末,不管他在表面上的样子是装得多么不偏不倚,而在实际上他仍然只是在唯心的路线上来解释经验,根本没有“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而事实上恰恰就是如此。为要证明这一点,首先我们不要忘记实用主义者对于“实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看法。实用主义者既然把“实在”看做人的感觉和观念的复合,看做是任人随意“涂抹”“装扮”的“百依百顺”的“女子”,那末,他们对于客观“环境”或“物”(这当然是属于“实在”的范畴之内的)也就不会看做是不依赖人的主观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只能把它们也看做主观的感觉和观念的复合。所以,尽管杜威在表面上装得好像四平八稳地说经验是人和环境,主观和客观,“我”和“物”的“相互关系”,似乎是把两者平等看待的,然而在实际上他终归是按唯心主义原则把人和主观或“我”放在第一性的地位,而把客观环境或“物”看做主观感觉和观念的表现。为要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让杜威用他自己的话来供出他是如何了解“环境”这个概念。杜威说:“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与个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和能力相互作用着以构成现有经验的任何的条件。1个人即使建筑一座空中楼阁,他也是与其在想象中所构成的对象互相作用着。”(见美国拉特纳尔编《杜威的哲学》选集,一九三九年纽约版)这些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杜威没有把“环境”看做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在外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条件,而仅只是在与人的(而且是“个人”的)主观需要、欲望、目的和能力等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的条件,它的存在是从属于个人的的主观的;而经验则是与人的主观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在原则上相同的东西。


贝克莱十七世纪的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知觉”,阿万里留斯主张“自我的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原则的同格”(注:参看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第一章,第三节。),杜威的话和这不都是一模一样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教吗?杜威何尝真的是“以不了了之”的态度来对待唯物唯心的问题?

何尝能超越哲学上的2种根本路线?他对经验的故作玄虚的“见解”,不过只是掩盖着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罢了。

什么是经验?对于经验这个概念的了解,哲学史上从来就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唯物主义者说,经验是人们从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首先肯定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外界事物的存在,从而指出经验只是这些外界事物通过人的实践过程在人的感性认识上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这种对于经验的了解,是完全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是一切真正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和具有革命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所必须承认的。与此相反,唯心主义者却说,人的感觉经验仅仅是人的主观范围以内的东西,人们决不能够经过自己的感觉经验来反映或认识任何外界的事物,外界事物的存在根本就是有问题的。“人除了经验以外并没有什么东西”,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费希特的话;“在纯化了的‘完全经验’内没有‘物理的东西’”,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阿万那留斯反对唯物主义的宣言(注:以上参看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第三章,第一节。)。

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相关条目

唯心主义
客观主义
唯物主义
客观唯物主义
辩证法
方法论

唯心唯物_主观唯心主义 -参考资料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二 : 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关于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学-代表人物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性。在心理学上,个性与人格具有相同的内涵。个性的定义有很多种。沃特认为个性是智慧、德行、气质、技能等个人品性的综合。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关于个性心理学

西方有3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他们的性格理论构成了个性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脉络。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他们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与潜意识相对,遵守快乐原则,主要有性欲、食欲、安全欲等生理欲望。自我是人意识到的部分,遵守现实原则,及人的欲望的满足要符合社会规范以保护自己不受侵害。超我是道德的我,遵守理想原则,是人格中促使人完美、道德的部分。弗洛伊德推崇性力量的作用。按照性欲满足的不同方式及其强度,分为口唇期(0-2岁)、肛欲期(2)、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二十岁)。人的性格在幼年就形成了。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有对他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使之更加合理化。
个性心理学地位
是不是有些心理现象非得用能力、性格、气质这几个术语来表述不可?换句话说,如果不用能力、性格、气质这几个术语,是不是某些心理现象就不能得到恰当的描述呢?进1步说,相对于心理过程心理学而言,个性心理学有没有自己独有的内容呢?这就是个性心理学有没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即个性心理学的地位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文就个性心理特征的3个部分能力、性格、气质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由于一般普通心理学教材没有个性倾向性部分的内容,这里也不讨论,但对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关系的结论,也适用于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等。他们反对用难以捉摸的概念用于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描述和研究,来揭示人的心理状态。他们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性格是由后天学习形成的。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部分强化的条件反射,通过对反应动作的强化,人们形成了惯常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性格。其中重要的概念有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概括性强化物、消退、辨别、类化、自然恢复、驱力、线索、反应等。多拉德和米勒提出人的反应有4种冲突模式:双趋模式、双避模式、趋避模式、双趋避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马斯洛最大的理论贡献是“需求层次论”和高峰体验论。高峰体验主要指创造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给人带来的最高的喜悦。表现为紧张和激动(发狂、跑上跑下、无睡意、无食欲),或者是平静甚至进入深入睡眠状态。高峰体验能推动人的进1步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自我是是人对自己的感觉和认识。自我实现则是自我在遗传限度范围内潜能的发挥。罗杰斯关于心理治疗和个性改变过程有很深的研究。他的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内容简单介绍


《个性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第一部综合,系统地研究个性的心理学著作。《个性心理学(第2版)》尽量收集个性心理学的有关现象和理论,在介绍个性心理学的流派时,注重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异同,挖掘它们各自对个性心理学研究所提供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寻找和探讨个性心理学所独有的研究方法。《个性心理学(第2版)》详细介绍了个性的概念、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心理学的发展,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的动力和调控的有关概念和理论,以及个性的心理特征、个性的类型论和特质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等等,最后,《个性心理学(第2版)》还对个性的测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个性心理学(第2版)》适用于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师生,也可作为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美学工作者和广大心理学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个性概念
第一节 个性心理学的对象
一、个性心理的规律性
二、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
三、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四、个性和人格
五、个体和个性
六、个性概念的定义
第二节 个性的特性
一、个性的整体性
二、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
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第二章 个性心理结构
第一节 怎样理解个性心理结构
一、理解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
二、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 个性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
二、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
三、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理论
四、建构论——人格结构的认知理论
五、动机圈理论
第三章 个性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个性心理学的进展
一、科学个性心理学的史前期
二、20世纪以来个性心理学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苏联的个性心理学
一、个性结构观的发展
二、个性概念及个性结构成分的研究
第三节 前进中的中国个性心理学
一、中国古代个性心理学思想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我国个性心理学
三、1976年后的我国个性心理学
……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编辑推荐


利用十二大类60种动物偶像,对你的个性进行彻底的剖析!
让你了解自己,看清别人,躲开各种危险,避开各种纷扰!
把握自己的个性,设计自己的人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内容简单介绍


本人第一次编辑出版《个性心理学》这本书是在1999年的12月,现在已经过去三年多了。
在此期间,通过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演讲活动,现在已经涌现出大批的正处于热心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心理学爱好者,取得认定讲师资格以及认定个人心理指导师资格许可证书的人已经达到了400人以上。这些人包括现任教职员工以及奋斗在医疗一线的医师、牙科医师以及公司经营者、家庭主妇、学生等等,范围很广,他们都把个性心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来学习研究。获得认定讲师资格的人中甚至出现了国会议员的身影,让我再次为其影响力之广大而震惊。
自从作者开始学习心理学,作者就一直想创作出一门可以称作“使用学问”的心理[www.61k.com]学,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个性心理学》。作者把印象心理学的手法融入到“动物偶像”中,充分运用了这种新的考察方法,从而成功的创作出1种全新的心理学体系。
从这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演讲活动以及企业咨询活动为这些理论的验证积蓄了充分的实例,并进行了进1步的改良,使它成为精确度更高的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作者简单介绍


弘本将裕,毕业于日本学习院大学法学部。
曾在日本大手生命保险公司工作,1997年4月成立个性心理学研究所,担任所长职务。
现为日本株式会社个性心理DDOTO·KOMU的代表董事,株式会社ATTOMAKU·NOA代表董事。
主要著作:
《动物心理》、《不同血型的动物心理》、《从[性格&相性]看动物的心理》、《完全保存版[动物偶像占卜]、《恋爱功略本》、《辛德瑞拉与王子占卜》等。

个性心理学_个性心理学 -目录


前言
为什么是“十二个动物偶像”呢?
1、所谓“个性心理学”
2、人际关系三种类型——MOON月亮EARTH地球SUN太阳
3、目标指向型与状况应对型
4、十二种动物偶像和个性的关系
5、四种个性(性格)
6、在你的人生设计中灵活运用运势节奏
结束语

三 : 从人本主义想到的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异常或病态表现,所以又称异常心理或病态心理。弄清变态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机理,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规律,是实施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关键和前提。由于各种变态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人们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症结理解各异,因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在现代变态心理研究领域中,人们对于心理变态的原因基本上承认三大观点,即精神分析观点、行为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现仅对精神分析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略作探析。<?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心理变态的精神分析观点

心理变态的精神分析观点,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变态方面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这个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Preud,?1856—1939)创立的。在精神分析学说中与心理变态及治疗有关的部分主要有:关于无意识和压抑理论、人格构成学说、性心理的发展学说。

1、无意识与压抑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一部分为前意识。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法律,而被排斥和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但意识却因受社会风俗、道德、法律等现实因素的制约,故常与无意识对立,使后者受到压抑。这是一切心理冲突及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2、人格构成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即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过程,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超我是内化了的社会价值和道德理想,竭力约束本我的盲目冲动;自我介于二者之间,负责理智地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关系。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格的三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种种无意识防御机制,如压抑、投射、反向作用、升华等,以帮助人缓和内心矛盾冲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时消除焦虑,就会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疾病。

性心理的发展。弗洛伊德在早年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即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他认为这种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的本能背后还有着一种潜力(或说驱力)即力比多。力比多又称性力,是一种力量、一种本能。力比多驱使人寻求快感的满足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5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第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如不能顺利地进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即发生固着;或者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倒退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即产生了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精神分析的治疗是根据心理分析的理论进行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症状是神经症性冲突的结果,它是经过化装的,背后必有无意识的症结。因此,分析疗法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insight),使病人了解症状的真实定义,便可使症状消失。它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自由联想、梦的分析、转移与移情、阐释与自我了解。

精神分析理论,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的,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变态。因而,实际上是对变态心理学作了彻底的改造,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从研究过程本身转向于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患的原因。其次,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动力。这是对当时的构造心理学的挑战。再次,根据对变态心理根源的研究而产生的心理分析疗法对很多心理变态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精神分析理论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人的意识贬低到一个次要的地位,甚至完全忽视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把人整体心理活动的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割裂开来,这是片面的,错误的。其次,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是整个人格结构的基础,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第三,由于把本能的冲动视为一切行为的动力,并把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视为致病的根源,因而忽视了产生心理变态的社会环境因素。

二、变态心理的人本主义观点

变态心理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G.Rogers,1902)所创立的,始于20世纪40年代。

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这是人本主义理论之核心。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观念”,一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观念包括以下四点:(1)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2)自我观念是主观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自己所具备的客观条件相符合;(3)个人以自我观念为依据衡量自己处事待人的经验;(4)自我观念可随个人经验的增多而改变。由自我观念可发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我”和“理想我”。前者是一个相信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自我观念;后者是一个自己希望做什么样的人自我观念。“理想我”与“社会我”并不总是一致的,二者越接近,个人适应越是良好,生活也越幸福。二者相差很远甚至相矛盾,个人适应不良,会引起人的焦虑、苦恼。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自己的潜在能力。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因此,他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当人产生适应困难时,就可以通过自行调整、恢复和谐。据此,罗杰斯主张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起主导作用的是患者自己。

基于这种认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疗法——“患者中心疗法”。此法是罗杰斯1942年所倡导的。其基本思想不是治疗病人的行为,而是依靠患者进行自我探索、内省、发现和判断自我价值,调动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症状。咨询者和治疗者只需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创设良好的心理气氛,给病人以无条件关怀,对病人的病情表示理解,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罗杰斯认为治疗成功的关键不在治疗技巧而在治疗者对患者的态度。

从人本主义关于心理变态的观点及由此而产生的治疗方法来看,它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强调人体所具有的现实的潜在能力;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至高无上的动机。在治疗中强调治疗者和患者的平等协调、情感沟通和心理交融的关系;强调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强调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自己来发掘自身的潜能,自己来发现真实的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但人本主义不了解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生活条件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人的一切心理冲突和心理异常都有着深刻的相应的社会文化根源。要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各种心理冲突,克服心理异常,使人们的潜能和自我正常发展,必须同时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造联系起来,心理治疗才能真正有效。

三、两种理论比较

由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心理变态根源的看法不一样。因此,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整个变态心理学理论存在很多分歧。首先,在人性的看法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生物属性看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人性的看法充满了消极悲观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人本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个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然而单纯依靠生物决定论是不能解释人的本质的。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其次,精神分析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人的治疗实践,揭示人类心灵中的内在精神矛盾及其心理结构和人格体系中运动发展的规律。而人本主义则反对精神分析只注重对一般人的病态人的研究,主张不能仅仅依靠对一般人的调查统计和平均数字提出理论,而应着重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进行质的研究。再次,精神分析认为早期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对人个性形成的影响,并可能成为成年后心理变态的根源。因此,精神分析着重了解童年和早期生活经历。而人本主义则强调人积极向上、发展的潜在能量和价值,在治疗中不是仅仅着眼于过去历史和今日现状,而是放眼于未来,体现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第四,两种理论的治疗手段不同。精神分析采用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阐释与自我了解、转移与移情等手段,耗时较长。而人本主义主张用来访者中心治疗即非指导的治疗,其特征是对治疗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共情式的理解、真诚地交流、积极关注式地交流。

两种理论虽然不同,但仍具有共同因素,如:都注重对人本身的研究,从人的内在素质来探索心理变态的根源,使变态心理学研究从外部过程转向内部深层;都重视患者的自述,重视从过去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创伤来探索变态的根源;在注重探索变态心理的内部因素时,都忽视产生心理变态行为深刻的、相应的社会文化根源等等。这些共同因素的存在,是与注重个人发展,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密切相联系的。那么,究竟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中采用哪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更好,应视对什么人和对什么心理障碍和疾病而言。



四 :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主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 1908~1970 ) ,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罗洛·梅、布格塔尔。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研究外显行为,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和计算机的水平,也反对古典精神分析那种探蕴的研究,自称为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心理学“第三阵营”。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这种流派对心理治疗、教学改革、管理训练等有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_人本主义心理学 -概述

产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罗洛·梅、布格塔尔。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单纯研究外显行为,也反对古典精神分析那种探蕴的研究,自称为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心理学“第三阵营”。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_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2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

人格自我实现论

(一)需要层次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_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1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2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二)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为的自然流露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
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体验的时时常新
8、社会感情
9、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10、民主的性格结构
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3、创造力
14、对文化适应的对抗
(三)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
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三 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1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1种和睦的气氛下,在1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5个方面:
1 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 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 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1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 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1种心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3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3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_人本主义心理学 -启示

1、相信儿童的潜能——自然人性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人性论,认为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强调人的基本需要均由人的潜能决定,人性是善的或中性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带有“佛性”,恶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是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这一点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基本儿童观具有实际的启示意义。
教育者应当建立起对儿童潜能的信念,并在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开展教育,而不是将其看作1个无能的弱者,1个接受的容器,1个邪恶的侏儒,甚或是1个永远处于底层的织布机。潜能是需要挖掘的,就像影片《1个都不能少》中精彩演绎的2个农家孩子,如果没有张艺谋导演的慧眼,或许终其一生,2个孩子都无从发现和施展表演才能;同样,潜能也是需要信仰的,就像年轻的父母微笑着记录下婴儿每1个微小的、哪怕是充满了错误的进步,都为他们的创造性和充满童趣的思维赞叹不已;而绝不会像日后要求的,哪怕是点错一位小数点也会严加责骂。相信儿童的潜能,关注儿童的成长与进步,就应当是1种原生态的、无紧迫感和恐惧感的自然状态。儿童生来就是摇篮里的科学家,这一信仰是无论何时都不应改变的。
2、注重儿童的需要——实现“各自”的自我
马斯洛根据动机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即自下而上的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一般模式。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但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不一,自我实现的标准和结果各异,不能将1个人自我实现的标准和模式强加到他人身上。正如马斯洛所说,“1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2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自我实现者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其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体验到1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从当前的早期教育现状来看,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似乎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不一致。单是看看那些兴冲冲的玩着剪纸,却突然被成人夺去剪刀的孩子迷茫的眼神;那些西装革履、旗袍和服做秀的孩子们木然的表情,再去体会一下那些英语兴趣班上,偷偷玩小汽车的孩子的“雅兴”,以及那些长大了的、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背着沉重书包孩子们的心情,我们禁不住会问,为何要让孩子过早地“融入”成人世界,接受成人的“标准”?为什么要设定所谓的标准?成人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吗?孩子的需要到底是什么?1个年仅15岁的女中学生就这样写信给当地媒体:“每天夜里都与咖啡、浓茶做伴,没有睡过几天正常的觉,睡觉成了1种梦想,以致心里压抑到极点,有时就莫名其妙地大哭一场,甚至连死的念头都有。”1个中学生的哀呼难道不能说明教育出了问题,早期教育警钟长鸣吗?
在此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启示我们,不应当设定统一的标准,更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度量儿童世界;应当帮助儿童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凭空塑造;尊重儿童的个体需要,同时也是自尊。如果教育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和悦纳所有高低不一的草木,那么我们又会错失过多少个爱因斯坦,错失过多少个舟舟呢?就像众所周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正常情况下,乌龟是无法在比赛项目中战胜兔子,取得胜利的;但在游泳比赛中呢?或许举行这样一场比赛,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工匠手中的顽石,却可能成为上帝手中的宝玉。
3.儿童共同成长——知情统一的教学观
罗杰斯(1963)认为,生活是1个使个体不断成长并达到完美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实现倾向的,指向于个体的成长、自主、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包括教育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个体总是在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和积极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意识的。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即完人(whole person)。这种教育能“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其培养心理气氛的3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真诚或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以及移情性理解。
罗杰斯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对学前教育最大的启示是:将孩子作为1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与孩子共同呼吸,与孩子一起成长。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应当营造有意义学习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本身就是1种资源,应当与儿童共同分享情感、交流思想;教师应当尽量从繁重的教案撰写中解脱出来,提供各种资源,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的早期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一颗童心,留住一份童趣,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并能与之进行真诚、积极的对话,达到移情性理解;不要用太多的“不应该”、“不可以”给孩子设置思想和行为上的樊篱,孩子就是孩子,应当让他们去做本该做的事,尝试些或许该犯的错误;放松心态,欣赏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赞叹发展过程中惊人的力量,感受生命展开中异乎寻常的美。同行的道路,便是一片海阔天空。
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强调儿童作为“人”的本性,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予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其基本视角和价值观对早期教育工作者正确看待儿童,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启示作用。在当前提倡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大背景下,早期教育工作者更应当从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质角度进行深入的反思,使童年少一些强制和束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让教育真正闪烁人性的光芒。
四 以人为本的管理
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 他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1种新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即,无论何种管理都应以人为本。
首先,他尊重个人,强调自我实现,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人类劳动、生活和谋生的方式进行合适的管理,认为合适的管理是1种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
其次,他认为,推进健康管理和协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组织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种顺从性的行为,让人们在1个公司里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工作不成为1种工作,而成为自己喜欢的娱乐。
第三,他盛赞协同,主张1个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时也自动地帮助了别人;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同时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处。
最后,他极力主张不要将权力赋予给“为得到权力而追求权力的人”。
马斯洛的观点很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几十年过去了,其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1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

人本主义心理学_人本主义心理学 -评价

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1 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
2 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1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
3 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1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也促进了心理学向高级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这是积极的,对社会的个体,民族乃至人类整体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

五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健康的心灵管理、科学心理学,人性能达的境界。

2、罗洛。梅
咨商的艺术,焦虑的意义,人寻求自我,存在--精神病理学与心理学的新维度,心理学和人类困境,爱与意志,权利与纯真,创造的勇气,存在的发现,我追求的美,政治与纯真,神话的呼唤,存在心理学。

3、罗杰斯
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咨商与心理治疗--新的概念和实践,来访者中心疗法--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心理治疗和人格改变,在来访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论人的成长,学习的自由、罗杰斯论会心团体,择偶:婚姻及其选择,卡尔。罗杰斯论个人权利,一种存在的方式,八十年代:学习的自由,罗杰斯自传。

4、布根塔尔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种新的突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寻求本真:一种心理学的存在分析取向,寻求存在同一性,心理治疗与过程:一种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基础,心理治疗学家的艺术。
本文标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37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